第六章 运动训练方法手段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管理制度条约

运动训练管理制度条约

运动训练管理制度条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运动训练管理,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运动训练管理制度是国家体育总局规范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法规。

第三条运动训练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严谨、守纪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运动员身心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运动训练管理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部门负责,运动训练监督机构对运动训练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第二章运动训练管理机构第五条运动训练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育部门、运动训练中心、教练员和运动员。

第六条国家体育总局是全国范围内的运动训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运动训练计划和政策。

第七条地方体育部门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运动训练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和监督本地区的运动训练工作。

第八条运动训练中心是国家和地方的专业训练机构,负责承担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其他相关工作。

第九条教练员是运动训练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负责指导和辅导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

第十条运动员是运动训练中心的主要对象,负责接受教练员的指导和训练,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第十一条运动训练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促进运动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运动训练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运动训练管理制度第十三条运动训练管理制度包括运动训练计划、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设备、训练考核、训练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第十四条运动训练计划是运动训练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部门的要求,制定全年、半年或季度的训练计划。

第十五条运动训练内容是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具体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

第十六条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单项和综合训练方法,以及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 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舞蹈训练法。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 身体形态训练
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分类: 1、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
2、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顺风跑等) 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
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如球
类利用小场地练习。
(三)移动速度的评定
距离不要过长,可用30~60米的距离。 最好不从起跑计时,而测定运动员全速
负荷强度(%) 练习次数(次) 练习组数(组) 间歇时间(分)
短时间
中时间
同最大力量 负荷要求
20~25 10~100 4~40
1
长时间
同最大力量 负荷要求
三、力量训练方法
(一)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训练法:负荷强度为75~90%。6~8组, 重复3~6次,间歇时间3分。
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静力练习法:强度为90%以上,持续时间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定义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 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 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耐力素质在不同的 竞技运动项目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二)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得和交换的能力 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

运动训练学教案讲解

运动训练学教案讲解

《运动训练学》教案
张远方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一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二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三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四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五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六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七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八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九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一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二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三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四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五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六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七周
教师姓名:张远方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授课时间:第十八周。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目的与任务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2.1 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2.2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2.3 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2.4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3.1 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与分类3.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3.3 运动训练负荷的调控方法3.4 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测与评估第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与恢复4.1 运动营养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4.2 运动营养的基本需求与补充4.3 运动恢复的原理与方法4.4 运动训练中的营养与恢复策略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估指标5.2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5.3 运动训练效果的改进策略5.4 运动训练效果的持续性与长期规划第六章:运动项目特征与训练方法6.1 运动项目的技术特征6.2 运动项目的战术特征6.3 运动项目的生理特征6.4 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与应用第七章: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7.1 运动心理训练的基本概念7.2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技术7.3 运动心理训练的实施与评估7.4 运动心理训练在运动竞技中的作用第八章:运动训练中的损伤预防与处理8.1 运动训练损伤的类型与原因8.2 运动训练损伤的预防策略8.3 运动训练损伤的处理与康复8.4 运动训练中的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第九章:运动训练中的年龄与性别特征9.1 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训练特点9.2 不同性别的运动训练差异9.3 运动训练中的生长发育与成熟规律9.4 运动训练中的年龄与性别策略第十章:运动训练管理与社会体育10.1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管理10.2 运动训练的资源与设施10.3 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的关系10.4 运动训练在促进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一章:运动训练中的生物力学应用11.1 生物力学的定义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11.2 运动技术分析与生物力学原理11.3 生物力学仪器与运动训练评估11.4 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与限制第十二章:运动训练中的运动生理学应用12.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12.2 运动能力测评与训练效果评估12.3 特殊人群的运动生理学特点与训练策略12.4 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在训练中的应用与发展第十三章: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心理学应用13.1 运动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13.2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调控13.3 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的关系13.4 运动心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第十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营养学应用14.1 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14.2 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与膳食安排14.3 运动补剂的使用与指导原则14.4 营养学在运动训练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第十五章: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15.1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5.2 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前景15.3 运动训练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整合与发展15.4 运动训练学对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

《运动训练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运动训练学的意义与发展历程1.4 运动训练学在体育事业中的作用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1 系统性原则2.2 针对性原则2.3 科学性原则2.4 全面性原则2.5 持续性原则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3.2 常见运动训练方法介绍3.3 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与运用3.4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第四章: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4.1 运动训练计划的作用与类型4.2 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结构4.3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步骤与方法4.4 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评价第五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5.1 运动训练负荷的定义与分类5.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5.3 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与控制5.4 运动训练中的负荷调控方法与策略第六章:运动素质训练6.1 运动素质的分类与训练方法6.2 力量训练6.3 速度训练6.4 耐力训练6.5 柔韧性与灵敏性训练第七章:运动技术训练7.1 运动技术训练概述7.2 基本运动技术训练7.3 专项运动技术训练7.4 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7.5 运动技术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八章:运动战术训练8.1 运动战术训练概述8.2 基本战术训练8.3 对抗性战术训练8.4 运动战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8.5 运动战术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九章:运动心理训练9.1 运动心理训练的含义与重要性9.2 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手段9.3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控与应对9.4 运动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9.5 运动心理训练的效果评价与改进第十章:运动训练的监控与评估10.1 运动训练监控的含义与方法10.2 运动训练评估的内容与指标10.3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的有效性分析10.4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0.5 运动训练监控与评估的持续改进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运动训练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运动训练学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课程笔记在本章中,我们被引入到《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学科价值。

作为一本深入探讨运动训练规律和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问题,还包括了广泛的应用实例,如专业竞技训练、大众健身指导和体育教学。

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学科定位-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有效组织方法的科学,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这一学科不仅关注于技术层面的提升,还涉及到心理、战术以及健康管理的综合培养。

2. 学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至今,它已成为体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3. 当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运动训练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科学训练方法的普及程度不高等。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科学化训练方法的普及率,以及增强对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的研究。

4.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任务与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出有效的训练方法和组织措施,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科技支持下的训练方法创新,以及如何在日益增加的赛事和训练要求中找到平衡点,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5. 运动训练学的实践意义-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性能、赢得比赛的关键;对于普通人群,运动训练学提供了科学健身的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帮助专业运动员提升竞技表现,同时也为普通人群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指导,促进健康和福祉《运动训练学》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课程笔记本章深入探讨了运动训练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辩证协同原则。

这些原则是为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保障其健康和持续发展。

运动训练学(第六章)

运动训练学(第六章)

(二)体能训练的意义
传统观念: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l & Mental Training 心理训练
(高难度技术的掌握、 战术打法的设计等)
2、大负荷训练的保障 3、心理
Tactical Training 战术训练
Technical Training 技术训练
2)大强度法
(1)负荷强度:85%以上 (协调、体积) (2)次数与组数:1-3次;6-8组。 (3)间歇:3`
3)极限大强度法
(1)强度:100%以上(2次后增加)


(2)次数与组数:少。

(3)间歇:基本恢复

4)极限次数法
(1)含义:强调次数到极限
(2)强度:中
(3)作用:增大肌肉体积
训 练
注意不同的敏感期、负重轻、动力性为主、全面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 在一个训练阶段中,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循序渐进
2 在小周期训练中,应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 行。
3 隔日安排同一肌群的力量训练比天天训练效果更好。实 验显示,隔日力量训练增长率为77.6%,而连日力量训练 只增长了74%。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多逐日采用机
力量训练的基本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 2对抗性训练 3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4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5克服外界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的训练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四)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五)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发育程度 (二)专项(耐力项目、艺术体操、跳高) (三)遗传 (四)其它多种手段(饮食、营养等)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

《运动训练学教案》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述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1.2 运动训练学的目的与任务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运动训练计划与实施2.1 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性2.2 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与结构2.3 运动训练计划的设计与制定2.4 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与调整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与特点3.2 常见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3.3 运动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运用3.4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与发展第四章:运动训练中的负荷与调控4.1 运动训练负荷的定义与分类4.2 运动训练负荷的作用与原则4.3 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调控4.4 运动训练负荷的安全与风险管理第五章: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与分析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与方法5.2 运动训练效果的分析与解读5.3 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与优化5.4 运动训练效果的持续性与长期规划第六章:运动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6.1 专项训练理论基础6.2 专项训练计划的制定6.3 专项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应用6.4 专项训练案例分析与实践第七章:运动素质训练与提升7.1 运动素质的定义与分类7.2 运动素质训练的原则与方法7.3 运动素质的提升策略与实践7.4 运动素质训练的效果评估与调整第八章:运动营养与恢复8.1 运动营养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8.2 运动营养素的摄入与作用8.3 运动饮食计划的设计与实施8.4 运动恢复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中的损伤预防与处理9.1 运动损伤的类型与原因9.2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与方法9.3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康复9.4 运动安全与风险管理第十章: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发展10.1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10.2 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10.3 运动训练学人才培养与教育10.4 运动训练学在国际竞技体育中的应用与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1. 运动训练学概述:理解运动训练学的定义、目的与任务,以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训练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训练题库

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1.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三个构成因素之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内容。

2. 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

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可全面地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5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要在体能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教练员也应采用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使运动员减少对训练的枯燥和无味感。

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1.身体形态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1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小学五年级弯道跑教案

小学五年级弯道跑教案

小学五年级弯道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六章“田径运动”,具体内容为弯道跑技巧。

本章详细内容包括弯道跑的基本动作要领、训练方法以及弯道跑的起跑和冲刺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弯道跑的基本动作要领,提高动作质量。

2. 培养学生弯道跑时的速度和节奏感,增强体能。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弯道跑时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教学重点:弯道跑的基本动作要领和起跑、冲刺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弯道跑示范视频、口哨、秒表、标志物。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护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抓小偷”游戏,模拟弯道跑情景,让学生初步体验弯道跑的感觉。

2. 示范讲解(10分钟)播放弯道跑示范视频,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弯道跑的基本动作要领。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实际例题为例,讲解弯道跑的起跑和冲刺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实际操作。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弯道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安排学生进行接力比赛,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弯道跑的基本动作要领2. 弯道跑的起跑和冲刺技巧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弯道跑技巧,设计一份训练计划。

答案:训练计划应包括热身运动、弯道跑技巧练习、体能训练、放松运动等部分。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在弯道跑中的优势与不足。

答案:学生需分析自己在弯道跑中的动作要领、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田径比赛,提高弯道跑水平,培养竞技体育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弯道跑的基本动作要领、起跑和冲刺技巧。

运动训练理论概要

运动训练理论概要

运动训练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给运动训练专业(校外3+1)本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64学时,4学分。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运动训练理论含义及其发展趋势;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项群理论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心理训练、运动智能训练的范畴及常用方法。

具体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含义和决定因素;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和应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含义及构成要素、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

了解体能的含义,明确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含义及基本的训练方法;明确运动技术、战术的含义、原理、构成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基本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要求。

三、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运动训练理论的含义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内容3、运动训练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4、运动训练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5、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掌握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1、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2、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3、竞技体育的构成4、竞技体育的特征5、竞技体育的价值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掌握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明确竞技体育的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1、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2、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3、运动训练的系统分析4、运动训练的特征了解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及其系统要素;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第三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及其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3、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4、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5、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6、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7、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8、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能够利用项群训练理论分析不同项群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特征。

第六章 体育锻炼与柔韧性的改善

第六章 体育锻炼与柔韧性的改善
在体育锻炼中,因项目不同对各关节活动幅度要求的程度也就不同。但各关节柔韧性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突出某一项目需要的关节柔韧性的重要。如投掷、举重和游泳等项目需要肩关节柔韧性较好,篮球、排球和小球项目对腕部柔韧性要求较高,还有的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技巧和武术等因技术动作的需要对全身各关节的柔韧要求都很高。对任何一个锻炼项目来说,全身各关节的柔韧性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有其具体的作用,哪一个关节柔韧性差都会影响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发挥,因此,各关节柔韧性的发展是相互交替促进的发展。
6.有助于肌肉放松和情绪稳定。
柔韧性对任何关节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有良好的髋关节柔韧性与你的上肢、腰和踝是否柔韧并无关系。经常做伸展练习的关节会变得非常柔韧,而没有练到的关节柔韧性依然很差。每个关节都有一定的因素直接影响其柔韧性。因此,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发展柔韧性的练习方法、手段和防止受伤。
收缩-放松法和保持-放松法是慢速伸展-保持-放松方法的变形。在收缩-放松法中,股后肌群等张力地收缩,因此,事实上腿在被推的过程中朝推力的反方向移动;而在保持-放松法中,股后肌群作等轴收缩。在放松阶段中,这两种方法都包括股后肌群和股四头肌的放松,同时股后肌群被动地伸展。
图6-1柔韧性的分类
(一)柔韧性从其与专项的关系上看,可分为一般柔韧性和专项柔韧性。一般柔韧性是指为适应一般技能发展所需要的柔韧体能。专项柔韧性是指专项锻炼所需要的特殊柔韧性,由于专项柔韧性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因此,同一身体部位具有的柔韧性由于项目的需求不同,在幅度、方向等表现上也有差异。
(二)柔韧性从其外部运动状态上看,可分为动力柔韧性和静力柔韧性。动力柔韧性是指肌肉、肌腱、韧带根据动力性动作需要,拉伸到解剖学允许的最大限度范围,随即利用强有力的弹性回缩力来完成所要完成的动作。所有的爆发力前的拉伸均属于动力柔韧性。静力柔韧性是指肌肉、肌腱、韧带根据静力性动作的需要,拉伸到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角度,控制其停留一定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动力柔韧性建立在静力柔韧性的基础上,但必须要有力量素质的表现。静力柔韧性好,动力柔韧性不一定好。

第六章 体育锻炼与柔韧性的改善

第六章 体育锻炼与柔韧性的改善
学习目标
当学完这一章后,你应该能够解释以下的关键概念和重要问题
关键概念
重要问题
柔韧性是一种重要的体能成分。它是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它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柔韧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二是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和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关节的活动幅度主要取决于关节本身的结构,关节的结构不同,柔韧性也有差别。其中关节的骨结构是不能改变的,但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和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则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得以提高。
四、其它因素
神经过程转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高,支配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能力强,柔韧性好,反之则差。
活动水平不爱活动的人比经常活动的人柔韧性差。同样是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的方法、手段、量和强度不同,柔韧性也有差异。
心理因素心理紧张度过强、时间过长会使神经过程由兴奋转为抑制,影响肌肉的协调能力,从而影响柔韧性。
收缩-放松法和保持-放松法是慢速伸展-保持-放松方法的变形。在收缩-放松法中,股后肌群等张力地收缩,因此,事实上腿在被推的过程中朝推力的反方向移动;而在保持-放松法中,股后肌群作等轴收缩。在放松阶段中,这两种方法都包括股后肌群和股四头肌的放松,同时股后肌群被动地伸展。
6.有助于肌肉放松和情绪稳定。
柔韧性对任何关节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有良好的髋关节柔韧性与你的上肢、腰和踝是否柔韧并无关系。经常做伸展练习的关节会变得非常柔韧,而没有练到的关节柔韧性依然很差。每个关节都有一定的因素直接影响其柔韧性。因此,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运用发展柔韧性的练习方法、手段和防止受伤。
根据生理解剖特点,女子的柔韧性通常比男子好。男子的肌纤维稍粗,横断面积大,收缩力较大,全部肌纤维的3/4强而有力;女子的肌纤维细长,横断面积小,伸展性好,1/2的肌纤维强而有力。因此女子关节的灵活性好于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CAD训练法
第一节 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完成训练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 员和运动员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是对训练过 程中各种具体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具体训练方法的 集中表述。 2.运动训练方法作用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 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现代竞技运动发 展历史表明:一种科学训练方法的诞生既是科学训练原理的具体 体现,也是科学训练实践的高度总结。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掌握 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 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 助于科学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二、完整训练法
(一)完整训练法释义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 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二)完整训练法的应用 完整训练法可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多元动作的训 练;可用于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时,要注意各个动作环节之间的紧密联 系,注意逐步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提高完整练习的质量;用于 多元动作的训练时,在完成好各个单个动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 掌握多个动作之间的串联和衔接。 用于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时,可根据练习的不同目的而有不 同的要求。在着重提高动作质量时,可在成套动作过程中,及时 中断练习,指出问题,重练改进;在着重发展全套动作的技巧时, 则强调流畅地演示全套动作。 用于集体配合战术的训练时,应以一次配合的最终战术效果 为训练质量的评价标准,更密切地结合实践要求,灵活地组织完 整的战术训练。
第六章

运动训练方法手段
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分类、构成要素;训练手段概念、分类、 构成要素;分解训练、完整训练、重复训练、间歇训练、持续训练、 变换训练、循环训练、比赛训练方法的概念、作用、分类及其应用 方式。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CAD训练法的基本概念、结构要 素、特点。

本章主要由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运动训练基本方法、运动训练基 本手段、运动训练控制方法四个部分组成。本章主要阐述各个训练 方法的释义、作用、结构、分类、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其中,运动 训练基本方法类的分解训练、完整训练、重复训练、间歇训练、持 续训练、变换训练、循环训练、比赛训练、高原训练等方法以及运 动训练控制方法类的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CAD训练法是本章 重点。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1.训练方法基本结构 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 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 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 2.训练方法基本分类 依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可分为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 和战术能力训练方法,再进而区分,可分出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 方法和耐力训练方法等; 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 换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等; 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 间歇训练法等; 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可分为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 及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等;依训练过程不同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语 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和加难训练法等。 依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将它们分为基本方 法和控制方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 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 法以及高原训练法等9种具体的直接操作的训练方法;后者包括模式 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和CAD训练法等3种具有整体控制特征的训练方 法。
(二)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基本类型为三种高强性、强化性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基本类型 练 负荷时间 钟 负荷强度 心率指标 左右 间歇时间 分 间歇方式 跑 每次心率 供能形式 主的 供能
(依胡亦海,1998)
间歇训练法塞本类型及其特点 强化性间歇训练 高强性间歇训 A型 B型 <40 秒 大 190 次 很不充分 走、轻跑 120 次 糖酵解供能为主 的混合代谢供能 40~90 秒 大 180 次 不充分 走、轻跑 120 次 糖酵解供能为主 的混合代谢供能 90~180 秒 较大 170 次
四、间歇训练法 (一)间歇训练法释义
基本概念: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练习过程组间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 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主要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 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 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 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 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 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 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 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 的能力。 构成因素: 负荷时间、负荷强度、心率指标、间歇时间、间歇方式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 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训练手 段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一种具体 体现。 2.运动训练手段作用 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是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 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 运动训练手段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竞技运动发展水 平的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的。不同的训练手段具有不同的功效。 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 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 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相应竞技能力。
(三)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1.单纯分解训练法 应用单纯分解训练法,需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通过分 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的内容后,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应用递进分解训练法,需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 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将一、二两部分合成起来 训练;掌握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待掌握后,将三部分合成起 来训练。如此递进式地训练,直至完整地掌握技术或战术。 3.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应用顺进分解训练法,需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 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个部分一 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地掌握技术或战术。 4.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逆进分解训练方法与顺进分解训练方法相反,应用时把训练内容 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 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依胡亦海,2000)
第二节 运动训练基本方法 一、分解训练法
(一)分解训练法释义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 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二)分解训练法的类型 分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种,即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 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见表。
( 胡 海 1998) 依亦,
(三)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 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 战术和素质的训练。 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 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三、重复训练法 (一)重复训练法释义
基本概念: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 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主要作用: 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 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 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 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构成因素: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 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方式通常采用肌肉 按摩。
(二)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1.训练手段基本结构 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可从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动作构成和动 作过程三个层面予以解析。 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3种要素。 动作构成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及 节奏等7种要素。 动作过程包含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3个阶段。 2.训练手段基本分类 依训练手段的应用目的,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发展体能的训 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 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依训练手段的专项效果,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一般训练手段 和专项训练手段; 依训练手段的应用价值,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基本训练手段 和辅助训练手段; 依训练手段的动作特点,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周期性练习 和混合性练习、固定性练习、变异性练习。
形式 类型 单纯分解训 练法 递进分解训 练法 第一步 顺进分解训 练法 第一步 逆进分解训 练法 第三步 第四 第一步 第三步 第二步 第四步 第二步 分解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合成步 第二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第四步 第 一 步 (依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 ,2000) 第 二 步 第三步
(二)重复训练法的类型

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 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三种类型。
重训法本型其点 复练基类及特 基类 本型 负时 荷间 负强 荷度 间时 歇间 间方 歇式 供形 能式 短间复练 中间复练 长间复练 时重训 时重训 时重训 <15秒 30秒 2分 ~ 钟 2~ 钟 5分 最 大 次 大 较 大 相充 对分 相充 对分 相充 对分 走、摩 步按 走坐按 、、摩 走坐卧按 、、、摩 磷 盐 谢 统糖解主混 无有比均 酸 代 系 酵为的合 氧氧例衡 为供 主能 代供 谢能 的合谢能 混代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