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合集下载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城市演变的特点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城市演变的特点

• 空间物质形态----西周
城市形态
• 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 器、陶器 • 城市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社会形态---春秋
•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 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 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 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 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 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 要道,发展 • 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 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
燕下都 齐临淄
内外两重城,如鲁国曲阜
小城与大城并列,如燕下都、郑韩故城
城市形态
• 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 件灵活掌握,因地制宜。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 城市统治着农村。 •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 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 •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 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 城市的运粮、供水和---从西周到春秋战国
城市形态
• 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 质形态。 • 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城市的生成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特征
建筑研-18 夏宇杰2018312130106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和两次社会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分工以及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分工后形成。

城市化进
程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工业
革命前时期、工
业社会时期和
当代世界城市
化。

工业革命前
时期城市生产
力水平低,城市
发展受到限制,
城市数目少、规
模小结构简单,城市人口比重小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发展迅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工商业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中心城区。

亚非国家城市化兴起,世界城市体系出现。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开始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但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独立后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加快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进而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再回升。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特点独特。

近年来,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一.早期城市形态自古以来,重庆一直是一个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

早期的城市形态以山地城市为主,岸边建立了不少码头,在长江“江心洲”上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渡口。

在此基础上,重庆城市形态逐渐定型,进入了“上山下水”的发展阶段。

二.道路网络初建20世纪初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道路网络初见规模,市中心取代了渡口成为经济中心。

同时,重庆开始向西部高原发展,并开始建立铁路和高速公路。

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版图进一步扩大。

三.现代城市形态1949年以后,重庆大规模建设,新城区层出不穷,城市形态逐渐迎来现代化进程。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小山城”被打破,在城市各个地方建立了大型的我中心住宅区。

20世纪80年代,破除了“小山城”的发展模式,开辟了“平川式”城市建设道路。

四.超高层建筑的兴起21世纪初,重庆城市形态进一步演变,出现了一连串的超高层建筑,并创造了许多国际高层建筑的纪录。

这一时期重庆被誉为“山地摩天城市”,深受全球瞩目。

五.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未来的重庆城市形态将呈现出五个方向:城市中心向北扩张,科技城的建设,市郊和农村区域改建,新城市的建设,和对生态保护的重覆式。

未来城市形态将更加多样化,规模更加扩大,因此需要增加多样化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网,地铁等。

总之,重庆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城市规模和发展过程中,重庆以其独有的地理特征抓住机遇,继承节英先烈的精神和大国重器的思想,在经济、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重庆将继续保持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组织结构和布局。

它反映了城市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形态的概念与演变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城市的发展历程、功能分区、用地利用以及交通系统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历史上,城市形态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城市的线状布局到现代城市的多中心布局,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城市形态的特点与分类城市形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尺度、布局和组织结构方面。

在尺度上,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城市通常具有明显的多中心布局,中城市一般有一个中心或多个互相联结的中心,小城市则以单一中心为主。

在布局上,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四种典型类型:放射状、环状、线状和混合型。

放射状城市指从一个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展开,环状城市以环为特色,线状城市呈现线条状的布局,而混合型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组合。

城市形态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核心区、功能区和居住区等。

三、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城市形态的形成和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文化因素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会在城市形态上表现出来。

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也会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

四、城市形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城市形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城市形态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紧凑的城市形态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步行环境,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城市形态还决定了城市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氛围。

一个有良好城市形态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社会交流空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城市作为人类定居的重要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形态和特点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以城垣为界,集中居住、生产、交通、贸易的地区。

在定义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物质形态,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上的中国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演变与变化。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1. 城市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建于农耕文明的地区。

因为城市需要依赖农业生产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和农村地区互相依存。

在古代,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密切结合的,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 城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古代中国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南京等。

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商业、贸易等都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3. 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古代城市的建设条件有限,城市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城市内的垃圾、粪便、尸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居民,并引发了很多传染病。

古代城市的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弊端。

4. 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和城门,用于防御敌人和保护居民的安全。

城墙高大且坚固,城门上设有城门楼和城楼,便于守卫士兵进行巡逻和监视。

同时城门楼也可以作为交通道路的标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1. 秦朝时期的城市发展秦朝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城市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造了长城和宫殿,并将中央政府迁移到了新的城市——咸阳。

这使得咸阳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思考:
1、北京与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 么特色? 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 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 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干线交会处、 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 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5、在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区,常随着采矿业的饿 发展而形成矿业城镇
秦皇岛
•·
•· 主要铁 影响范 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类型 路 围
上 长江入 河港、京沪铁 长江流 经济腹地最为广阔、交通四通 海 海口处、海港 路、沪 域和沿 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临东海 杭铁路 海地区 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 枢纽,极大促进城市发展 秦 临渤海 皇 岛 武 长江及 汉 其最大 支流汉 水交汇 处 海港 京哈铁 华北北 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 路、大 部地区 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秦铁路
材料二
北京曾经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 造的,城市由三套城墙组成。中心为代表封建统治者---皇帝居住 的紫禁城,它外面是皇城,居住着内府官员及贵族,外城为一般 市民居住,形成一系列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古老的南北中轴线 长达8000米,由城门、干道、体型大小不同的广场、建筑群、制 高点等组成,突出了封建皇权的中心----宫殿建筑群。沿线坐落的 古代京城主体建筑。皇宫(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城市的中心, 与主城区形成城套城的空间格局。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 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这种布局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规划思想和建筑礼制,这种 格局对城市的道路系统影响明显,所以,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形成 典型的方正棋盘格局。 与北京相比,法国的巴黎却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 堂梁柱和圆顶形建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 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 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

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

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与规划设计的话题愈加引人注目。

城市形态的演变和规划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形态的演变推动了规划设计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设计的关系,同时从历史、社会、环境及文化等角度分析城市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史城市形态的演变是历史的长河中缩影。

从最早的部落村落到今天的大都市,城市形态在不断地演变。

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发展的领头羊地位不断的稳固和扩大。

从城市格局和形态的历史发展看,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古时期、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城市形态。

1. 古城市的形态演变古代城市的形态演变以波斯、印度等古国城市为代表,在城市规划上,最为重要的是城市的贸易和军事。

城市的宗教建筑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市场和集会广场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

在古代城市发展中,城市防御设施及城墙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因此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核心在于城市的周边防御体系。

2. 中世纪城市的形态演变中世纪城市的形态演变是在城市维持稳定和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的。

城市规划的核心以教堂、城堡、市政厅和住宅为中心,城市的庭院、广场、街道等生活空间被迅速营造和扩展,这也是中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世纪城市的形态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文化力量的积累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上。

3. 近代城市的形态演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的重心由防御和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技术和经济发展。

近代城市的形态演变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设施、住宅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发展。

城市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越来越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4. 现代城市的形态演变现代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是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数字化信息和智能科技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城市空间的概念也得到广泛的拓展和升级。

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跨世纪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和设计也逐渐与之相适应,发挥数字信息和智能化科技的作用。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也在飞速地扩张和演变。

从早期的旧城区到现在的新兴城镇,中国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1.传统城市传统城市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市场都集中在一起,并且街道都是呈网格状。

城市的布局和建筑完全按照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建造。

传统城市的建筑大多是木质或者砖瓦结构,大都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2.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工业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布局主要由生产设施和工厂构成,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市场因此下沉到了城市的边缘。

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3.社区城市21世纪初期,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城市逐渐成为新兴的城市模式。

在社区城市中,城市空间被打破,由单一的中心变为了多元分布的结构。

社区城市的建设注重的是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也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4.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是西方城市体系的一种模仿。

这种城市体系的发展特别注重人类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强调城市中心的功能。

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习俗和文化被部分遗忘,城市中的形式和设计也更多的强调经济效益和实用性。

二、未来发展趋势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必要趋势。

目前全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但还有大量的人口在乡村生活。

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把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优化的产业结构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整合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普遍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保城市环保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

环保城市需要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追求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三)城市特色结构 城市特色结构理论关心和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特色之间到底是一 个什么样的存在关系?相同或不相同的城市特色 能否共同存在?如何共同存在?共同存在的依据 是什么?共同存在的属性和类型有哪些? 研究城市特色结构理论(以下简称“结构理 论”)是通过寻找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特色共同 存在(以下简称“特色共存”)的规律,以建立 指导城市特色创新的系统优化理论。 从概念上讲,城市特色结构是指在一定时空 范围(一定时间段及一定地域或等级的城市系统) 内,能使多种城市特色共同存在的一种相互依托 和制约且相对稳定的不同城市特色类型的构成关 系和方式。也可简单表述为:城市特色结构是在 一定时空范围内不同城市特色能够共同存在的关 系和方式。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
结构一方面是受城市内部自然环境的约束, 另方面也受到历史发展、文化宗教和城市规划 的影响。 城市结构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文化因 素作用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反映,是城市地理 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 中国的城市结构是希望要有规划,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的。中国城市结构可分为工业区、居住 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 结构要素中首重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 认为工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居住区是人民生活生息 所在和社会活动的地方。商业区则是各种经济活 动中枢。


(四)城市形态的演变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 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 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 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 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 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

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

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城市也源远流长。

随着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中国城市的形态和规划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城市演变、城市规划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与规划。

城市演变中国的城市演变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看待:历史文化演变和现代化演变。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城邦。

那时候城市不仅是居住区,更是城市文化的中心,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

历史上许多著名城市,比如北京、南京、杭州等,都是在古代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来。

而在现代化演变方面,可以从建筑结构、交通、人口等方面来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不断扩张,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住房短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在城市演变过程中,城市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整体发展的指引,更是城市环境的保护。

中国的城市规划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城市规划逐渐走向现代化,不断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城市规划。

19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逐步从“宏观控制”转向“人文关怀”,强调了规划整体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正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城市空间的限制、土地使用和保护等。

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好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未来趋势未来,中国城市的形态和规划将有哪些发展趋势?首先,城市化仍将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将继续膨胀,城市周边也将不断扩大。

其次,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问题。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将得到更为重视和发展。

最后,新技术将深刻影响城市的形态和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

规律 。
一 鲁 i §^ T21 9 } ^ “ | 世 n
跳 {
^ , “ Ⅱ ± 十 * * i }

i }
' 外延 跳 跃 是 城 市 形 态 演 变 的 主 要 形式
内 增 长 和 外 延 增 长 在 城 市 增 长 的 过 程 中
革而迅速 发展起来 , 现 外 式增长 。
城 乡规 划 - 园林 景观
} ± {
Ubn P nig G esL nsae ra n ・ a n a dcp P n a r d
中 七 f支
( { 20 001 00 0 90 22 07) # #
圉 献 幸 目( 0 分 . 20~ 2 1) 标 踌 7R —3
1 内 涵井 延 复合 , 以外 亚增 长 为主 1
从长 三 角1 6个城市 1 9 年~ 0 2 用地 0 9 2 0年 扩 展 系数来 看 ,用地 扩展 系数 太多 在1 5 2 ~ ±
间 . 8个 5 O% , 月 地 扩 展 数 小 于 / 1 城 2
始婪 存在并 相互 补充 ,城市 发展 的不 同时期表
t * 2世 9} f 0
^b rct hi p er… a T s ap
§ 女
m G i h e olt r e5Ie v u on z i
现特征 不月。 2 世 9 年 代 来 .尽管 内 式 0 0 增 长始 终存 在 , 退 =进三最 为典 型 ,但我 目 连^快 速城 市化 时期 ,外延跳 跃成 为城 市增长
向中心 集 聚,使城 市垂直 长 。北京王 府井
沿 岸地
a mGi … nf
of bon ur mor olgy e lfo ph o vou in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不再是单一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简单组合,而是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系统。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探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形态发生的变化。

1. 工业化前的城市在工业化之前,城市空间主要由市中心、市场、住宅区和农村等组成。

这些区域的空间结构主要是基于社区和行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十分依赖当地社区和行业。

尤其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结构更是体现了特殊的文化传统。

城市中心往往是皇宫城墙、庙宇或者高耸的塔楼,市场和居民区则分别依据商业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发展,住宅区和工业区则是分层次、分区域的。

城市中心的文化和行业引导了城市发展方向,市民的居住和生活也围绕着城市中心进行。

这一城市空间结构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古城中仍然留存。

2.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的空间结构极大地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工业区组成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中心逐渐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地区扩散,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逐渐从以商业和居住为主导的传统结构,转变为以工业和商业为主导的新结构。

在这一时期,工业区和居住区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工业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例如,1990年代美国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开始在城市中心周围的郊区开设大型购物中心,在这些购物中心的周围民居和小店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商业为主的新型城市中心。

与传统城市空间不同的是,这些新兴商业区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城市的中心,而是城市近郊或较为偏僻的区域。

3. 工业化后的城市空间进入21世纪,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的空间面貌越来越多样化,多功能、多元化的空间系统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

例如,在1980年代开始兴起的香港中环金融中心,集中了大量银行、证券交易所和商业中心,逐渐成为香港金融的核心。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乂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 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乂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 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一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一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III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古代:从奴隶社会开始,到封建社会结束。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功能也比较单一。

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这个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受到统治者的控制和影响,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二、中世纪:从唐朝开始,到清朝结束。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除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外,还成为了商业和交通的中心。

同时,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个性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近代阶段,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被引入中国,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城市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现代:从新中国成立开始。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代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更加注重现代化和人性化,城市的交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发展中国家之一,未来的城市发展也将继续朝着现代化、多元化和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布局演变特征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代就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这是段辉煌的历史,无论是他的政治还是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

而他的都城是反映他整个朝代的面貌的有力佐证又尤其是它的商业。

本文将从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这方面做个研究。

从他的商业产生,发展,繁荣以及进一步发展总结出我国古代商业布局的演变特征。

最后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市场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从而为我国现代商业布局提供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比较借鉴一,引言:我国作为唯一一个现存至今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的历史。

尤其是古代史,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清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每个朝代都展示了不一样的内容,而都城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往往又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经济方面,曾有过繁华的都市,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悲哀。

其变幻的政治,思想文化亦是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商业在中国古代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使得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也在不断的演变,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他繁华衰落的烙印。

二,商业市场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完全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到新石器时代,农业才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就整个原始社会而言,并没有产生私有制,“天下为公”也就没有交换及商业。

因而更没有所谓的市。

到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产生了商业。

起初夏时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后来因交易的扩大才产生了“市”或“市井”。

这类“市”集中在都城分散在各个居民点。

商代时,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在都城的北面及南面有手工作坊。

到周朝时,西周都城丰京及镐京已经有了形成了一城两区的格局,东周时有王都——国都——采邑三级城邑网。

《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得到较大发展,商业业态向大型化、连锁化发展,新商业业态不断挤压原有的小型零售店和传统百货店,原有的零星商业点逐渐被吞没或被并购。

新的商业业态催生了新城市商业空间,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专业市场构成的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公、金融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商务区形成。

我国城市除形成了集中的商业中心外,也形成了集中的商务区。

和传统商业区比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三大职能构成。

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现“迁移总部”浪潮,纷纷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迁移,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纷纷在我国的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或代理机构,2003年以来,这种“迁移”现象达到高潮。

伴随着这股“迁移”潮的兴起,总部经济成为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济南、武汉、大连、沈阳、厦门、重庆、南京、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纷纷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

随着公司总部的集聚,上海、北京开始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中心商务区,如北京的建外、上海的陆家嘴。

深圳、南京等城市开始建设地区影响的商务区,如南京的新街口、深圳的福田。

3 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趋明显。

90年代以来,人们相对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居民经济收入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入性(接近性),房价因素作为居住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区位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的城市居住形式,如低密度别墅区、城中的中高档公寓、城市边缘的普通住宅、城郊的棚户区等。

(2)居住空间不断聚集成片成区。

国家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家停止分配职工福利住房,国有单位不再建设职工住宅,住宅用地从生产性用地中分离出来。

居住区位的选择范围得以大大扩展,而不同种类居住区的建设也开始根据交通条件的差异产生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服务对象不同、建筑形态互异的多种居住区。

房地产业的发展,受规模经济、服务配套等多因素的影响,居住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用地紧凑、聚集成片的用地特征,以居住区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用地结构中。

4 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1)工业用地迅速增长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一个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正在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形成。

大中小城市均设立了不同规模的工业区,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迅速增长。

中国城市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城市的主要税源往往也由城市第二产业提供(表1)。

政府在以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下鼓励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并为吸引工业进驻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与条件,因此工业区建设经常会在政府支撑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政策因素直接导致了工业用地的相对优先增长。

根据《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年》,从江苏省辖市工业用地的人均指标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0~25 m●2的上限,常州高达34.06 m●2,平均23.72 m●2。

从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5%~25%,南通高达33.99%,平均23.84 m●2,处于优先增长的地位(表2)。

(2)开发区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

对工业用地影响最大的是开发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至数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开发区,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集聚。

从2004年国家级的开发区土地使用情况来看,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平均比例为59%,最少的也有30%,工业用地逐步向开发区集聚成为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表3)。

5 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日益丰富90年代以来,建造技术日新月异,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导致城市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丰富多彩,大多城市内部垂直结构都发生了重要改变。

(1)城市快速垂直生长。

主要表现为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地下空间陆续开发,立体交通大量建设。

中国的高层建筑在90年代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层建筑在数量上已超过1万栋,全国每年建成高层建筑超过1 000万m●2。

高层建筑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其原因为巨大的社会需求、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与迅速提高的技术水平。

由于中国的人口及城市的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成为必然。

首先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继而,各地的中小城市也开始兴建高层建筑。

继高层建筑大量发展后,人们开始开发地下空间。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立体化交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

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与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商业街系统,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崛起和地铁1号线的开通直接相关,大量的开发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建筑的兴建,使徐家汇迅速成为上海市副中心。

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的建设,使地下空间进一步被开发。

地铁站一层的商业层和各大商场的地下商层贯穿,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超大地下商场初步成型。

交通设施的立体化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重要变化,随着平面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以高效便捷为目的的立体交通迅速发展,改变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的特征。

主要的形式有地铁、高架的轻轨、高架的快速路和立交。

地铁的兴建促使城市空间向地下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土地使用集约化,地铁站与城市地上和地下公共空间结合,形成地铁交通综合体,吸引客流,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地铁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上海地铁二号线、上海轻轨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南京地铁一号线、深圳地铁一号线、北京地铁三号线等。

(2)城市天际线变化加快。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城市天际线日益丰富。

在城市中,一般在地价的作用下,其中心区的商务建筑群往往是城市天际线的波峰,而工业建筑和开敞空间则是城市天际线的波谷,根据变化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山峰型天际线。

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一般为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

中心区一般是商业聚集区,其建筑多为高层,且比较集中,形成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视觉中心也较为明显突出。

由于经济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影响,容易形成山峰型的高层建筑群,如上海。

峡谷型天际线。

在历史文化名城一般会出现峡谷型的天际线。

峡谷型是将高层建筑建在古城的外围,以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城面貌,若干年后形成围绕古城的高层建筑环,这种布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如北京、苏州。

起伏型天际线。

组团发展的城市和多中心城市一般呈现起伏型的城市天际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向多中心发展,高层建筑在中心和副中心聚集形成起伏型的天际线,如深圳、重庆(图2)。

二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

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并表现为向交通设施靠近并沿交通轴线扩展,区域群体空间日益发展,城市空间趋于区域化。

1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1)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快速扩展。

我国城市化水平于1998年超越30%这一分界点,城市化程度加速增长,处于S形曲线快速上升阶段。

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用地持续快速扩展。

1990~2002年长三角16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扩展大于10%,杭州平均年扩展高达28%,较低的宁波平均年扩展也达11%(表4)。

(2)多中心团块、组团、组合城市增多。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促使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城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城市形态的重要转折期,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

不少城市由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大城市迈向特大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中心相对不合理性,必然导致城市形态寻求更为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当城市人口大于50万时,会开始向多中心城市转化,当城市人口大于100万时,多中心的结构会比较明显。

大规模的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许多开发区和新城发展为中等城市规模甚至大城市规模,其功能也日渐完善,有独立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也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如苏州的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南景北廊的多中心团块状,杭州的跨江、沿江的多中心组团状。

城市职能的近郊扩展、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环境改善的要求,使组团城市得到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