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科学哲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 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 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 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 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 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 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 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 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 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点评: 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 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而‘观书’其意 思就是‘观阅书法’。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 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 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 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 “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 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 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题解: 白居易(772—846),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 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反映下层劳动者的心声,诗歌明白如话。 作此诗时,诗人才十六岁。诗人以“草”为歌咏对象,赞颂 了野草无穷的生命力。此诗原题为《赋得古草原离别》。 注释: ①离离: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②原:原野。 ③一岁:一年。 ④枯荣:枯,枯萎;荣,茂盛。 ⑤尽:光、净。 今译: 原野上长着繁茂的的野草,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荣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完全烧死,来年春风一吹,它又绿遍大地,生 机勃勃。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哲理】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Leabharlann Baidu都 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 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 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 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 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 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 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 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 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 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 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题:书写;题写。 登:攀登。 侧:从侧面看。 识:看清楚。 面目:指庐山的景色。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 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楚庐山本来 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 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 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注释: 1.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 开。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渠:代词,这里指方塘。 3、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比喻一方书法作品 展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 动(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问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这文学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 呢)?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 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 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 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 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 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 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科学哲理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 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 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 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 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 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 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可能,大概,或许。 3.怜:爱惜,怜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 怜悯,是爱的意思。 4.苍苔:青苔。 5.小扣 : 轻轻地敲门。 6.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7.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 滑。 今译 园主人可能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所以客人轻敲柴门才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