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作为中国抗战的最高指挥机构,在组织和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军事决策、外交政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一、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

在最初的阶段,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以行政院、陆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核心。

然而,随着战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的组织架构。

在决策层面,行政院会议成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外颁布各项政令法规。

二、军事决策国民政府在军事决策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抗战,国民政府成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联勤系统,通过各级指挥机构对战场的指挥和协调。

此外,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和战略部署,通过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开展战争行动。

例如,国民政府在长江防线的构筑和维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华中地区的安全。

三、外交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民政府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网络。

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争取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国民政府也通过外交渠道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和协商,力图达成有利于中国的各项协议和条约。

四、政府决策的困难与挑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分化,国民政府在一些决策上存在分歧和摩擦。

此外,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担也是国民政府决策的困难之一。

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也给国民政府的决策带来了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政府在组织和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制定军事政策和战略部署,积极推动外交政策,努力应对政府决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为中国在抗战期间的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

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

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中国国民政府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残酷侵略,积极开展了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

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国民政府不断努力,通过积极外交手段,向世界展示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坚定。

一、寻求国际正义和国际认可中国国民政府积极倡导“国际正义”,通过发表声明、通电和大使亲自讲话等方式,向世界阐明中国的民族抵抗和抗战目标。

同时,中国传媒也充分利用战争新闻宣传工具,向西方国家展示日本军队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抵抗,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声援。

这些努力最终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二、国际外交关系扩展与深化为了争取国际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积极推动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提升国际地位。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了盟国外交活动,与英、美、苏等主要盟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设立了外交代表处。

其次,通过国际会议与谈判,中国国民政府与各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军事、经济和文化合作协议,扩大了国家的外交影响力。

最后,中国还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组织,如勃兰特国际和国际联盟,从中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与援助。

三、与苏联的战略合作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战略合作对于中国抗战外交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私下军事协定》,为两国建立了互信基础。

苏联在抗战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军事顾问和军事经验,有效地支持了中国军队的抗战作战。

四、海外华人的支援与影响海外华人在中国抗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并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

同时,海外华人也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战情况,呼吁世界各国提供援助。

综上所述,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国民政府与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与苏联展开战略合作,并获得了海外华人的大力支持。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外交挑战和国际压力。

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发展利益,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抵制不平等条约在民国初期,中国仍然承受着列强所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割让。

为了恢复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民国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抵制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首先,民国政府对西方列强进行了外交斗争,争取重新谈判和修订不平等条约。

通过外交途径,中国成功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如1912年与英国重新签订的《汉口通商约定》。

这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更多自主权奠定了基础。

其次,为了充分展示中国的独立意志,民国政府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

例如,对于外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和势力范围,中国采取了坚决抗议的态度,并通过外交手段谋求归还。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国成功收回了原英租界的租借土地。

二、主权平等与外交独立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强调主权平等和外交独立。

中国坚持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同时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

这一方针为中国在民国时期的外交活动提供了指导原则。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认。

例如,中国在1920年加入了国际连盟,使中国成为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了一席之地。

其次,中国在与外国进行谈判时,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做出损害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妥协。

例如,在对待列强的外交交涉中,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并不惧战争威胁。

这种坚定立场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平等和外交独立。

三、寻求抗日外交合作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民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抗日外交合作。

中国将日本列为最大的外交威胁,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试图减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首先,中国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

通过向世界上各国披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民国政府希望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关注,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抗日合作的协定和协议。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摘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他的推行对国家的政治和内政建设都造成了重要影响,也暴露了“以党治国”国家结构的缺陷。

关键词:攘外必先安内;以党治国;缺陷“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蒋介石在1929年10月讨伐冯玉祥的通电中首次提出“讨贼戡乱,安内攘外”,当时攘外指反对苏联,安内的主要对象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攘外的主要对象转化为日本,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此政策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对国家政治、内政建设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攘外必先安内”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建立起五院制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进入了“以党治国”的训政时期。

此时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虽然完成了北伐,但却是以军事上不完全统一而结束。

国民党地方军事领袖仍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共产党也已创建了大小15个根据地,并在极力扩大各根据地的统治范围。

对内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着地方实力派的牵制和共产党武装反抗的威胁,对外主要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下,蒋介石于1931年10月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方针,以此来巩固国家统治,完成国家统一。

在一·二八事变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

“安内”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武力镇压中国共产党,从而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

其次是清除党内、国内的反对派,削弱地方实力派稳固中央政府统治。

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安定社会,增强御侮能力。

攘外主要针对日本侵略。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的关键在于安内和攘外的方法。

安内面临着两种方法采取和平手段和武力镇压,攘外也面临着对日妥协退让和在军事上坚决抵抗,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把“攘外必先安内”的核心概括为对内实行武力统一,“消灭反侧”;对外“寻求与日本较长时间的妥协”。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

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

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

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

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

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

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

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

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_课件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_课件

材料一: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 政府工作。
——《中央局给鄂区的信》(1926年9月27日)
材料二: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 政上事。
——《中央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
(1926年11月9日)
大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绞杀
王正廷(1882-1961)
(英国)蓝普生……试探中国对于撤废 治外法权问题的新动向。然而,在他与 蒋晤谈后发现:蒋对这些交涉其实毫无 兴趣,他所急于想知道的是外人对他和 他的政府对付反对派的态度。
注:近代中国研究网: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再评王正廷“革命外交”
国民政府修订新约的目的是什么?
币制改革(2) 法币政策内容 1935年11月
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银行,号称国家银行, 享有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等各种特权,宋子文、 孔祥熙曾先后任中央国 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南京政府在豫鄂皖赣四省农 民银行中加入官股,并改称中国农民银行,由CC系势力 (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内的派系组织 )直 接控制。同时,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 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 述“四行二局”成为南京政府金融垄断的中心。
改订新约(2) 废除领事裁判权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这一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 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 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 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 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 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 会审公廨有所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 的内容。 ……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外交织的困境,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对外关系的建立、外交使团的派往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

由于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困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民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极力争取正当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1919年中国派代表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凡尔赛条约》的会议,争取恢复中国在汉口租界的主权。

此外,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并签署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和合作协定,以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民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力图独立自主,摆脱列强的控制。

例如,中国在民国时期废除了《不平等条约》,重新与各国签署平等互利的条约。

此外,民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外交宣传工作,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奋发向上的形象。

再次,民国政府维护领土完整与国家利益。

民国政府一方面争取国际支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与各国进行谈判,争取对中国有利的条件和利益。

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通过与各国的外交斡旋,筹集了大量的战时物资和军事援助。

最后,民国政府致力于国际和平与合作。

民国政府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的创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和平事务,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二、民国时期的国际地位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剧烈波动。

起初,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对较低。

但在民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政策的努力下,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首先,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得到肯定。

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认。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发表演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外交倡议。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共产党坚持抗战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共产党坚持抗战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共产党坚持抗战1.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1)原因: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壮大;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3)表现: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4)中国共产党的对策: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之前,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与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领导根据地军民予以坚决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2.皖南事变(1)根本原因: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2)经过:1941年初,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奉命移师北上的新四军,大部分新四军将士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

(3)中国共产党的对策:采取回击方针,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4)结果:蒋介石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日益倾向共产党。

3.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形势恶化(1)原因:国民政府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不断掀起反共高潮;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表现:①枣宜会战失利: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爱国将领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②豫湘桂战役溃败:这是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丧失大片领土。

(3)国民政府的外交成果: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1)政治独裁:基本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doc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doc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

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

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

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1。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第二部分,深化 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方针:(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 (2)皖南事变,坚决回击的方针。 和平解决的原因:⑴中日民族矛盾决定; ⑵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和蒋介石集团的利 益; ⑶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本意也是逼蒋抗日; ⑷亲日派力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 ⑸全国人民的愿望等。
战役 投入兵力 歼敌 效果
粉碎日本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梦想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之 圻口战役 台儿庄战役
70万
8万多 40万
4万多
死伤2万余 国共精诚合作
1万多,击 抗战以来最大 溃两个师团 胜利 武汉保卫战 100万,占 伤亡10余万 使抗战提前进 全国60% 入相持阶段
结论1: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比较积极
坚决回击的原因: ⑴蒋介石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 ⑵英美、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都向蒋介石施 加压力。 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 ⑷中共进行反击,既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气焰,又有 利于维护、巩固统一战线。
说明: 1、中共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 3、中共走向了成熟,能灵活运用马列 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突发事件。 4、中共注重对敌斗争的艺术性(原则 性和灵活性结合)。
返回
中共对策和目的
第一次反共
军事进攻前:三大口号 军事进攻后:坚决回击
第二次反共 (皖南事变)
重建军部
坚决回击
揭露真相
目的:争取蒋介石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尽可能维护统一战线。其出发点是巩 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 的胜利。
返回
内外政策所造成的后果: (1)消极抗日——正面战场溃败; (2)积极反共——削弱抗日力量; (3)政治孤立——中间派、国际社会不满; (4)统治腐败——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识记知识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3)“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

4)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

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2)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

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考虑通过外交途径,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并未实际执行。

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民国时期,特指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影响。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7年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外交遭遇了诸多挫折和困境,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外交政策的变迁1.最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压力和问题都非常巨大。

外交方面,要应对帝国主义和列强的侵略,以及各地单独武装的割据势力的威胁。

当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求和为主、争气为辅”的方式,谋求和平发展,同时参与联合国会议,争取国际声誉和尊重。

2.收复台湾:中华民国成立之际,台湾依然是中国的领土。

但是台湾自清朝以来,就一直处于藩属地位,一直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和控制。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积极营造外交环境,协调各种资源,为收复台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1927年-194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实行的时期。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时期,政府重视向国际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寻求在世界各国之间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同时,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和机构,如国际联盟、亚太地区太平洋安全委员会等,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4.华北事变后的外交政策: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并成立了伪满洲国。

接着,1937年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

在此期间,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重要的调整,与苏联、印度等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并在英美和法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加强了对日抗战的支持。

5.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外交政策: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双十协定》。

当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胜利后,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开始更为独立自主地行动,因为其拥有其他国家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舞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始了在国际上播种的阶段。

6.内战结束后的外交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新中国外交方针

新中国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方针1、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帝国主义封锁包围新中国。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作用: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作用: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其特权。

作用:巩固独立与主权。

练习:1、1949年周恩来致信细甸外长伊蒙,表示在缅甸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之后,中国“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缅甸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1月4日,周恩来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也表达了完全相同的建交意愿和原则。

这表明A.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 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中、缅、印三国外交形势类似D. 中国外交以周边国家为主要对象A2.(2020·淮南二模)1948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这表明我国外交()A.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B.走出美苏冷战的阴影C.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D.已经打开全新的局面解析:选C。

3.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答案:C4.(2020·兰州二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敌对立场。

攘外必先安内之我见

攘外必先安内之我见

“攘外必先安内”观点之我见14307090036黄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民政府出台的处理国内外关系的基本方针,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在当今主流观点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是“反共”“剿匪”的反动政策,但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应该要有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攘外必先安内”从语义分析中可以分为“攘外”和“安内”。

“攘外”的含义较为明确,即针对当时在东亚大肆扩张的日本。

国民政府对待日本的“攘外”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不抵抗主义”到“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到1936年前的“妥协外交”。

三个阶段是国民政府对日本妥协政策的不断继续和深化,其共性都是为了将重心放在“安内”上。

经过查询资料我发现,学术界对于“安内”有许多种说法,有观点认为“安内”的对象不仅仅是“剿共”,也包括势力强大的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内的异己分子;还有观点认为“安内”除了清除共产党势力之外还有加强国防建设,试图日军军事对抗的目的。

其次,“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出台不是蒋介石的怒言,而是结合了多方面考虑的具有合理性的政策。

第一,从国内局势来看,共产党势力不断壮大,地方实力派军阀没有完全归顺,通过“攘外必先安内”可以有效地巩固国民党在国内的一党专政。

第二,在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时,国民党刚统一全国,在党内也有不满专政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的异己分子,通过“攘外必先安内”可以有效地巩固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独裁统治。

第三,从历史角度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首要原则,而这也备受当时的统治者蒋介石推崇。

第四,从国际局势来看,1930年前后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国内民族资本主义正在积累和初步发展阶段,因而经济方面矛盾重重,民众对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纷纷不满,因而此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矛盾,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国民党的执政不力转移到国家的外部矛盾。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以外,该政策的提出应该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倘若国民政府当时有实力完成“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或许可以获得一石二鸟乃至三鸟的效果。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外交政策是:A. 完全依赖西方列强的支持B.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独立C. 主动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D. 对外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2、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主要目标是:A. 增加对日经济援助B. 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C.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D. 推动国内工业发展3、题干: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初期的主要任务是:A、巩固国民革命成果,发展经济B、维护国内和平,抵御外侮C、恢复国家统一,重建中央政府D、推进民主改革,实现民生幸福4、题干: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是:A、坚决抵抗,捍卫国家领土完整B、妥协退让,寻求和平解决C、中立观望,等待国际干预D、消极抵抗,避免战事扩大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A. 实行盐业专卖制度B. 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改用法币C. 实施土地改革政策D. 加强对外贸易管制6、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哪项外交政策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上,引发了较大的争议?()A. 实行不结盟政策B. 积极推行友好外交C. 对日态度摇摆不定D. 门户开放政策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措施?A. 实施训政B. 推行土地改革C. 加强军队建设D. 发展经济建设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B. 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C. 完全放弃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抵抗D. 尝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9、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对日本进行军事反攻的战略是:A. 第一、二、三次围剿B. 土地革命战争C. 抗日战争D. 淞沪抗战 10、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B. 恢复国内政治稳定C. 盲目追求工业化D. 抗击外部侵略11、《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措施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进步?A. 强化中央集权B. 推行保甲制度C. 实施宪政改革D. 放宽民族禁锢,促进民族融合12、《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 1932年九一八事变B.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C. 1936年西安事变D.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剿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实行的军事行动被称为() A. 北伐 B. 土地革命 C. 南征 D. 围剿14、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独立自主 B. 联苏抗日 C. 亲英美 D. 不结盟15、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A、进行土地改革B、推动农业现代化C、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D、制定外贸政策16、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下列哪一项政策是为了争取支持抵抗侵略?A、与苏联签订《国防协定》B、切断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C、与德、意、日三国签订《反苏互助条约》D、与国民政府内部的反对派进行协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其背景,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2.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939年周恩来和部分新四军领导的 合影。左起陈毅、粟 裕、傅狄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3)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1940、5) (2)豫湘桂战役(1944年初)
2、外交上—— 废除治外法权
3、 政治上—— 实行独裁统治
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4、经济上——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3、内容 对外:消极抗日 对内:积极反共
政策重心由对外 转向对内
国民政府的两面性: 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既盾 阶级本质、共产党 内 领导的抗日武装 因 力量壮大和发展
日本的诱降 外 因 灭亡中国的方 针没有变
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引起了怎样的后果? 1、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2、使国民党军队丧失了抗战初期的锐气, 导致了后来下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 3、使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 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日益倾向共产党; 4、国民党的统治更加黑暗,埋下了丧尽 民心,最终被人民唾弃的伏笔。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原因 (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2)中共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 断壮大; (3)由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政 内容及标志分别是什么? 权性质所决定; 2、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 全会的召开
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 军事上——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第一次反共浪潮:1939年冬至 1940年春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2)皖南事变(1941、1) (背景、经过、结果) 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 ①中共: 重建新四军军部;公布大量 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②国际力量: 对国民党不满,要求中国 继续抗战 ③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 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民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外交政策,以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

首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手段,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国民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积极向各国说明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呼吁国际社会对日本进行制裁。

国民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通过国际舆论压力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这一系列外交努力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提高,为中国争取到了一定的国际支持。

其次,中国国民政府在军事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从苏联购买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武器,并接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

同时,国民政府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如与英国、美国等国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这些军事调整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中国国民政府在外交斗争中提供了更多的底气。

此外,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措施。

国民政府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合作,寻求外国的经济援助和贸易支持。

国民政府还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对日本的贸易,并鼓励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减少对日本的依赖。

这些经济调整措施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也给了日本一个经济上的压力,削弱了其对中国的侵略能力。

最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还加强了对国内民众的动员和统一。

国民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增强了国内民众的抵抗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国民政府还加强了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了国内的统一。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国民政府在外交斗争中更具凝聚力和执行力。

总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外交政策以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国民政府通过积极外交手段、军事调整、经济措施以及民众动员和统一等方面的努力,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外交支持,增强了国内的抵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中共对策和目的
第一次反共
军事进攻前:三大口号 军事进攻后:坚决回击
第二次反共 (皖南事变)
重建军部
坚决回击
揭露真相
目的:争取蒋介石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尽可能维护统一战线。其出发点是巩 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 的胜利。
返回
内外政策所造成的后果: (1)消极抗日——正面战场溃败; (2)积极反共——削弱抗日力量; (3)政治孤立——中间派、国际社会不满; (4)统治腐败——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坚决回击的原因: ⑴蒋介石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 ⑵英美、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都向蒋介石施 加压力。 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 ⑷中共进行反击,既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气焰,又有 利于维护、巩固统一战线。
说明: 1、中共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 3、中共走向了成熟,能灵活运用马列 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突发事件。 4、中共注重对敌斗争的艺术性(原则 性和灵活性结合)。
⑴政权性质、阶级立场决定
⑵日本侵华方针发生转变
⑶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⑷英美等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曾积极支持 国民政府的妥协性活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特点:两面性 (1)表现: ①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②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2)原因 ①日本诱降,但灭亡中国的总方针未变 ②阶级本性必然反共,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 结论3:两面性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 作用的结果。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民族利益是共同的。 在处理国共双方关系时,应求大同,存小异。
积极倡导第三次国共合作,早日实现两岸和平 统一进程。
谢谢合作与指导!
;
/kdjzhibiao/ kdj 指标详解
jor826fhl
中不时扩散着几声鸟的呜咽声,似乎是生命最后的挣扎,似乎也是临死前的求救,乌云将月亮遮住,在进行最后的酝酿,整片 大地被笼罩在黑暗中,树林原有的张牙舞爪也浸泡在一片死光之中。我紧张的看着周围,我要找到我来时的那条公路,然后回 去,这个地方实在太诡异了。我走着,不知走了多久,一直觉得有什么在盯着我看,我的脊背都冒出冷汗了,我感觉衣服都湿 了,我突然看见距离我不远处的地方有双眼睛冒着白光在幽幽地看着我,我立刻就停住了脚步,盯着那个地方看,心想要是我 不动,它也不动该多好,这到底是什么,如果是狼,那不应该是绿光吗,这里是白光,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突然周围发出了 簌簌的声音,那个东西向我走过来了,我很想跑,可是身体就是不受我控制,双腿发软心想该怎么办,难道我就这样暴尸荒野 了吗,或许连尸体都找不到,都没人知道我已经死了,这时我已经能看到那东西的模样,这是一只通体雪白的老虎,毛特别白, 还泛着白光,它离我越来越近,我想要逃跑估计是不可能了,看那老虎的白牙居然可以和野猪的匹敌了,这一嘴下去,直接就 死翘翘了,我瘫软在地,那老虎的鼻子都快贴着我的鼻子了,它朝我一吼,我直接懵了,看到它的喉咙深不见底,还散发着恶 臭,它那一吼我耳朵嗡嗡地响,听不见周围任何声音,突然一道红光闪过,我的手就被另一双冰冷的大手拉了起来,我这时才 看清这是一位穿着玄色衣服的男子,奇怪的是,他居然穿着古代的衣服,不过遇到了先前这么古怪的事,一个穿着古代衣服的 男人,留着古代的发髻也不奇怪了。仔细看那人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光洁白皙的脸庞,细长的眼睛里乌黑深邃的眼眸, 泛着迷人的光泽,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弦月。浓密的眉,高挺的鼻,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一个男子长成这样,比女人 还美,也是世间少有啊,我看着他,感觉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耳朵依然嗡嗡地响着,听不见周围的声音,只见他对着那只白老 虎说了什么,那老虎居然低下头,前脚伏地,好像很恭敬的样子,然后背部升起两道白光,一看才知道这并不是白光,而是雪 白的翅膀,然后老虎就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这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我还没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那男子就拉着我的手 往房子的方向走,那种散发出来的气势不容拒绝我问:“你是谁,怎么穿成这样,你不会是那栋房子里的幽灵吧”我上下打量 着他,他转过头鄙视地说:“我才不是幽灵那么低级的东西呢,我可是这里的山神,等级不知道比他们那种小喽啰高出多少, 对了,你是怎么惹上白虎那家伙的”我看着他的背影说:“白虎,就是刚才那个”?“那不然是啥”山神看样子有点不耐烦。 我说:“我也不知道,我从那栋房子里出来,走到这就看见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新安江中学历史组:刘晓军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
战役 投入兵力 歼敌 效果
粉碎日本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梦想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之 圻口战役 台儿庄战役
70万
8万多 40万
4万多
死伤2万余 国共精诚合作
1万多,击 抗战以来最大 溃两个师团 胜利 武汉保卫战 100万,占 伤亡10余万 使抗战提前进 全国60% 入相持阶段
第二部分,深化 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方针:(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 (2)皖南事变,坚决回击的方针。 和平解决的原因:⑴中日民族矛盾决定; ⑵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和蒋介石集团的利 益; ⑶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本意也是逼蒋抗日; ⑷亲日派力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 ⑸全国人民的愿望等。
在对敌斗争过程中,要讲究斗争的艺术性, 你认为下图两人谁更有斗争艺术性,为什 么?团结
妥协求团结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毛泽东
第三部分,升华



透过现象,图说历史。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合作——对抗——合作——对抗——缓解、相互了解;
结论1: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比较积极
结论2: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积极反共、破坏抗战
第一部分、基础
变化:五届五中全会制定四共方针 对 内 独裁统治:特征 积极反共:表现——中共对策
国民政府的 表现: 内外政策
经济掠夺:政策、结果 对 外 消极抗日:表现、结果
收回治外法权:原因
影响
抗战相持阶段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无变化? 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