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子 甘谷丧葬礼仪考

合集下载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丧事应酬

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 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 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开吊分两种:一种 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 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不管是素吊还 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 地方的风俗。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古人云: 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 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
淮北地区丧事应酬
5、老盆一只。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 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 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儿 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 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1、 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 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 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 一天叫出殡。
淮北地区
二〇一五年五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管包中料拒试路含调试绝验敷线试卷动方设槽技作案技、术,以术管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 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礼仪大全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北方民众的丧葬礼仪。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有哪些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有哪些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有哪些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

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

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

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

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

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

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

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

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

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

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

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

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

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

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

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

参加甘肃镇原县民间丧事礼仪简记

参加甘肃镇原县民间丧事礼仪简记

参加甘肃镇原县民间丧事礼仪简记堂妹敏芳婆家在甘肃省镇原县新城乡沈家咀村,公元二零一一年古三月初九日,我和四弟友鹏、五弟新芳三人自驾车行驶200公里去堂妹婆家行情,参加了堂妹婆家祖父荣归及追祭祖母祭奠仪式,有幸领略了镇原县民间丧事的全过程。

现将看到的有关镇原民间丧事礼仪并根据个人搜集的资料情况略述如下,以供网友交流。

镇原县文化底韵厚重,民间礼仪丰富,和其他县市相比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民间丧事别俱特色,时间跨度长,礼仪层次高,程序复杂,操作繁琐。

就是一般的民间过丧事都要邀请3至5人的礼仪先生,专门从事策划和整个丧事的操作指导。

他们从书写简单的执事榜到祭奠仪式都与其他县市有着明显的区别,执事榜中蕴含浓厚的文化礼仪,书写格式与众不同;在祭奠方面,每个层次的人身背有书写表明身份及祭奠语言的纸牌,祭文书写之多,空前绝后。

他们按不同辈份和顺序进行祭奠,且每一轮祭奠都要宣读哀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祭文),并伴奏不同风格的哀乐,以示渲染气氛。

尤其不同的是在一块方砖上刻有红砂书写的墓志铭,和逝者一同埋在墓中。

此外,还书写祭幛文、祭砖文等。

其他像门前立有讣告,栽起大纸白幡,书写对联,聘请乐队、厨师等基本和其他兄弟县市相似。

在坐席方面,招呼客人坐完席后,给每位客人赠送一包类似点心之类的礼当,表明这个人家的事过得非常排场,一般人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给礼仪先生及乐队、厨师的报酬相当丰厚,除过付给一定的价款外,给每个人赠送的烟酒那都是整箱整件,过一个事有“送六吃四”之说。

为了便于学习和交流,在此附记一些整理的各类哀言及墓志铭等。

一、墓志铭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讳世儒高府君墓志古云:生有益于时,死有闻于后,罕有也。

若高公者动则为世表,行能楷一方,存则仪其人,殁则传其名,功绩巨辉,流泽邑里,不惟举之于口,而宜笔之于石,永垂不朽云耳。

高公者讳世儒,毓出镇邑南新城乡沈家咀村,清门望族。

先太公步银暨慕太儒人之子,平泉慕堡慕太公增吉之外甥也。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8:丧葬礼仪大全-艰难收集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8:丧葬礼仪大全-艰难收集

移风易俗办丧事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是十分讲究排场的。

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

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

其实,哀荣这句话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切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

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

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

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

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办丧事的经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友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最主要的是应力持镇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固然悲伤是情理中的事,但在悲伤之中,如能保持一分冷静,必定有助于即将进行的丧礼。

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通常可能发生的事例而言,不外下列三种:一、意外事件突然发生:如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栓塞急救无效,遭遇车祸,飞机失事或自杀等。

二、久病难治,医师束手无策,已嘱办理后事。

三、原非重病,在医治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并发症,急救无效。

上述情况的第二种,因为大家心理上甚至于实质上已有准备,一旦不幸到来,就可按步就班办事,至于第一、三两种,因系突然发生,可能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当时直系亲属固然是悲痛莫名,即一般亲友也众说纷纭,乱成一团,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冷静地出面来拿定主张,则日后的丧事可能办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贻人话柄。

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

184(MLZN)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184(MLZN)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184(MLZN)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哀悼诗逝者亡亲者哀伤;生死永别泪两行;清冷孤坟难敬孝;骨灰沙漏陪身旁;无需清明坟前祭;白骨倾听诉衷肠;犹如故人未曾离;故者安息无凄凉。

带孝.卸孝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

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

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报丧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

亲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

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

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或加一条毛巾。

入殓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

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

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

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

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

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

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

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

“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看风水堪舆术的俗称。

是营建堂屋、庙宇、坟场以及修桥造路的一种旧俗。

营造之前,须请地舆师(俗称地理先生)察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用“罗庚”(指南针罗盘)校测方向,然后择日点穴,规划格局,卜吉择日动士。

潮汕地区此俗甚为顽固,民间有许多关于虱母仙何野云建寨场的传说,也有许多因为迷信风水引起的纷争案例。

升龛点主旧俗父母未亡时,多已先制备神主脾(俗称家神牌)置宗词龛中,罩着红布,上写“长生禄位”。

参加丧事礼仪_丧事礼仪与禁忌(2)

参加丧事礼仪_丧事礼仪与禁忌(2)

参加丧事礼仪_丧事礼仪与禁忌(2)人死的时候有诸多禁忌。

白族忌讳老人死时跟前无亲人,他们认为老人死在亲人怀里,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俗称“接气”。

汉族也忌讳人死时身旁无亲人,认为这样死去,灵魂不得安宁。

河南一带,忌死在原来的房间里,认为“隔梁断气”不吉利,出殡时,要买一只活公鸡随棺木一齐抬出,方可破凶。

满族忌讳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因为北炕为大,西炕为贵,在此死人不吉利。

人将去世时,都要移到南炕上。

河南一带有“断气不抽毡,来世难转人”的说法。

人将断气时,要马上把毛毡抽掉,不然死者会转生为马、牛、羊等带毛的兽类。

死亡的时间和年龄,民间也有禁忌,中原一带最忌死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日内,俗称死于大年下。

民间认为36岁是人的本寿,据说一个人只要活到36岁以下早夭。

人活到55岁死亡就是正常的,俗语有“五十五,自己要入土”。

过了60岁死亡就是高寿了,“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

”东北一带老人66岁生日时,后辈给他包66个饺子(饺子个要小),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过这个坎儿。

否则,就过不去。

河南一带,老人过66岁生日,女儿要送一块肉,据说是为还阎王的债,实际上也是解老人的馋。

俗语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关口,据说孔子死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

在河南,逢老人到了这个关口,要给老人买活鲤鱼吃。

据说,吃了活鲤鱼猛一蹿,就能蹿过这个关口。

也有的地方在当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儿亲自煮两个鸡蛋,悄悄到麦场上,滚上几滚,然后带回家中,让老人躲在门口吃掉。

以此表示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骨碌打蛋地过了关口。

如果死时81岁,也不吉利,因为九九八十一,是财数算尽之意,预示后代穷败。

可在人绝气时将算盘拆散,隔窗撒出,以此破之。

|(二)成殓禁忌人死后,要为死者穿寿衣,东北、京津地区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必须在死者断气前穿好殓衣。

寿衣讲究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

新整理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新整理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

(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

这时停乐。

中国丧葬礼仪

中国丧葬礼仪

中国丧葬礼仪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上,丧葬礼仪,那是咱老百姓心里头沉甸甸的一份情,一份对逝者深深的敬意与不舍。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里头却藏着千百年的讲究和温情。

每当村里头有老人安详离去,整个村子就像被一层淡淡的哀愁笼罩。

但这份哀愁里,也藏着对生命轮回的敬畏和对逝者美好的祝愿。

家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要给老人办一场体体面面的“走”的仪式。

首先得“报丧”,这就像是给亲朋好友们发了个“邀请函”,不过内容嘛,自然是沉重的。

邻里乡亲一听,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计,就往丧家赶。

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时候能帮一把是一把,人情味儿,就在这你来我往中浓了起来。

接着就是“入殓”,这可是个细致活儿。

得给老人换上寿衣,那寿衣啊,都是生前就准备好的,寓意着老人去了那边也能穿得暖和、体面。

家人们一边忙活,一边念叨着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嘴角却努力挤出一丝微笑,仿佛在说:“您瞧,咱们都好好的,您也安心吧。

”到了“守灵”的时候,家里更是热闹又安静。

热闹的是,亲朋好友都聚在一块儿,回忆着与老人的过往,笑声与泪水交织在一起;安静的是,每个人心中都默默地为老人祈祷,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安宁。

这时候,时间仿佛凝固了,只留下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出殡”那天,更是全村出动的大日子。

棺材被缓缓抬出家门,家人们跟在后头,哭得撕心裂肺,却又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村里人自发地排成两行,为逝者送行。

鞭炮声、唢呐声、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悲壮而又庄严的交响曲。

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到了墓地,经过一番庄重的仪式后,老人终于入土为安。

家人们围坐在坟前,烧着纸钱,诉说着对老人的思念与不舍。

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纸钱的灰烬,也仿佛带走了家人的部分哀愁。

大家心里都明白,虽然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的爱与教诲将永远伴随着家人前行。

丧葬礼仪结束后,生活还得继续。

但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份对逝者的思念却会如潮水般涌来。

山西丧事礼仪大全,备用收藏啦

山西丧事礼仪大全,备用收藏啦

⼭西丧事礼仪⼤全,备⽤收藏啦(⼆)号丧⽼⼈断⽓后,穿好寿⾐,烧了炕沿纸后,孝⼦放声呼叫“爹(妈)呀,爹(妈)呀!”有唤灵魂使回阳之意。

还阳⽆望,则放声⼤哭,叫做“号丧”。

(三)放“⼝含钱”⽼⼈断⽓后,⼝中放⼊⼀铜钱或戒指、⽟环等物,谓之“⼝含钱”,不使空⼝,以防伤⼈,还有⼀种说法,若⽆“⼝含钱”,死者下辈再转⽣时,会变成哑巴。

(四)停⼫给死者梳洗净⾝,穿好寿⾐后,移置正室(取“寿终正寝”之意:),停放在临时搭的门⾓板上或门板上叫“停⼫”。

停⼫以⽩纸(七星纸)遮⾯,叫“⼀⾯纸”,说明⼈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

否则死者会暗中数屋上⽅的椽⼦,对家⼈是很不吉利的。

其实以纸苫⾯,是因为有些⼈死后,⾯⽬狰狞可怕,以防家中特别是幼⼉害怕。

(五)收殃斩殃停⼫后在⼫体周撒⼀圈麦麸,再将麦麸收⼊⼀陶或瓷⽡罐中盖严,意在防⽌出“殃”(传说死⼫会突然爬起⾏动,向前直⾏,撞⼈⼈死,碰树树枯),俗叫做“收殃“这是河东徐沟地区风俗。

河西清源地区不怕出殃,据说北宋初晋王郑恩经新堡村时,适逢死⼫“出殃”,乃举⼑斩之,叫做斩殃,故河西清源地区不怕出殃。

(六)⼊殓停⼫后,棺材若备好,即可将⼫装⼊其中,叫做⼊殓棺⽊内⽤黄纸裱过,再铺上⼀层杆草(⾕草:),放上⼥⼉或侄⼥、外甥⼥等备好的褥⼦,死者⼊棺后,再盖上绿绸布,河东地区俗称“铺红盖绿”,河西清源地区谓之”铺⾦盖银”。

⼊殓时,死者的长媳要在棺⽊旁哭诉“铺上⾦,盖上银,叫你的后辈⼉孙⼤翻⾝”。

⼈殓有以下习俗:1.⼈死后,成殓死者的棺材,柏⽊最好,松⽊次之,即使⽆钱⼈家⽤杨柳⽊做棺材,也需做柏⽊棺头。

但富贵⼈家制柏⽊棺时,要掺⼀些杉⽊,据说是全⽤柏⽊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

2.停灵或⼊险后,死者的脚要朝向门⼀边,以利死者顺顺当当⾛出门去见阎王,少受⼗殿阎王的惩罚。

3.⼊殓时,禁忌说话,否则会把活⼈的⾳装进棺材。

4.⼊殓前后,停棺在堂,直⾄出殡前这⼀段时间⾥,忌猫接近⼫体,更忌讳猫跳过⼫体,否则⼫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或其他东西不放,叫“诈⼫”,实际上也含有怕猫啃吃死者遭致毁容。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二〇一五年五月序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

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

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

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

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

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

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第四节孝布的用法第二章牌位的写法第三章丧棚挽联第四章参考联第五章怎样写落款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

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

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

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

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

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传统文化】苗族葬礼都有那些程序苗族葬礼简介

【传统文化】苗族葬礼都有那些程序苗族葬礼简介

【传统文化】苗族葬礼都有那些程序苗族葬礼简介【传统文化】苗族葬礼都有那些程序?苗族葬礼简介一:洗身穿衣。

老人去世后,其亲属用热水为其洗身,然后给他〔她〕穿上寿衣。

移至堂屋停放。

便于人们吊唁。

在灵床前摆放一张桌子,用米升盛满稻谷放在桌上。

孝子手持烧好的三根香〔苗语称为鸯,传说是亡灵的粮食〕向死者磕头三次,然后把香插在稻谷上。

并烧几张钱纸。

此后,直出柩前香不断替换,不能熄灭.煮一点米饭用白布包好,称为克格那,即包午饭。

没有包午饭前,在主家是不能吃饭的。

二:报丧。

把死者移到堂屋后,放鞭炮和铁炮,向世人宣告家有丧事。

社区的人们闻讯后自发前来守灵和帮助料理丧事。

即使与主家有矛盾也不计前嫌,不遗余力地帮忙。

三:择日。

恳请先生挑选一个有利于主客的日子为葬日。

苗族人最忌酉日。

指出酉日太猛,有利于奈良。

日子选取后,分派若干人何人正亲正戚们通告丧讯,并知会葬时间。

四:制取棺木:若死者年龄不是非常大或者家庭经济困难,通常都没trained存有棺木。

待人去世后,才捅自家的杉木,应邀几个木匠制作棺木。

在这种情况,木匠们通常不交工钱,最多收少许礼信。

若死者就是未婚女性,其棺木必须搞得小一些。

尤其就是棺盖之雄头要高要厚。

这一方面就是认同母亲,也防治娘家人说三道四,这就是舅权的一种彰显。

五:“他拜仪式”。

由巫师主持。

主家、女婿各出一只鸡,血缘较近的宗族筹集少量钱米。

巫师念念有词,告诉死者:“你一个人独自去阴间,不要把阳间的灵魂也带走”。

举行“他拜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减少灾难,健康长寿。

六:喝初恋饭。

由死者的亲属在出柩之后,上山之前在灵柩旁吃饭死者喝茶。

通常就是三五个人吃饭喝。

吃饭喝时,在灵柩前放置一个碗一双筷几片肉。

则表示死者与家人最后一次喝茶。

七:选地和挖墓穴。

死者家属及寨老一道去选一个风水宝地。

苗家人选地很少看风水书籍,自有一套评判标准。

选出地之后,由一长者用几粒米洒在地上。

并告诉死者:“×××,这里是你的打溜队仿,是你的打农队哉,是你花重金所买,是你安居之处”。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寿终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

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

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

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

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

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

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

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

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吊丧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

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

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

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置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入殓死者入棺谓之“入殓”。

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

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

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脸净面,之后入棺。

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

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出殡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

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

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

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

民间丧葬通用流程(见棺发财)

民间丧葬通用流程(见棺发财)

民间丧葬通用流程(见棺发财)国之大事乃兵戎,民之大事为祭葬,因各地风俗不同,随时代而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但有些流程实在不可删除。

我在为人点穴开井立墓及送亡之时,民间的丧葬禁忌有很多,旧时此事各地都有支宾先生(熟知当地红白喜事民俗德高望重的乡绅),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人了,多数人皆茫然不知,每问及我,不知从何回答,但有些实在大繁琐,故特将一些禁忌整理写出共73条,望需要者据当地风俗选择使用。

1、开金井时,先烧黄表纸,敬香放鞭告请山神土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2、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牲“复山”或“复土”。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一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7、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高,脚在前。

8、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9、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0、老人逝后即穿“上路衣”又称'寿衣”。

11、老人逝后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2、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3、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日及时请道士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文及超度所用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17、棺木有八仙、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即是由八块木料、十块、十二块、十四块木料所做成,棺材(又称寿材)头脚两块木料不包括在内,木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高。

18、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

19、孝家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0、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丧葬祭祀礼仪范文

丧葬祭祀礼仪范文

丧葬祭祀礼仪范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祭祀礼仪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丧葬祭祀礼仪起源于古代,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下面是一篇关于丧葬祭祀礼仪的范文,供参考。

丧葬祭祀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祖先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及对生死、人伦、孝道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在丧葬祭祀礼仪中,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行为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丧葬祭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净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死之后,还有灵魂存在,并会通过各种形式保佑着后人。

因此,丧葬祭祀礼仪要求人们对逝者表示最高的尊重,将逝者的灵魂和人体彻底地净化,保证其能够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

比如,丧葬仪式中,亲友们要戴上纯黑色的服饰,低声喧喧,示意自己对逝者的深深哀悼。

而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香、献花、祭奠祖先,并通过祭祀的仪式,将亡者的神灵送入天堂安息。

这些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灵魂的净化。

其次,丧葬祭祀礼仪还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丧葬祭祀仪式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规矩进行,比如亲友们按照年龄和尊卑关系排列座次,遵循礼仪和规矩进行磕头祭拜等行为。

这些规矩和礼仪的遵循,既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强调人伦之道和亲情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能够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尊重秩序、尊重他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情感的公允。

最后,丧葬祭祀礼仪还有助于人们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社会共识。

丧葬祭祀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仪式和行为,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够将这种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同时,丧葬祭祀礼仪还是社会共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丧葬仪式还是祭祀仪式中,人们一直都在遵循着相同的规矩和仪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总之,丧葬祭祀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同时也凝聚着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丧葬礼仪资料

丧葬礼仪资料

丧葬礼仪在人类社会中,丧葬礼仪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特殊意义的仪式。

丧葬礼仪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死、存在和超越的思考。

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丧葬礼仪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其背后的核心价值却是相通的。

丧葬礼仪的背景和意义丧葬礼仪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社会,它是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终结的一种理性化处理方式。

在众多宗教信仰中,丧葬礼仪也是对逝者灵魂得以安息、超度的重要仪式。

丧葬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和缅怀,更是对生者生死关系的一种认知与塑造。

丧葬礼仪的基本流程办理和安葬1.通知亲友和社会公众。

2.办理逝者遗体善后事宜。

3.确定葬礼举行时间和地点。

4.进行葬礼仪式。

纪念仪式1.丧家在家中布置棺材和遗像。

2.亲友前来吊唁。

3.清明扫墓。

安葬后的念创1.逝者三七、七七、四七、一周年忌日等的念创。

丧葬礼仪的特殊之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往往包含许多细致入微的礼仪,比如家属要穿戴素服以示悼念、避免娱乐娱乐和喧哗、守灵、撕纸扫地、丧事期间避免洗头洗澡等。

这些礼仪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教化和惩戒。

当代丧葬礼仪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死观念的改变,当代丧葬礼仪也在不断变迁。

有的人选择举办简约、低调的葬礼,有的人则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来纪念逝者,比如音乐会式的追悼会、绿色葬等。

这种变迁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表达了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和认知。

结语丧葬礼仪是一个文化、宗教、心理和道德交融的仪式,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生死的思考和敬畏,更承载着对逝者的追思和纪念。

在面对死亡这个不可抗拒的现实时,丧葬礼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向内省思的机会,引导我们理性处理生命的起源和终结,铭记过往,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以上是关于丧葬礼仪的一些基本介绍,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悠久且充满意义的仪式。

这篇文档旨在探讨丧葬礼仪的起源、意义、基本流程、特殊之处和当代变迁,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丧葬礼仪:八大丧葬方式、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一般丧葬流程和事项(研究材料)

丧葬礼仪:八大丧葬方式、各族人民的丧葬礼仪、一般丧葬流程和事项(研究材料)
❖ 彝族
特选课堂
32
苗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3
蒙古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4
东乡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5
侗族丧葬礼仪
❖ 有土葬,火葬。悬葬
特选课堂
36
土家族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7
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特选课堂
38
高山族丧葬礼仪
❖ 高山族的
特选课堂
39
一般丧葬流程和事项
46
❖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 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 仪式相比反倒简单。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 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 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 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 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 圈摔碎,谓之“摔老盆”。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 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这时 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 地为死者添土埋坟。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 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特选课堂
43
❖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 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 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 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 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 往吊丧,俗称“吊纸”.
特选课堂
44
❖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 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 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 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 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 “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谷民间丧葬习俗礼仪探究张来子内容摘要: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介绍民间丧葬习俗的整个过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甘谷县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内涵,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

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

以及我们现阶段如何正确看待这种习俗对农村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丧葬习俗民间甘谷影响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地区,人们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甘谷地处天水西部,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讫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县的地方之一,渭河穿城而过,境内有毛坪遗址等古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这里的人安土重迁,因而也特别重视丧葬礼仪。

传统的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守灵这里的葬礼整个过程一般为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中正厅停放3天。

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守灵”就是其中的一项。

“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厅里要昼夜有人守着。

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属,儿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

守灵的同时,还要在正厅大门内侧事先放置的一个谓之“老盆”的容器里祭烧“表纸”,以此祈求死者在阴间能有足够的花销。

二、停尸洗尸《礼记.丧大记》曰:疾病,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

始死。

迁尸于床,用敛裘,去死衣,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裘,御者二人浴。

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裘而浴。

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

甘谷的乡俗实际上是将停尸和洗尸合而为一,并加以简化而已。

一般是由嫡长子或其媳妇象征性的取点水,在死者的前胸后背抹一下而已。

由嫡长子来主持祭奠,至今在该地各自然村都常见到。

这与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宗法制度有关。

嫡长子(大宗)在财产继承和祭祀方面有优先权。

此制度由贵族到庶人推广开来,影响深远。

三、殓棺盖棺殓棺就是把死者装入棺材,一般而言死者都是盛装入殓的,着就包括了有“三夹三棉”的说法,“三夹”就是三套单衣,“三棉”就是三套棉衣,都是传统的服饰,并且讲究必须是棉制的或是丝绸的,不能用化学制品,入殓的时候先是将棺材放在一边由阴阳先生做法完毕,再在棺材的底部铺上一层草木灰,放三尺麻,草木灰的讲究是以前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落在其上,因而有回归的意思,着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人民对待生死旷达的态度。

死者下敛后,就轮到盖棺了。

一般只有三个棺钉,抬重的举起斧头,逐一敲钉下去,每钉只能敲三下。

这里有数字上的忌讳,应该是取丧事不能成双的意思。

盖棺即意味着亲人与死者的最后诀别,因此这时人们往往伏棺,拍棺,哭声骤起。

人们在哭声中抒发自己的哀思。

古人云:盖棺定论。

明朝吕坤曾言:“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

”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在进材出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村民尤其妇孺们聚在一起的窃窃议论。

这对死者可谓是盖棺定论,对生者而言,是要接受一次舆论的严格评议。

对生者和死者,这种议论都无法逃脱,显得意味深长。

四、告牌在甘谷一带文风甚浓,死者殓棺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吊孝,所以此日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孝子按亲疏关系穿不同的孝衣出告牌,简言之就是类似与现代的讣告,上面写有死者的生平简历,孝子的基本情况以及每个小子应该穿的孝衣种类(从儿子的“披麻泣血”一直到出五服的亲戚的“免孝戴纱”和应该服的礼仪(从“泣血顿首”到“鞠躬示哀”,都是按固有的程序遵守,并且明确的注出。

《礼记》:“礼者,理也”,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讣告的内容就是表明“礼”和“序”。

五、送“挽歌”挽歌又称寿被,古礼人死有咏唱挽歌的习俗,流传至此只保留了这一名称,而内容主要一寿礼为主了。

寿被即古礼中所称的"襚"。

有时是一块布料,即古礼中所称的玄,纁。

有时是毛毯,晴纶等高级床上用品。

这要视赠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定。

《仪礼士丧礼》曰:乃赴于君。

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

吊者致命。

主人哭。

拜稽颡,成踊,君使人襚睢,彻帷,主人如初。

《礼记杂记上》也曰: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

在丧葬过程中,由几个少年举起两三个竹篙子,其上所悬全是布料毛毯等。

在每件寿被上用别针别上挽联,白纸黑字两边写上赠送人的姓名和称谓中间则书一对死者的评价或是表示悼念之词,一般为四字。

其中最为重要的寿礼要算署有“乡谊”落款的一份,高高举起的寿被五颜六色,浩浩荡荡的,非常引人注目。

这无疑增加了丧礼的风光。

六、守孝古人有“三年之丧”一说。

孔子弟子子宰认为三年之丧太久,孔子批评道:“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论语邛日货》)。

小孩子出世后,三年不离开父母的怀抱,故父母亡故后子女要还报三年。

按传统规定。

在这三年之内要穿白鞋。

不可以结婚。

三年内过年时门上的春联不可以是红色的。

一般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紫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要求开始慢慢变得不严格起来,不过春联的贴法在我们这里倒是比较完整地保留着。

三年之内的这些做法仍然是出于对逝者的尽孝。

七、坟地的选址与坟墓的维修当地对坟地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因为人们相信祖上坟地风水的好坏。

将影响子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子孙如若升官发财,升学就业,家道中兴等,人们往往会迷信地认为其祖坟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用当地的话叫做“老坟葬得好”,“祖坟冒了青烟”。

反之。

也会归咎于祖坟的选址出了问题。

坟地是风水先生当时选址的,但对坟墓的维修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些家庭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死者下葬的当时不能将坟墓整理的非常讲究。

但往后会慢慢弥补。

如坟地的绿化,立碑,用砖、石块和水泥将坟墓加固等。

如果出现坟墓长期失修或坍塌不修的情况。

则死者的后辈将被冠以不孝之骂名,甚至连死者本身也会被咒骂一通,说其“没有下辈了”之类的话。

农村丧葬习俗,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下,既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古人说“生死亦大事也”丧礼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体现在丧葬习俗对孝的影响。

目前在广大农村,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人际关系表现为紧张与不和谐,尊老养老敬老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青年一代缺乏基本的养老礼仪,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的现象时常发生。

因此,与诸多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的倡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

在农村地区。

一个大家族可以由很多个同姓支系构成,每个分支又是由众多个体家庭组合起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各家顾各家的情形在事实上已非常明显。

一般说来,“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利益有关常常决定了人们是否会继承或者珍视传统”。

就是说,当牵涉到个体家庭的实际利益时,人们往往不会顾及家族传统的。

因此出现为某事互相争执不休以致于大打出手的情况并不少见。

但当家族内部有丧事时,人们暂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葬礼之中。

本来可能是兄弟反目、长幼无序的家庭此时往往会变得步调一致,更多地服从于葬礼的安排。

因为此时谁也不会因平时的利益冲突而遭受公众舆论的压力。

背上不懂礼或不孝的骂名。

由此加强了农村大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孝道观相联系的丧葬活动此时已成为一种消除社会矛盾的平台。

其次,它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从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总态势看,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速度惊人。

就甘肃情况而言。

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已占全省老龄人口的76%。

孝道思想的倡导就是要时刻提醒人们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老年人以全面的照顾。

让他们健康长寿,使其老有所养。

老有所终。

(二)丧葬习俗的负面影响其实,一味地强调与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念,长期将必然导致该观念在农村丧葬活动中的地位日渐上升,以致于仪式的操办者在整个丧葬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会处处受制于仪式的种种安排是否能真正体现出他们尽孝的意图。

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因为顾及到个人或家族的面子问题,在举办丧礼时时常带有十分牵强的意味。

往往做出一些自己很不情愿去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

以此来证明他们是真的“尽孝”了。

在外人看来。

他们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孝子”。

又如,许多参加丧礼的女眷。

她们是哭丧的主要力量,“哭丧”对她们的要求就是要大声地哭。

即使她们并不能真正地伤心流泪。

但是,她们那种似哭非哭的唱腔往往成为他人评头论是的标准,她们放声大哭了。

就能说明她们是非常“懂礼”或“孝顺”了,对她们自己也是件非常体面的事。

这即是典型的“愚孝”。

在人们的传统生死观中。

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祖先灵魂的庇佑与否是其自身及其子孙后辈能否顺利以致于飞黄腾达的标尺之一。

人死后所到的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似的。

有自上而下的掌权者,也有贫富差距等等。

对灵魂的信仰使得生者大办丧事以取悦死者,祈求平安。

“即使那些曾在死者生前极为不孝的子女。

这时也希望把丧葬仪式搞得隆重一些。

显示他们还是很孝顺的,以求得死者的谅解,不至于遭受惩罚”。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愚孝”观念。

要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必须要解放思想。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的直接体现。

丧葬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地区是其依存的主体和主要地区,因此,它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民俗有体现真善美和健康伦理道德的良风美俗。

也有凸现假丑恶并束缚人们思想观念的卑劣陋俗。

在当今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优良民俗,抵制和反对各种陈规陋习。

社会转型时期,新风尚与旧习俗交替发展。

因此要时刻教育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民风,倡导农民风易俗,摒弃传统礼仪中的不良成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新葬俗。

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与思想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1]姜彬.中国民间文化[J].民俗研究,1996,.[2]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2008,.[3]杜松奇主编《甘谷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4]叶绍钧选注《礼记》商务印书馆[5]王夫子·殡葬文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