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哲学
化学的世界里,往往渗透着哲学的思想。
各种现象,各种规律,都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当我们把化学与哲学放在一起,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似乎每种化学规律和现象都有对应的哲学理论。
氧化反应是指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是得到电子的过程。
得电子,失电子是完全对立的过程,却始终在一起同时发生。
有得必然有失。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得与失,这两个对立的矛盾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如果没有一种物质失去电子,何来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这让我想到我国道家的太极图阴阳鱼图案的寓意。
阴与阳,黑与白完全的对立,互不相容,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们用自己的盈余填补对方的亏缺,互补包容。
光与暗,正与邪,都是对立互不相容的,没有阴,黑,暗,邪的存在,就没有阳,白,光,正的存在。
这就体现了哲学中矛盾与统一的对立思想,而不论是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电子得失,从宏观上来看,都是守恒的,呈中性的,这就体现了哲学中另一个思想:中庸。
当然,化学与哲学的联系远远不止这些,就说物质的组成吧,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只要能够得到样品(甚至借助于光谱连样品都不用得到),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的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
再说细一些: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而起关键作用的是质子和电子。
再往深了说,也逃不出夸克等等的粒子。
从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论,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阴阳理论,到现在的公认的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当然,物质的本源还远远没有找到最终答案,物理学家们还在孜孜以求,穷追不舍。
其实早在2500年以前就有觉悟者这样说过:宇宙其大无外,灰尘其小无内。
一滴水中含有八万四千小虫,一粒沙中也含有一个大千世界。
我们期待着科学家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就,更深入地揭示物质的本源。
就像中国古代的万物归宗,任何事物都是在几种简单的事物上建立起来的。
一种物质再复杂,也可以最终分为几种元素,三种粒子。
我们在认识物质时,只要不被那复杂的结构所困惑,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而从物质的结构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点。
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
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
而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
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作用力——电性引力。
原子结构中,是依靠原子核的正电与核外电子的负电吸引而形成;分子结构中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晶体结构中涉及到第四种作用力范德华力(包括氢键)。
即使是分子间作用力其本质也是电性引力。
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大千世界(准确地说是物质世界)。
这种万物归宗,溯本求源的思想,其实是很高的境界,在学习中,能通过最基本的知识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才是最强的能力。
在高中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也表明了一种哲学思想:量变引起质变,没错,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中质子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
减强,非金属性增强。
而当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时,又会发生突变。
在同一周期内,原子的半径变化不大,但不同周期内,半径差距就很大了,同时,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也充分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思想。
还有,有机化学中烃类物质的熔沸点也生动体现了这一规律。
实验测定表明,在各类烃的同系物中,当碳数为4个以下时,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物质,碳数为5-16时为液态,当碳数超过16时,通常状况下为固体。
可见,随着碳数增加,各类烃的同系物的熔沸点也递增,但在一定范围内状态一致,当其累计到一定数目时,其状态出现质的改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化学中同素异形体就是由于构成方式的变化而形成的质的差别。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性质就完成不同。
金刚石为典型的原子晶体,通过共价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表现出硬度很大、不导电等物理性质;而石墨则是平面网状、层状结构,层间为很弱的范得华力,故表现出质软、易导电的性质。
又如,有机化学中存在着许多同分异构体,即分子组成相同、分子式相同、分子量相同,但由于分子中原子连接顺序不同而使其性质截然不同。
而在实际化学生产中,每一种原料的用量,加入的顺序,加入的方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后产物的性质和品质。
这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体现,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想说,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应该想到,生活中,你改变一点可能没什么,但当你的小点积累起来,就会引起质变;同时,每次用不同的方式来对你所做的事进行一些改变,最后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还有哲学中的相对与绝对,碳和铁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在不同的氧浓度下是不同的;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也不一样。
现在有两种理论使“确定性终结”了,一个是量子力学,一个就是混沌理论。
前一理论被用于处理化学物质的结构和变化中,后一理论则被用于化学振荡就非平衡态热力学中了。
而这两种理论,让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的确定性有了动摇,同时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与完善。
这种种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相互联系的学科:化学与哲学。
从化学的历史看,总是哲学引导着化学的发展,通过哲学,人们在认识物质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索,使化学不断进步发展;同时,化学的发展也印证并推动着哲学。
可以说,哲学是化学的引路人,而化学则是哲学的镜子,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化学与哲学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推广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从化学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化学发展与化学哲学》
《小议化学与哲学》
《化学与哲学》(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