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工具性与工具理性之辩
工具的悖论与工具的超越--试论黑格尔的认识论批判
工具的悖论与工具的超越--试论黑格尔的认识论批判
谢永康;李菲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本文以黑格尔的工具隐喻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对近代认识理论的批判和
超越。
相对于知识本身而言,认识理论乃是对认识手段和认识过程的考察,因此是直接建立在认识工具的预设之上的。
黑格尔指出了这个预设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即认识手段与认识对象的分离、认识过程与知识本身的分离,对传统的认识理论进行了彻底地分析和批判。
黑格尔将康德哲学作为认识论悖论典型的发生场所,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与普通的工具论的差别,也忽略了康德在克服工具论的方向上所做出的努力。
事实上,康德的先验逻辑这一特殊“工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工具论区别开来,其先验统觉所包含的统一性学说,为黑格尔通过绝对知识来最终克服认识论的内在悖论做了准备。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谢永康;李菲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4
【相关文献】
1.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与教师专业性的提升——基于工具性、认识论和批判性的视角 [J], 王晓芳;黄学军
2.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与教师专业性的提升——基于工具性、认识论和批判性的视角 [J], 王晓芳;黄学军;
3.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生产合理化的批判——兼论葛兰西和卢卡奇的工具理性批判的认识论缺陷 [J], 李文峰
4.试论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J], 张梅艳
5.杜威工具主义认识论批判 [J], 李培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论是否应该注重科学方法辩论辩题
辩论是否应该注重科学方法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应该注重科学方法辩论辩题。
首先,科学方法是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问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在辩论中,注重科学方法可以使辩手们更加客观、严谨地进行论证,避免主观情感的干扰,从而提高辩论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科学方法注重事实和证据的支撑,能够使辩手们的论证更加可信、有说服力。
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本质就是猜测、验证和重新猜测。
”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够确保辩论的观点和论据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科学研究的,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偏见。
此外,注重科学方法还能够培养辩手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辩论中,辩手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和矛盾之处,从而提出更有力的反驳和质疑。
这正是科学方法所倡导的“实证主义”精神,能够帮助辩手们更好地进行辩论。
最后,注重科学方法能够促进辩论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够使辩论更加理性、客观,从而推动辩论的深入和提高。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科学的果实是通过辩论来获得的。
”只有注重科学方法,才能够使辩论成为一种真正有益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方法辩论辩题,因为科学方法能够使辩论更加客观、有说服力,培养辩手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辩论的发展和进步。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过分注重科学方法辩论辩题。
首先,科学方法虽然重视事实和证据的支撑,但也有其局限性。
有时候,一些问题并不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的,比如道德、伦理等问题。
过分注重科学方法可能会忽略人文关怀和情感因素,导致辩论变得冷漠和理性化。
其次,科学方法虽然能够培养辩手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但也容易陷入“科学至上”的误区。
有时候,一些非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同样重要,过分依赖科学方法可能会使辩手们变得僵化和狭隘。
此外,过分注重科学方法可能会使辩论变得过于理论化和复杂化,导致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和参与。
工具理性批判
工具理性批判工具理性批判把自己理解为卢卡奇从韦伯那里接受过来的物化批判,而又不想承担客观主义历史哲学的后果【1】。
这样一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并找到社会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据。
我想先来描述一下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是如何继承卢卡奇的做法,对韦伯的合理化论题进一步进行转换的【2】。
从历史角度来看,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解释,由于革命的失误和发达工业社会中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认同力量而遭到否定(1)。
由于卢卡奇的解释坚持的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因而在理论上也并非无懈可击(2)。
所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物化批判的基础,并把工具理性扩展成为整个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一个范畴,也就是说,把物化过程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生继续向前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3)。
但是,这样一来,理性概念的轮廓就有模糊的危险;一方面,理论具有否定实践关系的传统沉思特征,另一方面,理论又把一种只能间接提出的理性的表现功能转让给了艺术(4)。
哲学思想否定辨证的自我扬弃导致了两难,这就促使我们追问:这样的论证难道不仅仅只是一种坚持意识哲学和强调主体性与自我捍卫之间关系的命题所导致的(5)。
(1)法西斯主义理论与大众文化正如杜比尔(Helmut Dubiel)所指出的【3】,主要有三种历史经验对批判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三种历史经验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对革命感到绝望。
苏联的局势完全证实了韦伯关于官僚化加速趋势的诊断;斯大林的暴政则充分证明,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erg)对列宁的组织理论及其整个历史客观论基础的批判是正确的。
法西斯主义则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危机情况下,会用改变政治制度的方法来应付革命的危险,并平息有组织的工人的反抗。
最后,美国的发展趋势则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明了资本主义的整合力量:无须公开压制,大众文化就把广大群众的意识和政治命令(Die Imperative des Status quo)结合在了一起。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发展,从马克斯·韦伯、乔治·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工具理性,作为一种以效率和实用性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这三位重要思想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揭示其理论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结构的僵化。
乔治·卢卡奇则进一步强调了工具理性的意识形态性质,认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一种遮蔽真相、压制人的主体性的力量。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在继承韦伯和卢卡奇的基础上,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对人的自由、道德和创造性的剥夺。
本文将从这三个思想家的理论出发,梳理工具理性批判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中技术异化、消费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的深刻洞见。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具理性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期为我们寻求更加全面、平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二、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影响深远。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这种膨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重塑了社会的组织结构。
韦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追求的是道德、审美或宗教等内在价值,而工具理性则强调效率和功利,将一切行为都视为达到特定目标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
韦伯认为,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祛魅”(disenchantment)。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等超自然力量的引导,这些力量赋予了人们的行为以神圣的目标。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在当代社会,技术以飞速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
与此同时,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反思工具,让我们得以深入探讨技术对人类及其环境的影响。
其中,“工具理性”这一概念尤为重要,它强调了技术在判断和决策中的效率与效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批判也在逐渐深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工具理性及其在技术哲学中的表现,以及对这种理性所进行的批判。
工具理性的定义及背景工具理性,源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学理论,指的是一种以效率、目标导向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这种理性关注的是通过合理的手段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忽略了目的本身的道德和伦理考量。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科学和工程等领域,使得各类决策趋向于逻辑和数学模型,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人类依赖技术的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一过程中,工具理性变得越来越显著,成为人类推演、预判并决策的主要模式。
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对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反思。
工具理性的特征工具理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效率优先:工具理性追求以最少的资源和时间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其核心逻辑常常是“如何更高效地达到目标”。
这种思维方式在生产、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化与优化。
目标导向:这一思维模式强调对结果的关注,而非过程本身。
在许多情况下,只要结果满足预设目标,即使过程充满争议或不道德,也被视为可接受。
功能主义倾向:工具理性通常呈现出极强的功能主义特征,即将事物视为其功能与效能的总和。
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代科技与社会观念,使许多人在面临选择时更倾向于关注工具的效果而忽视其潜在后果。
工具化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与生活中,个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人际关系本质上被简化为各种工具使用关系。
这种状况会导致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疏离,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概念评析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概念评析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派,其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的本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中,其中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就是“工具理性”。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论证其有效性。
一、概念解读“工具理性”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一般指的是现代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逐渐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特殊理性模式。
这种理性模式通常基于人们从目标出发,选择最优手段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优势在于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为便利。
然而,其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局限于个体利益、忽视人性本质、过度依赖技术等。
二、工具理性的具体例子1. 网络购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现在更倾向于采用线上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大幅度提高了购物效率,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厂商竞争等原因,一些虚假、质量低劣、未经检验的商品也经常在网上出现。
人们大多依赖消费者评价和评论而不是自己的经验来评估商品的质量,因此往往购买到与期望大相径庭的商品,弱化了其在购物过程中的理性判断与选择。
2. 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从形成之初就以风险为本质属性。
金融产品不断地从复杂到复杂,指数化交易逐渐使得机构化投资成为普遍趋势。
通过对大数据和毫秒级行情数据的快速计算和严密管理,人们通过紧张的时间成本和风险控制计算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投资者通常是抱着频繁交易、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来进行交易,在进行交易时通常是比较理性的。
3.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中的各种APP和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快速的获取到各种信息并进行各种操作。
它们具有自我学习、智能挑选等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机制,这大大提高了使用者在特定解决方案上,选择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佳结果的效率。
但由于过度依赖手机,人们的思考水平得以降低,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成瘾和依赖,这种瘾态会威胁到人类正常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秩序。
演讲与辩论;辩题形式分析—15种类型与演讲与辩论;雄辩的智慧汇编
演讲与辩论;辩题形式分析—15种类型与演讲与辩论;雄辩的智慧汇编演讲与辩论;辩题形式分析—15种类型判断清楚辩论的类型当然很重要,今天就是集中讲一下辩题的15种类型:1、是非辩题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
如: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不列出反方观点,下同]2、比较辩题将二者做比较的辩题,如:事业比爱情更重要3、利弊辩题利弊分析型辩题,如:电脑带给人类的是福音4、可否辩题即如果这样可以,则那样不可以的辩题,如: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5、可能辩题即可能与不可能的辩题,如:生态危机可能导致人类灭亡6、前提辩题即谁是谁的前提类辩题,如: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7、应该辩题即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辩题,如:愚公应该搬家8、先后辩题即判断谁先谁后的辩题,如:德为才先9、轻重辩题判断谁轻谁重的辩题,如:人类社会应该重义轻利10、对立辩题即对双方而言尖锐对立,水火不相容的辩题。
如:不破不立11、本末辩题即谁为本谁为末的辩题,如:人性本善12、主次辩题即判断谁主谁次的辩题,如: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13、必然辩题即必须如此而不能如彼的辩题,如:效率必然牺牲平等14、必要辩题即必要与不必要的辩题,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15、大小辩题即谁大谁小的辩题,如:义大于利再归纳则就是:A:大小B:是非C:先后D:主次E:轻重五类辩题再归结则是:1、比较2、必然3、其他三大类希望对大家的理论学习有用。
演讲与辩论;雄辩的智慧''''99国际大专辩论会尘埃落定,我们西安交大辩论队被评委认为是"雄辩风格的重塑"(1999年9月3日《中国青年报》),势如"大漠风沙"卷走了A组冠军奖和最佳辩手奖,更有媒体称为"雄辩天下"(《三秦都市报》1999年9月4日版标题),看来认为我队是雄辩风格已是众口一词,并且皆以赞许的口气来评价这种风格。
那么这种雄辩风格的队伍是如何塑造和训练出来的?其指导的思想和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什么呢?滔滔雄辩离不开卓越的智慧,而这智慧在辩论中体现为铁立论、美意象、快思维三大要素。
自然辩证法 课题
1.何为科学?如何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2.物质概念与实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何重要性?3.如果人人都有评判科学理论的权利,并且如果人人都有从事科学的权利,在此情况下,科学的社会组织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4.科学能够摆脱形而上学的困扰吗?5. 唯物主义能够说明为何不同的个人选择思想价值观吗?6.语言与科学是何种关系?7.科学离不开操作,但科学理论是否可以归结为一种操作主义哲学?8.“潘朵拉盒子”对于科学的隐喻是什么?9.科学与文化是何关系?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于科学发展有何意义?10.科学家们的激情对于他的个人科学研究有积极意义吗?11.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2.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科学是一种新型的宗教吗?13. 如何看待科学与政治的关系?14. 如何理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为什么科学首先从西方文明中诞生出来?15. 如何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16. 科学至上主义或者唯科学主义将人类引向何处?17.中国科学体制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18.中国大学的“官学”体制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消除大学科学研究中的障碍?19.爱因斯坦,瑞士联邦专利局的一个小职员,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0.结合你所在的学科,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21. 比较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技术的运行机制异同,并以此设计出一个适合中国公民(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创新的科学技术体制。
22.生物进化与人类认识的进化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23.如何看待和处理横向科学之间的联合关系?24.请你从其所在学科出发探讨如何处理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25.请你讨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适用范围?26.唯物论的自然观对于你所在的学科研究来讲,其意义是什么?27.你如何看待数学哲学中的形式主义、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28.哲学思想史上的自然主义对当代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9.请你从其所在学科的角度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30.科学与民主,中国“五·四”时期的主题今天仍然需要讨论吗?31.如何构建科学研究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32.何为科学智慧?何为人文智慧?如何看待两种智慧间的关系?33.是自然为人类立法,还是人为自然立法?34.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世界的本质。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技术和(合)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合)理性或技术(合)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他们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特征、形成和危害,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合理化和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的理性根源,并阐明了一种辩证的或批判的理性观(实质理性或批判理性)。
从韦伯到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1韦伯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关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将哲学的“理性”(reason)概念改造成为社会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
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的“合理性”乃是指人们逐渐强调通过理性的计算而自由选择适当的手段去实现目的。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另一种是实质的(合)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近现代理性观念所经历的是一个实质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演变过程。
这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和经验存在着的数学化倾向有关,而且也与理性观念自身的内在倾向有关。
合理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朝向工具理性的扩张,尽管这种扩张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但在早期则与实质理性本身的作用有关。
正因为实质理性将目的和价值作出明确界定,然后对这些目的与价值的实践手段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但是,一旦这些手段(工具理性)发展、成熟,它自身便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或取代目的本身,或为别的目的服务。
语文课程性质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
语文课程性质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1904年,“中国文学”科目在奏定学堂章程中出现,标志着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
一百多年以来,涉及语文课程性质的论争从未停止。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概括来看,有三轮辩论值得我们提要回顾,反思认识。
一、20世纪前期:文与道第一轮辩论发生在20世纪前期,论题是“文与道”。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一直主张“文与道”统一。
近代,融入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一般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修身、读经、辞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课程。
其教学活动虽都是选读文章,却开始有了“文”或“道”的不同侧重,“文与道”的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例如,修身、读经的学习重在学习选文内容,重在精神思想教育,专注于“道”的传输与浸润;而辞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的学习,却开始注意学习选文形式,注意学习文章及诗词歌赋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文”的学习受到关注。
1909年,早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教科书编辑沈颐在《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中提出,“宜以实用为归而不必蹈辞章之习”,“授以布帛粟菽之文字而不必语以清庙明堂,则真国民教育之旨也”[1]。
即偏重实用性的“文”的学习,这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程“工具论”的滥觞。
然而,语文教学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民族深层意识融为一体,在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国家常常会要求语文教学实现其教化功能。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清朝末年“裂变”而出的多门语文课程“聚变”为一,语文课程的学习又重新强调“文与道”的并行。
1916年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
”[2] 20世纪前期,面临异国觊觎和民族危机,为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振兴之路,有识之士倡导并践行教育救国。
1920年,当国语教育兴起时,蔡元培《在国语讲习所演说词》中又一次强调语文的意识形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为什么要有国语?一是对于国外的防御,一是求国内的统一。
什么是工具理性
什么是工具理性,我们如何理解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指人们通过使用工具和技术来达到特定目标的理性行为。
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本文将从工具理性的定义、特点、来源、优缺点、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工具理性和应用工具理性。
一、工具理性的定义工具理性是指人们通过使用工具和技术来达到特定目标的理性行为。
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在工具理性的范畴内,人们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工具理性的特点1. 目的性明确:工具理性的行为目的明确,即人们通过使用工具和技术来达到特定目标。
2. 知识性强:工具理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人们需要了解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使用方法。
3. 技术性强:工具理性需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手段,人们需要掌握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4. 前瞻性强:工具理性需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需要根据未来的需要和趋势来选择和应用工具和技术。
三、工具理性的来源工具理性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具理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条件。
2. 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效的工具和技术来支持,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应用和发展。
3. 人类认知的发展:人类认知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应用和发展。
四、工具理性的优缺点1. 优点:(1)提高效率:工具理性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2)提高质量:工具理性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
(3)提高安全性:工具理性的应用可以提高安全性,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2. 缺点:(1)人类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工具理性的应用可能削弱人类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使人们变得过于功利。
(2)环境受到破坏:工具理性的应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科学民主观的“四个统一”原则
民主观 坚持 价值 理性 与工 具理性 、理 论 与实践 、公 平与 效率 以及 自由与 平等有 机统 一这 四条原 则 。 关键词 :科 学 民主观 ;价值 ;原 则 ;统一
中图分 类号 :D 8 02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292 1)6 01— 3 0 8 66 ( 00 — 08 0 0
度 ,民主所包摄和涉及的各种价值充满着种较量和矛 工具理性 ,建构更趋合理 的工具理性。在合 目的性的
盾 。科 学 的 民主观是 对这 些 矛盾 的一 种合 理平 衡 ,是 前提下 ,恰当选择实现民主的手段和方式 ,不断超越 对 这些 基本 价值 的 有机统 一 。本 文梳 理 出科学 民主观 民 主工具 理性 的功利 性 ,回归 民主价值 理 性 的真义 ,
人操 纵 ,打 着 民主 的旗号 操纵 多 数人 ;民主也 有 可能 济 民主 、社会 民主等 。结 合实 现途 径 和参 与主 体 的标
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民主还可能使人更加关心 自身的 准 ,民主包括全体公民的直接统治、全体公民的间接 利益而忽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 ,从而使人产 统治 、多数公 民的直 接统 治 、多数 公 民 的间接 统 治 四
的 “ 四个统 一 ”原 则 ,并 对 此加 以阐释 ,以期 进 一步 使 民主 的工具 理性 和价值 理性 尽 可能取 得 方 向上 的一 加深 对其 的认识 。
一
致 。如此 ,民主 的两 种理 性便 可 以互 相促 进 ,才真 正 二 、科学 民主 观的外 在逻 辑 :理论 与实践 的统 一 坚持 理论 与实 践 的统一 ,是 科学 民主观 的外在 逻
主的工具理性是指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社会管 上 ,它又属于实践 的范畴 。在现时代 ,民主的观念早
科技的发展应注重其人文性——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维方法 ,而 在 理性 所倡 导 的科学 进步 不 断给人 类 带来 意想 不到 的 成 果 的时候 ,理性 的最 初概 念 己被科 学技 术所 替换 ,依 照 数学 和 机 械 的方法 来 规定 人和 人类 社会 已成 为 1 世 纪 的一种趋 势 。所 以 8 说理性 越是在 自然 科学 中受到 推崇 ,人就 无往 而不在 枷锁 之 中。 超 越 现 实 的批 判 是 理 性 的 基 本 功 能 , 而人 类 社 会 的 科 学 模 式 化 ,则是 理性 被近 代科 学 技术 的发 展异 化 的结果 。1 世 纪 以来 8 的近代 社会 中,工 具理 性思潮 确立 其 社会 主 导地位 。在 人 们开 始 利 用科 学技 术和 机器 对 自然 界加 以 改造 时,工 具理 性表 现 为改造 客 观世 界 的能力 和方 法 。从 这个 角度 上说 ,是 科学 技术 的 发展造 就 了工 具理 性 的产 生。法 兰 克福 学派将 理 性划 自然 界驾 御和 改造 效 果的 显著 与否 作为衡 量 工具 理性 价 值 的唯一 标准 。而 作为 工 具理性 的 反面 ,批判 理性 则 是 “ 一 包 一个 括 人和 他 的 目的在 内的所 有 存在 的综 合系 统 ,人类 生 活 的理性 程
它 的主 要 着力 点就 在于 摆 脱现 实情 况 的约 束 ,对 现 实进 行批 判和 否 定 ;批判 理 性 的功能 在 于不 留情 面地 将现 实 的丑 恶公 之于众 , 对 盲从 行 为和 愚昧 且欺 世 盗名 的思 想进 行 强烈地 批判 。以人类 的 自由解 放 为 目的 ,从而 超越 现 实进 行批 判和 反 思,揭 露虚 伪 、还 原 真理 ;批 判理 性 以人 类 的客观 历 史为 出发 点 ,希 图通过 批判 使 人类 了解存 在 的真 正 目的和 意义 。批 判 理性 的最 终 目的就 在于 它 的 批判 和否 定 的功 能 ,重视 人 的价值 和存 在 意义 ,关 心人 的 自我 实现 和 自我解 放 。从这个 意义 上来 说 ,它是 关注人 的理 性 。 科 学 技 术 的应 用 和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伎 人 从 繁重 的劳 动 中 解 脱 出来 ,产 生 了 比以往 更多 的消 费物 ,极 大地 丰 富 了人类 的物 质 和财 富 ,为 人们 提供 了舒 适 的生 活条 件 。但 是 ,更为 深层 次 的意 义在 于 :工 具理 性通 过 愈来 愈安 逸 的生活 条件 让人 们 在无 意识 之 中完 全依 赖 于现有 的社会 生产 方 式 ,人们 更关 注对 物 质 的拥 有 , 人逐 渐被 科技 和物 质 所 同化 ,变成 只 注重 物质 享 受 ,丧失 了追 求 形而 上精 神层 面 的人 。而 这样 的人 类 社会 也成 了畸形 的 、病 态 的 社会 。在 这种 生活 方 式下 ,人 们 的思 想和 行为 逐渐 向物 质利 益靠 拢 。明显地 ,这 种工 具理 性 已经 变成 了统 治人 的工具 。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 让 人 在 认 识 和 改造 自然 的 同时 ,也 逐渐 让 人 变 得适 应 了机械 操 作 的生产 方式 和 原则 ,人 变成 了机 械的 一 部 分 ,人被 自己发 明的 机械 和机 械原 则所 吞 噬 ,人类 生存 模式 和机 械 的运行 方式 一致 。 “ 体和 政体 严格 地 说是 非常 相似 的 ”。近 人 代 社 会 由于科 技 的发 展而 成 了一个 物质 丰 裕的 社会 ,但 它 同时也 逐 渐 变成 了一 个畸 形 的社 会 。而这 个 畸形 社会 最大 的特 征就 是使 人 只 认 同并顺 从物 质 原则 ,而 丧失 了对 人 性的 形而 上 的思考 ,这 无 疑 是对 人的 本性 的摧 残 。 “ 科技 作 为工 具的领 域 , 既可 以加快 人 的 衰弱 ,又 可 以增长 人 的力 量 。在这 种情 况 下 ,人们对 他们 自 己的机械 装 置或许 比以前更 加软 弱无 力 。” 古 希 腊 的 理 性 包 含 了人 性 所 涉 及 的各 个 领 域 , 因此 ,它 是 多层涵 义 的 ,它要 求人 要拥 有 思维 的理 性 、追求 审 美 的价 值 ,更 要 注重 方法 的合 理 性 ,尤其 是应 该 具备 理性 的 目的性 。然 而 ,近 代 理性 却逐 渐 蜕变 为工 具理 性 ,丧 失 了除 实现利 益最 大化 以外 所 有 的特 征 ,这 是一种 片 面 的理性 ,不 能代表 理性 的真 正 内涵和 价 值 。理 性 与科技 结 合产 生 的工 具理 性应 该被 给予 关注 人类 价值 的 特 征 。这主 要表 现在 两 个方 面 。首先 ,科 技 活动 是人 类 与客观 自 然 世界 的统 一 。科 技活 动 的过程 就 是在 客观 自然 世界 所提 供 的尽 可 能 的范畴 之 中, 不断 实现 人类 本 身 目的 、满足 人类 本身 需要 的 过程 。所 以说 ,人类 与 客观 自然 世 界 的关系 是既 区别 对立 又相 互 统 一联 系 。客观 自然 世 界制 约着 人类 的 活动 , 同时也 使人 类决 定 采用 何种 科 技手 段 。所 以说 ,人 类与 客观 自 界 能否 实现 内在 的 然 统一 正 是通过 人 类 改造 自然 的 目的性 实现 的 ,也 是工 具理 性和 其 目的性 的统 一 。但是 ,在 现 实 的科技 活动 中, 由于人 类对 客观 自 然世 界在 认识 上 可能 发生 误判 ,往往 产生 矛盾 。这也 就肯 定造 成 了科 技不 能很 好 地展 现其 功效 ,没能 给人 ��
2019年《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当代西方学者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
当代西方学者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作者:冯石岗谷晓飞来源:《学理论·上》2011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认识由宏观深入微观和宇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逐步出现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全球问题,还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制造了原子弹、氢弹这样大规模的杀人武器。
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第一次有可能把自己毁灭掉。
科学技术开始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西方一些学者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反思,希望弄清科学技术的本质。
列举了西方一些学者从人文、社会和生态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的批判反思。
关键词:科学技术;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2-0077-03近代资本主义是借助于科学技术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创造了古人所无法梦想的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是一段火与剑的历史,它给富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和穷奢极侈的享受,给予穷人的却是非人的悲惨生活,暴露出科学技术在有积极作用之外还有负面的影响。
因而曾发生了工人捣毁机器的事件。
一些学者对这些负面影响作了揭露和批判。
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其《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说:“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并且这一现象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都可以观察到”,“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1]。
卢梭把科学技术看做是道德的敌人,罪恶的渊薮。
马克思在赞美科学技术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揭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内所暴露出的负面作用。
他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恶的专制,把工人的生活时间变成劳动时间,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跑到资本的扎格纳特车轮下”[2]。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科学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科学化正方,应该更加科学化。
首先,科学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科学化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避免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例如,现代农业利用科学化的种植技术和肥料管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科学化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不断地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比如,工业革命的兴起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最后,科学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比如,医学科学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延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科学化,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反方,不应该更加科学化。
首先,科学化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过度的科学化可能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其次,科学化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这可能会导致科学化带来的好处只能被少数人享受,而大多数人却无法分享科学化带来的好处,从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鸿沟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贫困地区的人们无法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最后,科学化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科学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文化的贫乏。
例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功利主义思想已经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追求科学化,而应该在科学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取得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工具性与工具理性之辩
作者简介:孙波(1970-),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摘要:科学的工具性与工具理性之间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上密切的关联,近现代社会依赖,对于工具理性的倡导,实现了人的解放,科学的工具性也促进了人类的解放与进步,但是对于工具理性的过分倚重,却使人性在一定层面上从神性到另一个极端物性的摇摆,人类在拜托了虚幻的天国之后,又有可能会陷入物性的现实泥沼之中。
因此,必须对工具理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的工具性;工具理性;人的解放
科学是人类改变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普遍确立的一种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理性的,因此,科学的工具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厘清两者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对问题本身形成更加丰厚深入的认识。
1.工具理性与人的解放
什么是理性?理性是人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可以灵活地运用这种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所以,从更为综合的角度来说,理性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管理与有效实施等思想行为和现实表现,理性体现为能够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负责。
这样,理性就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存在方式、运行轨迹和动态秩序。
工具理性则体现
为对理性一种具体分类和价值选择,但本身并非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确立理性自身的有效性与工具性,以充分挖掘物的有效性和价值为目的,从而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某种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具理性体现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近现代社会以来,从思想上看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兴起,使得人性代替了神性,现实理性代替了思辨理性,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幸福追求代替了幸福在来生的思想。
对神的批判和抛弃的同时是对现实的人的歌颂和肯定。
这样人的内心信念不在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这样新的精神和信念在逐渐累积和形成,而原有的中世纪的思想仍然在社会体制和内心世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西方近代之初,不仅在不同的人群间,在社会意识领域,甚至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新旧两种思想的纠葛。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单纯的思想选择和内心宣示并不能更加确立信念的坚定性和选择的正确性,人们还必须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改变社会,而且也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思想的力量就是工具理性及其所代表的内心信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是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创立和费朗西斯·培根关于科学实验方法的确立,培根不仅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创立了实验的方法,而且他还大胆的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就是工具理性最为大胆和最为明确的宣言。
如果工具理性是一种内心信
念、内心选择和理性转向,而与工具理性联系最为密切的科学技术就是改变世界改变社会最为有力的知识与工具,近代社会已经到来,如何确立人,使人摆脱神的束缚,最重要的就是使人拥有财富,而这种财富就是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可以为人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改变了世界,也最终确立了现代的人。
从社会制度方面,近代社会的标志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但是近代之初仍然处于新旧制度的交替之中,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最好的社会意识形式,并推动社会思想潮流在近代社会大步前进,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更加重要的是具有能够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物质力量,这样工具理性的现实知识和现实物质力量的代表和实现手段——科学就成为资本主义最为
重视的现实工具,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同科学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在此之前的任何制度都没有也不会如此,或者这样说,之前的社会都是同哲学或者神学这样的精神力量结合,从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的统治,而资本主义则是同科学这一工具性、物质性力量相结合,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在成功的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精神统治体系之后,一开始他并没有试图重新建立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或者改革后的宗教试图承担这样的责任,但新教和清教恰恰体现的是“因信称义”,其主要立场是信仰者和上帝的直接对话而并非需要通过一种体系,这样,近现代社会宗教就不再会是一种统治工具,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回归了信仰本身。
因此,从上述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既然标志自己实现的是所谓的自由、民主与博爱,就不会再是一种精神的统治,但是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巩固下来并得以开创近现代社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实现的是同物质力量的结合,通过科学技术所推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是建立在物质力量基础上的,其人性的解放是以物性的释放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在发展,生产不断在进步,财富不断在增加,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侵略,资本主义社会大踏步向前,野心勃勃又富有信心,充满乐观地开创现代社会。
2.科学的工具性与社会进步
科学是什么,或者具体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非常多的定义与解释,但是无可否认,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的某些特征,科学首先是一种知识,这是一种最为古老和最为普遍的一种解释,科学又是一种能力,是人认识自然、认识人本身的一种能力,人需要这种能力,正是依靠这种能力,人才能得到确立和实现自身;科学同时又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同能力具有较大的联系,但作为工具,意图在于改造改造这个世界,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使人生活的更好,这无疑仍然具有积极的一面。
可以这样说,科学的工具性也是科学最为基本的特性之一,恩
格斯自然辩证法系统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人类劳动中,都体现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同时又是对于科学这种工具性的掌握。
因为科学技术就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描述就是对科学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工具的全面把握。
它存在于生产工具的水平、人的劳动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劳动对象的广泛程度上,另一方面,作为虚体因素,它还存在于生产的各环节中间,同时又是对整个劳动过程、劳动效率和劳动产出甚至是对劳动产品对于整个社会效用一种综合评价。
在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更好支持与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工具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积和进步性的一面,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近现代社会之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只是处在一种自然和自发的状态,科技与生产并不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有限,而只有到了近现代社会,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开始了一种自觉和双向推动极为密切的联系,科技称为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工具。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
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
”[2]
我们不能否认,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更好地实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战胜了各种疾病,甚至包括许多
席卷全球,使人面临生死存亡的传染病,如造成欧洲人三分之一死亡的黑死病,还有疟疾、天花等等曾经的各种恶性传染病;科学技术也使人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如洪灾、泥石流、地震、海啸、旱灾等等都可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但人依靠科学技术终于能够战而胜之或者能够不断的在灾害面前幸免于难。
人类需要这种工具,只有很好的利用这种工具,人类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下去。
3.对工具霸权的反思
如上所述,科学及其与科学密切相关工具理性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使得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
资本主义制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带动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并推动近代社会步入现代社会。
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依靠科学技术所释放的巨大的物性力量而最终确立了现代的人,使人彻底的拜托了神性的束缚,从而具有更加丰富、自由和平等精神境界,但是这样一种对于人的解放与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可能会走向另一个反面,这就是物性的力量的强大,很有可能会由此带来物性的统治和束缚,由此,神性、人性与物性很容易成为钟摆的三点,人性居于中间点,而神性和物性就成为两个极端,人从中世纪神性的一个极端摆脱出来,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人从神性的空虚和虚无缥缈的天国的梦想中解脱出来以后,又有可能最终陷入了物性
的泥沼之中。
科学技术所推动社会的迅猛发展所带给自然界、人类社会,最终是人本身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对历史的概括还是对现实的总结与观感,都足够带给人震撼,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与人自身的变化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其它力量无法比拟的。
最为主要的是,科学技术已经同社会各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而且科学技术本身是以社会建制化、高度体制化的形式日益组织起来,同社会整个体制形成越来越紧密的接口,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这样,整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体制但人所创造的,但却日益成为一种奴役人、统治人的一种工具,这就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异化的力量,而异化本身表现在科学技术体制方面就表现为一种科技异化。
对于工具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思考的是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物性崇拜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具有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前所未有的话语霸权,当然科学技术绝不会像以前宗教所实施的统治方式一样会建立其完整的统治体系,从一定层面上看,科学技术体制即使研发和社会运用的体系,但科学技术却无处不在,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并不像中世纪教皇和神父一样在精神上统治这个世界,科学家也没有权力,但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却无比强大,没有任何一种力量与之相抗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72.255.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