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外科学总论输血
外科学-输血-中文版
• 节约血源(Saving blood source) • 安全输血(Making blood transfusion safer) • 易于保存( Shortage of greater shelf life blood ) • 忽视配型(Infusing regardless of ABO type in some blood
INDICA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
输血指证
• 大量失血 (Massive blood loss) • 贫血 (Anemia) • 低蛋白血症 (Hypoalbuminemia) • 严重感染 (Overwhelming infection) • 凝血因子缺乏 (Clotting factors deficiency)
发热反应
FEBRILE REACTION
•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的抗原
(Caused by antigens on RBCs, WBCs, PLTs)
• 多发生在输血开始时
(Occurred in the beginning of transfusion)
• 一般无需停止输血
(Unnecessary to stop transfusion unless not respond to treatment or not be identified)
• 血浆并非是扩容剂
(Albumin or hetastarch is equally effective volume expander but safer than Plasma)
• 红细胞/血浆=5/2
(Matching 2 U FFP after using 5 U RBCs)
外科总论—输血(外科学课件)
移植物抗宿主病
人的输血
特点
常见于心功能低下、老年、幼儿及低蛋白血症病人, 由于输血速度过快、过量而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 肿。
表现
输血中或输血后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 或咳吐血性泡沫样痰。
有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肺内可闻及大量啰音。 胸片可见肺水肿表现。
输血的不良反应----循环超负荷
原因
输血速速过快→短时间血容量上升超出心脏负荷。 原有心功能不全→对血容量增加承受能力小。 原有肺功能减退或低蛋白血症→不能耐受血容量增加。
手术中失血量超过300ml时可开始回输自体血,应先输最后采的血液。 由于最先采取的血液中含红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成分最多,宜在最后输入。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
禁忌症
①血液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 ②血液可能受肿瘤细胞污染; ③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④已有严重贫血的病人,不宜在术前采血或血液稀释 法作自体输血; ⑤有脓毒症或菌血症者; ⑥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或血液在体腔中存留 过久者。
特点
与输血的量和成分有一定关系, 少于或等于3个单位的红细胞成分血对肿瘤复发影响
小; 输注异体全血或大量红细胞则影响较大。
输血的不良反应----大量输血的影响
特点
大量输血:24小时内用库存血细胞置换病人全部血容 量或数小时内输血量超过4000ml。
表现 原因
预防
低体温:输入大量冷藏血; 碱中毒:枸橼酸钠在肝转化成碳酸氢钠; 低钙血症:大量含枸橼酸钠的血制品; 高钾血症:一次输入大量库存血; 凝血异常:凝血因子被稀释和低体温。
治疗
停止输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浓度吸氧; 循环支持,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和血压; 利尿,预防肾衰; 定期监测病人的凝血状态,防治DIC; 严重者尽早换血。
医学课件外科学总论04输血
(二)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变化 1.神经.内分泌反应 2.机体代谢变化
肠外营养
适应症: 1.营养不良者的术前应用2.消化道瘘3.急 性坏死性胰腺炎4.短肠综合征5.严重感染 及败血症6.大面积烧伤7.肝肾衰竭8.肠道 炎性疾病9.恶性肿瘤
(一)肠外营养制剂 1.葡萄糖 是肠外营养主要能源物质 2.脂肪乳剂 是PN的重要物质,有LCT 和MCT。LCT包含人体必需脂肪酸。 3.复方氨基酸溶液 4.电解质 5.维生素 6.微量元素 7.生长激素
(三)营养状态的评定
1.人体测量 a.体重 b.三头肌皮皱 c.上臂周 径测量
2.三甲基组氨酸测定 反映机体蛋白质分 解量
3.内脏蛋白测定 4.淋巴细胞计数 反映机体免疫状况 5.氮平衡试验
饥饿 创伤后的代谢变化变化
(一)饥饿时的代谢变化 减少活动.降低基础代谢率—维持生存 1.内分泌及代谢变化 a.血糖下降 –胰岛素 分泌减少等b.氨基酸自肌肉动员 肝糖异 生增加c.脂肪水解增加 减少糖异生 减少 蛋白分解—自身保护 2.机体组成的改变 水分丢失 脂肪水解 蛋 白分解 组织器官功能下降
(二)全营养混合有液 (三)肠外营养的输入途径
1.周围静脉 2.中心静脉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1.技术性并发症 2.代谢性并发症 a . 补充不够b.糖代谢紊乱c.肠外营养本身引起 3.感染性并发症
(五)肠外营养的监测
肠内营养
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首选 肠内营养。
1,符合生理 2,肝可发挥解毒作用 3,预防肠黏膜萎缩 4,无严重并发症
2.支链氨基酸 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 氨酸与芳香氨基酸竞争通过血脑屏障, 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
3.谷氨酰胺 是小肠黏膜.淋巴细胞.胰腺腺 泡的主要能源物质,为合成代谢提供底 物,促进细胞增殖。减少可致小肠.胰腺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简答题1.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其主要由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组成,正常值为10~15mmol/L。
2.反常性酸性尿是由于低钾血症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导致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和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但尿液仍呈酸性。
3.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5.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6.感染性休克是由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也称脓毒性休克。
7.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8.CVP(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
9.休克代偿期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
10.氧供依赖性氧耗是指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
11.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受到诸如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打击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粘膜缺血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
临床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粘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
12.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是一种急性尿毒症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引起肾功能损害,导致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及水电解质紊乱。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加简答题
外科学总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无菌术: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2、消毒: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3、灭菌: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4、等渗性脱水: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5、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6、低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7、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L8、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L9、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的减少,称代谢性酸中毒10、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不能有效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使体内二氧化碳蓄积造成PaCO2升高,血PH低于的酸碱平衡失调状态11、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12、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13、冷休克: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 而外周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阻力亦降低, 表现为高排低阻型即高动力型由于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及其作用,血浆外漏血液浓缩,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继续减少, 表现为低排高阻型,即低动力型14、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15、ARF: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16、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无少尿或无尿,每日尿量超过800ml;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相比,其升高幅度低;其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较少,预后相对为好;主要由于肾单位损伤的量和程度以及体液动力学变化的不一致所致17、氮质血症:血中的尿素氮或肌酐等非蛋白氮超出正常范围18、CPCR: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对心搏骤停所致的全身血循环中断、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等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急救措施的总称19、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然可以选择,但应有一定限度,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20、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21、II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22、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无化脓23、外科热:发热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1℃,一般不超过38℃,称之为外科手术热24、疖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25、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26、炎症介质: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27、脓毒症: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体温,呼吸,循环有明显改变28、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infection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29、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人体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急性特意性感染二、问答题:1、导致等渗性脱水的病因有哪些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2、低钾血症时补钾应该遵守哪些原则①浓度的限制,输液中含钾量低于40mmol/L;②输液速度的限制,输入钾量小于20 mmol/h ;③休克病人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待尿量大于40 ml/h后,再静脉补钾;1、钾禁静脉推注;2、严重低钾时,补钾应先快后慢,最快每小时<1gkcl,一般每小时;注意补钾过快造成的高钾血症;kcl可使血钾暂升高L,补10-12gkcl可使血钾暂时升高,但不久还可下降;3、不能操之过急,每日6g为宜;4、注意补Mg;5、补钾最好用生理盐水,最好不用葡萄糖溶液,否则可能会使血清钾更低;当然浓度太高5‰只能用中心静脉补,不然对血管的刺激很大6、用微泵补钾容易控制速度,比较安全7、口服10%的kcl溶液吸收好,而且安全,所以低钾患者能够口服补钾的尽量选择口服3、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4、休克的一般监测指标有哪些且这些监测指标临床意义如何①精神状态,是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②皮肤温度、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③血压;④脉率;⑤尿量,是反映肾血液灌注情况的有用指标;5、导致ARF的病因有哪些1,肾前性,有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排血量和肾血管病变等使肾脏血流灌注量减少引发ARF2,肾性,是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病变所致,肾缺陷和肾中毒是主要病变3.肾后性,是有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输尿管,孤立肾输尿管严重梗阻或膀胱内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等导致的尿路梗阻6、术后并发症有哪些如何处理1.手术后出血处理:术中严密止血,手术探查止血2.切口感染处理:有效抗生素应用和理疗,如有脓肿则需切开引流3.切口裂开.处理:无菌条件下重新缝合,多采取减张缝合4.肺部并发症处理1.鼓励病人深呼吸,解除支气管阻塞;2.翻身拍背,促进肺膨胀;3.帮助病人咯痰或吸痰刺激;4.痰液粘稠时,可给予蒸气吸入、超声雾化吸入或口服氯化铵等;5.必要时作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术;6.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5.尿路感染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维持充分的尿量以及保持排尿通畅7、简述术前胃肠道准备的内容8、简述术后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原则9、外科感染有哪些特点10、手部感染后有什么特点11、简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①常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所引起,多见于胆道、尿路、肠道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等;②多以突发寒战为初发症状,呈间歇性发热,严重时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③病人四肢厥冷、发绀、少尿或无尿;④休克发生早,持续时间长⑤有时白细胞计数增加不明显或反而减少12、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有哪些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畅通和预防并发症。
外科学 第四章 输血
主要是浓缩白细胞
(三)血小板制剂
按采集方法可分为机器单采法与手工法
二、血浆成分
(一)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冰冻血浆(FP)
两种血浆的主要区别是FP中Ⅷ因子(FⅧ)和Ⅴ因子(FⅤ)及部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较FFP低,适用 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症、肝胆疾病引起的凝血障碍和大量输库存血后的出血倾向
(二)原因
由于采血、贮存环节中无菌技术有漏洞而致污染
(三)治疗
1.立即终止输血,针对血袋血进行病原学检查;2.采用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五、循环超负荷
(一)临床表现
表现为输血中或输血后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发绀或咳吐血性泡沫痰。有颈静脉怒张、静 脉压升高,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
(二)原因
1.输血速度过快致短时间内血容量上升超出了心脏的负荷能力;2.原有心功能不全,对血容量增 加承受能力小;3.原有肺功能减退或低蛋白血症不能耐受血容量增加
三、溶血反应
(一)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病人输入十几毫升血型不合的血后,立即出现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疼痛,寒战、 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头痛、胸闷、心率加快乃至血压下降、休克,随之出现血红蛋白 尿和溶血性黄疸
(二)原因
常见为误输ABO血型不匹配的血液引起,是由补体介导、以红细胞破坏为主的免疫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治疗
(三)浓缩凝血因子
用于治疗血友病及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
第五节
血浆代用品
常用的血浆代用品
(一)右旋糖酐 (二)羟乙基淀粉 (三)明胶类代血浆
谢谢观看
外科学
第四章
输血
目录
第一节 输血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 输血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第三节 自体输血 第四节 血液成分制品 第五节 血浆代用品
最新第8版外科学总论输血-PPT文档
晚期并发症: • 主要指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丝虫病、黑热病、回
归热,以及输血致敏等;
1. 发热反应(发生率约2%-10%)
• 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到2小时内。临床表现为畏寒、 寒颤和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可伴有出汗、头痛、恶心、呕 吐及皮肤潮红,少数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甚至昏迷。
血液的组成
➢ 有形成分--细胞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无形成分--非细胞成分 血浆-- 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经过静止、 离心等方法所得到的液体部分
血液的生理功能
➢ 输送O2和CO2 ,在肺和机体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 ➢ 输送养份到组织,从组织带走代谢产物 ➢ 输送激素、维生素和各种药物等 ➢ 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以及电解质平衡 ➢ 保持体温恒定 ➢ 防御微生物或异物入侵 ➢ 有效的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等
供血者随血将其体内的某种抗体转移给病人,以IgE为主。 • 2. 病人多次输注血浆制品时,体内产生多种抗血清免疫球
蛋白抗体,以IgA为主。
2. 过敏反应
• 治疗 病人只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或荨麻疹时,可口 服抗组胺药物,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反应严重者应立 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0.5-1ml)和静脉滴注 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止 窒息。
• 预防 • 1.对有过敏史病人,在输血前半小时服用抗过敏药和静脉输
注糖皮质激素; • 2.对IgA水平低下或检出IgA抗体的病人,应输注不含IgA的血
液或血制品, • 3.有过敏史者不宜献血,献血员在采血前4小时应禁食。
《外科学总论》输血 ppt课件
3.注意事项
核对:病人、供者的姓名、血型、交叉
检查:血液颜色、血袋是否漏
配伍:除生理盐水外,不可向全血、浓缩红细 胞内加入任何药物
操作:无菌操作技术
观察:有无不良反应:T、P、Bp及尿色,输毕 留血袋2小时
第四节、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 症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
输血并发症 循环超负荷 出血倾向 枸橼酸盐中毒 疾病传播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一、血型 是指红细胞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表 面各种抗原的差异 自从发现了红细胞ABO血型,迄今已发现了26个血型系统、 400多种红细胞抗原 与输血关系密切的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 ABO血型 血各型 类血凝集型原凝(红集细原胞)与凝凝集集素(素血的清)关系
A
A
抗B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免疫反应 致热原:为高分子多糖 体,多为细菌代谢产 物(内毒素) 细菌污染和溶血
2.症状:
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min∼2h。表现 为寒战、高热,T39∼40℃,伴皮肤潮红,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Bp无变化, 30min∼2h后缓解
3.治疗:
(1)减慢输血速度或停输 血
三、输血发展历史:
动物-动物:最早的输血试验是英国人罗维尔在1665年进 行的。
动物-人: 1667年,法国国王的御医丹尼斯首先进行了 动物血液输入人体的试验。但他在1668年的一次试验却 以失败而告终。
第八版外科学问答题(总论部分)
术区消毒注意事项:①涂擦消毒剂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污染或感染部位、肛门由周围向中心。
②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
如果切口有延长的可能应相应扩大范围低钾血症静脉补钾原则:①见尿补钾(注意肾功,尿量40ml/h或500ml/日)②浓度适宜(安全补钾,0.3%)③滴入勿快(速度不超过20mmol/h,60滴/分)④控制总量(40-80mmol/日,3-6克/日,每日补钾量不超100-200mmol)⑤禁止静推高钾血症的治疗:(1)立即停用所有含K+的药物(2)促进K+转入胞内,静脉输入碳酸氢钠液或葡萄糖+胰岛素(3)阳离子交换树脂(4)透析(5)葡萄糖酸钙缓解心肌毒性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答: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⑤循环超负荷;⑥疾病传播;⑦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⑧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⑨免疫抑制;⑩大量输血的影响,如低体温、碱中毒、高血钾、凝血异常等自体输血的禁忌证有哪些?①血液受胃肠道消化液、胆汁和尿液污染者;②血液可能受肿瘤沾染③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④合并心功能不全、慢阻肺、肾功能不全和贫血者;⑤胸腹开放性损伤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或血液在体内留存过久;⑥凝血因子缺乏者溶血反应的治疗措施:①抗体克,晶体,胶体,新鲜血等扩容,糖皮质激素。
②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并利尿。
③DIC早期可考虑肝素治疗。
④血浆置换治疗。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答: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⑴高动力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又称冷休克(多见,可由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且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休克加重时);⑵低动力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又称冷休克(少见仅是一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
第八版外科学名词解释(总论+普通外科)
无菌术: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灭菌: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自体输血:指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休克:是多种病因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
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CVP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
外科总论输血课件
外科总论输血
7
一、输血的适应症
大量失血 失血量/总血量 总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
的7~8%,相当于70~80ml/kg血液 1.<10%(500ml) 者 不输血 2.<20%(500~1000ml)晶+胶+CRBC 3.>30% 晶+胶+1/2CRBC+1/2全血 4.>50% 晶+胶+全血+白蛋白+血小板
外科总论输血
20
外科总论输血
21
原因
过敏性体质病人对血中蛋白类物质过敏
过敏体质的供血者随血将其体内的某种抗 体(例如青霉素抗体)转移给病人,当病人再 次接触该过敏原 (如青霉素)时,即可触发过 敏反应,此类反应的抗体常为以IgE型
病人因多次输注血浆制品,体内产生多种 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 尤以IgA抗体为主. 或有些免疫低下的病人,体内IgA低下或缺 乏,当输血时便对其中的IgA发生过敏反应
外科总论输血
3
历史
是谁第一个将人血输给人的? 目前公认的是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开创了
直接输血法,并第一个把人血输给了人。在 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Blundell由经 常看到产妇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输血来挽救生命。 他进行了动物之间的输血取得成功后,开始将健 康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的产妇,一共救治了10 例,除2例濒死未能救活外,其余8例中有4例救 活。1818年12月22日他在伦敦举行的内科学会 上所作的输血报告,还是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 他还首创了重力输血器,利用重力来作输血时的 推动力,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外科总论输血
10
凝血异常
血友病 纤维蛋白原缺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
4
血液的组成
➢ 有形成分--细胞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无形成分--非细胞成分
血浆-- 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经过静止、 离心等方法所得到的液体部分
2020/12/2
5
血液的生理功能
➢ 输送O2和CO2 ,在肺和机体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 ➢ 输送养份到组织,从组织带走代谢产物 ➢ 输送激素、维生素和各种药物等 ➢ 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以及电解质平衡 ➢ 保持体温恒定 ➢ 防御微生物或异物入侵 ➢ 有效的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等
外科学
胃肠外一科
2020/12/2
1
输血
2020/12/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2.输血速度 通常采用重力点滴输入。成人一般控制在 5-10ml/min;老年人或心功能较差者要调节到较低的速度 1 ml/min;小儿10滴/分钟左右。但为了防止室温下引起 细菌繁殖,每次输血不应超过4小时。但急性大失血时,可加 压快速输血。
2020/12/2
18
注意事项
• 输血前必须仔细核对病人和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配合 单,并检查血袋是否渗漏,血液颜色有无异常及保存时间 。
早期并发症:
• (1)与血液质量有关的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污染反应;
• (2)与大量快速输入库血有关的是心脏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橘橼酸中 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氨中毒、体温过低;
• (3)与输血操作不当有关的如空气栓塞、肺微栓塞等;
晚期并发症:
• 主要指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丝虫病、黑热病、回
。
2020/12/2
16
指南
• 根据2000年卫生部输血指南建议,
Hb>100g/L 不需要输血;
七输八不输
Hb<70g/L 可输入浓缩红细胞;
Hb为70-100g/L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输血。
对于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尽量不输。
2020/12/2
17
输血技术
• 1.输血途径 经周围静脉穿刺是常用的输血途径。在病 情危重、急性大出血经周围静脉穿刺困难时可行中心静脉 置管或静脉切开输血。
7
• 输血(blood transfusion)在临床上是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 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强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 进凝血功能。
要 n 正确掌握输血适应症; 求 n 合理选用各种血制品;
n 有效防止输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020/12/2
8
输 血 ( blood transfusion )
• 除生理盐水外,不向血液内加入任何其他药品和溶液,以 免产生溶血或凝血。
• 输血时及输血后应严密观察病人,检查体温、脉搏、血压 及尿液颜色,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 输血后血袋应保留24小时,以便必要时化验。
2020/12/2
19
第二节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202及防治
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污染。
2020/12/2
22
1. 发热反应
• 治疗 发热反应出现后,先分析可能发生的原因。对于症状轻
者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注意对症处理, 寒颤者可肌注异丙嗪或哌替啶。
• 预防 应强调控制致热原,对于多次输血者应输注不含白细胞
2020/12/2
14
3. 重症感染
• 全身性严重感染或脓毒症、恶性肿瘤化疗后致严重骨 髓抑制继发难治性感染时,当中性粒细胞低下和抗生 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输入浓缩粒细胞以助控制 感染。
2020/12/2
15
4. 凝血异常
临床上可根据凝血异常的原因补充相关的血液成分: • 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者输血小板; • 血友病者输Ⅷ因子或抗血友病因子(AHF); •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者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制剂等
要 n 正确掌握输血适应症; 求 n 合理选用各种血制品;
n 有效防止输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020/12/2
11
输血的适应证
• 大量出血 •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 重症感染 • 凝血异常
2020/12/2
12
1. 大量失血
• 原则上: • 失血<10%可自体代偿,10-20%可根据症状的严重
度和血红蛋白及HCT的变化选择方案。 • 失血量在30%以下时,不输全血; • 失血量超过30%时,可输全血与浓缩红细胞各半,
2020/12/2
6
• 正常血红蛋白值:
•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 儿:170~200g/L;儿童:110~160g/L。
轻度 <正常值
症状轻微
中度 <90g/L 活动后心悸、气促
重度 <60g/L 休息时也心悸、气促
极重度 <30g/L 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2020/12/2
归热,以及输血致敏等;
2020/12/2
21
1. 发热反应(发生率约2%-10%)
• 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到2小时内。临床表现为畏寒、 寒颤和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可伴有出汗、头痛、恶心、呕 吐及皮肤潮红,少数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甚至昏迷。
• 原因 • 1.免疫反应:常见于经产妇或多次接受输血者; • 2.致热原:所使用的输血器具或血液制品被致热原(如蛋白质、死菌
输血的适应证、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自体输血 血浆成分制品 血浆代用品
2020/12/2
9
第一节 输血的适应证、输血技 术和注意事项
2020/12/2
10
• 输血(blood transfusion)在临床上是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 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强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 进凝血功能。
再配合晶体和胶体液及血浆以补充血容量; • 失血量超过50%且大量输入库存血时,还应及时补
充某些特殊成分如白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
2020/12/2
13
2.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 多因慢性失血、红细胞破坏增加或白蛋白合成不足 导致。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输注浓缩红细 胞以纠正贫血;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治疗低蛋白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