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理论与现实关怀:《政治学原理》教学三步曲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理论与现实关怀:《政治学原理》教学
三步曲探析
问题、理论与现实关怀:《政治学原理》教学三步曲探析
文章认为讲好《政治学原理》这门课,既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安排。文章结合自己多年的《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实践经验,建构了问题、理论和现实关怀三步曲教学模式,即教学从问题开始;理论的讲述是在做减法——消除学生的疑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30-0262-02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国内同行从不同层面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本文从问题、理论和现实关怀三个层面安排教学内容和推进教学过程,我暂时把它叫做《政治学原理》教学“三步曲”.
一、政治教学价值观是推进“三步曲”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
《政治学原理》是一门意识形态性比较强的学科,他担负着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在《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以
及权力观。也只有把握这个根本,才不至于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出现一些低俗甚至是违背政治原则的一些话语,三尺讲台有纪律,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所谓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而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哪些需要。相应地,政治教学价值观就是政治教学活动和政治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政治教学活动能满足政治教学主体哪些需要。很明显,政治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政治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而言,教学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秉承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即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圣人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作为教师,当然不是圣人,但是担负的功能是一样的,即教育感化我们的下一代。问题是教师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感化学生。政治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这就要求教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思考我国的政治现实,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三步曲”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
教学价值观对政治学原理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点。教的目的是“化”,如果教而不“化”,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哪怕课堂气氛再好,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玩笑,左耳听,右耳出,收不到实际效果。“润物细无声”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斯马特在1881年有一段精彩的讲话:“我相信美国学校的教室是这样一个地方:美妙的变化将在这里发生。通过教室,各个地方、说各种语言、具有各种宗教信仰与政治信念的孩子,都通过微妙精细的同化过程,从异己的陌生人被转化为举世无双的、最伟大、最好的政治组织的合意的成员”.我们的课堂要成为这样一种课堂,我们的教室要成为这样一个教室,这需要我们的教师一方面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计,找到实现这一目的的契合点。现以《政治学原理》第二章国家与阶级为例:(一)教学从“问题”开始
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从问题开始”,他认为问题是“背景知识中固有的预期与其所提出的观察或某种假说等新发现之间的冲突”.问题来源于疑问、疑难、困惑,凡是令人怀疑的、难断是否的、难以理解的都是提出了问题。美国哲学家图尔敏把问题定义为解释的理想与目前能力的差距,即“科学问题=解释的理想-目前的能力”,也就是说问题与人们的欲求或者是渴望
连接在一起,这种欲求会激起人们认识、了解、掌握某一事物的强大驱动力。
学习也应该从“问题”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一种本能冲动和强烈的渴求,这种冲动发自内心,而不是一种外力的强加。譬如在讲述国家与阶级这一章中,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政治课的学习以及对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耳濡目染,已经形成了对国家的初步认识,如果采取传统的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方式,即第一个问题国家的起源,第二个问题国家的本质和职能,第三个问题国家的消亡。认真的学生可能会把它作为一种知识接受下来,而不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作为一种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体系融合进自己生命体中,这是一种“学”的境界,而不是一种“化”的境界。“化”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省”、“悟”,这种“省”、“悟”来源于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它是心中矛盾和纠结的一种释放,是对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框架的一种扬弃,这种“省”与“悟”的动力基础是“问题的提出”.在国家与阶级这一章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如战国时,齐国、楚国这些国家与今天的国家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等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要求提出能够抓住冲击学生既有知识背景的问题,将学生导入课堂之中。当然,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多样,通过一段短片、一个故事、一个历史或现实事件等等。我在讲述国家与阶级这一章
中,就引用了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之《说国家》中回忆的一段话:“我十年以前,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通过这段话问学生,为什么陈独秀说他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陈独秀年轻时候觉得国家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今天,你们觉得国家与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国家。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然后找个同学谈一谈。
(二)理论的讲述是在做减法——消除学生的疑惑
图尔敏的“科学问题=解释的理想-目前的能力”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人们受到既有能力的制约。那么,提高自身能力是进一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行理论积累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掌握的理论知识越扎实,对问题的思考和把握就越准确和深入,因此可以这样说,学习理论就是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做图尔敏的这个减法。对于教师而言,在理论讲述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