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和文化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dadb28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5.png)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引言:亲属称谓是人们在与亲属交流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称谓,用于表示与自己之间的血缘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亲属称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可以泛化为更广泛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亲属称谓词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质。
例如,我们常常将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称为“叔叔”、“阿姨”等。
这种泛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存在,虽然具体的称谓词可能不同,但其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
二、泛化的成因1. 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属称谓的泛化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过去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与家庭经济活动相关,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较窄。
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活动,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可以包括更多的人。
2. 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属称谓的泛化还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过去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多样化,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复合家庭等,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也相对扩大。
3. 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也有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较为繁琐,有明确的区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简单,泛化程度较高。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结论:亲属称谓词的泛化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会影响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
了解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称谓,促进亲属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d6753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4.png)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特点《汉语亲属称谓词的魅力:背后的文化密码》嘿呀,咱汉语里的亲属称谓词那可相当有看头,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箱子,打开它,就能发现好多有趣的玩意儿,同时还能从中窥探到咱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呢!先说说这汉语亲属称谓词丰富的特点。
咱打个比方,光是爸爸这边的男性亲属就有伯伯、叔叔、堂哥、堂弟等一大堆称呼;妈妈那边呢,又有舅舅、表哥、表弟之类的,分得那叫一个细致。
记得小时候家里面亲戚多,过年过节的时候,光记住这些亲属的称呼就把我给累得够呛。
不过呀,这种复杂背后可有着大学问。
比如说“伯伯”和“叔叔”的区分,就是按照伯伯比爸爸年龄大,叔叔比爸爸年龄小来的。
这体现出咱中国人对长幼顺序的重视。
这长幼有序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名,它可是深深扎根于咱们的文化之中。
在聚餐的时候,长辈先动筷,晚辈再跟着吃;家庭会议里呢,长辈说话的份量那可就重得多了。
这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明确的位置,就像大机器上的一个个小零件,虽然各司其职,但组合起来就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再说说汉语亲属称谓词中的“从儿称谓”这种有趣现象。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家长对客人说“宝宝说叔叔怎么还不来呀”。
这里的“宝宝说”就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进行表达。
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呈现,它反映了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一种特殊关爱方式,以孩子作为家庭关系的一种纽带和互动的独特视角。
这种亲属称谓词背后的文化特点还有很强的凝聚力呢。
咱中国人向来讲究家族的团结。
你看那些庞大的家族,因为有了这些确切而细致的亲属称谓,感觉家族里的人不管隔了多远,心里始终有一条线紧紧地拉着呢。
就好比那种老家族的祠堂聚会,所有人按照辈分称呼,那一刻,即使很久没见的亲戚,也一下能找到那种血浓于水的亲近感。
它像胶水一样,把家族里的人牢牢粘在一起,让大家不会轻易散掉。
在汉语亲属称谓词里呀,还有一些体现尊敬的用词。
比如对着爸爸的哥哥叫“伯父大人”这种比较古雅的称呼。
这像不像咱们对待客人时要礼貌有加一样,对自家长辈使用尊敬的称呼,也是咱中华民族尊重长辈的文化传承。
中西方亲属称谓文化研究范文
![中西方亲属称谓文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7717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8.png)
中西方亲属称谓文化研究中西方亲属称谓文化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德国学者Christiane Nord指出,翻译就是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文化差异给翻译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中称谓语的差异就是一个典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从讲话人所用的不同称谓上我我们可以看出讲话者与被被称呼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社社会地位[1]。
人们一一般会把称谓分为亲属称称谓和社交称谓这两个类类型。
亲属称谓是基于血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指的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亲族成员和本人的关系[2],例如爸爸、妈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
由于汉英文化化的差异,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以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不同,导致了汉英两种称称谓系统也存在很大的不不同。
对称谓语的差异有有清晰的认识,探究差异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对于我们翻译学习者十分分重要。
了解汉英称谓的的差异,掌握恰当的翻译译方法,也能够提高译者者的翻译质量和水平。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谓语的特点对比与分析严格复杂与笼统简单单与英语亲属称谓相相比,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统主要特点是:复杂细致致、规范严格、描述精确确。
其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在汉语要区分血亲和姻亲亲的不同,如姑姑/姑父父,姨妈/姨夫;其次,,区分宗族与非宗族的不不同,如孙子/孙女,外外孙/外孙女;再者,区区分父系与母系的不同,,如伯父、姑妈,大舅、、姨妈;最后,区分长和和幼的不同,如哥哥、弟弟弟,姐姐、妹妹等。
英英语亲属称谓比较宽泛,,含义模糊,可用词汇相相对较少。
大家都知道的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 c ousin”这个词,,它没有年龄、性别的限限制,我们汉语中的“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表弟”“表姐““表妹”这8个词都可以用“c c ousin”来表示。
其他类似的还有:uncle:伯父/叔父父/舅舅/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婶母/舅母/姑妈/姨妈妈brother in law:大伯子子/小叔子/内兄/内弟弟/姐夫/妹夫s i ster in l a a w: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嫂子子/弟媳gran d d father: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这种种特点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什么呢?中国封建社会的的历史长久,封建宗族制制度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基础。
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透视
![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f57a326ca98271fe910ef970.png)
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透视摘要: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在各民族中,亲属关系的构成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各种语言中,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最多,分类最复杂。
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选取了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圈的意大利语和与汉语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语,将他们的亲属称谓词与汉语进行对比,并从价值观、家庭观念、等级制度等多角度进行文化透视,试着找出各语言中亲属称谓词差异的文化理据。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对于“亲属”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
可见,亲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血缘亲,姻亲,和由法律认定或由收养、拜认而产生的关系。
其中,前两种是亲属称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各民族中,亲属关系的构成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各种语言中,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最多,分类最复杂,详细地区分了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宗亲和外亲,以及长幼尊卑。
而其他语言的亲属称谓远没有这么复杂。
本文将选取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圈的意大利语和与汉语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语,将他们的亲属称谓词与汉语进行对比,并从价值观、家庭观念、等级制度等多角度进行文化透视,试着找出各语言中亲属称谓词差异的文化理据。
一、意大利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差异(一)长幼辈分汉语的亲属称谓词长幼辈分的规定十分严格和清楚,不仅晚辈对于长辈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称谓称呼,就连同辈也要做到长幼有序。
例如,弟弟妹妹一定要叫哥哥的妻子为“嫂子”或“嫂嫂”;爸爸的哥哥和弟弟也要区分清楚,伯父和叔父的称呼绝对不能弄错。
即使有的称呼并不区分长幼,如“舅、姨”,既可指妈妈的哥哥、姐姐又可指妈妈的弟弟、妹妹,在使用时仍然要按长幼之别加上区分词,如“大舅”“二舅”“大姨”“小姨”。
而在意大利语同英语一样,长幼辈分的区分并不明显。
sorella既指姐姐也指妹妹,fratellp 既指哥哥也只弟弟。
亲属称谓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亲属称谓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ea122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5.png)
亲属称谓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在一个社会中,亲属称谓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情感内涵。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亲属称谓逐渐受到冲击和忽视,亟待加强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亲属称谓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将其纳入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范畴,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亲属称谓的文化遗产价值亲属称谓是人类社会内建立的一种独特的称谓体系,用于确定和表达亲属关系。
这种称谓通过血缘、婚姻等方式,将人们划分为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等具有特定身份和地位的集合。
亲属称谓的产生和演变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家族制度、社会等级、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
首先,亲属称谓体现了家族制度的延续和传承。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亲属称谓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确定亲戚身份,更是家族制度的体现和传承。
通过称谓的运用,家族的层级和秩序可以得以维持,家族的历史和渊源也被传承下来。
亲属称谓将亲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亲情网。
其次,亲属称谓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和道德观念。
在亲属称谓中,通常会包含对年龄、性别、辈分和地位等的划分和表达。
这种划分和表达反映了一个社会对不同群体的认同和尊重,体现了尊长尊重、敦亲睦邻的传统价值观念。
亲属称谓的使用也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起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亲属称谓代表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亲属关系紧密地联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通过称谓的使用,人们可以表达关爱之情、友善之意、家庭凝聚力等。
亲属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对家庭成员间亲近关系的诠释和表达。
二、亲属称谓的非物质遗产保护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冲击,亲属称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亟待加强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遗产保护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
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亲属称谓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亲属称谓的保护需要通过学术研究和记录来进行。
从几组亲属称谓的古今对比窥见古代文化一斑
![从几组亲属称谓的古今对比窥见古代文化一斑](https://img.taocdn.com/s3/m/fb9d7a0676eeaeaad0f33030.png)
从几组亲属称谓的古今对比窥见古代文化一斑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①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成书于秦末汉初的《尔雅》列专章“释亲”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来解释古代的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本文选取几组亲属称谓古今对比来窥见古代文化一斑。
伯(孟)叔伯叔,今天的含义不外乎两个方面:同一血缘关系之下,父之兄称伯,父之弟称叔;另一方面泛称与父同辈之男子,稍年长者称伯,稍少者称叔,其间并不具有鲜明的尊卑贵贱之分。
而在古代,伯叔的含义很丰富。
首先,伯叔表示排行,有长幼尊卑之分。
《白虎通·姓名》论字章云:“伯者,长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又“嫡长称伯,庶长称孟。
”且女性长者只称“孟”,同为长者,要分出嫡庶亲疏贵贱。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不一定是排行第三,但是小的。
在讲究“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的儒风盛行时代,排行是受重视的,男子的字中常以伯叔标记其身份辈份,上古尤甚,如伯愈、伯夷、智伯、叔齐、叔向、褰叔等等举不胜举,再如许慎,字叔重;陈骙,字叔进;唐寅,字伯虎;李密,字令伯,等等。
孟叔用于女性姓氏之前,表示排行,如孟姜、孟姬、叔姬。
《释名》:“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
伯,把也,把握家政也。
”可见在古代伯于家庭中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权势。
于是由“伯,长也。
”(《说文》)引申出“古代统领一方的官长。
”(《尔雅》)如《战国策·齐策四》:“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授籍,立为大伯。
”《礼·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
称呼的名词解释
![称呼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26398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1.png)
称呼的名词解释人类社会中,称呼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一种语言行为。
通过称呼,人们可以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亲近、疏远等情感和态度。
称呼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称呼习俗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称呼名词,并探讨它们在社会中的含义与用途。
1. 亲属称谓在家庭中,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人们尊重和亲近程度的差异。
父母亲被尊称为“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之间互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这种称谓带有亲情和亲近的味道,传递出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2. 敬称社交场合中的敬称是人们表达对他人尊重的一种方式。
比如,年长者通常被称为“老师”、“先生”、“女士”等,这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示。
在职场中,上级被下属称为“老板”或者职位名称,表达了对权威与尊敬的态度。
3. 祖国和民族称呼作为一个民族的一员,人们也常常用称呼表达对祖国的敬爱和忠诚。
中国人通常以“祖国”、“国家”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同时,民族称呼也是表达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方式。
中国传统的民族称谓有“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每个民族的称呼带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族群特征。
4. 社交称呼在日常社交交往中,人们会用称呼来表达友好与亲近。
如朋友之间常互称“朋友”、“好友”、“兄弟”、“姐妹”等,带有亲昵感与亲近情谊。
此外,也有因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点而产生的特殊称呼,如“战友”、“球友”、“书友”,这种称呼也体现出人们在特定社交群体中的归属感。
5. 尊称和谦称有时候,在表达对他人尊重时,人们会使用尊称来增加礼貌和恭敬的程度。
比如,对长辈、名人、尊贵的职位等尊称更多地被使用。
与之相反,谦称则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和客套,对自己的地位或者贡献进行适度的贬低。
尊称和谦称的使用都是一种言语上的修饰,以营造和谐的社交氛围。
6. 称呼的变化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称呼也有所改变。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婚姻关系的称谓从古代的“丈夫”、“妻子”演变为了现代的“老公”、“老婆”。
亲属称谓的文化背景
![亲属称谓的文化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6b97be4d2b160b4e767fcfcc.png)
三,亲属称谓的演变及文化背景
对同一称呼对象,因时代不同,称谓也可能不同. 对同一称呼对象,因时代不同,称谓也可能不同. 亲属称谓演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亲属称谓演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婚姻制度的变化 第一, 例如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旧时实行"阿注"婚姻制度,有一套 例如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旧时实行"阿注"婚姻制度, 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新一代实行一夫一妻制, 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新一代实行一夫一妻制,旧的一套称谓自 然失去生命力. 然失去生命力. 第二, 第二,借用别的语言或方言 妈妈"称为"妈咪" "妈妈"称为"妈咪" 第三, 第三,父母从子女称 原来是成尊辈亲属的,后来夫称妻之兄弟为舅, "舅,姑"原来是成尊辈亲属的,后来夫称妻之兄弟为舅,妻称 夫之姊妹为姑,这是父母从子女称的结果.现代的"公公,婆婆" 夫之姊妹为姑,这是父母从子女称的结果.现代的"公公,婆婆" 也是从子女称的结果. 也是从子女称的结果. 第四, 第四,子女从父母称 原是称平辈亲属的,后来用于称尊辈, "伯,叔,姨"原是称平辈亲属的,后来用于称尊辈,是子女从 父母称的结果,如子女习闻父称母之姊妹为姨,便跟着称姨, 父母称的结果,如子女习闻父称母之姊妹为姨,便跟着称姨, 的演变也是一样.汉代之后" 已不再称兄弟, "伯,叔"的演变也是一样.汉代之后"伯,叔"已不再称兄弟, 但用来称父之兄弟和夫之兄弟. 但用来称父之兄弟和夫之兄弟."姨,舅,姑,公,婆"也是两 辈并用. 辈并用.
二,亲属称谓与宗法观念
汉族亲属称谓的下述特点与汉族的传统宗法观念有关. 汉族亲属称谓的下述特点与汉族的传统宗法观念有关. 第一, 第一,行辈之别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据冯汉骥的研究,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据冯汉骥的研究, 中国现代的祖, 姊妹, 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 妇二十三个核心称谓, 甥,舅,姑,姨,岳,婿,夫,妻,嫂,妇二十三个核心称谓, 都是分辈分的.其中伯, 舅五个称谓古代分行辈, 都是分辈分的.其中伯,叔,姨,姑,舅五个称谓古代分行辈, 近代不分行辈,另有原因. 近代不分行辈,另有原因.行辈之别还反映在长辈可以直呼晚辈 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第二, 第二,同辈长幼之别 同辈亲属长幼不同则称谓有别.古代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同辈亲属长幼不同则称谓有别.古代妻称夫之兄为"兄公"或 兄伯" 称夫弟为" 称夫姊为" "公"," 兄伯"或"伯",称夫弟为"叔",称夫姊为"女 称夫妹为"女叔" 现代称夫之兄为" 公",称夫妹为"女叔".现代称夫之兄为"伯",夫之弟为 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兄嫂和弟媳皆有分别. "叔".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兄嫂和弟媳皆有分别.在印 欧语言的亲属称谓中,同辈是不分长幼的,例如英语brother, 欧语言的亲属称谓中,同辈是不分长幼的,例如英语 , sisiter,uncle,aunt皆不分长幼.同辈长幼之别还表现在年长 皆不分长幼. , , 皆不分长幼 者可以直呼年幼者的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者可以直呼年幼者的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17·亲属称谓与文化
![17·亲属称谓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4f4c24b4daa58da0114a72.png)
(5)主仆, “老爷”“、少爷”、“少奶奶”
2.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可以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代社会 拟亲属称谓习俗的几种常见情况: (1)邻里、同事, “刘大叔”、“王大婶”、“李大爷”、 “刘叔”、“李姨”、“王哥”、 (2)朋友、同学, “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 (3)陌生人、浅识者, “叔叔”、“阿姨”、“大哥”、 “大姐”等; (4)俗称、美称,出租车司机被称为“的哥儿”,打工少 女被称为“打工妹”等 。
谢谢大家。请老师同 学们批评指正!
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崇尚家族关系, 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作为人类社会 最基本的细胞,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 。
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
高度重视平等、自由和个人的独立,强调追 求个人财富和幸福的权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实 现。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淡化了家庭观念和 亲属关系,反映在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亲属称谓词的数量的贫乏和语义的宽泛。
(一)亲属称谓的简化
1)系别特征的简化。
表兄弟姐妹直接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外祖父、外祖母很多人也直 接称谓爷爷、奶奶。
2)血缘特征的简化。
第一种倾向是姻亲向血亲靠拢,简化血缘特征。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或亲属,如:爸爸、妈妈; 姻亲指通过婚姻关系而成为的家庭成员或者亲属,如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把公公、岳父称为爸爸,婆婆、岳母叫妈妈。
3.汉语亲属称谓词分血亲和姻亲,而英语中却含 糊不分,汉语亲属称谓词分血亲和姻亲,而且亲疏分 明,内外有别。
4.汉语亲属称谓词男女分明,而英语中有的男女不分。 父系方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母系方的兄弟姊 妹表(兄、弟、姐、妹), “cousin”
传统文化 (辈分和称谓)
![传统文化 (辈分和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c02d2ea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c.png)
传统文化(辈分和称谓)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试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内涵
![试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f72991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e.png)
试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内涵汉语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内涵分析
汉语称谓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社会现象,它在呈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的同时,也完美表达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汉语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其内涵对于人们的思想修养有深远影响。
汉语称谓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叙述,称谓是一种礼仪,其准确性及古老性深
深影响了人们自身的价值认同。
称谓代表着一种身份和权力,每个人在家庭中和社会中,都应该妥善使用汉语称谓而不能乱用,以示尊重和尊崇,此外,汉语称谓所传达的礼俗性,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尊严,更为了内部的家族联系提供了一种物化的表达。
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指导下,汉语称谓又加入了道德层面的内涵。
中国
的礼仪文明源自于所谓的“四维道德”,即家庭、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道德。
汉语称谓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层道德含义,尤其是亲属称谓,更能够凸显出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亲爱和责任。
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使人们通过汉语称谓形成了真正的家族文化。
汉语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其内涵极具重要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巨大的
影响力。
汉语称谓使中国文化独有的传统道德在家庭内部延续,使人们在家庭与社会内部有了清晰而有序的规则,使家庭和陌生他人之间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从而丰富了各地文化。
总之,汉语称谓的文化意义及内涵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并表达复杂而精致
的各种关系,通过汉语称谓对亲密关系的维护和受到的护持,使乱世中的社会关系得以稳固,使各种文化的融合和衔接得以实现,进而维系及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深刻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礼仪价值和传承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族称谓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族称谓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ae013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1.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族称谓关系三族当然是指:父族(本族),母族,妻/夫族。
古代由于重男轻女的关系,其实不包括夫族,夫族就视为本族一般。
除了直传的父系这辈,夫妻这样比较明显的关系之外,夫族,母族,妻/夫族中的其他亲属古时多以舅翁,姑嫂普遍称之,并不是每个关系都有特定的叫法。
像舅,翁,叟,姑,嫂,姥都是对各族中长辈的尊称,后来就普遍化了,对平辈中居长的人也要这样称呼。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夫妻一结拜,就等于视对方的兄弟姐妹为长辈,表达的是一种对对方家族的敬意。
所以,不光是对方的兄长,连弟妹平辈中居小的也要算上了。
然而,后来,许多表达亲属关系的词语被滥用,甚至被改变。
例如,“亲属”一词现在似乎是指那些能触及边缘的人已经成为亲属。
事实上,这是对其自身含义的不科学的扩展。
“亲属”在汉语中的正确含义只能指父母、父亲和母亲,这样的人才就是“亲属”。
其他关系用“气”来概括。
此外,“气”之间的关系应该分为几个层次,例如三件衣服和五件衣服。
很多人甚至连“气”都数不清。
还有在家庭关系中对“父母”的虐待。
在古代的关系中。
“父母”只能有自己的人,还有父母和其他几种特殊情况之间的关系。
这是唯一的办法。
与今天的阿姨、阿姨的丈夫、叔叔、叔叔的妻子等不同,他们已经成为了“父母”。
在古代,父母只能分为这两类1生父生母:生自己的人继父和继母:如果妻子去世,丈夫再婚,另一方可以成为他的继父和继母。
如果父母中的一方仍然为离婚和再婚而生下另一方,这种关系就无法建立3从父从母:叔伯,倘若生父生母出什么情况第2个承接者就是叔伯,从者,第2也4为人后者:既过继之子,认过宗族后便视收养者为生父生母,但古礼,长子或独子不可为人后5合法母亲和小妾:小妾承认他们生父的妻子,合法儿子承认他们生父的小妾。
6慈母:古代的亲生母亲去世后,传给了亲生父亲的妾7养父养母:其宗族不改,而暂时寄于他家被他家收养者只有以上这种法定关系才可称为父母。
下面就说说古代常见关系的称谓及礼仪。
长辈称呼的地域文化差异
![长辈称呼的地域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fae37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6.png)
长辈称呼的地域文化差异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人们对长辈的称呼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或许源于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辈称呼的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
一、东方文化中的长辈称谓1. 中国传统称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辈的称谓非常注重辈分和尊重。
通常,对于父辈的称呼有“爸爸”、“父亲”、“老爷子”等。
对于母辈的称呼有“妈妈”、“母亲”、“老太太”等。
对于祖父母的称呼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对于伯伯、姑姑、舅舅、姨妈等其他长辈一般称呼为“伯伯”、“姑姑”、“舅舅”、“姨妈”等。
2. 日本的敬语在日本文化中,称呼长辈非常注重敬意和谦虚。
对父亲的称呼有“爸爸”、“父亲”和“お父さん”等。
对母亲的称呼有“妈妈”、“母亲”和“お母さん”等。
对长辈的称呼一般加上敬语,如“叔叔”要称呼为“お叔父さん”、“阿姨”要称呼为“おばさん”。
二、西方文化中的长辈称谓1. 英语国家的命名方式在英语国家,对于长辈的称呼一般比较简洁直接。
对父亲的称呼有“Dad”、“Father”和“Daddy”等。
对母亲的称呼有“Mom”、“Mother”和“Mama”等。
对祖父母的称呼有“Grandpa”、“Grandma”、“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
2. 西班牙文化中的亲属称谓在西班牙语社区,对于长辈的称呼有一套特定的称谓。
对父亲的称呼有“Papá”、“Padre”和“Papi”等。
对母亲的称呼有“Mamá”、“Madre”和“Mami”等。
对祖父母的称呼有“Abuelo”、“Abuela”、“Abuelito”和“Abuelita”等。
三、差异的原因和文化背景1. 历史演变长辈称呼的差异与各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关。
不同地区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习俗。
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长辈的称谓方式和重视程度。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c995680676eeaeaad0f33038.png)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体现汉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尊祖敬宗的家族观念;第二,体现汉代的繁杂的婚姻礼俗与独特的婚姻制度;第三,体现汉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标签:词语释名亲属称谓文化内涵《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由来的训诂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词源学第一部专著。
《释名》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刘熙,全书八卷,二十七篇。
《释名》以声训为主,训释亲属称谓词语时,不仅指明词义,更着重探究词语间音义的联系。
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汉代复杂的亲属关系。
这里我们通过《释名·释亲属》所记录的亲属称谓词语,对汉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以及汉代妇女的地位进行初步探究。
一、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产生的宗法制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以子继父、兄统弟、嫡统庶为内在结构,用来尊祖敬宗、维系亲情。
汉民族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是人们由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集合。
“家”是人们心中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避风港。
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与不同层次上的血缘亲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家族中以父系为中心,脉络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一)以父系为中心《释名》中亲属称谓以父系为中心,强调父系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
”刘熙将“父”定义为“始生己”,从根源上阐释血缘关系从“父”开始,体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
西方对亲属称谓语文化内涵
![西方对亲属称谓语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d27111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b.png)
西方对亲属称谓语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来表示亲属关系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反映了人们之间的亲密程度,也传递着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在西方,亲属称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西方人的亲属称谓比较简单明了,例如father(父亲)、mother(母亲)、son(儿子)、daughter(女儿)等等,这些称谓通
常是一字一义的,没有太多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这也反映了西方人注重实际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其次,西方人在称呼亲属时,通常不会用到尊称和敬语,相对而言比较随意和亲切。
比如,父亲可以被称为dad,儿子可以被称为sonny,这些称谓都带有一种亲昵和亲切的感觉,让人感到温暖。
除此之外,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还有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
比如,英语中的cousin(表兄弟姐妹),在北美地区通常指的是“堂表兄弟姐妹”,而在英国则通常指的是“表兄弟姐妹”。
此外,英语中的uncle (叔叔)和aunt(阿姨)可以指亲戚关系,也可以指非亲戚关系,
表示对老师、导师等长者的尊重和亲近。
总之,西方亲属称谓不仅表达了亲属关系,也反映了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它的简洁明了、随意亲切和特殊内涵都传递着一种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让人感到无比亲近和融洽。
- 1 -。
六种亲属称谓制度
![六种亲属称谓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6ce73c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e.png)
六种亲属称谓制度亲属称谓制度是各国不同文化中的一种称谓的规范体系,它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文化中,亲属称谓制度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道德、礼仪文化等多个方面。
中国的亲属称谓制度主要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等不同角色的称谓。
而不同的称谓对应着不同的含义和关系,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家庭、社会关系的不同认知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看父母的称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的称呼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对父亲的称谓一般有“父亲”、“爸爸”、“爹”等,而对母亲的称谓一般有“母亲”、“妈妈”、“娘”等。
这些称谓既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又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昵情感。
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称谓。
在中国,兄弟姐妹之间的称谓通常是根据年龄和性别来确定的。
比如哥哥对弟弟的称谓是“哥哥”,弟弟对哥哥的称谓是“弟弟”;姐姐对妹妹的称谓是“姐姐”,妹妹对姐姐的称谓是“妹妹”。
这种称谓方式既表达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家庭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配偶之间的称谓也是亲属称谓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丈夫对妻子的称谓一般有“老婆”、“太太”、“妻子”等,而妻子对丈夫的称谓一般有“老公”、“先生”、“丈夫”等。
这些称谓既体现了婚姻关系的尊重和亲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理解。
是子女对父母的称谓。
在中国,子女对父母的称谓也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对父亲的称谓有“爸爸”、“爹爹”、“老爸”等,对母亲的称谓有“妈妈”、“娘亲”、“老妈”等。
这些称谓不仅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尊重,也反映了中国家庭文化和家庭伦理观念。
亲属称谓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对不同亲属关系的称谓规范,中国人传承了家庭伦理观念和礼仪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家庭结构、家庭道德和家庭观念。
这种亲属称谓制度不仅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提供了规范,也传递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思考
![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42850e9856a561252d36f15.png)
拟亲属称谓习俗及其文化思考称谓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同的称谓习俗,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反映出这一民族的文化特质。
恩格斯说:“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号,这些称号的总和便构成了这些民族制度的实质部分”。
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因为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脉相承,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使中国形成了一个丰富复杂的称谓语系统,鲜明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
一、称谓语的类别一般来说,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社交称谓)两大类别。
亲属称谓是指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的称谓。
汉民族中的亲属关系十分复杂,可以分成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直系与旁系等不同的类别,从而形成复杂细致的亲属称谓语。
血亲指与“本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姻亲指由于与“本人”或与亲属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如婶母、姑父、嫂嫂、姐夫等。
父系指父亲家族中的亲属,如祖父母、伯父母、堂兄弟等;母系指母亲家族中的亲属,如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
直系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血亲,如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等;旁系指与自己关系较远的亲属,如伯父叔父、堂兄弟姐妹等。
中国形成如此复杂的亲属称谓,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
宗法文化非常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尊卑等级,长幼次序,嫡庶区别,通过区分度明确的亲属称谓,便将家族中每一成员确定在错综复杂的家族网络中,明确了个人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建立封建的伦理道德,以此维护家族乃至社会的秩序,这是它的本质内涵。
非亲属称谓是指彼此之间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却广泛使用亲属称谓来互称或自称的称谓。
它也有多种类别,如家族称谓,姓氏称谓,人名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学历称谓等。
在国外,使用这些非亲属称谓直接进行人际交往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中国人却并不习惯于此,而是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这就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拟亲属称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从听话对象分析,有面称、叙称之分。“面称” 又叫“直称”或“对称”,用于听话人和被称呼人 为同一个人时。“叙称”又叫“背称”或“旁称”, 用于被称呼人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个人时。 例如对丈夫的母亲,北京话面称是“妈”,叙称是 “婆婆”。在多数情况下,用叙称时,被称呼人不 在场。当要将第三者当面介绍给听话人时,也用叙 称。这样看来叙称这个术语比背称更确切。
与
—— 详析亲属称谓的分类及 宗法观念间的关系
• 汉语的亲属称谓清楚显示了汉民族传统 宗族、血缘、婚姻、家庭乃至社会的内部 结构与特点。
目
1
2 3 4 5
录:
“亲属称谓”的定义 亲属关系的分类及称谓
汉语亲属称谓与宗法制 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结论
血亲亲属关系见下图。
第三种: 根据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和姻亲。见下图。
血亲: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
外亲:又称女亲,指女系血亲相联系的亲属。 姻亲: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
宗亲: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得姓始祖为 主根的传承支系关系家族。
宗亲还可以分为直系和旁系,前者是指 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 ;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 ,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
四、汉语亲属称谓与宗法制
汉语亲属称谓与传统宗法观念有很大关系。 下面从亲属称谓的特点看宗法观念: 第一,行辈之别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 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 伯、叔、侄、甥、舅、姑、姨、岳、婿、夫、妻、 嫂、妇二十多个核心称谓,都是分辈分的。
这些核心称谓语可以分为: (l)主要用于长辈称谓:父、母、姑、舅、姨、祖 (2)表示夫妻关系称谓:夫、妻、妾 (3)主要用于平辈称谓:兄、弟、姊、妹、娣、姐 (4)主要用于晚辈称谓:子、孙、甥
三、亲属关系的分类及称谓
《尔雅· 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 族、母党、妻党和婚姻。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了古代的亲 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 称谓和夫妻系称谓。
第一种
第一,从语体来分析,有书面语称谓和口语称谓两大类。 书面语称谓全国一致,口语称谓因方言不同有可能 不同。如父亲,北京话叫“爸爸”,上海话叫“爹 爹”(面称)、“爷”(叙称),广州话叫“老 豆”。
一、“亲属称谓”的定义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 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 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 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是人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上 的一种表达,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 社会,一种文化最真实,最具体的反映。 称呼方式 频率很高 稳定性很强的基本词汇
行辈之别还反映在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名字,反之则不允许。
第二,长幼有序 可以从有关“长幼”的字的并列结构,如“父 子”、“母女”、“兄弟”、“姐妹”、“子孙”等 看出。
中国传统观念,以长子为重,只有长子才能继承 家业及祭祀祖先,家中兄弟之间有着明确的顺序, “伯、仲、叔、季”。
第三 ,亲疏有别 同辈亲属因父系母系亲疏,如伯(叔)—舅;堂 兄—表兄。 同辈亲属因直系旁系亲疏,如父—叔叔,子—侄、 甥。 一些区别词素通常来体现亲属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如:堂、表、外。
堂:《北史·公孙表传》:“二公孙同堂兄弟耳。”
表:本义是指的衣服外面的那一面,而后才引申为 “里外”“外”。 外: “异姓,故言外。” 《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 为外王母。”
第四,男尊女卑
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是 以男子为中心,妇女处于无权的附庸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与男性是不平等的,这 点在亲属称谓上可以体现出来。
。
父 系 称 谓 分 类
外孙 外孙媳妇
外孙女 外孙女婿
孙子 孙媳
孙女 孙女婿
曾孙 曾孙媳
曾孙女 曾孙女婿
玄孙 玄孙媳
玄孙女 玄孙女婿
母系称谓分类
妻系称谓分类
夫系称谓分类
女子称其配偶为夫,口语称为丈夫;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丈夫的母亲称婆婆,口语面称时 常随夫称呼; 丈夫的兄弟姐妹,自己未生子女时,随夫称呼,自己 生育子女后,则随子女称呼; 丈夫的其他亲属,一般也都是或随丈夫称呼之,或随 子女称呼之。
(二)亲属称谓的泛化
1.传统社会中拟亲属称谓习俗主要有以 下几种情况: (1)干亲, “干爹、干儿子”或“本 家”的“叔、伯”; (2)结义, “桃园三结义” (3)师徒, “师徒如父子”“一日为 师,终生为父”; (4)官民, “父母官”、“大老爷” (5)主仆, “老爷”“、少爷”、“ 少奶奶”
称谓语发展的文化理据
1)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 今中国家庭规模在缩小,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核心家庭 成为家庭结构模式的主流。 2)价值观念的西化: 西方平等思想、个人主义的影响。以模糊、简单的称呼或直呼 其名,追求平等和谐的关系。 3)法律、婚姻制度的影响: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婚姻双方地位平等,反映在语言上就是
亲属与亲属关系:亲属是基于婚姻、血 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 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 、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 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 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女 、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 。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 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 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一)亲属称谓的简化
1)系别特征的简化。 表兄弟姐妹直接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血缘特征的简化。
第一种倾向是姻亲向血亲靠拢,简化血缘特征。 把公公、岳父称为爸爸,婆婆、岳母叫妈妈。
第二种倾向是旁系血亲的称谓语在简化。 例如:表/堂兄弟姐妹直接称其为哥哥、姐姐、弟弟、 妹妹。 3)长幼序列的简化。 父亲的兄弟按照排行次序就有伯、仲、叔、季之分。 现代汉语里伯仲叔季的区分业已不再那么严格。 4)背称与面称趋于相同。 面称即面对面使用的直接称呼语,如当着自己的爷爷 爸爸你叫他们爷爷、爸爸等属于面称称谓语,而没有 当着他们的时候我们称为祖父、父等,这就是背称称 谓语。 5)官化色彩的淡化。 以前妻子往往叫丈夫 ,现在叫老公。
第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有常称和讳称之分。讳称是 出于民间忌讳心理,不用通常的称谓,而换用别的称谓 而造成的。例如浙江乐清温州话,对“母亲”的通常面 称是“阿妈”或“阿奶”,但有人却改成“阿婶”;父 亲通常面称“阿伯”,但有人改称“阿叔”。
第二种:
现代我国法律上亲属称谓:分为配 偶、血亲和妻亲三类。
第四种:
根据血缘关系还可以分为父系、母 系、妻系、夫系。
见下图。
高祖父
高祖母
姑太太 姑太爷
曾祖父 曾祖母
曾伯(叔)祖父 曾伯(叔)祖母
注 意 : 图 中 的 我 为 男 性
姑奶奶 姑爷爷
祖父 祖母
伯(叔)祖父 伯(叔)祖母
姑姑 姑父
父亲 母亲
伯(叔) 伯(叔)母
姑表兄(弟) 姑表嫂(弟媳)
姑表妹(妹夫) 姑表姐(妹)
兄(弟) 嫂(弟媳)
我 媳妇
姐(妹) 姐夫(妹夫)
堂兄(弟) 堂嫂(弟媳)
堂姐(妹) 堂姐夫(妹夫)
姑表侄 姑表侄媳
姑表外甥 姑表外甥媳
侄子 侄媳
儿子 媳妇
外甥 外甥媳
堂侄 堂侄媳
堂外甥 堂外甥媳
姑表侄女 姑表侄女婿
姑表外甥女 姑表外甥女婿
侄女 侄女婿
女儿 女婿
外甥女 外甥女婿
堂侄女 堂侄女婿
堂外甥女 堂外甥女婿
2.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可以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代社会 拟亲属称谓习俗的几种常见情况: (1)邻里、同事, “刘大叔”、“王大婶”、“李大爷” 、 “刘叔”、“李姨”、“王哥”、 (2)朋友、同学, “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 (3)陌生人、浅识者, “叔叔”、“阿姨”、“大哥”、 “大姐”等; (4)俗称、美称,出租车司机被称为“的哥儿”,打工少 女被称为“打工妹”等 。
4、汉语亲属称谓形式中女性词语向“贬化”方向发展。 • 如“婆婆妈妈、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等; • 称呼妓女:“窑姐儿、咸水妹、花魁娘子”等; • 称呼某些男人:“娘娘腔”; • 一些脏话:奶奶的、他妈的、妈嘞个巴子”等。
四.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一方面,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 日趋简单化;称为简化 。 另一方面,某些亲属称谓语向系统外扩张 ,泛化为社会称谓语,称为泛化或拟亲属 称谓。
1、“男前女后”的组合排序 如“夫妻、子女、公婆、兄妹、父母、岳父岳 母、夫唱妇随”等等,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是一 种尊卑观念的体现。 2、同辈亲属称谓男性和女性的不对等 如:父辈的亲属称谓,男性的分别称伯、叔,区 分长幼,女性的则不分长幼笼统地称姑;伯、叔与 姑明显的不对等。
3、一些地区干脆直接用男性亲属称谓来称呼女性亲属。 如:用“伯”称母,“伯伯”称呼伯母。对女性称 谓的忽略,表现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而存在的,可以 看出女性地位的卑下。
•
第三,从称呼对象来分析,有自称和他称之别。自称只 用于上辈对下辈说话时,所用称谓一般与下辈对上辈的 称谓相同。如父亲自称“爸爸”。
第四,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有尊称和谦称之分。旧时常 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 谦称:贱内、拙夫、犬子、小儿等。当代仍常用的似乎 只有“千金”、“ 公子”两词。
官化色彩的淡化、夫妻之间称呼平等化。
总结:
1、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而庞大,与宗法制密切 相关;其分类方式繁杂,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以血 缘、婚姻为纽带;
2、语言反映了文化,文化又反作用语言。两者相互 影响。亲属称谓不只是一种相互的称呼,在社会文化 和家庭急剧演变的而今天更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