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对自己或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行为与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认识。
14
(3)社会知觉的特性 知觉行为的选择性:关于客观事物的不同的知觉倾向.
知觉行为选择性的因素:与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强度,而是物体本身的 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大小,是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34
2.自我心理过程的内容
自我的心理过程实质是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分析、判 断、认识和评价等。 (1)自我识别: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形成 “我”的概念。 (2)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认识。 认识自己; 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认识; 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认识、看法。
35
(3)自我评价 物质性自我评价; 社会性自我评价; 精神性自我评价;
23
F.行为者—观察者效应
对同一行为,行为者本人和观察者之间往往存在不同的归因分析。 行为者:失败归于外因,成功归于内因; 观察者:失败归于内因,成功归于外因;
24
G.自我粉饰偏见
即人们常常把功劳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别人的现象。
25
(5)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A.知觉对象本身的的特点 魅力 外在:一个人的容貌,行为举止,言语谈吐等.
内在:指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等. 有魅力的人容易成 为焦点.人格魅力影响力最持久。
26
知名度和权威 由于知名度和权威有吸引力,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我表演 由于知觉对象的掩饰性,虚假性的表现,可以导致社会知觉的偏差。
27
B.知觉者的因素 知觉者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需要与动机; 情绪状态与期待。
21
C.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
优先效应(首因效应):最先给人形成的认知印象产生了较大的; 近因效应: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对人有强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是相对的。 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不要只看职工的一时表现,要多注意平时的一贯行为,尽量避免近因效应
的影响.
22
D.社会刻板印象 (定型效应)
7
(2)组合性
接近原那么:空间、时间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原那么:具有某些相似性质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闭锁原则:同在一个空间的对象往往被知觉组合在一起; 连续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连续的对象容易被知觉在一起。
8
(3)恒常性
知觉条件、知觉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但知觉的影象仍然保持相对的变化的现象。
15
知觉行为的一致性: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认知行为与认知对象的统一性)。 知觉行为的文饰性: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的合理化作用。 为了保持与外界的平衡,有意歪曲自己
的知觉体验,从而减少在心理上的某些压抑的现象.
16
(4)归因分析
归因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通过分析和推理,确认其性质,意图和内在动机的过程.归因是对他 人和自己的行为缘故,所作的推断和自我解释 。
41
第三节 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
【一】能力 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42
2.能力的差异
(1)发展水平的差异:同类活动程度、水平上 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个体能力发展的早 晚的不同。
36
自我评价的两种结果: 自我确信:形成对自己确信性的评价,既能够是客观的,也可能是过高的评价; 自我否定:对自己形成的否定性的评价,往往会导致过分的自卑。
37
(4)自我认同
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对自己全面的、真正的理解。
38
【三】超我
1.超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构成 超我是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支配自己的各项心
5.协调性: 态度本身所包含的三个因素一般都是 一致的,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 感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倾向。但有时也不尽然, 人的认识要比情感更容易改变一些,对有的事 情认识上虽然知道,但在情感上往往转不过弯 来。
52
态度的功能源自文库
1. 影响人的判断:态度形成以后一般是较难改变的,人们往往依照自己的态度去感知和判断事 物。
49
(三)态度的一致性
态度与个体的行为之间的相关联系。 态度能够与行为一致,但也能够不一致,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50
态度的特征
1. 社会性: 态度不是天生的,不是本能,它是通过后天 的学习获得的。 2. 针对性: 态度必须有特定的针对对象,对象能够 是具体的也能够是抽象的,能够是某些事物也能 够是某些观念。
28
C.知觉情境的特点
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说明了交往者之间的关 系,也会对社会知觉产生不同的影响。
背景参考: 知觉对象周围的环境导致对其行为关联性的知觉。 分析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行为。
29
思考题: 1.个体心理行为有那些特点? 2. 个体心理行为特征对管理工作有何启示?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感觉
1.概念: 大脑对当前直截了当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 内部感觉:感受内部的刺激,感受器在体内; 外部感觉:感受外部的刺激,感受器在体表;
2
3.感觉的过程:
事物 刺激感官
4.感觉形成的条件: 在一定的范围和具有一定的强度; 感官能够接受刺激,传递途径通畅。
43
3.能力的测量
(1)测验法: 应用各种测验工具对能力进行了解。 (2)分析法: 通过个体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解决来分析个体的能力
水平。如: 情景模拟法:模拟各种情景,了解个体分析问题、处
理问题的能力,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常用。 公文处理模拟法:依照个体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
对个体能力进行的分析。
9
3.社会认知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
体与群体等相互之间关系的知觉。正确的社会知觉关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具 有重要的意义。
10
(2)社会知觉的要紧内容
对他人的知觉: 通过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认识其动机、情感、性格等心理特点。 内容: 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从仪表、言谈举止、表情等体态语言判断。 知觉者的认知结构:从自己内在的心理结构方面去知觉,个人认知结构不同,认知结果不一 样。
一个人的态度并不能直截了当观察到,我们只能从一 些外在的语言或动作中去推测了解。
态度那个心理过程包括三方面因素:
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 情感因素: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喜恶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意准向备因状素态或(行反为应因倾素向):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行47为
(二)态度的种类
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态度要紧表达在: 1.工作满足: 员工对自己工作是否满意的态度。工作满意感,对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有重要的关
系。
48
2.工作投入: 个体对工作心理上的认同感,工作与个人价值观的联系程度。 3.组织认同: 个体对组织目标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和自己作为组织成员的认识。
模式:需要---满足---消除紧张
32
2.本能
本能包括一切先天的生理机制、生理需要、各种生理功能,以及由生理需要产生的各种心理 活动。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大类: 生的本能:求生存、发展的各种本能; 死的本能:包含对自己和别人死的欲望。
33
【二】自我
1.自我心理过程的本质与模式 本质:调节个体本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差不多模式: 需要---紧张---计划与行动---满足(或不满足)
响他人.
20
B.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指在观察某个人时会被他的突出的品质或特征所 掩盖,因而影响到对此人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识 别。(一俊遮白丑;情人眼里出西施。 ) 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应尽可能的了解全面情况,实事求是的 看待职工,公平看待先进者和落后者。 管理者 应尽可能的控制个人情感的参与,以理智代替情 感.
3. 稳定性: 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感 知和情绪体验形成的.其中情感占有重要位置,使 得人的态度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态度成为个 性的一部分,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51
4.内隐性: 态度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然包含行 为倾向但并不等因此行为。态度本身不能被直 截了当观察到,只能从他的言行去推测。
17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分析。 一贯性标准:一贯的行为表现如何; 普遍性标准:与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 特殊性标准:是否有特殊的缘故能够解释 。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18
维纳的归因理论
一个人对自己成功和失败从能力、努力、任务 难度和运气(机遇)四个方面归因。 内部因素: 能力、努力 外部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机遇) 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 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机遇) 可控制性:努力 不可控制性: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机遇) 不同的归因对人的影响各不相同。
理活动。 构成:理想与良心。
39
2.超我心理过程的超越性质
(1)超我快乐原那么:为了追求理想、信念等目标而 甘愿受苦受难; (2)超我现实原那么:超脱现实与改造现实; (3)超越历史:进行各种有历史价值的活动; (4)超越有限:某些追求超越时空限制的精神追求。
40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各自的概念和内涵不同;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
19
(社会知觉偏见 )
A.第一印象 素不相识,在初次见面时所留下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双方日后的交往态度和行为。第一印象是依照 人的表面特征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 相貌因素: 性格因素: 了解第一印象的作用在管理中有重要意义: 应避免第一印象的影响,切勿以貌取人.利用第一印象影
神经冲动
大脑感觉
3
5.两种不正确的观点: (1)否认大脑感觉与被感觉之间的联系,认为是个体主观的作用; (2)大脑感觉的反映与刺激事物完全一致。
4
1.定义
【二】认知
大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编码、储存的过程。
感觉与认知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感觉只是对信息的直截了当反映,而认知那么是一个信息解释和认识(处理)。
11
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情感因素参与,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决定与他人的亲疏关系。
12
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认知) 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形成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状态的判断。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特点: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一般更熟悉、清楚、仔细; 以他人为参照;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44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 访谈法:电话访谈
接待访谈 拜访有关人士 角色扮演法; 即席讲演法; 案例分析法;
45
【二】态度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事、物)的评价以及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46
(一)态度的成分
态度是在对事物的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说它只是 一种评价,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 法,是一种概括化和类化。
人们常常有意无意依照人的年龄、性别、职业、 民族等等来对人进行归类。
管理中的意义: 深入了解职工,了解人与人之间 的差异,针对差异进行管理,正确认识这些偏见, 尽量避免它的不良影响。
正确对待第一印象、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 响、巧妙应用首因效应、消除刻板印象的消极 作用。
30
第二节 个体心理系统
个体心理行为是为了满足: 个体本能性的需要(人的生物属性); 个体社会性的需要(人的社会属性); 个体精神性的需要(人的精神属性);
3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本我
1.本我过程的目的与模式 本我:包括个体的各种本能以及由本能所产生 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 目的:满足个体产生的各种需要(要紧是生理 性的)。
5
2.认知的特性
(1)选择性:认知是对所接触的事物有选择性的感知过程。这种选择的影响因素表现在: ①客观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 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认知对象的强度和出现的频率。
6
②主观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爱好; 个体的需要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 以往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注意程度; 其他相关因素,如与个体自己的关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