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楚国“漆器文化” 文档

合集下载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的发展现状
楚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被誉为东方瑰宝。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楚漆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楚漆器的制作主要采用漆树的树脂,经过多道精细的工艺加工而成。

传统的楚漆器一般采用木质或竹质为胎体,涂上漆树树脂后,再进行雕刻、绘画等工艺步骤。

楚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而严谨,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处理和等待漆的干燥,耗时较长。

在楚漆器的装饰方面,多以器物表面的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手法。

常见的装饰图案包括各种动植物、人物形象、纹饰等,丰富多样。

楚漆器的装饰风格独特,以细腻、精致、生动为特点。

其采用的颜料主要为矿物质颜料,色彩鲜艳持久,不易褪色。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艺的发展,楚漆器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如今,一些艺术家和制作工匠采用现代工具和技术,使得楚漆器的制作更加高效与精确。

同时,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也在创作中加入了现代审美和元素,使得楚漆器作品呈现出更为多样和时尚的风格。

目前,楚漆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有一定的受欢迎度。

一方面,楚漆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人的重视和喜爱。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楚漆器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欢。

总体来说,楚漆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一直以来都保持
着较高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楚漆器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展现出更多元化的面貌。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楚漆器将继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浅谈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艺术

浅谈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艺术

浅谈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艺术作者:李晓腾来源:《数码设计》2020年第08期摘要:中国的漆器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用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漆器艺术流传至今,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漆工艺发展过程中,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中国漆器第一次突飞猛进,达到兴盛繁荣的高峰时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漆器;楚文化中图分类号:K8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8-0177-01战国时期漆器的发展以南方的楚国为首,战国漆器绝大多数出自楚墓,可以说楚漆器代表了战国时期漆器艺术的水平。

尤其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楚墓的发掘,在河南、安徽、湖南,特别是湖北等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楚漆器,这无疑是美术史、考古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珍宝。

楚文化以其包容性勇于吸收巴蜀和吴越文化,形成一种兼容性地复合型文化,这种开放性地文化形态也决定了漆器开放式的艺术风格。

1 漆器的起源与特征在中国天然漆很早就被发现并使用在器物上,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发现了漆碗的使用。

这件漆木碗外观简洁实用,碗的腹部呈瓜棱形,器身内外皆施有朱红色漆料,色泽鲜亮,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智慧与动手能力,这种漆碗的造型几乎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纵观中国漆器发展史,战国时期无疑是第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张正明在《楚文化志》中谈到:“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各国思想的活跃性大大提升,人们的审美追求也随之变化,漆器不仅轻便美观,而且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扛潮、防腐和绝缘等多种特性…”[1]漆器因其轻便、实用、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普遍被人们所应用,再者漆器造型美观,纹饰丰富多彩,深得人们喜爱。

2 战国时期漆器在楚国盛行的原因战国漆器艺术的发展中心居于南方的楚国,聂菲在《中国古代漆器鉴赏》中谈到战国时期漆器时说:“战国时期漆器生产以南方的楚国最为发达,漆工艺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式漆器简介
楚式漆器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系荆楚传统工艺之瑰宝,饮誉二千多年的历史.唯楚木艺博采众长,奇迹般的荟萃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特色——浪漫与诡秘。

充分的吸取了荆楚民间艺人雕琢、髹漆、镶嵌、针刻、彩绘等传统技法。

将中国民俗艺术、楚文化艺术中的生活用具、工艺作品等兼收并蓄、饰朱描金、细腻生动、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堪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结晶,“国之瑰宝”。

公司简介
唯楚才艺有限公司位于楚文化的发源地,屈原故里。

公司系专营荆楚传统木雕漆器、脱胎漆器的知名企业,公司创业伊始便以弘扬楚式漆艺,传承中华瑰宝为理念。

本着传统为宗,漆艺为根,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宗旨,集开发、产销、展示为一体的漆艺产业,产品畅销国内外。

在行业中先后获得创新设计奖和银奖。

2008年经央视基地的邀请,曾委派员工参与电视剧《三国演义》、《神话》、《孔子》等电视剧的道具制作,得到剧组一致的好评。

2009年,公司创始人邹传志被授予省级楚式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诚愿与更多业界同仁携手为发展中国漆艺事业而共襄盛举。

楚国的漆器文化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楚国的漆器文化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

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

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

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

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

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

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

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

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楚国的漆器(上)

楚国的漆器(上)

楚国的漆器(上)漆器在古代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物品,由于漆有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们利用。

我国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

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在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

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的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

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当然这是明、清时期的工艺。

文献记载在夏禹时期就有漆器出现,但根据考古所发现的材料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可能就出现了漆器,考古工作者于八十年代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曾发现过漆器残片,说明在四千多年前的古人类对漆器就有了认识,漆器已出现并开始使用。

此时虽已出现漆器,但并不普遍,从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在商周时期以前漆器仍为泛觞期,是一种奢侈品,非一般人所能拥有,而普遍被使用的时间为春秋时期,当然这一时期的漆器也并非已进入到平民阶层,亦为贵族所使用和拥有,真正进入民间为普通民众所拥有还是战国和西汉,此时才是中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之后虽也有使用,但都不及这一阶段。

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

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

漆器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

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

至秦朝时,漆器的制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门类。

与春秋战国相比,秦代漆器制作更为规整、精美,器形、品种丰富,产量增大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阶层及各个方面。

秦代的历史虽不长,但秦代漆器在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漆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楚国漆器特征

楚国漆器特征

楚国漆器特征楚国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材料、工艺和装饰三个方面介绍楚国漆器的特点。

一、材料楚国漆器主要使用的是漆作为基础材料。

楚国地处湖南、湖北一带,这里气候湿润,适合漆树的生长,因此楚国漆器的原材料十分丰富。

漆树的树皮中含有丰富的漆汁,经过加工和提取,可以制成漆器所需的漆料。

漆料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耐久性,使得楚国漆器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二、工艺楚国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工序。

首先,漆料需要进行净化和炼制,以去除杂质和增加漆料的粘度。

然后,漆料被涂抹在木制或竹制的器具上,进行底漆的施工。

接下来,进行彩绘和雕刻等装饰工艺,以增加器具的美观度。

最后,进行多道研磨和抛光工序,使漆器表面平滑光亮。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体现了楚国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工匠精神。

三、装饰楚国漆器的装饰形式多样,既有简约的线条和几何图案,又有繁复的人物和动物纹饰。

其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元素是云纹、凤纹和龙纹。

云纹象征祥瑞和吉祥,凤纹象征美好和幸福,龙纹象征权力和尊贵。

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也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楚国漆器还常常使用贝壳、玛瑙等宝石镶嵌,增添了器具的华丽和珍贵感。

楚国漆器以其独特的材料、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具,更是艺术品和文化符号。

楚国漆器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漆器有所不同,体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虽然楚国漆器已经不再作为日常用具使用,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楚国漆器的光芒继续闪耀下去。

浅析楚文化对漆器艺术的影响

浅析楚文化对漆器艺术的影响

浅析楚文化对漆器艺术的影响作者:宁倩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楚文化是指东周至秦朝年末的一种区域文化,漆器艺术是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楚文化的特别,极大的影响着漆器的创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楚文化也是当时极为兴盛的一种社会文化模式,繁荣的楚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漆器的创作和漆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楚文化;漆器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87-01一、社会经济和物质客观条件对漆器工艺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制造已日趋成熟,但是青铜的制造极为复杂,青铜器本身也具有不易携带,较为笨重的弊端,日常生活中的老百姓逐渐减少了对青铜器的依赖。

加之以漆器制造工艺简单,且携带方便,比较轻便,颜色丰富,装饰性强等,楚国时期漆器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楚地盛产漆树,生产大量的漆液,这为漆器制造在楚国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长期的征战中,楚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并且物质相对丰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漆器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大型祭祀和供神场所,或者仅供贵族使用,漆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当中,并且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必需品。

伴随物质生活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追求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便突显了这一点,对漆器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盛物需求,还表现在对漆器艺术的创作上,这为后期漆器创作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可能,漆器精程度逐渐提升,漆器工艺成为楚文化的标志文化之一。

二、楚国多元的文化特色与漆器艺术创作楚国位于我国南方,是当时的文化繁荣经济较为发展的国家。

楚国东西南北皆有国家比邻,且与邻国交往较为密切。

正如《淮南子》里说的一般:“楚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准、汝、颖以为洫,汉江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建设,楚国丰厚的物质积淀是其文化取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说楚国漆器与礼俗

图说楚国漆器与礼俗

第二部分 先秦漆器简述
中国古代漆器发展演变历程
大致可分为八个发展阶段
一、初露曙光的史前漆器 二、逐渐成熟的商、西周漆器 三、华丽浪漫的春秋、战国漆器 四、鼎盛繁荣的汉代漆器 五、日益完美的魏晋漆器 六、富丽堂皇的隋、唐、五代漆器 七、工艺精良的宋、元漆器 八、千纹万华的明、清漆器
第三部分 楚国漆器与礼俗
彩绘圆形漆豆 九连墩2号墓出土
豆,在先秦时是专备盛放腌 菜、干果和肉酱等食物的器 皿。豆亦常与鼎、俎组合使 用,故而“俎豆之事”常被 用作祭祀的代名词。
●升鼎
鼎一直被视为“明尊卑,别上下”权力和等级制度的象征。 鼎最初的作用是煮食。楚式鼎中尤以升鼎最有代表性。升鼎因为这种鼎上的铭文“升鼎”而得名, 其特征是侈口,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平底。有的还在器身满饰文饰, “楚王好细腰,国中 多饿人”,楚人把对人体审美的喜好,结合到了青铜、漆礼器的制造上,并充分体现了楚国高超 的工艺水平。
江油大漆树
皮层
韧皮层
形成层
材部
漆汁道
漆汁道
皮层 形成层 材部 韧皮层 漆汁道
●漆的精制方法
天然生漆的精制工序分选漆、过滤、晾制、 晒制、细滤等步骤。
●彩漆
以各种颜料配合的漆称之为彩漆。人们所见漆器上的颜色,一般 是用熟漆和金属氧化成分的色料(即矿物质)混合而成。 为防止天然漆中的漆酸在调和中起化学反应,古代人们多用矿物 盐基性金属化合物颜料配制而成彩漆,如银朱(朱砂)、赭石、石青、 石绿、石黄(雄黄)铅粉和煤烟等,加之运用泥银、泥金彩漆就更加 丰富多彩。
雕花云纹漆几复制品
等级地位的象征—错金银髹漆龙手杖
手杖是年老体弱者借以站立或行走的工具。在先秦史籍中, 君主按年龄高下赐给老人“齿杖”,它是古代一种尊老的礼 制。文献中还有丧葬中使用“丧杖”和军旅仪卫中使用“兵 杖”的记载。此外,还可见一类杖称“爵杖”,是等级、地 位和权势的标尺。

楚漆器发展现状

楚漆器发展现状

楚漆器发展现状楚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楚漆器起源于中国湖北地区的楚国,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虽然楚国已经不复存在,但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却一直传承至今。

楚漆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将木器作为基层,然后在木器上刷上数十层特制的漆料,经过多次研磨和打磨,最终呈现出光亮如镜的表面。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们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和耐心的操作,以确保每一层漆料都能够完美附着在木器上。

同时,楚漆器还需要经过特殊的烘烤和抛光工艺,以增加其耐久性和装饰性。

在装饰方面,楚漆器常常采用图案、文字等元素,展现了楚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楚漆器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楚漆器制作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以及现代人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许多传统的楚漆器制作工艺已经被废弃或者简化。

另一方面,楚漆器也开始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楚漆器制作企业开始将其打造成为一种奢侈品或者艺术品,以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和高品质物品的需求。

然而,楚漆器在现代市场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楚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经验,这使得其制作成本过高,难以满足一般大众的消费需求。

其次,楚漆器的市场需求较为有限,受众范围较窄。

虽然楚漆器在古代被视为贵族和富人的象征,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会购买楚漆器作为日常用品或者装饰品。

再次,楚漆器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更加关注时尚和流行的物品,而对于古老的文化艺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低。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楚漆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重要性和价值并没有被遗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楚漆器的发展,希望能够将其推广给更多的人。

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展览、演讲等活动来宣传和传承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

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也在致力于创新和发展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希望能够让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且使其更加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楚式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光

楚式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光

楚式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光来源:《画界·工艺美术》漆器的文化亘古相传,纵横悠远。

固然各地域的漆器技艺各有其独特韵味,但终其渊源,却只有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之地才可孕育出绝美的漆器艺术。

(漆豆)荆州楚地,从古至今都为江汉平原的经济和文化重镇,南临浩浩长江,北有悠悠汉水,西靠三峡崇岭,东接百里洞庭。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优质树木生长,春秋战国时代盛产金丝楠木,多植漆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荆州城内仍种植有大片漆树。

(蛇栀)(双联杯)丰厚的物资资源下,荆州漆器文化发展的尤为丰满。

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

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制作技艺已失传,事实上,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到现在已超过五千余件。

荆州市群艺馆的专家经过考证发现,秦汉以后镇墓兽之类的漆器已经罕见,但鼓架类的挑鼓架、背鼓架、艺术品类的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工艺品,则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

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邹传志介绍,楚式漆器多由楠木和樟木为原材料。

一般漆器要经过设计造型、雕刻、打磨、修漆、补灰、上漆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彩绘。

漆器髹饰以黑漆配上红、黄、金等色绘饰,线条萦回。

其图案精美,色彩浓重,因自古楚人尚凤,且楚人还有“九头鸟”之称,所以楚式漆器上的图案多以鸟类、尤其是凤类为主,另还有龙、麒麟等神兽,也常出现在楚式漆器上。

漆器的魅力不仅展现在艺术审美上,实用价值的广泛融合更是为它增添了大批忠实的蹙拥。

据荆州市群艺馆专家介绍,在2000多年不断的传承中,楚式漆器技艺发展脉络清晰,从最开始的贵族身份象征到普通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漆器的品类越来越齐全,技艺越来越精繁。

各种胎质,异样形制,应有尽有,雕镂刻画、镶拼巧饰无所不能。

但最有特色的则是榫卯彩绘木雕、金漆盆盘和甲骨胎漆器。

榫卯组合是荆楚髹漆彩绘木雕的第一特色。

楚国漆器艺术综述

楚国漆器艺术综述

饰 ,在 曾候 乙墓 的漆 衣 箱 盖 上 绘 有 后 羿 射 日的 图 案 , 内棺 两 侧 绘 有 手 执 戟 的人 首 兽 身 的守 卫 ,江 陵 李 家 台 4号 墓 的 一 件
( 二 )楚 国漆 器 的 胎 骨
战 国 时漆 器 工 艺 得 到 了 迅 速 的 发 展 。首 先 从 胎 骨 和 制 作 漆 盾 背 面绘 有 龙 、凤 、云纹 、树 的 画 面 。 综 上 所 述 ,楚 国漆 器 是 我 国古 代 漆 器 史 上 的发 展 繁 荣 时 工 艺 上 有 所表 现 ,这 一 时期 的漆 器 工 艺 有 较 大 的发 展 。春 秋 其制作工艺 、 器 物 造 型 和 装饰 纹样 具 有 极 高 的艺 术 水 平 。 时期 楚墓 出 土 的漆 器 ,胎骨 只有 厚 木 胎 一 种 。 至 战 国楚 国漆 期 , 器 ,胎 骨 仍 以 木胎 为 主 ,但 随 时代 早 晚不 同 ,胎 骨 由厚 而 薄 楚 国 漆器 从 出 土状 况看 ,分 布范 围较 广 , 出土 数 量 较 多 ,种 有 所 变化 , 也 有 少 量 的皮 胎 、 竹 胎 ,中期 薄 木 胎 和 竹 胎 增 多 , 类 较 全 ,主要 是 日常生 活 用 具 ,这 说 明在 战 国时 期 ,楚 国 的 并有陶胎 、 铜胎 、 夹 胎
中图分 类号 :j o 6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5 ) 0 4 — 0 2 5 8 — 0 1


楚 国漆器发展的有利条件
型 , 已经 体 现 了 实 用 与 美 观 相结 合 的 法则 和规 律 ,器 物 表 面
加 饰 不 同漆 色 与 各 种 花 纹 图 案 ,显得 更加 美 观 和瑰 丽 多 姿 。 ( 二 )楚 国漆 器装 饰 纹 样 的 类 别 其一 , 楚 国处 于 江水 之 畔 , 多有 漆树 , 也盛产 竹 、 木 ( 油 1 . 动 物 纹 样 。春 秋 时 期 楚 国 漆 器 上装 饰 的 动物 纹样 ,主 桐 ),这 是 别 的地 区所 不 具 备 的 自然 优 势 。竹 、木 是 制 造 漆 器 胎 骨 的 主要 材 料 ,桐 油 是 油 漆 的重 要 原 料 ,这 为 发 展 漆 器 要有龙 、风 、饕餮纹 、窃曲纹 、兽纹等。是相互组合 ,并作 为 主 要 纹 样 的 。至 战 同 时期 动 物 纹样 更 为 丰 富 ,变 形 凤 纹 、 制 造 提 供 了丰 富 的物 质 条 件 。 楚 国具 备 一 些 特 殊 的有 利 条 件 : 其 二 ,楚 国漆 艺 的技 术 和 艺 术 的发 展 ,具 有 一 定 的 历 辟 邪 、蟠 虺 纹 开 始 出现 ,这 些 纹 样 ,在器 物表 面加 饰 彩 绘 花 史 继 承性 。楚 国具 有 制 造 漆 器 的优 秀 传 统 ,这 从 楚 国地 域 出 纹 ,富 于 变 化 。 2 . 植 物 纹 样 。春 秋 时 期 的 楚 国 漆 器 ,尚 未 见 到植 物 装饰 土 的大 量 考 古 材 料 中可 以得 到 印 证 。如 毛 家 咀 西 周 早 期 遗 址 出土 的一 件 漆 杯 是 我 国 目前 发 现 较 早 的成 形 漆 器 ,其 彩 绘 鲜 纹 样 。战 国时 期 开 始 以花 草 等 植 物 纹 饰 作 为 装 饰 。 艳 ,纹 饰 活 泼 ,表 明 当 时楚 地 的漆 工 艺 就 有 一 定 的水 平 。 3 . 几 何 纹 。战 国时 期 楚 国漆 器 上 所 装 饰 的 几 何 纹 纹 样 ,

楚国漆器

楚国漆器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楚国漆器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1、楚人漆器的物品。

2、楚人漆器的胎体和制作工艺。

3、楚人漆器的髹漆特点、造型和绘画特。

4、古代漆器的辩为、脱水和收藏简述。

楚国漆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是与彩陶、青铜器、丝绸、玉石器等并存的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也是楚文化遗物中最具重要的组成部分。

楚国漆器的制作工艺精湛、绘画艺术丰富、抽象、粗犷。

其绘画艺术也绝不于法国抽象派著名画家毕加索。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

其生时使用日常生活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器、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器。

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栀、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工艺品有漆鹿、漆座屏;丧葬品有墓兽、漆木俑、漆馆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

制法主要有斫木成型、卷木成型、镟木成型及雕刻、拼接等。

所谓斫木成型是用斧砍刀削而成、如漆耳杯;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栀的器壁;镟木成型的如圆盒、樽等。

在楚国木胎漆器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的拼合的器物、如虎座鸟架鼓、虎座飞鸟、彩绘木雕座崭屏、卧鹿等。

楚国漆器的髹漆特点: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并且在绘画中采用多种颜色的"色漆",其造型和绘画艺术的主要对象不外乎自然与神怪。

楚国艺术家通过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生灵、其形象个个都栩栩如生。

楚国漆器是雕塑和漆绘高度结合的产物。

胎体的造型和漆绘的图案与色彩都反映了楚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味。

就漆绘艺术而言,楚漆器的漆绘既有装饰性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也有写实性的情景绘画:如装饰性的纹饰多为龙凤纹和云雷纹。

其风纹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些性,甚至符号化了凤头和凤尾。

漆绘的内容也反映了楚国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如巫师图、燕乐图、狩猎图。

江陵楚国漆器

江陵楚国漆器

[键入文字]
江陵楚国漆器
漆工艺兴盛于春秋战国时代,而这时的漆器,无论就数量还是就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而论,都以楚国漆器为最,这主要是由于楚国采用了有利于保存漆器的以白膏泥密封木结构墓室的墓葬方法。

楚国漆器大多色彩明丽,装饰华美,图案生动。

这些器物外表几乎全部髹黑漆或黑褐色漆,内壁则往往髹朱漆,也有小部分内外皆髹黑漆者。

图案装饰注重色彩的对比,多彩用戏黑相间的方式,以追求对比鲜明产生的美感。

总的来说,楚国漆器外观色调古雅、光泽鲜亮,纹饰质朴简洁、飘逸奔放,质地轻且精巧、薄而坚牢,体现出了制作者非凡的巧思和熟练的技艺。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楚国漆器

楚国漆器

楚国漆器的发展演变对当代中国奢侈品设计的启示【摘要】现在中国的漆器应该是大众消费品,但是在2000多年前漆器在当时楚国的可是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

换句话说,当时的“高富帅”是把漆器是作为高档消费品的,而且当时的漆器作为奢侈品是物超所值的。

现在市面上的奢侈品,充满了金属质感,毫无设计可言。

我们不妨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作奢侈品的。

我们主要从形制和纹饰两个方面去探寻。

我们会知道祖先是怎么运用“创新”,怎么吸收外来文化,怎么做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漆器;楚文化;奢侈品设计;设计学一、引言楚国,一个有八百多年国史的国家,同时创造了独有的楚文化。

但是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

”楚国刚开始是一个弹丸小国,方圆十几里,更是在蛮荒之地。

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楚国的发家史,衰败史,绝对是令人惋惜的。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本是自然规律。

这个具有传奇的国度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其中最为显眼,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就是漆器。

如果说瓷器是中国的象征,那么漆器就是当时楚国的象征。

漆器在楚国如此发达,是因为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发展,同时楚国拥有丰富的生漆资源。

正如《髹饰录·乾集》所说“......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

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

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

”我们主要从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分析楚国漆器的发展演变。

然后根据这些变化,寻找一些值得当代奢侈品设计借鉴的方法。

二、正文一、春秋楚国漆器1、形制春秋时代的漆器形制上还是处于模仿青铜器的状态。

这也说明了青铜器在当时还是被视为权力、威严和礼制的象征物,具有神圣的精神特质。

对于发展不是很成熟的漆器来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楚国漆器对此确有所创新。

以湖北当阳赵巷楚墓出土的漆器为例。

如左图所示的禽兽纹俎,造型宽大敦厚,尤其是俎面两端上扬的姿态,是同时期青铜俎里面从未看到过的。

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

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

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始于商代,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开始朝着美学方向精进发展,以楚国为首的“楚式漆器”被世界公认为“漆器工艺的高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因而被广泛熟知。

楚式漆器主要品类有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等,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样,色彩饱和雅重。

其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每一件楚式漆器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数位匠人通力合作,历经数月才能完成。

此外,楚式漆器充分展现了古代楚文化的精髓,其上的图案多以凤类为主,另还有龙、麒麟等神兽,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的气息。

在地理位置上,湖北省的优越条件也为楚式漆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里土壤肥沃,物资丰富,交通便利,楚、秦和西汉时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为楚式漆器的出土和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年5月23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27。

这标志着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不仅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总的来说,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充满了技艺、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漆器工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漆器与楚人生活休戚相关,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贵族风尚。

楚国漆器是楚民族文化心理最典型的物化表现。

楚人因型择材,率性施彩。

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楚人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

想象与真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是楚漆器最突出的特征,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彰显出楚文化独有的气质。

九连墩出土的漆器代表了楚国漆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楚国漆器艺术和先秦时期楚人精神世界、审美观念的珍贵材料。

彩漆龙蛇花瓣盘豆通高19.7厘米,盘口径13.2厘米~15.4厘米,底径11.8厘米~12.4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礼器。

盘由16片花瓣粘接盘底而成,柄、座由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而成,龙头为支点,龙前爪托盘、后爪攫住蛇身,龙口衔蛇。

通体黑漆为地,髹土红、赭色漆,以土黄、中黄粉彩绘花纹。

龙凤蛇纹漆圆盒盖径31厘米,高10厘米;盒径28厘米,高1.5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食器。

整器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分别以整木挖制、雕刻髹漆彩绘而成。

器表通体浮雕龙、凤、蛇纹,其中器盖雕有8条缠绕纠结的龙,器身至器足则雕有缠绕纠结的八龙、八凤、八蛇。

彩漆鹿角木卧鹿通高96.8厘米,身高41.2厘米,长56.6厘米,宽34.9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用器。

鹿呈反首盘曲状,翘首顾望,神态娴静。

头、身分别用整木雕成,头上插着一对真鹿角。

通体髹黑漆,红漆绘鹿斑纹。

漆木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通高19.1,口径19.6,圈足径11.6cm漆木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通高12.4,口径15.7,圈足径9.2cm漆木鬲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进食器,通高12.8,口径8,腹径11.1cm漆木樽高13.2厘米,口径18.2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漆器文化——精选推荐

漆器文化——精选推荐

漆器文化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

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生活用具如漆杯(图1)、漆碗、漆豆(图2)、漆盒(图3)、漆卮、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图4)、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艺品有如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品有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图5)等。

楚国漆器的胎体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木胎。

楚国漆木胎的制法主要有斫木成、卷木成型、镟木成型以及雕刻、拼接等。

所谓所木成型,就是斧砍刀削而成型,漆耳杯(见图6)多数是采用整木块挖内成型,然后削其外形。

卷木成型,是将木板卷起来之后做成器物的胎体,如漆奁、漆卮等的器壁一般都是这样制成的。

一些胎体较厚的圆形器物、如圆盒(图7)、樽等采用镟木成型的方法,其内空部分采用挖制,而器表采用漩制。

在楚国本胎漆器胎体的制作中,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拼合的器物。

如虎座飞鸟(图8)、彩绘木雕座屏等。

夹苎胎采用苎麻纺成的织物主原料制成的漆器胎体。

夹苎胎漆器具有坚实精巧,容易成形等特点。

至今为止,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夹苎胎漆器实物出自楚墓之中。

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盘,为夹苎胎漆器,器内外均黑地朱绘各种云纹和风鸟等花纹图案。

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鞘,是一件十分轻巧的夹苎胎漆器,漆鞘全身裸黑漆,朱绘花纹,在鞘的一端绘有云纹和凤纹。

此外,还有皮胎、竹胎、金属胎、陶胎以及丝麻织品髹漆物等。

皮胎皮革具有轻巧、柔软、易于成型、不易开裂等优点,因此是制造甲胃的好原料;但皮革又有怕潮湿、外表不美观的特点,所以楚国人在制作甲胄时往往要进行髹漆。

江陵藤店1号墓出土的皮甲、江陵拍马山5号墓出土皮甲漆片、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彩绘漆盾等都是楚国皮胎漆器的实物。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

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一、引言楚式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湖北省荆州市和黄石市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楚式漆器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楚式漆器行业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旨在通过对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推动楚式漆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楚式漆器的传统工艺特点楚式漆器是一种以漆木或竹木为原料,以漆涂工艺为主要手法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准备、基础工艺加工、雕饰纹样、上底漆和彩绘等多个制作步骤。

雕刻和彩绘是楚式漆器制作中最为复杂和考究的环节,需要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成品往往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楚式漆器的现状研究1. 市场需求下降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影响,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楚式漆器市场也面临这个问题。

由于楚式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一些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成型量大、价格便宜的现代化产品,而对于楚式漆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

2. 制作工艺面临困难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如今高技能工匠的减少使得楚式漆器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导致产品售价偏高,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3. 缺乏市场宣传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对楚式漆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宣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这也是制约其市场推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的对策和建议1. 拓宽市场渠道为了解决楚式漆器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扩大销售渠道、完善品牌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喜爱楚式漆器,在社交平台上做好品牌曝光和口碑营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加大对工匠的培训力度为了保护楚式漆器这一传统工艺,有必要通过加大对工匠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楚国漆器工艺

楚国漆器工艺

楚国漆器工艺楚国漆器工艺以其特殊的颜色、工艺及各种复杂精致的图案,给人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这种工艺源自于楚国(今日湖北省的南部地区),是一种代表楚文化的艺术,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

楚韩共享的历史也影响了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

楚国漆器工艺主要受汉朝和楚朝,以及隋唐时期,魏晋六朝时期汉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楚国漆器工艺的不同文化期间。

楚国漆器工艺主要以蒙漆制作而成。

蒙漆是一种漆面技术,它是将创意画成不同颜色的贴面特殊技术,这种技术尤为重要,其中涉及到多种技法的融合。

例如,花鸟、植物、鱼类等纹饰,以及陶器砂纹、金箔、木纹、珐琅等装饰工艺。

楚国漆器的装饰形式丰富,以植物纹、花鸟纹和人物纹为主,纹饰丰富复杂,在技巧方面也展示了楚文化中的特有风格,如背景层次分明,画面富有对比度和纹理感,而以薄细线条构图,新旧图案结合,细致精致,既自成体系又可表现楚文化的精髓。

在楚国漆器工艺中,使用了多种颜料,以及墨、漆、金银箔等特殊材料,其中金银箔和银箔器物十分精美,是楚漆器的重要材料之一。

楚韩共享的历史也影响了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

楚国漆器工艺主要受汉朝和楚朝,以及隋唐时期,魏晋六朝时期汉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楚国漆器工艺的多样文化期间。

从楚韩关系来找茬,可以发现楚韩之间在艺术、工艺上的联系,使得楚国漆器工艺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而楚国漆器的独特的创新性也为楚国文化添加了新的元素。

楚国漆器工艺也为楚文化中的艺术添加了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楚国漆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装饰技术,特别是关于一些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被用来装饰整个作品,使其看起来更加精致。

从这些装饰中,可以看出楚国漆器工艺中的精湛技术和设计思想,以及楚国漆器艺术的精美程度。

楚国漆器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多位技师的协作,每步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能,最终才能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楚国漆器作品。

总而言之,楚国漆器工艺是一种具有浓郁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凝练而又精致,不仅充满着艺术性,而且显示了楚国古老技术和文化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楚国“漆器文化”
楚国漆器不仅仅是在制造工艺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而且在器物造型、装饰图案、绘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

楚国劳动人民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楚人由于生活在“蛮夷”之地,受周礼等中原文化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加上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楚人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多彩,《楚辞》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楚国漆器上也同样地得到了表现。

楚国漆器上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容称即为“漆器文化”。

楚国漆器在器物造型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楚国漆器是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在时间、空间、民族风格等方面都应具有自身的特点。

时间概念构成其时代特征、空间概念构成其地域特征、民族风格构成其民族特征。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逐步地摆脱了周礼的束缚,孔子说的“礼崩乐坏”正是这种社会改革的反映。

表现在楚国漆器的纹饰上是各种题材纹饰的采用及纹饰的变形浪漫、自由、奔放。

如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雕彩绘镇墓兽,是楚文物中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木雕的双身兽长舌凸眼、面目狰狞,兽首之上有鹿角。

通体黑漆为底,以朱红、黄、金色彩绘有涡云纹、圈点纹、龙凤纹、几何云纹、菱形纹等多种纹饰,从造型到纹饰都十分随意,并不拘泥于一种题材或风格,表现出较典型的时代特征。

楚人制作漆器,首先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活。

楚人还通过漆器制造,表达自己自由、浪漫的思想。

在出土文物中,有一些造型奇特的楚国漆器,把本不属于同一种物体或不同物体的某一部分通过胎体制作工艺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产生出一些造型奇特的艺术品。

如虎座鸟架鼓、鹿角飞鸟等。

这类漆器,将虎、鹤(包括其它飞禽)、鹿等几种动物或每种动物躯体的一部分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具有强烈特性的艺术品。

虎、鹤、鹿等动物楚地都有出产,楚人祖祖辈辈同它们打交道,对它们相当熟悉
楚国漆器上的纹饰内容丰富,与同一时代的青铜器、丝绸织物上的纹饰有一定的关系,有些纹饰就是从青铜器纹饰中引用而来的。

由于漆器的纹饰主要
是通过毛笔进行绘制的,因此与青铜器的纹饰,丝织品上的纹饰比较起来,显得更加细腻,更加流畅,并具有前两者难以做到的艺术表现手法。

楚漆器的几何图案纹饰
这类纹饰有三角纹、菱形纹、规矩纹等。

这些纹饰在形式上一般皆以连续性的图案形式组合,整齐、规律、排列有序,显得庄严稳重、富有节奏感。

如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大耳杯耳部的纹饰就是以连续的几何图案组成的。

楚漆器的自然物象纹饰
这类纹饰中最富于变化的是云纹,有勾连云纹、卷云纹、云气纹、与花卉结合的花卉云纹、与飞禽结合的鸟云纹、与几何形图案结合的几何云纹等。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写意的形式,对物象的形式予以夸张变形,有的将自然物象的特征加以突出,有的则进而演化成几何形图案。

楚漆器的禽兽花卉纹饰
这类纹饰中常见的有凤鸟龙蛇、花冠草木等,如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彩绘漆鞘上绘制的双凤高鸣的纹饰图案、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漆瑟上的群兽的图案。

而变形的龙纹、凤纹等采用得更多,这类纹饰往往与其它类型的纹饰相结合组成整体的画面。

楚漆器的人物行为纹饰
这是漆器纹饰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这类题材绝大多数是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情况的真实写照。

如湖北荆门包山大冢(楚墓)出土的漆奁上的出行图,四辆马车绕奁盖圈首尾相接,其中三匹骏马并辔竞驰,一车待发,车旁数人正搀扶一人登车。

整个画面有26个人物,通过他们服饰、举动,显示出他们之间等级差别、身份高低。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漆奁上的人物,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漆瑟上的巫师戏蛇图、射猎图,对于研究2000多年前人们的思想、习俗及生活方式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中国之最曾侯乙墓漆木器
曾侯乙墓漆木器大部分出自东室,有案、几、衣箱、食具箱、鸳鸯盒等230余件。

许多器物造型生动,雕工精细,纹饰华丽。

该墓出土的一件衣箱盖上,正中以朱漆书写一个粗大的“斗”字,周围用朱漆书写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两
侧绘出苍龙、白虎。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记有二十八宿名称并和图案相配的天文图像,是极为珍贵的天文史资料。

楚国漆器装饰的多样技法
楚国漆器的装饰技法也有多种,除了普通的素面漆器之外,彩绘、描金、贴金、镶嵌等装饰工艺也已经开始使用,特别是将透雕、浮雕等工艺与髹漆相结合的制造工艺,使得楚国漆器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楚国漆器有多种胎质和多种装饰技法,使得制出的产品品种繁多,千姿百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漆器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