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传统手工磨抛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四. 创新载体建设
五. 结论
42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基本情况
航空/核电叶片磨抛
舰船螺旋桨桨叶磨抛
34
关键技术1—磨抛工艺机理
技术需求:磨削深度、砂轮半径、砂粒大小等对磨削力/温度影响 大(型面质量和表面损伤),缺乏理论模型和工艺优化方法; 解决方案:从恒力磨削和颤振抑制的角度,研究机器人-工艺交互 作用规律及磨抛深度、砂带转速等优化方法。
磨损砂带 120#砂带
特点:负载大,工作环境 恶劣,精度要求高
2012年开发了机器人叶片磨抛系统应用于无锡叶片厂
33
典型案例:机器人磨抛技术
解决方案:开发叶片型面磨抛机器人“测量- 操作-加工”一体化 (3M)系统,实现大叶片的机器人磨抛批量化生产, 替代了传统 人工磨抛; 技术优势:视觉定位、柔性接触、宽行加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四. 创新载体建设
五. 结论
2
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差距与发展机遇
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仍“大而不强”,核心 竞争力与美、德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我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向制 造强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机器人 伺服控 制单元
内部总线
内部信号
伺服 驱动器
电机驱动电流
编码器脉冲
机器人 本体用 电机
内部 PLC 接口
I/O
内部总线
MRCu 控制器
内部总线
外部轴 伺服 控制单元
内部总线
伺Biblioteka Baidu 驱动器
电机驱动电流
编码器脉冲
变位机 翻转轴 电机
三色灯 限位开关 I/O 零位开关 等 EmCORE -i312
I/O 伺服电机 控制 接口卡 节线 模块
搬运 喷涂 焊接 机加工
机 器 人 特 点
负载大 工作环境 恶劣 要求快速 平稳移动 定位精度 要求较高 (亚微米级) 负载大 环境恶劣
无严格 精度要求
精度要求 较低
精度要求高 (微米级)
29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工 业 机 器 人 作 业 系 统
防碰撞 传感器
送丝机
IN
焊接电源
I/O
内部 特殊 接口
主机厂与供应商:物理距离 与 信息距离
– 以江淮汽车为例:
• 零部件供应巢建设项目现已有澳大利亚和台湾、香港等7省区在内的260家企业签约入驻 • 目前江淮已实施了物料拉动平台
主要方向:以主机厂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
仪表台总成
座椅
大灯总成
轮胎
动力总成
悬架总成
底盘
24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智能制造模式
26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机器人
全球年增长率9% 中国年增长率17%
焊接、装配、喷漆、码垛、搬运
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总量
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我国达到世界水平时 将有380亿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空间,1140亿工业机器人系统 集成市场空间
27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传感
28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 人 工
磨损形式
• 磨耗磨损 • 粘接磨损 • 氧化磨损
磨损影响
控制 策略
抛光带
进排气边型面精度
低 摩 擦 小 接 触 力 控 制
35
关键技术2—“手—眼”标定
技术需求:现有方法通过激光跟踪仪进行系统参数标定,价格 昂贵(200万以上) 、操作过程复杂(现场操作); 解决方案:建立了基于标准球的 30 维参数( 24 个连杆运动参数 、6个位姿参数)标定数学模型,实现了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手 {E})—激光扫描仪(眼{S})的现场快速标定。
• • • 更短的创新周期 更为复杂的产品 更大的数据量
3
• • •
提高柔性
个性化大规模生产 快速变化的市场 更高的生产效率
制造业变化的速度比以往更快
4
中国制造业挑战与机遇
低附加值 高附加值
哥本哈根中国减排目标
产业升级压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 能耗排放压力
中国制造业机遇: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四. 创新载体建设
五. 结论
15
智能制造:科学内涵 智能制造旨在将人类智慧物化在制造活动中并组成 人机合作系统,使得制造装备能进行感知、推理、 决策和学习等智能活动,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 共事,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 程中的脑力劳动,提高制造装备和系统的适应性与 自治性。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制造
离线编程 改进软件功能:
• 磨抛软件界面; • RobotStudio; • 三维扫描仪配套软件
软件界面
RobotStudio: WDT
38
关键技术5—叶片型面误差检测
技术需求:叶片在机器人磨抛(磨抛力不均)、强力锻造(锤击 力不均、模具磨损、热应力释放)过程发生变形,型面检测与变 形矫正技术是提高叶片制造精度的关键之一; 解决方案:系统研究磨抛型面误差(中弧线等)、锻造型面误差
利用自组织网络,动态配 置资源,实现研究、设计、 生产和销售各种资源重组
数字化 CAD/CAE/CAPP/CAM/PD M/ERP/RE/RP
2011
18
智能制造核心特征
19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产品智能化
关键技术:
• • • • 环境感知 路径规划 智能识别 自主决策
回收 信息 销售 信息 物流 信息 制造 信息 设计 信息
中央控制室 智能化加工设备
现场Andon
现场监视装置 高级计划排程
智能化生产控制中心 智能加工中 心与生产线
智能化机械手
智能化工厂
智能化生产执 行过程管控
执行过程调度
智能化仓储/运输与物流
数字化物流管控
DNC
智能刀具管理
自动化立体仓库
AGV智能小车
公共资源定位系统
数字化质量检测
23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供应链智能化
全员劳动生产率
同步发展战略
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 产品设计创新
增加值率
工业2.0:规模化
美国 德国 中国
工业3.0:数字化
工业4.0:智能化
制造技术创新
产业模式创新
关键技术自给率 资源能源消耗(利用率)
3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提升竞争力
1
•
提升效率
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 缩短生产周期
5
中国制造2025: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世界工厂:中国 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
2009年,中科院在“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科技发展路线图”提出了 “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系统”;
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启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 其中“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是六大专题之一;
16
智能制造:研究范围
如同人 脑
自动工艺决 策与NC编程
工艺知识与 智能控制
如同人 四肢 智能化功 能部件 装备
数字化智 能化制造 图形化建 模与仿真 智能人机 交互
系统
如同人 感官
工况感知 与识别
17
智能制造:发展阶段
智能化
2020
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具 有感知、分析、决策、执 行功能
网络化
2015
y
Part 2 Part 1 6 S S S S i 1 i 1 ET ET BT BT iT iT
i 1
静坐标系
动坐标系
x
oT
z
T
x
S
oS
z
y
z
x
y
E
9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1.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2. 智能制造工程 3. 工业强基工程 4. 绿色制造工程
5.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10
中国制造2025:五项方针
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 人才为本
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横行/纵向位移、最大厚度)的快速计算方法。
光学测量 锻造毛坯
中弧线误差
整体误差
39
关键技术6—在线检测软件开发
技术需求:磨抛视觉定位、叶片检测、变形矫正面临共性问题:
商业化 Geomagic 软件不具备特定功能需求、需繁琐的人工交互、 与UG/ProE/Delcam等通用软件接口不统一;
解决方案:在VC++/OpenGL平台,开发具备光学扫描、点云精简
199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 应用于东风汽车公司喷漆自动线
31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喷涂 焊接 磨抛加工
特点:要求快速平稳移动, 定位精度要求较高
2001年以来开发了20余套工业机器人焊接作业系统应用于于上汽集 团的汽车零部件制造
32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喷涂 焊接 磨抛加工
11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行业领域
12
中国制造2025 VS 德国工业4.0
13
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工业2.0—规模化高质量生产 工业3.0—数控化 工业4.0—智能化
同步走。实现: 全面突破 局部超越
14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位置脉冲指令+控制信号
PCI04
编码器脉冲 节线 模块
伺服驱 动单元
电机驱动电流 变位机 旋转轴 电机 编码器脉冲
操作 控制台
I/O
S7-226 PLC
CAN-BUS
夹具气 动阀
I/O
周边环境
机器人控制箱内部
变位夹紧系统
30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喷涂
焊接
磨抛加工
特点:工作环境恶劣,精 度要求较低
、三维匹配、色谱图显示、ASC/PLY/IGES输出等功能模块,成功 应用到机器人磨抛定位与叶片型面检测等。
iCloud3D的操作界面
点云精简、三维匹配及色谱图显示等
40
机器人磨抛—与人工磨抛效果对比
机器人磨抛
600mm长某型钛合金模锻叶片磨抛对比: 手工磨抛 加工时间 型面精度 表面粗糙度 加工一致性 45min ±0.15mm Ra1.6 差 机器人磨抛 25min ±0.1mm <Ra0.8 好
x
激光扫描仪
oE
z
oB
y
B
标准球
36
关键技术3—三维匹配与视觉定位
技术需求:大叶片型面复杂、安装位置具有任意性,传统匹配 方法(ICP)易陷入局部最优,无法保证磨抛余量均匀性; 解决方案:定义点-曲面最近距离的新度量 —自适应距离函数, 保证叶片点云匹配收敛速度和收敛稳定性的最优化,已成功应 用于机器人磨抛大叶片视觉定位与余量控制。
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组织设立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 项”; 2015年国务院公布并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实现制造业 升级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6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智能制造技术
四. 创新载体建设与进展
五. 结论
7
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目标
8
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和重点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 变和一条主线,四大转变:
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条主线是两化融合,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 融合的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 方向
25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数字化制造
产品开发
• 数字化建模
数字控制
• 智能控制技术 • 高速高精度驱动 • 嵌入式数字制造
生产管理
• 控制传感技术
企业协作
• 高速通讯网络协议
• 虚拟设计
• 创新设计 • 数字样机设计 • 面向制造DFM
• 远程诊断
• 智能维护
• 实时信息管理技术 • 信息集成技术 • 数字化车间技术 • 资料共享技术 • 制造系统建模 • 信息安全技术 • 决策控制
设计模型
匹配
实际测量叶 片局部轮廓
自适应距离ADF:描述移动点到不动点最近距离
激光扫描仪测量核电大叶片
d ADF 2 ( g,Q) n j T (pi q j ) t j T (pi q j )
2
2
法向距离
切向距离
37
关键技术4—离线编程
技术需求:现有软件体系繁琐、复杂,接口不统一等问题; 解决方案:开发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改进软件系统操作方便、 智能化,同等硬件配置下,加工周期由4.5小时提升到0.5小时。
原材料 信息
自主决策
关键技术:
• •
工况识别感知 控制算法及策略
产品全生命周期个性化定制与服务
自适应工况
关键技术:
• • • •
多功能感知 智能Agent 语音识别 信息融合
无人机
人机交互
无人驾驶汽车
20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装备智能化
21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车间智能化
22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工厂智能化
传统手工磨抛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四. 创新载体建设
五. 结论
42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基本情况
航空/核电叶片磨抛
舰船螺旋桨桨叶磨抛
34
关键技术1—磨抛工艺机理
技术需求:磨削深度、砂轮半径、砂粒大小等对磨削力/温度影响 大(型面质量和表面损伤),缺乏理论模型和工艺优化方法; 解决方案:从恒力磨削和颤振抑制的角度,研究机器人-工艺交互 作用规律及磨抛深度、砂带转速等优化方法。
磨损砂带 120#砂带
特点:负载大,工作环境 恶劣,精度要求高
2012年开发了机器人叶片磨抛系统应用于无锡叶片厂
33
典型案例:机器人磨抛技术
解决方案:开发叶片型面磨抛机器人“测量- 操作-加工”一体化 (3M)系统,实现大叶片的机器人磨抛批量化生产, 替代了传统 人工磨抛; 技术优势:视觉定位、柔性接触、宽行加工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四. 创新载体建设
五. 结论
2
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差距与发展机遇
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仍“大而不强”,核心 竞争力与美、德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为我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向制 造强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机器人 伺服控 制单元
内部总线
内部信号
伺服 驱动器
电机驱动电流
编码器脉冲
机器人 本体用 电机
内部 PLC 接口
I/O
内部总线
MRCu 控制器
内部总线
外部轴 伺服 控制单元
内部总线
伺Biblioteka Baidu 驱动器
电机驱动电流
编码器脉冲
变位机 翻转轴 电机
三色灯 限位开关 I/O 零位开关 等 EmCORE -i312
I/O 伺服电机 控制 接口卡 节线 模块
搬运 喷涂 焊接 机加工
机 器 人 特 点
负载大 工作环境 恶劣 要求快速 平稳移动 定位精度 要求较高 (亚微米级) 负载大 环境恶劣
无严格 精度要求
精度要求 较低
精度要求高 (微米级)
29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工 业 机 器 人 作 业 系 统
防碰撞 传感器
送丝机
IN
焊接电源
I/O
内部 特殊 接口
主机厂与供应商:物理距离 与 信息距离
– 以江淮汽车为例:
• 零部件供应巢建设项目现已有澳大利亚和台湾、香港等7省区在内的260家企业签约入驻 • 目前江淮已实施了物料拉动平台
主要方向:以主机厂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
仪表台总成
座椅
大灯总成
轮胎
动力总成
悬架总成
底盘
24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智能制造模式
26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机器人
全球年增长率9% 中国年增长率17%
焊接、装配、喷漆、码垛、搬运
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总量
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我国达到世界水平时 将有380亿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空间,1140亿工业机器人系统 集成市场空间
27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传感
28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 人 工
磨损形式
• 磨耗磨损 • 粘接磨损 • 氧化磨损
磨损影响
控制 策略
抛光带
进排气边型面精度
低 摩 擦 小 接 触 力 控 制
35
关键技术2—“手—眼”标定
技术需求:现有方法通过激光跟踪仪进行系统参数标定,价格 昂贵(200万以上) 、操作过程复杂(现场操作); 解决方案:建立了基于标准球的 30 维参数( 24 个连杆运动参数 、6个位姿参数)标定数学模型,实现了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手 {E})—激光扫描仪(眼{S})的现场快速标定。
• • • 更短的创新周期 更为复杂的产品 更大的数据量
3
• • •
提高柔性
个性化大规模生产 快速变化的市场 更高的生产效率
制造业变化的速度比以往更快
4
中国制造业挑战与机遇
低附加值 高附加值
哥本哈根中国减排目标
产业升级压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 能耗排放压力
中国制造业机遇: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四. 创新载体建设
五. 结论
15
智能制造:科学内涵 智能制造旨在将人类智慧物化在制造活动中并组成 人机合作系统,使得制造装备能进行感知、推理、 决策和学习等智能活动,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 共事,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 程中的脑力劳动,提高制造装备和系统的适应性与 自治性。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制造
离线编程 改进软件功能:
• 磨抛软件界面; • RobotStudio; • 三维扫描仪配套软件
软件界面
RobotStudio: WDT
38
关键技术5—叶片型面误差检测
技术需求:叶片在机器人磨抛(磨抛力不均)、强力锻造(锤击 力不均、模具磨损、热应力释放)过程发生变形,型面检测与变 形矫正技术是提高叶片制造精度的关键之一; 解决方案:系统研究磨抛型面误差(中弧线等)、锻造型面误差
利用自组织网络,动态配 置资源,实现研究、设计、 生产和销售各种资源重组
数字化 CAD/CAE/CAPP/CAM/PD M/ERP/RE/RP
2011
18
智能制造核心特征
19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产品智能化
关键技术:
• • • • 环境感知 路径规划 智能识别 自主决策
回收 信息 销售 信息 物流 信息 制造 信息 设计 信息
中央控制室 智能化加工设备
现场Andon
现场监视装置 高级计划排程
智能化生产控制中心 智能加工中 心与生产线
智能化机械手
智能化工厂
智能化生产执 行过程管控
执行过程调度
智能化仓储/运输与物流
数字化物流管控
DNC
智能刀具管理
自动化立体仓库
AGV智能小车
公共资源定位系统
数字化质量检测
23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供应链智能化
全员劳动生产率
同步发展战略
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 产品设计创新
增加值率
工业2.0:规模化
美国 德国 中国
工业3.0:数字化
工业4.0:智能化
制造技术创新
产业模式创新
关键技术自给率 资源能源消耗(利用率)
3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提升竞争力
1
•
提升效率
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2 缩短生产周期
5
中国制造2025: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世界工厂:中国 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
2009年,中科院在“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科技发展路线图”提出了 “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制造系统”;
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启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 其中“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是六大专题之一;
16
智能制造:研究范围
如同人 脑
自动工艺决 策与NC编程
工艺知识与 智能控制
如同人 四肢 智能化功 能部件 装备
数字化智 能化制造 图形化建 模与仿真 智能人机 交互
系统
如同人 感官
工况感知 与识别
17
智能制造:发展阶段
智能化
2020
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具 有感知、分析、决策、执 行功能
网络化
2015
y
Part 2 Part 1 6 S S S S i 1 i 1 ET ET BT BT iT iT
i 1
静坐标系
动坐标系
x
oT
z
T
x
S
oS
z
y
z
x
y
E
9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1.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2. 智能制造工程 3. 工业强基工程 4. 绿色制造工程
5.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10
中国制造2025:五项方针
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 人才为本
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横行/纵向位移、最大厚度)的快速计算方法。
光学测量 锻造毛坯
中弧线误差
整体误差
39
关键技术6—在线检测软件开发
技术需求:磨抛视觉定位、叶片检测、变形矫正面临共性问题:
商业化 Geomagic 软件不具备特定功能需求、需繁琐的人工交互、 与UG/ProE/Delcam等通用软件接口不统一;
解决方案:在VC++/OpenGL平台,开发具备光学扫描、点云精简
199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 应用于东风汽车公司喷漆自动线
31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喷涂 焊接 磨抛加工
特点:要求快速平稳移动, 定位精度要求较高
2001年以来开发了20余套工业机器人焊接作业系统应用于于上汽集 团的汽车零部件制造
32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喷涂 焊接 磨抛加工
11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行业领域
12
中国制造2025 VS 德国工业4.0
13
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工业2.0—规模化高质量生产 工业3.0—数控化 工业4.0—智能化
同步走。实现: 全面突破 局部超越
14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位置脉冲指令+控制信号
PCI04
编码器脉冲 节线 模块
伺服驱 动单元
电机驱动电流 变位机 旋转轴 电机 编码器脉冲
操作 控制台
I/O
S7-226 PLC
CAN-BUS
夹具气 动阀
I/O
周边环境
机器人控制箱内部
变位夹紧系统
30
智能制造应用:机器人作业系统
喷涂
焊接
磨抛加工
特点:工作环境恶劣,精 度要求较低
、三维匹配、色谱图显示、ASC/PLY/IGES输出等功能模块,成功 应用到机器人磨抛定位与叶片型面检测等。
iCloud3D的操作界面
点云精简、三维匹配及色谱图显示等
40
机器人磨抛—与人工磨抛效果对比
机器人磨抛
600mm长某型钛合金模锻叶片磨抛对比: 手工磨抛 加工时间 型面精度 表面粗糙度 加工一致性 45min ±0.15mm Ra1.6 差 机器人磨抛 25min ±0.1mm <Ra0.8 好
x
激光扫描仪
oE
z
oB
y
B
标准球
36
关键技术3—三维匹配与视觉定位
技术需求:大叶片型面复杂、安装位置具有任意性,传统匹配 方法(ICP)易陷入局部最优,无法保证磨抛余量均匀性; 解决方案:定义点-曲面最近距离的新度量 —自适应距离函数, 保证叶片点云匹配收敛速度和收敛稳定性的最优化,已成功应 用于机器人磨抛大叶片视觉定位与余量控制。
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组织设立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 项”; 2015年国务院公布并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实现制造业 升级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6
提 纲
一. 产业与技术背景
二. 中国制造2025 三. 智能制造技术
四. 创新载体建设与进展
五. 结论
7
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目标
8
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和重点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 变和一条主线,四大转变:
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条主线是两化融合,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 融合的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 方向
25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数字化制造
产品开发
• 数字化建模
数字控制
• 智能控制技术 • 高速高精度驱动 • 嵌入式数字制造
生产管理
• 控制传感技术
企业协作
• 高速通讯网络协议
• 虚拟设计
• 创新设计 • 数字样机设计 • 面向制造DFM
• 远程诊断
• 智能维护
• 实时信息管理技术 • 信息集成技术 • 数字化车间技术 • 资料共享技术 • 制造系统建模 • 信息安全技术 • 决策控制
设计模型
匹配
实际测量叶 片局部轮廓
自适应距离ADF:描述移动点到不动点最近距离
激光扫描仪测量核电大叶片
d ADF 2 ( g,Q) n j T (pi q j ) t j T (pi q j )
2
2
法向距离
切向距离
37
关键技术4—离线编程
技术需求:现有软件体系繁琐、复杂,接口不统一等问题; 解决方案:开发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改进软件系统操作方便、 智能化,同等硬件配置下,加工周期由4.5小时提升到0.5小时。
原材料 信息
自主决策
关键技术:
• •
工况识别感知 控制算法及策略
产品全生命周期个性化定制与服务
自适应工况
关键技术:
• • • •
多功能感知 智能Agent 语音识别 信息融合
无人机
人机交互
无人驾驶汽车
20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装备智能化
21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车间智能化
22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工厂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