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3)一、选择题1.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A.商B.秦C.夏D.周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改革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B.魏国的李悝变法C.楚国的吴起变法D.齐国的邹忌改革3.《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6.《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7.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卷含答案(1)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卷含答案(1)一、选择题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3.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4.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5.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
这些成语。
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8.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10.“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1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12.如图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A.修建城池,制定制度B.管理土地和人民C.监察百官,镇守疆土D.进献贡物,服从调兵1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

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3.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勤俭节约B.发展农业生产C.大力整顿吏治D.加强中央集权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严刑酷法,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符合题意;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不符合题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学派的主张,B不符合题意;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学派的主张,C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C,故选择D。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
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
6.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
7.“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宗室贵戚多怨望,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怨恨。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A.商B.秦C.夏D.周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2)一、选择题1.电视剧《封神榜》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2.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历史事件应该是A.夏朝建立B.商汤灭夏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3.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5.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7.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8.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9.“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10.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1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1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盘庚B.吕尚C.周公D.纣王1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可以选择( )A.《尚书》B.《论语》C.《春秋》D.《中庸》2.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4.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5.“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6.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7.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8.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9.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10.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A.晋文公B.越王勾践C.楚庄王D.齐桓公1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带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带答案(3)一、选择题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高产者可免除徭役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D.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2.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4.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教学中,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指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5.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9.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10.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11.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12.如图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A.修建城池,制定制度B.管理土地和人民C.监察百官,镇守疆土D.进献贡物,服从调兵13.《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2)

24.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为全国通用字体
25.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5.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封邦建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封邦建国”无关,排除,故选择D。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带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
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
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
”诗句歌颂的是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4.当你遇到某同学说谎、不诚实的时候,你可以用下列哪个故事来帮助他()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朝秦暮楚5.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改革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B.魏国的李悝变法C.楚国的吴起变法D.齐国的邹忌改革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8.《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10.“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1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3)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禹传子”“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选项符合题意;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功臣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A选项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刚刚建立,不是破坏,B选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抓住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需熟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故B符合题意。商朝、秦朝、周朝均在夏朝之后,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分封制传播文化,扩大领土,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提供官职,笼络人心、分割土地,提高产量、产生贵族,形成等级,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含答案)(2)一、选择题1.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C.认识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D.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内涵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
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
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
”诗句歌颂的是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4.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5.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
这些成语。
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6.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8.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9.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10.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带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带答案(3)一、选择题1.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
这些成语。
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5.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9.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10.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A.晋文公B.越王勾践C.楚庄王D.齐桓公1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2)一、选择题1.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
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2.“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
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
”诗句歌颂的是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3.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
表格中?处应填的是A.汉高祖年纪B.汉武帝年纪C.汉光武帝年纪D.汉献帝年纪4.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5.《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7.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8.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C.认识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D.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内涵9.“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10.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1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及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法、约占40%甲骨文数量的是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字A.象形、形声B.指事、会意C.假借、形声D.象形、假借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3.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5.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6.《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7.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9.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C.认识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D.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内涵10.《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含答案(4)

13.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之一。下面遗址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遗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遗址,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
14.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在我国陕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被定名半坡村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北京人生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火。按时间排列③②①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8.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对天子尽义务,A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制定了一整套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B
解析:B
【解析】Leabharlann 【分析】8.A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史实,故选A。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分封制传播文化,扩大领土,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提供官职,笼络人心、分割土地,提高产量、产生贵族,形成等级,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及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题及答案(2)一、选择题1.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5.《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6.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7.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8.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9.《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A.夏朝B.商朝C.西周10.“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11.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1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3.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3)一、选择题1.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A.商B.秦C.夏D.周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改革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B.魏国的李悝变法C.楚国的吴起变法D.齐国的邹忌改革4.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
这些成语。
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5.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7.“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8.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9.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10.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11.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及答案(1)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及答案(1)一、选择题1.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
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从来没有中断的文明是A.B.C.D.2.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
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移”B.孔子主张“仁政”,认为“苛政猛于虎”C.墨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D.老子主张“兼爱”,提倡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
表格中?处应填的是年号纪年公元纪年?主要大事记录建元元年公元前14017岁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18岁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19岁张骞出使西域。
A.汉高祖年纪B.汉武帝年纪C.汉光武帝年纪D.汉献帝年纪4.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6.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7.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
这些成语。
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形成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8.“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附答案)(2)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附答案)(2)一、选择题1.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之一。
下面遗址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遗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遗址,正确的一项是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
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
”诗句歌颂的是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4.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
表格中?处应填的是年号纪年公元纪年?主要大事记录建元元年公元前14017岁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18岁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19岁张骞出使西域。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21岁置五经博士。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22岁罢丞相许昌,以舅田蚡为丞相。
A.汉高祖年纪B.汉武帝年纪C.汉光武帝年纪D.汉献帝年纪5.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6.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8.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含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含答案(3)一、选择题1.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4.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6.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8.“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9.“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10.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1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12.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盘庚B.吕尚C.周公D.纣王3.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
表格中?处应填的是A.汉高祖年纪B.汉武帝年纪C.汉光武帝年纪D.汉献帝年纪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6.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改革是A.秦国的商鞅变法B.魏国的李悝变法C.楚国的吴起变法D.齐国的邹忌改革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9.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10.“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1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12.如图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A.修建城池,制定制度B.管理土地和人民C.监察百官,镇守疆土D.进献贡物,服从调兵13.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14.假如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去应聘电视栏目对应正确的是A.栏目:《人与自然》——庄子B.栏目:《法制在线》——孟子C.栏目:《和平使者》——韩非子D.栏目:《关注民生》——孙子15.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A.商B.秦C.夏D.周16.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17.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
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
此事说明东周初年A.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B.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C.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D.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18.“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A.大运河B.都江堰C.灵渠D.长城19.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
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B.C.D.20.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
下列不属于神话和传说的是A.“盘古开天”B.涿鹿之战C.“伏羲画卦”D.“国人暴动”2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22.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位思想家曾经主张提倡法治,他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23.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24.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晋楚争霸D.战国七雄2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A.世袭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华夏族的形成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个人德行与修养的提升。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主张,故A. ①②③符合题意;“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故排除含有④的BCD。
2.A解析:A【解析】【详解】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A符合题意;BC项人物都不是商朝的国王,不符合题意;商纣王当国王前商朝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殷,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B项搭配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错误”,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40,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由此可见,表格中?处应填的是汉武帝年纪。
ACD与大事年表信息无关,故选B。
5.A解析: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专题复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范围及内容、诸侯的义务及分封制的影响。
6.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诸侯车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是变法中最成功的,故A符合题意;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均曾经使魏、楚、齐强盛一时,但最终衰落并为秦国所灭亡,变法效果不如秦国的变法,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是以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商鞅变法的意义。
掌握,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变法中最成功的。
7.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8.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中燕国处于最北方,大体在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齐国在东方,主要位于山东北部;秦国主要在关中地区,陕西、甘肃一带;楚国地域最广大,包括长江中下游和河南陕西一部分。
符合题意的是D项,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战国七雄中七个国家各自的地理位置,根据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9.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光辉时期,故AB不合题意;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解题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兴修了许多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
10.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塞翁失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道德经》一书中,他提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故A符合题意;《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孔子整理《诗经》,编写《春秋》,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因此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中的“诸侯”、“列国”的产生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有关,B项开始于夏朝,D项开始于秦朝。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中的最上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诸侯,依据分封制的内容,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故D符合题意;修建城池,制定制度不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排除A;管理土地和人民是诸侯的权利,排除B;监察百官,镇守疆土不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排除C。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中的最上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诸侯,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即可解答。
13.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