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外部空间中人性化尺度的涵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外部空间中人性化尺度的涵义

摘要:人性化尺度缺失的问题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并不罕见,其原因在于在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人性需求的忽略,忽视了校园空间在本质上“自由”、“交往”的场所精神。本文意在阐述校园外部空间人性化尺度的涵义和意义。

关键词:自由交往;共生共融;文化性;单纯性;多样性abstract: human scale deletion is not rare in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campus, the reason lies in the neglect of human need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ampus, ignoring the campus space in essence “freedom “,

“ communication” spirit of pla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scale of campus space. keywords: freedom of association; harmony; culture; simple; d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8.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则近道矣。”

——四书大学

这是我国古代对于“大学”涵义的描述,将学习的过程用“知”、“定”、“静”、“安”、“虑”、“得”概括出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已经与之前有所不同。一所符合

当代人之“性”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1 “自由交往”的场所精神

人性化尺度在不同场所空间中会具有不同的含义,也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针对着不同文化氛围下的不同人群。许多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校园规划,从牛津、剑桥儒雅的封闭空间,到杰弗逊的弗吉尼亚大学的正规“学院村”半开敞院落,从伯克利校园内规整布局和别致建筑(ad hoc building)的融合,到加拿大一些大学内的巨大单体建筑,再到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这些校园的空间形态的形成都有其时代原因和文化背景,譬如欧洲,在早期由于受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仍然沿用古典模式,到了18世纪的美国,却又崇尚民主、开放的精神。在中国,根据《孟子》记载,从夏朝开始也已有大学,虽然文字尚不足证,但也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我国自古以来的校园形制,其间虽然受外国影响较大,但到后期,也逐渐的有了自己的风格,开始在校园设计中引入本国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必再受宗教、某些固定格式、或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社会中,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类的生活的内容及方式较之以前更为丰富和多样,思想和眼界也更为大胆和开阔,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基于以上种种,评价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好坏的重要标准不再是“静”、“定”、“安”,而是看这样的外部空间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

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打算学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每个人的大多数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并与他所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只有当校园空间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在学术环境中,随意性交流正是大学精神(collegiality)的核心,校园外部空间尺度人性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去贴合这种自由的精神。

1.2 使用者、人造环境、自然环境三者的共生共融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的过程是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从最早运用木头和石块作为工具开始,到今天使得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都充满着人为的痕迹。人类不停歇的创造着于自身而言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我们利用汽车、飞机解决长距离的交通;利用空调带来炎炎夏日里的凉爽;用木材砖石钢铁构建我们的居室。现代社会中,人类已经无法离开自己“生产”出来的人造环境而生存,而不可否认的是,人造环境的生成绝少不了自在自然的参与,所有人为痕迹的原初都取之于自然界,从这点上而言,人对自然界其实有着根深蒂固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亦很明显的表现在建筑设计方面。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我国古代,建造房屋是先夯土坯墙,再凿门户。没凿门户之前,建造的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部空间,是没有任何外部因素进入的。于是对于人来说,那是个无法使用的

空间,不适于居住。而当凿了门户,引进了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绿色植物,才形成了使人感到舒适的建筑内部空间。“凿以门户”,这种在建筑设计领域最为常见普遍甚至是本能的举动充分说明了,即使人类如此依赖人造环境,但我们对于自在自然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在“绿色”愈来愈稀有的今天,无法遏止的增长起来。

校园外部空间作为“无屋顶”的那部分建筑,是和自然环境最为贴近的部分。它与建筑形体所包裹的内部空间不同,不仅具有“人为”的痕迹,同时还有自然界的参与。

由此,“人”、“人造环境”、“自然环境”成为构成校园外部空间的三元素。与“人”相对的即是人的行为活动及精神需求;与“人造环境”相对的即建筑形体、广场、道路、雕塑、景观小品等具有人为痕迹的环境布置;与“自然环境”相对的则是此外部空间在形成以及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已被改造、将被改造和没有被改造的自在自然部分。

外部空间中三元素之间“共生共融”的理念远亦不只是打开窗户引入阳光、空气、水、绿色植物那么简单,也不只是屋顶绿化,或在场地上种树植草。“共生共融”是一个多者合作的概念,各元素之间在合作的过程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彼此和谐相处,一方不伤害到另一方的利益,均作为一个对整体外部空间营造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存在。并且这样的合作是持续不断进行的,是一个过程,没有终止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