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含例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以势能为纵坐标,反应坐 标为横坐标,画出的图可以表示 反应过程中体系势能的变化,这 是一条能量最低的途径。
2020/7/18
30
5.马鞍点(saddle point)
在势能面上,活化络合物所处 的位置T点称为马鞍点。
该点的势能与反应物和生成 物所处的稳定态能量R点和P点相 比是最高点,但与坐标原点一侧 和D点的势能相比又是最低点。
2020/7/18
14
6. 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 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q exp( Ec ) RT
q exp( c )
kT
2020/7/18
15
7. 反应阈能(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2020/7/18
5
3.有效碰撞直径
两个分子在相互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近到一 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增大,分子 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的质心在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短距离称为 有效直径(碰撞直径)
2020/7/18
6
碰撞截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虚线圆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E
1 2
mAuA2
1 2
mBuB2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和分子相对
运动的动能 r ,
E
g
r
1 2
(mA
mB )ug2
1 2
ur2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ug 对化学反应没有贡
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近时能量的大小,有
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2020/7/18
13
*碰撞参数(impact parameter)
(2)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物性, 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常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2020/7/18
24
2.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3)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 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 AB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如把势能面比作马鞍的话,则 马鞍点处在马鞍的中心。从反应物 到生成物必须越过一个能垒。
2020/7/18
31
6.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过渡态理论假设: 1.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能按达成热力学平衡的方式处理; 2.活化络合物向产物的转化是反应的决速步。
2020/7/18
32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数
k kBT (c )1n h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 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
2020/7/18
21
11.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提出 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常数k值与 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 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理论 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0/7/18
4
2.速率理论的要点
(1)参加反应的分子为刚性的球体; (2)两个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必须进行碰撞; (3)只有相对平动能在分子质心连心线上的分量
超过某临界值的碰撞才能引发化学反应。
8.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
3.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9.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4.A与B分子互碰频率
10.概率因子
5.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11.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6.有效碰撞分数
2020/7/18
3
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理论的共同点是: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 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渡态理论) 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常 数的计算公式。
缺点:
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率因子的 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所以碰撞 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2020/7/18
22
2020/7/18
§11.2 过渡态理论
1.过渡态理论 2.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3.势能面 4.反应坐标 5.马鞍点 6.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7.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8.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Ea RT
A
kBT h
en
(c )1n
exp
rSm R
2020/7/18
36
优点:
8.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1.形象地描绘了基元反应进展的过程;
2.原则上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光谱数据和势能面计算宏观反应 的速率常数;
k
kBT h
(c )1n
exp
rGm RT
kBT h
(c )1n
exp
rSm R
exp
r H m RT
2020/7/18
34
7.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k
kBT h
(c
)1n
Kc
ln
k
ln
K
c
ln T
ln
B
d ln k dlnKc 1 dT dT T
对凝聚相反应:
Ea
r
H
m
RT
ur
(2
8RT
M A
)1/
2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
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
ZAA
2 2
dA2A
nA2
( 8RT
MA
)1/
2
2
d A2A nA2
( RT
MA
)1/
2
2020/7/18
2
dA2A
L2
( RT
MA
)1/
2
cA2
11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
A B P
exp(
Ec RT
)
(1)
k
d
A2 B L(
8kBT
)1/ 2
exp(
c
kBT
)
(2)
(1)(2)式完全等效,(1)式以1mol计算,(2)式以分子计。
2A p
k
2 2
dA2A
L( 8RT
MA
)1/2exp(
Ec ) RT
(3)
2020/7/18
17
9.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k
d
2 AB
碰撞参数用来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通常用字母b表示。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和B两
个球的连心线 dAB 等于两个球的半
径之和,它与相对速度 ur 之间的
夹角为 。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 ur 的平
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碰撞
参数b 。数值上:b dAB sin bmax dAB
b值越小,碰撞越激烈。b 0 迎头碰撞,最激烈.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 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值 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 称为反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 验活化能Ea计算。
2020/7/18
16
8.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
k
d
A2 B L(
8RT
)1/ 2
(8RT )1/2
式中 MA MB
MA MB
2020/7/18
8
运动的A分子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和静止的B分子 相碰的次数(碰撞频率)为:
Z' AB
( 8RT
MA
)1/
2
t
dA2B
t
nB
8 RT (
MA
)1/
2
dA2BnB
一个运动的A分子和运动的B分子的碰撞频率:
Z '' AB
dA2BnB
2020/7/18
18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和指前因子的公式
k
d
2 AB
L(
8RT
)1/ 2
exp(
Ea
1 2
RT
RT
)
dA2B
L(
8RTe
)1/
2
exp(
Ea RT
)
A
dA2B
L(
8RTe
)1/
2
2020/7/18
19
10.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 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对气相反应: (设n为气相反应物分子数)
dlnKc
rU
m
dT
RT 2
( pV ) nRT
Ea
RT 2
d ln k dT
rU
m
RT
r
H
m
(
pV
)
RT
(1 n)RT
Ea
r
H
m
nRT
2020/7/18
35
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常数和指前因子
k
kBT h
en
(c )1n
exp
rSm R
exp
当r<r0时,有斥力。
0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D0 为把基态分子离解为孤立原子所需的能量,它的值 可从光谱数据得到。
2020/7/18
25
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以三原子反应为例:
A BC [A B C] AB C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BC反应时首先形成三原子分子的 活化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势能是3个内坐标的函数:
f
'
fA fBC
exp
E0 RT
kBT h
(c )1n Kc
K
c
是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达成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A BC[ABC]
K
c
[ABC] / c
[A] [BC]
c c
K
c
(c
)n1
rGm
RT
ln
K c
Kc
exp(
rGm RT
)
2020/7/18
33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数
rGm rHm TrSm
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材料学院
2020/7/18
主要内容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12.4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2.5 快速反应的测试 12.6 光化学反应 12.7 催化反应动力学
2
§12.1 碰撞理论
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7.反应阈能
2.理论要点
D点是完全离解为A,B,C原子 时的势能;OEP一侧,是原子间 的相斥能,也很高。
2020/7/18
29
4.反应坐标(reaction coordinate)
反应坐标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参数,其每一个值都对应于 沿反应体系中各原子的相对位置。如在势能面上,反应沿着 RT→TP的虚线进行,反应进程不同,各原子间相对位置也不 同,体系的能量也不同。
A
rAB
B
rBC
C
随着核间距rAB和rBC的变化,势能也随之变化。
这些不同点在空间构成高低不平的曲面,称为势能面。
2020/7/18
27
3.势能面
Ep
rAB
2020/7/18
O T
D
rBC
28
势能面
图中R点是反应物BC分子的基态,随着A原子的靠近, 势能沿着RT线升高,到达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着C原子的离去,势能沿着TP 线下降,到P点是生成物AB分子 的稳态。
k PAexp( Ea ) RT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2020/7/18
20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 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时又 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8RT
)1/ 2
2020/7/18
9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所有A分子和B分子相碰的频率为:
ZAB
dA2B
nAnB
(
8 RT
)1/ 2
式中 M A M B
MA MB
或
ZAB
d
2 AB
L2
(
8 RT
)1/ 2 cAcB
cA
nA L
cB
nB L
2020/7/18
10
5.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相对速度为:
dnA dt
Z AB
dcA dt
L
Z AB
dcA ZAB dt L
dA2B
L(
8RT
)1/
2
cAcB
r
dcA dt
kcAcB
k
dA2B
L(
8RT
)1/ 2
2020/7/18
12
*硬球碰撞模型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A mB ,
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别为 uA和 uB ,总的动能为
EP EP (rAB, rBC , rCA ) 或 EP EP (rAB, rBC , ABC )
这要用四维图表示,现在令 ∠ABC=180°,即A与BC发生 共线碰撞,活化络合物为线型分 子,则EP=EP(rAB,rBC),就可用三 维图表示。
2020/7/18
26
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180º
d AB 称为有效碰撞直径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碰撞截面
d AB
A
B
(collision cross section)。
数值上等于 dA2 B。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2020/7/18
7
4. A与B分子互碰频率
uA
( 8RT
M A
)1/ 2
uB
( 8RT
M B
)1/ 2
ur
[u
2 A
uB2 ]1/ 2
L(
8RT
)1/ 2
exp(
Ec RT
)
将与T 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
有 ln k Ec 1 ln T ln B RT 2
d ln k dT
Ec RT 2
1 2T
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Ea
RT
2
d ln k dT
Ea
Ec
1 2
RT
总结: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Ea≈ Ec
23
1.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和波兰尼等人在统计热力学 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 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 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2020/7/18
30
5.马鞍点(saddle point)
在势能面上,活化络合物所处 的位置T点称为马鞍点。
该点的势能与反应物和生成 物所处的稳定态能量R点和P点相 比是最高点,但与坐标原点一侧 和D点的势能相比又是最低点。
2020/7/18
14
6. 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 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q exp( Ec ) RT
q exp( c )
kT
2020/7/18
15
7. 反应阈能(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2020/7/18
5
3.有效碰撞直径
两个分子在相互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近到一 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增大,分子 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的质心在碰撞时所能达到的最短距离称为 有效直径(碰撞直径)
2020/7/18
6
碰撞截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虚线圆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E
1 2
mAuA2
1 2
mBuB2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和分子相对
运动的动能 r ,
E
g
r
1 2
(mA
mB )ug2
1 2
ur2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ug 对化学反应没有贡
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近时能量的大小,有
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2020/7/18
13
*碰撞参数(impact parameter)
(2)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物性, 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常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2020/7/18
24
2.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3)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 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 AB双原子分子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如把势能面比作马鞍的话,则 马鞍点处在马鞍的中心。从反应物 到生成物必须越过一个能垒。
2020/7/18
31
6.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过渡态理论假设: 1.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能按达成热力学平衡的方式处理; 2.活化络合物向产物的转化是反应的决速步。
2020/7/18
32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数
k kBT (c )1n h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 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
2020/7/18
21
11.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提出 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
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常数k值与 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 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理论 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0/7/18
4
2.速率理论的要点
(1)参加反应的分子为刚性的球体; (2)两个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必须进行碰撞; (3)只有相对平动能在分子质心连心线上的分量
超过某临界值的碰撞才能引发化学反应。
8.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
3.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9.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4.A与B分子互碰频率
10.概率因子
5.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11.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6.有效碰撞分数
2020/7/18
3
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理论的共同点是: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 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渡态理论) 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常 数的计算公式。
缺点:
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率因子的 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所以碰撞 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2020/7/18
22
2020/7/18
§11.2 过渡态理论
1.过渡态理论 2.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3.势能面 4.反应坐标 5.马鞍点 6.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7.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8.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Ea RT
A
kBT h
en
(c )1n
exp
rSm R
2020/7/18
36
优点:
8.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1.形象地描绘了基元反应进展的过程;
2.原则上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光谱数据和势能面计算宏观反应 的速率常数;
k
kBT h
(c )1n
exp
rGm RT
kBT h
(c )1n
exp
rSm R
exp
r H m RT
2020/7/18
34
7.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k
kBT h
(c
)1n
Kc
ln
k
ln
K
c
ln T
ln
B
d ln k dlnKc 1 dT dT T
对凝聚相反应:
Ea
r
H
m
RT
ur
(2
8RT
M A
)1/
2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
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
ZAA
2 2
dA2A
nA2
( 8RT
MA
)1/
2
2
d A2A nA2
( RT
MA
)1/
2
2020/7/18
2
dA2A
L2
( RT
MA
)1/
2
cA2
11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
A B P
exp(
Ec RT
)
(1)
k
d
A2 B L(
8kBT
)1/ 2
exp(
c
kBT
)
(2)
(1)(2)式完全等效,(1)式以1mol计算,(2)式以分子计。
2A p
k
2 2
dA2A
L( 8RT
MA
)1/2exp(
Ec ) RT
(3)
2020/7/18
17
9.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k
d
2 AB
碰撞参数用来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通常用字母b表示。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和B两
个球的连心线 dAB 等于两个球的半
径之和,它与相对速度 ur 之间的
夹角为 。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 ur 的平
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碰撞
参数b 。数值上:b dAB sin bmax dAB
b值越小,碰撞越激烈。b 0 迎头碰撞,最激烈.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 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值 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 称为反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 验活化能Ea计算。
2020/7/18
16
8.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
k
d
A2 B L(
8RT
)1/ 2
(8RT )1/2
式中 MA MB
MA MB
2020/7/18
8
运动的A分子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和静止的B分子 相碰的次数(碰撞频率)为:
Z' AB
( 8RT
MA
)1/
2
t
dA2B
t
nB
8 RT (
MA
)1/
2
dA2BnB
一个运动的A分子和运动的B分子的碰撞频率:
Z '' AB
dA2BnB
2020/7/18
18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常数和指前因子的公式
k
d
2 AB
L(
8RT
)1/ 2
exp(
Ea
1 2
RT
RT
)
dA2B
L(
8RTe
)1/
2
exp(
Ea RT
)
A
dA2B
L(
8RTe
)1/
2
2020/7/18
19
10.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 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对气相反应: (设n为气相反应物分子数)
dlnKc
rU
m
dT
RT 2
( pV ) nRT
Ea
RT 2
d ln k dT
rU
m
RT
r
H
m
(
pV
)
RT
(1 n)RT
Ea
r
H
m
nRT
2020/7/18
35
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常数和指前因子
k
kBT h
en
(c )1n
exp
rSm R
exp
当r<r0时,有斥力。
0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D0 为把基态分子离解为孤立原子所需的能量,它的值 可从光谱数据得到。
2020/7/18
25
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以三原子反应为例:
A BC [A B C] AB C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BC反应时首先形成三原子分子的 活化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势能是3个内坐标的函数:
f
'
fA fBC
exp
E0 RT
kBT h
(c )1n Kc
K
c
是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达成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A BC[ABC]
K
c
[ABC] / c
[A] [BC]
c c
K
c
(c
)n1
rGm
RT
ln
K c
Kc
exp(
rGm RT
)
2020/7/18
33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数
rGm rHm TrSm
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材料学院
2020/7/18
主要内容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12.4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2.5 快速反应的测试 12.6 光化学反应 12.7 催化反应动力学
2
§12.1 碰撞理论
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7.反应阈能
2.理论要点
D点是完全离解为A,B,C原子 时的势能;OEP一侧,是原子间 的相斥能,也很高。
2020/7/18
29
4.反应坐标(reaction coordinate)
反应坐标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参数,其每一个值都对应于 沿反应体系中各原子的相对位置。如在势能面上,反应沿着 RT→TP的虚线进行,反应进程不同,各原子间相对位置也不 同,体系的能量也不同。
A
rAB
B
rBC
C
随着核间距rAB和rBC的变化,势能也随之变化。
这些不同点在空间构成高低不平的曲面,称为势能面。
2020/7/18
27
3.势能面
Ep
rAB
2020/7/18
O T
D
rBC
28
势能面
图中R点是反应物BC分子的基态,随着A原子的靠近, 势能沿着RT线升高,到达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着C原子的离去,势能沿着TP 线下降,到P点是生成物AB分子 的稳态。
k PAexp( Ea ) RT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2020/7/18
20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 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时又 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8RT
)1/ 2
2020/7/18
9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所有A分子和B分子相碰的频率为:
ZAB
dA2B
nAnB
(
8 RT
)1/ 2
式中 M A M B
MA MB
或
ZAB
d
2 AB
L2
(
8 RT
)1/ 2 cAcB
cA
nA L
cB
nB L
2020/7/18
10
5.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相对速度为:
dnA dt
Z AB
dcA dt
L
Z AB
dcA ZAB dt L
dA2B
L(
8RT
)1/
2
cAcB
r
dcA dt
kcAcB
k
dA2B
L(
8RT
)1/ 2
2020/7/18
12
*硬球碰撞模型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A mB ,
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别为 uA和 uB ,总的动能为
EP EP (rAB, rBC , rCA ) 或 EP EP (rAB, rBC , ABC )
这要用四维图表示,现在令 ∠ABC=180°,即A与BC发生 共线碰撞,活化络合物为线型分 子,则EP=EP(rAB,rBC),就可用三 维图表示。
2020/7/18
26
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180º
d AB 称为有效碰撞直径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碰撞截面
d AB
A
B
(collision cross section)。
数值上等于 dA2 B。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2020/7/18
7
4. A与B分子互碰频率
uA
( 8RT
M A
)1/ 2
uB
( 8RT
M B
)1/ 2
ur
[u
2 A
uB2 ]1/ 2
L(
8RT
)1/ 2
exp(
Ec RT
)
将与T 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
有 ln k Ec 1 ln T ln B RT 2
d ln k dT
Ec RT 2
1 2T
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Ea
RT
2
d ln k dT
Ea
Ec
1 2
RT
总结: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Ea≈ Ec
23
1.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和波兰尼等人在统计热力学 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 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 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