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第一节-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 例:外磁场 B0=4.69T (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 1H 的共振频率为
H 0 2.6810 s 4.69 2 2 3.14
8 1 1
2.001510 s 200.15 MHz
8
1
(1s 1Hz)
1

放在外磁场 B0=2.35T =100MHz
13C 19F ,31P 6 9 15 。
(3)I为整数即质量数为偶数,电荷数为奇数的核,有自旋 现象,研究较少。如14N7。
实践证明,核自旋与核的质量数,质 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质量数为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 偶数 为偶数 数为0
质量数为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 偶数 为奇数 数为1,2,3 自旋量子 原子序数 质量数为 数为 为奇或偶 1/2,3/2,5/ 奇数 数 2 无自旋
12C ,32S 6 1 16O , 6 8
有自旋
14N 7
有自旋
1H , 13C 1 6 19F ,31P 9 1 5
2、核磁矩u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正 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 在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的 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核磁 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 量,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随 角动量的增加成正比地增加 =P
—磁旋比,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磁旋比,对某
元素是定值。是磁性核的一个特征常数。 P为普朗克常数。
• 例:H原子H=2.68×108T-1· S-1(特[斯拉]-1 · 秒-1) C13核的C =6.73×107 T-1· S-1
核的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与核的自旋量
子数 I 的关系如下:
• (2)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同时 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磁 矩的大小, 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 也大;反之,则小。例:13C的共振频率为:

第十三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三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4. 氢键效应
形成氢键后质子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 如分子间形成氢键,其化学位移与溶剂特性及其浓度有关; 如 分子内形成氢键则与溶剂浓度无关,只与分子本身结构有关。
溶剂选择原则:稀溶液;不能与溶质有强烈相互作用。
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
生的感应电流信号,经过 傅立叶变换获得核磁共振 谱图。 (类似于一台多道仪)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磁场强度<25 kG
超导磁体:铌钛或铌锡合金等超导材料制 备的超导线圈;在低温4K,处于超导状态, 磁场强度>100 kG
开始时,大电流一次性励磁后,闭合 线圈,产生稳定的磁场,长年保持不变; 温度升高,“失超”;重新励磁。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200-400MHz;可 高达600-900MHz。
二、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诱导效应
质子与高电负性基团相连---电子云密度下降(去屏蔽)---下 降---产生共振所需磁场强度小--吸收峰向低场移动
-CH3 , =1.6~2.0,
-CH2I, =3.0 ~ 3.5,
-O-H, 大 低场 -C-H, 小 高场
δ(ppm)
CH4、CH3Cl、CH2Cl2、CHCl3化学位移大小顺序如何?
(1) 位移的标准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 对的标准。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
位移常数
Si(CH3)4
(TMS)(内标)
TMS=0
(2) 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a.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b. 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c. 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偶数
奇数
奇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特定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能够吸收具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共振现象的现象。

该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于原子核中的自旋(Spin)性质。

自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的一种性质,可以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朝向是随机的。

然而,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排列在不同能级上。

这些能级之间存在能量差,当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等于外加电磁波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磁场系统用来产生强磁场,常见强磁场有永磁磁体、超导磁体等。

射频系统则用来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探测系统用来接收样品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系统则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将样品放置于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并分裂为不同能级。

接下来,通过调节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

这时,探测系统会接收样品发出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计算机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生成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主要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波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对应于不同原子核的吸收峰,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官能团或基团。

同时,共振信号的相对积分面积可以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信息。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现象,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它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波谱分析-研究生-13C核磁共振谱概述

波谱分析-研究生-13C核磁共振谱概述

CW灵敏度低,做13C-NMR(1%)极其困难。 解决方法: (1)降低实验温度,使N1↑ (2)增强磁场强度,使N1↑ (3)增大射频功率,可提高灵敏度,但受饱和的限制。 (4)连续波(CW)仪器上加累加器(CaT),n次累加 后
可提高信信噪比 倍N ,对磁场的稳定度要求较高。 (5) 进行13C富集. (6) 增加样品浓度与样品体积.
T1 Processes
dM z M z M0
dt
T1
Mz = Mo ( 1 - e-t/T1 )
Time Domain NMR Signal ——> NMR Spectrum
§1.3 有关脉冲缚里叶变换核外共振的一些概念
(Pulse Fourier Transform NMR, PFTNMR)
S 限制
磁隙限制
在通常的连续波核磁共振(CW-NMR)中,射频频率 是固定的,且连续作用在样品上,采用扫频或扫场方式记录 信号,即在某一时刻谱仪只对一个很窄的频带起作用强共振。
一:关于PFT-NMR
脉冲序列
频谱分析
根据频谱分析,样品所受的不再是的单一的射频频率fc, 而是以fc为中心的一个频谱,频谱的频率间隔为1/T,宽度为 若干千Hz,这个频率范畴远远超过化学位移的范围。
二: 受激跃迁过程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 粒子发生受激跃迁后, 粒子差数是
按指数规律减小的,如无其它因素影响, 粒子受激跃迁将使 两个能级上的粒子是趋于相等, 这时看不到吸收信号。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三: 驰豫过程
从上面开始的时候,自旋系统吸收能力较多,信 号较大,但很快上下能级粒子数相等,信号消失,这种现 象叫“饱和”。
类核矩之间的能量交换驰豫。其驰豫时间为: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23:33:57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 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 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 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 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 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 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 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 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ce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自 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并于1952年分享了Nobel奖;
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做出了第一台高 分辨NMR仪。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 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
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 TMS) : 1%; 溶剂:1H谱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 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氘代物;
23:33:57
第二节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hemical shift
一、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hemical shift
23:33:57
核磁共振是当前应用于诊断早期病变的临床医学影像 技术,这种检查对患者和检查者都是安全可靠的 .核磁共振 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相对于X-射线透视技术 和放射造影技术,MRI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相对于超声 探测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够显示更多细节, 此外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不仅仅能够显示 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 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 等疾病的诊断方面,MRI技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仪器分析 第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现代仪器分析 第六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NMR spectrum):以 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射频率(或磁 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
❖核磁共振波谱法:利用核磁共振波 谱进行结构(包括构型、构象)测定 、定性及定量的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核:磁性质的原子核 磁:外加磁场 共振:吸收射频辐射产生核自旋能
级跃迁,产生NMR信号
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H0=0
E=
h
2
H
0
m=+1/2
I (I 1) I (I 1)
I=1/2核的能级分裂
ω0 = 2πν0 = γH0 ν0 = γH0/ (2π)
h 0
E
h 2
H0
0
2
H0
第 三 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主要组成及部件的功能
共振吸收法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 向改变而产生感应电流,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
结论:质量数和电荷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才有非零的核自 旋量子数。
I = 0 时,P = 0,原子核无自旋现象 I≥ ½ 时,原子核有自旋现象
I=1/2的原子核
11H ,
163C,
199F ,
175N ,
P 31
15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 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 的主要组成元素。
2、物理化学研究方面 可以研究氢键、分子内旋转及测定反应速率常数等。
第一节 概 述
3、在定量方面 可以测定某些药物的含量及纯度检查。
4、医疗与药理研究 由于核磁共振具有能深入物体内部,而不破坏样品的特点,因 而可进行活体研究,在生物化学药品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如酶 活性、生物膜的分子结构、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鉴别、药物与受 体间的作用机制等。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用于人体疾 病的诊断。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四、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不是通过扫场或扫 频产生共振; 恒定磁场,施加全 频脉冲,产生共振, 采集产生的感应电 流信号,经过傅里 叶变换获得一般核 磁共振谱图。
五、样品处理方法
对样品及样品瓶的要求 1)样品:样品要纯;通常为1-3mg(低灵敏度NMR仪需 10-30mg)、不含氧和灰尘。如含氧,则可能N2或He 或抽真空除之。 2)样品管:通常以硼硅酸盐玻璃制成。对1H谱,瓶 外径约5 mm;对13C 谱,因其自然丰度低,瓶外径 约为10 mm。管长15-20 cm,加入样品约为管长 1/8-1/6。 对溶剂的要求 固体样品的谱峰很宽,应选择适当溶剂配成溶液 (浓度:0.1-0.5 mol/L)后再测定。不含质子、沸 点低、不与样品缔合、溶解度好。 位移试剂 可使各种质子发生顺磁性或反磁性位移,从而将 各种质子信号分开,这对解析复杂光谱有帮助。
△E=E2 -E1= μB0 -(-μB0 ) = 2μB0 μ为自旋核产生的磁矩;B0外加磁感应强度 △E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B0越大, 能级 分裂越大, △E越大
(二)核磁共振
△E= 2μB0=hν ν=ν0=γB0/2π ν质子发生共振需要的射频电磁波的频率 γ磁旋比 ; B0外加磁感应强度;ν0共振时的进动频率 I=1/2的同一核来说,因磁矩为一定值,γ—为常数, 所以发生共振时,照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外磁场强度 的大小。外磁场强度增加时,为使核发生共振,照射 频率也相应增加;反之,则减小。 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同时放入一固 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磁矩的大小, μ大 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也大;反之,则小。 照射频率固定,磁矩大的核共振所需磁场强度小。
5.自旋耦合与自旋分 裂现象:CH3CH2OH中有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标准物
~ 有机溶剂时常用四13甲C 基m硅g烷(TMS)
重水时 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扫描范围 足够的谱带宽度
19
➢ 当电磁辐射的 0= 时, 产生共振吸收
H
02
0
E
无磁场
1
m =-
2
1
m =+
外加磁场
2
I=1/2核的能级分裂
1 2
H0
❖ 屏蔽效应 ❖ 屏蔽常数 ❖ 化学位移
20
环内 =-2.99 环外 =9.28
十八碳环壬烯C18H18
1 2
H0
27
苯环
正屏蔽区
负屏蔽区
=7.27
负屏蔽 (向左,低场)
H0
正屏蔽 (向右,高场)
1 2
H0
28
双键
负屏蔽区
负屏蔽 峰左移
H0
正屏蔽区
烯氢的质子处于负屏蔽区, 左移(4.5-5.7)
乙烯氢 5.25
29
叁键
正屏蔽 峰右移
炔氢的质子处于正屏蔽区, 右移 例如:乙炔氢 2.88,乙烯氢 5.25
n
2 3.1 4 1.3 8 10 300
1.0000099
低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核多十万分之一 强射频波照射,吸收饱和,NMR信号消失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14
三、自旋弛豫
非辐射途径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T-半衰期(驰豫过程所需时间)
两种形式: 1.自旋-晶格弛豫(纵向驰豫) T1 2.自旋-自旋弛豫(横向驰豫) T2
自旋感应产生核磁矩( µ)
µ= P ❖磁旋比 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TMS 60MHz
10
9.0
(低3.场0 )
2.0
8.0
7.0
6.0
1.0
0ppm (δ)
ν0 固定
5.0
4.0
(高场)
✓ 左端为低场高频,右端为高场低频
精品课件
二、化学位移
1. 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核共振频率不同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60 16,0= H 样 H 标 160
核磁共振波谱法 ( NMR )
精品课件
♫概述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MR):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 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 产生核磁共振。
精品课件
♫概述
2.核磁共振波谱: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 射频率(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
自旋-自旋驰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 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精品课件
*2. 共振吸收条件
1)h0Eh2 H 0h ν0=ν
➢ 即照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必须等于核进动频率, 才能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
➢ 实现核磁共振就是改变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
例:氢(1H)核:H0=1.4092T, ν=60MHz,吸收 ν0=60MHz无线电波,核磁矩由顺磁场 (m=1/2) 跃迁至逆磁场(m=-1/2) →共振吸收。
感应磁场方向

H0
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 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 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 磁场(次级磁场、抗 磁场)
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
场强度稍有降低
精品课件
一、屏蔽效应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次级磁场 π电子诱导环流 H H0 σH0 峰右移
+
H σH0
峰左移
苯环
+
正屏蔽区(+):次级磁场磁 力线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实受H降低,屏蔽效应↑,δ↓, 右移。
负/去屏蔽区(-):次级磁 场磁力线与外加磁场方向相 同,实受H增强,屏蔽效应↓, δ↑,左移。
2)双键(C=O及C=C)
双键上下方形成正屏蔽区,
h E Z H 0 m H0 2
(一)核自旋能级分裂
不同取向的核具有不同的能级, I = 1/2: m =1/2 的μz 顺磁场,能量低;
m =-1/2的 µ z 逆磁场,能量高。
E
E Z H 0 m
m=-1/2
2 2 22 0 2 2 H0=0 1 1h h E 1 h H 0 H 1 E E11 2 H0 0 2 2 2 m=1/2 2 2 h h E E E1E h H0H 0 H0 2 E E E E2 2 E1 1 22 H0 0 2 hh 在外加磁场中,自旋核发能级分裂,能级差和 H0成正比 E m H h 0 E m m 2 H H0 E
③-COOH 11~12 > -RCHO 9~10 > ArOH 4~5 > ROH 0.5~5 RNH2 0.5~5
-OCH3 3.3~4.0; -OCH2- 4.0~4.3; -CO-CH3 1.9~2.6; -CO-CH2 2.0~2.4; -CO-CH2-CO 3.6
ArCH3 2.3~2.5; ArCH2 2.5~3.1;
② ↑, ↑
共振吸收与弛豫
②m=1, 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相邻能级间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即: m = 1,0,-1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
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用μZ表示不同取向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h μz m 2π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h E Z H 0 m H0 2
二、化学位移 例: CH3Br, 标准物:四甲基硅烷TMS
①H0=1.4092T, νCH3=60MHz+162Hz,
νTMS=60MHz
162 Hz 6 10 2.70 ppm 6 60 10 Hz
二、化学位移
② H0=2.3487T, νCH3=100MHz+270Hz,
νTMS=100MHz
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
2.测定方法不同: UV、IR--测定A(T) NMR --共振吸收法 共振吸收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核 自旋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感应 电流来得到NMR信号。
♫概述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1.测定有机物结构:化学及立体结构(构型、构像、 互变异构)
2.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疗诊断)
共有 2I+1 个取向; 每一种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则m=I, I-1, I2,…, -I+1, -I。
1 1 1 m 例:I=1/2时, 2 1 2 即: , m 2 2 2
顺磁场 低能量
逆磁场 高能量
氢核磁矩的取向
例:I=1时,
2 1 1 3 个取向,
2
h H0 2 11 h h E2 ) h H0 H E 2 (( 1 ) ) E ( H 0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2024/4/7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图12.9
·共轭效应:影响电子云密度,如,甲氧基苯环上的H,邻位的化学位移为 6.84,对位的化学位移为6.99,间位的化学位移为7.81。杂化影响:若无其它 效应的影响,杂化轨道随S成分增加而电子云密度降低,屏蔽作用减小,化
学位移增大
2024/4/7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2024/4/7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因此,处于高能级的核必须回到低能态,才能维持处
于低能态的核的微弱的数量优势,使得核磁共振信号得以 检测。这一过程以非辐射的形式实现,称为驰豫过程,可 分为: 1、自旋--晶格驰豫,又称纵向驰豫:
自旋核与周围分子交换能量的过程,如固体的晶格, 液体则为周围的同类分子或溶剂分子。用弛豫时间T1 示。 2、自旋--自旋驰豫,又称横向驰豫:
2024/4/7
(a)在CDCl3中 (b)~(d)中为逐步加入苯 4 二甲基甲酰胺的溶剂效应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2024/4/7
图12.15 苯环对二甲基甲酰胺甲基的屏蔽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交换反应: 1.位置交换: 活泼氢,如-OH, -SH,-COOH, -NH2 2.构象交换: 环己烷平伏键与直立键
2024/4/7
图12.13 单键的各向异性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课件
(二) 氢键的影响:分子形成氢键后,使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产生去屏
蔽作用而使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如醇类、胺类和酸类等。
1. 分子间氢键:受溶液浓度、温度和溶剂的影响较显著; 2. 分子内氢键:几乎不受溶液浓度、温度和溶剂的影响。 溶剂效应:如二甲基甲酰胺,随各向异性溶剂苯的加入,两个甲基化学位移 发生变化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2
第三节 化学位移
一、屏蔽效应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0 = H0 / (2 )
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 加磁场的现象称为屏蔽效应
H =(1- )H0
σ称为屏蔽常数


2
(1 )H0
23
讨论
①在H0一定时(扫频),屏蔽常数σ大的氢核,进 动频率ν小,共振峰(共振吸收峰)出现在核磁共 振谱的低频端(右端);反之,出现在高频端(左 端)。
在氢核附近有电负性(吸电子作用)较大的原子 成基团时,则氢核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抗磁屏蔽 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O-H,

低场
-C-H,

高场
26
2.磁各向异性或称远程屏蔽效 是化学键,尤其是π 键产生的感应磁场,
其强度及正负具有方向性,使在分子中所 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质子,所受的屏蔽作 用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内的质子移向高场 和低场的现象。
12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组成:磁铁、探头、射频发生器、射频接收器、
扫描发生器、信号放大及记录仪 磁铁:产生一个恒定的、均匀的磁场。磁场强度
增加,灵敏度增加。
永久磁铁:提供0.7046T(30MHz)或1.4092T(60MHz)
的场强。特点是稳定,耗电少,不需冷却,但对室 温的变化敏感,因此必须将其置于恒温槽内,再置 于金属箱内进行磁屏蔽。恒温槽不能断电,否则要 将温度升到规定指标要2~3天。
(2)双键(C=O及C=C): 双键的π电子形成结面, 结面电子在外加磁场诱导 下形成电子环流,从而产 生感应磁场。双键上下为 两个锥形的屏蔽区,双键 平面上为去屏蔽区
29
(3)叁键:碳—碳叁键的π电子 以键轴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共四 块电子云),在外磁场诱导下, π电子可以形成绕键轴的电子环 流,从而产生感应磁场。在键轴 方向上下为正屏蔽区;与键轴垂 直方向为负屏蔽区,与双键的磁 各向异性的方向相差90。。炔氢 有一定的酸性,其外围电子云密 度较低,但它处于三键的正屏蔽 区。故其化学位移δ值小于烯氢

波谱分析教程(第二版)课件6.NMR第一节

波谱分析教程(第二版)课件6.NMR第一节

高能态的核可以通过自旋弛豫过程回到低能态, 高能态的核可以通过自旋弛豫过程回到低能态, 以保持低能态的核数占微弱多数的状态,从而可以 以保持低能态的核数占微弱多数的状态, 连续测定NMR信号。NMR信号是靠过剩的低能态 信号。 连续测定 信号 信号是靠过剩的低能态 核产生的。 核产生的。 高能态的核回到低能态是通过非辐射的途径,这 高能态的核回到低能态是通过非辐射的途径, 非辐射的途径 个过程就称为弛豫过程。 个过程就称为弛豫过程。 弛豫过程 弛豫过程分为两种类型: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 弛豫过程分为两种类型:自旋 晶格弛豫和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 自旋弛豫。 自旋弛豫。
自旋-自旋弛豫:又称横向弛豫。 自旋 自旋弛豫:又称横向弛豫。一些高能态的自 自旋弛豫 旋核把能量转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 旋核把能量转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 态的核获得能量跃迁到高能态, 态的核获得能量跃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 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 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 自旋-晶格弛豫:也叫纵向弛豫。是处于高能态的 自旋 晶格弛豫:也叫纵向弛豫。 晶格弛豫 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 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通 常习惯于将“环境”称为“晶格”)。可见, 常习惯于将“环境”称为“晶格”)。可见,纵向 可见 弛豫是保证低能级上有较多核的必要条件, 弛豫是保证低能级上有较多核的必要条件,也是保 证有较强核磁信号的必要条件。 证有较强核磁信号的必要条件。
三、核磁共振 1.核磁矩的进动 . 当一个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 核自身有一旋转, 磁场H 磁场 0中,核自身有一旋转, 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 场方向,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 场方向,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 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加磁场 的方向进行回旋, 的方向进行回旋,这种运动称 为Larmor(拉莫尔)进动。 (拉莫尔)进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2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不同能级上分布的核数目可由Boltzmann 定律计算:
N N ij e x E p ik E j T e x k p E T e x h k p T
磁场强度2.3488 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
共振 2B 0 频 2 .6 2 1 8 率 3 8 . 2 0 2 .3 44 1.0 8 0 M 0 8 0 Hz
N N ij e x 6 .6 p 1 .3 2 1 8 6 3 0 1 4 0 1 2 0 6 . 0 32 6 1 0 9 60 J 8 J K s 1 s K 1 0 .9999
两能级上核数目差:1.610-5;
弛豫(relaxtion)——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 饱和(saturated)——低能态的核等于高能态的核。
第十九章
一、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波谱
atomic nuclear spin 二、核磁共振现象
分析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三、核磁共振条件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第四节 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
analysis of spectrograph and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 第五节 13C核磁共振波谱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结束
2021/2/22
2021/2/22
讨论: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 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 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 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2021/2/22
z
z
z
m=1/2 m=1
2021/2/22
3 .射频信号接受器(检 测器):当质子的进动频 率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 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 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 信号。 4.样品管:外径5mm的 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匀。
2021/2/22
核磁共振波谱仪
2021/2/22
样品的制备:
试样浓度:5-10%;需要纯样品15-30 mg;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需要纯样品1 mg ;
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
动)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0 = 2 0 = H0
磁旋比; H0外磁场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 间的能级差:
E= H0 (磁矩)
2021/2/22
三、核磁共振条件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 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 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
m=2
H0
m=1
m=0
mm==0-1
m=-1/2 m= -1
m= -2
I=1/2 I=1
I=2
H0
P
1H
E2=+ H0 E= E2 - E1 = 2 H0 E1=- H0
2021/2/22
二、 核磁共振现象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 (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 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 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
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2021/2/22
讨论: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结 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移 和裂分,如右图所示。
2021/2/22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永久磁铁和电磁铁: 磁场强度<25 kG
超导磁体:铌钛或铌锡合金等超导 材料制备的超导线圈;在低温4K,处 于超导状态;磁场强度>100 kG
开始时,大电流一次性励磁后,闭 合线圈,产生稳定的磁场,长年保持不 变;温度升高,“失超”;重新励磁。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200-400HMz;可 高达600-700HMz;
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 线圈产生电磁波。
对于氢核,能级差: E= H0 (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 H0 = h 0 由拉莫进动方程:0 = 2 0 = H0 ; 共振条件: 0 = H0 / (2 )
2021/2/22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H0 = / (2 )
第一节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principles of nuclea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2021/2/22
一、 原子核的自旋
atomic nuclear spin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 TMS) : 1%; 溶剂:1H谱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 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氘代物;
2021/2/22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不是通过扫场或扫 频产生共振;
恒定磁场,施加全 频脉冲,产生共振,采 集产生的感应电流信号, 经过傅立叶变换获得一 般核磁共振谱图。 (类似于一台多道仪)
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 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2021/2/22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 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 一。扫场线圈。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 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 率的电磁辐射信号。 60MHz或100MHz。
I
23,11B5,35Cl17, I
5,1 2
7O8
12C6 ,1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 ,32S16
偶数
奇数
1,2,3……
I 1,2H1,14N7 , I 3,10B5
2021/2/22
讨论:
(1) I=0 的原子核 16 O; 12 C; 22 S等 ,无自 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自旋角动量: 2h I(I1)
核 磁 矩: g I(I1)
1H 2.7927013C 0.70216
核磁子=eh/2M c;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自旋量子(I)
例子
奇数 偶数
奇或偶 偶数
1 , 3, 5 222
0
I 12,1H1, 13C6 ,19F9 ,15N7
于外磁当场置,于有外(磁场2I+H10)中种时取,向相:对 氢核(I=1/2),两种取向
(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
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
子数m=-1/2;
2021/2/22
( 核磁共振现象)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54°24’ 和 125 °36’
2021/2/22
内容选择:
• 第一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第二节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hemical shift
• 第三节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spin coupling and spin split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