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中医药作为一种丰富的和补充的医疗手段。
中医药整体应用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而中药的复方、药用植物的组合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这是因为多种药用植物混合使用以及中药复方的运用可以协同作用,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协同作用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是它们联合使用的一个优势。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组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药物的效果得到提升,这是中药多成分、多效应的基础。
如将桂枝和生姜组合使用,可以增强散寒解表、温中和胃的功效。
此外,黄芩、黄连、连翘的配伍具有解毒的作用,而苦参、黄连、连翘的配伍可以增强其抗菌效果。
二、药理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和药用植物的药效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
通过高通量筛选系统、化学组成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中药和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药理活性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如川芎的主要成分之一——川芎嗪,可通过增加视网膜细胞中钾离子的通透率,促进视网膜细胞代谢,抗氧化,适用于视网膜病变,减少对眼内静脉压力的干扰,改善血液循环,从而防治视网膜病变。
三、药效协同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运用的药效协同,是在中药多成分、多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多成分的药效互相作用,从而起到整合、满足综合治疗需要的作用。
如中国著名的中药复方抗疫胶囊,以黄芪、人参、丹参、黄连、忍冬藤等14种中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炎等多种作用,可以在病毒爆发期及时有效控制感染。
四、药物不良反应减缓在中药治疗上,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及三七等药用植物是人体白血球活性的促进剂,它们组合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黄芩、连翘和川芎等中药配伍共同施用时,可发挥止痛、抗痉挛和清暑解毒等作用,减轻不良反应。
五、临床应用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配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药配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药配伍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合理组合中药,把握中药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达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中药配伍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临床治疗到中药炮制都离不开它的指导和应用。
一、中药配伍技术的基本原理1.相辅相成:不同的药材之间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提高疗效。
例如,白芍与当归配伍可以互相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2.相互制约:有些药材具有相似的药性,如果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相互拮抗的效果。
例如,当归与桔梗配伍会相互制约,降低当归的活血功效。
3.相互增强:一些药材之间具有相互增强的作用,可以加强疗效。
例如,黄芩与黄连配伍可以抗菌消炎。
4.相互抵消:有些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
例如,黄柏与牡蛎配伍会降低二者的麻醉作用。
二、中药配伍技术的应用1.临床治疗:在临床上,中药配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治疗失眠可采用酸枣仁与远志的配伍。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中药的炮制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辅料也会对药效产生影响。
中药配伍技术可以指导中药炮制的选择,以提高炮制品的疗效和质量。
3.药物研发:中药配伍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和思路。
4.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饮片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中药配伍技术可以指导中药饮片的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三、中药配伍技术的挑战与发展中药配伍技术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的组分复杂多样,药效机制复杂,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其次,中药的配伍规律尚未完全掌握,需要进一步研究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再次,中药配伍技术需要与现代化的药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药学的发展,中药配伍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
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
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药学中的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药学中的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中草药历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我国四千年前的商代,由于中草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草药内含复杂的物质成分,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协同效应,以及减少毒性和副作用的效果。
中药配伍规律是中药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化繁为简,归纳约束。
本文将探讨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和展望。
一、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高通量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中药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材的组成与作用机理的研究。
中药材的药效与其内含有机物质的数量、种类和药效成分的配比有密切关系。
因此,中药材的组成分析成为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药配伍药理研究中药配伍药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多药作用在体内的效应,以及药物代谢过程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中药配伍统计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从数量和模式上分析中药配伍的效果,识别有效成分和提取模式。
4. 中药配伍专家系统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中药配伍决策支持系统,对中药配伍的复杂性,提供定量的分析和预测。
二、中药配伍的技术路线中药配伍是中药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包括对中药的分类、功效、现代药理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配伍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 中药材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实验室方法和现代仪器分析中药材的成分,如酸碱度、叶绿素含量、活性成分含量、挥发物含量以及稳定性。
2. 中药材药效学实验采用生化分析、细胞学盒和动物实验研究中药材的药效,评估中药材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3. 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索中药配伍的规律,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协助中药配伍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中药配伍的研究成果中药配伍规律研究是中药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针对该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方案一、研究目的及意义中药是我国独有的药物资源,药性与配伍禁忌对中药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旨在明确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关联关系,为临床用药以及中药的研发提供指导,提高中药疗效和药物安全。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采用检索数据库和相关中药书籍的方式,收集、整理已有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研究成果,同时获取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理论依据。
2. 实验设计:选取一些常见中药,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其药性与配伍禁忌关系。
实验包括单味药物的药性研究和不同药物组合的配伍禁忌实验。
3. 数据采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系统、准确的采集。
包括中药药性的测定结果、配伍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数据。
4. 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药性与配伍禁忌之间的关联性,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
5. 结论提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已经进行了三个月的实施,主要工作如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分析了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理论依据,为实验设计奠定了基础。
针对选取的中药,开展了单味药物的药性研究。
通过理化分析、动物试验等方式对不同药物的药性进行了测定,并记录原始数据。
随后,进行了不同药物的配伍禁忌实验。
选择了几组常见的中药组合,并对其配伍禁忌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对实验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药性与配伍禁忌之间的关联模型,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数据采集和分析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我们讲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记录准确的药性测定结果和配伍禁忌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种统计学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
以单味药物的药性研究为例,我们将不同药物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深入了解不同药物药性之间的差异。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资源,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然而,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是中药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目前,虽然已有研究成果对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现代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已有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2. 课题实验设计:(1)实验组选取:根据文献调研结果,选择一些具有典型中药药性的药材作为实验材料。
(2)对照组设置:选择一些性能相似但药性不同的中药作为对照组,以进一步验证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影响因素。
(3)研究对象选择:选取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模型,例如小鼠或大鼠。
(4)实验组细分:将实验组按照不同配伍方法进行细分,以探究不同配伍方法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3. 实验操作:(1)中药制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中药进行筛选和制备。
(2)动物实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药给予动物模型进行灌胃给药,记录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等信息。
(3)数据采集:观察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并进行记录。
4. 数据采集和分析:(1)数据收集:根据实验操作的记录,收集生理指标变化的数据,包括体重、血压、心率等。
(2)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三、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在研究背景与目的的指导下,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调研。
先进行了文献调研,对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有了深入了解。
然后,在实验组选取、对照组设置和研究对象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设计。
在实验操作方面,制备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药制剂,并进行了动物实验,记录了相关的数据。
当前正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阶段。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实验操作记录的数据,我们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入了解和认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成为了目前中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毒性、功效等属性的综合考量,寻求各种配伍组合中的相辅相成、互补互助的关系。
每种中药材都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合理地进行配伍,可以在药物制剂中发挥出更好的药理效果,提高药物疗效。
二、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的现状1. 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草药的配伍研究始于古代,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
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索。
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通过对各种配伍组合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中药配伍的机制和作用方式。
2. 常用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常用中药配伍的研究是中药配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中药配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丹参与当归的配伍组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心血管保护作用;黄连与黄芩的配伍对抗炎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增强抗菌作用等。
这些配伍的研究为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新技术在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在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于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功效。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的重要意义1. 优化药物疗效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研究可以优化药物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2. 促进中药研发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研究可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以期发挥它们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现状、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现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是指将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这一领域。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传统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研究。
传统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研究,主要是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西药一起使用。
例如,将某些中药配方与化疗药物一起使用,可以有效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中药与抗生素、降压药、降血脂药等常见药物的结合应用,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二、中药与现代药物的应用情况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应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中药辅助化疗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常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
因此,许多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配方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轻化疗后的乏力感。
2. 中药辅助降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常常需要长期用药控制。
但是,长期使用西药容易导致耐药性产生。
因此,一些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某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血压,并减少西药对身体的损害。
3. 中药辅助降血脂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常需要长期用药控制。
但是,长期使用西药容易导致副作用产生。
因此,一些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某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血脂,并减少西药对身体的损害。
三、中药与现代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应用,在未来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
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的研究
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的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被广泛认为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保障人们健康的一种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中药研究的现状、现代药物与中药的结合方式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研究的现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在面对现代医学进步的同时,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
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不能完全揭示中药的药理和治疗机制。
因此,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中药的原材料和制剂来源广泛,不同产地和加工方法可能导致中药的质量差异。
因此,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是保障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关键。
二、现代药物与中药的结合方式为了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和减少其不足之处,现代药物与中药的结合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结合方式:1.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配方研究。
通过选取中药有效成分和现代药物的互补作用,可以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例如,将中草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2. 中药与基因治疗的结合。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或修复患者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增强治疗效果。
3. 中药与靶向药物的结合。
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针对特定分子或通路起作用的药物。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的方式,增强靶向药物的疗效。
4. 中药与新药开发的结合。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作为新药研发的候选物质。
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可以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
三、未来发展前景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在治疗疾病和保障人们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及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课程对七情配伍的理论进行探讨,并对现代研究进行评述,希冀为七情配伍科学内涵的诠释和执业药师朋友扩宽知识提供参考。
1.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1)历史沿革七情配伍理论源远流长。
汉代《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勿合用也[2]。
”其中虽未对七情作具体解释,但其所述“当用”、“勿用”、“有毒宜制可用”、“不尔勿合用”等,实际已表明了七情的临床意义。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首先解释《神农本草经》“七情”。
以“各有所宜,共相宣发[3]”,论述相须、相使;以“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论述相畏、相杀;以“性理不和,更以成患”,论述相恶、相反。
继而,陶氏又将七情药例抄出,组成七情表列于序例中,后世本草多有引载。
唐代,苏敬等在撰《新修本草》时,全文引述了《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的七情配伍内容。
药王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对药物配伍十分重视,保留了《神农本草经》序例中的七情理论,并在卷一序例用药第六列出“相使相畏七情”药例,对重现《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的“七情表”,具有重要价值[3]。
五代后蜀,韩保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次统计了七情药数,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3]。
”宋代,《证类本草》保存了大量宋以前药学史料。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等关于七情配伍的内容,多借《证类本草》得以流传。
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与应用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中药研究与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
配伍规律的研究对于合理应用中药、提高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与应用价值。
一、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过去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家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并形成了许多经典的药物组合,这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中医药学中最早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代医家的医案和学术著作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中药组合,从而得出中药配伍规律的结论。
2. 现代科学实验法:现代科学实验法主要依靠实验室的分析、检测和观察手段来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
通过对中药组方中各药物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配伍的科学机理。
3. 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也渐渐成为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的新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药组方中的共现关系,进而揭示中药配伍规律。
二、中药配伍规律的应用价值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配伍规律,合理选用中药组方可以达到药物协同作用、互相抑制作用等效果。
1. 药物协同作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可揭示不同中药之间的协同作用。
例如,通过合理搭配具有疏散风寒和祛湿功效的中药,可以促进药物的疗效,加快病情的康复。
2. 互相抑制作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还可以发现一些具有互相抑制作用的中药组合。
通过抑制某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发生,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对于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配伍规律,可以发现一些中药的互补作用,从而减少中药的用量,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三、中药配伍规律的未来研究方向目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No 5 Vo. 2 . 13
21 00年 9月
S pe e 2 1 e tmb r 0 0
‘1・
十每
.
学 探 术 讨 眷 - }
中 药 药对 配 伍 的现 代 研 究认 识
陈 芳, 汪 毅
( 贵阳 中医学院药学系, 贵州贵阳 5 00 ) 50 2 摘要 : 药对 配伍是 中医方剂遣 方用 药的关键 。本 文从 药对 沿革、 药对 配伍原则、 现代研 究现状等 几个方面探 讨 了药对 在方剂 配伍 中的应用。通过 药对配伍这种形式, 可以加 深对方荆组 方理 论的认识 和理解 , 有助 于临床 的选方 用药和疗效 的提 高; 对方剂配伍理论 内涵的揭 示及 中医药理论的挖掘 , 有重要 的意义。
响, 发现甘草甘遂不 同比例配伍对 心脏均有 不同程度 的损
伤 。通 过 检 测 细 胞 色 素 氧 化 酶 C P E Y 2 1的 表 达 和 活 性 变
热解毒 的银花 与连翘 、 和营卫 的桂 枝与 白芍。银花 、 调 连 翘 11 : 配伍 , 可明显抑制 巴豆油所致 的小 鼠耳廓炎症 , 同 不
医施今墨临床常 用对 药 , 括组成 、 味功用 、 用功 能、 包 单 伍 主治病症、 常用剂 量及 临证经 验等。陈维 华《 药对论 》 胥 、
原有 功效 降低 , 至丧失 。如人参 恶莱菔 子。人 参加入莱 甚 菔子共煎后 , 液 中人参 皂苷 总量 明显降低 , 醇型人参 溶 三
皂苷 R 、tl R 的含量随菔子加入量 的增加而降低 , er 和 f g
有单行者 , 有相须者 , 有相使者 , 相畏者 , 相反者 , 有 有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 和视之 。 《 合 ” 雷公药对》 中国药学 是
中药行业的药物配伍学研究与应用
中药行业的药物配伍学研究与应用近年来,中药行业的药物配伍学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药物配伍学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或中药制剂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其药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等目的的科学研究。
本文将从中药药物配伍学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配伍学的研究1. 中药的多成分特性中药是由多种药物成分组成的,其活性成分往往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例如,黄连与黄芩的组合可以增强抗菌活性,黄连与苦参的组合则对肝炎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 中药药物配伍的奥秘中药药物配伍遵循着一定的原则。
例如,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特点,需要在选择中做到相互协调。
同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等因素,以确保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获得良好的效果。
3. 中药药物配伍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物配伍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等。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究中药药物的配伍效应。
临床观察则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实践,验证中药药物配伍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药物配伍学的应用1. 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应用中医药方剂是中药药物配伍的典范。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使各种中药的药效得到优化。
例如,四神汤是一种由黄芩、黄连、黄柏和牡丹皮组成的方剂,用于湿热病证的治疗,通过多种中药的药效相互协同,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2. 药物配伍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中药药物配伍学不仅应用于方剂的制备中,还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的组方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进行个体化调配的过程,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例如,对于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案,中医师会结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组合使用。
3. 药物配伍在中药饮片制备中的应用中药饮片是现代化中药制剂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中药饮片的制备过程中,药物的配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中药饮片的药效和稳定性。
例如,对于制备降血糖中药饮片,可以选择具有降糖活性的中药材进行配伍,以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研究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研究药物配伍规范是临床药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使用中药药物时,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因此,对于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一、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简介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是指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宜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规范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相性研究:药物相性是指在药物配伍中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了解药物相性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疗效。
2. 药物配伍禁忌:某些药物的组合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因此需要禁忌。
对于中药药物的禁忌规范研究,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避免不当的药物组合。
3. 药物配伍的质控指标:确定合理的药物配伍质控指标,是制定中药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
质控指标的研究需要考虑药物的相容性、药物的功效特点等因素。
4. 中药药物配伍的临床应用:将药物配伍规范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检验其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优化配伍方案。
二、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的重要性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研究对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用药安全: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通过研究制定药物配伍规范,可以帮助医务人员避免不合理的药物组合,降低患者的用药安全风险。
2. 治疗效果: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可以确保药物各种功效的发挥,提高治疗效果。
不同药物的组合可以协同作用、互补优势,增强治疗效果。
3. 个性化治疗:药物配伍规范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经济性: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减少药物用量,降低治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研究的挑战与展望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药物相性研究的难度较大、药物禁忌和相容性的界定等。
但是,随着临床药学和药物学的不断发展,中药药物的药物配伍规范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研究课题: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案:1.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是中药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
目前,虽然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2.1 文献回顾与分析: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如CNKI、PubMed等,回顾近年来关于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文章。
筛选出与本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对其进行文献综述和内容分析,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2.2 数据采集与整理: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确定进行数据采集与整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明确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特征和标准;然后,收集相关中药的配伍禁忌信息,包括已知的与中药药性相冲突或相互抵消的配伍禁忌关系。
2.3 数据分析与挖掘: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通过计算和统计,了解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发现潜在的关联关系,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机制和原因。
3. 方案实施情况:在实施研究方案的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确定研究课题和目标,并制定研究计划;3.2 文献回顾与分析,收集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和内容分析;3.3 数据采集与整理,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确定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内容和方法;3.4 数据分析与挖掘,运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3.5 结果展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和挖掘的结果,撰写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数据采集与分析:根据已有研究文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以下分析:1. 对已知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关系进行整理和分类,统计其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2. 分析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因素和机制,发现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3. 建立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关联网络,以便更直观地分析药物间的关联关系。
中药配伍机理及应用研究
中药配伍机理及应用研究一、中药配伍的基本概念中药配伍是指在中药治疗中,将两种或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目的。
中药配伍是中药独有的治疗手段,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方面。
中药配伍的本质是在中药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组合方式,运用中药的疗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配伍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分为治疗、调和、毒副药降解、配伍毒副作用等类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配伍规律以及一系列的中药配伍机理。
二、中药配伍的机理中药配伍的机理主要包括协同增效、缓解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率、破坏生物膜等方面。
1、协同增效在中药配伍中,有些药物之间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这种协同增效的机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通过调节靶细胞的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影响宿主自身的免疫调节系统、以及影响微生物的迁移、沉积和生长等。
举例来说,当人参与十全大补配伍时,人参可以促进十全大补中的其他药物吸收,并且会与之形成协同增效的作用。
2、缓解毒副作用中药配伍中,有些药物之间存在着互相抵消毒副作用的机制。
举例来说,当黄芪与砂仁配伍时,黄芪可以舒肝散热、保护胃,而砂仁则有散风解肌、止痛祛痰等功效,二者不仅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还可以相互抵消对身体的副作用。
3、提高生物利用率在中药配伍中,有些药物之间可以提高生物利用率。
这种提高生物利用率的机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影响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等。
这种配伍方式可以大大增强药效,同时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4、破坏生物膜在中药配伍中,有些药物之间具有破坏生物膜的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影响生物膜主要成分的合成或分解过程,如影响细胞膜鞘氨醇合成的过程等。
这种配伍方式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等疾病。
三、中药配伍的应用研究中药配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且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规律的研究中药配伍有自己的配伍规律,这种规律可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总结。
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和应用
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和应用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药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种医疗方式。
而中药配伍规律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中药的运用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和应用。
一、中药配伍规律是什么?中药配伍规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中药的组方规律。
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是具有一定合理性和规律性的。
在中药的运用中,药物的相互组合和配伍可以协同、增效、减毒、互补、平衡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历史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中药组方的记述。
中药的配伍规律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众多名医留下宝贵经验的来源。
现代中药学家更是对中药配伍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分析和梳理中药的配伍规律,为中药的运用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三、中药配伍规律的应用在中药的应用中,中药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确的中药配伍可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阈值等作用。
以临床为例,对于某些疾病,单一的药物可能没有明显的疗效,但是经过合理的中药配伍,能够神奇般地发挥出药效,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此外,在中药生产和加工领域,中药配伍规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某些中药材的配伍,可以提高其质量和功效,还可以减少药材的资源浪费。
因此,在中药加工和生产过程中,探索和应用中药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中药配伍规律的挑战和展望虽然中药配伍规律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中药材的品种和质量问题。
由于中药材的出产地、养殖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同种中药材的材质和质量存在差异,这给中药配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是中药配伍的科学性问题。
中药配伍虽然有着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科学的标准下,需要更加精细和系统地进行研究和验证。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题目: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方案:1.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长期的经验,但中药的药性和配伍禁忌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文献,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和步骤2.1 数据采集通过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临床案例和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
采集的数据包括中药的药性、药物组成及其性味,以及已知的配伍禁忌关系。
2.2 数据整理和分析在已有的数据库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潜在的药性特点和药物配伍禁忌规律。
2.3 研究框架搭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结果,构建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框架。
该框架将包括中药药性分类标准、中药配伍禁忌规则以及药物组合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2.4 实验设计或调查进行根据研究框架,设计合理的实验或调查方案。
通过实验或调查,采集针对特定中药药性和配伍禁忌的数据,并进行记录。
3. 方案实施情况3.1 数据采集收集相关文献和历史数据作为研究数据的基础,包括中药的性味与功效、药物组成与配伍禁忌等信息。
3.2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利用统计学和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规律和趋势。
3.3 研究成果的判定和验证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例如,通过对特定中药药性和配伍禁忌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研究结果是否准确可靠。
4. 数据采集和分析4.1 数据采集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相关的数据。
数据的来源包括经典文献、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实验数据和临床试验等。
4.2 数据整理和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类。
采用统计学方法和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理性统计分析。
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
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疗效:药对配伍能够增强单味药的药效,使其在治疗中的
作用更加显著。
这种增效作用可能涉及到药效的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吸收利用等机制。
2.扩大治疗范围:通过药对配伍,可以扩大药物的治疗范围,使
其适应更广泛的病情需要。
例如,将具有不同功效的药物进行配伍,可以同时针对多种症状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减毒增效:某些药对配伍可以通过降低药物毒性、减轻不良反
应等方式提高用药安全性。
例如,在某些药对中,一种药物可以缓解另一种药物的烈性或刺激性,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调节作用方向:药对配伍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方向,使其更加
适应病情需要。
例如,在补益药对中,一种药物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偏性,使其作用方向更加符合治疗目标。
5.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
化学分析等被广泛应用于药对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药对中各药物成分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机体生理病理过程,进而阐明其药效作用机制。
6.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估: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
包括对其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
通过对照实验、临床观察等方法,全面评估药对配伍组合的临床效果,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7.剂型与给药途径:针对不同的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剂
型和给药途径也是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剂型改进和给药途径的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中草药配伍的研究现状如何
中草药配伍的研究现状如何中草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草药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草药配伍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中草药配伍的理论基础中草药配伍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君臣佐使”理论、性味归经理论、七情合和理论等。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草药配伍中最基本的原则。
其中,“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使药”则是引经药和调和药。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草药配伍中的主次分明和协同作用。
性味归经理论认为,每种中草药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归经。
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在配伍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来合理搭配,以达到协同增效或制约偏性的目的。
七情合和理论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关系。
相须和相使是协同增效的关系;相畏和相杀是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的关系;相恶是一种药物削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了解这些关系对于合理配伍中草药至关重要。
二、现代研究方法在中草药配伍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研究方法如化学分析、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等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配伍的研究中。
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对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不同草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例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可以检测到配伍后某些成分的含量增加或新成分的生成,为解释配伍的增效机制提供依据。
药理学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等手段,观察中草药配伍对生物体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临床研究则是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对中草药配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尚志钓 . 徐之才和《雷公药对》[J]. 中华医史杂志,1997,27 ( 3) : 167 - 169.
[2] 林丽美,王智民,王金华,等 . 金银花、连翘及银翘药对水煎 剂的抗炎、解热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 ( 4) : 473 - 475.
[3] 刘慧兰,欧阳建军 . 桂枝、柴胡与白芍分别配伍的相关药效 学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 3) : 31 - 33.
药对在古方 中 应 用 广 泛,内 容 丰 富。 药 对 的 配 伍,及 与其他药物的 配 伍,不 是 药 物 功 效 的 简 单 相 加,而 是 通 过 药物之间错综 复 杂 的 作 用,发 挥 综 合 功 效,扩 大 了 药 物 原 有的临床应用范围。中医药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其中 难 题 之 一 就 是 中 医 复 方 实 质 的 研 究,其 治 病 本 质 难 以 确 定。为此,从药 对 入 手,既 可 把 单 味 药 研 究 提 高 到 新 的 台 阶,又能为方 剂 复 方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目 前 药 对 的 研 究,在 理论探讨、临床 应 用 方 面 较 多,实 验 研 究 也 多 集 中 对 某 一 药对化学成分、药 理 作 用 研 究,对 于 药 对 在 复 方 中 的 作 用 机理涉及较 少,而 药 对 在 临 床 中 多 入 复 方 使 用。 因 此,应 用现代科学技 术 从 多 角 度、多 层 面 对 药 对 组 成 结 构、配 伍 效应、物质基础、量效关系等方面进行关联研究[22],探讨药 对在复方中作用原理及机制,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 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药对; 方剂; 配伍; 研究现状; 认识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1108. 2010. 05. 01 中图分类号: R969.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 1108( 2010) 05 - 0001 - 02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 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中最小的用药单位。药对并非两味 药物的随意组合,而是古今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 总结,对其 进 行 深 入 研 究,对 促 进 方 剂 本 质 研 究 有 重 要 意义。 1 药对发展沿革
[4] 吴皓,舒武琴,邱鲁婴,等 . 生姜解半夏毒的实验研究[J]. 中药材,1998,21( 3) : 137 - 140.
[5] 奚丽君,陈卫平,陆兔林,等 . 探针药物法评价半夏生姜配伍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0 年 9 月
收稿日期: 2009 - 03 - 27
·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 32 卷
3 药对的现代研究 3. 1 药对功效的研究 张少华等[10]观察了川乌与白芍及 川乌与防己两组药对配伍前后对小鼠疼痛实验模型的影 响,发现两组药 物 在 配 伍 后 均 可 使 镇 痛 作 用 明 显 增 强 ,持 续时间显著延长,多数测定结果均优于消炎痛和各药单独 使用。梁日欣等[11]观察了血府逐瘀汤中川芎 - 赤芍药对 合用及单用对高脂大鼠血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药合用及 单用均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 水平; 两药合用可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清中丙二醛活性, 增加一氧化氮 的 释 放,而 川 芎 和 赤 芍 分 别 单 用 则 无 影 响, 提示两药在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有协同 作用。 3. 2 药对成分的研究 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和化学计量 学解析法,药对麻黄 - 桂枝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数量大 致是两个单味药的加和,但主要成分在药对中的含量与在 单味药中不同。药对挥发油中还出现了多个单味药中没 有的新的化学成分[12]。联用色谱及多组分光谱相关色谱 技术,在当归补血汤色谱响应值较高的 21 个色谱峰中,8 个色谱峰的组分来自当归,6 个色谱峰的组分来自黄芪,7 个色谱峰的组分同时来源于当归和黄芪。其中一些色谱 峰簇中的其它 组 分 发 生 了 消 长 变 化,既 有 新 物 质 的 产 生, 又有原有化学成分的消失,说明中药复方配伍的药效物质 基础不仅是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总和,还有单味药在复方 配伍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相互作用[13]。黄芩 - 柴胡药对配 伍后药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比药材单独提取要高[14]。 3. 3 药对剂量配比的研究 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的 挥发性成分抑制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当 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其效应存在差异,当归、川芎( 2∶ 1) 比例配比时其挥发性成分效应最佳; GC - MS 联用分析结 果表明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基本一 致,但成分间的配比不同[1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 法,测定当归和黄芪配伍比例分别为: 1∶ 1、1∶ 3、1∶ 5,1∶ 7、1∶ 10 的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藁本内酯、黄芪甲苷、芒柄花 素、毛蕊异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结果在 5 个比例的当归 补血汤中,当归、黄芪( 1∶ 5) 中各成分的含量最高,说明李 东垣将当归和黄芪 1∶ 5的配比最合理[16]。观察丹参、三七 不同配比对实验性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在主效应范围 内,丹参、三七配伍后药效作用要强于单味药物,且配伍存 在最佳比例阈; 同一配伍的不同配比与效应的关系是非线 性的[17]。 3. 4 药对在全方中的作用研究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 导,紧扣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升降相伍、祛邪扶正”的配 伍特点,按照药 味 特 点 与 中 医 病 机 结 合 分 组 原 则,将 全 方 药物分为辛味药组( 半夏 - 干姜) ,苦味药组( 黄芩 - 黄连) 和甘味药组( 人参 - 炙甘草 - 大枣) ,三组药物合用时,会 增强十二指肠的运动[18]。将小柴胡汤中药物按功效分为 柴胡 - 黄芩组,人参 - 甘草 - 大枣组,半夏 - 生姜组,研究
药对是联系中药和方剂的桥梁。药对是方剂的核心, 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每首方剂就是由一个或几个药对 相合而成,有的药对本身就是一首方 剂,如 六 一 散、失 笑 散、香连丸等。药对理论对于方剂配伍研究有着很高的引 导价值。以药对 为 切 入 点,按 照 方 剂 配 伍 规 律,将 一 首 方 剂分为若干个 药 对,进 行 整 方 拆 方 的 逐 层 分 析,有 助 于 更 明晰地阐述方剂的配伍规律[20]。从药对入手来研究方剂 的组方规律,是方剂配伍研究中一个新的切入点[21]。 5 结语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0 年 9 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 5 Vol. 32 September 2010
·1·
檰檰殕
檰檰殕
檰檰殕
学术 探讨
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檰檰殕
陈 芳,汪 毅
(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 药对配伍是中医方剂遣方用药的关键。本文从药对沿革、药对配伍原则、现代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药对 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通过药对配伍的选方用药和疗效 的提高; 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半夏与生姜组能显 著促进小肠的 推 进 功 能,柴 胡 与 黄 芩 组 次 之,补 益 药 对 人 参、甘草与大枣表现出抑制作用[19]。 4 药对在方剂配伍研究中的重要性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中医的重要 环节,理法方药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实 现 辨 证 论 治 的 主 要 手 段,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是方剂运用和研 究的基础,中药 与 方 剂 是 部 分 与 整 体 的 关 系。 “药 有 个 性 之特长,方有合 群 之 妙 用 ”,方 剂 临 床 疗 效 的 发 挥,很 大 程 度上取决于中药的配伍。目前,单味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 作用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促进方剂现代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单味中药自身的化学成分已较复杂,研究 由众多中药组成的一首方剂,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
用[2]。桂枝和白 芍 配 伍 后 具 有 镇 痛、抗 炎 作 用,且 在 镇 痛 作用方面具有协同作用[3]。 2. 2 相畏、相杀为用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 消除另一种 药 物 的 毒 性 或 副 作 用。 相 畏、相 杀 配 对,能 减 轻或消除药物原有的毒性与偏性,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 提法。如半夏配生姜。小鼠腹腔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生 姜可降低半夏对腹腔刺激性; 显著抑制生半夏所致动物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足组织 PGE2 的含量,降低肿胀 程度; 增加动物胃液中 PGE2 含量,保护胃粘膜。在体内表 现出拮抗半夏 毒 性 的 作 用[4]。 运 用 探 针 药 物 法 分 析 半 夏 生姜配伍对雄性大鼠细胞色素 P450 ( CYP) 酶的影响,半 夏、生姜及半夏 - 生姜配伍均可诱导 CYP 酶; 半夏、生姜配 伍运用对 CYP 酶具有诱导作用,可抵消半夏单用对 CYP 酶的抑制作用[5]。 2. 3 相恶为用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 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人参加入莱 菔子共煎后,溶 液 中 人 参 皂 苷 总 量 明 显 降 低,三 醇 型 人 参 皂苷 Re、Rg1 和 Rf 的含量随莱菔子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人参皂苷的溶出受到了抑制,有一部分的皂苷保留在人参 中[6]。人参与莱菔子 1∶ 1共煎,人参皂苷 Rg1 的煎出量仅 为人参单煎时的 30. 6% ,减少显著[7]。 2. 4 相反为用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张艳 萍等[8]考察了甘草与甘遂配伍,对小鼠心肌组织细胞中超 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的影 响,发现甘草甘遂不同比例配伍对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 伤。通过检测细胞色素氧化酶 CYP2E1 的表达和活性变 化,甘草可促进 甘 遂 对 机 体 毒 性 作 用 的 增 强,从 而 表 现 出 “十八反”中药物配伍禁忌的特征[9]。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气味相合的记载。《神农本草 经》之七情 和 合,奠 定 了 药 对 理 论 基 础。其 序 例 云: “药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雷公药对》是中国药学 以药对命名的专著,也是七情畏恶相反( 配伍宜忌) 最早的 一部专著[1]。医圣张仲景虽未直言药对,但对其应用颇有 造诣,临 证 变 通,自 成 条 理,经 方 中 常 用 配 伍,如 麻 黄 与 桂 枝、附子与干姜、茵陈与栀子、柴胡与黄芩等对后世影响深 远。北宋,徐之才《药对》以某某为之使、畏某某、恶某某为 主要形式,论述 了 药 对 的 不 同 作 用。清 · 严 西 亭《得 配 本 草》一书,重点阐 述 药 物 间 配 伍 作 用,其 得、配、佐、和 萃 取 了临床药对应用经验。《施今墨对药》详细介绍了近代名 医施今墨临 床 常 用 对 药,包 括 组 成、单 味 功 用、伍 用 功 能、 主治病症、常 用 剂 量 及 临 证 经 验 等。陈 维 华《药 对 论 》、胥 庆华《中药药对大全》就药对的涵义、组成、作用、应用等问 题作了论述,并 阐 述 了 临 床 常 用 药 对,是 现 代 关 于 药 对 的 专著。 2 药对的配伍原则 2. 1 相须、相使为用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 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 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 强主药的疗效。相须、相使配对以增强药效为目的。如清 热解毒的银 花 与 连 翘、调 和 营 卫 的 桂 枝 与 白 芍。 银 花、连 翘 1: 1 配伍,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炎症,不同 配伍比例的水煎剂对酵母菌致热大鼠均有明显的解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