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一)

合集下载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论文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内地学界对“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历经三十年,在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和内容三个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史料梳理、理论建设和成果的实践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来仍具备较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

尽管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研究者对于文化传播的相关现象早已有所关注,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传播学被引内地以来,大陆学者才开始尝试以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固有文化传播的历程,历经三十年已取得一定成果,为这一课题开辟了新的天地。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分支,文化传播研究有自己的边界。

所谓“文化”,指的是以观念形态为核心形成的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体系,即钱穆所谓:“文化”是关乎人类群体生活的精神层面,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的东西川。

“传播”则是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施拉姆的定义,指的是信息经过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而实现的交流及其影响。

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传播”研究把社会信息的传递视为文化保存、传承、蜕变、增殖的过程,关注文化通过社会信息系统得以传承的问题。

事实上,“文化”与“传播”关系密切,有文化则必有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条件,有传播则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动,人类正是通过文化的代代相传,构建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

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完整的传播活动需要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传播内容和反馈,其中传播者(主动进行信息传递的人)和受传者(接受信息并作出反映的人)是传播活动的主体,传播媒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和渠道,传播内容指的是传播活动具体传递了什么性质的社会信息,它们涵盖了传播活动的基本方面,传播学者在文化传播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这三个维度来概括。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新时期以来大陆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并例举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

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民俗传播是国际民俗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地方特色。

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有着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满足受众的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受众心理和媒体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俗传播的问题,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受众心理1.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受众对于民俗传播的反应受到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可能对传统文化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因此在进行民俗传播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宣传手法上,而是要结合现代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创新传播形式,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情感共鸣民俗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如乡愁、家国情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

对这些情感元素的共鸣将直接影响受众对民俗传播的接受程度。

通过深入挖掘民俗的情感内涵,制作出具有情感共鸣力的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让他们产生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

3.文化价值观念不同受众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比如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民俗传播的看法和态度。

在进行民俗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念,采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形式,使传播内容更贴近受众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增强传播效果。

二、媒体策略1.多元化传播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媒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兴媒体正在成为民俗传播的重要平台。

在进行民俗传播时,需要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传统的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使民俗文化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2.跨界合作为了提高民俗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将民俗文化与时尚、艺术、音乐、体育等元素进行创新结合,创造出更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传播内容。

网络信息传播学对当代新闻传媒的启示与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学对当代新闻传媒的启示与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学对当代新闻传媒的启示与思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信息传播学研究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传播规律以及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当代新闻传媒领域,网络信息传播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学提醒我们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媒机构负责筛选和发布信息,他们经过严谨的审核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网络上的信息源多样且庞杂,其中存在大量的谣言、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

因此,我们在浏览和转发信息时,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轻易被误导和蒙蔽。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学告诉我们要注重信息的多样性和多角度。

传统新闻传媒机构往往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偏向性,他们倾向于报道那些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新闻,而忽视一些复杂和冷门的问题。

然而,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因此新闻传媒机构需要更加关注和采纳各种观点和声音,以供读者选择和判断。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也可以减少信息的偏向性和失真,提高公众对新闻的认同和信任。

此外,网络信息传播学强调了用户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参与。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媒机构主导着信息的传播和消费过程,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和接触到他们选择的新闻内容。

然而,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传媒的一部分,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传播和共享。

这种用户主动选择的模式不仅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也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网络信息传播学还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理念,可以帮助新闻传媒机构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

首先,信息的速度和时效性成为了关键。

在当下,人们期望获取最新的信息和动态,因此新闻传媒机构需要及时发布新闻、更新资讯,与时俱进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传播范围。

新闻传媒机构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触达更多的受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作者:沈义凡来源:《大观》2022年第02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媒介得到了良好发展,且许多现代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它不仅深度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还增添了一定的故事性,这样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因此,从《典籍里的中国》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的传播效果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媒介;《典籍里的中国》;传播效果;文化认同央视作为代表我国国家形象的电视媒体,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从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寻找文化符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并充分利用电视媒体传播的生动性强、受众广和感染力强等特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履行宣传教育和思想普及的职责。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以生动的节目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也在年轻观众当中起到了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作用。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

虽然《典籍里的中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与之相比,同类型的综艺节目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和网络调查问卷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泛娱乐化现象严重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事情,也正因为它过于严肃,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与学习。

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产生了。

这类节目的创作初心是好的,但是在当前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许多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变了味道。

大众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嘉宾和话题,反而使节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例如当年因某位明星发表了不当言论而火上热搜的《巧手神探》,它明明是一个宣传面塑、刺绣、玉雕、木工等中国传统技艺的节目,却因明星的一个举动而变了性质。

近年来,有些综艺节目为了流量会邀请一些明星助阵,结果节目的热点全部围绕明星展开,传统文化反倒成了陪衬。

传播学中讯息的意义

传播学中讯息的意义

传播学中讯息的意义摘要:1.讯息的定义与作用2.讯息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3.讯息的传播方式与渠道4.讯息的接收与解读5.讯息的语境与文化背景6.讯息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7.提高讯息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正文:讯息是传播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以某种形式传递给接收者的信息。

讯息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共识。

在传播学中,讯息的传递、接收和解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讯息的定义多种多样,可以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无论何种形式,讯息的核心功能都是传递信息。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讯息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

这些渠道为人类社会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使得讯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其次,讯息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有讯息,传播过程就无法进行,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

讯息的传播不仅涉及到个体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的传递、接收和解读都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传播语境等。

此外,讯息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是传播学者关注的重点。

为了让讯息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传播者需要充分考虑接收者的需求、兴趣和认知特点,提高讯息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这要求传播者在创作讯息时要具备一定的传播技巧,如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富有逻辑性等。

讯息的接收与解读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接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解码能力,才能理解讯息所传递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背景和语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接收者对讯息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产生误解。

因此,在传播讯息时,传播者需要充分考虑接收者的文化背景,以便提高讯息的传播效果。

总之,讯息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提高讯息的传播效果和实用性,传播者需要关注讯息的定义、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接收与解读等方面。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一、如何认识“古代报纸”这个命题?研究、学习新闻学和中国新闻史的人们, 提及中国古代新闻, 大都认为“邸报”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新闻报纸。

新闻传播:大概念,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就有新闻传播新闻事业:小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事物,在西方约三五百年,在中国一百余年。

“邸报”的主要内容为皇帝谕旨、谕书, 朝廷的法令、公报、臣僚的奏章和官吏任免、奖罚情况等官方文书。

它的内容在发布前经过严格的检查, 有时甚至由皇帝本人亲自决定内容的取舍。

因之, 邸报只能是辑录一些官方特准的文件, 并不刊载采访的新闻, “没有一般新闻和言论”。

1、朝廷官报(1)名称邸报起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称“报状”;到宋代才有正式“邸报”(有时也称“朝报”),而且这个名称也在当时固定下来,并且开始通行。

明清时期朝廷官报一般都称为“邸报”,有时也称“邸钞”。

(2)编发由封建王朝有关中央机关直接编发。

2、非法民报(1)发展中国古代的非法民报称“小报”。

它的出现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小报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传播史,还是新闻史?传播史:针对一切社会信息的传播新闻史:针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报纸从来就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17 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商业经济及思想文化发展的低谷期,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权,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言论自由权和出版自由权。

西方及欧美报纸自出现之日起就拥有强大的社会力量,而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始终是步履维艰。

古代的一些民办的报纸只能在政府的监控下出版,并且这些报纸只有抄写和印刷人员,没有内容编辑人员,更不允许自由发表任何评论和意见,因此,中国古代报纸虽历经百年,但是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其三: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中国古代具备这种条件吗?近代报纸产生的社会条件:信息市场的需求+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市场”最初是商业信息,其次是新闻信息及政治信息)近代信息生产方式:报纸=纸质载体(技术)+社会信息(内容)+市场流通文化与市场是理解近代报纸产生的关键;中国古代不具备这种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探析【绪论】新时期传统文化传扬研究绪论【第一章】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及主要媒介传播方式【2.1-2.2】研究模型和调查问卷的构建【2.3】问卷数据的分析与验证【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第四章】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章】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对策【参考文献】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传播方面的现状如何,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哪些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落实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从上面章节中所得到的影响因素模型中的要素出发,理清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现状的研究框架,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传播过程层面,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本章节结合相关现实案例和问卷调查数据,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展开分析。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于个人层面的现状研究主要聚焦于受众的兴趣度研究。

所谓受众,就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各种媒介形式的信息接收者,如报纸和书籍的读者、电视的观众和网民等。

传统文化的受众即是各类传统文化信息的接收者,按照媒介传播方式可包括传统文化报纸和书籍的读者、电视节目观众和传统文化APP网络用户等。

一、受众对传统文化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现象。

各种传统文化的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受众接收这些信息后得到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相比较于以前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在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下,受众总体对传统文化存在认同度高、认知度低的现象。

"人民论坛"开展的《2017 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也显示了这样的结果,该调查是由"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发起,具备一定权威性,该调查样本基数大且全面,调查旨在研究文化自信在公众中的态度。

2023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代新闻编辑》试题与答案

2023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代新闻编辑》试题与答案

2023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代新闻编辑》试题与答案1、单项选择题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新闻从业者必须()。

A.与广告主及时沟通B.加强对新闻的核实C.服从媒体机构的利益D.迎合受众的喜好正确答案:B2、多项选择题怎样做到利益规避?()A.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B.不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C.要特别注意语言方面的中立D.对新闻事件中的冲突双方,要注意均衡报道正确答案:A, B, C, D3、单项选择题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特性?()A.核心服务对象的公共性B.较强的政治伦理色彩C.社会示范的强烈性D.较强的商业性正确答案:D4、多项选择题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的伦理原则有哪些?()A.无害原则B.知情同意原则C.公共利益至上原则D.保守机密原则正确答案:A, B, D5、单项选择题造成网络媒体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A.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专业素养较低B.网络媒体商业化程度高C.网络的海量、交互、匿名等技术因素D.缺少针对网络空间的新闻道德规范正确答案:C6、多项选择题媒体在建立事后处理相关制度方面应注意()。

A.对责任人尽量从轻处理,主要从制度、机制建立并严格执行新闻从业人员信用记录,构建一个“制度打假”的氛围和机制B.媒介要建立起更正与答辩制度C.根据假新闻分布的特点,对假新闻实行分类监管D.不能只从媒体自身利益考虑进行处理正确答案:B, C, D7、单项选择题“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来的?()A.毛泽东B.邓小平C.刘少奇D.江泽民正确答案:D8、单项选择题根据相关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

A.15%B.20%C.25%D.30%正确答案:C9、多项选择题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新闻传播侵犯姓名权?()A.媒体为增加报道的权威性,谎称独家专访了某知名专家B.电视节目在新闻报道中错误标注了被采访对象的姓名C.媒体不允许为其投稿的作者使用笔名D.记者在报道中无端批评某公民改变姓名的行为正确答案:A, B, D10、多项选择题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媒体机构客观维度上看有()。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邵培仁(2005-02-03)【内容提要】语言是人类的标征,是人性的外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息接受概念以及对它的解释,我们可以分析和推知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状态、规律和特色,因为信息接受的话语就是接受主体的“自画像”。

本文通过对若干信息接受概念的考证、辨析和梳理,结合相关资料和当代科研成果加以分析和论证,发现“观”、“味”、“知”是三个具有中国特点的接受概念,其意蕴反映了中国古代受众的特殊接受状态;体现了古老智慧的精髓。

文章还揭示了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五大特色:(1)虔诚性与严肃性;(2)咀嚼性与反复性;(3)细致性与深入性;(4)层次性与递进性;(5)联系性与窥探性。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古代受众;信息接受;接受特点“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1] 语言为人类所独创,亦为人类所独解和独享。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要素和符码,又是人类的标志和特征,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因此,我们就准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息接受的语言描述出发,运用发生学、符号学和传播、接受理论及其方法,探索中国信息接受概念产生与演变的情形,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引并推论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状态和特色,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又一珍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描述和反映信息接受活动的概念或词汇有很多。

从视觉描述的有:“见”、“看”、“视”、“观”、“睹”等;从听觉描述的有:“听”、“闻”;从味觉描述的有:“品”、“尝”、“味”、“咀嚼”等。

但是,从信息接受概念或词汇产生时间、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等各方面综合考察,我们发现,“观”、“味”、“知”三个概念最能反映和揭示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的和一贯的信息接受的精神状态、操作特色;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传播、认识、接受领域内的回响,而且可以结合现代的最新科研成果对中国古代受众的接受特色加以初步认定。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A、民间文化B、流行文化C、精英文化D、媚俗文化正确答案:D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目前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的是( )A、社会责任论B、苏联共产主义理论C、自由主义理论D、集权主义理论正确答案:A3.进行“编码与释码”研究的是( )A、麦奎尔B、马丁C、霍尔D、霍夫兰正确答案:C4.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传播技巧,称为( )A、诉诸理性B、两面提示C、多面提示D、一面提示正确答案:B5.网络传播的新动态之一是( )A、“拉”技术的出现B、“拉”技术的深化C、“推”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D、“推”技术代替“拉”技术正确答案:C6.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作用尤其强大的是( )A、图书B、电视C、广播D、报纸正确答案:B7.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是在( )A、1983年B、1940年C、1948年D、1943年正确答案:C8.在模式的类型中,最常用的是( )A、图像模式B、数学模式C、电子模式D、文字模式正确答案:A9.指出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的我国学者是( )A、喻国明B、张国良C、范东生D、李彬正确答案:C10.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议程设置论B、有限效果论C、“魔弹”论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正确答案:D11.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一次性B、延迟性C、直接性D、及时性正确答案:B12.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构方法是( )A、归纳理论B、模型C、机能理论D、演绎理论正确答案:B13.传播控制中最重要的控制形态是( )A、自我控制B、受众控制C、政治控制D、经济控制正确答案:C14.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是( )A、文字B、图像C、模式D、数理化正确答案:C15.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 )A、优势B、个性化C、反馈机制D、整体倾向性正确答案:D16.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是由( )A、非洲学者创立的B、欧洲学者创立的C、美国学者创立的D、亚洲学者创立的正确答案:C17.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者是( )A、霍夫兰B、哈特曼C、罗杰斯D、拉斯韦尔正确答案:A18.依据格伯纳等人的观点,增大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的是( )A、性别B、知识C、年龄D、电视接触量正确答案:D1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特殊性B、一般性C、操作性D、指说性正确答案:D20.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定稿)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接受特点与传播模式葛刚岩(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文学接受是读者的审美体验创造作品的过程,接受美学就是从受众出发,去研究文本升华为作品的过程、途径及其效果。

现代意义的接受学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八十年代才传入中国。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思想史中无法找到接受美学思想。

但这并不否认中国文学自身的传播模式和接受特点,也不否认此类思想火花的存在。

比如,《尚书·舜典》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①,即体现着阅读者对作品审美意义的接受和运用;《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②,则蕴涵着接受反应的思想认识;王夫之《薑斋诗话》云:“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③,即是对读者阅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认可。

应该说,历代文论中都积藏着一些碎玉散金式的接受思想火花,它们或散见于理论专著,或潜藏于文人的序跋评点,虽然零碎散乱,却也丰富多彩,不绝于史。

对中国人而言,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起伏不定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模式、认知体系、理论观念等,都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经受了反思、蜕变、发展的生命历程。

这一时期的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也顺应时代的跳跃转换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面貌特点。

“思想启蒙”时期(1898—1928)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思想启蒙是贯穿这一时期的最强音,救亡图存,开通民智,也成为急需完成的时代任务。

面对历史使命,启蒙者认为,应该借助文学,把文学的教育功能、感化功能,运用到国民性的改造中去,“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愚弱的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指:鲁迅)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④之所以选择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

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黄小琴摘要: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流向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学者大都重点关注“西学东渐”,却忽视了对“东学西渐”的研究。

其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相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我国的“东学西渐”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者、受者四个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传播规律,以期对目前及今后我国文化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关键词:“东学西渐”传播环境传播者受传者Abstract: In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ast culture and the west culture i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many scholars. Especially since the 20-century,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interesting in “the west culture com munication to China”, but ignored “the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the west”. In fact, “the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the west” has never suspended in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communi cation history. On the contrary, the board and profound China culture had attracted the west pulpit, the west scholars visiting China and other people and has been communicated to the world by them. In the context, I analyzed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communication messenger, the communicator, and the audience of “the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the west” in view of th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our country’s culture communication.Key word: “the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the west”,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e communication messenger, the communicator, the audience中西文化交流最早是指中国与西域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后指中国与中国以西国家的文化交流,现在则是指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与认知方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与认知方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与认知方式研究--多元文化的挑战与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化,文化多元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通过纷繁复杂、可靠性不一的传播方式得到信息与认识世界,并以媒体为主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认知方式呈现出多种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多元文化信息接受认知方式媒体多元文化的概念与意义关于文化的定义,泰勒的定义已经成为经典性的描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而关于“元”,《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元,始也”,即为“物之本”、“本原”的意思,指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的东西。

根据这种解释,“多元”是指多个本原的共存,即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的多个体系的共存。

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根据有关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指出,从最初产生时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多元的。

根据费先生这样的论述,可以认为,所谓的多元文化是指本原文化的多样性。

2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

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因不同领域的不同用途有不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之带来的文化差异也在不断加剧。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信息接受和认知方式带来非同一般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信息可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

传媒研究中的传播与接受理论

传媒研究中的传播与接受理论

传媒研究中的传播与接受理论传媒研究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其中传播与接受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该理论探讨了信息在传媒渠道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受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与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媒研究中的传播与接受理论的概念、发展与应用。

一、传播与接受理论的概念传播与接受理论是传媒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信息在传媒渠道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受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与反应。

传播是指将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给另一个源头的过程,而接受则是指受众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接纳和回应的过程。

传播与接受理论的目标是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揭示受众的接受过程,为传媒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传播与接受理论的发展传播与接受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期的传播研究主要关注信息的传输与传播,比如传达者、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研究重心逐渐转向了受众的接受与反应。

目前,传播与接受理论已经形成了多个派别,包括符号交互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知与阐释理论等。

三、传播与接受理论的应用传播与接受理论在传媒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对广告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广告传播着力于如何通过广告渠道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而传播与接受理论可以帮助广告从业者理解受众的需求、意见和反应,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效果的广告宣传活动。

其次,传播与接受理论对新闻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受众,传播与接受理论研究了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传播与接受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政治传播、公关传播等领域,为这些领域的传媒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总之,传媒研究中的传播与接受理论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揭示受众的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和变革,传播与接受理论将继续发展,并为传媒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

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

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受众观是指对受众概念和角色的不同理解和认知,它的历史演变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而跨学科研究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受众的理解。

本文将详细阐述受众观的历史演变和跨学科研究,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揭示受众观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常被视为信息的接收者,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从历史角度来看,受众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受众观:在古代,受众主要是贵族和精英阶层,他们拥有读写能力和文化资本,是信息的掌控者和传播者。

大众受众观:工业革命后,大众传媒逐渐兴起,受众被视为大量人群的集合体,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行为特征被概括为“大众”,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参与式受众观:20世纪末,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他们开始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再创造。

参与式受众观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他们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受众观的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受众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受众的理解。

传播学视角下的受众观:传播学主要信息的传播过程和受众的反应。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态度和行为反应。

传播学还受众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和媒介使用习惯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受众观:心理学主要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它通过分析受众的心理过程和个体差异,来探究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反应。

心理学的介入为受众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

社会学视角下的受众观:社会学主要受众的社会结构和群体特征。

它将受众视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分析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角色和互动关系。

社会学的介入有助于理解受众的社会属性和群体特征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陈立生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这种大变革、大变动,不仅体现为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乃至家庭结构层面上的大变化,更体现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大变化。

在大众传播领域,这些变化则体现为受众心理鲜明的当代性,概略说来,有七大基本特征。

一、反抗话语霸权,主张自主选择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尤其是现代社会,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要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很清楚。

事实上,一切信息传播活动都是——或都应该是“人学”。

从受众的角度讲,之所以进行信息传播,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有两点:(1)“监测环境”的需要。

即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了解除“我”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2)“社会交往”的需要。

即作为生命的个体通过信息交流的方式同“群体”保持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联系与交往。

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

这样,“人”也就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了一切传播活动“合法性”存在的惟一理由,“人”因此也就必然要求自己成为——或应当成为传播的主体、主人、主宰者。

在我国当代大众传播领域,受众的这种要求则具体化为对信息传播的自主选择。

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民主意识日益强化,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也越来越主张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

不难看到,那种居高临下的、粗暴的、“训话”性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抛弃,因而也变得越来越不灵验。

我国当代受众越来越倾向于自主选择,这首先意味着受众要求大众传媒必须以“平视”的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必须以“益友”的而不是以“祖师爷”的姿态对待自己。

十分明显,“受众在接受传播时,可以为之付出必要的经济上、精力上、时间上的代价,但是绝不会乐意为之付出人格上的代价”。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称为( )A、媒体B、传媒C、媒介D、渠道正确答案:D2.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A、社会合意B、大众话题C、媒介议题D、公众意见正确答案:A3.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 )A、唯意志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技术决定论观点D、本能论观点正确答案:A4.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结构论C、个人差异论D、社会分类论正确答案:A5.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 )A、20年代B、30年代C、50年代D、40年代正确答案:D6.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 )A、混杂性B、广泛性C、分散性D、隐匿性正确答案:B7.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噪音B、信息C、反馈D、循环正确答案:C8.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的基本观点是( )A、媒介是不独立的B、媒介是第四权力C、观点的自由市场D、提出社会责任理论正确答案:A9.传播学诞生于( )A、中国B、英国C、日本D、美国正确答案:D10.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 )A、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C、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长期效果D、短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正确答案:A11.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A、基本群体B、社会结构C、社会总系统D、初级群体正确答案:B12.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作用尤其强大的是( )A、电视B、图书C、广播D、报纸正确答案:A13.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是在( )A、1948年B、1940年C、1943年D、1983年正确答案:A14.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之间的信息是( )A、实得信息B、潜在信息C、人工信息D、先验信息正确答案:C15.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申农—韦弗模式B、德福勒模式C、拉斯韦尔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正确答案:D16.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全球一村C、媒介即讯息D、冷、热媒介之分正确答案:C17.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得到的信息却较多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整体随机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正确答案:B18.控制分析的研究是针对( )A、社会B、受众C、传播者D、政府正确答案:C19.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B、申农C、维纳D、施拉姆正确答案:C20.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被用于( )A、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B、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C、试图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D、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正确答案:D21.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B、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C、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D、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正确答案:B22.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具备不同的特点。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一章 视觉传播概述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一章 视觉传播概述

总而言之,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图像化记录,一方面经过抽象、简化, 形成了文字语言系统。
另一方面则从单纯地描述所见世界,增加了更多表情表意,用视觉 进行评价和解说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同时描绘人们现实中的经历 和头脑中虚构的视觉景观。
从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分享视觉信 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2、观看在社会互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观看在现代生活中的中心位置日益明显。
二、感觉+选择+理解=观看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从更高的认知程度上对一个形象进行精神加 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和选择”,“只有当你对相关视觉信 息做过分析之后,你才能确切地发现这个情境的真正意义,它才有 可能成为你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读图时代”这个概念? 2.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文字还是图像,或者说历 史对于你来说是如一本书还是像一幅画,为什么? 3.对文字的阅读也是一种“观看”,这种观看和对图像的观看有 何差别? 4.从图像的角度谈谈你对“媒介即信息”这句话的理解。
电影史学研究者乔治·萨杜尔认为,电影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 影”,它诞生的动因有两个:
一是对运动的图像给人们视觉带来影响的思考;
二是摄影术诞生之后,影像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用物理的方法机械 记录,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发明一部可以让静止影像运动起来的 机器。
电视解决了影像信号远距离传输的问题。网目制版技术是将图片 分解成大小、黑白不同的点进行制版;而电视的发展也是依靠德 国的保尔·尼普可夫发明的“尼普可夫圆盘”,它把图像分解成 许多小点(像素),并将小点进行逐行传输。
一方面是让图像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木版画和摄影的早期 阶段,黑白图像取代了彩色绘画,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在新闻学中,信息传播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媒体如何传播信息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媒体的作用、影响和效果。

本文将对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信息传播理论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信息传播理论是指传播学领域中研究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

早期的信息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将受众视为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出现了更加综合和复杂的理论模型。

二、传播过程模型1. 传统的传播过程模型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型是线性模型,也称为传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信息是由媒体经过传输直接传达给受众。

这个简单的模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2. 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强调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交互模型认为受众对传播信息进行反馈,而多阶段传播模型则关注传播信息在接收过程中的影响和转播。

3. 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更加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增强模型认为受众通过个人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影响,整合传播模型则认为传播过程是多个媒体和互动渠道的综合结果。

三、影响因素分析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受众接收、处理和解释信息时的个体特征和差异。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作出反应。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等。

不同的社会因素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3. 媒体因素媒体因素包括媒介选择、媒介内容和媒介表达方式等。

媒体因素对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四、实证研究与应用信息传播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一)【内容提要】语言是人类的标征,是人性的外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息接受概念以及对它的解释,我们可以分析和推知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状态、规律和特色,因为信息接受的话语就是接受主体的“自画像”。

本文通过对若干信息接受概念的考证、辨析和梳理,结合相关资料和当代科研成果加以分析和论证,发现“观”、“味”、“知”是三个具有中国特点的接受概念,其意蕴反映了中国古代受众的特殊接受状态;体现了古老智慧的精髓。

文章还揭示了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五大特色:(1)虔诚性与严肃性;(2)咀嚼性与反复性;(3)细致性与深入性;(4)层次性与递进性;(5)联系性与窥探性。

【关键词】中国传播学;古代受众;信息接受;接受特点“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1]语言为人类所独创,亦为人类所独解和独享。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要素和符码,又是人类的标志和特征,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因此,我们就准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息接受的语言描述出发,运用发生学、符号学和传播、接受理论及其方法,探索中国信息接受概念产生与演变的情形,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引并推论出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状态和特色,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又一珍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描述和反映信息接受活动的概念或词汇有很多。

从视觉描述的有:“见”、“看”、“视”、“观”、“睹”等;从听觉描述的有:“听”、“闻”;从味觉描述的有:“品”、“尝”、“味”、“咀嚼”等。

但是,从信息接受概念或词汇产生时间、使用频率和认同程度等各方面综合考察,我们发现,“观”、“味”、“知”三个概念最能反映和揭示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的和一贯的信息接受的精神状态、操作特色;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传播、认识、接受领域内的回响,而且可以结合现代的最新科研成果对中国古代受众的接受特色加以初步认定。

观:细致而优雅的信息接受“观”,就是“看”。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2]。

但是,“看”又不等于“观”。

“看”,往往是粗略的、不专注的;“观”,大多是细致的、认真的。

“看”,不全指信息接受,也指访问、看待、照看、守护等;“观”,大多指信息接受,“观风”、“观光”、“观赏”、“观瞻”等词汇乍看似与接受无关,细想也是指对外界讯息的接受。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人们多用“观”来描述眼睛对外界讯息的接受,而较少用“看”。

同是描述对文字讯息的接受,在古人看来,“观书”也不用于“读书”。

观书是静态的;读书是动态的。

观书默不作声,静静扫描,只受不传,其任务明确;读书字字有声,朗朗在口,既受且传,有点职责不明。

观书乃以目视之,为单通道接受信息,表现平稳;读书为耳目并用,是双通道接受信息,较为忙乱。

观书显得优雅,似乎是已达成熟的标志;读书显得灵动,更像是正在成长的特征。

因此,古代的文人雅士多言“观书”而寡言“读书”。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观”不论是指观书、赏文,还是指观人、观景,人们都强调要从统一的整体的角度观察和审视事物或对象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周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观其会通”,就是“异而知其类,睽而知其通。

”(王弼注)从统一和整体的视角接受讯息,就不会被其繁多与杂乱所困扰和迷惑。

只有运用这一准则,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才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得其神韵,获取真知,也才能够“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的典则。

”3]程颐也告诫人们:“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

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

”4]“观”也要从讯息文本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可以预先带有陈见,也不可以穿凿附会、“以己度人”、“以心度心、以情度情”5]。

尽管讯息文本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但观者对它的解释并不是无止境的,而是有限度的。

这一限度之外的任何解释都将与讯息文本的含义不符。

朱熹认为:“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

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

”6]南宋词人刘克庄主张以平易观诗,反对穿凿附会:“先贤平易以观诗,不晓尖新与崛奇。

若以后儒穿凿说,古人字字总堪疑。

”7]读者阅读时,围绕书中含义“轴”所作的摆动总有一定的摆幅,超出文本客观内容和价值方向的信息接受是不允许的。

对于优秀的作品,接受者不仅要“统观”、“实察”,而且要“博观”、“久观”、“善观”。

所谓“博观”,就是要在较大范围内寻觅、扫描,多读各种好的作品。

只有“博观”,才有比较,才能提高观赏品味,才能对作品作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对此,刘勰写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謱,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8]提高观赏水平,除了“博观”,还需“久观”。

“久观”就是“久久把玩”、反复观之,从而由微知着、由浅入深、由“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笃”。

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

然疑邕有书名,自必有深趣。

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

得之最晚,好之尤笃。

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9]。

一观再观,反复把玩,既可体味“深趣”,又可形成“深爱”。

反过来,深爱的对象又会对观者产生一种强大吸引力,使观者沉醉其中。

据说,欧阳询曾在途中见到索靖写的一块古碑,他先是“驻马观之”,走了几步之后又返回“下马观之”,站累了,又铺开毡子坐而观之,最后,他干脆在碑旁边住了三天三夜,日夜观赏,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古碑10]。

这种对优秀作品的痴迷和“观”法,堪称中国之最。

“善观”也可以提高观赏水平。

“善观”就是对观照对象灵活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加以观赏、审视。

刘勰写道:“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就是说,观文读书既要看组织结构、文辞使用、继承革新,也要看驭奇执正的手法、用典举事的技巧和声律节奏的把握。

“善观”还可以“知人”、“识人”。

古人认为:“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为知人。

”12]因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3]。

“善观”可以解决“知人”的难题。

诸葛亮认为,“知人之道”有“七观”,吕坤认为有“五观”,而更早的《淮南子》一书则提出了“九观”说,书中写道:“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

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

”14]可见,“观”,的确是一个很“中国化”的信息接受概念。

物(事物)、言、意在“观”中是溶为一体的,体现了一种整体、综合的全面接受观,极富当代意义。

味: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概念“味”这个饮食文化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广泛地用来指信息接受的过程、特征和标准,是一个比“观”更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接受概念。

最早从人类的信息接受角度使用“味”这一概念的,是老子。

他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里的“味”,显然不是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15]的“味”。

“肉味”是指肉(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和鼻子得到某种感觉的特性(滋味或香味等),而“无味”则是指信息内容所具有的能使视觉、听觉、心理得到某种享受的特性,亦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16]的特性。

因此,“无味”并非没有味,而是“以恬淡为味”(王弼注)。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写道:“味者何?恬是已。

味从气出,故恬也。

”“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而馥,则为蕊中之兰茝。

吾于此参之,恬味得矣。

”老子的“味无味”的前一“味”字,徐氏的“不味而味”的后一“味”字,已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指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视、听)及其过程,有咀嚼、品尝、欣赏、辨别、探求等意思,如“玩味”、“体味”、“研味”、“咀味”、“寻味”等等。

汉代王充写道:“文必丽以好,言必辩以巧,言了于耳,则事味于心。

”17]“味”的行为不再是口鼻的活动,而是心理的活动;味的内容也不是物质性的味道,而是精神性的信息。

而优美信息较之美味佳肴对人们往往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回味性。

这就像钟嵘在评论张协诗歌时所说的那样:“调彩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斖斖不倦”18]。

作为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味有其特殊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味的规律主要有五条:一是“澄怀味象”。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意思是鉴赏家总是涤除杂念,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品味画中的山水意象。

换句话说,“澄怀”是为了“味象”,而“味象”则必须“澄怀”,不“澄怀”就难以正确而准确地“味象”。

“澄怀味象”,首先要“澄怀”、“疑心”,全神贯注,然后才是“味象”、“目击”、“深穿其境”,进而探求其“真味神韵”。

二是味久知味。

古人认为,对艺术作品必须长时间地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否则,一目十行,浮光掠影,是难得“真味”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曾深有体会地写道:“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认为:“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魏禧在《示儿辈》中说道:“听言之道:气不虚,则善言不得入;心不细,则义味不得出。

”一句话,只有味久才能知味。

三是“余味曲包”。

刘勰写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19]“曲包”才有“余味”,而视听者也只有透过“曲包”方可品玩“余味”。

那么,如何在作品中曲折地包孕含蓄蕴藉的美味呢?那就要“深文隐蔚”,“隐以复意为工,秀参卓绝为巧”,“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

”20]四是味之无极。

当代西方接受理论认为,伟大的形象和作品总是含蓄的和多面的,它有着无穷的涵义,这些涵义就像丰富的矿藏,能够被受众挖掘若干世纪还新意迭出,难以穷尽。

这一乍看颇为新颖的见解,钟嵘早在1480年前就在《诗品》中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21]这里的“味之者无极”,就是指成功的艺术作品常具有的使信息接受者品味不尽,回味无穷以及使“闻之者动心”的接受特点和规律。

五是味后言诗。

杨万里在《习斋话语讲义序》中写道:“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

”读书尚且如此,谈论创作和传播更是如此。

司空图就曾明确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22]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2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4]杨亿也认为,读者要想与作者比肩并坐、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就必须先“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劳润,发于希慕”,否则是很难与作者“更迭唱和,互相切劘”25]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