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初步设计说明
地铁车站设计说明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6)地下二层单柱双跨中板纵梁高度一般为1000,建议适当增加至1200,中板厚度一般取为400,建议复核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或增加至450.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7)车站结构顶板纵梁尽可能不上翻,底板纵梁尽可能不下翻,以确保结构防水性能和防水效果。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2
2.1
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境内地形较平缓。
本车站所处地段为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两侧向河流方向微倾,坡度为2~4°,地面标高约为19.1~24.2m。车站周围包括城市交通主要干道、污水处理厂、工地及居民住宅区。由于长期城市建设和改造,原地貌不复存在。
28)其它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
1.3
(1)主要设计原则
1)结构设计以“以人为本”、“满足功能要求”为原则,同时满足城市规划、行车运营、环境保护、抗震、防护、防水、防火、防腐蚀及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做到结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根据构件特点进行必要的强度、刚度(包括失稳)、倾覆、滑移、疲劳、变形、抗裂等验算,满足结构的耐久性。
6)结构设计根据施工方法、结构或构件类型、使用条件及荷载特性等,选用与其特点相近的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结合工程监测逐步采用信息化设计。
7)明挖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执行以国标《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为基础编制的相关规范;进行稳定性检算时,采用总安全系数法。
地铁车站设计方案
地铁车站设计方案地铁车站的设计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乘客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需求。
以下是一个地铁车站设计方案的简要介绍。
首先,地铁车站的设计应该便于乘客的进出。
车站的入口和出口应该明确标示,通风、明亮、宽敞,并且能够容纳大量的人流量。
出入口的设计也应该方便不同出行方式的乘客,比如拥有坡道和电梯供行动不便的乘客使用。
其次,地铁车站的内部设计需要紧密结合周围环境,提供清晰的导向标识和信息发布设施。
乘客应该能够轻松找到购票口、站台和换乘通道。
车站的信息发布设施应该包括电子显示屏、广播系统和导向标识,确保乘客能够即时了解列车到站时间、行驶方向和重要提示。
第三,地铁车站的站台设计应该注重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站台的长度和宽度应该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乘客,同时保证安全距离。
站台边缘应设置栏杆和屏障,防止乘客误踏站台或掉落轨道。
在站台上应提供座椅、候车亭和垃圾桶等设施,确保乘客的舒适度。
第四,地铁车站的安全设施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车站应该安装闭路监控系统,监视站内的行为和乘客安全。
应该设立报警设备和应急指示标识,方便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获得帮助和指示。
车站的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应该明确标识和保持畅通。
最后,地铁车站的设计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应该设置室内外垃圾分类设施,鼓励乘客进行垃圾分类。
车站的照明设备和空调设备应选择节能产品,减少能源消耗。
车站的建设也应该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的设计方案应该充分考虑到乘客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需求。
从出入口、导向标识、站台设计到安全设施和环保措施,都是地铁车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地铁车站才能够提供便利、安全和舒适的乘坐体验。
地铁车站初步设计说明
第二分册车站结构1.概述1.1 工程概述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相城区、苏州古城区、吴中区、吴江市松陵镇等重要组团,是苏州市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路,与轨道2号线共同支撑城市发展副轴。
主线线路起于相城北部新城区的苏蠡路,经相城区中心城区,沿人民路穿越古城中心,途经苏州火车站、北寺塔、观前商业中心、吴中区中心、吴江规划滨湖新城、吴江汽车站、苏嘉城际铁路松陵站等客流集散点,止于吴江市同津大道。
主线全长41.1km,设车站30座,均为地下站。
苏蠡路车站为全线的第1座车站,车站位于规划苏蠡路与文灵路T型交叉口南侧,沿文灵路布臵,周边为厂房及二三层的民居。
站址处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约3.0m,车站埋深约16.61m。
1.2工可评审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可研报告》推荐苏蠡路等10座地下车站,采用放坡+SMW工法桩做基坑围护结构,基坑深度约16m左右,而在围护结构设计原则中规定SMW工法仅适用于≦14m深的基坑,故苏蠡路等站均需放坡2m左右,但《可研报告》没有明确放坡段采用什么支护型式以及浅层地下水如何处理等措施,应补充完善。
执行情况: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形式采用SMW工法桩+放坡,放坡深度四米,坡面采用网喷砼+土钉。
2)应进一步补充分析场地承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给出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应对措施。
执行情况:场区内无承压水影响;2设计依据2.1设计依据1)《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0.08)2)《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可预评审专家意见》(2010.08)3)《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4)《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5)《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6)《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管线调查成果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7)《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9)8)《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形图》(江苏省测绘院2010.7)9)《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初步设计车站防水通用图》(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9)苏州轨道交通指挥部、苏州市各区政府、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4号线总体组下发的相关会议纪要、技术联系单。
地铁5号线前海湾站初步设计说明(A版)--土建(正版)资料
2 工程概况2.1 站位前海湾站是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起点站,位于前海片区现正进行填海施工的待规划开发区,规划晨文路和在建地铁1号线鲤鱼门站西侧地块内。
前海湾站呈南北走向布置,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CK0+401.000。
2.2 站址环境前海湾站周围空旷,目前为填海区,现状无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分布,仅在车站东侧分布有地铁1号线鲤鱼门站和鲤鱼门~新安区间南明挖段施工场地和施工驻地临时房屋,施工场地内有正在施工的明挖基坑,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套管钻孔咬合桩+钢管内支撑形式。
车站站址范围地形因填海工程造成起伏较大,车站北半部分(规划七号路北侧)现状为淤泥区和地铁1号线鲤鱼门站施工场地,地面标高4.0~10.0m;车站南半部分为规划七号路填海施工场地和淤泥区,七号路填海采用高填方抛石挤淤,现填筑路堤标高约15.0m,其南侧淤泥区标高约6.0m。
3 车站规模3.1 设计客流前海湾站设计年限为初期2014年,近期2021年,远期2036年。
控制车站规模的客流量为远期设计客流量,远期早、晚高峰小时轨道客流量见表3.1-1~4。
表3.1-1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早高峰小时轨道客流量表3.1-2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晚高峰小时轨道客流量表3.1-3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早高峰换乘客流量表3.1-4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晚高峰换乘客流量表3.1-5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早高峰换乘客流量表3.1-6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晚高峰换乘客流量本站按晚高峰客流量控制,远期高峰小时上下车客流量约14095人次,客流量超高峰系数按1.25,则车站设计客流量为14095×1.25=17619人次/h。
3.2 车站建筑组成及面积车站建筑主要由站厅层、站台层、出入口通道、风道及地面建筑组成。
车站总建筑面积30425.84m2,站厅层面积16009.42m2,站台层面积14416.42m2;出入口通道面积0m2(均含在站厅层内),风道面积0m2(均含在站厅层内),出入口上盖、垂直电梯上盖、风亭上盖、冷却塔面积643.26m2;南端自然形成空间面积4300m2,北端自然形成空间面积2520m2。
推荐-车站土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精品
目录第三篇车站土建工程第九册XX内站第二分册结构工程第1章概述1.1工程概况XX内站是XX地铁7号线工程第10座车站(含西客站)。
车站位于花市东路与XX内大街相交处,为7号线的一般车站,呈东西走向。
本车站为双层三跨三连拱全暗挖岛式车站;车站设两条风道,其中西侧1号风道为双层单跨暗挖结构;东侧2号风道为双层单跨暗挖结构;除风道外,车站设3个出入口1个疏散通道、2部地面垂直电梯。
附属部分均由明挖结构与暗挖结构构成,明挖部分采用排桩+内支撑体系施工,暗挖部分采用CRD法施工。
1.2设计范围本设计为车站结构部分及防水部分设计全部内容,包括车站右线起点处二衬外皮里程K10+382.300至车站右线终点处二衬外皮里程K10+617.700范围内的主体及两端区间变形缝与车站主体之间部分区间结构、附属部分(包括出入口和通道、风亭和通风道),关于车站的建筑设计部分见本车站第一分册,施工期间降水设计部分见本车站第三分册,施工期间工程筹划设计部分见本车站第四分册。
1.3设计依据1.3.1《XX地铁7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XX年4月;1.3.2《XX地铁7号线工程总体方案设计》文件,XX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XX年5月;1.3.3《XX地铁7号线工程总体方案设计评审会专家组评审意见》,20XX年5月;1.3.4《XX地铁7号线工程地形及管线资料》(电子版),XX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8月;1.3.5《XX地铁7号线(05标段)管线详查测绘技术报告》,XX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5月;1.3.6《XX地铁XX线建筑物调查报告》XX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5月;1.3.7《XX地铁XX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20XX 年11 月);1.3.8《XX地铁7号线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线路平面、纵断面图》,XX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XX年5月;1.3.9《XX地铁XX线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要求》(送审版),XX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XX年6月;1.3.10《XX地铁XX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XX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XX 年5月;1.3.11《XX地铁XX线工程总体设计文件》(20XX年5月)及专家审查意见;1.3.12《XX地铁XX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方法》(20XX年5月);1.3.13《XX地铁7号线环评报告》(20XX年02月);1.3.14《关于地铁7号线车辆编组调整和近期工作安排》(20XXDT7-005);1.3.1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XX);1.3.16《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XX年版);1.3.1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XX)(20XX年版);1.3.1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1.3.1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XX);1.3.2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XX);1.3.2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1.3.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20XX年版);1.3.23《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XX)1.3.2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XX);1.3.25《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1.3.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3.2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XX);1.3.28《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XX);1.3.29《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XX、J449-20XX);1.3.30《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TCJ49-92);1.3.31《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XX);1.3.32《地铁暗挖隧道注浆施工技术规程》(DBJ 01-96-20XX);1.3.3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XX);1.3.3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XX);1.3.35《XX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试行)(20XX.9);1.3.3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XX);1.4主要设计原则1.4.1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工艺、行车经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防水、防灾、防迷流、防腐蚀和人民防空等要求,符合“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要求;1.4.2结构设计要采取有效措施,满足现行规范规定的耐久性要求。
地铁车站初步设计说明
第二分册车站结构1.概述1.1 工程概述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相城区、苏州古城区、吴中区、吴江市松陵镇等重要组团,是苏州市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路,与轨道2号线共同支撑城市发展副轴。
主线线路起于相城北部新城区的苏蠡路,经相城区中心城区,沿人民路穿越古城中心,途经苏州火车站、北寺塔、观前商业中心、吴中区中心、吴江规划滨湖新城、吴江汽车站、苏嘉城际铁路松陵站等客流集散点,止于吴江市同津大道。
主线全长41.1km,设车站30座,均为地下站。
苏蠡路车站为全线的第1座车站,车站位于规划苏蠡路与文灵路T型交叉口南侧,沿文灵路布臵,周边为厂房及二三层的民居。
站址处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约3.0m,车站埋深约16.61m。
1.2工可评审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可研报告》推荐苏蠡路等10座地下车站,采用放坡+SMW工法桩做基坑围护结构,基坑深度约16m左右,而在围护结构设计原则中规定SMW工法仅适用于≦14m深的基坑,故苏蠡路等站均需放坡2m左右,但《可研报告》没有明确放坡段采用什么支护型式以及浅层地下水如何处理等措施,应补充完善。
执行情况: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形式采用SMW工法桩+放坡,放坡深度四米,坡面采用网喷砼+土钉。
2)应进一步补充分析场地承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给出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应对措施。
执行情况:场区内无承压水影响;2设计依据2.1设计依据1)《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0.08)2)《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可预评审专家意见》(2010.08)3)《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4)《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5)《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6)《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管线调查成果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7)《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9)8)《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形图》(江苏省测绘院2010.7)9)《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初步设计车站防水通用图》(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9)苏州轨道交通指挥部、苏州市各区政府、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4号线总体组下发的相关会议纪要、技术联系单。
最新地铁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说明--以xx地铁一号线四期-东化工路站为例
第一章车站建筑 (2)1. 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采用标准 (2)1.1 设计依据 (2)1.2 设计范围 (2)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 (2)2. 工程概况 (3)2.1 工可预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4)2.2 站位 (4)2.3 站址环境 (4)3. 车站规模 (4)3.1 设计客流 (4)3.2 车站建筑的组成及面积 (4)3.3 车站型式、埋深及尺寸 (5)4. 车站总平面布置 (5)4.1 站址建设条件分析 (5)4.2 总平面设计 (5)4.3 物业及环境的综合开发 (5)5. 车站建筑设计 (6)5.1 地下一层(车站站厅层) (6)5.2 集散厅布置及客流组织 (6)5.3 地下二层(车站站台层) (6)5.4 垂直布置 (6)5.5 出入口通道、风亭等辅助建筑 (6)5.6 建筑防灾设计 (7)5.7 无障碍设计 (7)5.8 立面造型设计 (7)6. 建筑装修 (7)6.1 设计原则及装修标准 (7)6.2 造型、色彩、共性与个性 (8)6.3 照明设计(灯具选择及布置) (8)7. 存在问题与建议 (8)附件一车站站台宽度计算 (9)附件二紧急疏散能力验算 (9)附件三车站主要特征及设备表 (10)附件四车站管理用房统计表 (10)附件五车站设备用房统计表 (11)附件六图纸目录 (11)第一章车站建筑1.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采用标准1.1设计依据1.《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3.《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1999年,北京)4.《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5.《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试行稿)——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编(2016年7月)6.《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内容规定》——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编(2016年7月)7.相关会议纪要8.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总体组提供的渤海路站站址范围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工程设计标准、规模有关的资料。
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轨道说明
1.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1.1 工程概况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是城市西南-东北方向的基本骨干线,规划线路起自鄞州区古林,止于北仑,规划线路长度约50km。
工程分为两期实施。
2号线一期工程起点站为机场站,终点站为东外环路站,线路全长28.35km,共设22座车站,平均站间距1.331km。
一期工程机场站至孔浦站采用地下线,孔浦站后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后线路沿现状环城北路、宁镇公路采用高架线敷设方式。
一期工程地下线21.604km,高架线6.392km,过渡段0.354km;地下车站18座,高架车站4座;设黄隘车辆段1座和东外环停车场1座;设主变电所2座(分别位于丽园南路站和双桥站附近);设控制中心1处(与1号线合建、共享);与轨道交通网络中1、3、4、5、6号线衔接换乘。
车辆采用B型车(鼓形车),列车编组初、近期为4辆,远期为6辆编组。
1.2 设计依据1.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209标设计合同2.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209标招投标文件3.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209标中标通知书4.《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2009年9月)5.《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评估会专家组评审意见6.《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复7.《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8.《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9.执行与参考的主要设计规范《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地下铁道电动车组司机室、客室噪声限值》(GB 14892-2006)《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无缝线路铺设及养护维修方法》(TB2098-2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国家以及浙江省、宁波市其它相关规范、规程1.3 设计范围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轨道工程初步设计范围为全线正线及辅助线轨道工程,以及黄隘车辆段、东外环停车场车场线及其出入段(场)线轨道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初步设计方案概要介绍(简)
三、主要技术方案——车辆
城市轨道交通 初步设计方案 概要介绍
车辆的主要构成
牵引系统 包括受流器 或受电弓、 主融断器、 主隔离开关、 高速断路器、 牵引逆变器、 制动斩波器、 逻辑控制单 元、避雷器、 三相交流牵 引电动机等
三、主要技术方案——车辆
城市轨道交通 初步设计方案 概要介绍
车辆的主要构成
三、主要技术方案—机电-1.供电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 初步设计方案 概要介绍
供电方案
主变电站
二、主要技术方案—机电-1.供电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 初步设计方案 概要介绍
主变电站容量按远期配置,并应满足: 每一座主变电站引入两路专用或一路专用、一路共用的110kV 电源; 每一座主变电站设两台主变压器,采用有载自动调压; 正常时主变电站的两台主变压器同时运行; 当任一台主变压器退出运行时,另一台主变压器能够承担全站 供电范围内一、二级负荷的供电; 主变电站土建规模按照远期考虑,变压器容量按照近期配置。
1、车辆及限界
2、轨道
3、土建工程
4、机电工程
5、车辆基地、控制中心
6、防灾及人防
7、工程筹划
三、主要技术方案——车辆
城市轨道交通 初步设计方案 概要介绍
车辆选型: 车辆型式: 供电方式与供电电压: 载客定员人数: 运行参数:
最大构造速度 最大运行速度80km/h 最大启动加速度 紧急制动最大减速度 初、近、远期均采用?辆编组,?动?拖
三、主要技术方案——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 初步设计方案 概要介绍
道岔
城市轨道交通初步设计方案概要介绍
三、主要技术方案
1、车辆及限界
2、轨道
3、土建工程
4、机电工程
地铁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说明--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四期-东化工路站为例
第一章车站建筑 (2)1. 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采用标准 (2)1.1 设计依据 (2)1.2 设计范围 (2)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 (2)2. 工程概况 (3)2.1 工可预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4)2.2 站位 (4)2.3 站址环境 (4)3. 车站规模 (4)3.1 设计客流 (4)3.2 车站建筑的组成及面积 (4)3.3 车站型式、埋深及尺寸 (5)4. 车站总平面布置 (5)4.1 站址建设条件分析 (5)4.2 总平面设计 (5)4.3 物业及环境的综合开发 (5)5. 车站建筑设计 (6)5.1 地下一层(车站站厅层) (6)5.2 集散厅布置及客流组织 (6)5.3 地下二层(车站站台层) (6)5.4 垂直布置 (6)5.5 出入口通道、风亭等辅助建筑 (6)5.6 建筑防灾设计 (7)5.7 无障碍设计 (7)5.8 立面造型设计 (7)6. 建筑装修 (7)6.1 设计原则及装修标准 (7)6.2 造型、色彩、共性与个性 (8)6.3 照明设计(灯具选择及布置) (8)7. 存在问题与建议 (8)附件一车站站台宽度计算 (9)附件二紧急疏散能力验算 (9)附件三车站主要特征及设备表 (10)附件四车站管理用房统计表 (10)附件五车站设备用房统计表 (11)附件六图纸目录 (11)第一章车站建筑1.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采用标准1.1设计依据1.《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3.《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1999年,北京)4.《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5.《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试行稿)——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编(2016年7月)6.《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内容规定》——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编(2016年7月)7.相关会议纪要8.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总体组提供的渤海路站站址范围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工程设计标准、规模有关的资料。
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初步设计 地铁车站设计说明书
1.3
(1)主要设计原则
1)结构设计以“以人为本”、“满足功能要求”为原则,同时满足城市规划、行车运营、环境保护、抗震、防护、防水、防火、防腐蚀及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做到结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根据构件特点进行必要的强度、刚度(包括失稳)、倾覆、滑移、疲劳、变形、抗裂等验算,满足结构的耐久性。
(5)地下二层单柱双跨车站底板厚度一般取为900,部分车站采用1000,由于车站抗浮要求较高,控制的地下水位为地下1m,从结构整体稳定角度分析,建议底板厚度统一为1000。
回复:执行专家意见。
(6)地下二层单柱双跨中板纵梁高度一般为1000,建议适当增加至1200,中板厚度一般取为400,建议复核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或增加至450.
18)《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2)
1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2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沿线勘察揭露的地层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将本勘察单元范围内的岩土层划分为4个单元层和9个亚层,各岩土层工程特征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4ml)
杂填土(0)1层:杂色,松散,稍湿,以建筑垃圾为主,表层为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含大量渣土,块石。
素填土(0)2层:褐灰色、灰黄色,松散,软塑,潮湿,以粉质黏土为主,加少量灰渣土,碎石。该层分布于整条线路地段,层底标高7.63~41.64m。
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初步设计结构与防水说明(优秀工程范文)
目录1工程概况 (1)1.1设计范围 (1)1.2工程规模、车站形式 (2)1.3工可及总体设计阶段专家审查意见及落实情况 (2)2设计依据、原则与标准 (2)2.1设计依据 (2)2.2设计原则与标准 (4)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8)4站址周边环境 (13)1.1 站址环境综述 (13)4.1车站周边现状建、构筑物 (14)4.2重要控制性管线 (14)4.3车站与大型市政设施的关系 (14)5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措施 (14)5.1施工方法选择 (14)5.2施工技术措施 (15)6结构方案选择 (18)6.1围护结构方案比选 (18)6.2主体结构方案比选 (19)7工程材料 (20)8结构设计 (21)8.1主体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21)8.2主体结构设计 (25)8.3附属结构设计 (32)8.4结构特征一览表 (36)9结构防水及防蚀 (37)9.1设计原则和防水标准 (37)9.2主要技术要求与防水措施 (38)9.3杂散电流腐蚀防护 (45)10降水措施及要求 (46)11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47)11.1风险工程概况 (47)11.2工程自身风险分析 (47)11.3工程环境风险分析 (48)11.4风险工程识别分析一览表 (48)11.5风险工程分析及控制方案 (49)11.6监控量测设计 (49)12工程筹划 (51)12.1施工用地总图及布置 (51)12.2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52)12.3地上和地下管线的处理意见及处理措施 (53)12.4施工主要进度指标和进度安排等 (54)13白蚁防治措施 (54)13.1白蚁防治原则 (54)13.2防治范围 (55)13.3防治方法 (55)1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7)15土建工程量汇总表 (57)1工程概况1.1设计范围1)工程概况五里亭站位于福州市晋安区,为福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第 19 个站.车站站位位于福马路路中,横跨江浦路,沿东西向设置;西侧端头井离开五里亭立交下匝道约 53米,;东侧临近规划后浦路;福马路规划路面宽度为 50 米,现状路面宽 40 米,江浦路规划路面宽度为 18 米,现状路面宽 13 米.车站西南象限为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宿舍,东南象限为渠城新村,东北象限为福州博爱医院, 西北向为金洲小区.福马路规划路面宽度为50 米,现状路面宽40 米,车流量较大,江浦路规划路面宽度为18 米,现状路面宽13 米,车流量较小.车站东侧规划路宽度为40 米,现状路面宽 20 米左右,车流量大,为南北向城市交通主干道.沿福马路方向,有一埋深 4.5米、管径 800米米的污水管线、有一埋深 2.5米、管径 900米米的污水管线,可在施工时临时改迁.车站周边其余管线有:军用通信管、市政给水管、电力管、雨水管、燃煤气管等,埋深较浅,施工期间可通过临时改迁等方式保证正常使用和减小对车站的影响.2)工程组成及其相互建筑布置关系本站为地下二层标准站,车站内设置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同时设置 5 个出入口和 2 组风亭,分别设置于福马路南北两侧地块内.车站 1 号出入口设置于福马路北侧,以照顾省五里亭、福州博爱中医院及其周边居住区客流,车站 2 号出入口考虑为满足远期规划后浦路建成后的过街功能,预留远期改造实施,以照顾到省五里亭区域客流; 1 号风亭结合 3 号出入口设置在渠城新村前福马路南侧绿化地块中;4 号出入口设于福马路与江浦路交叉路口东南象限的大统钟表有限公司前.2 号风亭设置于福马路与江浦路交叉路口西南象限的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宿舍地块内.3)设计范围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CK32+392.000,设计起点里程:CK32+263.198;设计终点里程:CK32+461.800.初步设计范围为设计里程内的主体、附属结构(含通道、出入口、风道、风亭)、防水设计及交通疏解、管线迁改等工程初步筹划.1.2工程规模、车站形式本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总长 200 米,标准段宽 19.7 米,顶板覆土2.834米.标准段基坑深度约 17.5米~17.2米.车站共设置 5 个出入口和 2 组风亭, 分别设置于福马路南北两侧地块内.1.3工可及总体设计阶段专家审查意见及落实情况1.3.1工可预评审意见及落实情况无1.3.2总体设计阶段评审意见及落实情况1)需确认管线改迁至红线内的可行性.回复:与相关单位核实管线迁改至红线内的可行性.落实情况:已按迁回红线内考虑.2设计依据、原则与标准2.1设计依据2.1.1主要遵守的规范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 年版4.《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 年版7.《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8.《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范》(JGJ138-2001)9.《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3)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1.《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94-2008)1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1997)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02)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1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 年版1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9.《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2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22.《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RFJ02-2009)2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J449-2005)24.《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J159-2002)2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26.《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27.《铁路桥涵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2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29.《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30.《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3.《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2008)3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36.《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37.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38.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28.其他现行国家、福建省及福州市相关规范、规程及规定.2.1.2其他设计依据1.《福州市轨道交通2 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12 年12 月)2.《福州市轨道交通2 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意见(2012 年12 月)3.《福州市轨道交通2 号线工程总体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及回复(2013 年05 月)4.《福州市轨道交通2 号线工程2 标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3 年 6 月)5.《福州地铁2 号线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 年3 月)6.《福州地铁2 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 年6 月)7.《福州市轨道交通2 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 年 6 月)8.业主、总体组提供的各种联系单、公文2.2设计原则与标准2.2.1设计原则1)地下结构的设计应以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考虑不同施工方法对地质勘探的特殊要求,通过施工对地层的观察和监测反馈进行验证.2)地下结构的设计,应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城市规划引起周围环境的改变对结构的作用.位于城市主干道下的车站顶板覆土不宜小于3 米;位于城市次干道下的车站顶板覆土不宜小于2 米.对于特殊地段,可根据规划部门的意见,覆土厚度作相应的调整.对分期建设的地铁线路,应根据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合理确定节点形式并预留远期实施条件.3)地下结构设计,应考虑 2 号线工程要求并根据沿线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周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及道路交通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境影响和使用效果等综合评价,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在含水地层中,应采取可靠的地下水处理和防治措施.在温泉影响区内应避免隔断温泉通道,尽量采取对地下环境无污染的施工工艺.4)地下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方法、结构或构件类型、使用条件及荷载特性等,选用与其特点相近的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结合施工监测进行信息化设计.应按下列原则进行选用:(1)明、盖挖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执行以国标《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为基础编制的相关规范;进行稳定性检算时,采用总安全系数法.(2)直接承受列车荷载的楼板等构件,其计算及构造应满足现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5)车站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运营、施工、防火、防水、防杂散电流等要求.6)地下结构应就其施工和正常使用阶段,进行结构强度的计算,以及相应进行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混凝土结构,必须进行抗裂验算或裂缝宽度验算.当计入地震荷载或其它偶然荷载作用时,不需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7)地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根据设防要求、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埋深等因素选用能较好反映其地震工作性状的分析方法,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提高结构和接头处的整体抗震能力.8)地下工程的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的环境等选用,并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主要受力构件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必要时也可采用金属材料.9)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其允许数值应根据地铁沿线不同地段的地面建筑、地下构筑物及管线等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10)地下结构设计的净空尺寸应满足2 号线的建筑限界和其它使用及施工工艺等要求,施工中应考虑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影响,施工误差按施工规范执行.11)地下结构,应根据现行《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的措施.钢结构及钢连接应进行防锈处理.12)当地下结构处于有侵蚀地段时,应采用抗侵蚀措施,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蚀要求应根据介质的性质按有关标准执行.13)地下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对下列情况时,尚应对其纵向强度和变形进行分析:(1)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2)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3)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4)地基沿纵向有不均匀沉降;(5)当结构连续较长、分缝间距较大且未采用有效释放变形措施时,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纵向的影响.(6)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分析.14)应根据施工各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最不利条件确定车站各断面设计荷载, 并考虑在城市建设中地下水变动幅度及因城市规划引起的覆土变化的可能性.15)当地下车站和隧道底部处于淤泥或淤泥质土等软弱地层时,应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并结合计算分析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可采用搅拌桩、旋喷桩或注浆加固等措施.2.2.2设计标准1)地铁主体结构及重要的附属结构(包括损坏和大修会严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一般建筑如车辆段建筑等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安全等级为二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条件下,主要结构构件(结构顶底板、各层楼板、框架梁柱、中墙、外墙、楼梯、站台板)应不需要进行大修加固而能保持使用功能;次要构件(自成结构体系的内部梁、柱、墙等)可进行维修以保持其使用功能.基坑支护结构的使用年限不小于 1 年,围护结构作为永久构件的一部分时,在考虑刚度、强度折减到基础上,其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2)结构的设计水位,使用期按100 年一遇的洪涝水位设计,并按设防水位进行检算.3)地下结构中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其他构件应满足相应的室内防火规范要求.4)本工程属甲类人防工程,工程防核武器抗力级别为6 级,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为6 级,防化等级均为丁级,并在结构设计时采用相应的构造处理措施.5)地下结构按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进行设计,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抗震等级为三级.在结构设计时采取相应的构造处理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对于非承重构件(装饰构件、管道安装等)也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当结构位于液化地层时,应考虑地震及车辆震动可能对地层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根据结构和地层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当地下车站上部建有地面建筑时,应进行整体抗震检算.6)地下车站和机电设备集中区段的防水等级为一级,区间隧道及其连接通道等附属的隧道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7)地下结构中各类永久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需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协调.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中主要构件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在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时,相应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系数取 1.1,其他构件取1.0.按荷载效应的偶然组合(如地震、人防作用组合等)进行承载力计算时, 结构重要性系数取 1.0.8)地下结构中各类临时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相关规范及结构重要程度确定.如作为临时构件使用的支护结构,其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可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确定;无相关规范要求的次要临时构件, 在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时,安全等级可设为三级,重要系数可取0.9.当构件同时兼有临时和永久功能时,其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需按两者偏保守考虑.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时,浅埋暗挖法隧道的初期支护作为永久结构使用时,其重要性系数取1.1,作为临时构件使用时,其重要性系数取1.0.9)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地下水位情况进行抗浮稳定验算,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 1.05,当计及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15.当结构抗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10)本站场地无冻融条件,也非氯化物环境,地下水位微腐蚀,对混凝土结构无明显化学腐蚀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退化主要由保护层碳化引起钢筋锈蚀所致.根据GB/T50476-2008,属于一般环境,环境类别为I,车站内部结构构件的环境作用等级多属于I-A,与土体接触的结构构件多属于I-B,地表附近与土体接触构件环境等级为I-C,出入口风亭等出地面构件环境作用等级为I-C.根据GB50010-2010,车站内部结构构件的环境类别属于一类,与土体接触的结构构件多属于二a 类,地表附近干湿交替构件属于二b 类,出入口风亭等出地面构件环境作用等级为二b 类.11)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按表2.2-1 中的数值进行控制;对处于侵蚀环境的不利条件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严控制.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的限值表2.2-1注:1、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要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制应取为 0.2米米;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制应取为 0.3米米;2、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架、托架及双向板体系,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对一类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单向板,应按表中二a 级环境的要求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a 类环境下需作疲劳验算的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裂缝控制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构件进行验算;3、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7 章的有关规定;4、对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5、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Cs,小于 20米米时取 20米米,大于 65米米时取 65米米;6、当满足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5 条配置表层钢筋网的梁,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1.2 条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打 7 折.12)地下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偶然荷载参与组合时,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地质概况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所处地层依次为:(1)<1-2>杂填土杂填土呈杂色,主要成分为中粗砂及砖块、碎石、砼块等建筑垃圾,混少量淤泥,松散~欠压实.沿线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颜色较杂,主要呈灰色、灰黄色,稍湿~湿,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粘性土,夹杂有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硬杂质含量大于30%,,大部分稍压实~欠压实,堆填年代多大于10 年,部分地段以粘性土、碎石、块石为主回填,部分钻孔位于路面,表层多为0.3-0.4 米厚的路面铺砖或水泥铺石.本层表面多直接出露于地表,薄厚多变.本层在168 个钻孔中揭示杂填土,层顶埋深0米(标高3.61~10.62米),层底埋深0.2~6.3米(标高0.8~6.48米),层厚0.2~6.3米,平均厚度2.89米.本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0 次,其实测击数为5~8 击,平均值7.0 击,修正后击数为4.8~7.7 击,平均击数为6.7 击.本层共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5.5米,其实测击数为1~76 击,平均值16.4 击,修正后击数为1~68.1 击,平均击数为15.3 击.(2)<2-4-1>淤泥呈深灰色,流塑,饱和,部分夹薄层细砂而表现为淤泥夹薄层砂,局部含有腐植质,有腥臭味,摇振反应慢,有光泽,捻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本层在170 个钻孔中揭示,层顶埋深 1.0~22.5米(标高-15.83~6.48米),层底埋深4.3~26.5米(标高-20.56~3.03米),层厚0.7~24.8米,平均厚度7.44米.(3)<2-4-4>淤泥夹砂呈深灰色,流塑,饱和,混粉细砂,层状砂与淤泥厚度比为1/10-1/3,局部夹有10~15厘米细砂,局部含有腐植质,有腥臭味,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低.本层在105 个钻孔中揭示,层顶埋深3~32.8米(标高-25.85~ 4.53米),层底埋深 5.3~35.5米(标高-28.55~2.23米),层厚0.8~23米,平均厚度5.17米.本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3 次,其实测击数为5~22 击,平均值11.4 击,修正后击数为3.5~15.4 击,平均击数为8.5 击.(4)<2-4-5>粉淤泥质中细砂深灰色,上部松散~稍密,下部稍密~中密,饱和,含中细粒石英颗粒及云母等,含淤泥质及少量有机质,级配不良.本层呈中薄层状或透镜体状零星分布.本层在72 个钻孔中揭示,层顶埋深 6.4~30.1米(标高-27.12~-0.07米),层底埋深8.6~33.3米(标高-30.22~-2.29米),层厚0.9~19.6米,平均厚度7.2米.本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89 次,其实测击数为6~24 击,平均值14.9 击,修正后击数为4.2~17.9 击,平均击数为11.2 击.(5)<3-2>粉细砂呈浅黄、浅灰、灰绿等,主要成份为石英,粒径较均匀,含较多粘粒,饱和,松散~稍密状为主,局部含淤泥质,级配不良.本层零星分布,厚度在22 个钻孔中揭示,层顶埋深19.8~40.6米(标高-33.39~-13.48米),层底埋深23.6~44.3米(标高-37.09~-17.28米),层厚 1.7~8.9米,平均厚度 3.84米.本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2 次,其实测击数为7~34 击,平均值16.8 击,修正后击数为4.9~23.8击,平均击数为11.8 击.(6)<3-3>中粗砂呈浅黄色、浅灰色、灰黄色等,饱和,中密~密实为主,本层在75 个钻孔中揭示,层顶埋深8.8~50.3米(标高-43.52~-1.95米),层底埋深14.2~50.5米(标高-44.48~-6米),层厚0.4~27.3米,平均厚度6.72米.本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08 次,其实测击数为11~44 击,平均值28.1 击,修正后击数为7.7~30.8 击, 平均击数为19.7 击.本层共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3.0米,其实测击数为11~32 击,平均值22 击,修正后击数为7.2~13.7 击,平均击数为11.1 击.2)水文概况(1)地表水场地主要为剥蚀丘陵,场地内无地表水体分布.(2)地下水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分为上层滞水、松散岩类孔隙水(潜水或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a)上层滞水第四系表层的人工填土中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其透水性一般,填土层由于物质组成变化较大,渗透性变化大,填土层以碎块石为主时,富水性、渗透性较好;当填土成分主要为黏性土混少量碎石时,富水性、透水性及渗透性相对较差.上层滞水的水位和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上层滞水水量较丰富,枯季水量变小.b)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位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沉积物的孔隙中.工程区的主要相对隔水层包括<2-4-1>淤泥、<3-1>粉质粘土和<3-4> 淤泥质土,其富水性差,不透水~微透水.根据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将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可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两种.a.松散层孔隙潜水松散层孔隙潜水分布范围比较有限,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海相沉积层<2-5>中细砂层中,该层属强透水层,其上部为杂填土层直接覆盖,具有统一地下水位,为潜水.根据车站水文钻孔的资料,<2-5>中细砂上部为<1-2>杂填土,下部<2-6>粉质粘土为不透水~微透水,为相对隔水层,组成潜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该含水层厚约9米,潜水的水头埋深3.79米(高程为4.04米),渗透系数为30.95米/d (3.58×10-2厘米/s),强透水性,水温23.1℃左右,主要受大气降水的下渗补给和相邻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地下水有一定动态变化,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b.松散层孔隙承压水根据场地钻孔资料,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5>中细砂层、<3-3>中粗砂、<3-8>卵石、<3-2>粉细砂、<2-4-3>淤泥中细砂交互层、<2-4-4> 淤泥夹砂、<2-4-5>淤泥质中细砂和<5-2>残积砂质粘性土中.其含水性能与砂的形状、大小、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2-5>、<3-3>和<3-8>属中等~强透水层,其余属弱~中等透水层.承压含水层<2-5>中细砂层上部普遍覆盖有10~15米厚的相对隔水层<2-4-1>淤泥和<2-6>粉质粘土,使<2-5>中的地下水呈现出承压性.<2-4-3>、<2-4-4>和<2-4-5>厚5~20米不等,其上有<2-4-1> 淤泥等隔水层分布,部分呈透镜体形式分布于<2-5>中细砂中,属弱透水层.<3-3>和<3-8>埋藏较深,上部一般分布有<3-1>粉质粘土等连续的隔水层,地下水属第三系松散层孔隙承压水.<5-2>残积砂质粘性土基岩埋深较浅的地段,属弱透水层.根据车站水文钻孔孔的资料,<2-5>中细砂上部的<2-6>粉质粘土透水性差,为隔水层,组成<2-5>中细砂承压含水层的顶板,下部<2-4-2>淤泥质土为不透水~微透水,为相对隔水层,组成含水层的隔水底板.该承压含水层厚3~9米不等,承压水的水头埋深3.74米(高程为4.02米),渗透系数为48.53米/d (5.61×10-2厘米/s),强透水性,水温23.5℃ 左右,受侧向或层间越流补给或排泄,地下水动态变化较小,水位基本不变.c)基岩孔隙-裂隙水基岩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深部花岗岩的砂土状强风化带中,基岩裂隙水赋存于深部花岗岩的碎块状强风化及中等风化带中,由于裂隙张开和密集程度、连。
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初步设计 地铁车站设计说明书
1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年版)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
11)《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RFJ02-2009)
2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5)《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2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1
1.1
本站为合肥市轨道交通3号线的第15个车站,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CK16+546.000。车站起点里程为右CK16+429.018,车站终点里程为CK16+625.218。该站位于清溪路与潜山北路交叉口西南侧,沿东北西南向敷设于潜山北路。
车站总建筑面积为13845.35m2;车站主体总长196.2m,标准段总宽度20.9m,标准段基坑平均深度18.11m(大里程盾构井段20.71m,小里程盾构井段18.175m),覆土厚度2.26~4.95m,地面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约19.35~22.09m。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
地铁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说明--以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四期-东化工路站为例
第一章车站建筑 (2)1. 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采用标准 (2)1.1 设计依据 (2)1.2 设计范围 (2)1.3 主要设计原则及标准 (2)2. 工程概况 (3)2.1 工可预评审专家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4)2.2 站位 (4)2.3 站址环境 (4)3. 车站规模 (4)3.1 设计客流 (4)3.2 车站建筑的组成及面积 (4)3.3 车站型式、埋深及尺寸 (5)4. 车站总平面布置 (5)4.1 站址建设条件分析 (5)4.2 总平面设计 (5)4.3 物业及环境的综合开发 (5)5. 车站建筑设计 (6)5.1 地下一层(车站站厅层) (6)5.2 集散厅布置及客流组织 (6)5.3 地下二层(车站站台层) (6)5.4 垂直布置 (6)5.5 出入口通道、风亭等辅助建筑 (6)5.6 建筑防灾设计 (7)5.7 无障碍设计 (7)5.8 立面造型设计 (7)6. 建筑装修 (7)6.1 设计原则及装修标准 (7)6.2 造型、色彩、共性与个性 (8)6.3 照明设计(灯具选择及布置) (8)7. 存在问题与建议 (8)附件一车站站台宽度计算 (9)附件二紧急疏散能力验算 (9)附件三车站主要特征及设备表 (10)附件四车站管理用房统计表 (10)附件五车站设备用房统计表 (11)附件六图纸目录 (11)第一章车站建筑1.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采用标准1.1设计依据1.《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3.《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1999年,北京)4.《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5.《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试行稿)——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编(2016年7月)6.《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内容规定》——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编(2016年7月)7.相关会议纪要8.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四期工程总体组提供的渤海路站站址范围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工程设计标准、规模有关的资料。
地铁车站结构设计
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地铁车站是城市地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安全、便利和美观等方面。
本文将从站点选址、站厅设计、站台设计和出入口设计等角度,对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1.站点选址地铁车站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因素:-人口密度:选址应与人口密集区接近,方便乘客出入。
此外,还要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以确保选址能够满足未来需求。
-交通便捷性:车站附近应有公交站点和停车场,方便乘客换乘和停车。
-地质条件:选址要避免地质灾害和地下水问题,以保证车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站厅设计站厅是地铁车站的核心区域,应具备以下特点:-宽敞明亮:站厅应设计为宽敞明亮的空间,以提供足够的运营空间和方便的视觉导向。
-分区布局:站厅应划分出清票区、安检区、候车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以便乘客可以有序地进行票务和安全检查。
-通风系统:站厅应配置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的流通和乘客的舒适。
3.站台设计站台是乘客上下车和换乘的区域,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宽度和长度:站台宽度应足够以容纳客流高峰时的乘客,并提供充足的上下车空间。
站台长度应根据列车的长度来确定,以便保证列车的完全停靠。
-安全设施:站台应设有防护门和安全栏杆,以保证乘客的安全,并防止乘客进行危险行为。
此外,站台上还应设有紧急广播和紧急出口,以应对突发情况。
-无障碍设施:站台应设有无障碍通道、盲道和轮椅航道,以方便残障乘客的使用。
4.出入口设计出入口是地铁车站与城市道路和交通网络相连接的区域,其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就近性:出入口应就近于周边居民区和商业区,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
-多元交通接驳:出入口应与公交站点、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相连接,以满足乘客的多样化交通需求。
-安全和流畅性:出入口应设置适当的安全设施,如监控摄像头和安保人员。
此外,还应考虑到乘客的流量,并设置合理的通道和通行方式,以保证出入口的流畅。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应兼顾安全、便利和美观等方面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 初步设计(车站)
目录1 概述 (1)1.1设计依据11.2设计范围21.3主要设计原则和标准21.4总体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32工程概况 (3)2.1工程概况32.2站址环境32.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43施工方法选择及主要施工步序 (7)3.1施工方法的选择73.2主要施工步序74 结构方案的选择 (7)4.1基坑支护结构方案比选84.2主体结构方案比选 94.3工程材料95 结构计算 (9)5.1围护结构计算95.2主体结构计算105.3抗浮计算及抗浮措施126 技术措施及施工总体筹划 (12)6.1基坑防淹及排水措施136.2施工组织及进度136.3管线改移防护建议136.4施工监测及第三方监测137 风险源及保护措施 (15)7.1风险源分级原则157.2车站风险源汇总及分级157.3风险源保护措施168 防水设计 (17)8.1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178.2防水设计179 耐久性设计 (18)9.1混凝土材料要求189.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89.3结构构造要求189.4施工要求1910 存在问题及下阶段注意事项 (20)附图 (20)1 概述1.1 设计依据(1)相关批文和设计基础资料1)《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年)3)《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0年)4)《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2年10月)5)《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专家意见》(2012年10月)6)《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预评审会专家组意见》(2012年12月)7)《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地形图(初勘)》8)《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地下综合管线勘测报告(初勘)》9)《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物探成果(初勘)》10)《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11)《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可研阶段)》12)《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报告(可研阶段)》(2)主要设计规范及规程1)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2)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6) 《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 96:97)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9)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1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13) 《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RFJ 02-2009)1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86-2001)16)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年版)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8)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19)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5-2010)20)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2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2)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23)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4)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25)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6)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1.2 设计范围本次设计范围为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位同站(原卓达站)(起讫里程为右CK17+800.940~右CK18+029.300)主体结构及附属结构初步设计。
地铁5号线前海湾站初步设计说明(A版)--土建(正版)全解
2 工程概况2.1 站位前海湾站是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起点站,位于前海片区现正进行填海施工的待规划开发区,规划晨文路和在建地铁1号线鲤鱼门站西侧地块内。
前海湾站呈南北走向布置,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CK0+401.000。
2.2 站址环境前海湾站周围空旷,目前为填海区,现状无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分布,仅在车站东侧分布有地铁1号线鲤鱼门站和鲤鱼门~新安区间南明挖段施工场地和施工驻地临时房屋,施工场地内有正在施工的明挖基坑,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套管钻孔咬合桩+钢管内支撑形式。
车站站址范围地形因填海工程造成起伏较大,车站北半部分(规划七号路北侧)现状为淤泥区和地铁1号线鲤鱼门站施工场地,地面标高4.0~10.0m;车站南半部分为规划七号路填海施工场地和淤泥区,七号路填海采用高填方抛石挤淤,现填筑路堤标高约15.0m,其南侧淤泥区标高约6.0m。
3 车站规模3.1 设计客流前海湾站设计年限为初期2014年,近期2021年,远期2036年。
控制车站规模的客流量为远期设计客流量,远期早、晚高峰小时轨道客流量见表3.1-1~4。
表3.1-1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早高峰小时轨道客流量表3.1-2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晚高峰小时轨道客流量表3.1-3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早高峰换乘客流量表3.1-4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晚高峰换乘客流量表3.1-5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早高峰换乘客流量表3.1-6 远期(2036年)前海湾站晚高峰换乘客流量本站按晚高峰客流量控制,远期高峰小时上下车客流量约14095人次,客流量超高峰系数按1.25,则车站设计客流量为14095×1.25=17619人次/h。
3.2 车站建筑组成及面积车站建筑主要由站厅层、站台层、出入口通道、风道及地面建筑组成。
车站总建筑面积30425.84m2,站厅层面积16009.42m2,站台层面积14416.42m2;出入口通道面积0m2(均含在站厅层内),风道面积0m2(均含在站厅层内),出入口上盖、垂直电梯上盖、风亭上盖、冷却塔面积643.26m2;南端自然形成空间面积4300m2,北端自然形成空间面积2520m2。
地铁车站初步设计说明
第二分册车站结构1.概述1.1 工程概述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相城区、苏州古城区、吴中区、吴江市松陵镇等重要组团,是苏州市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路,与轨道2号线共同支撑城市发展副轴。
主线线路起于相城北部新城区的苏蠡路,经相城区中心城区,沿人民路穿越古城中心,途经苏州火车站、北寺塔、观前商业中心、吴中区中心、吴江规划滨湖新城、吴江汽车站、苏嘉城际铁路松陵站等客流集散点,止于吴江市同津大道。
主线全长41.1km,设车站30座,均为地下站。
苏蠡路车站为全线的第1座车站,车站位于规划苏蠡路与文灵路T型交叉口南侧,沿文灵路布臵,周边为厂房及二三层的民居。
站址处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约3.0m,车站埋深约16.61m。
1.2工可评审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可研报告》推荐苏蠡路等10座地下车站,采用放坡+SMW工法桩做基坑围护结构,基坑深度约16m左右,而在围护结构设计原则中规定SMW工法仅适用于≦14m深的基坑,故苏蠡路等站均需放坡2m左右,但《可研报告》没有明确放坡段采用什么支护型式以及浅层地下水如何处理等措施,应补充完善。
执行情况: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形式采用SMW工法桩+放坡,放坡深度四米,坡面采用网喷砼+土钉。
2)应进一步补充分析场地承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给出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应对措施。
执行情况:场区内无承压水影响;2设计依据2.1设计依据1)《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0.08)2)《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可预评审专家意见》(2010.08)3)《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4)《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5)《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6)《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管线调查成果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7)《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9)8)《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形图》(江苏省测绘院2010.7)9)《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初步设计车站防水通用图》(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9)苏州轨道交通指挥部、苏州市各区政府、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4号线总体组下发的相关会议纪要、技术联系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分册车站结构1.概述1.1 工程概述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相城区、苏州古城区、吴中区、吴江市松陵镇等重要组团,是苏州市南北方向的骨干线路,与轨道2号线共同支撑城市发展副轴。
主线线路起于相城北部新城区的苏蠡路,经相城区中心城区,沿人民路穿越古城中心,途经苏州火车站、北寺塔、观前商业中心、吴中区中心、吴江规划滨湖新城、吴江汽车站、苏嘉城际铁路松陵站等客流集散点,止于吴江市同津大道。
主线全长41.1km,设车站30座,均为地下站。
苏蠡路车站为全线的第1座车站,车站位于规划苏蠡路与文灵路T型交叉口南侧,沿文灵路布臵,周边为厂房及二三层的民居。
站址处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约3.0m,车站埋深约16.61m。
1.2工可评审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可研报告》推荐苏蠡路等10座地下车站,采用放坡+SMW工法桩做基坑围护结构,基坑深度约16m左右,而在围护结构设计原则中规定SMW工法仅适用于≦14m深的基坑,故苏蠡路等站均需放坡2m左右,但《可研报告》没有明确放坡段采用什么支护型式以及浅层地下水如何处理等措施,应补充完善。
执行情况: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形式采用SMW工法桩+放坡,放坡深度四米,坡面采用网喷砼+土钉。
2)应进一步补充分析场地承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给出工程安全性评价以及应对措施。
执行情况:场区内无承压水影响;2设计依据2.1设计依据1)《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0.08)2)《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可预评审专家意见》(2010.08)3)《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4)《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8)5)《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调查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6)《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管线调查成果报告》(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苏州> 2010.9 )7)《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0.9)8)《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形图》(江苏省测绘院2010.7)9)《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初步设计车站防水通用图》(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0.09)苏州轨道交通指挥部、苏州市各区政府、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4号线总体组下发的相关会议纪要、技术联系单。
2.2设计所采用的主要规范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1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2008年版) 1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规范》(GB50086-2001)1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7)《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1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9)《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20)《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2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2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2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24)《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其它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和地方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复文件等。
3.设计范围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CK0+431.51,为四号线的第一个车站,北端与明挖区间分界里程为:右CK0+63.010,起点里程为:右CK0+62.210。
南端与苏蠡路站~安元西路站区间设计分界里程为:CK0+622.01(端头墙内侧),终点里程为右CK0+622.810。
结构外包全长560.6m,标准段外包宽度为19.7m。
4.设计原则及标准1)应根据本站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围建筑、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和区间隧道施工方法,经技术、经济及环境因素等综合比较,合理地选择施工工法及相应的基坑围护及结构方案。
2)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运营、城市规划、防水、防迷流的要求;结构净空尺寸应满足限界、施工工艺及使用要求,并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及后期沉降的影响。
3)结构设计分别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按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应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执行,并满足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地铁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1。
4)根据车站结构的类型和施工方法,应分别按照有关的设计规范对其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进行强度计算,必要时还应进行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尚应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进行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
钢筋混凝土的裂缝开展允许值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所处环境条件和防水措施等因素加以确定。
在正常使用状态中,构件不得出现大于0.2~0.3mm的裂缝。
5)围护结构方案应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宽度和深度为依据,考虑与主体结构的相互关系,防水要求,对周边地面建筑物和地下构筑物的影响,施工难易程度等,经全面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6)结构的计算模式,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反映施工过程和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
7)地下结构宜采用信息化设计及施工;在既有资料和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的信息反馈修正设计、指导施工。
8)结构按6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验算,并在结构设计时采取相应的构造处理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9)车站结构应具有战时防护功能,应按平战转换进行设计。
设防部位按六级人防荷载进行验算,并应能设臵相应的防护设施。
10)地下车站结构的防水设计应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以结构自防水为主,附加外防水为辅,关键在于处理好施工缝、变形缝等缝的防水。
5. 地质概况5.1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①3素填土:灰黄色、灰色,松软,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局部间夹碎石、砖等③1粘土:暗绿色-黄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夹灰色或青灰色条带,切面光滑,有油脂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
③2粉质粘土:灰黄色为主,局部青灰色,可塑为主,底部一般呈软塑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夹灰色或青灰色斑块,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③3粉土:灰黄~灰色,稍~中密,饱和。
夹少量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碎片,标贯击数平均值N=14.1。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0.80~7.60m,层顶标高-12.30~-0.63m,该层压缩性中等。
④1粉质粘土:灰色,软~流塑。
薄层理发育,夹少量薄层粉土。
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0.80~13.00m,层顶标高-14.85~-4.30m,该层压缩性中等偏高。
④2粉土:灰色,中密状为主,饱和,局部稍密,夹薄层状粉质粘土,无光泽,干强度、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
⑤1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水平层理较发育,夹薄层状粉土或粉砂,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偏低,无摇振反应。
⑥1粘土:暗绿色-黄褐色,硬塑,均质致密,夹少量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有油脂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
⑥2粉质粘土夹粘土:灰黄色-青灰色,可塑,局部硬塑,局部夹有粘土薄层,偶夹薄层状粉土,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高,无摇振反应。
⑦1粉质粘土:灰色,软塑,具水平层理,夹粉土薄层,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偏低,无摇振反应。
⑧1粘土夹粉质粘土:暗绿色-青灰色,可塑-硬塑,较均质,偶见铁锰结核,夹粉质粘土,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
⑨粉土夹粉砂:灰色、青灰色,密实,饱和,粘粒含量较高,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
⑩1粉质粘土:灰色,局部青灰色,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局部夹有少量薄层状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5.2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埋藏特征,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含水层、微承压含水层。
孔隙潜水含水层:量测的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填土层中,潜水位埋深约4.97m左。
影响基坑施工含水层分别为③2粉质粘土和④2粉土,计算钻孔含水层顶板标高为-3.44m,平衡点时基坑开挖相应的标高为-1.15m,对于基坑止降水措施可以采用全封闭止水帷幕隔③2粉质粘土和④2粉土,坑内管井降水。
各土、岩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5.1-1。
岩土工程初步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表5.1-189注:含水量、重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压缩系数为平均值;静止侧压力系数K0、基床系数为建议值;固结系数为P=100kPa压力段的平均值;直剪(固快、快剪)指标为标准值;渗透系数采用最大值。
105.3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5.3不良地质作用无6. 车站结构设计6.1结构方案的选择6.1.1围护结构方案围护结构方案应遵循“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的方针,并综合施工方法、地形及地质条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防水方案等因素以确定;本站基坑标准段挖深16.7-17.5米,在围护结构选型上存在:连续墙、钻孔咬合桩、SMW工法桩等三种围护型式的可能。
这三种施工方法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围护结构形式比选见表6.1.1-1围护形式比较表表6.1.1-1根据本站的实际情况,车站位于苏州市郊,交通流量少,根据规划,周边建筑物在施工前均拆迁处理,车站放坡条件良好,考虑到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结合,本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型式采用“浅层放坡4m+SMW工法桩”,内支撑体系:第一道钢筋砼支撑,其余为钢管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