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21通用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微观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如何将原子结构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化学模型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3. 安排实验: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实验,让学生观察原子结构。
4. 预习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些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如太阳系模型、星球模型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这些模型的关系,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通过展示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内涵。
2.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通过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情况,了解电子运动的状态包括电子层、电子亚层、自旋方向等。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讲解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如何填充到各个能级的。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元素的性质变化,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课堂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例如:* 为什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为什么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是稳定结构?* 为什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正价?* 为什么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负价?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理解。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加工制造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想象和理解,需要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概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图片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设备,进行原子结构实验的必要条件。
3. 准备教学材料:教材、教案、PPT课件等。
4. 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原子知识,提问学生原子结构模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2. 展示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过程。
3. 提出问题:原子结构是怎样的?它由哪些部分组成?(二)新课教学1. 认识原子的构成(1)介绍质子、中子、电子的发现历史。
(2)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3)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高速运动。
(4)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讲解氢原子结构的模型(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2)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概念。
(3)解释量子力学中的电子运动状态。
3. 认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应用。
4. 实验演示(1)让学生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2)演示氨气的合成实验,解释氨气的用途。
5. 学生讨论与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在性质、应用等方面的区别。
(2)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 课堂小结(1)总结原子结构组成及模型。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由里往外。
(2)每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能级: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有差别,按能量不同分成能级。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知识拓展]1.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之和越大,能量越高
[板书]2.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之和相等时,主量子数越大,能量越高
例如,4s轨道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之和为4,3d轨道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之和为5,于是4s轨道的能量低于3d轨道的能量;而3d轨道和4p轨道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之和均为5,但4p轨道的主量子数更大,于是4p轨道的能量高于3d轨道的能量[讲]自然界一个普遍的规律是“能量越低越稳定”。原子中的电子也是如此。在不违反保里原理的条件下,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使整个原子体系能量处于最低,这样的状态是原子的基态。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能级: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有差别,按能量不同分成能级。
规定,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依次称p、d、f、g能级……
[课前练习]理论研究证明,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分成不同的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还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能层和能级的符号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投影]
[板书]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学生听,记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思考学生听学生做练习,巩固知识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以及不同模型对理解原子结构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实验器材。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设计课堂互动问题。
3. 安排实验:在课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并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4.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对原子结构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原子、分子、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 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等基本粒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2)原子核: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作用,强调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可以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元素和相对质量。
(3)电子: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分类,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以及电子云的概念。
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规律。
(4)能层能级:讲解原子中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上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差异。
可以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展示能层和能级的分布和关系。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方式。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课程教学设计
选修3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4)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方法和过程:复习回顾与知识沿伸、类比和归纳如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3、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三、教学准备课件准备四、学习方法: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五、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简介原子结构理论衍变道尔顿原子模型: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玻尔原子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电子云模型: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
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图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
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二)讲授新课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学生阅读P4页相关内容,总结出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合形成其他元素。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级与能层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与过程1、学会运用观察、阅读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讨论的活动中,并在小组内组员间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小组间竞争意识,懂得悦纳他人。
二、教学重点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难点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四、教材分析:教材从原子的诞生引入课题,分别介绍了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
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了初步认识,进入本节内容,一方面要从电子层过渡到能层,另一方面,要介绍能级、原子轨道、能量最低原理等新知识。
教材完全回避了四个量子数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五、学情分析本节的学习是对所学《化学必修2》中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深化,在必修2中学生对核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因此,本节的学习是唤起沉淀的知识,构建学生新的微观世界视角。
六、教学理念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注意教师的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归纳、判断、推理的探究活动中生成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间(大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引入2min在必修2中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怎样表示原子结构?Na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知识引入新知识,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示意图、模型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型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基本概念2.原子的基本组成3.原子的结构模型4.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三、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存在和构成。
3.实验法:通过示意图和简单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石头等,并提问:“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b.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什么,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20分钟)a.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原子的基本概念,解释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b.介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解释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3.展示实物和实验(20分钟)a.展示实物,如砂锅、铁锅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
b.进行简单实验,如电解水,让学生观察电解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生成,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与原子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4.讲解原子的结构模型(25分钟)a.介绍历史上的三个原子结构模型:汤姆逊的酸葡萄糖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和玻尔的量子模型。
b.使用示意图和动画演示不同模型的图像和解释。
c.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在揭示原子结构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5.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周期表(20分钟)a.介绍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解释它们与元素的关系。
b.展示元素周期表,并讲解它的组成和规律。
c.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对于研究和应用元素的重要性。
6.总结与小结(5分钟)a.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b.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并解答。
教学设计3:1.1.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3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学习目标】
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学习重点】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教学过程】
一.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1.泡利原理
内容: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
2.洪特规则
内容: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
[及时巩固]
(1)写出下列原子:C、O、P的电子排布图。
(2)写出铁原子的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图。
[温馨提醒] 弄清“成对电子”与“未成对电子”的概念。
[动手一试] 写出24Cr、29Cu两种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洪特规则的特例:当同一能级上的电子排布为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和全空状态(p0、d0、f0)时,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重点掌握]
Cr: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
Cu: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3d104s1
[思考] 铁的两种离子:Fe2+、Fe3+哪个更稳定?
二、电子排布图
用方框表示原子轨道,用箭头表示电子。
箭头方向表示电子的自旋状态。
例如,锂(Li)原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
1s22s1
表示到能层表示到能级表示到轨道、自旋
[及时跟进] 完成下表。
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F
Mg
Cl
Ca
【学与问】P12.。
高中化学1.1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3
1.1《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明白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散布及其能量关系2.明白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3.从科学家探讨物质组成隐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讨的进程和方式,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进程中慢慢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散布及其能量关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三、教学难点:明白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四、教学方式:教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法等[引入] 原子的概念[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指导阅读]讲义P4页1932年勒梅特第一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咱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太长或短的进展进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映,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试探与交流]有谁明白宇宙中最丰硕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指导阅读讲义后回答]氢元素宇宙中最丰硕的元素占88.6%(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熟悉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连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把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原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境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觉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4.卢瑟福原子模型5.波尔原子模型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回忆温习] 原子的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温习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样规律——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老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慢慢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节知识概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于原子结构这一概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各种物质的性质。
本节将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理论。
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因此,原子是一个电中性的物体。
二、原子核的构成原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根据不同的元素,质子的数量是不同的。
例如,氢原子只含有一个质子,而铀原子则含有92个质子。
同时,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即原子的质量与总电荷数。
具体公式如下: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荷数=质子数三、电子结构的问题电子是具有负电荷的粒子,它参与了原子之间的所有化学反应。
在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且位置不固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利用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两种理论方式。
1、波尔模型波尔模型是用于解释原子结构的早期理论,它基于经典物理中的旋转电子理论。
波尔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之中。
每个能级都代表着一种能量水平,电子只能在这些水平之间运动。
波尔模型还对原子光谱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目前用于描述原子结构最有效的模型,它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波函数理论。
量子力学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沿着特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在空间中以一定的概率存在。
根据概率波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预测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和可能的能量水平。
四、电子能级转移和发射光谱的问题在原子中,电子会从较高的能级转移到较低的能级,这种能级转移会导致原子放出光线。
放出的光线是具有特定波长和频率的光谱线,被称为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
五、实验方法在研究原子结构和发射光谱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主题一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电子云模拟实验。
3. 准备原子结构示意图模板,供学生绘制。
4. 准备教师讲解的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回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些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如西瓜、太阳系等)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
再通过提问“原子是怎么构成的呢?”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二)新课教学1. 原子模型简介介绍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并解释为什么汤姆孙会提出这个模型。
再介绍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并解释为什么卢瑟福会提出这个模型。
通过对比两种模型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2. 电子的发现通过展示一些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子的发现过程和意义。
同时,通过提问“电子是如何被发现的?”来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性质和特点。
3. 原子核结构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再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构成和作用。
4. 核外电子排布通过一些实验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和规律。
再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排布的意义和作用。
(三)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的种类和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化学实验用品:实验器械、实验药品。
3.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及学生活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特点和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息深化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事实,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并介绍电子云的观点和意义。
4. 探究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
例如,利用激光照射锌板,观察荧光粉的发光现象等。
5. 教室互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为什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不同?6. 总结与作业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安置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7.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8. 德育渗透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德育思想,如科学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1.1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空间,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原子无处不在,它们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物质世界。那么,你们知道原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探索原子的奥秘。
3. 对于原子的结构,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子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差异。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实验操作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4. 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5.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6.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பைடு நூலகம்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知识讲解
(1)原子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则在原子核外围运动。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原子就像一个太阳系,原子核就是太阳,核外电子就像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图文和模型一起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入手,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本节内容抽象,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二、学情分析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过初步的原子结构知识,本节在此基础上拓展,注意由浅入深地引入,帮助学生学会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的诞生及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
3、熟知能层和能级分布,能用符号去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层。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体会化学的理论最终是以实验为基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家发现原子结构的艰辛,体会科学家的探索和求知精神。
2、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做贡献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及规律。
教学难点:1、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
2、不同能层及能级的能量顺序。
五、教学策略: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多媒体展示法六、教学思路:创设情境1——设疑(你知道原子是怎么诞生的吗)——引入原子诞生创设情境2——设疑——介绍能级、能层及其关系——学生活动,加深认识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就是原子。
你知道原子是如何诞生的吗?播放《生活大爆炸》主题曲《The Big BangTheory Theme 》—引出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
【讲解】一、 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1. 原子的诞生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原子结构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2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3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41.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观点,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层和电子轨道的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层和电子轨道的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以及电子云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实验器械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3. 安排实验: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4. 安置预习: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图片,介绍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
3. 提出问题:原子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它有哪些性质?(二)新课教学1. 讲解氢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的带核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高速运动。
2. 展示电子云图片和模拟动画,讲解电子云的观点和电子运动的特点。
3. 讲解离子键的观点,举例说明离子键在矿物提取中的应用。
4. 讲解共价键的观点,通过模拟动画演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并举例说明共价键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 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干系,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6. 讲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介绍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预计一种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三)教室互动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结构有哪些新的认识?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
3. 分组竞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原子结构的问题,看哪一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化学院05211113 张荣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知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核电荷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 难点:核素、同位素、元素及同素异形体的区分。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和引导为主1.卢瑟福实验示意图2.实验结果示意图【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思考: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归纳、小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理论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核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页: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散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发言学生阅读并思考表格下方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从量的角度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思考、讨论并回答】教材第三页表格下的三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学习物质结构的意义。
2.了解原子核的诞生及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3.熟知核外电子能层与电子层的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
同能级。
重点难点
重点:能层和能级的关系(能量关系和数量关系)
难点:能层和能级与电子数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作探究多媒体技术微课导学案自学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分析选修三的作用与地位(体现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稳定)
教学活动1
新课导入:比较利用微课沙画再现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对比现代西方研究原子结构的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魔力和我过古代人民对宇宙的探索及美好愿景
利用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活动2
学生自学情况检查与讲评,利用多媒体展示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预习练习的完成情况
教学活动3
问题式探究 1问题探究能层与能级的关系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3.1s、2s、3d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能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能层?
5.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中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
(1)1s,3d (2)3s,3d,3p (3)2p,3p,4p
让个体能够表达自己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组互动探究2各能层与能级最多填充的电子数
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能层相同类型的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3.第5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写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
4.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
A.1s、2p、3d
B.1s、2s、3s
C.2s、2p、2d
D.3p、3d、3f
学生充分讨论让每个组都有人能够表达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的个性
教学活动4
老师指点迷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形成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一、能级的表示方法与能量
1.将能层序号写在s、p、d、f等能级符号前,共同表示能级;如同第几层楼的第几级楼梯一样,如3d、4s等。
能层就是电子层,能级是电子层中的电子亚层。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周期序数。
3.同一能层中,E s<E p<E d<E f;
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E1s<E2s<E3s, E2p<E3p<E4p; 能层数小于3时,能层越高,能量越高。
二、能层和能级中的“三个”数量关系
1.能层序数=能层中的能级数。
2.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能级中轨道数目的2倍。
s、p、d、f……能级所包含的轨道数分别是1、3、5、7……,
所以每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其轨道数的2倍。
3.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能层序数)
教学活动5
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训练内容
基础闯关
能力闯关
素养形成
让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既是对这节课的所学内容的巩固。
也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让学生先学先行,让学懂了的学生指导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同学。
使双方都得到提高。
教学活动
总结归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