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进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讨论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讨论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最新《大学》原文和翻译

最新《大学》原文和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大甲曰:”帝典曰:”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康诰曰:”诗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诗云:”子曰:”诗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吾尝游于学宫,见诸生讲论经史,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余心向往之,遂立志于文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晨钟暮鼓,声声入耳,使人警醒。

余晨起读书,夜深不寐,潜心钻研,不敢有丝毫懈怠。

读书之道,非一日之功,须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余常自省,虽日有所得,然仍需精进不已。

古之圣贤,其言简意赅,其行高洁。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孔子之教,重德行,孟子之教,重才学。

余欲效仿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期为后世留名。

天地之间,万物众生,各有其性。

余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能修身齐家。

修身,即修其身之德,齐家,即齐其家之治。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余欲以此为志,不断修习,以期达到圣贤之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三者,乃大学之宗旨。

余闻之师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

”余信之,故力行不懈。

于学宫之中,余常与同窗切磋琢磨,讨论学问,砥砺品行。

时有疑惑,即向师请教,师亦不吝赐教。

余感师之恩,常怀感激之情。

同窗之间,亦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余于学宫之中,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然而,学海无涯,知识无穷,余仍需不断努力,以求精进。

余愿以此志,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翻译:我曾经游览过学府,看到那些学生谈论经史,挥洒自如,令人赞叹不已。

我心怀向往,于是立志于文学,想要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贯通古今的变迁,形成一家之言。

清晨的钟声,傍晚的鼓声,声声入耳,使人警醒。

我早晨起床读书,深夜不睡,专心研究,不敢有丝毫懈怠。

读书之道,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我常常反省自己,虽然每天都有所收获,但仍然需要不断精进。

古代的圣贤,他们的言辞简练而意蕴深远,他们的行为高尚纯洁。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孟子说:“得到天下英才并教育他们,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孔子的教育,重视德行,孟子的教育,重视才学。

大学全文及翻译(含白话文

大学全文及翻译(含白话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文言文】大学的原文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大学的原文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大学的原文全文及翻译《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完整word版)大学原文及翻译

(完整word版)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知止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终始,知所先后⑧,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而后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世上万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理了.【注】①、道:指道理、原理、原则、纲领,含有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现。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即使……显明。

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清明的、光明的之意。

③、亲民:亲民,亲,当作“新”,为动词,即使……革新。

④、至善: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的地步。

⑤、知止:能够知道所当止的地步。

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

⑥、得:获得(至善)。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⑦、本末:指树的根本与树梢。

⑧、知所先后:意指能够知道和把握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的人,一定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必先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必先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注】①、先齐其家:齐,有治理之意。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凡人之情,莫不好受人之欢。

蚤节不务劳而货殖焉,有乎哉!男女之情,莫不好久居其家。

贪生而莫利,有乎哉!万乘之国,十乘之家,百乘之家,其舍利其家者,其国之殃大矣。

是故修身为本,其政治也,修其家者,其国政也;修其国者,其天下政也。

《诗》曰:“修矩于厝,其方正。

”《诗》言志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由我者,其任助尔问之;迩之者,其志助尔问之。

曰:“哉!尔所谓道者何?”曰:“亦何似乎?”《诗》曰:“其旨迈迈,皇亦为之。

”曰:“斯可矣。

”曰:“尧治天下,平。

其至也,哉!其可矣。

”《大学》翻译:大学的道,就在于明辨大德,亲近民众,止于至善。

知道自 restraint 之后才会有定心,定心之后才能静心,静心之后才能安心,安心之后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能获得结果。

物体有起始和终结,事情也有开始和结束。

了解先后之次序,才算跟上大道。

古人要向天下展示大德,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先整齐自己的家庭;想要整齐家庭,先修身养性;想要修身养性,先端正心态;想要端正心态,先真诚对待内心;想要真诚对待内心,先追求满足知识;满足知识在于实践。

培养实践能提升知识,知识丰富才能保持真诚;真诚才能端正心态,心态端正才能修炼自己;修炼自己才能整齐家庭;家庭整齐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大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学原⽂注释及翻译⼤学原⽂注释及翻译 导语:《⼤学》原为《礼记》第四⼗⼆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说曾⼦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于⾄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

下⾯是⼩编为你准备的⼤学原⽂注释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 ⼤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译⽂】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 上⾃国家君王,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大学全文及解释,欢迎阅读!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三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七正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汉代时,四书被称为小经,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多数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孙中山这样评价《大学》: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由此可见一斑。

国学,安心聚魂的一剂方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已经走的太快太远,该回头审视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国学引领我们向“内”用力,自强,勤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才是我们的魂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国学爱好者可进入我的主页品鉴。

《大学》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文言文大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大学原文及翻译

夫学,为人之本也。

自幼及长,无有不学。

学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故古之圣贤,莫不以求学为先。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夫学,所以求智也。

智以求道,道以立身,立身以成家,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必求其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以其不知道也。

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是以君子之学,不求异端,不尚虚谈。

必求其实,务求其真。

是以学者,贵在自得,不贵在自满。

自得者,智之府;自满者,愚之根。

故学不可以已,其进无疆,其修无穷。

君子之学,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不息其德,乃能长久。

译文:学习,是做人的根本。

从幼年到成年,没有不学习的。

学习用来修养自身,修养自身用来管理家庭,管理家庭用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用来使天下太平。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不把学习放在首位的。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孟子说:“得到天下的英才并且教育他们,这是三种快乐。

”学习,是用来寻求智慧的。

智慧用来寻求道,道用来立身,立身用来成家,成家用来治国,治国用来使天下太平。

因此,君子的道,必须寻求道;小人的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道。

学习,是用来寻求道的。

道并不远离人,是人自己远离了道。

因此,君子的学习,不追求异端,不崇尚空谈。

必须追求真实,务必追求真理。

因此,学习者,贵在自我获得,不贵在自我满足。

自我获得的人,是智慧的宝库;自我满足的人,是愚蠢的根源。

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其进步没有界限,其修养没有尽头。

君子的学习,就像太阳的升起,就像月亮的永恒。

不停止自己的德行,才能长久。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

《⼤学》全⽂及⽩话翻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在正其⼼者,⾝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以聖人重道而轻器,致果而不务生,其次亦然。

译文:
大学的原则在于确立明明德为准则,亲近人民,目标维系于最高的善。

当我们能够理智地停下脚步,才能有所安定;当我们有所安定,内心才能够得到宁静;当我们内心得到了宁静,我们才会意识到要十分谨慎;只有当我们谨慎,才能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万物都有开端和终结,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如果你知道先后顺序,那就走近了道路。

治理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国家;为了治理国家,首先
要整顿自己的家庭;为了规范家庭,首先要修身养性;为了修身养性,首先要正心诚意;为了正心诚意,首先要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提升上去,提升自身所知所悟。

当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到含义;当我们理解到真正的含义,才能实现意识到的正直;当我们意识到正直,才能够养成好习惯;当我们养成了好习惯,便能够构成一个良好的家庭;良好的家庭将成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治理国家并才能治理天下的混乱”。

正是因为圣人将道重于器备,将功效重于生命,所以道理才传承至今,圣人的路径应该是我们追寻的目标。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全文及译文编辑整理:王俊来1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的途径在于革除物欲。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革除物欲后才能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花力气的地方不见成效,而不花力气的地方反而有效,这样的事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

”《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瑟兮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