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批评

合集下载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1. 提出理性的批评意见:读者可以针对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例如,指出文章中的逻辑漏洞、叙事不连贯或者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等问题。

2. 分享个人感受和体验: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文章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思考等,以此向作者传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

3. 对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读者可以将作品与其他类似题材、风格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并给出自己的喜好和理由。

例如,说出认为某位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作品表现更出色。

4. 提出改进建议:读者可以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

例如,提出关于题材、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批评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的,避免过度主观或情绪化。

另外,批评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表达权利,避免使用辱骂、恶意攻击等不当的言辞。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并不是人们应该加 以克服的消极的东西,而是理解和阐释不可缺 少的前提。不管愿意与否,传统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中,成为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先行结构。 即使是宣称彻底反传统的人也无法抛弃传统, 而只能在接受传统的前提下审视传统。
2、理解的创造性 理解又不是对传统的复制,除了继承 以外,理解还有对传统进行批判、改造和 发展的性质。因此,理解又不是一种被动 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 它本身便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理解在本质 上是创造意义的活动。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的具体运用

(一)发现空白 (二)研究接受史
(一)发现空白
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 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 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 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 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1、省略中的空白
‚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 ……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 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 有交流的必要;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暗含读者
”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基 本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 构的读者角色,与作为结构化行为的 读者角色。”


(一)姚斯的文学史观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 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 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 史的又一种力量。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 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 的。” ——姚斯
姚斯的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就是作品与接 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美学和历史的沟通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

伊瑟尔是从研究“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走向文学接受理论的,他的理论 兴趣主要在个别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注重对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 用的细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微观接受理论。 他将自己的接受美学研究称作作用美学或效应美学。
什么是“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The Appeal Structure),即由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艺术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 者的参与再创造,具有一种刺激与 召唤作用,令人震惊,令人百读不 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 伊瑟尔接受了英伽登 的作品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 的视野 融合理论,加以改造和综合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 术语。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 伊瑟尔强调“空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具有 多种表现形式。 • 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否定性”也是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 性机制,它唤起读者熟悉的主题和形式并对之加以否定。 • “空白”、“空缺”和“否定”构成文本的“否定性”,联 结作者创作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赋予不 确定以确定的含义。
康斯坦茨学派: 1960年代, 5位德国学者聚集在德国南部新建的 康斯坦茨大学提出了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与阐释学不 同的是,它不再只是关注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 马新国 ※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联邦德国 的一个美学学派,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 姚斯在1967年提出。 ※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强调读者或者阅读行为在阐释文本问题上的作用, 认为在文学阐释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文本,而是 读者。 ※ 这种批评理论寻求阅读文学活动的理论化,探 讨其动力机制,界定阅读文学活动的因素,分析针 对具体文本的阅读活动的机理。

用读者反应批评分析孔乙己

用读者反应批评分析孔乙己

用读者反应批评分析孔乙己《孔乙已》揭露了冷酷无情、惨无人道、泯灭人性的社会环境对一个弱势人物的幸灾乐祸的戏弄和戕害。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体面人物,咸亨酒店的每一位酒客都会点头哈腰地称他大人先生,巴结逢迎唯恐落在人后。

可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之中,科举被废除,他要获得高人一等的身份已经不可能。

仅仅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既不能换算成官职和权势,也不能换算成金钱和声誉。

于是那些势利的人们谁都可以拿他寻开心。

他终于成了一个穷困潦倒而又不甘于落魄的尴尬人物,在人们的冷眼、嘲弄、戏侮之中极力捍卫着一个绅士的身份和自尊。

孔乙己是社会的边缘人,失败者,零余者。

他的上面是穿长衫坐着喝酒吃菜的知识分子,他的下面是站着喝酒穿短衫的庄稼人。

他是夹在中间的,不伦不类的人。

他瞧不起农民,或曰不愿当农民,好吃懒做,不愿与农民为伍。

孔乙己瞧不起农民,好吃懒做,四体不勤,染上了知识分子的恶习。

瞧不起农民,不愿做农活,以贵族自居,坐而论道,喜欢空谈。

孔乙己虽然坎坷可怜,但是他也偷东西。

偷了东西还狡辩。

如此的可气可笑。

穿短衫的村民嘲笑他,不仅仅是因为村民麻木,还因为他自己确实为村民所不齿。

所不齿者,一是不现实,顽固坚持不切实际的理想;二是瞧不起村民的短衫身份,一直穿长衫;三是偷东西,而且狡辩,没出息,还不讲理。

动态地说,他是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比如废科举)受到无情冲击的群体中的一员。

静态地说,在他所处的社区环境中,他的身份变化和潦倒最容易成为势利的人们奚落的对象。

所以,他既是一个社会变革运动的受害者,也是一个被冷漠无情、庸俗势利的文化环境虐杀的无辜牺牲者,是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中的一个。

孔乙己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有一些致命的缺点,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世俗社会对善良的人特别是善良的弱势人物的迫害,常常是非常冷酷而又残忍的。

人们由于长期浸淫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者。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

隐含读者
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 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 变
伊瑟尔 Wolfgang Iser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 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 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文本——隐含读者——读者
读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隐含读者。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 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 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 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 是学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 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 《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 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把描述具象化 读取人物 发现故事 体验情节 探求主题结构 聆听叙事声音 辨识聚焦者
小结
阅读和批评的实质,即在主客体的视野融合中理 解本文,也理解自我。文学文本在阅读中得到丰 富和拓展,读者也在阅读中成长与更新。文学接 受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阅读实践
阅读童话小说《夏 洛的网》,用佩里 的“填补空缺”的 策略制作阅读提纲。
一、文本与作品不同
沃尔夫冈·伊瑟尔发表《本文的召唤结构》,重新界定 “文学作品”的概念,即文学本文必须在读者的阅读过 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具有意义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在不 同历史语境与不同读者视野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作品3
作品1
文本
作品2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 时政。作者自称该书 是“使世人烦恼而不 是供他们消遣”
林黛玉之死的多重解读
“玉带林中挂”——死于悬梁; “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死于投
水; “不求大士瓶中露,但求嫦娥槛外梅”——死在孤
寂清冷的尼院……

读者反应批评之解析《白象似的群山》

读者反应批评之解析《白象似的群山》

读者反应批评之解析《白象似的群山》《白象似的群山》是一部由黄冠良所写的文学作品,发表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其暗藏深意的情节,让读者对其反应评价不一而均。

就《白象似的群山》的读者反应批评之解析来说,此书使读者从台湾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在浅浅的文字里探索一种充满心灵深度和旷古神色的故事,触动读者深处的感情,有人甚至被此书引发出的思考而启发,并有助于指导他们的人生道路。

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读者对《白象似的群山》的反响是积极的,他们认为此书令人耳目一新,深入浅出,内容深刻,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他们也深受此书构思严谨文笔优美贴切,图文结合有力的美感所感染:从西湖画面里窥见古雅抛光,以及湖边处处可以捉到清晰细腻的气息,更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文学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也有少数读者对《白象似的群山》有所怀疑,他们认为这部作品太过神秘,情节有点夸张,有时也不太容易理解。

他们表示,缺乏足够的背景资料和解释,使他们无法完全理解文中的真实含义。

从上述反应批评来看,《白象似的群山》无疑是一部值得尊敬和研究的作品。

作者凭借其文笔优美,贴切细腻的刻画,令人赞叹。

形象的描述,虚幻的景象,把台湾的历史文化带入文章的描写之中,形成一个抚今追昔的神情氛围,给我们带来一种醉人的文学味道。

此外,黄冠良在《白象似的群山》中运用的不少文学设计也受到了读者的肯定。

他在文章叙述中采用“映射”这一技法来描述复杂的情节,以达到一种连贯性和节奏感,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涵盖的意义,还有他创造性地将台湾日常生活和古老文化语言注入到小说中,拓展了台湾文学的新空间。

可以说,《白象似的群山》堪称是台湾文学史上一部轰动一时的史诗般的伟大著作,它也让我们感受到:台湾文学的精华是无穷的,充满了一种现实生活的哲思,激发人们的思想,使读者在其中获得了精神的抚慰,心灵的净化,并认识到了文学的魅力。

总之,《白象似的群山》的反应批评解析,说明了此书受到读者的积极肯定,也说明了作者在文学设计上的出色成就,这一切均表明台湾文学实力在日新月异。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第五章-读者反应批评

(3)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新作品 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从矛盾(审 美脱离)到统一(通过期待视野的 改变达到新的统一)这样一个效果 历史的过程。
比如对金庸文学的评价、对朦 胧诗的评价都是这样的。
司汤达:“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 后才会被人理解。”
如何理解文艺欣赏中 的“曲高和寡”和 “万人空巷”现象?
第三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反对作者和文本中心,强调读者的中 心地位。
费什:“感受文体学”(强调读者的阅读 感受)、“意义即事件”(文学的意义是 一个发生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事件和行为)
姚斯:批判“实证论”和“形式主义”的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历史就是读者 阅读的效果史。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李杜”评价为例。
电影中的“空白”:如表现男女亲热镜头, 镜头摇至床上,但紧接着画面又切换成别 的内容,这时观众虽没见到两人在做什么, 但可以想见他们在床上做了什么。
写意画中的“空白”:“留白”、“飞 白”。如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
三、召唤结构
1、西方理论家论“召唤结构”
英伽登:文学作品是一个“图式化”的结 构,这种充满“空白”的“图式化”结构 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就像 一个主体一样“邀请”读者的阅读和再创 造,使它的潜在的意义得以具体的实现。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 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 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 “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 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 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 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 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 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 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 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 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名词解释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指的是一种影响文学作品接受程度的评估方法,它通过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日常生活经历和审美观点联系起来,让读者比较其中联系的相似性和反差性,从而衡量出作品的精神和表现力、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种批评方法的宗旨在于,研究的核心不在于把文学作品和读者的审美观点割裂开来,而是让两者融合在一起,使得文学发展和读者的审美观念相统一。

它将读者视为活动的和相互关联的文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批评文学作品时,不仅要考虑文学作品本身,还要考虑作品形成的文学社会背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批评方法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历史、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理论以及文学史等。

其次,要有基础的文学技巧,其中包括如何分析文本内容、形式、文学手法以及对比叙事等。

最后,要有一定的文学敏感性,这是从感性上认识一篇作品的文学价值,比如它是怎样吸引读者,怎样激发读者情感,如何利用语言文字来烘托故事情节等。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的重点在于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它的核心在于:读者的经历、心理状态、文学积极性以及文学审美参照等,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把文学作品联系到读者的生活和思想,不仅要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还要探讨作品如何影响读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文学作品在某一读者群体中有怎样的社会影响?或者说,文学作品对一个读者的精神状态有什么样的影响?读者反应批评方法突出了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性,在文学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将读者与文学作品紧密联系起来,让读者通过体验文学来发展审美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对当今文学研究和批评都有重要的意义,并将在文学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概述诺曼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概述诺曼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概述诺曼·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1)霍兰德是美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批评家,他把精神分析学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科学哲学和控制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套可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模式。

(2)身份主题说:①霍兰德认为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发展出一个与他人不同的个人风格或身份主题,使我们可以能动地观察世界、建构现实,这一能动的过程是受到个人风格或身份控制的。

②他认为,这种个人的风格是由人体、文化和个人独一无二的历史构成的,因此,人的身份也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三部分。

(3)读者反应之下的思考:①是指所有文学反应都由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使个人历史身份所控制。

②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与自我防御的关系,文学作品把读者的潜在愿望与恐惧变成了社会可以接受的内容,因而可以给读者带来快乐。

③波拿巴把文本看作是作者心理的表征,霍兰德却把文本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沟通的场所。

(4)他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是一种“个人交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主题主动地去理解文本。

读者的阅读再创了独特的个性,阅读是一种从主观到主观的作用过程,是接受他人所表达意义的过程。

(5)他的批评理论主要建立在弗洛伊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心理地形”理论之上的。

他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被诱导出来的,是一般经验的一种修复性延伸,把文学文本作为其作者的个人存在对于外部现实的反应的产品。

(6)他认为,如果幻想存在于作者的无意识中,它们也存在于读者的无意识中,因此批评家应该更多的关注读者的心理或者自我,关注读者的阅读过程和反应,于是以读者与文本关系为核心的霍兰德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便建立起来了。

(7)此外,霍兰德还认为,这种批评是永无休止的对话与交流,结论总是暂时有限的,因为它依赖于上下文语境和同行的评价。

费希的读者反应批评

费希的读者反应批评

"它们看上去象一群白象,"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象,"男人把啤酒一饮而尽。 "你是不会见过。" "我也许见到过的,"男人说。"光凭你说我不会 见过,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读者反应批评:设置诸多悬念,目的在于让 读者置于小说之中,使他们推翻、证实或者重建 自己的期待视野,由此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3 读者反应批评的限制因素
费希的读者反应批评
兴起:1960s末1970s初 地点:美国 观点: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的感受和反 应为主的批评方法 代表人物:斯坦利 费希 代表作品:《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
1.“意义即事件”:对文本意义的认 识
其代表作的中心论点 针对“新批评派”的“感受谬误” 文学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而动态艺术的最 大优点在于它能强迫你意识到它是一个不 断变化的客体,因而也就不存在一个客体。
事件是什么?
是指一个读者参与、发生在读者身上的事 情 一种发生在词与词之间、发生在读者头脑 中的事件 读者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本身 文学只存在于读者心中 大卫 布莱奇和诺曼 霍兰德
2 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描述、分析读者阅读过程按时间 顺序不断做出的对文本的反应,记录下读 者的阅读经验 操作方式——描述和分析 “我的目标不在评价而在描述”
共有的语言规则系统——通过对话语的控 制进而控制反应趋势 有语义能力的“有知识的读者”——在有 可能的范围内克服我的反应中个人的、独 特的、具有20世纪70年代色彩的成分
与布莱奇的“阐释群体”类似
缺陷
缺乏文学理论批评应该有的对文学价值判 断标准的明确规定 与片面强调读者作用相联系的,是批评的 主观性问题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 它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 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成见”,即由阐释者的历史存在决定的主观 成分,包括由此出发对阐释对象所作的预先判 断。“成见”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预 先的“成见”,阐释者就无法与文本产生对话。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1.接受美学:
1)伊塞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是指读者对某一作品或内容提出的负面评价或批
评意见。

它可以是针对文学作品、电影、音乐、艺术作品、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任何形式的创作或表达。

读者反应批评通常是基于
个人观点和主观感受,旨在表达对作品内容、结构、风格、主题、
观点等方面的不满或不认同。

从多个角度来看,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主观性,读者反应批评是个人主观意见的体现,因此不同的
读者可能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主观性使得读者
反应批评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

2. 反映观点,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反映读者对作品内容、结构、
情节等方面的观点。

读者可能会指出作品中的逻辑漏洞、人物塑造
不足、情节发展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

3. 影响创作者,读者反应批评对创作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作者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来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
改进和提升。

读者的反应批评可以促使创作者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创
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4. 多样性,读者反应批评可以来自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因此可以呈现出多样性的观点和评价。

这种多样性可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为创作者提供不同的参考意见。

5. 引发讨论,读者反应批评往往会引发讨论和交流。

读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展开争论,从而促进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总之,读者反应批评是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的行为,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影响力。

它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是一种以读者反应为基础,以实现更高创作质量为目标的评论形式。

它以让读者反映出自身评论意见,来深入挖掘读者心理,并以此作为对作者原有作品进行
改进和修改的一种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非常强调观众的反应,因为它以社会洞察和观
众读者本身的反馈及发展为基础,且引入读者的视角来审判作品,让发表作品的作者能够
更好地理解观众读者的情感,也可以批判性反思自身作品中存在的缺陷。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一般从三个方面为作者做出批判,首先是该作品的风格是否能够够
引起观众读者的兴趣;其次是由观众读者来评注作品中存在的主题思想和明确的态度;最
后便是发表作品的作者是否有能力完成该作品。

以上三个方面的批判都是读者反应的重要
组成部分,若想要把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必须从这三个方
面去批判及反思自身的创作,使之有较强的可读性及读者的参与感。

另外,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应该和发表作品的作者保持一定相互尊重,任何形式的征询
都应该以友好和有中度性的方式进行,并且不论是作者还是评论者都应当认真对待,尊重
互相的意见和情感,避免指责、攻击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为作者另一
种客观的自我省思和修正自身作品的机会。

总之,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在提高作品质量及强化作者的审美的同时,可以促进关于创
作的交流及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从而能够以更全面的角度带给作品有效的反思与指出,并
通过读者反馈改进、完善原有作品。

读者反映批评20

读者反映批评20

读者反映批评理论我曾经心里想,杰姆要是注定做奴隶的话,在家乡做要比在外地强一千倍。

在家乡,他有家啊。

为此,我曾经想,不妨由我写封信给汤姆·莎耶,要他把杰姆目前的情况告诉华珍小姐。

不过我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原因有两个。

她准定会发火,又气又恨,认为他不该如此忘恩负义,竟然从她那儿逃跑。

这样,她会干脆把他卖掉,再一次把他卖到下游去。

如果她不是这么干,大伙儿自然会一个个都瞧不起忘恩负义的黑奴,他们势必会叫杰姆时时刻刻意识到这一点,搞得他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并且他们会这样想我,说赫克·芬出力帮助一个黑奴重获自由。

这样,要是我再见到这个镇子上的随便哪一个人,我肯定会羞愧得无地自容,愿意趴在地下求饶。

一般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嘛。

一个人一旦做了什么下流的勾当,可是又并不想承担什么责任,自以为只要把事情遮盖起来,这多么丢人现眼啊。

这恰恰正是我的情况。

我越是想到这件事,我的良心越是受到折磨,我也就越是觉得自己邪恶、下流、不出息。

到后来,我突然之间猛然醒悟了,认识到这明明是上帝的手在打我的耳光,让我明白,我的种种邪恶,始终逃不开在上天的眼睛。

一个可怜的老妇人平生从没有损害过我一根毫毛,我却把她的黑奴拐跑,为了这个,上帝正指引着我,让我明白什么都逃不过“他”那高悬的明镜,“他”决不允许这类不幸的事再发展下去,只能到此为止。

一想到这一些,我差一点儿就立刻跌倒在地,我委实吓得不得了啦。

于是我就想方设法,试图为自己开脱。

我对自个儿说:我从小就是在邪恶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不能过于怪罪我啊。

不过,在我的心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还有主日学校哩。

你本该到那儿去啊。

要是你早去的话,他们会在那儿教导你的嘛,教导你说,谁要象我那样为了黑奴所干的这一切,是要下地狱受到永恒的烈火的熬煎的。

”我全身簌簌发抖。

1 在大学的文学导读课上,几个同学发表了他们对于了他们对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第31章,及这篇文章开头引用的那段话的见解。

读者反应批评_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读者反应批评_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读者反应批评_对读者的多重解读
1. 反应不同:每个读者的背景、价值观以及生活经历都不同,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读者之间的反应会出现分歧,一些人可能喜欢一本书或文章,而另一些人则不喜欢。

2. 感情化因素:读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和经历在阅读过程中都会对其反应产生影响。

一个人在情绪低落时,可能对文章或书籍的评价会更加负面,而在情绪高涨时则会对同一作品给予更多的赞扬。

3. 主观解读: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会受到自身认知、阅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同样一本书,在不同的读者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因此,这也表明了一本书或文章的含义在不同读者看来会有多重解读。

综上所述,读者的反应和批评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因此,作者应该尊重读者反应和批评,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读者对某种内容或作品表达不满或提出批评的情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出现,包括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站、社交媒体等。

这种批评可以针对各种内容,如文学作品、电影、音乐、艺术、时事等。

读者反应批评可以是对内容的评价、对作者的批评、对传媒的批评等。

这种批评通常是基于读者对作品或内容的个人观点和价值判断。

读者反应批评可以是正面的,即对作品的赞扬和肯定;也可以是负面的,即对作品的批评和指责。

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通常是通过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促使作者、制作人或相关方面对作品进行反思和改进。

读者反应批评的出现可以促进作品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读者的批评和反馈,作者和制作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进而改进作品的质量和内容。

读者反应批评也可以激发公众对作品的讨论和关注,从而促进文化和娱乐产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读者反应批评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有时候,读者的批评可能过于苛刻或不公正,给作者和制作人带来压力和困扰。

此外,一些人可能滥用读者反应批评的权利,恶意攻击或诋毁作品和作者。

因此,对读者反应批评的解读和回应需要理性和客观,不能被过度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影响。

对于读者来说,批评作为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行使公民权利和参与公共讨论的一种途径。

对于作者和制作人来说,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宝贵的反馈和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读者需求,改进作品质量,提供更好的内容。

总结而言,读者反应批评是读者对作品或内容表达不满或提出批评的行为。

这种批评可以是对作品的评价、对作者的批评、对传媒的批评等。

读者反应批评的目的是促使作者、制作人或相关方面对作品进行反思和改进。

然而,读者反应批评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读者来说,批评是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的一种方式;对于作者和制作人来说,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宝贵的反馈和指导。

因此,对读者反应批评的解读和回应需要理性和客观。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之我见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之我见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之我见摘要二十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读者反应理论,以新的视角不断为文学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读者反应批评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由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并且这一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以读者为中心的特殊研究领域决定了批评家们观点及流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读者”、“反应”等特定内涵术语和概念虽同宗同源,又表述不一。

本文简要阐述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旨在说明这个新范式既是文学研究新视角,同时又是文学研究新的挑战。

关键词读者;反应;读者反应理论;文学批评1 读者反应理论概述1.1 读者反应批评与接受美学回顾流派纷呈、主义跌出的20世纪文学批评史,特里·伊格尔顿十分精辟的概括说:“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粗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专注作者(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专注文本(新批评);近几十年又从文本转向读者。

”①转向读者的第三阶段就是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这一术语产生于美国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把认识的中心放在读者身上,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理论团体,泛指文学研究中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首先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由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泽尔提出,称之为“接受美学”。

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该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解释等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虽然研究读者接受和研究读者反应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简单的把上述两个理论混为一谈,读者反应批评并不是接受美学在美国的分支。

美国学者简·汤普金森在编《读者反应批评》一书时也有概念的混淆,她定义的读者反应批评学派“这个术语是为了区分出一个研究领域,指那些使用读者、阅读过程以及反应这类用于的批评家。

”②两个流派都侧重于读者,也同样研究阅读过程好阅读行为,但是二者仍然有明显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 “gap” in texts; “asymmetry”(非对称性) between readers and texts; the implied reader 参考: S. Philip Nolte, one text, many stories: the (ir)relevance of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for apocryphal literature in the Septuagint [J]. HTS Teologiese Studies/Theological Studies,2012
现实读者:实实在在的读文学作品的人 隐含读者:作者写作时或作品所要求的理想读者,假想的
两级理论 (the theory of polarity)
文本
艺术——“作者的文本 ” 作相
用互
文学作品
审美——“读者的文本”
2. Important Concepts 伊瑟尔
文本的召唤结构 (the potential structure of text)
3. The Application
国内: 期待视野、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否定、阐述策略、隐含 作者
参考: [1] 黄诗海,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红字》的意义建构[J]. 东南学术,2010 [2] 王艳芳,《幸运的吉姆》之读者反应批评解读[D]. 山东 师范大学,2011
3. The Application
保留内容——社会文化现象
(思想体系、道德标准、行为规范)
召唤(文本视角 )
2. Important Concepts 姚斯
期待视野(horizons of expectations)
概念:读者在阅读一部新作品时,根据自己的已有经 验,或参照系统,对新文本的解读产生一种预知,通 过预示,读者对文本中直露或隐秘的信号、熟悉的特 征和含蓄的指示,形成某种接受方法。
THANK YOU!
读者反应批评
不确定性”,或召 唤性
姚斯:“文学作品是一份 ‘多重奏乐曲的总谱’,每一代 的指挥家、乐手、听众面对这部 ‘乐谱’都可以有自己的 演绎、演奏和欣赏方式,听者的反响也会不同,这就是读 者真正扮演的角色”。
2. Important Concepts 伊瑟尔 现实读者&隐含读者 (actual reader& implied reader)
Reader-Response Theories
读者反应批评
1. General Knowledge
时间:20c 60~80s
“an age of
reading”
含义:欧美的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或接受理论,德 国称之为接受美学 代表人物:康斯坦茨批评学派:H. R. Jauss (姚斯) & W. Iser (伊瑟尔)
example
“期待视野” 解读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与费多的《法妮》不同命运
当时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审美趣味、价值判断、道德标准/衡量文学 作品写作的唯一标准,福楼拜的写作冲击了这一标准,摧毁了传统的期 待视野,塑造了新的价值标准,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同,在后世读者的阅 读期待中不断受到肯定。 《法妮》多年之后,因为它“辞藻的华丽风格、时髦的效果、抒情忏悔的陈词滥调”不能满足后世人们已经发生变化的期待视野,变得令 人难以忍受,因此《法妮》成了昨日黄花。
“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刚刚出版,也不是出于信 息真空的绝对新的作品”。
example
“期待视野”
解读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与费多的《法妮》不同命运
题材:都说描写发生在市民阶层中的通奸行为。 并且同时出版 问世时:《包法利夫人》由于触犯公共道德引起一 场官司 《法妮》一年里出了十三版,畅销书
example
读者扮演重要角色,《包法利夫人》挑战公众判断,塑造新的价值标准 ,在时间的变迁中逐渐为读者所接纳,重新影响了人们对于作品的价值 评判。
2. Important Concepts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由作品和作者决定,更 多地由读者决定。因此文学历史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 同构建起来的。
•伊瑟尔坚称:文学作品只有被阅读才能获得生命。 •罗森布拉特也认为:无人阅读的作品等于不存在。
“期待视野” 解读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与费多的《法妮》不同命运
叙事形式: 《包法利夫人》——“非主观叙述”原则,不参杂感情,读 者分不清小说的语言是作者的态度,还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 实反映,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因而引起了激烈的道德问 题,遭到严厉指控。 《法妮》的叙述口吻是忏悔性的,有着华丽的辞藻、抒情 的风格、时髦的语言,赋予小说合法性叙述,符合当时读者 的期待视野。
1
General Knowledge
2
Important Concepts
3
The Application
1. General Knowledge
读者的身份
马克思主义——社会地位 形式主义——感知主体(主体应当遵循文本的指示去做辨别形式或 解释写作方法) 新批评——瑞恰慈关注读者的主观体验上,对文本的文学形式不够 伊瑟尔:文本的“ 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