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和标志,理解其合作的方式。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情况,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等史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进行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以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2.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武昌起义之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这反映了当时老百姓们的心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人民的这些心愿实现了没有了?中国是否就此进入了不纳粮的安定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4课,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板书】一、五四风雷[过渡]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请同学们看到五四风雷下的内容,我们大家来共同来探讨五四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
[讲解](请一位同学在书本上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我们把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4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 教学重点/难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过程一、五四运动1、背景国际: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国内:(1)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根本原因)(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阶级:无产阶级力量(4)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导火线: 19 19年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2、学生自读课文3、五四运动的评价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其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背景(1)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上海最早、陈独秀)(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大会的召开(1)时间:1921(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3)内容:①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③党今后的中心工作④党的中央机构(4)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
①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②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④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附:中共二大 1922内容: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社会性质、革命敌人、革命性质)制定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符合教学实际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案。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关键历史事件,是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重要篇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细节中,感悟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短视频、讲述英雄事迹等方式,营造了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革命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亮点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不仅针对核心知识,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5.亮点五: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我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教学策略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通过对五四运动等史实的分析,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认识和掌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历史结论,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能力以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共和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苦苦追求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二、课程标准1、概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史实2、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三、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国共合作的原因和大革命失败的标志2、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合作探究一.根据教材分析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材料一: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材料三: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材料四: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的搭配空前的思想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括掌握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中共成立条件、内容、影响;国共合作的概况。
2.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正确区分国共两党的性质和评价国民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2.通过比较掌握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国共合作的基础及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共两党合作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又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而最终破裂,从中体会国共两党“和则利、分则伤”的道理。
重点难点1.重点:五四风雷、中共成立和国共合作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另外本课涉及的问题太多,在有限时间内不易把握授课程度。
课时安排 1课时学情及理论支撑我校是一个农村市示范高中,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差距较大,为使所有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拟运用“纲要信号”方法传授基本知识,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力争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2、辅助手段:充分运用文字记载及有关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论从史出,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使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
教学过程导入:1.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北洋军阀统治: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南南北北,东东西西,文文武武,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2.引导:武昌起义前的歌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愿。
人教版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3)理解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4)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阅读有关五四运动的资料,使学生理解、并逐步掌握历史资料认读和解读的基本方法;了解史由证来、论从史出(2)通过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历史事件分析,学习从时代背景、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和继承五四精神;(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3)从革命发展的曲折性,认识到革命的艰辛,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史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教学难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ppt)洪秀全、孙中山的图片。
师:他们领导了什么歌名或运动?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师:那么结果怎么样?生:失败了师:那么我们从中有得到什么历史教训?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
师:那么,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究竟要如何走下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五四运动,它所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ppt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五四运动浮雕)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风雷(一)五四运动的含义师:遥望北大红楼(ppt显示图片),注目民主广场,我们赞美不朽的五四精神;关于五四呢,一个是政治的“五四”,这主要突出的是其反帝反封建性质以及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另一个是文化的“五四”,这包括了新文化运动。
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4.选择一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家,了解其生平事迹,撰写一篇介绍该革命家的传记,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字数在1000字左右。
5.结合现实问题,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挑战,并提出你的思考和建议。
2.对于难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内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3.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研究文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事件进行实证研究。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历史角色,如革命家、记者等,从不同角度感受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分组讨论时,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并简述其意义。
2.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二是通过案例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内涵;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使他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过程中,同学们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论文和PPT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在完成作业时,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同学们要重视作业质量,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了解可能相对有限,但对于革命、战争等话题具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背景和意义可能存在模糊认识,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讲解。
-利用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历史事件,提高他们对革命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2.教学过程设想: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革命歌曲、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过于关注表面现象,缺乏深入剖析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3.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可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具有一定的崇敬之情,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情感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和意义,掌握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已经完成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了解,掌握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尚需加强引导。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为何会发生?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何崛起的?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简要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2.详细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
4.学会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7.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作业布置时,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2.作业形式多样化,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作业量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拓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吗?它们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这些事件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教授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提高认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c.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a.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b.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历程的认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说课稿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四个部分:定义、背景、过程和意义。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关键词,以便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知识结构。内容上,我将提炼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核心要点,并配以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风格上,我将采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突出重点,使板书既美观又实用。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提高课堂参与度。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准备并多次修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需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或展示图片等,再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讨论等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等,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问题。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互相学习。
4.互动交流:邀请历史专家或革命后代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第一手资料,增强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
5.实践拓展:鼓励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精神。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1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的探究兴趣,提高问题驱动法的运用效果;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强调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从南到北、由小到大的战略转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安排以下内容: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目标、重大事件等问题进行讨论。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等。
4.强调团结协作、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革命性质、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尚显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历史事件,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中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4.根据课堂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用表格形式进行梳理,以便直观地展示两者的异同。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主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制作一份历史课件,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如辛亥革命等。通过简要回顾,使学生明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正式引入新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e.课后实践:设计相关课后作业,如编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6.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和意义,阐述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2.分阶段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强调各个阶段领导力量、斗争策略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
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如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国际形势的有利影响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史料解读、实证研究和历史评价的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课堂讨论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发生和诞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基本史实。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最主要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的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是共青团团员了吧?会唱团歌不?在这首团歌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爆发,会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呢?这件发生在93年前的历史事件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6页,先阅读相关的内容。
背景:(可简化这两点)国际:美日加紧侵华俄国十月革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工人阶级壮大(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思想基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过程:意义: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指导推动)——领导作用与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首先我们要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无产阶级领导的凡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新肯定就有旧,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凡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要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到底新在哪我们可以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较得出,首先是他们的领导阶级,其次指导思想,还有革命前途旧←五四→新资无产阶级(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革命由失败逐渐走向胜利(革命前途)我们知道了它的新的地方后,对于说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好理解了,因为要区分新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两种革命的领导阶级的不同,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的舞台,从此以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所以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利用图片,中共“一大”到“三大”会议决议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启发、讨论、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古代中国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知识有所了解。
但高一学生尚未彻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主体意识和独立思想不足。
同时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本案例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知识,感受历史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历史概念、人物和事件。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引导学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汲取奋斗精神,培养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担当的品质。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运用情景创设法,将学生带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编排短剧、模拟情景等方式,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例如,在讲解五四运动时,可以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当时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救民的决心。在讲述南昌起义时,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起义的过程,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
2.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等,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述。
3.识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性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革命事迹,传承革命精神。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2.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和理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辛亥革命”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关联?”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教师讲解与解答,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知识点的填图。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五四运动”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事件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关系?”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事件。
2. 通过教师讲解与解答,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事件,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知识点的填图。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建国大业”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第14课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尊重和敬畏,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革命斗争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3.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体现,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真实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实地考察,创设了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中。这种情境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独立见解。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个性化指导与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从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合作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促进其不断进步。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Fra bibliotek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析史料、解读历史。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课堂展示、研究报告等任务,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优秀教学案例
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将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只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与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营造一个生动活泼、高效有序的课堂氛围。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当前国际形势、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小组合作任务,如研究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历史人物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小组合作:本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图片,如五四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吗?这个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阶段。
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力量、革命对象、革命性质和任务,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4.结合具体案例,如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讲解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特点。
3.结合历史事件、人物的具体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和特点。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
4.小组合作,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特点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多元评价,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级、阶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在革命进程中的变化。
5.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学习,培养史料实证、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1924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了解共产党28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材料探究、对比讨论、史论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刚才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大致回顾了中国近代史,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醒来,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探索与抗争。
但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未能完成反封建反侵略任务,旧式民主革命改变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面对民族危亡,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又该往何处去?摆在了中国人面前。
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革命道路。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风雷•新开端(新阶级新觉醒)点燃五四运动导火线的是什么事件? 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期望能将德国在山东攫去的特权归还中国,而巴黎和会却蛮横地把这些特权转交给日本。
愤怒终于像火山那样爆发了。
1、【探究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展示材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1915 年9 月,《新青年》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学生:(略)教师: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政治原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的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4)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一战期间,美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对和会充满了期望,期望“公理战胜强权”,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梦想。
正义的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当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2、粗观过程:3、【细看五四】(1)展示材料,从各阶层的反应看五四运动教师:爱国不止是学生的事:五四运动传到海外,华侨游行、声援,与国内遥相呼应。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农民集会,到会者万余人。
路上乞丐,几不见踪迹。
乞丐首领,六日曾有通告,不准在路行丐,以免妨碍国人救国之行动。
罢市期内,不许行偷。
山东多地响应,农民也参加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五四”运动演变为全国性抗议运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作用,但如果没有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不能使北洋军阀政府在人民面前低头。
五四运动后期,无产阶级登上舞台,中国革命出现了一直不可忽视的新力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演变为全国性群众运动,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促进了民众的新觉醒。
(2)从“口号”看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签字废除21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教师:外争主权--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内除国贼--矛头指向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北洋政府推行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表现在反帝反封态度上的“不妥协”、“不退让”,斗争异常坚决。
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体现了五四运动彻底的革命性。
(3)从结果看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陆、章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教师: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4、五四运动的意义如何?材料1: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彭明《五四运动史》教师: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特点: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军;先进知识分子—--- 领导作用。
(3)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4)影响: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政治角度: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从党史角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从思想角度: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4)从社会角度: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社会变革。
(5)从现代角度:继承、弘扬五四精神;理性爱国【练一练】《中国青年报》指出,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五四”,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这主要是指五四运动()A.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B.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文化运动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D.是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日出东方•新天地(新政党、新面貌)结合课本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条件有哪些?学生:(略)教师:归纳1、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工人运动日益结合;(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标志------(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嘉兴南湖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②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
【课堂探究二:】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A、新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政党B、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C、新的革命目标——共产主义D、新的斗争策略——依靠群众【练一练】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知识补遗:】1922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共合作•新演绎(新高潮新问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1)原因:①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体会:认识到敌人的强大,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指示,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国民党一大——实现合作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意义: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点拨] 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简单理解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跨党,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依然保持组织上的完整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2.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1)兴起: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2)高潮:北伐战争①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②开始时间:1926年7月。
③打击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主要成果: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失败(1)标志:①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标志着大革命局部失败。
②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政变,以后又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2)原因:①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③中共推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坚持右倾机会上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3)教训:中共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4)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迅速到来。
【知识补遗】“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课堂探究三:】【国民大革命的教训:】材料1: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工农武装均应服从政府之管理与训练”。
—陈独秀材料2:1927年7、8月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一支军队、一块地盘和一个政权;换言之,必须创造一个“国中之国”。
—费正清(美)《剑桥中华民国史》教师:归纳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和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