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圣教序的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的特点(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书法欣赏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圣教序的基本内容《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
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
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
现存西安碑林。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
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圣教序的书法价值都在说“晋人”,“晋人尚韵”也好,“晋人格”也好,都把晋人的书法作为高标。
但不知是否有人思考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好在哪里?这个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学王羲之学什么?!
有人认为是王羲之沾了李世民的光。
狂人米芾是很在意晋人
的,不仅斋号是“宝晋斋”,论草书时强调要入“晋人格”。
这是晋人是高标的佐证。
谈到晋人,谈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圣教序》。
还要拿出孙过庭大师的二十四个大字:“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是就字的结构形式而言,在“平正”与“险绝”中协调。
《集王圣教序》价值首先是能启发后学,你能学到很多很多的险绝手法,结构的变化,薛夫彬先生说,后人以至于今人,未有能在变化上超出王羲之的。
你只要扎进《集王圣教序》研究,你会学到很多技术环节的内容。
这是第一个价值。
变化的火候如何掌握?“复归平正”。
懂得变化,或者研究过变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会发现处处有变化。
不懂的字的人,没研究过变化的人,看《集王圣教序》是平和的。
这是高手,高手不乐于剑拔弩张,豹头环眼,就像内家拳,不要搞得架子很吓人,很张扬。
还用孙大师的一句话:“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就是为什么要复归平正,因为是境界与格调。
后世在“不激不厉”上做的最好的,我以为是虞世南。
八大山人形成个人面貌后的一段时间,是很在意变化的,晚年趋于平和,形成了富于变化而平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