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
浅谈隐喻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General SerialNo.982019No.1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浅谈隐喻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邵妍(海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指的是参照一个知识域(源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域(靶域),起着连接具体域和抽象域的桥梁作用。
隐喻意识的提升对帮助学生加强词汇记忆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探究隐喻作为语言现象、认知方式和文化载体而具备的语块性、普遍性、民族性三大特征,讨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巩固词汇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隐喻;源域;靶域1.引言外语教学改革开展多年,尽管学生在单纯语言层面上的流利度有所改观,但实际英语能力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作为英语学习重难点的词汇学习,除用传统型的阅读、背诵来实现之外,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用一些新的、实用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方法来予以补充和提高。
如果将词汇看作一个搭配连续统:处于顶端的是自由搭配,中间是限定性搭配和比喻义习语,最底端的是纯习语,那么,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自由搭配可根据语法规则生成,纯习语由于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晦涩性因而是不可教的,只需要机械记忆,根据Danesi 的当代语言学理论,要培养学生获得并稳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流利,就必须具有把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所达到的能力(Danesi,2000:42)。
在十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应用意识,是帮助学生扩展和记忆词汇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技巧和有效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既能适合于广泛的语言意识教学法的运用,更能鼓励语言学习者不仅要使用语言,而且还要思考语言的用途及特点,不失为提升学生英语概念能力乃至输出能力的有效方法。
2.理论分析隐喻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
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
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
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
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
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外一种语法手段,其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浅谈英语习语中的隐喻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其数量可观,内容包罗万象,使用极其广泛。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也蕴含着大量的隐喻。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格。
当代隐喻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
一切语言都是建立在隐喻思维基础上的。
习语与隐喻的关系犹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因此,研究英语习语中的隐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它对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对习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语言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英语习语的研究通常以英国学者L.P.Smith的研究作为开始。
Smith于1925年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
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习语的深层结构和语义特征。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C.F.Hockett强调了语境在识别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B.Fras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用生成转换理论来研究习语的深层结构,尤其是习语的转换功能。
他承认习语的固定性,但认为固定性是个程度问题,大部分习语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不足,但仍然具有转换潜力,因此他提出了习语的固定性等级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习语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的阶段,许多学者突破原有的研究模式,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习语研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首先是习语意义的理解模式,其次是认知语义学在习语意义研究方面的应用,再者就是习语交际功能的研究。
隐喻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发源于古典修辞学。
Plato与Aristotle分别开启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传统。
浅谈隐喻思维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浅谈隐喻思维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隐喻不是简单的修辞格,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有固定的认知机制,是依据相似性由始源域向目标域进行的映射。
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类的经验基础之上。
隐喻的形成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因此而产生了隐喻思维,使人对固有的东西形成一种创造性认识,或者是意义的拓展与延伸。
本文从隐喻的本质、形成等方面阐释隐喻思维,并对外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隐喻思维始源域目标域外语教学一、隐喻和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隐喻可使我们的语言更形象生动,而在文章、诗歌、甚至歌曲中,作者借助隐喻创造性的表达,使得作品更有新意。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从词源的角度看,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而“-phor”的含义是“carry”,那么“metaphor”这一词意义包含“across”和“carry”,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
既然隐喻所指的是转换,就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而这两种事物必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即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
“被说明的领域称作目标领域,说明的领域被称作源领域”。
理解隐喻意义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也即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语义场的对立和对比而形成的语义映射。
如“theories are buildings”中“theories”为目标域或本体,而buildings为始源域或喻体,把理论比作是建筑即是两个领域之间的映射,有关这组意义映射的类似句子。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
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
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
(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
(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
(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
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
”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
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兄弟们,生命不息。
”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
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 ,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
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
浅谈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
浅谈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如今因特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流行起来。
网络语言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它同样也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为了准确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它所使用的新词语多数是传统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
其主要构词方式正是以一范畴的事物去说明另一范畴的事物。
观察时下大量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它们都是通过相似性原则和顺接性原则来建立的,这两个原则都属于隐喻的认知性原则。
一、隐喻的内涵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对隐喻认知特征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是理查兹Richards。
他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隐喻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词、每个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后,都能发现其隐喻的意义。
理查兹的隐喻特征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借用的交流,是语境间的协调,思想是隐喻性的,语言的隐喻其实是思想隐喻的派生。
所有的语言都深深地包含着内在的隐喻结构,这种结构暗中影响着表层的‘意义’。
”二、相似原则的隐喻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它并不在于各自附属于一个、或者一组恰当词语的“个人以往印象的再次复制”,而是在于有关“我们心灵中和世界中的习性之间的经常性相似之处”的语言学和心理学“法则”。
束定芳认为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一种是以本体与喻体间原有的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另一种是以说话者或作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
”网络语言就是通过以上两种隐喻而来的。
它既有人们通过已感觉到的与身边事物的相似性或将原先并未感觉到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形成,又有人们经刻意想象而新创造出的词语。
可以说,由隐喻产生的网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都可以自如地进行创造性地使用。
就隐喻的词语范围和原因而言,任何一个词语都潜存着发生隐喻的可能性,而隐喻在哪些词语上发生,主要的依据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浅谈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
浅谈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植物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类词语,它在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通过标识出植物的名称,还具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在汉语中,植物词没有仅仅存在于对植物物种的描述,它更是一门将生命、智慧、技巧编织在一起的艺术。
植物词具有表象性和象征性,它有助于表达情感和精神上的意义,而隐喻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下文中,将探讨植物词的隐喻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植物词在汉语中的隐喻意义。
隐喻是一种对对象进行比喻的比喻,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植物词,让语言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
例如,梧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植物词,它被用来比喻忠诚、坚毅,而木棉也可以用来比喻淡定,乐观。
植物词中的隐喻意义还可以用来描述家庭、亲情,比如梅花可以用来比喻家庭的情感,它可以表达家庭团聚的情感,比如桃树可以比喻广泛的亲情。
此外,植物词的隐喻也可以用于赞美一个人,赞美他们的品性和外表。
比如,仙人掌可以用来比喻美丽、难以忘怀,因为它有着绚丽的花朵和多样的色彩。
紫藤可以用来比喻勇敢和坚强,因为它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能茁壮成长。
莲花可以用来比喻清纯、智慧,因为它有着纯洁的香味和晶莹的花瓣。
最后,植物词的隐喻也可以用于描述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比如,向日葵比喻对太阳的向往,它可以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对希望未来能够更加灿烂;牡丹比喻梦想,它可以表达人们永不放弃梦想的精神,坚持追求梦想;仙丹比喻心灵的慰藉,它可以表达人们对心灵的关注,在不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神力量。
以上就是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意义,可以看出,植物词的隐喻是汉语中表达情感和精神上的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的理解植物词,让语言更加丰富,更具有表达力。
因此,学习植物词并理解它们所代表的隐喻意义,无疑是汉语语言学习者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重点。
浅谈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及其理解
阅读写作新教师教学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隐喻因而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以及一种附属于语言之上的语言运用现象。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理论探索研究的高潮,各种新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
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而认知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亦或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因此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种思维方式,对传统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提出了挑战。
一、隐喻的本质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对隐喻下了如是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 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而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similarity )的认识。
因此,对隐喻的本质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所指项的相似性。
在隐喻结构中,把两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这两种事物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对它们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感受及情感。
理查兹(1965)在谈到隐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时指出,本体域与喻体域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语义转移的基础,是隐喻使用和理解的依据。
但这一特征有时不在于本体与喻体直接的相似,它也可以产生于人们对两者的共同认识或态度。
例如:Life is a journey. 喻体域journey (旅行)和本体域life (生活)之间难以找到直接的相似,而是利用了两者之间某种程度的相似。
布莱克(1962)在肯定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的同时,还指出有些隐喻并不是以原先人们已知的相似性为喻底,而是在使用了这些隐喻后,在人们的大脑中使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一种新的、特殊的联系。
浅谈隐喻的认知性和文化性
浅谈隐喻的认知性和文化性作者:孙冠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隐喻,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天才的标志”(Cooper, L. 2005)。
人们通过隐喻,可以填补大脑中的抽象概念同实际语言之间的差距。
本文基于Lakofff 和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意在阐明隐喻本质是认知的,人类对隐喻的理解与使用是同其认知背景、认知结构息息相关的。
由于认知的过程受到文化影响并因文化而异,因此隐喻也是文化的,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进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最后将通过列举汉语和英语文化中隐喻的相同与不同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得到启发。
关键词:隐喻;认知;文化;英语学习作者简介:孙冠楠(1989.4-),女,籍贯:河北省,单位:广西大学。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2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以至于我们在使用它时完全忽视了它的存在。
换句话说,大多时候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须另费工夫去剖析它的隐喻性质所在。
因此,传统理论往往将隐喻看做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认为它同其他修辞手法一样,只不过是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语言工具,归根结底是从属语言的。
其实,对于隐喻这样的认识是片面而过于简单的。
本文意图阐释隐喻是认知的,希望能够挖掘隐喻的深刻内涵并拓宽传统的认识视角,并进一步表明其受到文化的影响。
1、隐喻是认知的隐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过程。
Lackoff 和 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理解并体会另一种事物”(Lackoff and Johnson ,1980)。
不妨说,通过具体而清晰的概念理解抽象而模糊的概念,这便是隐喻的作用。
比如“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因为它没有实体、没有空间存在感。
浅谈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
浅谈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
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源于汉民族深厚的生活经验,体现了汉民族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特定的文化心态,也彰显了古人智慧的光辉。
从古至今,植物词的隐喻也一直长久活跃。
植物词的隐喻分为赞美、比喻和拟人等三种,其大多数都带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寓意着出类拔萃、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汉民族作为“植物之国”的传统认同感。
赞美的植物隐喻指的是用植物来表达形象坚定的抵抗,谆谆告戒,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用来表达“坚持不懈”“固执”“勇于站立”等,攒足声望,像松柏、老松、鲤鱼、松鼠等等都有隐含的赞美意思,深受我们的崇敬。
比喻的植物隐喻,用植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愿景和期望,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斗志、像竹子可以表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像桐果将又用来拟人表达“果仁满怀”之意。
拟人植物隐喻,让植物当做旁观者来表达对人生尴尬处境的体会,拟人把植物领回到了一个形象化的语言,代表着古老文明的特色。
例如,鱼和荷表达“奇葩”,竹子和桐表达“端庄”,而梅花表达的则是“锋芒毕露”。
总之,植物词的隐喻对汉语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缅怀古老的文化传统,展示
曾经的辉煌,重点提出积极理想、向上憧憬,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给汉语的创造和发展的历史注入新活力。
浅谈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为“ 我们 已经发现我们 的 日常生 活中充满了隐喻。它不仅存 舟于语言 中 , 而且存在 于思维和行动 中。我们进行思考 和行
段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 修辞学 》 , 隐喻性质 、 和《 中 对 功能 和 阐释方法作 了系统 论述 。在《 诗学 》 , 中 他指 出 : 隐 喻字 “
大脑 、 心智 、 活 经验 的产物 , 生 因此不 具有任 意性 。l 纪 9世 胡骂莱 ( hB y 在 《 S e e ) 诗之辩护》中阐述 了隐喻不是 脱离语 言 的一种装饰物 , 而是人类体验世界 、 思维和生活 的一种 方式 。 理查兹较系统地对 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 了阐述 。在《 修辞哲 学》 , 中 理查兹认 为 隐喻是 人类 “ 言元 所不在 的原 理” 并 语 ,
出, 在我们的 1常生 活 中充满 了隐喻 , 3 我们 的 口头 交际 中 每三句话 中就会 出现一 个隐 喻。理查 兹认为 隐喻不 仅是一 秒语言现象 , 还是人类思维 的一种方式。Lkf&Jh sn认 ao ono
由于隐喻是“ 我们对抽象 范畴进行概念化 的有 利的认 知 工具” “ , 是理解人类认知能 力的 唯一 方法 , 也是解 决语 言理
从一个认知领域 向另一个 认 知 域 的映 射 ” “ 人类 思维 的 ,是
偏离现象 , 只用于诗歌和写作 中。隐喻是一种起修 饰作用 并
的修辞手段 , 它能使诗歌或其他文章华 丽奇特 , “ 使其 风格不
致流于平凡与平淡 ” 。亚里士多德对 隐喻 的定义和功能的讨
论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斯 拉夫语学院 , 尔滨 10 2 ) 哈 5 0 5
摘
要: 对隐喻 的研 究有很 多, 迄今 为止 , 究成果颇丰 , 研 然而 , 学术界 对 隐喻 本质仍无 一致观 点。从 目前 的几
浅谈隐喻
浅谈隐喻作者:睢琳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0期摘要: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Lakoff&Johnson ,1980)。
由于东西方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
本文将对由于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等的不同所导致的东西方隐喻模式的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一、引言“隐喻”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它就像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每日与我们如影随形。
假如一天晚饭后你去朋友家,一见面他便问:“吃了吗?”你回答:“吃了。
”他马上手指沙发:“坐。
”于是,你坐下,两人开始聊天。
显然,这是十分常见的日常口语对话,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相信没人会对此提出疑议,更没有人会去追究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
朋友问你“吃了吗?”只是一个表象,或者就是一个喻体,他不是直接打比方,而是用了隐喻。
我们不妨进入此短语的内部:首先,他是在表示关心,担心你如果没吃饭会引起饥饿。
其次,如果他正在用餐,势必邀请你一起吃;如果他这时刚刚吃过,而你来晚了,你回答说还没吃,则意味着他要为你准备一顿。
另外,他也可能只是寒暄、应酬,因为吃饭时间已经过了,这样问就只是单纯地打个招呼,仅此而已。
虽然有时我们觉得这样的问题纯属“废话”,但此类“废话”却透露着大量信息——你与他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是不是受欢迎等等。
无疑,上面谈到的这些意思都是“话外音”,也正是隐喻所“隐”之意。
肯定有人会听不见,也肯定有人在你话刚出口就已了然,这就是会意。
对空白的倾听表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如同前面你回答“吃了”,朋友说“坐”,你们不假思索地就理解了对方语言所省略的种种。
从这个最平常的例子中就可以感受到隐喻的威力:“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浅谈隐喻的认知功能
感和思想等人类 的经验看作是实体或 物质 以达 到将 它们范 畴化或量化的 目的 , 比如 : f t nilw r gO adr f Il i ei s nado nao so n u t r
lig i n .在这句话 中, f t n 通货膨胀 ) 一抽象 事物被看 v i ai ( n o l 这 作是一个实体 , 而便 于被识别、 从 被谈论和被量化 。又如 , I t
w l tk o f ai n e t n s h sb o .T e e i S c i a e a l t t c o f ih ti o k l op e i h r O mu h s
上来说都是 隐 喻 的 。 在 他 看来 , 喻具 有普 遍性 , ” 隐 隐喻 不但存在于人们 的 日常 生活 中, 而且 还普遍 的存 在人 们所 使用 的语言 中 , 更深深 的植根 于人 的思 维和行 动 中。人们 对隐喻的本质认识发 生 了根本 的变化 , 隐喻 的实 质就 是把
建 的一 系列隐喻概 念 。它 与我们把 经验 空间化的方式 有 关, 该隐喻大多与人的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 。比如: 一下 上 ( p—dw ) 里 一 (n—o t , 一后 (r t ak , u o n , 外 i u) 前 f n —bc ) 中间 o
一
修辞手法提出来的 , 隐喻 在修辞 学 中起着 重要 的作 用。亚 里斯 多德认为隐喻使 言辞 清晰 , 于魅力 , 出一格 , 是 富 别 这 别的手段 办不到的 , 也是 不能从 别人 那里 学来 的。对 于隐 喻的本质 , 在传统 的修辞 学上存在着“ 比较论 ” 替 代论 ” 和“ 两种观点 , 前者 以 K vce 为代表 , oess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 辞 手法 , 即通过把一事物说成是 另外 一事物 , 而把一事物 比 从
浅谈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
浅谈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作者:刘国英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9期摘要: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修辞格。
使用隐喻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含蓄,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气。
本文主要从隐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义.语用角度对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明喻:语境一、引言隐喻.和明喻一样是对两个不同的事物做比较.所不同的是隐喻的比较是暗含在语言中,让读者去感受去理解。
对隐喻的分析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
即使同一句没有任何修饰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意思。
这要求听话者或读者有更高的能力去识别隐藏在话语中的联想义。
二、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Metaphor相当于汉语修辞中的“暗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比明喻更进一步。
张志公在《现代汉语》中说:“隐喻的形式是“甲是乙”,而明喻是“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链接,在语气上更肯定,帮助听话人想象和理解。
这种比喻从字面上看没用“像”这类词,而“像”的意思却隐含在全句中,所以叫隐喻。
在英语中,隐喻亦被称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
由于它常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所以它的修辞效果更加肯定,有力.强调的相似点更加鲜明突出。
有人说语言是想象力的产物.隐喻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本质。
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能激起丰富语义和想象力的手段,因此被称为“是特殊语言的特征,而且还被认为只属于语言。
换言之,隐喻只与文字有关,与思想和行为无关。
”然而,越来越多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语用实例表明,这一修辞格不仅仅表现在文字上。
而是更多的表现在语言更深层所表达的思想和人类行为上。
因为语言是为人们表达思想服务的。
在日常生活会话以及文学类及其他作品中.隐喻都发挥了它的作用。
比如,英语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1.He is a fox.2.Hehas a heart of stone.这两句都是常见的隐喻在交际中的表现。
浅谈科技隐喻的特征
浅谈科技隐喻的特征摘要:本文首先讨论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性,然后以文学隐喻为参照,浅析科技隐喻的特征,说明隐喻在科技领域无所不在,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建构、陈述和传播中,隐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手段。
关键词:认知;科技隐喻;文学隐喻;特征一、引言从亚里士多德研究隐喻开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但随着近几十年来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隐喻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一般可以将隐喻看作是从一个信息域到另一个信息域的语义映射,借此人们来达到对后者的理解,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了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为参照,来认识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隐喻概念系统,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验甚或行为的基础,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使我们明白: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对认知起推动作用的是我们认知体系背后的隐喻概念。
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应该象数学一样确切、具体;运用隐喻的理论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使原有词语赋有新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科学中的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实质上它是思想与比喻的结合与体现,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下面就科技隐喻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帮助科技工作者和相关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科技隐喻。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所谓“冰山”隐喻,是指将事物分为表面现象和深层次现象两个部分,就好像一座冰山,表面看上去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而真正的体积则在水面以下。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隐喻的概念,将学生行为和学习状态等表面现象看作冰山的一部分,而真正的问题则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需要我们加以深入挖掘和处理。
我们可以利用“冰山”隐喻来审视学生的行为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表现出的消极、暴躁、自闭等问题行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和无奈。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对孩子们的表面行为进行处理,而不去深挖问题的根源,那么问题很可能会反复出现。
就好像“冰山”隐喻所描述的情况,我们只看到了冰山的一小部分,而没有看到隐藏在水面下的真正问题。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我们需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例如可能是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只是简单地处理表面现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我们也可以利用“冰山”隐喻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够专注,发挥不出应有的学习能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旷课现象。
这些表面现象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学生懒惰、不用功,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可能会发现学生们背后可能存在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就像“冰山”隐喻所描述的情况一样,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仅仅是冰山的一小部分,我们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我们利用“冰山”隐喻进行班级管理时,也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那就是深挖问题的根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学生、班级或者学校进行过度批评和指责,而是要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来看待问题。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者学习状态时,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我们也需要善于与学校、家长、同事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浅谈运用“冰山”隐喻开展中职学校班级管理1. 引言1.1 引言班级管理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则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我们可以借鉴冰山隐喻的概念,将学生的问题看作是冰山,只有真正了解冰山的本质,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和解决。
冰山隐喻是一种常用的管理工具,它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人们,事物表面上能看到的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其实问题的内在因素更加复杂和重要。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却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冰山隐喻,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和教职员工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分析其作用和具体实践方法,同时强调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冰山隐喻对学校班级管理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帮助班主任和班级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学生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就像冰山只露出水面一小部分,学生的表面行为也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更深层次。
通过冰山隐喻,管理者可以意识到需要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
冰山隐喻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避免过分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冰山隐喻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发现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于提高管理者的认识水平,改善管理策略,促进班级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冰山隐喻的作用冰山隐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帮助班主任和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就像冰山只露出水面一小部分,学生的表面行为和表现也只是冰山的一角,而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内心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中的隐喻
摘要:
关键字:
在英语修辞学这个璀璨的星空中,众星闪耀,各有风采。
它们的风姿着实让我着迷,我更是对暗喻“一见钟情”。
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ta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合起来的意思是to carry over(带过来,拿过来)。
广义上,亚里斯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
他
认为隐喻与明喻一样,都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
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同样也比较宽泛。
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
反语irony等修辞方法都当成了隐喻。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从根本上讲,隐
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狭义上的隐喻则是将它与其他的辞格相区分。
有很多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意规则的违反,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如:John is a fox;John与fox的义素+human与-human产生了冲突。
对此,Chomsky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就是违反“选择限制规则”。
例如,Theories must breathe(理论必须呼吸);The table was breathing(桌子正在呼吸)就违反了选择限制。
一、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
1.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
实体隐喻服务于各种隐喻。
实体隐喻可以给非清晰的实体有界的平面,把事件,行为和状态概念化为实体。
2.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
其含义为结构隐喻根植与我们的经验。
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
3.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给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它们不是以另一个概念构建一个概念为特点,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
方位隐喻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经验的连接。
二、隐喻的修辞效果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联想性、生动性与夸张性。
1联想性: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描述,借以构成比喻的相似物。
如:He swam bravely against the tide of popular即Plause·
他迎着人们潮水般的掌声,勇敢地走过去。
句中把人们欢迎的掌声比作大海里的“tide(潮汐)”,使人们想到了当时欢迎场面的热烈与壮观,掌声如潮,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与深刻的印象。
2.生动性
通过对比,用含蓄、幽默、严肃、典雅的词语,使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形象生动。
如:Because of his wealth,he was 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to his relative and friends.
由于他有万贯家财,他对他的亲戚和朋友花钱如流水。
句中把he直说成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慷慨的喷泉),说明他花钱如流水,慷慨、大方,生动形象。
3夸张性
可用一些表示极限的词语,甚至一些超极限的词语,来表达其夸张性。
如:He feels on top of the world.
他非常高兴。
总之隐喻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手段,通过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事物特征。
它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唤起了生动的意象,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意蕴优美,极大地发挥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三、隐喻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纵观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研究对象的转移。
隐喻逐渐从作为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焦
点,如成为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文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心理分析、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从而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2.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注意力集中在词语层次的局限,把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
在更为广阔的言语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基础。
3.从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偏离现象过渡到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来进行考察
和阐释。
四、结语
隐喻是语言中有趣而令人深思的语言现象,正确辨认和理解隐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推理能力,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我们看到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是储存、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隐喻的产生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隐喻,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
同时把握隐喻的跨文化差异性对于探索语言奥秘,指导语言教学和交际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