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的“沉郁”风格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内容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涉足文坛起,共创作发表了百余部的小说。虽然莫言的众多小说从表层上看都带有狂欢化的色彩,但深入其中能够发现,他的小说都呈现出一种“沉郁”的风格。“沉郁”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呈现,而且已经有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作为极富个性的作家之一,莫言也日益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其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也逐渐为评论界所重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评论界便对莫言小说及其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做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莫言;莫言小说;“沉郁”;美学风格

本文所说的“沉郁”风格是就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格而言。文学创作中的“沉郁“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它最早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评价,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严肃沉重的题材,深沉蕴藉的思想,含蓄曲折的表达,强烈深沉、浓郁忧愤的情感抒发为特点的一种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众多诗人的作品都有呈现出“沉郁”这一风格,杜甫便是其中一个代表。“沉郁顿挫”就是他对自己诗歌创作风格的概括。“沉郁”风格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美学风格,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普遍存在,在现当代的许多小说创作中也有所呈现。就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格来说,“沉郁”是指小说创作中通过运用凝重的叙事和悲剧化甚至反讽等的艺术手法,以表现苦难、死亡和暴力等内容,体现作家的现实关怀和悲悯意识为主的一种美学风格。作家表现“沉郁”的目的在于再现真实的社会历史生活,使个人乃至民族的苦难和沉痛变得更加深刻。这种美学风格不仅能传达作家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同时在阅读时能唤起读者一种压抑、沉痛甚至震惊之感,进而引发读者对现实、对生活的担当。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坛上,莫言便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莫言自出道以来,共创作发表了百余部小说作品,这些小说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至今研究界对其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虽然莫言小说中有众多对狂欢场景的描绘,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带有喜剧色彩,但深入作品其中可以发现,在这些喜剧化、狂欢化的表层下,他真正呈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都是沉重的。而且尽管莫言作品中对“沉郁”风格的呈现与杜甫的有所不同,但其中所蕴涵的“沉郁”这一美学特质都是一样的。通过归纳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写作立场,艺术特色,丑陋现象和独特风格的来源上,但对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沉郁”之美学风格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一、研究背景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极具个性又十分勤奋的作家之一,自1981年进行文学创作开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出道至今,莫言共创作发表了包括《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蛙》等在内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和将近百部的中短篇小说,是当代文坛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一位作家。尤其是2011年莫言凭《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荣誉不仅使其小说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在国际上享有更高的声望,并且研究界掀起了一阵

又一阵的“莫言研究热”。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开始走向商业化,许多作家的创作都开始以经济效益为主,文坛创作中对现实发言的无力感使得许多文本都缺乏实质的内涵,不仅文字越来越漂浮,内容也越来越空泛。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压力和竞争使人心变得浮躁,使社会变得浮躁,所以能够直面现实,直面苦难的创作也就越发具有分量,越发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弘扬。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众读者更倾向于阅读轻松的甚至娱乐化的作品,众多作家的创作中也随之较少地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需要,游戏化、娱乐化的写作使得文本创作越来越轻浮,但,莫言虽然身处其中,他的众多小说创作尽管从表层上看是狂欢和戏谑的,可深入其中能够发现,他的小说都保持了一个作家对现实该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创作都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和人生的经历,不仅展示出不同的沉重主题,还呈现出真实的历史,这是莫言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莫言是怎样在小说中深刻呈现出“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在当代社会“莫言研究热”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界对莫言小说所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的研究有所欠缺的情况下,我们是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探究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㈠对小说“沉郁”风格的相关研究成果

“沉郁”作为诗歌中的一种高格,有许多文论家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⑴中便用“沉郁”来称赞梁武帝萧衍的诗歌创作,晚晴的诗评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⑵一书中也着重强调,不论填词或是作诗都应以沉重为主。这些都是评论者对诗歌“沉郁”风格的研究。不过归纳中国现当代以来的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已经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小说中这种美学风格的存在,并对它作了具体地分析和研究。

部分学者从内容上对小说创作中呈现出的“沉郁”这一美学风格进行了研究。如王仲生在其文章《艰难的蜕变——论陈忠实80年代后期创作》⑶中便提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创作开始转向对普通人尤其是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他的小说是在对历史的批判和反思中审视现实,通过再现历史的苦难、人生的不幸、情感的缺失和心灵的挣扎,表达了他对理想中的人性和人生的深沉忧思和痛苦呼唤,由此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便在他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杨永红的《论郁达夫小说的沉郁风格》⑷中也指出,郁达夫的小说在内容上注重人物情绪的表现,他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情绪都充满着哀婉、凄切和感伤,而且在性格上都有一种自卑的情结,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再现了下层人物的生存困境,揭露了封建传统观念的病态及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种忠于人性忠于现实的描写使作品呈现出“沉郁”之美学风格,并带给读者无限震撼。这些论述都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沉郁”这一美学风格在小说内容和思想上的表现,深入到文本内部,观点较为中肯、严谨。

再如杨厚钧的《论彭家煌小说的沉郁风格》⑸,在文中他认为彭家煌的小说有许多长句子,使得小说节奏低沉而且缓慢,同时其小说的语言平淡朴实,几乎没有很细腻的描绘,而小说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语言描写来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堕落,使得小说在平静和涌动中呈现出“沉郁”的美学风格。与此相关的还有温奉桥和温凤霞的《覆灭与拯救——评王海长篇新作〈城市门〉》⑹。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王海在《城市门》中采用一种平静甚至冷酷的叙述,无情地揭示出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