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知识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知识范文

普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知识宣传资料

家长怎样为孩子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终生之师。因此,孩子能否像所有家长期盼那样成龙、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家庭氛围如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的心理氛围、教育模式、父母的基本素质等等都无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 *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 * 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那么,家长应当怎样为孩子学习营造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呢?可以从以下一、两个方面去尝试: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众所周知,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它既反映着家庭成员对社会的态度,也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在民主和谐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各尽其社会和家庭之职责,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同享欢乐、共分忧愁、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即使偶尔发生矛盾冲突,也能顺利缓解。实践证明,心理氛围良好的家庭,抚养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反之,生活在

不和谐而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诸如,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胆小怕事、固执己见、不听劝说、不能自制、不爱交际、自卑孤僻、冷漠和撒谎欺骗等等心理障碍和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还可能形成 * 人格。那么,

良好的心理氛围家庭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一般说来,它的基本标准是:团

结友爱、文明和睦、关系融洽、心理相容、彼此体贴理解、尊老

爱幼、同心同德、气氛和谐、处事公平公正等。

二、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模式。

所有的父母都在教育子女,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

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从现阶段看,经从事教育和心理研究人员的多方面调研得知,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保姆——溺爱型模式,这

是当前常见的一种模式。

其典型特征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对孩子的吃、穿、玩、用总是一味迁就,一味满足,父母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溺爱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健康,使孩子逐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放纵蛮横的恶习。

二是暴君——冷酷型模式。

这种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强制多于

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

来建立自已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发表自已的见解,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动不动就是打骂教育。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当面驯服,背后敌视、怨恨,甚至采取其它方式反抗,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轻则离家出走,参加不良团伙去寻找所谓“自由和温情”,重者选择轻生的道路,到那时父母后悔莫及。

三、宽容——放任型模式。

这一类型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干涉,父母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对孩子的教育持消极的态度,还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因此,对孩子养而不教不管,这样做的结果孩

子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权威——民主型模式。

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鼓励孩子去做其所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自已的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调查表明,权威——民主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征。

以上四种教育模式,奉劝各位家长选择第四的一种:权威——民主型教育模式为最佳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学生与家庭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可或缺。因此,

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中,要多学教育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疏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实现健康成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保持理性,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时时留心孩子的成长;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在培养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公正、理性的理念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教育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学生与家庭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家庭教育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不可或缺。裴斯泰洛齐强调:“关于道德任务的实现,首先在于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中的教育。”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奏,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发展素质的第一场所,只要留心,教育无处不在。当然,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用教育的角度审视孩子的成长。要使孩子实现健康成长,家长就应多学教育学知识,学习并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疏导、教育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一、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品德”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行为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都比较强,因此,家长要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要善于自觉地

利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和影响子女。事实证明,父母的人格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子女的一生,而婴幼儿处在个性萌芽的时期,

所以这种影响效果将更为显著。婴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志趣爱好、价值倾向等都会打上父母的印记。因此,如果父母平时自由散漫,甚至行为不轨,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的“身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二、父母要了解孩子,学会尊重孩子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一定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如果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的孩子在幼儿期通过玩扑克游戏的办法,很快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听“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快掌握了加法交换率的原理,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特长,因此,家长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

究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好“角色置换”,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其所思、所为及心理需求。研究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尊心,

但有些父母从未在意这一点,往往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在不经意中伤害了他们。教育实践家斯霞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父母必须尊重孩子,保护并呵护其自尊心,要注意将他们的点滴进步和优点不断放大,以形成特点,并内化为良好的品质。同时,还要经常正面激励孩子,使之趋向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而有些父母总是无休止地纠缠于孩子的缺点,这就是负强化。这不仅难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加剧他们的缺点。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提前介入,不可娇惯良好的品德是孩子成人的基础,孩子要成才就应该先成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