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以生涯教育规划理念为基础,阐述了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分层次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涯教育;教育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生涯发展理论于1909年始于美国工业时代的兴起,是以能力测评和就业安置为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50年代后,生涯发展教育理论进入蓬勃发展期,各种类型理论兴起。2000年左右,我国高校教育领域开始引入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管理等,大部分高校将生涯教育归口于思政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学生的“职业定向”,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实际上,生涯发展应包括学生学业、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平衡协调,包括学生对自我的清楚认识以及作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对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学习,是人生中大学生活经历的开始,同时,他们也在这段经历中存还在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经过高中三年的应试教育,终于解放了,开始彻底放松了。这种状况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了学习、生活的目标。所以,站在个体发展的起点上,针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的整体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生涯教育规划理念

生涯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内涵。高校生涯教育的规划理念要围绕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高校的培养目标从社会角度来说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从个体目标上说是培养有幸福感的人。这就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入校后如何有目标、有计划地度过大学时光;二是毕业求职时如何积极主动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求职意愿,获得自己喜欢的岗位。针对这两个问题,本人建议从三个层次来设计生涯教育的规划理念。

(一)制造压力,塑造典型

高校对入学新生生涯教育的传统做法是进行专业教育,而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重点是未来的就业压力以及就业竞争的残酷性,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对学生而言,还没开始学习,就已经感受到惶恐和压力。“毕业就是失业”的心理,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这种现象,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抱怨、感慨和生气。就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所说的:“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唯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1]也就是说高校的这种入学教育方式,想要用一己之力去推动一群学生变化的教育理念,反而成为了一种抑制力,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导致毕业生离职率从第一年的45%,上升到第二年的75%,降低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这正是当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与上述现状比较,本人认为在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中,制造压力是必要的,但同时要塑造典型和榜样,让学生知道成功有的时候也是可以模仿的,让学生看到未来努力的希望,把自己当下应做的事变成想做的事,使学生有一种做事和学习的“欲望”。

(二)授人以渔

当学生有了榜样可以借鉴和模仿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涯教育理念中,不仅要提供社会资源的信息,而更应该掌握获取外部信息,进行自我规划的方法。但是,掌握了方法,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古人说“非不能之,而不为之”。所以激发学生去进行探索、规划的动机和欲望,才是真正促使学生行动的前提[1]。

通过榜样和典型塑造来对学生进行“欲望”引导。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除了要侧重于对本专业的发展教育外,不应过多强调所学专业之“专”,而应更多发现与其他专业的“相通”之处,做到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确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各种途径。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理想中的自己时,会产生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动机,

才会真正重视和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制造机会,促进行动

学生已经有了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并开始实际行动时,学校的生涯教育体系中,就要给学生制造机会。利用学校资源,开辟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并在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不断给学生“找事”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方式行动,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才可能真正培养出来,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人生资本。

以上三个步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对高校学生自我认知、创新能力、职业价值和理想追求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模式

生涯发展理论进入我国时间较晚,目前国内大部分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都是采用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的因素理论和舒伯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论(彩虹图)[3]。这两种理论主要是以年龄为依据,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探讨人在职场中的发展。美国的生涯教育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大学以后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涯体系,既有个人的自我内在发展,也有将自我与社会职业相匹配的外在发展。我国的生涯发展教育在大学以前从未开展过,2008年左右,在教育部的推广下,生涯教育迅速成为“高校必修,辅导员必懂”的一门课程体系。这门课程的开设,结合了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只不过,这种“人才论”更多是倾向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的有用工具。但是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达标率,为了完成教育部的任务去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在我国的生涯教育实践中遇到了种种局限。所以我们必须要探索出融合中国文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之路,根据生涯教育的规划理念,针对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知道人一生的发展,怎么过才能丰满、有意义,不但有事业,也要有美好的家庭、亲密的朋友,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能够判别真善美。因此,本人认为要从三个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一)大学新生:侧重专业选择,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规划

(二)中年级大学生:重点在于职业知识与道德的培养

结合生涯规划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进行对内自我意识的认知和对外职业世界的互动与探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拓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本阶段的生涯教育重在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大学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

大学毕业生的生涯教育则包括了升学、就业、创业等多种途径的规划辅导。根据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让学生适应自身的角色转换。

“升学教育”侧重知识学习,为有进一步深造愿望的大学生进行相关辅导帮助。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寻求工作而进行的方法性和技巧性的指导,包括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协助学生选择就业去向、辅导学生如何制作求职材料、进行面试前的准备等方面的指导。

“创业基础”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这种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主要体现了发展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其中知识、能力以及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建构

基于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一种自我的,非线性的、阶段性的变化过程。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