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波动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波的反射,几何光学中利用光线,非常简洁地得到了反射定 律。但是,从波动观点看,反射是一个复杂得多的过程。
3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D S
Mirror
一个光源,可以向任意方向发出光波,这些波到达反射面上时, 反射面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次波中心,又可以向任意方向发出次波, 所以,在接收点,观察者收到了来自反射面上各处的反射光。而决不 是像几何光学中所说的仅仅符合反射角=入射角的那条光线才能被接 收。也就是说,镜面作为一个波前,其各处都对到达 D 点的光有贡献。 对于这一说法,实在是无法反驳,但是,不同地点的反射波,到达 D 所经历的路程和方向都不相同,它们对于在 D 点所引起的振动的贡献 也应该不同吧。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
三.定态光波
1.定态光波
具有下述性质的波场为定态波场 (1)空间各点的扰动是同频率的简谐振动。 (2)波场中各点扰动的振幅不随时间变化,在空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振幅分布。
满足上述要求的光波应当充满全空间,是无限长的单色波列。但当波列的持续时间比其 扰动周期长得多时,可将其当作无限长波列处理。
任何复杂的非单色波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单色波的叠加。 定态光波不是简谐波,其空间各点的振幅可以不同。
1.电场分量、磁场分量、波的传播方向即波矢。
G 2.波矢 k
=
2π
GG n, n 传播方向的单位矢量。
λ
3.电场分量振幅、磁场分量振幅、波长、频率等是标量。
光速
v =1/ εµ =1/ ε rε 0 µ r µ0 = c / ε r µr
c = 1/ ε 0 µ0 为真空中的光速。
折射率
n = c/v = εrµr
z − z0 νλ
+ ϕ0] =
A cos[ ω t −
2π λ
(z −
z0 ) + ϕ0 ]
5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取 z0
= 0 ,为原点, 2π λ
= k ,则有U ( z , t )
=
A cos( ω t
−
kz
+ ϕ0)
上式是波场中 z 点振动的表达式,由于 z 是波场中的任意一点,所以上式描述了整个波
4
息。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 2.1 定态光波及其描述
一.光波场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周期性
波,振动的传播。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形成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形成波场。 波场中任一点:具有振动的周期性,该点的物理量经过一定时间后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数 值,即具有时间的周期性,用振动的周期 T 描述。
任一时刻:波场空间分布的周期性,即物理量在空间周期分布,用波长 λ 描述。
由于光学中的探测器或接收屏往往是一个平面,所以通常总是研究波场中一个平面上的 位相。可以取取该平面位于坐标系中 z=0 处,则该平面上的位相分布为
ϕ(x, y,0) = k(x sinθ1 + y sinθ 2 ) + ϕ0
如果平面波沿+Z 向传播,其波面垂直于 Z 轴。t 时刻轴上某一点 z 处波面的位相为
对于透光的介质, µr ≈1,故 n ≈ ε r 。
光的能量用能流密度、即坡印廷矢量表示为
6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G GG S = E×H =
ε rε 0
µrµ0 E 2 ≈
ε0
µ
0
nE
2
=
n cµ
0
E2
如光波做简谐振动, E0 为简谐振动的振幅,则有
E2
=
1 2
E0 2
故
I=
S
=
n 2cµ 0
后来人们又观察到了光的衍射及偏振现象(1808 年,马吕(Malus) 偏振),由此建立了波动光学。
1865 年,Maxwell 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后来被证实光是电磁波。 光的波动特性
惠更斯最先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在他看来,光是以波的形式存 在,具有波的所有特征;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都能够用波的特性进 行描述。
间隔为 ∆t
=
z
− z0 v
,则该点的振动为实际上是 z0 点在 ∆t 时间前的振动,故有
U ( z , t ) = U ( z 0 , t − ∆ t ) = A cos[ ω (t − ∆ t ) + ϕ 0 ]
=
A cos[ ω t
−ω
z
− z0 v
+ ϕ0]
= A cos[ ω t − 2πν
所以波的表达式,必须能够同时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周期性。由于波是振动的传播,所以 波的表达式就是要反映出一个振动量,即物理量偏离其平衡位置的程度,在空间是如何传播 的。
可以借用机械波的描述方式。最简单的是简谐波,如果空间一点 z0 的振动表达式为
U ( z 0 , t ) = A cos( ω t + ϕ 0 ) ,波以速度 v 传播,对于任一点 z ,波从 z0 传到 z 的时间
A(P) :振幅的空间分布;ϕ (P) :位相的空间分布。均与时间 t 无关。
3.定态光波按波面分类
波面:空间中ϕ (P) 相同的点所组成的曲面是光波的等位相面,即波面或波阵面。可根
据波面的形状将光波分类。 位相相同的空间点应满足下述方程(相同时刻)
ϕ (P) = Const .
场点
P(x, y, z) =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在光学的发展史上,认识过程为:实验——模型——理论。即首 先通过实验或者观察,总结出研究对象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构建 出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研究对象抽象和简化的结果, 或者说是对其物理本质的概括。从物理模型出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已 经总结出的规律,如果这一点是满足的,就可认为模型是正确的。
Newton 和 Huygens 分别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正如我们所 熟知的,这两种假说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多年。即使 Newton 建立力学 的崇高威望和他的众多的追随者也没有使相信 Huygens 的人放弃他 们的信念。
1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1801 年,T.Young 在光通过双孔的实验中,首次观察到了与水波 的干涉现象相似的光的干涉现象,光经过双孔后,由于干涉,光能量 在空间重新分布,显示为明暗交错的条纹,这些条纹被称作干涉条纹。 这一实验称为杨氏干涉。杨氏干涉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表示沿 z 方向传播的余弦波。
ω = 2πν = 2πc λ ,ν :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即频率;ω : 2π 时间内的频率,称
为圆频率(角频率)
1 :单位长度内的空间周期数,即空间频率,被称为波数;k ,2π 长度内的空间频率, λ k = 2π ,角波数(或圆波数)。 λ ωt − kz + ϕ0 = ωt − ϕ(P) 称为波的位相,与时间和空间相关。
仍是针对上述情形,保持光源、反射镜以及探测器的位置不变, 而仅仅使反射镜变小,即镜面从两端逐渐缩短。在这一过程中,D 点 接收到的振动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当镜面足够小时,才开始出现较 明显的变化。这表明,在反射面上,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间的一部分。 或者,让镜子向一个方向缩小,比如向左端缩小。当缩短到一定程度 后,尽管仍有波被反射到 D 点,但是却无法看到 S,或 S 的全貌,说 明镜子两端反射了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不包含光源的主要信
G 波矢的方向可以用方向余弦角表示为 (α , β ,γ ) ,其中的三个角度分别是 k 与 X,Y,Z
轴的夹角。则波矢可以用矢量式表示为:
G k
=
k (cos αeGx
+
cos
βeGy
+
cos γeGz
)
在光学中,我们习惯上用上述三个角的余角表示方向,即θ1
=
π 2
−α
,θ 2
=
π 2
−
β
,
θ3
=
当然,建立模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解释已经发现和观察到的 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了从模型出发,借助数学手段推导出还未知的和 隐藏在现象中的规律。那么,以实验为基础,将物理模型和数学理论 结合起来,就得到了一套理论。
我们的学习过程是根据理论和模型给出的结果,来解释实验现象。 从而证明理论和模型的正确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是说,物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实验, 物理学的理论也必须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对于光的本质,人们通过观 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实验无法对这些结论进行检验的年代,它 们都是假说,不管理论上如何完美,都不足以使反对的一方完全信服。
波传播的是振动或扰动,即空间中一点的扰动引起周围其它点的 扰动,由此引起扰动在空间不断漫延、扩散,形成波的传播。从这一 点看,光的波动性与声波、水波等机械波的波动性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惠更斯最初提出光的波动模型时,就是将机械波的特征移植 到光的特征中来。但是,由于光波与机械波相比,其波动特性是难以 直接观测到的,所以,对光的波动特征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是必要的。
G n
,波矢,指向波的传播方向,其数值为角波数,表示
2π
长度内的波长数目。
λ
波面的条件为 ϕ
(P)
=const.,即
G k
⋅
G r
=
const.
,为与波矢垂直的一系列平面,故名。
波矢的方向角表示:
9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在数学中常用方向余弦表示矢量的方向,即用矢量与坐标轴间的夹角表示。
E0 2
∝
nE0 2
通常取
I = E02 。
光波长的范围: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5nm--------400nm--------760nm--------10 −1 mm
对红外光,
1 µ m--------------10 µ m------------10 −1 mm
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对紫外光(UV),其波长较短的部分由于只能在真空中传播,被称为真空紫外光(VUV)
π 2
−γ
G 。则 (θ1,θ 2 ,θ3 ) 就是 k
与
YOZ、XOZ
和
XOY
三个平面的夹角。
则上述波矢表示式变为
G k
=
k (sin θ1eGx
+
sin
θ
2
G ey
+
sin
θ
G 3ez),Fra bibliotek空间点 P(x, y, z) 处的位相为
ϕ(x, y, z) = k(x sinθ1 + y sinθ2 + z sinθ3 ) + ϕ0 。
7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2.定态光波的描述
电磁波都是矢量波,应该用矢量表达式描述。但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定态光波,如果没有 偏振性,即其电场分量在各个方向都是相同的,通常用标量表达式描述,其实是在一个取定 的平面内描述定态光波某一分量的振动:
U ( P , t ) = A ( P ) cos[ ω t − ϕ ( P )] = A ( P ) cos[ ϕ ( P ) − ω t ]
一个位相值对应于波上的一点,波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就是将波上的一点,其实就是 振动(即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大小)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位相就是描述波上一点的物理 量。一列波上的一点用唯一的一个位相描述,在传播过程中,波上一点的位相保持不变。
振动取决于位相,所以振动的传播就是位相的传播。
二.光波是矢量波(电磁波)
对于光波的传播,惠更斯提出了“次波”传播的概念。对于一个 点光源,其发出的波,或扰动,在经历某一时间间隔后到达空间某一 面,该空间曲面上的每一个点,此时都可以视作一个新的扰动中心, 或者称为“次波”中心,次波又可以产生新的振动中心,继续发出次 波,由此使得光波不断向前传播。新的波面即是这些振动中心发出的
场的振动,就是简谐波的表达式。
一般的波可以用三角函数表示为
U ( P , t ) = A ( P ) cos[ ω t − kx + ϕ 0 ] ,
或者表示为
U ( P , t ) = A ( P ) cos[ kx − ω t + ϕ 0′ ]
其中,ϕ0′ = −ϕ0 ,被称作初位相,即初始时刻原点的振动。
G xex
+
G yey
G + zez
(1)平面波:波面是平面。
(a) A(P) 为常数;(b)ϕ (P) 为直角坐标的线性函数,即
ϕ(P)
=
G k
⋅
G r
+ϕ0
=
kxx
+ kyy +
kzz
+ϕ0
8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常数 − ϕ0 为初位相,即时刻 t=0 时原点的位相。
K k
=
2π
10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ϕ (t, z) = kz − ωt + ϕ0 。在下一时刻, t′ = t + dt ,要保持位相不变,该波面的位置为 z′ = z + dz ,则有
kz − ωt + ϕ0 = k(z + dz) − ω (t + dt) + ϕ0 ,即 kdz = ωdt ,波面传播的速度为
2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各个次波波面的包络面。
波前上任一点都是一个次波中心,即一个点光源,发出球面波, 两个点,即使是邻近的,发出的次波也是不同的。
由于波在空间以次波的形式传播,所以光波总是不断弥散的,那 么,几何光学中的光线、光束等概念和模型是不适用的。严格地说, 是没有“光线”或“光束”之类的概念的。
3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D S
Mirror
一个光源,可以向任意方向发出光波,这些波到达反射面上时, 反射面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次波中心,又可以向任意方向发出次波, 所以,在接收点,观察者收到了来自反射面上各处的反射光。而决不 是像几何光学中所说的仅仅符合反射角=入射角的那条光线才能被接 收。也就是说,镜面作为一个波前,其各处都对到达 D 点的光有贡献。 对于这一说法,实在是无法反驳,但是,不同地点的反射波,到达 D 所经历的路程和方向都不相同,它们对于在 D 点所引起的振动的贡献 也应该不同吧。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
三.定态光波
1.定态光波
具有下述性质的波场为定态波场 (1)空间各点的扰动是同频率的简谐振动。 (2)波场中各点扰动的振幅不随时间变化,在空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振幅分布。
满足上述要求的光波应当充满全空间,是无限长的单色波列。但当波列的持续时间比其 扰动周期长得多时,可将其当作无限长波列处理。
任何复杂的非单色波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单色波的叠加。 定态光波不是简谐波,其空间各点的振幅可以不同。
1.电场分量、磁场分量、波的传播方向即波矢。
G 2.波矢 k
=
2π
GG n, n 传播方向的单位矢量。
λ
3.电场分量振幅、磁场分量振幅、波长、频率等是标量。
光速
v =1/ εµ =1/ ε rε 0 µ r µ0 = c / ε r µr
c = 1/ ε 0 µ0 为真空中的光速。
折射率
n = c/v = εrµr
z − z0 νλ
+ ϕ0] =
A cos[ ω t −
2π λ
(z −
z0 ) + ϕ0 ]
5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取 z0
= 0 ,为原点, 2π λ
= k ,则有U ( z , t )
=
A cos( ω t
−
kz
+ ϕ0)
上式是波场中 z 点振动的表达式,由于 z 是波场中的任意一点,所以上式描述了整个波
4
息。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 2.1 定态光波及其描述
一.光波场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周期性
波,振动的传播。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形成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形成波场。 波场中任一点:具有振动的周期性,该点的物理量经过一定时间后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数 值,即具有时间的周期性,用振动的周期 T 描述。
任一时刻:波场空间分布的周期性,即物理量在空间周期分布,用波长 λ 描述。
由于光学中的探测器或接收屏往往是一个平面,所以通常总是研究波场中一个平面上的 位相。可以取取该平面位于坐标系中 z=0 处,则该平面上的位相分布为
ϕ(x, y,0) = k(x sinθ1 + y sinθ 2 ) + ϕ0
如果平面波沿+Z 向传播,其波面垂直于 Z 轴。t 时刻轴上某一点 z 处波面的位相为
对于透光的介质, µr ≈1,故 n ≈ ε r 。
光的能量用能流密度、即坡印廷矢量表示为
6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G GG S = E×H =
ε rε 0
µrµ0 E 2 ≈
ε0
µ
0
nE
2
=
n cµ
0
E2
如光波做简谐振动, E0 为简谐振动的振幅,则有
E2
=
1 2
E0 2
故
I=
S
=
n 2cµ 0
后来人们又观察到了光的衍射及偏振现象(1808 年,马吕(Malus) 偏振),由此建立了波动光学。
1865 年,Maxwell 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后来被证实光是电磁波。 光的波动特性
惠更斯最先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在他看来,光是以波的形式存 在,具有波的所有特征;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都能够用波的特性进 行描述。
间隔为 ∆t
=
z
− z0 v
,则该点的振动为实际上是 z0 点在 ∆t 时间前的振动,故有
U ( z , t ) = U ( z 0 , t − ∆ t ) = A cos[ ω (t − ∆ t ) + ϕ 0 ]
=
A cos[ ω t
−ω
z
− z0 v
+ ϕ0]
= A cos[ ω t − 2πν
所以波的表达式,必须能够同时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周期性。由于波是振动的传播,所以 波的表达式就是要反映出一个振动量,即物理量偏离其平衡位置的程度,在空间是如何传播 的。
可以借用机械波的描述方式。最简单的是简谐波,如果空间一点 z0 的振动表达式为
U ( z 0 , t ) = A cos( ω t + ϕ 0 ) ,波以速度 v 传播,对于任一点 z ,波从 z0 传到 z 的时间
A(P) :振幅的空间分布;ϕ (P) :位相的空间分布。均与时间 t 无关。
3.定态光波按波面分类
波面:空间中ϕ (P) 相同的点所组成的曲面是光波的等位相面,即波面或波阵面。可根
据波面的形状将光波分类。 位相相同的空间点应满足下述方程(相同时刻)
ϕ (P) = Const .
场点
P(x, y, z) =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在光学的发展史上,认识过程为:实验——模型——理论。即首 先通过实验或者观察,总结出研究对象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构建 出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研究对象抽象和简化的结果, 或者说是对其物理本质的概括。从物理模型出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已 经总结出的规律,如果这一点是满足的,就可认为模型是正确的。
Newton 和 Huygens 分别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正如我们所 熟知的,这两种假说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多年。即使 Newton 建立力学 的崇高威望和他的众多的追随者也没有使相信 Huygens 的人放弃他 们的信念。
1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1801 年,T.Young 在光通过双孔的实验中,首次观察到了与水波 的干涉现象相似的光的干涉现象,光经过双孔后,由于干涉,光能量 在空间重新分布,显示为明暗交错的条纹,这些条纹被称作干涉条纹。 这一实验称为杨氏干涉。杨氏干涉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表示沿 z 方向传播的余弦波。
ω = 2πν = 2πc λ ,ν :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即频率;ω : 2π 时间内的频率,称
为圆频率(角频率)
1 :单位长度内的空间周期数,即空间频率,被称为波数;k ,2π 长度内的空间频率, λ k = 2π ,角波数(或圆波数)。 λ ωt − kz + ϕ0 = ωt − ϕ(P) 称为波的位相,与时间和空间相关。
仍是针对上述情形,保持光源、反射镜以及探测器的位置不变, 而仅仅使反射镜变小,即镜面从两端逐渐缩短。在这一过程中,D 点 接收到的振动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当镜面足够小时,才开始出现较 明显的变化。这表明,在反射面上,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间的一部分。 或者,让镜子向一个方向缩小,比如向左端缩小。当缩短到一定程度 后,尽管仍有波被反射到 D 点,但是却无法看到 S,或 S 的全貌,说 明镜子两端反射了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不包含光源的主要信
G 波矢的方向可以用方向余弦角表示为 (α , β ,γ ) ,其中的三个角度分别是 k 与 X,Y,Z
轴的夹角。则波矢可以用矢量式表示为:
G k
=
k (cos αeGx
+
cos
βeGy
+
cos γeGz
)
在光学中,我们习惯上用上述三个角的余角表示方向,即θ1
=
π 2
−α
,θ 2
=
π 2
−
β
,
θ3
=
当然,建立模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解释已经发现和观察到的 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了从模型出发,借助数学手段推导出还未知的和 隐藏在现象中的规律。那么,以实验为基础,将物理模型和数学理论 结合起来,就得到了一套理论。
我们的学习过程是根据理论和模型给出的结果,来解释实验现象。 从而证明理论和模型的正确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是说,物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实验, 物理学的理论也必须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对于光的本质,人们通过观 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实验无法对这些结论进行检验的年代,它 们都是假说,不管理论上如何完美,都不足以使反对的一方完全信服。
波传播的是振动或扰动,即空间中一点的扰动引起周围其它点的 扰动,由此引起扰动在空间不断漫延、扩散,形成波的传播。从这一 点看,光的波动性与声波、水波等机械波的波动性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惠更斯最初提出光的波动模型时,就是将机械波的特征移植 到光的特征中来。但是,由于光波与机械波相比,其波动特性是难以 直接观测到的,所以,对光的波动特征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是必要的。
G n
,波矢,指向波的传播方向,其数值为角波数,表示
2π
长度内的波长数目。
λ
波面的条件为 ϕ
(P)
=const.,即
G k
⋅
G r
=
const.
,为与波矢垂直的一系列平面,故名。
波矢的方向角表示:
9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在数学中常用方向余弦表示矢量的方向,即用矢量与坐标轴间的夹角表示。
E0 2
∝
nE0 2
通常取
I = E02 。
光波长的范围: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5nm--------400nm--------760nm--------10 −1 mm
对红外光,
1 µ m--------------10 µ m------------10 −1 mm
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对紫外光(UV),其波长较短的部分由于只能在真空中传播,被称为真空紫外光(VUV)
π 2
−γ
G 。则 (θ1,θ 2 ,θ3 ) 就是 k
与
YOZ、XOZ
和
XOY
三个平面的夹角。
则上述波矢表示式变为
G k
=
k (sin θ1eGx
+
sin
θ
2
G ey
+
sin
θ
G 3ez),Fra bibliotek空间点 P(x, y, z) 处的位相为
ϕ(x, y, z) = k(x sinθ1 + y sinθ2 + z sinθ3 ) + ϕ0 。
7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2.定态光波的描述
电磁波都是矢量波,应该用矢量表达式描述。但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定态光波,如果没有 偏振性,即其电场分量在各个方向都是相同的,通常用标量表达式描述,其实是在一个取定 的平面内描述定态光波某一分量的振动:
U ( P , t ) = A ( P ) cos[ ω t − ϕ ( P )] = A ( P ) cos[ ϕ ( P ) − ω t ]
一个位相值对应于波上的一点,波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就是将波上的一点,其实就是 振动(即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大小)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位相就是描述波上一点的物理 量。一列波上的一点用唯一的一个位相描述,在传播过程中,波上一点的位相保持不变。
振动取决于位相,所以振动的传播就是位相的传播。
二.光波是矢量波(电磁波)
对于光波的传播,惠更斯提出了“次波”传播的概念。对于一个 点光源,其发出的波,或扰动,在经历某一时间间隔后到达空间某一 面,该空间曲面上的每一个点,此时都可以视作一个新的扰动中心, 或者称为“次波”中心,次波又可以产生新的振动中心,继续发出次 波,由此使得光波不断向前传播。新的波面即是这些振动中心发出的
场的振动,就是简谐波的表达式。
一般的波可以用三角函数表示为
U ( P , t ) = A ( P ) cos[ ω t − kx + ϕ 0 ] ,
或者表示为
U ( P , t ) = A ( P ) cos[ kx − ω t + ϕ 0′ ]
其中,ϕ0′ = −ϕ0 ,被称作初位相,即初始时刻原点的振动。
G xex
+
G yey
G + zez
(1)平面波:波面是平面。
(a) A(P) 为常数;(b)ϕ (P) 为直角坐标的线性函数,即
ϕ(P)
=
G k
⋅
G r
+ϕ0
=
kxx
+ kyy +
kzz
+ϕ0
8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常数 − ϕ0 为初位相,即时刻 t=0 时原点的位相。
K k
=
2π
10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ϕ (t, z) = kz − ωt + ϕ0 。在下一时刻, t′ = t + dt ,要保持位相不变,该波面的位置为 z′ = z + dz ,则有
kz − ωt + ϕ0 = k(z + dz) − ω (t + dt) + ϕ0 ,即 kdz = ωdt ,波面传播的速度为
2
崔宏滨 光学 第二章 光的波动模型
各个次波波面的包络面。
波前上任一点都是一个次波中心,即一个点光源,发出球面波, 两个点,即使是邻近的,发出的次波也是不同的。
由于波在空间以次波的形式传播,所以光波总是不断弥散的,那 么,几何光学中的光线、光束等概念和模型是不适用的。严格地说, 是没有“光线”或“光束”之类的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