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科学理论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讲 科学技术认识论

现代科学——综合的时代
1.“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 息论 2.“新三论”——协同学、突变论、耗 散结构论 3.新技术革命
科学的起源:来源于常识
• 科学源于常识又超越常识,但最后还要 回到常识——构成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 景、概念框架、方法论等。 • 常识的概念:人们普遍拥有的经验性和 不加反思性的指示,属于实际知道怎么 办的操作知识。 (common sense)
科学的主要形相
贝尔纳认为:科学在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 主要有: 1.一种建制:“科学作为一种建制而有以几十万 计的男女在这方面工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 却的社会职业。 2.一种方法: 3.一种累计的知识传统: 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5.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科学不仅供实际应用, 而且是“构成我们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 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前科学时期的认识主体
科学尚未独立,没有职业科学家,主 要有以下三类人从事科学认识活动: 1.以精神活动为职业者,包括:巫师、 僧侣、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等。 2.以实用技术为职业者,包括:工匠、 医生、炼丹术士等。 3.以政治活动为职业者,包括:官吏、 皇室成员等。
前科学时期的认识方式
1.拟人化和万物有灵论的解释方式。 2.概括自然物所构思出来的“物理原理” 的解释方式。 3.立法规则、技术格言和强制性规范。
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互补思辨与实证的互补逻辑与直觉的互补理智与情感的互借助于感官以感性方法获取的科学事实与借助于理性思维以逻辑方法构建的科学理论尽管是层次不同性质迥异的两类科学认识成果或知识元素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即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有机统一即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三讲、科学认识论
1 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的发展》PPT课件

第二,观察事实积累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 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 证实,那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 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
精选课件ppt
8
评价:
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 识增长,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 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 趋势,但它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 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是怎样提出逻辑上和 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的。
精选课件ppt
6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精选Fra bibliotek件ppt7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卡尔纳普、 赖欣巴哈、亨普尔。
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 的特征:
第一,科学知识的增长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 科学发展即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 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
6262021256262021261合理因素第一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渐近积累和证伪主义不断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它们的合理性提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科学理论确立之后如何发展是科学观的一 个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20世纪盛行于西方的三种发 展模式(观):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 观和社会历史观。
28
(2)主要缺陷
第一,在认识论方面,只承认知识的相对 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了 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第二,在范式的产生和转换问题上片面夸 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把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看成是一切时 代和一切学科的唯一的发展模式,否定了 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
精选课件ppt
8
评价:
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 识增长,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 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 趋势,但它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 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是怎样提出逻辑上和 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的。
精选课件ppt
6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精选Fra bibliotek件ppt7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卡尔纳普、 赖欣巴哈、亨普尔。
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 的特征:
第一,科学知识的增长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 科学发展即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 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
6262021256262021261合理因素第一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渐近积累和证伪主义不断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它们的合理性提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科学理论确立之后如何发展是科学观的一 个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20世纪盛行于西方的三种发 展模式(观):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 观和社会历史观。
28
(2)主要缺陷
第一,在认识论方面,只承认知识的相对 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了 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第二,在范式的产生和转换问题上片面夸 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把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看成是一切时 代和一切学科的唯一的发展模式,否定了 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课件

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提出了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著 名论断。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 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 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选集》第2卷第554页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 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 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 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 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第722页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本讲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从学说到现实的,即研究社 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 实践的飞跃。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一般是指两个方面: 一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之前,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开始了由理 论到实践; 二是指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之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实践。 我们侧重研究的主题是指第二个方面,所指的是由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到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 是继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以后,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 次巨大的历史飞跃。
第一国际成立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斗争的领导中 心,它不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使马 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指出: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同 资产阶级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这一光辉的顶 点就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872年国际总委员会迁到美国,几乎停止了活动。 1876年宣告解散。
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资料PPT教案

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的角 度来研究。
第12页/共75页
12
1.5 科学历史主义
历史的过程: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在于形成了“范式”。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发展的某一个时期,许多科学家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具有共同 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团。
言传”。 科学必须是言传知识,Fra bibliotek须是可表述、可解释、可论证的,否则各种神秘主义、伪科学就会
混淆视听。
第19页/共75页
19
2.1 科学是一种知识
(3)日常知识和专业知识
常识的两层含义:
其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知识,主要是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或者是自 己的亲身体验,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经验;
用“可检验性”来代替“可证实性”。 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
第8页/共75页
8
1.4 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英国科学哲学家。
命题不能被经验所证实,因为每 次经验证实都是单称判断,而科 学理论一般都是全称判断。
经验证实原则是以归纳法的有效 性为信念的。 例,“所有天鹅皆 白色” 。
波普尔的新观念:命题虽然不能 证实,但可以证伪。
第9页/共75页
9
1.4 批判理性主义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 例如,1亿只白天鹅的观察,也不能证实“所有天鹅皆白色”的命题,
只要观察到1只黑天鹅,就彻底推翻了这个全称陈述。
经验证伪的科学划界标准:
“一个陈述只有它是可检验或可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反之,不 可证伪的就是属于非科学、形而上学”。
第12页/共75页
12
1.5 科学历史主义
历史的过程: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在于形成了“范式”。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发展的某一个时期,许多科学家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具有共同 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团。
言传”。 科学必须是言传知识,Fra bibliotek须是可表述、可解释、可论证的,否则各种神秘主义、伪科学就会
混淆视听。
第19页/共75页
19
2.1 科学是一种知识
(3)日常知识和专业知识
常识的两层含义:
其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知识,主要是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或者是自 己的亲身体验,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经验;
用“可检验性”来代替“可证实性”。 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
第8页/共75页
8
1.4 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英国科学哲学家。
命题不能被经验所证实,因为每 次经验证实都是单称判断,而科 学理论一般都是全称判断。
经验证实原则是以归纳法的有效 性为信念的。 例,“所有天鹅皆 白色” 。
波普尔的新观念:命题虽然不能 证实,但可以证伪。
第9页/共75页
9
1.4 批判理性主义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 例如,1亿只白天鹅的观察,也不能证实“所有天鹅皆白色”的命题,
只要观察到1只黑天鹅,就彻底推翻了这个全称陈述。
经验证伪的科学划界标准:
“一个陈述只有它是可检验或可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反之,不 可证伪的就是属于非科学、形而上学”。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PPT

1、假说得含义
假说得来源就是多方面得:
当出现了用已知得科学理论无法解释得新事 实时,就需要提出对这些新事实得猜测性说明 。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其适用范围之外得领域, 对其她事物得属性、规律性进行猜测和设想 时,就会提出新得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得矛盾而提出假说。
(一)假说得含义、特点和作用
1、假说得含义
1、假说得含义
德国地质学家
魏格纳
(1880-1930)
在《海陆得起源》 (1915)一书中系统提出
“大陆漂移说”。
1、假说得含义
漂移说依据得地理发现事实有:
❖ 相隔在大西洋两岸得南美洲和非洲这两块大陆得 海岸线,有着惊人得相似性和连续性,恰如一张被撕 成两块得报纸,完全可以重新拼合起来;
❖ 南美洲巴西晚石炭纪地层中所发现得“中龙”化 石,在南非早二叠纪地层中也有发现;
实,对于评价一个假说来说具有更重要得意 义。
(二)假说得形成
魏格纳按照大陆漂移得观点,预言了大西洋两岸 得距离正在逐渐增大;格陵兰由于继续向西漂移,她与 格林威治得经度距离也正在增大。
一、科学假说
(一)假说得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假说得形成
(三)建立假说得方法论原则
(四)假说得检验
(三)建立假说得方法论原则
❖假说得这一特点,使她与经过实践 证明了得科学理论划清了界限。
2、假说得特点
(3)易变性
❖对于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所占有得材料 不同,看问题得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 得方法不同等原因,而往往可以提出多种不 同得假说;即使同一假说,还会随着科学研究 中得新发现而变化,随着争论得发展而修改 。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优质课件

(1)这是哲学中旳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 家都不能回避旳问题;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4.为何说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 基本问题?
(1)这是哲学中旳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 家都不能回避旳问题;
(2)对这个问题旳回答决定了整个哲学旳 基本方向;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4.为何说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 基本问题?
(1)这是哲学中旳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 家都不能回避旳问题;
(2)对这个问题旳回答决定了整个哲学旳 基本方向;
(3)它为我们划分哲学旳基本派别提供了 根本旳原则。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5.哲学旳党性 (1)哲学旳党性是指任何哲学派别都具有
思想倾向性,或者倾向唯物主义,或者 倾向唯心主义。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理被科学发展旳事实所证明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旳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 (1)马克思主义有关世界物质统一性旳原
理被科学发展旳事实所证明 (2)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旳
哲学证明(P69-70)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旳思想路线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旳思想路线 (1)党旳思想路线
2.意识旳本质 (1)意识是人脑旳机能
人脑是意识旳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旳 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旳能动反应 A、意识旳内容是客观旳 B、意识旳形式是主观旳
三、意识
3.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P66)
三、意识
3.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P66) (2)人工智能旳实质:思维模拟
三、意识
对立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1.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一元论与二元论旳对立 (2)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旳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4.为何说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 基本问题?
(1)这是哲学中旳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 家都不能回避旳问题;
(2)对这个问题旳回答决定了整个哲学旳 基本方向;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4.为何说思维和存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 基本问题?
(1)这是哲学中旳最高问题,是一切哲学 家都不能回避旳问题;
(2)对这个问题旳回答决定了整个哲学旳 基本方向;
(3)它为我们划分哲学旳基本派别提供了 根本旳原则。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5.哲学旳党性 (1)哲学旳党性是指任何哲学派别都具有
思想倾向性,或者倾向唯物主义,或者 倾向唯心主义。
一、哲学旳基本问题
理被科学发展旳事实所证明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旳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 (1)马克思主义有关世界物质统一性旳原
理被科学发展旳事实所证明 (2)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旳
哲学证明(P69-70)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旳思想路线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旳思想路线 (1)党旳思想路线
2.意识旳本质 (1)意识是人脑旳机能
人脑是意识旳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旳 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旳能动反应 A、意识旳内容是客观旳 B、意识旳形式是主观旳
三、意识
3.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P66)
三、意识
3.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P66) (2)人工智能旳实质:思维模拟
三、意识
对立
四、世界旳物质统一性
1.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一元论与二元论旳对立 (2)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旳
第6章-科学理论PPT课件

❖ 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 累、递增。科学只是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 化,没有质的飞跃。
.
5
二、古典主义的累积发展观(续)
❖ 2、两个发展阶段。
❖ (1)培根的“蜜蜂采蜜论”阶段。培根把科学家 的研究活动比喻为蜜蜂采蜜。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 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 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
❖ 第三,科学理论发展的“中国套葙”观,葙子代表理论, 科学理论发展好比大葙子套在小葙子外面,逐渐扩大。
❖ 总之,科学理论是累积的事业. ,逐渐扩展增大。
8
四、科学理论累积式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
❖ 1、累积式发展基本上坚持了唯物论的思想路 线。科学理论从经验事实出发,经过归纳上 升为理论。
❖ 2、累积式发展观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 唯物辩证法。归纳与演绎。通过归纳把事实 材料上升到假说和理论;然后经过演绎把科 学理论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 (2)科学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 学的起点又是终点。
❖ 波普尔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认识的 起点又是认识的终点。强调假说、想象、否定、批 判在科学发展中作用,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发展的 无限性,否认科学发展机制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 片面否定归纳法和证实的作用。
.
14
三、对科学理论否证式发展观的评价
❖ 1、合理性、进步性
❖ (1)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提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开创了动态研究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 (4)实证主义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的先河。
.
7
三、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续)
❖ 2、逻辑实证主义。
❖ (1)石里克、卡尔纳普等创立。
.
5
二、古典主义的累积发展观(续)
❖ 2、两个发展阶段。
❖ (1)培根的“蜜蜂采蜜论”阶段。培根把科学家 的研究活动比喻为蜜蜂采蜜。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 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 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
❖ 第三,科学理论发展的“中国套葙”观,葙子代表理论, 科学理论发展好比大葙子套在小葙子外面,逐渐扩大。
❖ 总之,科学理论是累积的事业. ,逐渐扩展增大。
8
四、科学理论累积式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
❖ 1、累积式发展基本上坚持了唯物论的思想路 线。科学理论从经验事实出发,经过归纳上 升为理论。
❖ 2、累积式发展观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 唯物辩证法。归纳与演绎。通过归纳把事实 材料上升到假说和理论;然后经过演绎把科 学理论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 (2)科学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 学的起点又是终点。
❖ 波普尔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认识的 起点又是认识的终点。强调假说、想象、否定、批 判在科学发展中作用,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发展的 无限性,否认科学发展机制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 片面否定归纳法和证实的作用。
.
14
三、对科学理论否证式发展观的评价
❖ 1、合理性、进步性
❖ (1)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提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开创了动态研究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 (4)实证主义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的先河。
.
7
三、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续)
❖ 2、逻辑实证主义。
❖ (1)石里克、卡尔纳普等创立。
科学前沿与哲学第3讲PPT

黑体辐射光谱是连续的,光谱中间没有间隙。 14
15
玻尔对元素周期表的解释: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身份,电子数则决定了原子的性情
1913年,玻尔结合原子结构 的研究,指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取决于核外电子的编排。
电子在原子核外,形成了电 子壳层。
1859年,基尔霍夫提出两条著名定律:1、每一种化学元 素都有它自己的光谱;2、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吸收它自己能 够发射的谱线。这就是基尔霍夫定律。
运用这些发现,基尔霍夫和本生很快就证明了太阳上有氢、 钠、铁、钙、镍等元素。
基尔霍夫还发现黑体辐射的“成分”(能量按频率的分布)只 依赖于周围腔壁的温度而不依赖于腔壁的材料,或者说:“ 在相同的温度下的同一波长的辐射,其发射率和吸收率之比 ,对于所有物体都是相同的”。这时,电磁辐射和粒子处于 平衡态:dE=cρ(,T)d
11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表
12
预言新元素:经典化学革命的牛顿式综合
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后来陆 续得到证实。
他预言在铝与铟之间的空位是未知元素亚铝的位置,它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8,密度5.9~6。1875年,法国的勒 科克-布瓦保德朗在比利牛斯锌矿中发现了镓,计算其密 度为4.7。门捷列夫指出其错误,后来反复计算,果然是 5.9~6。
10
门捷列夫(1834-1907)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他 关于元素周期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元素 性质与其原子量之间存在着周期性变化 的规律,并给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一文中 提出了两个观点:
1.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后,呈现 出明显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另外,原子价的大小会出现周期性。
15
玻尔对元素周期表的解释: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身份,电子数则决定了原子的性情
1913年,玻尔结合原子结构 的研究,指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取决于核外电子的编排。
电子在原子核外,形成了电 子壳层。
1859年,基尔霍夫提出两条著名定律:1、每一种化学元 素都有它自己的光谱;2、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吸收它自己能 够发射的谱线。这就是基尔霍夫定律。
运用这些发现,基尔霍夫和本生很快就证明了太阳上有氢、 钠、铁、钙、镍等元素。
基尔霍夫还发现黑体辐射的“成分”(能量按频率的分布)只 依赖于周围腔壁的温度而不依赖于腔壁的材料,或者说:“ 在相同的温度下的同一波长的辐射,其发射率和吸收率之比 ,对于所有物体都是相同的”。这时,电磁辐射和粒子处于 平衡态:dE=cρ(,T)d
11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表
12
预言新元素:经典化学革命的牛顿式综合
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表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后来陆 续得到证实。
他预言在铝与铟之间的空位是未知元素亚铝的位置,它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8,密度5.9~6。1875年,法国的勒 科克-布瓦保德朗在比利牛斯锌矿中发现了镓,计算其密 度为4.7。门捷列夫指出其错误,后来反复计算,果然是 5.9~6。
10
门捷列夫(1834-1907)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他 关于元素周期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元素 性质与其原子量之间存在着周期性变化 的规律,并给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一文中 提出了两个观点:
1.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后,呈现 出明显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另外,原子价的大小会出现周期性。
自然辩证法5课件:三讲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

认识两阶段及其关系感觉对客观世界表面个别特征的反映1感性认识阶段知觉神经对外界各种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而获得的整个对象的印象表象人们离开当前事物后被感知的对象在意识中保留下来并通过回忆可再现出来的具体印象感性具体科学事实科学抽象抽象规定概念要素或概念经验定律思维具体概念理论体系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2理性认识阶段判断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及其属性作出肯定或否定论述的一种思维形式推理由一些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科学抽象科学抽象就是透过表面现象深入事物的里层抽取本质和规律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关于客观对象具体事物的感性直观
第三讲 科学研究方法与 科学思维方法
本讲主要内容
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 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非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理论的建构 机遇与一个人的成功
1.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与科学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的两大类别 科学方法论
方法(Methodos): 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 采取的途径、手段或策略。Methodos,大约 相当于接近某物或达到目标的途径。在解决 理论的和实际的问题时,根据手段和目的有 计划地运用技术技能-科学活动-不同学科 的规定性以其特殊的方法为标志。例如: ——天文学:观测方法等 ——物理学:实验-数学方法等 ——生物学:分类法等 科学方法: 人们为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 本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发现科学问题的一般有如下的途径: (1)寻求一定范围内的经验事实的联系; (2)新事实和旧理论之间的冲突; (3)交叉学科的结合点; (4)科学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 (5)相互对立的假说或理论; (6)对理论的普遍性和逻辑简单性的追求; ( 7 )各学科之间的概念、理论、方法的相互 移植和扩展。
第三讲 科学研究方法与 科学思维方法
本讲主要内容
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 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非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理论的建构 机遇与一个人的成功
1.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与科学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的两大类别 科学方法论
方法(Methodos): 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 采取的途径、手段或策略。Methodos,大约 相当于接近某物或达到目标的途径。在解决 理论的和实际的问题时,根据手段和目的有 计划地运用技术技能-科学活动-不同学科 的规定性以其特殊的方法为标志。例如: ——天文学:观测方法等 ——物理学:实验-数学方法等 ——生物学:分类法等 科学方法: 人们为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 本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发现科学问题的一般有如下的途径: (1)寻求一定范围内的经验事实的联系; (2)新事实和旧理论之间的冲突; (3)交叉学科的结合点; (4)科学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 (5)相互对立的假说或理论; (6)对理论的普遍性和逻辑简单性的追求; ( 7 )各学科之间的概念、理论、方法的相互 移植和扩展。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PT课件

滚
滚 星
正负电子对撞机
航天科技
2、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历史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 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 产生的历史依据。..\..\邓论金\
邓论影像资料\第一讲\历史经 验.MPG
“ 伟大的阶级,
正如伟大的民族一 样,无论从哪方面 学习都不如从自己 所犯错误的后果中 学习来得快。”
3.MPG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 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 结晶。
“ 邓小平理论 ”
二、邓小平理论的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文化 民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政治经济学
发发 展展 道阶 路段 论论
根发外政战领祖 本展部治略导国 任动条保步依统 务力件证骤靠一 论论论论论论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理论的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科学认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 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 来的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 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 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 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 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 建设的党。
2、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 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邓 论金\邓论影像资料\第二讲\ 三个代表.MPG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技术科学:将基础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中间 环节;其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技术水平。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科学技术史第三讲-PPT

古希腊科技史
德谟克利特只说到原子有形状、大小 得区别,伊壁鸠鲁则进一步认为原子 还有重量得不同,有各种各样得大小。 马克思得博士论文得题目就是:《德 谟克利特得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得自 然哲学得区别》(1841) 。
伊壁鸠鲁
(前341~前270)
马克思 (1818—1883)
4. 亚里士多德主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得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得人物,在他得哲学中, 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
古希腊得版图
古希腊得概念和目前并不一致。创造科 学奇迹得古希腊人生活在包括希腊半 岛、爱情海东岸得爱奥尼亚地区、南 部得克里特岛以及南意大利这些地方
古希腊得不同历史时期
城邦奴隶制时期
时间:公元前8世纪到4世纪 ——在不到几万平方公里得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城邦。在古代得
经济和交通条件下,这些城邦国家独立性极强。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古希腊科学形成得社会原因
1) 海岸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工商业经济是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发达得根 本动力
2) 工商奴隶主民主政治体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3) 多元得文化开放系统促进了学术交流得频繁和科学研究得进步
这些神话人物得区别是什么?
这些神话人物得区别是什么?
1)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 2)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
来;
3)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得速度较轻物快。
古希腊科技史
亚里士多德得天文学思想 天是惟一得,那么向上、向下得自然运动就是离心、向心运动,由此推出:大地呈球
第三讲:科学理论的发展

⑵ 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 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 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 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⑶ 这种模式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 来看待,看到了科学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 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⑴《科学发现的逻辑》 (1934) ⑵《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 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 ⑷《猜想与反驳》 (1963) ⑸《客观知识》 (1972)
2.1 波普尔基本观点 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 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模式。他认为: ⑴ 科学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 能被证伪。 ⑵ 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 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 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⑶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设, 通过证伪,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 的增长就是不间断地革命。
⑷ 强调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认为科学只 有在不断批判、不断否定中才能前进,勾画 了一幅科学知识在矛盾中发展的途径,反映 了20世界科学革命中知识增长的动态特征, 在科学实践中有助于促使人们打破权威、树 立批判精神。
3、库恩的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准备知识:(Kuhn 1922~1996)
⑴《哥白尼革命》 (1957)
经典作品: ⑴“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 ——汉森、纽拉特和卡尔纳普 ⑵“意义与证实” ——石里克 ⑶“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卡尔纳普 ⑷“记录陈述”——纽拉特 ⑸“经验主义的认识意义标准:问题与 变化”——亨普尔
1.1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界信条 逻辑实证主义明确地把可证实性作为科 学的划界标准,作为命题有意义的标准: 一个命题当且仅当原则上是可经验地证 实的时才是有意义(科学)的。
2.2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 (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 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四个环节循环往复, 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
概念: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对象属性、关系、本质特征的总和
外延:研究对象类的总和
可确定性 (1) 科学概念的特点 猜测性
历史性
(2) 科学命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科学原理 科学原理一般都是通过科学命题来反映的
科学原理的科学命题一定是全称命题
在语言学上
2 、科学解释的语言分析
(1 )语言学的三个维度
语形:形状、符号 语义:符号的意义、符号与实在的关系 语用:符号的使用者、符号使用的环境(语境)
(2)科学语言的语形分析:逻辑分析,不涉及真值,着眼于符号与符号的关系
(3) 科学语言的语义分析:了解符号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涉及真值。它包括语词
一位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后,就有了更 多机会去获得成果、承认和桂冠,发表更多论 文并被他人频频引证,获得更多的激励,可以 对科学有更大贡献;同时也获得了评价他人成 果的权力以至压制“小人物”的机会。
“小人物”则相对受到冷落,难以获得科学王 国的“通货”变成“无产者”,变得默默无闻。 “马太效应”,有利于科学权威的迅速形成, 但也有消极作用,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和制约。
非科学解释
可接受标准
已确认的 未确认的 科学解释
确认标准
(2) 社会确认的社会心理因素
马太效应 潮流效应 权威效应
分界标准 非科学解释
马太效应
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 一文不名的,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圣 经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 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 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耶? ——老子
四、科学解释 1 、 科学解释的类型 (1) 演绎规律解释:通过某个原理或全称命题解释单称命题 (2)归纳概率解释:通过个别经验、概率统计得出具有或然性的结论 (3) 目的论解释 :用单称陈述解释单称陈述的有目的过程 (4)功能解释 :从某种功能上进行说明 (5) 发生学解释 :用系统过去的状态来解释系统现在的状态,这主要体现
伪)的理论就越进步
(2) 波普尔的评价模式 b. “严峻检验” 的标准:理论是否经过严峻检验作为评
价标准
c. 理论的逼真性:(理论逼近真理的性质)理论的逼
真性程度即逼真度越高,理论越进步
(3) 库恩的评价模式:反对绝对的统一模式。但在常规科学时期经验、证据起重
野;
作用:理论的精确性;与经验、逻辑的一致性;广阔的视
的意义、语句的意义及理论的意义
(4) 科学语言的语用分析:揭示语言的应用和应用者为主的一切因素对语义的影
响
五、科学理论的评价 1、 真理评价:对有关科学理论真与假及真的程度的评价
(1) 卡尔纳普归纳支持评价模式:认为单称命题的经验越多,理论获得的
确证度越高,这样的理论就是好的理论
a.可证伪性标准:从逻辑上讲,证伪度越高(容易被证
第三讲科学理论
二、科学语言
1 、 两种语言符号系统
(1) 自然语言符号系统 (2)科学语言符号系统
2、 语言的基本职能 (1) 表述职能 (representative function) (2) 表达职能 (expression function)
3 、科学语言的分类 (1) 观察述语 :单称陈述 (2) 理论述语 :全称陈述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是指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 应。
在科学研究中,当某些人或团体一再获得有利 条件和奖励的时候,优势就累积起来了。这些 有利条件和奖励使获得者得到越来越快的成长, 相反,却使未能获得优势的人相对变得愈来愈 贫困,使得他们的成就和评价不断受到压抑和 贬低,也就是说,使科学荣誉的富者更富,穷 者更穷,甚至使穷者成为一个在知识生产中默 默无闻的人。
简单性原则;理论应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性)。
2、科学理论评价的原则 第一: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第二: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第三:理论的简单性 第四:理论的预见性
观看视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 科学理论的社会确认
(1) 社会确认:科学理论得以最后确立的实现方式
不可接受的
分界标准
可接受的 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