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Tl闪烁晶体原理
NaI(Tl)闪烁晶体γ能谱测量
NaI(Tl) 闪烁晶体γ能谱测量实验人:吴家燕学号:15346036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γ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2、掌握NaI(Tl) γ谱仪的原理及使用方法;3、学会测量分析γ能谱;4、学会测定γ谱仪的能量分辨率、线性、探测效率曲线;5、测定未知放射源的能量和活度。
二、实验原理1、γ谱仪的组成NaI(Tl)闪烁谱仪由NaI(Tl)闪烁探头(包括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前置放大器)、高压电源以及谱仪放大器、多道分析器、计算机等设备组成。
图1 为NaI(Tl)闪烁谱仪装置的示意图。
2、射线与闪烁体的相互作用当γ射线入射至闪烁体时,发生三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1)光电效应;(2)康普顿散射;(3)电子对效应。
图2 为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单能γ射线的脉冲波形,谱仪测得的能谱图。
图3 是137Cs、22Na 和60Co 放射源的γ能谱。
图中标出的谱峰称为全能峰。
在γ射线能区,光电效应主要发生在K 壳层。
在击出K 层电子的同时,外层电子填补K 层空穴而发射X 光子。
在闪烁体中,X 光子很快地再次光电吸收,将其能量转移给光电子。
上述两个过程是几乎同时产生的,因此它们相应的光输出必然是叠加在一起的,即由光电效应形成的脉冲幅度直接代表了γ射线的能量(而非减去该层电子结合能)。
3、137Cs 能谱分析4、闪烁谱仪的性能能量分辨率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统计涨落。
即使是确定能量的粒子的脉冲幅度,也仍具有一定的分布,其分布示意图如图4 所示。
通常把分布曲线极大值一半处的全宽度称半宽度即 FWHM,有时也用表示。
半宽度反映了谱仪对相邻脉冲幅度或能量的分辨本领。
因为有些涨落因素与能量有关,使用相对分辨本领即能量分辨率η更为确切。
一般谱仪在线性条件下工作,故η也等于脉冲幅度分辨率,即对于一台谱仪来说,近似地有对于单晶谱仪来说,能量分辨率是以137Cs 的0.662MeV 单能γ射线的光电峰为标准的,它的值一般在8-15%,最好可达6-7%。
闪烁体探测器原理
闪烁体探测器原理闪烁体探测器是一种用于测量辐射的仪器,其原理是利用闪烁体材料对射线或粒子的敏感性来测量其能量和强度。
闪烁体探测器在核物理、医学影像学、核能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闪烁体探测器的原理主要包括闪烁体材料、光电倍增管和信号处理系统。
闪烁体材料是闪烁体探测器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将入射的辐射转化为可见光。
常见的闪烁体材料包括NaI(Tl)、CsI(Tl)等。
当射线或粒子入射到闪烁体材料中时,会激发其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跃迁,产生光子。
这些光子被光电倍增管吸收后,会产生电子级联增强效应,最终转化为电荷脉冲信号。
光电倍增管是将闪烁体产生的光子转化为电荷信号的装置。
当光子进入光电倍增管时,会引发光电效应,产生电子。
这些电子会在光电倍增管中经过级联增强,最终转化为可测量的电荷脉冲信号。
光电倍增管具有高增益、低噪声和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将闪烁体产生的光信号转化为电荷信号。
信号处理系统是闪烁体探测器中用于处理和分析电荷脉冲信号的部分。
信号处理系统通常包括放大器、脉冲幅度分析器、多道分析器等。
放大器用于放大电荷脉冲信号,使其能够被后续的电子学设备处理。
脉冲幅度分析器用于测量电荷脉冲信号的幅度,从而确定辐射的能量。
多道分析器用于对不同能量的辐射进行分辨和测量。
除了闪烁体材料、光电倍增管和信号处理系统,闪烁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还涉及能量刻度、本底校正、探测效率等方面。
能量刻度是指通过标准放射源对闪烁体探测器进行能量校准,建立能量和幅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底校正是指对探测器本底辐射进行测量和修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探测效率是指探测器对入射辐射的探测能力,是衡量探测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总之,闪烁体探测器是一种利用闪烁体材料对辐射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原理包括闪烁体材料、光电倍增管和信号处理系统。
通过对闪烁体产生的光信号进行放大、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对入射辐射的能量和强度的测量。
闪烁体探测器在核物理、医学影像学、核能工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研究和应用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
NaI(Tl)谱仪受磁场研究内容
NaI(Tl)谱仪受磁场研究内容2.1 NaI(Tl)谱仪能量测量原理图2.1 光电倍增管结构图根据图2.1可以看出,最左边是一个能产生闪烁光的对射线敏感的闪烁体,当γ射线进入到闪烁体时,在某一个位置产生次级电子,它使闪烁体分子激发和电离,退激时发出大量的光子。
一般光谱范围从紫外光到可见光,并且光子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射出去。
在闪烁体周围包以物质,使其能够发射光子,这样可以使光子从光电倍增管方向发射出去,防止光子从入射角度漏出去。
光电倍增管是一个电真空器件,真空防止空气中的分子发生光电效应。
它由一个光阴极,若干个打拿极,大概十个左右,以及一个阳极组成。
光阴极前有一个玻璃或者半导体制作的窗,各电极由针脚引出,整个电子器件外部由玻璃制作。
通过分压电阻和高压电源,使阳极,打拿极,阴极之间建立起从高压到低压的电位分布。
闪烁光子入射到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的影响,会产生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受极间电压引起的极间电场加速和聚焦,打在第一个打拿极上面,产生了二次电子,这些二次电子在以后各级打拿极上又发生相同的倍增过程,使其达到一定的量级。
大量的电子会在阳极上建立起电信号,通常为电压脉冲或者电流脉冲,然后通过射极跟随器,可以起到阻抗的作用,再由电缆将信号传输到电子学仪器中去。
总体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五个步骤①射线进入到闪烁体,发生相互作用,闪烁体吸收带电粒子的能量使分子、原子电离激发;②受激分子、原子退激时发射出荧光分子;③利用反射板和光导传递,尽可能多的将闪烁光子收集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由于发生光电效应,光子在光阴极上轰击出光电子;④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经过各打拿极进行电子倍增,数量由一个增加到104-109个,电子组成的束流在阳极负载上产生电信号;⑤信号由电子仪器输出、记录和分析。
2.2 地磁场的存在与影响地球可视为一个磁偶极,其中一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另一极位于地理南极周围。
通过这两个磁极的假想直线与地球的自转轴大约成一定的倾斜角度。
闪烁晶体原理
闪烁晶体原理
闪烁晶体是一种具有闪烁特性的材料,其闪烁原理可通过下述过程来解释。
从能级角度来看,闪烁晶体的原子或分子通常存在于一个较低的基态能级。
当闪烁晶体受到外部激发能量(例如光或射线能量)的作用时,一些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会吸收能量,跃迁到一个较高的激发态能级。
在电子处于激发态时,它们具有更高的能量。
然而,这种能量是不稳定的,电子会迅速返回到较低的基态能级。
在此过程中,电子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该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去,形成可见光谱中的光子。
这些散发出的光子会导致闪烁晶体发光。
发光的颜色和强度取决于晶体的材料以及激发能量的大小。
当激发能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闪烁晶体会发出明亮的闪烁光。
总体而言,闪烁晶体原理可以概括为:外部激发能量使原子或分子电子跃迁到激发态能级,然后电子迅速返回到基态能级并释放出多余能量,形成可见光谱中的光子,最终导致晶体发光闪烁的现象。
NaI(Tl)单晶γ闪烁能谱仪测γ能谱
中国石油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成绩:班级:姓名:同组者:教师:实验9-1 用NaI(Tl)单晶γ闪烁能谱仪测γ能谱原子核的能级间的跃迁产生γ射线,γ射线强度按能量的分布即γ射线能谱,简称γ能谱。
研究γ能谱可确定原子核激发态的能级等,对放射性分析、同位素应用及鉴定核素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测量γ能谱最常用的仪器是闪烁γ能谱仪,在核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和空间辐射物理的探测中应用非常广泛。
【实验目的】1、了解闪烁探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
2、掌握NaI(Tl)单晶γ闪烁能谱仪的几个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3、观测及分析γ全能谱。
4、了解核电子学仪器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原理。
【实验原理】一、闪烁能谱仪测量γ能谱的原理闪烁能谱仪是利用某些荧光物质在带电粒子作用下被激发或电离后,能发射荧光(称为闪烁)的现象来测量能谱的。
这种荧光物质常称为闪烁体。
1、闪烁体的发光机制闪烁体的种类很多,按其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无机晶体闪烁体和有机闪烁体。
有机闪烁体包括有机晶体闪烁体、有机液体闪烁体和有机塑料闪烁体等。
最常用的无机晶体是铊激活的碘化钠单晶闪烁体,常记为NaI(Tl),属离子型晶体。
纯粹的碘化钠晶体,其能带结构是在价带和导带之间有比较宽的禁带,如有带电粒子进人到闪烁体中,将引起后者产生电离或激发过程,即可能有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或激发到激带,然后这些电子再退激到价带。
退激的可能过程之一是发射光子,这种光子的能量还会使晶体中其它原子产生激发或电离,也就是光子可能被晶体吸收而不能被探测到,为此要在晶体中掺入少量的杂质原子(激活原子),如在碘化钠晶体中掺入铊原子,其关键作用是可以在低于导带和激带的禁带中形成一些杂质能级。
这些杂质原子会捕获一些自由电子或激子到达杂质能级上,然后以发光的形式退激到价带,这就形成了闪烁过程的发光,而这种光因能量小于禁带宽度而不再被晶体吸收,不再会产生激发或电离。
这说明只有加入少量激活杂质的晶体,才能成为实用的闪烁体。
NaI(TI)闪烁谱仪系列实验
NaI(TI)闪烁谱仪实验一、引言闪烁探测器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射线作用下受激发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仪器。
它们的主要优点是:既能探测各种带电粒子,又能探测中性粒子;既能测量粒子强度,又能测量粒子能量;且探测效率高,分辨时间短。
它在核物理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目的是了解NaI(TI)闪烁谱仪的原理、特性与结构,掌握NaI(TI)闪烁谱仪的使用方法和—射线能谱的刻度,学会NaI(TI)闪烁谱仪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1、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正、负电子对产生三种过程。
(1)光电效应:入射γ粒子把能量全部转移给原子中的束缚电子,而把束缚电子打出来形成光电子。
由于束缚电子的电离能1E 一般远小于入射γ射线能量E γ,所以光电子的动能近似等于入射γ射线的能量1=E E E E γγ-≈光电(2)康普顿散射:核外电子与入射γ射线发生康普顿散射示意如图。
设入射γ光子能量为h υ,散射光子能量为'h υ,则反冲康普顿电子的动能r E'r E h h υυ=-康普顿散射后散射光子能量与散射角θ的关系为()'11cos h h υυαθ=+- 2e h m c υα= α为入射γ射线能量与电子静止质量之比。
由上式可得,当0θ=时,'h h υυ=。
这时0e E =,即不发生散射;当180θ=︒时,散射光子能量最小,它等于12h υα+,这时康普顿电子的能量最大,为()max 212e E h αυα=⋅+ 所以康普顿电子能量在0至212h αυα⋅+之间变化。
(3)正、负电子对产生:当γ射线能量超过202(1.022)m c MeV 时,γ光子受原子核或电子的库伦场的作用可能转化成正、负电子对。
入射γ射线的能量越大,产生正、负电子对的几率也越大。
在物质中正电子的寿命是很短的,当它在物质中消耗尽自己的动能,便同物质原子中的轨道电子发生湮没反应而变成一对能量各位0.511MeV 的γ光子。
NaI(Tl)闪烁谱仪实验报告
实验5:NaI(Tl)闪烁谱仪实验目的1. 了解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
2. 学习分析实验测得的137Cs γ谱之谱形。
3. 测定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及线性。
内容1. 调整谱仪参量,选择并固定最佳工作条件。
2. 测量137Cs 、65Zn 、60Co 等标准源之γ能谱,确定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刻度能量线性并对137Cs γ谱进行谱形分析。
3. 测量未知γ源的能谱,并确定各条γ射线的能量。
原理)1(T NaI 闪烁谱仪由)1(T NaI 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射极输出器和高压电源以及线性脉冲放大器、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或多道分析器)、定标器等电子学设备组成。
图1为)1(T NaI 闪烁谱仪装置的示意图。
此种谱仪既能对辐射强度进行测量又可作辐射能量的分析,同时具有对γ射线探测效率高(比G-M 计数器高几十倍)和分辨时间短的优点,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辐射探测装置。
当γ射线入射至闪烁体时,发生三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见表1第一行所示:(1)光电效应;(2)康普顿散射;(3)电子对效应。
前两种过程中产生电子,后一过程出现正、负电子对。
这些次级电子获得动能见表1第二行所示,次级电子将能量消耗在闪烁体中,使闪烁体中原子电离、激发而后产生荧光。
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将收集到的这些光子转换成光电子,光电子再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最后经过倍增的电子在管子阳极上收集起来,并通过阳极负载电阻形成电压脉冲信号。
γ射线与物质的三种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电子能量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一条单能量的γ射线,闪烁探测器输出的次级电子脉冲幅度仍有一个很宽的分布。
分布形状决定于三种相互作用的贡献。
表1 γ射线在NaI (Tl )闪烁体中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根据γ射线在)1(T NaI 闪烁体中总吸收系数随γ射线能量变化规律,γ射线能量MeV E 3.0<γ时,光电效应占优势,随着γ射线能量升高康普顿散射几率增加;在MeV E 02.1>γ以后,则有出现电子对效应的可能性,并随着γ射线能量继续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
NaI(Tl)单晶γ闪烁谱
76 实验八 NaI (Tl )单晶γ闪烁谱实验目的1.了解闪烁探测器的结构、原理。
2.掌握NaI (Tl )单晶γ闪烁谱仪的几个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3.了解核电子学仪器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原理。
实验内容1.学会NaI (Tl )单晶γ闪烁谱仪整套装置的操作、调整和使用,调试一台谱仪至正常工作状态。
2.测量137Cs 、60Co 的γ能谱,求出能量分辨率、峰康比、线性等各项指标,并分析谱形。
3.了解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在NaI (Tl )单晶γ谱测量中的数据采集及其基本功能。
4.数据处理(包括对谱形进行光滑、寻峰、曲线拟合等)。
实验原理一、NaI (Tl )闪烁探测器1.概述核辐射与某些物质相互作用会使其电离、激发而发射荧光,闪烁探测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工作的。
图1是闪烁探测器组成的示意图。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闪烁探测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过程。
闪烁探测器有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相应的电子仪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上图中探测器最前端是一个对射线灵敏并能产生闪烁光的闪烁体。
当射线(如γ,β)进入闪烁体时,在某一地点产生次级电子,它使闪烁体分子电离和激发,退激时发出大量光子(一般光谱范围从可见光到紫外光,并且光子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
在闪烁体周围包以反射物质,使光子集中向光电倍增管方向射出去。
光电倍增管是一个电真空器件,由光阴极、若干个打拿极(或称电子倍增极)和阳极组成;通过高压电源和分压电阻使阳极、各打拿图1 NaI (Tl )闪烁探测器示意图极和阴极间建立从高到低的电位分布。
当闪烁光子入射到光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就会产生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受极间电场加速和聚集,在各打拿极上发生倍增(一个光电子最终可产生104-107个电子),最后被阳极收集。
大量电子会在阳极负载上建立起电信号,通常为电流脉冲或电压脉冲,然后通过起阻抗匹配作用的射极跟随器,由电缆将信号传输到电子学仪器中去。
使用时常将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分压器及射极跟随器安装在一个暗盒中,统称探头;探头中有时在光电倍增管周围包以起磁屏蔽作用的屏蔽筒(如本实验装置),以减弱环境中磁场的影响;电子仪器的组成单元则根据闪烁探测器的用途而异,常用的有高、低压电源,线性放大器,单道或多道脉冲分析器等。
近代物理实验NaI(TI)闪烁谱仪
对未来研究展望
改进实验装置
优化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的选型,提高探测效率和能量分辨率。
拓展应用领域
将闪烁谱仪应用于更广泛的核物理实验中,如中子活化分析、核素识 别等。
结合其他技术
将闪烁谱仪与其他核探测技术相结合,如半导体探测器、气体探测器 等,实现多参数测量和更精确的核素识别。
开发自动化测量系统
开发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测量系统,提高实验效率和数据处理的 准确性。
相对探测效率
相对探测效率是谱仪探测效率与标准探测器探测效率的比值。 实验结果显示,谱仪的相对探测效率较高,表明其对γ射线的探 测能力较强。
本底计数率测量
本底计数率
在没有放射源的情况下,测量谱仪的 计数率,即为本底计数率。实验结果 表明,谱仪的本底计数率较低,有利 于降低实验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本底来源分析
通过对本底计数率的测量和分析,可 以了解本底的来源和性质。实验结果 显示,本底主要来源于宇宙射线和环 境中的放射性物质。
结果分析与讨论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能量刻度、分辨率、探测效率和本底计数率的测量结果。通过对比理论预期和 实验结果,可以评估谱仪的性能和可靠性。
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结果,对谱仪的性能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该谱仪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 探测效率,以及较低的本底计数率。这些特点使得该谱仪在近代物理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实验结 果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05
误差来源与减小方法
误差来源分析
探测器效率不一致
由于探测器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异,导致探测效率 不完全一致,从而产生误差。
光源稳定性
光源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测量结果的波动,进而引 入误差。
NaI(Tl)闪烁晶体原理
附录一NaI(Tl)闪烁晶体闪烁体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晶体闪烁体,通常是含有少量杂质(称为激活剂)的无机盐晶体,如碘化钠(铊激活)单晶体、即NaI(Tl),碘化铯(铊激活)单晶体、即CsI(Tl),硫化锌(银激活)、即ZnS(Ag)等;另一类是有机闪烁体,它们都是苯环碳氢化合物。
闪烁体的发光机制比较复杂,在此对无机晶体闪烁体的发光机制作一些简要的定性介绍。
无机晶体闪烁体属离子型晶体,原子(离子)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相互之间影响比较大,晶格中原子电子能级加宽成为一系列连续的能带。
其中最低能量状态已为电子所填满,故称为满带;价电子都处于稍高的能量状态,这种能带称为“价带”。
若价带未填满,则在外电场作用下将有净电流产生;若价带已填满,则必须有电子被激发到更高的能带——导带上去,才能产生电流,此时价带上有一空穴,导带上有一电子,即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空穴对。
价带与导带之间的空隙中不存在电子能级,称为禁带;禁带有一宽度E g,它和晶体的导电性质密切相关,导体在0.1eV左右,半导体在0.63—2.5eV之间,无机闪烁体为绝缘透明物质,E g>3eV,NaI为7.0eV。
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在闪烁晶体中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仍束缚着,称为“激子”,它们在晶格中一起运动,在外电场中无净电流产生,其能带在导带之下,称为“激带”。
自由的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可以复合成激子,激子也可以吸收热运动能量变成自由电子——空穴对。
当核辐射进入闪烁体时,既可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也可以产生激子。
而后电子从导带或激带跃迁到价带,退激过程中放出光子;也存在着竞争过程——非辐射跃迁,即通过放热(晶格振动)退激。
有一点需要指出,纯的NaI晶体不是有效的闪烁体。
一是因为相应禁带宽度的光子能量在紫外光范围,不是可见光;二是退激发出的光子尚未逸出晶体就会被晶体自身吸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纯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原子(如Tl),称为“激活剂”,它们成为发光中心,形成一套激发能级,能量比导带低,而基态却比价带高,这样跃迁产生的光子能量就比禁带宽度E g小,那么它就不可能再使价带上的电子激发到导带上去,从而避免自吸收。
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闪烁探测器是指一种能够探测高能带电粒子的探测器,主要应用于核物理、高能物理、天文物理等领域。
闪烁探测器的优点是具有高能量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追踪高能带电粒子的能量沉积和时间分布。
本文将介绍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一、闪烁体闪烁探测器的核心是闪烁体,它是一种能够吸收高能带电粒子并发出光信号的材料。
因此,闪烁体的要求是具有高能量吸收率和高发光效率。
常用的闪烁体有无机晶体和有机塑料。
无机晶体包括NaI(Tl)、CsI(Tl)、Bi4Ge3O12等,其中NaI(Tl)是最常用的无机闪烁体。
有机塑料包括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异丁烯(PIB)等,其中聚苯乙烯是最常用的有机闪烁体。
无机晶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率和较长的寿命,而有机塑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低成本。
二、闪烁机制当高能带电粒子进入闪烁体时,与闪烁体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
电子在激发态不稳定,会通过跃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光子。
这些光子会在闪烁体内不断地反射和被发射,最终被闪烁探测器的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探测到并转换为电信号。
三、闪烁探测器的组成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读出电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当闪烁体中的带电粒子产生光信号时,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将其放大。
读出电路会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送回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系统可以通过分析闪烁光信号的时间、能量等特征来确定带电粒子的能量和位置。
四、应用场景闪烁探测器广泛应用于核物理、高能物理、天文物理等领域。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核物理实验。
闪烁探测器可以被用来探测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和位置,从而帮助研究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同时,它还可以用于测量宇宙射线中带电粒子的能量,帮助研究宇宙空间的物理环境。
此外,闪烁探测器还可以应用于辐射检测和医学成像。
NaI(Tl)单晶r闪烁谱仪和r能谱的测量教案
实验一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 课任教师: 胡君辉一、明确实验目的1. 了解闪烁探测器的结构、原理。
2. 掌握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几个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3. 了解核电子学仪器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和数据处理原理。
二、仪器介绍1、Na (Tl )闪烁探测器(重点讲授)(1)概述核辐射与某些物质相互作用会使其电离、激发而发射荧光,闪烁探测器就是 利用这一特性来工作的。
下图是闪烁探测器组成的示意图。
闪烁探测器有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相应的电子仪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归结起来,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可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射线进入闪烁体,与之发生相互作用,闪烁体吸收带电粒子能量而使原子、分子电离和激发;2)受激原子、分子退激时发射荧光光子;3)利用反射物和光导体将闪烁光子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光电增管的光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光子在光阴极上击出光电子;4)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数量由一个增加到104~109个.电子流在阳极负载上产生电信号;5)此电信号由电子仪器记录和分析。
(2)NaI (Tl )单晶γ闪烁谱仪的主要指标:(简单讲解)a. 能量分辨率:由于单能带电粒子在闪烁体内损失能量引起的闪烁发光所放出的荧光光子数有统计涨落;一定数量的荧光光子打在光电倍增管光阴极上产生的光电子数目有统计涨落。
这就使同一能量的粒子产生的脉冲幅度不是同一大小而近似为高斯分布。
能量分辨率的定义是:100%η∆Ε=×Ε (1-1)由于脉冲幅度与能量有线性关系,并且脉冲幅度与多道道数成正比,故又可以写为100%CH CHη∆=× (1-2) ΔCH 为记数率极大值一半处的宽度(或称半宽度),记作FWHM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
CH 为记数率极大处的脉冲幅度。
显然谱仪能量分辨率的数值越小,仪器分辨不同的能量的本领就越高。
而且可以证明能量分辨率和入射粒子能量有关。
NaI单晶γ闪烁谱仪实验报告
道数
能量(Mev)
329.45
1.33
289.71
1.17
160.24
0.662
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
3.应用定标曲线,找出 的γ能谱康普顿峰计数一半处的道数,求电子能量与理论值比较。
半峰位道数为130ch,根据y=0.00394x+0.02992,得能量E=0.542MeV。
反散射电子动能:
Ek(MeV)
E1(MeV)
E2(MeV)
相对论Pc理论值(MeV)
经典Pc理论值(MeV)
百分差(%)
65.74
17.60
0.03800
0.7423
0.2889
0.3867
0.3990
0.7530
0.6386
1.4
127.12
20.30
0.05150
1.0061
0.5308
0.6263
0.6373
6.用γ放射源进行能量定标时,为什么不需要对γ射线穿过220μm厚的铝膜时进行“能量损失的修正”?
γ射线在空气中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需要修正,而β粒子需要真空条件,因此要用铝膜隔绝空气。
7.为什么用γ放射源进行能量定标的闪烁探测器可以直接用来测量β粒子的能量?
得到的道数与能量关系图本身是由 、 获得的,证明与何种粒子无关,故可以直接测量β粒子。
4.观察狭缝的定位方式,试从半圆聚焦β磁谱仪的成象原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快速电子在磁场作用下受洛仑磁力作圆周运动,狭缝的定位对应不同半径的电子,可获得其有不同能量的电子。
5.本实验在寻求P与△X的关系时使用了一定的近似,能否用其他方法更为确切地得出P与△X的关系?
碘化钠闪烁谱仪
8
表4: 60Co 的计数测量
电压( v) 计数 电压( v) 计数 电压( v) 计数
7.3 7.2 7.1 7.0 6.9 6.8 6.7
455 637 748 728 579 347 270
6.6 6.5 6.4 6.3 6.2 6.1 6.0
304 543 840 1091 1155 903 652
68 87 114 227 570 1393 2992 5169 7786 9746 10350 10049 8428 6200 4315 2627 1910 1393 997 785 686 524 515 499 527 565 630 796 1138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7
4
当我们把V取得很小时,所通过的脉冲数目就可以看成是幅度为V0的脉冲数目。 单道脉冲分析器的功能是把线性脉冲放大器的输出脉冲按高度分类。在实际 测量能谱时,我们保持道宽V不变(道宽的选择必须恰当,过大会使谱畸变, 分辨率变坏,能谱曲线上实验点过少;道宽过小则使每道的计数减小,统计涨落 增大,或者使测量时间相应增加) ,逐点增加V0,这样就可以测出整个谱形。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可能产生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 对效应,这三种效应产生的次级电子在NaI(Tl)晶体中产生闪烁发光;如下图所 示。 表1列出了这些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光电转换器件一般采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但是,后出现的半导体光电器 件,具有高的量子转换效率和低功耗,便于闪烁探测器的微型化和提高空间分辨 率。已有人研制成闪烁体与光电器件均用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单片集成化的闪烁探 测器。
NaI(Tl)闪烁晶体原理资料讲解
N a I(T l)闪烁晶体原理附录一 NaI(Tl)闪烁晶体闪烁体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晶体闪烁体,通常是含有少量杂质(称为激活剂)的无机盐晶体,如碘化钠(铊激活)单晶体、即NaI(Tl),碘化铯(铊激活)单晶体、即CsI(Tl),硫化锌(银激活)、即ZnS(Ag)等;另一类是有机闪烁体,它们都是苯环碳氢化合物。
闪烁体的发光机制比较复杂,在此对无机晶体闪烁体的发光机制作一些简要的定性介绍。
无机晶体闪烁体属离子型晶体,原子(离子)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相互之间影响比较大,晶格中原子电子能级加宽成为一系列连续的能带。
其中最低能量状态已为电子所填满,故称为满带;价电子都处于稍高的能量状态,这种能带称为“价带”。
若价带未填满,则在外电场作用下将有净电流产生;若价带已填满,则必须有电子被激发到更高的能带——导带上去,才能产生电流,此时价带上有一空穴,导带上有一电子,即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空穴对。
价带与导带之间的空隙中不存在电子能级,称为禁带;禁带有一宽度E g,它和晶体的导电性质密切相关,导体在0.1eV左右,半导体在0.63—2.5eV之间,无机闪烁体为绝缘透明物质,E g>3eV,NaI为7.0eV。
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在闪烁晶体中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仍束缚着,称为“激子”,它们在晶格中一起运动,在外电场中无净电流产生,其能带在导带之下,称为“激带”。
自由的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可以复合成激子,激子也可以吸收热运动能量变成自由电子——空穴对。
当核辐射进入闪烁体时,既可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也可以产生激子。
而后电子从导带或激带跃迁到价带,退激过程中放出光子;也存在着竞争过程——非辐射跃迁,即通过放热(晶格振动)退激。
有一点需要指出,纯的NaI晶体不是有效的闪烁体。
一是因为相应禁带宽度的光子能量在紫外光范围,不是可见光;二是退激发出的光子尚未逸出晶体就会被晶体自身吸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纯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原子(如Tl),称为“激活剂”,它们成为发光中心,形成一套激发能级,能量比导带低,而基态却比价带高,这样跃迁产生的光子能量就比禁带宽度E g小,那么它就不可能再使价带上的电子激发到导带上去,从而避免自吸收。
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及γ射线能谱的测量
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及γ射线能谱的测量【摘要】本实验通过对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对γ射线的能谱进行测量,了解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结构、原理与特性;掌握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鉴定谱仪的能量分辨率与线性;并通过对Cs 137和Co 60 放射源γ能谱的测量,加深对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
【关键词】NaI(Tl)闪烁探测器 能谱 吸收系数【正文】核辐射与某些物质相互作用会使其电离、激发而发射荧光,闪烁探测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工作的。
当核辐射的能量全部耗尽在闪烁体内时,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与入射粒子能量成正比,因此可以根据对脉冲幅度谱的分析来测定核粒子的能谱。
NaI(Tl)单晶γ能谱仪由以下单元组成:闪烁探头(包括NaI(Tl)晶体和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线性放大器,脉冲幅度分析器(分为单道分析器和多道分析器)。
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可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过程:1. 射线进入闪烁体,与之发生相互作用,闪烁体吸收带电粒子能量而使原子、分子电离和激发;2. 受激原子、分子退激时发射荧光光子;3. 利用反射物和光导将闪烁光子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光子在光阴极上击出光电子;4. 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数量由一个增加到104~109个,电子流在阳极负载上产生电信号;5. 此信号由电子仪器记录和分析。
闪烁探测器可将入射粒子的能量转换为电压脉冲信号,而信号幅度大小与入射粒子能量成正比。
因此只要测到不同幅度的脉冲数目,也就得到了不同能量的粒子数目。
由于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的差异,从探测器出来的脉冲幅度有大有小,单道就起到从中“数出”某一幅度脉冲数目的作用。
单道里有一个甄别电压V 0(此电压可以连续调节),称为阈值,它就象一道屏障一样,将所有低于V 0的信号都挡住了,只有大于V 0的信号才能通过。
但这样只解决了一半问题,因为在通过的信号中实验者只知道它们都比V 0高,具体的幅度还是不能确定。
碘化钠晶体探测器原理
碘化钠晶体探测器原理
1碘化钠晶体探测器
碘化钠晶体探测器(NaI(Tl)探测器)是一种常用的高能γ射线探测器。
它基于碘化钠晶体的电磁辐射能量转换特性,并加入一定量的Tl(铊)来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和能量分辨率。
碘化钠晶体探测器广泛用于核物理实验、医学影像学和安全检测等领域中。
2碘化钠晶体探测器原理
碘化钠晶体探测器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全反射:碘化钠晶体具有高折射率,在入射光照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就会发生全反射,导致光线沿着晶体内部传播。
-光电效应:当γ光子进入碘化钠晶体后,会与晶格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光电效应产生电子对。
-光闪烁:Tl(铊)的加入使得碘化钠晶体具有良好的光闪烁性能,即当光子被吸收并与Tl反应时,会放出能量,产生光子,这些光子将在晶体中反复反射,导致晶体表面发出强光。
-接收器测量:探测器的接收器通过测量晶体表面发出的光信号来测量γ射线的能量和强度。
由于碘化钠晶体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比较高,可以用来检测不同能量范围内的γ射线。
例如,碘化钠晶体探测器可以用于检测放射性
核素的能量谱,从而对样本进行分析和识别。
此外,也可以利用碘化钠晶体探测器进行X射线和质子束的测量和激发态分析等。
3总结
总之,碘化钠晶体探测器是一种常用的高能γ射线探测器,它基于碘化钠晶体的电磁辐射能量转换特性,并加入一定量的Tl来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和能量分辨率。
通过测量晶体表面发出的光信号来测量γ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中。
液体闪烁测量技术
适用于自动化操
作
+
+
计数率低时, 测 外标准道有 很大
量误差大
的计数率
+
闪烁液体积要求 闪烁液体积要求 闪烁液体积可不等,
相等
相等
且适用于塑料闪烁
杯
+表示与左邻相同
第五节 契伦柯夫计数( Cerenkov Counting )
契伦柯夫计数用于测量 高能β射线
契伦科夫辐射(Cerenkov Radiation ) 高能电子通过折射率较大的透明介质时,若其速度大于光在该介质中的速度, 在粒子经过之处,将沿一定方向发射出接近紫外波长范围的可见光。
1.3
1.4
1.5
1.6 折射率
η>1.559, 可测量14C ( Emax = 0.156MeV ) α-溴化萘η=1.658
三 淬灭 契伦柯夫计数效率较低的原因 (除了阈能因素外): 1.契伦柯夫辐射波长范围 250 ~ 350 nm
而光电倍增管响应在 350 ~ 430 nm 2.契伦柯夫辐射有方向性
影响液闪测量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淬灭 (Quenching)
广义淬灭:
hν
放射性核素
溶剂分子
第一闪烁剂
第二闪烁剂
1.化学淬灭:(杂质淬灭、浓度淬灭、分子内淬灭)
Impurity
热能
淬灭杂质:R-SH, R -NO2, R -CO -R, R -CHO, R -X(Cl,Br,I ) CCl 4> CHCl 3> CH2Cl2
C1
C2
E1 =
C1
d
C3 ············ C10
E1
E2
E3 ············ E10
6.将外标准源放在闪烁杯旁进行照射,闪烁杯中产生Compton 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一NaI(Tl)闪烁晶体闪烁体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晶体闪烁体,通常是含有少量杂质(称为激活剂)的无机盐晶体,如碘化钠(铊激活)单晶体、即NaI(Tl),碘化铯(铊激活)单晶体、即CsI(Tl),硫化锌(银激活)、即ZnS(Ag)等;另一类是有机闪烁体,它们都是苯环碳氢化合物。
闪烁体的发光机制比较复杂,在此对无机晶体闪烁体的发光机制作一些简要的定性介绍。
无机晶体闪烁体属离子型晶体,原子(离子)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相互之间影响比较大,晶格中原子电子能级加宽成为一系列连续的能带。
其中最低能量状态已为电子所填满,故称为满带;价电子都处于稍高的能量状态,这种能带称为“价带”。
若价带未填满,则在外电场作用下将有净电流产生;若价带已填满,则必须有电子被激发到更高的能带——导带上去,才能产生电流,此时价带上有一空穴,导带上有一电子,即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空穴对。
价带与导带之间的空隙中不存在电子能级,称为禁带;禁带有一宽度E g,它和晶体的导电性质密切相关,导体在0.1eV左右,半导体在0.63—2.5eV之间,无机闪烁体为绝缘透明物质,E g>3eV,NaI为7.0eV。
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在闪烁晶体中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仍束缚着,称为“激子”,它们在晶格中一起运动,在外电场中无净电流产生,其能带在导带之下,称为“激带”。
自由的导带电子和价带空穴可以复合成激子,激子也可以吸收热运动能量变成自由电子——空穴对。
当核辐射进入闪烁体时,既可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也可以产生激子。
而后电子从导带或激带跃迁到价带,退激过程中放出光子;也存在着竞争过程——非辐射跃迁,即通过放热(晶格振动)退激。
有一点需要指出,纯的NaI晶体不是有效的闪烁体。
一是因为相应禁带宽度的光子能量在紫外光范围,不是可见光;二是退激发出的光子尚未逸出晶体就会被晶体自身吸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纯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原子(如Tl),称为“激活剂”,它们成为发光中心,形成一套激发能级,能量比导带低,而基态却比价带高,这样跃迁产生的光子能量就比禁带宽度E g小,那么它就不可能再使价带上的电子激发到导带上去,从而避免自吸收。
碘化钠闪烁晶体能吸收外来射线能量使原子、分子电离和激发,退激时发射出荧光光子。
NaI(Tl)晶体的密度较大(ρ=3.67g/cm3),而且高原子序数的碘占重量的85%,所以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特别高,同时相对发光效率大;它的发射光谱最强波长为415nm左右,能与光电倍增管的光谱响应较好匹配。
此外,晶体的透明性也很好,测量γ射线时能量分辨率也是闪烁体中较好的一种。
一个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在闪烁体的选取上要注意闪烁体对所测的粒子要有较大的阻止本领,以使入射粒子(特别是能量较大的粒子)在闪烁体中能损耗较多的能量而退激产生光子。
原先使用的国产NaI(Tl)晶体尺寸为φ20×5mm,这一厚度对定标时测高能γ(E>1MeV)时的效率不够高,而且对高能β粒子的计数率也比较低;本装置的闪烁探测器采用的尺寸为φ20×20mm的NaI(Tl)晶体可以说是一大改进,一方面可以提高探测高能γ部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中高能β粒子的计数率。
NaI(Tl)晶体的缺点是容易潮解,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变质失效;因此我们采用了200μm 的铝来密封;这就需要对β穿过Al 膜时的能量损失进行修正。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β粒子能量的损失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的实验和数据处理中进行了能量损失的合理修正。
附录二 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常用的灵敏度很高的光探测器,它由光阴极、电子光学输入系统、倍增系统及阳极组成,并且通过高压电源及一组串联的电阻分压器在阴极──打拿极(又称“倍增极”)──阳极之间建立一个电位分布。
光辐射照射到阴极时,由于光电效应,阴极发射电子,把微弱的光输入转换成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受到各电极间电场的加速和聚焦,光电子在电子光学输入系统的电场作用下到达第一倍增极,产生二次电子,由于二次发射系数大于1,电子数得到倍增。
以后,电子再经倍增系统逐级倍增,阳极收集倍增后的电子流并输出光电流信号,在负载电阻上以电压信号的形式输出。
K ——光阴极;F ——聚焦极;D 1~D 10——打拿极;A ——阳极。
根据打拿极的几何形状和排列方式,光电倍增管分为聚焦型(环状、直线)和非聚焦型(百叶窗式、盒栅式)。
本装置采用GDB44F 型百叶窗式光电倍增管,其优点为脉冲幅度分辨率较好,适用闪烁能谱测量。
它的主要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光电转换特性、电子倍增特性、噪声或暗电流、时间特性等;在此主要介绍光电转换特性和电子倍增特性。
1) 光电转换特性——光阴极的光谱响应和灵敏度光阴极是接收光子并放出光电子的电极,一般是在真空中把阴极材料蒸发在光学窗的内表面上,形成半透明的端窗阴极;光阴极材料的品种有数十种,但最常用的只是五、六种,如锑铯化合物等。
一般光电倍增管光阴极前的光学窗有两种:硼玻璃窗或石英窗,前者适用于可见光,后者可透过紫外光。
光阴极受到光照射后发射光电子的几率是波长的函数,称为光谱响应。
在长波端的响应极限主要由光阴极材料的性质决定,而短波端的响应主要受入射窗材料对光的吸收所限制。
了解光电倍增管的光谱响应特性有利于正确选择不同管子使之与闪烁体的发射光谱相匹配。
在实际应用中,光电转换特性通常使用另一个宏观定义,即一定通量F 的白光照射阴极所能获得的光电子流(i k )称为光阴极光照灵敏度:Fi S kk =(1) 其中i k 单位为微安;F 为光通量,单位为“流明”(lm)。
2) 电子倍增特性——光电倍增管的放大倍数及阳极灵敏度 ① 光电倍增管的放大倍数(增益)M由于打拿极的倍增作用,从光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不断被倍增,最后可在阳极上得到大量电子。
从光阴极射出,到达第一打拿极的一个电子,经过多次倍增后在阳极得到的电子数,称为光电倍增管电流放大倍数(增益)。
子数第一打拿极收集到的电阳极接收到的电子数=M在理想情况下一般可写成:n M δ= (2)式中δ是平均二次发射系数,n 为打拿极的级数。
二次发射系数δ是极间电压的函数,可用经验公式表示:b D V a )(=δ (3)其中V D 为打拿极之间的电压,a 、b 为经验常数。
如果打拿极电子传递效率为g ,那么增益M 比较实际的表达式可写成:n g M )(δ= (4)对设计良好的聚焦型管子g 约等于1,对非聚焦型管子g<1。
② 阳极光照灵敏度S放大倍数是光电倍增管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往往有些技术说明书不直接给出它的数值,而是在给出光阴极光照灵敏度S k 的同时,给出光电倍增管的“阳极光照灵敏度”S 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Fi MS g S ak c a 入射到阴极的光通量阳极电流== (5) 其中S a 的单位为A/lm ,g c 为第一打拿极对光电子的收集效率。
阳极光照灵敏度的物理意义是:当一个流明的光通量照在光阴极上时,在光电倍增管阳极上输出的电流(阳极电流)i a 的数值。
当入射光通量F 增大时,阳极电流i a 在相当宽的范围内是线性增大的;但F 太大时,就出现偏离线性。
原因之一是打拿极发射二次电子疲劳,使放大倍数减小;其二是最后几级打拿极和阳极上有空间电荷堆积;也有可能是分压电阻选择不当,使最后几级打拿极以及阳极之间的电压降低,放大系数减小,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分压电阻来解决。
阳极光照灵敏度S a 和总电压的关系由式(3)、(4)、(5)可知:bn a V S ∝,故V S a log log ∝,两个量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因而随着电流增加到某一数值会出现非线性,logS a 增加变得缓慢;一般说来,加在光电倍增管上的高压在1000V 之内线性还是比较理想的。
需要指出的是:闪烁探测器的线性问题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光电倍增管是个重要因素,闪烁晶体本身也存在能量线性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各部件的匹配等,而常用的解决方法则是调整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参数。
光电倍增管的管脚插入底座。
底座是由分压器与射极跟随器组成。
1)分压器光电倍增管中各电极的电位由外加电阻分压器抽头供给。
本实验使用正高压电路,阴极接地,阳极处于高电位,输出端使用耐高压电容隔开。
所加电压应根据说明书或不同用途以及管子的性能进行考虑;建议用户在使用本实验装置时采用我们的推荐值。
2)射极跟随器射极跟随器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放大倍数一般为几十~一百以上),但其电压放大倍数恒小于1而接近于1,且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同相,因此具有电压跟随的特点,频率响应较好。
附录三 多项式拟合及能谱的光滑处理和寻峰一.多项式拟合 1.概述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我们经常测出某一未知形式函数)(x f 在若干点i x 处的值i y (i=1,2……n ),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数值点推导)(x f 的近似表达式,这就是所谓的曲线拟合问题。
在介绍曲线拟合之前首先要谈一下函数插值。
所谓函数插值是根据插值原理建立一个次数不高于n 的插值多项式)(x P n 作为函数)(x f 的近似表达式,基本要求是拟合曲线通过所有数据点。
而曲线拟合不要求通过所有数据点,只要求得出的近似函数能反映数据的基本关系,因此曲线拟合比函数插值得到的结果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曲线拟合还更有实用价值,因为实际问题中所提供的数据点往往很多,用函数插值势必得出次数很高的插值多项式,导致计算上的很多麻烦,而且高次多项式的振荡问题也是一大弊端。
因此实际工作中更多采用了曲线拟合的处理方法。
那么对给出的数据点),(i i y x 作拟合曲线时,怎样才算“拟合得最好”?或者说采取的原则是什么?一般希望使各观测数据与拟合曲线的方差和最小,就能使拟合曲线更接近真实函数,即最小二乘原理。
2.算法用一个m 次多项式∑==++++=mj j mx a x a x a x a a x y j m 02210)( 来拟合n 个观测数据点,其中m 远小于n 。
误差平方和:∑=-=nk kky x y a a a a F m 12])([),,(210 ,要求F 的极小值则必须分别对a 0、a 1、……a m求偏导数并使之为零,因此得到:0])([21=-=∂∂∑=nk j k k k j x y x y a F; (m j 2,1,0=) (3—1) 即:0][][111210210=-+++=-++++∑∑=++=nk j k k m j k j k j k nk j kk m kkk x y x a x a x a x y x a x a x a am m ,即系数a 0、a 1、……a m 应满足如下方程组:∑∑∑∑==+=+==+++nk j k k nk m j km nk j kn k j k x y xa xa x a 1111110 (3—2)此方程组中有m+1个方程,通常称为法方程;其系数矩阵为一个对称矩阵,并且是正定的,可以求出唯一解a 0、a 1、……a m 而后代入m 次多项式即可得拟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