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二首1
李清照古诗大全300首
![李清照古诗大全300首](https://img.taocdn.com/s3/m/b9be2d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4.png)
李清照古诗词(一)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 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古诗词(二)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栏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古诗词(三)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精选5篇)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fd8c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0.png)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精选5篇)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篇11、《夏日尽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声声慢》寻寻觅觅,寒寒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热还冷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往,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看中断回来路。
4、《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进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顾回头,却把青梅嗅。
5、《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中断,辟冷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6、《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遥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7、《浣溪沙》淡荡春景春色冷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归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8、《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去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冷无。
9、《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0、《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中断不成回。
人静静,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篇2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李清照经典诗词
![李清照经典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2c3e6b3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b.png)
苦。
.
z.
-
NO.3 如梦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 花却又抱一丝幸运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答复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 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评价非常 得当。 NO.4 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
NO.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五年〔1135〕作者避难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
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
-
NO.1 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根据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清照嫁与明诚,婚 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 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 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d9b34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0.png)
绪。
上阕
作者由“永昼”的无聊到“半夜”的寒凉写自己的孤单寂寞 ,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抒发离别的极度 下阕 悲苦。
对照阅读
通过对照,体会南渡前后李词的不同风格。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2岁: 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 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 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 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XXX湖畔趵 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 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徐士俊)
(民国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陈宏
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
绪)
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
闺秀词惟清照最优。(明人周济)
(民国胡云翼《中国词史略》)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写于北宋末年。婚 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离乡在 外任知州,深闺寂寞,她深寻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重阳节,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 给赵明诚。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34ff64e00242a8956bece4e9.png)
时令
以重阳佳节反衬她独守空闺的孤寂。
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 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 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夜以继日、 无休止。 “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 酒、西风、黄花”等意象,烘托寂 寞孤独难耐的感受。 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空虚无聊 的心情。
时间
意象
行动
上片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整体把握 艺术特色:烘云托月,藏而不漏
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东篱 ——藏头(“东篱”, 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 字);把(菊花)酒——省略“菊花” 二字;暗香——菊花香 气;黄花——菊花。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 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 黄色的菊花外形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 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 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 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 和精神气质。把抽象的相思之情寄予可观可感的黄花,以花喻 人,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 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是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是凄婉愁苦的象征。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醉花阴》《声声慢》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醉花阴》《声声慢》](https://img.taocdn.com/s3/m/4587a8482e3f5727a5e962b3.png)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这两首词都写出了作者的愁情。
但愁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醉花阴》开篇即是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以“薄雾浓云”的天气衬托了自己愁苦的心情。
词人无事可做,只有守着香炉独自出神。
又到了重阳佳节,应是与亲友团聚的日子,可“半夜凉初透”的孤独谁又能了解?无奈,只有赏菊饮酒来消磨时光。
可哪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在凄凉的秋风中思念爱人“人比黄花瘦”给人无限的遐想。
全词通过使人描写重阳饮酒赏局时的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与自己愁苦寂寞之情。
而《声声慢》则是在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后写下的。
她表达了作者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情。
作者寻寻觅觅,仿佛在找寻什么丢失的东西。
然而却是“冷冷清清”什么也没有,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几乎失去了所有。
靠山山倒,倚墙墙塌。
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
“淡酒”其实并不淡,只是愁太重了,满心都是愁,怎能用酒力压住啊!大雁飞过,触景伤情,回想着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幸福,更体现了现在的悲哀。
菊花盛开却无心摘,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悲哀。
雨打梧桐点点滴滴,使词人的心碎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此人撕心裂肺的呐喊。
全词戛然儿子,是结尾,亦是高潮。
词人满腔悲怨,怎是愁字能说清的呢?比起《醉花阴》,《声声慢》愁得更浓、更悲哀。
这两首词让我想起了李煜的《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后主被俘后所写。
包含了李后主内心的惆怅与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之痛,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
这些感受交织于胸,近乎麻木。
无法分辨此刻因何而愁。
“梧桐深院锁清秋”既写出此时的环境又写出内心的高度压抑。
最终“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压抑太久、郁结太多的愁思集中迸发。
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的坎坷人生,造就了她词坛上的辉煌。
从无所不有到一无所有,从家庭幸福美满到独自一人孤苦流浪。
这天上地下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是煎熬,更是磨练。
李清照词二首(武陵春、醉花阴)
![李清照词二首(武陵春、醉花阴)](https://img.taocdn.com/s3/m/4591d06aa45177232f60a2bb.png)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 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 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在这里,词人巧妙 地将思妇与菊花相 比,展现出两个迭 印的镜头:一边是 萧瑟的秋风摇撼着 羸弱的瘦菊,一边 是思妇布满愁云的 憔悴面容,情景交 融,创设出了一种 凄苦绝伦的境界。
极喻相思 愁绝之情
写室 瑞脑销金兽
内
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
句意:薄雾弥漫,时云又烘层托浓出密环,境烦的恼凄白寂 天太长,
香可料见在,这金两兽句香虽炉为中景烧语尽,却了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
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寂寞、怨恨、 愁苦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不只是肌肤所感 之凉意,更是心 灵所感之凄凉。
这三句写 出了词人 点明在时令重,阳也暗佳示心 绪不节好,孤心眠事重独重的 寝原、因夜。半 相思的凄 苦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 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 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 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 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 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 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醉 花 阴
这首词是前期的 怀人之作。婚后不久, 丈夫赵明诚便“ 负 笈远游”,深闺寂寞, 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 丈夫。这年,时届重 九,人逢佳节倍思亲, 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 明诚。
朗 诵 体 会
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 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由室 薄雾浓云愁永昼
外转
词人内心的 无聊愁苦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 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 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 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 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 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 愤恨。
李清照词二首如梦令、渔家傲
![李清照词二首如梦令、渔家傲](https://img.taocdn.com/s3/m/e897a2e44a7302768f99394c.png)
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首词中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 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把梦幻和真实、历 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 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 和对光明的追求。
渔家傲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 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
黄昏 溪边的亭子。 时候。 大醉。
尽了兴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乘船返回。 荷花。
奋状元才路
这里泛指水鸟。
滩鸥鹭。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状元成学才路 诗谩有惊人句。九 万里风/鹏正举。状元成才路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词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是 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产生于唐,盛 行于宋。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 片或阕,分两段的最为常见。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 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 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按风格来 划分,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 有苏辛(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 等。
李清照词二首(醉花阴、声声慢)概要
![李清照词二首(醉花阴、声声慢)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f7dad1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0.png)
庭中有奇树
枚乘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 会。”又,汉《西京杂记》称:“九月九 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 长寿。”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 吃重阳糕等的风俗。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拜他当年宁死 不屈、不肯忍辱回到江东的英雄气概。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物不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下 片借物诉情。直白相思愁苦无 以消除。 “才下眉头,又上 心头”,把抽象的愁思形象化, 以浅近清唱,表达深沉挚爱。
李 清 照
乍暖还寒:时暖时寒。 将息:养息。 怎生得黑:怎样捱到天黑。 次地:光景,情形。
四下里张望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独处家中若 有所失东寻西觅,凄凉惨痛悲戚,痛彻肺腑, 天气忽热忽冷让人难以养息。害怕孤独喝下几 杯薄酒取暖,怎能够抵挡住临晚深秋寒意。正 在伤心,抬头瞥见大雁飞过,这传信大雁实在 是曾经相识。 满地是衰败零落的黄色菊花, 眼下饱经忧患哪朵可供采摘?独自守着寒窗怎 样捱到天黑?捱到黄昏却偏偏下 起绵绵细雨,雨珠点点滴滴洒落梧桐 叶上,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能说尽!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 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 了北宋和南宋。靖康之变, 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 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 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 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 沉重打击。只身经历国破家 亡夫死的痛苦。此后就在孤 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925d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b.png)
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
李清照的诗词长篇
![李清照的诗词长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d2082b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d.png)
李清照的诗词长篇李清照,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以豪情美丽、意境优美而著称。
李清照的诗词长篇作品是她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以李清照的两首长篇词《如梦令》和《声声慢》为例,探讨她的诗词长篇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一、《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最为著名的长篇词之一。
词中以一段流转多变的梦境为主线,展示了女主人公在梦中与爱人的幸福情景以及醒来后的难舍离愁之情。
李清照巧妙运用夜色和梦境的意象,通过描绘迷离的夜幕和未来之梦中的情节,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疑是”、“如梦”、“似”等表达梦幻之态,使词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例如,“疑是地上霜”、“如梦令人愁”、“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模糊而真实的感觉。
此外,李清照的《如梦令》也借助音乐元素,以歌谣般的句式和押韵形式,使整首词具有强烈的旋律感和韵律感,极大地提升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载笑载言,载酒载温”、“独倚西楼,深院月斜人静”等,这些婉转动听的词句使得整首词有着明快、流畅的节奏,使读者更易被融入其中,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词作品。
该词以婉转动人的字句,诉说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丝丝牵挂,表达了深沉的离愁别绪。
李清照将《声声慢》塑造成一首抒情的爱情词,整首词通过描绘流淌的江水和时光的匆匆流逝,表现了离别时的伤感以及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十分清泪常咽喉”、“慢腾腾,花渐渐”,词中处处透露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离去的留恋之情。
同时,词中运用大量形象化的描写手法,如“泪湿罗巾梦不成”、“深知身在情长在”,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饱满,读来让人感到一阵心酸。
此外,李清照的《声声慢》应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对偶句、对仗词和象征意象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词中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通过对仗词的运用,使词意更加深层次,饱含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0b7c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b.png)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必背十首词
![李清照必背十首词](https://img.taocdn.com/s3/m/99f7a2a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4.png)
李清照必背十首词第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的词,风格婉约又清丽。
我们先来翻译成现代汉语,品一品这首词的美。
【译文】:在红荷凋谢、竹席渐凉的秋天,我轻轻地解开罗裙,换上便装,独自登上了小舟。
白云中是谁寄来了锦书?正是雁群排成“一”字或“人”字南归的时候,皎洁月光洒满了西边的高楼。
花儿空自凋零,水空自流逝,一种相思之情,牵动这两处闲愁。
这种感情无法消除,刚从眉间散开,又泛上了心头。
这首词曾被谱成了曲,唱成了歌。
费玉清的原唱更是唱出了这首词的灵魂。
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赏析。
【赏析】;这首相思之词是李清照怀念远别的丈夫而作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了室内室外之景,荷花的凋谢、竹席的凉意,透露出是秋天。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居闺中,满怀愁绪的李清照,为了排遣忧愁她乘舟外出。
思念会让人生出幻想,她想着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里,大雁南归,捎来丈夫赵明诚的书信。
这思念之情,已经渗透了骨髓。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明这不是自己的单相思,丈夫赵明诚大抵也和自己一样,也在思念着自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千古名句,赋予“愁”以动感,一上,一下,愁绪挥之不去,拂之又来的情态真切感人。
语言上朗朗上口,又耐人寻味。
第二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经常记起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喝得酩酊大醉不知道回去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色已晚才想起往回划船,误入了荷花深处。
争着划呀,争着划呀,栖息在荷塘深处的鸥鹭受到惊扰,全都飞了起来。
【赏析】:这是一首追述往事的词作,词人回忆以前的一次愉快的郊游,全词洋溢着一片欢快的情绪。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点明时间、地点,词人玩得多尽兴啊,沉醉其中找不到回去的路。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d8599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3.png)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如梦令,李清照(一): 《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有两首来着的.其一:《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二:《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二): 李清照写的如梦令意思是什么如梦令是词牌名这首词李清照写了两首,两篇的原文翻译分别是:(常记溪亭日暮.):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风小雨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该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如梦令,李清照(三): 李清照的资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有两首,两首的意思都要!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如梦令》李清照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注释: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如梦令》李清照2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注释】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如梦令,李清照(四):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那首更好为什么两首如梦令分别是《如梦令》李清照1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2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个人感觉,第2首更符合我欣赏的风格,“绿肥红瘦”中“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将植物拟人化,更加形象生动贴切,且独辟蹊径,将肥瘦二字借物抒情,表达自己落寞的心情.第一首很好,但是第一首表达的是一种游尽余欢的感觉,虽全无一个乐字但是全词透露着一种欢乐的情绪,而第二首词全又海棠写出了一种淡漠的愁绪.两首如梦令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第一首写于1099年,当时词人16岁,第2首写于1100年,词人17岁.正值青春年少的好时光,一年的时光,就算不能让一个人有质的改变,也能让一个人有量的积累.一年,也让词人的思想眼界阅历有了改观和积累,所以从内涵上说,第二首相较于第一首是更有含义的.古往今来,悲剧远远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这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另人刻骨铭心的意义,这个理论放于这两首词也是一样的,因为悲剧有一种哀伤的美丽,更让人觉得惊艳,第二首的海棠便给人以这样的美的感觉.故而第二首更好.PS:回答到此结束,嘿嘿,这个是我第一次回答问题哦,谢谢支持~~如梦令,李清照(五): 李清照的如梦令的选择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六): 如梦令李清照,鉴赏这首词,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如梦令,李清照】很有诗意的词,作者李清照对那少女时期的怀念.常常记得那边溪亭,日出到日落.我坐在船上,喝点小酒,周围的美景令我沉醉其中,我享受着这段美好的时光,却不想是忘记了时间.直到黄昏的光洒下,日渐西沉,才想到要回去.却忘记了路线,进入了莲花丛中.我只想快些走,却惊起了那些在附近栖息的水鸟,它飞到了很远的路上.那样的景色,盛开成片的莲花伴着莲叶,在船上喝点儿美酒,享受着这安静美好、只属于自己的时光.却不想时间飞速流逝,忘记了时间.很多人都是玩的嗨才想要回去,作者也一样.她用柔美的词语,组成了这如梦令确实如梦一样.如梦令,李清照(七): 如梦令李清照(争渡)有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八): 根据李清照的《如梦令》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如梦令,李清照】有一天早晨,李清照很想出去玩,就把自己的伙伴叫出去逛一逛,她们划船来到湖边亭子上,那里的湖真美,湖面一会儿静的像一面镜子,一会儿,一阵微风吹过来, 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波光粼粼.湖堤边生长着亭亭如盖的柳树,风一吹,柳树便抖起自己的“秀发”让人们赞叹.我说“既然景色这么美,何不借酒助兴呀!”我们就从船上拿来酒菜来边吃边喝边作诗,也猜酒令,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知不变喝多了!湖面上还有美丽的荷花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婀娜多姿,那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拥拥挤挤,重重叠叠,荷花更美,淡红色的花瓣向四周伸展开,花心里长着金黄色的莲蓬.李清照拍着手指着水中鱼儿说“看,快看,水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水中嬉戏呢!”有黄的鱼,黑的鱼,还有橙色的鱼,那些鱼悠然自得地游着,他们看得着了迷.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天空中布满了星星,地上好像被一张温柔的黑地毯盖住了,这时她们着了急,连忙摸索着上了小船,她们划着划着来到了荷花池,李清照一摸说“不对呀,怎么有花呀!”她们又向回划,可是,又被一个荷叶拌住了,她们又拼命地划,那击水声,“扑嗵嗵”一下惊飞了好多沙鸥和白鹭,她们“哈哈”地笑个不停.她们玩得真是兴致未尽!如梦令,李清照(九): 如梦令李清照这首词当中"试"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如梦令,李清照(十): 如梦令李清照中“绿肥红瘦”在词中是什么意思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昨夜雨急风狂,这个季节正是花儿开得很艳很美的时候,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难以成眠.不得已,只有喝点酒赖以排遣.一觉醒来,头还是昏昏的,但心中悬悬之事,却未为梦断.这时,她听到外间的丫鬟收拾屋子,启户卷帘.便急问道:海棠花怎么样了丫鬟笑着回道:还好,昨夜又是风又是雨的,可海棠花一点也没受影响.词人心下叹道:唉!你知道什么!你再细看,难道看不出那红的少了而绿的多了吗!“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赏析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54fe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6.png)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赏析一、《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中以“寻寻觅觅”开头,表达了清晨清冷的感受,又表示凄凄惨惨的心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暗指对秋天的思念,又形容夜里难以安息,“三杯两盏淡酒”,暗示酒足饭饱,却无法抵挡夜晚的寒风。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常记溪亭日暮”开头,表达了对晚上景色的留恋,“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沉醉在美景中的心情,“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暗示把景物流连忘返,“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出晚上湖面上的清晰景象。
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开头,描写出秋季清凉的气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孤独的景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达了对那位未知的恋人的思念之情。
四、《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描绘出秋天到来时的美丽景色,“衡阳雁去无留意”,暗示孤独的心情,“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萧索气氛。
五、《永遇乐·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燕啄春泥,散入碧云九霄。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以“谁家新燕啄春泥”开头,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程”,暗示离别的悲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了对苍老的恐惧之情。
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1a58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b.png)
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赏析李清照的诗词篇一1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宋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李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2e70b2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9.png)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及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李清照最出名的三首诗
![李清照最出名的三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244d683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c.png)
李清照最出名的三首诗词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北宋末南宋初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词风格多变,有时娇媚妩媚,有时悲凉哀怨,有时豪迈慷慨,有时清新雅致,展现了她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
她的诗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后人称为“词中之冠”。
在她传世的60多首诗词中,有几首是广为流传和传颂的名篇,下面就来欣赏其中的三首吧。
第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首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
据说这首词一出,汴京文士莫不“击节叹赏”。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在暮春时节喝醉了酒后对园中海棠花的思念。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的洒脱和不羁。
她用“昨夜雨疏风骤”点明了时间和气候,也暗示了她内心的波澜。
她用“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她对酒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她用“试问卷帘人”展现了她对海棠花的关心和牵挂。
她用“却道海棠依旧”反衬了她对花开花落的失落和无奈。
她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她对花儿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己青春易逝的感慨。
这首词语言优美,音律和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广为引用。
第二首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分别时所作的感怀之作。
这首词以秋景为背景,写出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愁苦。
她用“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她的寂寞和凄凉。
她用“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出了她的无奈和孤独。
她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出了她的期盼和失望。
她用“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出了她的无力和无助。
她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她的相通和相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在何处? •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三读 品读表现手法
• 为了突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词人运用了何种 手法来写?
• 对比
• 今昔对比--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 的 • 不同情景 • 感情对比--人乐 我悲
• 以乐景写哀情
如梦令 李清照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李清照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 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赏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Biblioteka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象征、对比、抑扬、衬托等手法
三读 读懂内涵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 “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
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
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
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宝马香 车,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 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读 读懂大意
• 李清照笔下的桂花有何特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二读 探究手法
• 《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 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请你结合具 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 • • •
•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 染柳烟浓
李清照词内容特点:
1、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2、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 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 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 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 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 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一读 读懂字面意思
• 该词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 描写元宵灯节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
二读 读懂词人情感
• 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 宵《永乐词》。” --(宋)张瑞义《贵耳集》 •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流落江南,她这个时期的 境遇和心态和从前比是截然不同的。请分析该 词中所折射出来的情感。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 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 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
• 除了议论之外,该词还运用了何种手法? 请举例说明。(注意副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