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教育制度,包括学龄划分、学段划分、教育阶段划分等内容。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考点进行梳理:
一、古代学制
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先秦时期,学制主要由个人手法传授,
随着儒家学说的兴起,出现了以私塾为主的学制。
二、封建社会学制
1.科举制度的建立: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央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士、进士考试成为封建社会的学制模式。
三、近现代学制
1.中西学制的互动: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开始传入
中国,特别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借鉴西方的学制模式。
2.我国第一个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第一个协理学校法,规
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龄划分和学制。
4.1990年学制:国务院发布《全国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义务教育应实行“6+3+3制”,并逐步推行实施。
四、当前学制方向
1.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学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破解“升学至上”和“功利主义”等问题。
2.学科课程: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推进课程和学科融合。
3.高考:减轻学生的过度应试负担,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实现素质和能力综合评价。
以上是对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进行考点梳理的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字数限制,不同考试要求的考点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学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2023-11-08•学位制度起源•学位制度的现状•学位制度的挑战与问题•学位制度的未来趋势目录01学位制度起源学位的雏形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这些大学开始出现学位的雏形,即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可以获得某种证明,证明其具备了相应的学术能力。
中世纪大学学位的起源学位的正式确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位制度逐渐在欧洲大学中得到确立,例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学位制度的传入学位制度逐渐传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位制度不断完善,学位的等级和类型也逐渐丰富,例如硕士、博士等高级学位的出现。
学位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学位制度的完善学位逐渐成为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工程等。
学位与职业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学位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学位制度的改革学位制度在各国的普及程度不同,有些国家实行的是国家学位制度,如美国、英国等,而有些国家则是各个大学自己颁发学位。
普及程度学位制度在各国的普及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国际化的学位也逐渐出现,例如国际硕士、国际博士等。
国际化的学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学位制度也将不断发展和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适应未来的挑战。
学位制度的未来发展02学位制度的现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为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攻读博士学位打基础。
学术型学位专业型学位荣誉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如工程、法律、医学等。
授予在学术或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03学位制度的类型与等级0201欧美国家是现代学位制度的起源地,其学位制度成熟且种类齐全。
欧美国家近年来,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位制度。
亚洲国家学位制度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学位制度刺激了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但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制度下,学制有过多次修改和变革。
以下是我国学制的主要历程:
1. 古代学制:古代中国的学制以儒家教育为主,有师徒制、郡学制、国子监等不同形式的学制,并且学制主要面向官僚和士人阶层。
2. 封建社会学制:封建社会学制是在唐朝之后出现的,主要表现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学府教育的发展。
3. 近代学制: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变革。
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学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学制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学制。
清朝时期,全国性的高等学府仍然以国子监为主,但中西合璧的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4. 现代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教育体制逐渐建立,包括已取消的“三长制”、“四统一制”等,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并逐步实行了“双一流”建设等改革措施。
以上是我国学制的主要发展历程,每一次学制的变革都体现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内容:三段四级,小学不分设男校女校,四年义务教育。壬子癸丑学制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地位: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它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至1922年学制出现以前,有过局部调整但是整体的柜架不变,较以前的学制有很大的稳定性。
性质:北洋政府颁布,仿照美国学制
内容:六三三分段,小学缩短,中学延长分两段,利于普及初等教育,提高中等教育水平,各个层次上的职业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地位:六三三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学制史上的里程碑。
1922
壬戌学制
背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之后,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此同时,“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一战后美国的平民教育思潮对我国影响加剧。在这样的内部和外部双重影响下,1922年9月,教育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最终,北洋政府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也就是1922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时期
名称
内容
清末1902年
壬寅学制
背景:1902年,清政府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性质: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质,仿照日本学制
内容:该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入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关系,也规定了强迫(义务)教育的内容,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
1928
壬辰学制
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
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摘要]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学位制度的起源存在“西方引入论”和“科举学位说”两种不同的观点。
文章指出我国学位制度的源头是古代科举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是在传统科举制度基础上,对西方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以及学位制度予以借鉴,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关键词]学位起源西方引入论科举学位说[作者简介]郑晓坤(1977-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和特殊教育。
(吉林长春 130117)[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对现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启示”的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220号)[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71-02学位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或高等院校,根据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表明学习者曾受过的教育水平,或已达到的学术水平等级的称号。
近代意义上的学位及学位制度无疑源自西方,但作为代表学术修养以及侧重研究学术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我国早已有之。
中国学位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国学位教育的历史已达1300多年。
中国的学位制度最主要还是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科举制,在传统科举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渐本土化、中国化的结果。
一、“西方引入论”的提出关于我国学位的产生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学者认为,学位最早是作为一种“任教资格”,并且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中国的学位实则为“舶来品”。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学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旧中国的学位制度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学习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结果。
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学位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欧中世纪大学,中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在近代从西方传入并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以下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的学制发展古代的学制主要以师徒制和家庭教育为主。
在周朝时期,司寇官设有教育职能,并成立了官学,用于培养官吏。
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教、学、思、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礼义道德来教育人。
这也为后来的儒家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封建国家的学制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封建国家开始建立起完整的学制。
宋代时期,设立了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同时还有县学、私塾等供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明代时期,朱棣建立了明朝,设立了太学,为全国之最,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这一时期的学制,基本上沿袭了封建官僚制度,注重经书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学制的变革清朝时期,学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嘉庆年间,设立了著名的四书五经课程,也称为格致课程。
同时,清廷还与外国传教士合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知识。
这为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学制的变革更加深入。
梁启超、章太炎等教育家提出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还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等一系列著名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新中国的学制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的学制建设主要包括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的发展。
1951年,全国大规模实施了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进行中学教育大规模的分流,实行了统一的普通中学教育,以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
而195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制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85年,我国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建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翼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学历教育体系。
此后,学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也得到了调整与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学制的发展历程
学制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中国的学制与它的文化体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有道德和艺术修养的人才。
然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开始与科学教育分离,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1905年,慈禧太后颁布了教育条例,成立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京大学。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20世纪初,中国的学制发展缓慢。
但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时,国立教育体系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学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920年,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一些国立大学相继成立。
这些大学模仿西方的大学,实行系科分设,组织严密,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学制经历了重大改革。
新政权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在1950年代,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运动,大量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成立。
此外,中国还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工人和农民。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中国的学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为了削弱知识分子的影响,学校被关闭,教育被中断。
直到1978年,中国的教育才开始恢复正常。
1978年,中国的学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加教育机会,改革课程和教育体制。
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增加了高等教育机会,成立了一系列大学和研究机构。
21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中国的学制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2014年,中国取消了高考文理分科,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职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
总之,中国的学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道德教育到现代的科学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中国不断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并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浅析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及社会的进步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这个时代的使命,而合理的学位制度对于提升人才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学位制度的历史不是很长,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这就使其植根的土壤不是很深厚,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学位制度发展情况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知晓其历史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古通今,从根源找出学位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位制度古今谈我国现行的学位分三级,分别为学士、硕士和博士,而中国古代就有这三个概念,但意义却各有不同。
学士在古代泛指读书人,而在魏晋以后指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品阶不高;后唐太宗以房玄龄、魏征等十八人为学士,其地位得到提高;宋朝至清朝,学士的品阶极高,清大学士官阶一品,是文官之首。
硕士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指的是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但不是指一种官职,古人曰:“硕者,大也”。
古代常用与硕士含意相似的“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而博士在古代则是一种官职,是皇帝的顾问,身兼编著和教学等任务,品阶不高。
二、现代学位制度的建立中世纪大学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发掘和探索的宝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些称谓和学位等级,还有大学自治、大学内部和外部的组织结构以及把教学和考试结合起来等制度,这些都可以在中世纪的大学发現踪迹。
总而言之,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现代学位制萌芽,当时专业种类比较少,只有神学、医学、法学三种。
由于当时的制度不完善,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很规范,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只要上缴学费,通过教师提问即可。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当时的学位制度既不能反映社会进步,也不标志学术水平。
之后为了鼓励学术创作和科技创新,现代学位制度开始逐步完善,各国的学位制度进入改革期,有的国家的学位是四级,有的是三级,有的是两级或仅一种博士学位,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三级学位制度,也就是把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分别用一个学位来表示。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是指自古至今,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学位授予制度。
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传统和财政学制。
学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的产物,更是我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
通过对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我国教育史的影响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分析和安排,主要是讲述了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简单地介绍各个部分的主题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在"文章结构"部分中,我们可以写入如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部分将概述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并说明写作目的,引出后续论述。
2. 正文部分将分为起源、发展历程和影响与意义三个小节。
起源部分将探讨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的形成背景和初衷;发展历程将详细描述该制度的演变历史和重要阶段;影响与意义部分将分析该制度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3. 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望未来该制度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安排,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逻辑。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探究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的影响与意义。
通过对这一历史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教育体制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特点,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教育史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通过对这一历史脉络的追溯,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更加崭新的形象和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国的学位制度是指通过教育部或其他相关教育机构的认可,对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定和授予学位的制度。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制度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教育发展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学位制度源于20世纪初的研究生教育,最早设立的学位是“硕士学位”,后来逐渐增加了“博士学位”和“学士学位”。
学位制度的设立旨在对学术成果进行认可和评价,以便给予相应的学术地位和权益。
学位制度不仅是一种学术荣誉的象征,也是评价一个人学术能力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学位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学位类型多样化。
我国的学位制度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个层次,涵盖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这种多层次的学位制度为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保障,也方便了人才队伍的结构调整和培养。
其次,学位取得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我国的学位制度对学位申请人的资格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包括学历要求、学术要求和培养要求等。
学位申请人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评审,并完成相应的学术研究工作和学科论文,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资格。
再次,学位评定和授予由教育部和其他相关教育机构负责。
我国的学位评定和授予工作由教育部和其他相关教育机构负责,保证了学位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这些机构会对学术论文和学科研究进行评审和审核,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质量,从而授予合格申请人相应的学位。
最后,学位制度有一定的改革和完善空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位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学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如学位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倾向、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等。
因此,应该加强学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学位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的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学位制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术成果进行认可和评价的制度安排。
我国学位制度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1年1月1日,中国重新开始学位制度。 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
行实施办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了补充。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 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政策的手段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 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作出决 议。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 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条)
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
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位制度的价值分析
学位制度的主体:
学位授予方——国家和政府、各级各类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申请方——受教育者 相关第三方——社会经济生产各部门(用人单位)
学位制度的价值分析
政府在学位制度中的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在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的 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第十一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第十二条 非学位授予单位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由原 单位推荐,可以就近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经学 位授予单位审查同意,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本条例规 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的学位。
第十七条 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 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 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
一、背景与历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源于清末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变革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兴起,封建教育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校的措施,开启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1. 壬寅学制(1902年):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
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
2. 癸卯学制(1904年):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开始正式确立。
3.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这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学制,规定全部学校教育年限为18年,分3段4级。
该学制为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壬戌学制(1922年):即六三三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5.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独立性:现代学校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过度干预,有利于学校自主办学。
2. 全面性:现代学校制度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3. 公平性:现代学校制度注重保障所有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劳动人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4. 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
5. 科学性:现代学校制度注重教育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人才。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王敏1余伟良2(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省教育厅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对学位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对旧式高等教育的恢复与改造后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先后有两次建立学位帝】度的努力,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均遭搁置。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与完善,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位质量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学位授权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位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学位制度走向优化和健全。
[关键词】新中国;学位制度;历史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肇始于1935年4月,当时的国民党位、学衔和荣誉称号等条例(草案)起草工作报告”及其附件《中华政府仿效英美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和学三级,规定了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衔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上报中央审批。
法等。
但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年,该法未能完全实施。
1949年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共计16条,具体内容概述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在接收旧中国留下的高等院校基础上,对学如下:位制度进行新的探索。
1.从学位分级看,我国学位分硕士、博士两级,学士这一级不一、新中国学位制度的重建与曲折设学位。
(一)高等教育的恢复与改造2.从授予学科的门类看,《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硕士和博对旧式高等教育的恢复与改造,首先进行的是课程改革。
1950 士学位按下列学科门类授予: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年8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课程改革问题的决议,认为:“中华人民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工学、建筑学、农学、林学、医学、药学、兽医共和国的高等学校的宗旨,为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
”领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规定,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共计23种。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中常考考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客观题居多,主要以单选的形式考查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及地位的识记,要求考生做到一一对应。
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注重国民教育和注重实业教育: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第一部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三、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特点:学制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设补习克、专修科、讲习所。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颁布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民国政府特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地位:近代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学制。
五、《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时间:1951年颁布政府:政务院地位: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时间:1993年颁布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特点:在结构上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以上是我国学制发展历程的基本内容,关于前四个学制还有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识记:人(壬)颁布,鬼(癸)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学,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美长戌(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一、古代学制在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以私塾、书院等民间教育形式为主,官学为辅。
私塾和书院通常由民间人士设立,而官学则由政府设立。
古代学制的特点是注重基础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以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为主,辅以各种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近代学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逐渐引入西方的教育制度。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
该学制以小学、中学、大学三级体制为主,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
这个学制明显受到了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强调了科学、实用技能的培养,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学制改革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国的学制也在不断演变。
近年来,中国的学制改革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中国的学制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形式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⒉终身教育︰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的学制也在逐步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改革。
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
3.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的新特色。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也可以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4.综合素质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国的学制改革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培养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
在商代,中国早期的教育制度是由家长或私人教师进行的。
到了周朝,学制逐渐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官方化。
在秦朝,绅士阶层的子女开始接受教育,并在汉朝时期被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
到了唐朝,官方对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强,建立了许多学府和私塾。
唐朝还出现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制度,对中国的学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他们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学制。
宋朝还出现了庄学,这是一种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强调实践和艺术。
元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开始下降,官方开始重视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医学和工程技术。
明朝时期,中国的学制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革。
国子监成为官方教育机构,同时还成立了许多私塾。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程朱理学,这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的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官方继续重视教育发展,建立了师范学校和西学。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歧视,导致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中国的学制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从最初的小学、中学、大学到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
现在,中国的学制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我国学制沿革
我国学制沿革
摘要:
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1.古代学制
2.近现代学制改革
3.当代学制的发展
二、古代学制
1.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3.汉代的教育制度
三、近现代学制改革
1.清末的学堂教育
2.民初的学制改革
3.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
四、当代学制的发展
1.义务教育的普及
2.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
3.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正文:
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源远流长,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不断发展与改革。
在古代,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培养贵族子弟。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竞争,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
汉代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同时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近现代,清末洋务运动兴起,学堂教育逐渐取代传统私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
民初,学制改革以教育救国为宗旨,倡导新学,废除科举,实行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1951年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当前建设服务的方向。
当代,我国学制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确保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普及。
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等多种类型。
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数量快速增长,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教育:早期中国并没有完善的学制,教育主要通过家
庭和私塾进行。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皇族贵族子弟和士人子弟提供的。
2.封建学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制以儒学为主导,由官府设
立的官学、私塾和书院组成。
这些教育机构的目标是培养士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3.近代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
体系,学制开始发生变革。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实行的学制主要有两种:四年制的小学、五年制的初级中学、九年制的高级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
4.教育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长期
的教育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制,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5.高中教育拓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高中阶段教
育的重视和拓展。
1996年,中国推行了"3+3"教育制度,即九年义务教育后分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三个轨道。
6.学制统一和深化改革:2006年,中国开始实施学制统一
和深化改革。
这一改革将初中学制由三年延长至三年半,高中学制由三年延长至三年半或四年,实行统一的学制规
划。
7.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建立
了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推进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
续教育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学制的具体规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的学制发展是一个持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和教育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迁,学制会继续进行调整与完善。
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的学制中国古代的学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周朝创立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制度,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学习。
这种学制强调了礼仪、音乐和文学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制逐渐发展壮大。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学制。
他推行了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种学制对后来的汉朝和唐朝等朝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代中国学制的起步近代以来,中国的学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教育系统几乎崩溃。
为了振兴教育,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学制模式。
1862年,清朝政府设立了最早的现代学校——顺天学堂,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制逐渐完善。
1905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此后,中国开始逐渐建立了一套以学制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195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等学校学制暂行条例》,明确了初中和高中的学制为三年。
随后,1958年,中国又实行了“大跃进”运动,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制也相应地调整为六年制。
然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受了严重打击,学制改革也受到了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1977年,中国恢复了以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为主的学制。
四、现代中国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1985年,中国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制暂行条例》,将高中学制调整为三年。
这一调整使中国的学制体系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并提高了高中教育的质量。
中国学位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学位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学位制度的主要发展阶段:1912年至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推行近代学制改革,开始建立学位制度。
1917年,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颁发学位的大学,首次颁发学士学位。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条例》,详细规定了学位的颁发条件和程序。
1949年至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阶段。
学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51年,中国开始推行硕士学位制度,并先后设立了多所研究生院,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1961年,中国继续推行博士学位制度,并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在这一时期,学位制度逐渐完善,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更加规范。
1978年至2000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学位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98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大学毕业生中试行硕士学位授予制度的规定》,进一步推进硕士学位制度的改革。
1993年,中国继续推行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型博士学位制度,并设立了更多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此外,为了促进学位制度的国际化,中国开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联合培养的硕士和博士项目。
2001年至今:中国学位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位诚信建设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学位授予的质量也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和评估。
同时,学位制度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加强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体来说,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学位授予制度和程序,并与国际接轨。
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贡献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我国学位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摘要]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学位制度的起源存在“西方引入论”和“科举学位说”两种不同的观点。
文章指出我国学位制度的源头是古代科举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是在传统科举制度基础上,对西方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以及学位制度予以借鉴,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关键词]学位起源西方引入论科举学位说[作者简介]郑晓坤(1977-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和特殊教育。
(吉林长春 130117)[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对现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启示”的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220号)[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71-02学位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或高等院校,根据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表明学习者曾受过的教育水平,或已达到的学术水平等级的称号。
近代意义上的学位及学位制度无疑源自西方,但作为代表学术修养以及侧重研究学术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我国早已有之。
中国学位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国学位教育的历史已达1300多年。
中国的学位制度最主要还是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科举制,在传统科举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渐本土化、中国化的结果。
一、“西方引入论”的提出关于我国学位的产生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学者认为,学位最早是作为一种“任教资格”,并且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中国的学位实则为“舶来品”。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学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旧中国的学位制度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学习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结果。
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学位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欧中世纪大学,中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在近代从西方传入并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
”②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举人和进士教育只相当于近现代学制中的中等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并非学士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学位教育产生于近代,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③这些学者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但都隐含着一个共同观点,即中国学位制来源于西方,是在近代受益于“西学东渐”才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笔者认为这种“西方引入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笔者根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认为我国最初学位产生于选举制之中,学位的真面目只不过被选举制所遮蔽。
就进士功名而言,后世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分。
虽然都称为进士,但其中的差别,不仅表明了学术水平的不同,而且更决定了授官高低与迟缓。
即使同一级别的进士,也有状元、榜眼、探花三种不同层次的划分,其代表的学术水平也各不相同。
我国清末以前通过科举所授予的科第名位就是中国古代学位,许多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科举印象深刻,并将科举所获得的“科第名位”与西方学位相提并论。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作者将科举的三种功名(秀才、举人、进士)视同于西方的三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
④在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科第名位时仍沿用学位的提法。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绝大多数法国学者认定生员、秀才为‘学士’,举人为‘博士以下学士以上的资格’(即硕士学位),而进士为‘博士’”。
二、“科举学位说”产生过程与重要历史意义1.“科举学位说”的内涵。
科举制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学术水平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来授予称号。
只不过科举制所考量的“学历水平”,主要是儒家经学,即“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四书”之类的儒家经典。
学位代表了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水平的等级,所以科举重视学术的本质可谓毋庸讳言。
从历史渊源上,我国最初学位的形成是从东汉太学时期的“儒经课试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经课试”,最后发展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初具规模,国家或皇帝通过设立逐级考试选拔机制,分科对士人文化知识进行考察,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筛选出合格的人才,分别授予不同等级的科名,即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这些获得称号的士子具有崇高的学问和不同等级的文化学术水平,得到社会的公认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只不过西方学位的获得者与科举制的科名获得者最终的人才培养目的不同,西方学位获得者经历读书、考试,最后获得学位,目的是从事科研,而科举制的科名获得者通过读书、考试最后获得科名,目的是做官。
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导致了科举制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作用,使获得科名者所具有的学位授予的性质被选举制所笼罩。
2.“科举学位说”的表征。
科名学位性质具体表现在,获取科名者虽然代表了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文化学术水平,但科名只是任职资格,并不是实际官位,所以即使获得了科名也不一定能入仕。
学生在古代即使经历科举获得科名以后,仍需参加任职考试才能入仕。
例如,在唐代,进士、明经等出身者若要得到官职还需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经过身、言、书、判的考察,合格者才能得到官位。
从历史作用上来看,科名和学位本质特征都具有终身不可移的特点,科名和学位代表着崇高的学问和荣誉,一旦拥有,便终生受用,都不会因为官职的升降或职称的变动而随意改变,具有不可剥夺性的特点。
3.“科举学位说”的重要意义。
“科举学位说”观点的确立在学位及学位制度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1904年至1911年间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在1905年科举制本身被废除之后,科名的学位性质更加凸现出来。
随着新式高等教育发展和新式学堂的建立,科举制度高度程式化,考试内容刻板、空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变通科举制来仿效西方学位体系,建立规范的培养人才模式,构建合理的学位体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为了推动新式教育机构的发展,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状况,我国创建了“奖励科名出身”制,“奖励科名出身”制是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过程中的过渡。
“1904年1月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和高等专门学堂奖给进士、举人出身,并直接授予相应的实官。
分科大学毕业给予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及各部主事;大学堂预科、高等学堂、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其他程度相等学堂毕业给予举人出身,并授予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各部司务、七品小京官、知州、州同、通判等职。
”⑤所以中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产生是科举制中“奖励科名出身”制与传入的学位制度两者冲突与融合的一种变相表现,科举制是新式高等教育的基点,中国学位制度的形成是在科举制和新式高等教育对接过程中,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三、我国学位制度产生与确立的历史思考1.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演进。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中国原有的教育机构、教育制度以及所形成的价值观逐渐开始动摇。
大量基督传教士涌入中国,在中国仿照西方大学开办了很多教会大学,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当推北京燕京大学前身之一的潞河书院。
西方的学位授予制度也开始同步引入中国,近代中国学位及学位制度便在他们的办学活动中开始孕育。
在学位制度建设方面,留学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由于留学生出国潮流的走向不同,导致他们回国后学位及学位制度的引入,不是采取单一的模式,呈现出最初仿日本,之后仿德法两国,最后借鉴美国多元化办学的特点。
因此,中国学位制度的发轫最初是以本国的科举制度为基础,之后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学位制度的结果。
2.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除后,传统书院和官学陆续改办为新式学堂,但是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位及学位制度仍然知之甚少,依然把“奖励出身”看作科举和任用官员的标准。
自1906年起,学部先后主持或审核了国内3所大学堂及各类高等专科学堂毕业奖励考试,并授予56名进士出身, 1885名举人出身。
⑥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获取“进士”“举人”的人数以及归国留学生通过考试被赏予的“进士”“举人”越来越多,而“官缺之增设有限,学生得官以后仍复置之闲散”。
⑦1912年之后,教育部颁行的《大学令》中规定,大学各科毕业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授予毕业证书,“得称学士”,“大学院生在院研究,有新发明之学理或重要之著述,经大学评议会及该生所属某科之教授会认为合格者,得遵照学位令授予学位”。
⑧此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应运而生,并逐渐丰富与完善,推动了我国学位制度走上了体系化的轨道。
从我国学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学位的产生是对中国科举学位的吸收和继承,对现实社会需求的考虑,以及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共同形成的。
3.我国学位本土化的重要意义。
欧洲意、法、英、德等国的高等教育和学位体系与学位制度是属于早发内生型,是在大学里缓慢孕育成熟的结果。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位体系及学位制度则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欧洲影响下通过颁布有关条例而建立的。
作为一种后发的、外缘性的现代化过程,最深层的矛盾就是制度变革与文化传统之间的裂痕,特别是在“西优中劣”的社会氛围和思维定式下,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众矢之的。
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科举功名学位说也予以否定,忽略了我国在传统文化教育下所形成的科举功名学位体系,没有考虑到我国学位自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
由于盲目崇拜西式的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使我们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学位体系和学位制度过程中,出现食古不化的局面,否定我国传统儒学人文通识教育的传承,人才培养过度专业化、狭隘化和功利化,在人才培养上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使人们精神视野缺失和残障,使我国学位价值内涵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片面化发展,从而降低了科学教育的育人效果。
显然中国学位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是在历史的渐进积淀中对自身扬弃的过程,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与变革是以中摄西,而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纵观我国学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曲折历程,虽然借鉴外国先进的学位教育制度和办学经验,是近代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结果,但这种借鉴只有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相结合,经过本土化转换,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学位制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本土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发展水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学位及学位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学位的产生是以科举制度为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学位及学位制度经验的结果。
深入剖析我国学位及其学位制度产生的历史,批判地继承我国自身学位及学位制度发展的优良传统,是我国今后学位及学位制度改革必须予以重视的基地。
[注释]①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②周谷平,吴静.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2(7):97.③李胜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4.④⑤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9,181.⑥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32.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