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af63bd51767f5acfa1c7cd90.png)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够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担行政行为效果与诉讼效果的组织。
2、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其行为后果由行政主体承担的个人。
3、质权: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动产或权利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4、抵押权: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移转占有而提供担保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的就担保的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权利。
5、上诉不加刑原则: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此限制。
6、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在刑事诉讼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
7、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的法之间的延续、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
8、法律移植:一国现行法律制度的部分或者大部分都是从另一国法律制度或其他“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法律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法律规则、法律术语和法律技术等。
9、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国家形式。
10、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11、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13、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00040法学概论总复习资料(供参考)
![00040法学概论总复习资料(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b6f5eb634afe04a1b171de4d.png)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名词解释题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二、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的时间不同。
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
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名词解释题1,社会主义立法: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法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总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e5ccaa580216fc700afdf0.png)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名词解释题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二、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的时间不同。
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
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名词解释题1,社会主义立法: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法学概论复习材料
![法学概论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d29070a417866fb94a8e00.png)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一: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第四: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它职权。
18: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应遵循的原则:
1:什么叫行政法?它所调整的关系有哪些?
答: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关系有:
第一: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
第二:行政机关内部的关系。
第三: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
第四: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
2:什么叫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
5:什么是行政行为及其种类?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分可以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6:什么是行政立法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什么?
答: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第一: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
产生的基础。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真题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d8672e2f60ddccda38a093.png)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法律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价值理念的必然反映和实现其阶级统治、建立符合其需要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
2、法学是专门、系统、全面地研究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指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按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所作的分类。
4、法律的作用指法律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它和法律的本质和目的是密切相关的,可以从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5、法律的价值指作为客体的法律对于满足个人、群体、阶级、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属性。
6、法律的渊源指法律作为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
7、法律体系指由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国现行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8、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人们根据法律规定而结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9、法律实施指国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它包括一切过家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执行法律,也包括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10、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不履行法定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11、守法是指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法律的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
12、法治是指通过法律和制度,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它与专制、特权的人治是直接对立的。
13、国家性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4、政权组织形式又叫基本政治制度,或称政体,它是指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15、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由哪些部分和依据什么原则构成以及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266268011ca300a6c39011.png)
法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编法理学第二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要素及其分类一、法的概念(特征、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不同):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遗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调整人们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的规范体系。
法的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3、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法的要素(能够区分):1、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指人们认识法律事物、法律行为、法律状态等法律现象所形成的相关法律术语;有涉人概念,如“公民”“法人”等;涉事概念,如“故意”“代理”等;涉物概念,如“标的”“时效”等。
2、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有关法律上权利、义务或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准则。
法律构成要素中,法律规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包括前提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
法律规则最常见的一种划分是根据法律规则的内容所作的分类(能够区分):根据法的内容,将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型规则三种类型。
授权性规则是指关于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有关人们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而权义复合型规则则是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规则。
在现代法律中,授权性规则占据首要地位,而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3、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有关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
如民法基本原则、刑法三大原则等第二节法的渊源和效力法的(效力)渊源:法的效力来源,也就是指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型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习惯法、国家政策等。
普通法、衡平法、成文法、习惯法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成文法,其中宪法居于主导地位,习惯只有被国家认可后才成为法的一种渊源。
第三节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一、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概念: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f0d92c6f1aff00bfd51edc.png)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法的定义和特征法是由XX制定或认可,并由XX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1、规范性2、XX意志性3、XX强制性4、普遍性5、物质制约性二、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分为规范作用和作用。
规范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作用的主要内容包括1、治作用2、公共作用三、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XX公民和法人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或称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四、法律责任的概念,立法、执法、司法的概念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因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不利法律后果。
立法,又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的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执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XX行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应用于具体的人、事件或案件的活动。
它主要包括行机关的执法和的执法两种形式。
在习惯用法上,人们将活动以外的执法(包括行执法)称为“执法",而将的执法称作“司法".五、守法和违法守法的两个主要内容:1、履行义务2、行使权力与守法相对的范畴是违法,简言之,就是指行为违反了法律,并且依照法律应当予以追究.须具备的要素:1、并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追究的行为2、违法必须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关系和秩序的行为,或者说被认为是具有危害性的行为3、只能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依法设置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为4、必须是行为者有主观过错的行为。
六、法治和法制法制,一种从静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法律制度",即者通过XX权建立的法律与制度,一种是从动态的角度,把法制解释为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和制度。
法学概论复习要点
![法学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60e9a877232f60dccca107.png)
法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1.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及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3.奴隶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存了许多原始社会标准的痕迹4.封建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对抗5.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那么6.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标准〔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标准〔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标准〔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标准〔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标准7.法律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8.法律的分类:〔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根本法和普通法〔3〕实体法和程序法〔4〕一般法和特别法〔5〕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和私法〔7〕法系9.法律及道德的关系: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须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2〕调整的范围不同〔3〕实施方法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是多元的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2.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4.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根本原那么:〔1〕遵循宪法的原那么〔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那么〔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及立法活动的原那么〔4〕科学和合理地标准社会关系的原那么〔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那么5.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案的公布6.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7.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特点:〔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展活动〔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宝权限范围内并按照法定的程序进展〔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8.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原那么:〔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那么〔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那么〔3〕正确掌握各种标准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那么9.违法构成的要件:〔1〕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3〕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当法律责任的人〔4〕违法的主观要件,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标准所调整的社会关系〔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1.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1〕法制是国家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2〕法制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监视法的实施〔3〕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4〕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必不可少的法律秩序2.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要求:〔1〕有法可依〔2〕有法必依〔3〕执法必严〔4〕违法必究3.社会主义民主及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根底①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主权的产生而产生的②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③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开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确实认和保障①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②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引导人民做符合民主的事,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正确实现③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保卫民主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的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确实定和适用方面的作用。
《法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258e3d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4.png)
第四章刑法
15.刑法概述(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
(1)刑法规定了特有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分")、公平适用刑法原则(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公平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达)及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当原则)。
(2)新时代,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科学立法。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改革的推力与保证。
(4)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肯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总揽阶级意志的表达。
(5)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①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必须坚决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体包含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②全面推动依法治国,需要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科学立法。④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要坚持严格执法。⑤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公正司法。⑥全面推动依法治国,要坚持全民守法。
(2)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最gao国家权力机关、享有修改宪法和
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特别权利是宣逡免遗权、人身爱护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如下:
①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商量;②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或提出批判、意见和建议;③提出质询案,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10名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联名可以提出对或各部委、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OOO40
第一章法理学
1.法的起源(单项选择)★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fc12888762caaedd33d486.png)
法学概论一:法的本质(3点)1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阶级性2 法是社会生活的共同需求——法的社会性3 法的本质是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法的基本特征1 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2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 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4 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三:法的规范分类1 依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 法律规范按其内容确定的程度,可以划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性规范。
四:法的分类1 根据法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所做的分类——————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 依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做的分类—————根本法和普通法3 根据法的内容性质所做的分类———————————实体法和程序法4 依据法的适用范围————————————————一般法和特别法5依据法的创制和适用的主体所做的分类———————国际法和国内法6以法律运用的目的为划分依据———————————公法和私法五:法的历史类型1 奴隶制类型的法2封建制类型的法3资本主义类型的法4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六:法的制定的概念法的制定即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的活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条)1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2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3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或权利与责任4立法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6保持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八:行政法规制定的权限(选择题)教材P31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程序1 法律案的提出2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的公布十:法的实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的概念1法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和实现2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办事3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实现法律对特定社会关系调整的活动。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天上星)(精)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天上星)(精)](https://img.taocdn.com/s3/m/56371bff05087632311212b4.png)
法学概论总复习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同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法律的本质包括:1、法律的阶级性 2、法律的社会性 3、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1、法律规范2、法律原则3、法律概念法律规范的结构都由:1、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那一部分。
2、行为准则: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的那一部分。
3、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蒋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
法律规范的分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分为: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烦为一定行为的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可分为:确定性规范:是指直接明确地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依赖于别的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
委任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范。
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理学、刑法、民法)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理学、刑法、民法)](https://img.taocdn.com/s3/m/cf1f6ed276eeaeaad1f330e6.png)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法理学一、法的一般理论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法规定了权力和义务(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发的分类(1)国内法和国际法(2)根本法和普通法(3)一般法和特别法(4)实体法和程序法(5)成文法和不成文法4、发的历史类型(1)奴隶制法(2)封建制法(3)资本主义法5、法与道德的关系(1)共同点: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两者都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2)区别:第一,所属范畴不同。
法律属于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第二,产生条件不同。
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制定或认可的,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自发形成的,一般无需专门人员和机构制定颁布;第三,表现形式不同。
法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明确、具体,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概括、笼统和抽象;第四,内容不同。
法律规定了主体的权力与义务的统一,道德主要侧重于义务;第五,调整范围不同。
法的调整范围以国家主权所及的地域为界,道德的范围更为广泛;第六,实现方式和手段不同。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法者实行法律制裁,道德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自我强制,自觉,社会的组织,提倡才能实现。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1)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社会主义法所反映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
(3)我国社会主义法所反映的这种意志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决定的。
2、社会主义法的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3)社会主义法是国家强制性和人民的自觉守法性的统一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96ce9e6bec0975f465e2e5.png)
1、法的概念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和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的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人们行为形成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4、违法是指人们违反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外所作的危害社会的有过错的行为。
5、司法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6、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并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7.宪法是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8.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集区为基层,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9.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权益以保护较大权益免受损害的行为。
10.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是指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11.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下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1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1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总和。
及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
14.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刑事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终审制。
15.立案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之间,在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3edd3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0.png)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法学总论一、填空题1.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_规范作用_和法的社会作用。
2. 按照通说,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_适用条件_、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要素。
3. 一般认为,法是由__法律规范___、__法律原则__和法律概念组成的。
4. 一般认为法律权利具体包括自由权、__请求权____和_诉权____三要素。
5. 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范围,包括__对象效力___、__空间效力___和__时间效力_____。
6.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_可为模式__、__应为模式__和__勿为模式___。
第二章宪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__两____届。
2.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_2/3以上__的多数通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时,由___副主席______继任主席的职位。
4.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_1/5_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_2/3_以上的多数通过。
”5. 我国的国体是__人民民主专政制度_______,政体是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______。
6.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九章行政法1.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具体行政行为与__抽象行政行为。
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具体包括_行政合法性原则_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3. 依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__具体行政行为___和___抽象行政行为__。
4. 根据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受约束的程度,可将其分为__羁束行政行为__和自由__裁量行政行为___。
5.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后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具体包括__公定力_、_确定力_、__拘束力___和__执行力___。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dd63770b1c59eef9c7b400.png)
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法所调整的关系是什么?答:(1)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统治的关系。
(2)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之间的关系。
(3)确认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2、法的作用?答: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个方面。
3、原始社会的主要规范是什么?答:习惯。
习惯上人们在长期有生产和生产是逐渐亚欧大陆并世代相袭、共信共行的行为规范。
如禁氏族内通婚、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死者等。
正是这些习惯调整着人们相互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4、宪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答: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享有(1)平等就业和权利(2)选择职业的权利(3)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4)休息休假的权利(5)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7)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5、公民选举权的适格年龄是多少岁?答:年满18周岁。
6、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什么?答: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7、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答:(1)行政合法性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3)行政应急性原则8、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谁了?答:是行政相对方,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9、什么是公务员?答: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0、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答:是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而言是指对哪些行政行为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和提供救济的范围;对行政来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就是接受相对人通过诉讼途径,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范围。
11、行政诉讼的概念?答: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
12、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答:(1)不适用调节原则和反诉原则(2)合法性审查原则(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4)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13、民法的基本原则?答:(1)公平原则(2)平等原则(3)意思自治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6)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7)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原则14、法人的概念?答: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久安的重要保证。
2.经济诉讼:指审判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3.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由行政法规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4.侦查: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的专门的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5.填空题:
1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具有权利能力。
2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3婚姻家庭关系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5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6.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实施的方式有两种: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7.申诉权:公民对于因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错误或的规定、判决,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致使他或他的亲属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述理由,提出改正或撤销决定、判决或赔偿损失的请求的权利。
8.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9.个人合伙: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的一种非法人经济实体。
10.条约:指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结缔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11.简述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的主要共同特征。
(1)都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占有)关系基础上的
法律。
(2)都是公开维护等级特权的法律
(3)都是残酷野蛮的法律
(4)都是落后的法律(特别是成文法不发达)
12.简述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
(2)包含行政法律规的法律(包括基本法
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5)地方性规章。
(6)包含行政法律规的地方性法规。
(7)包含行政法律规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3.人民法院对于哪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
(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14.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容。
(1)凡聚居的少数民族均有权实行区域自治;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按集中制建立的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自治机关的负责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在多民族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各自民族都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5)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6)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
15、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A..某甲系某企业经理,此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某乙素有业务往来。
某甲之父与某乙一起赌博,输给乙3000元,无力偿还。
某乙以“父债子还”为理由,催逼某甲代其父偿还赌债,遭到甲的拒绝。
某乙便拒付所欠该企业的货款,于是发生纠纷,并诉至人民法院。
此案应如何处理?理由何在?
. . 46.简述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47.简述财产保险合同的突出特点。
48.简述剥夺政治权利的容。
49.试述我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50.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
院,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实施妨碍刑
事诉讼的行为,逃避侦查、起诉、审判或者发生
社会危险性,而依法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
强制措施。
5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2.背书:
53.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
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
不负刑事责任。
54.空中劫持:
55.简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5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57.简述合同当事人一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
情形。
58.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59.(36——43)
(36)物质帮助权
(38).有限责任公司
(40).犯罪中止
(42).简述我国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43)简述民事诉讼的第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
的根本区别。
(44)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关系及其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