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FF 评分 鉴别心源性与动脉源性脑栓塞

合集下载

脑栓塞

脑栓塞

脑栓塞一、概念: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二、病因及分类按栓子来源分三类:1、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的异常通道,直接进入颅内动脉而引起脑栓塞,为反常栓塞)、心脏粘液瘤等。

2、非心源性脑栓塞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3、来源不明少数病例利用现在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三、发病机制正常人体血液呈流态,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能通过变形顺利通过微循环,如果血液内成分如红细胞聚集,形成缗线物,也容易阻塞血管。

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物随血液流动,如来源于心脏的栓子、上述血凝块、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的斑块、脂肪细胞及气泡等称为栓子,栓子进入脑循环,绝大多数(73%-85%)栓子进入颈内动脉系统,因大脑中动脉实际上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伸,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容易受累,左侧大脑是优势半球,血液供应更丰富,所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易受累。

椎-基底动脉的栓塞仅占10%左右,大脑前动脉栓塞几乎没有,大脑后动脉也少见。

一般栓子脱落容易阻塞脑血管是因为脑部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脑重占体重的2%。

而在正常氧分压和葡萄糖含量下,有心脏总输出量20%的血液进入脑血液循环。

心源性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评估(ASE2016指南)

心源性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评估(ASE2016指南)

心源性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广东省中医院 超声科孙鹏涛 岑欢来源于心脏或胸主动脉的栓子可引起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或外周动脉闭塞,其通常具有显著的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

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和肺栓塞的评估、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诊断方式。

本文是由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制定的关于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源性栓塞的一份综合指南。

本指南描述了1、脑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生理机制,2、心源性和主动脉源性栓子在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和肺栓塞中的具体作用,3、超声心动图在评估、诊断和管理心源性和主动脉源性栓塞的作用,4、对增强超声和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两者在评估心源性栓塞中的作用进行比较。

本文为各种来源的栓塞提供具体的指导方针,包括来源于左心房和左心耳、左心室、心脏瓣膜、心脏肿瘤和胸主动脉的栓塞。

此外,还有关于肺栓塞、心血管手术相关栓塞和经皮手术相关栓塞的建议。

本指南还包括儿科心源性栓塞的相关章节。

关键词:心脏栓塞,脑卒中,心脏肿块,心脏肿瘤,心脏分流,赘生物,假体瓣膜,主动脉粥样硬化,心内血栓介绍来源于心脏或胸主动脉的栓子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或外周动脉闭塞,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脑卒中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人群的第三大死因。

超声心动图对脑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评估、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心源性栓塞发生率约占缺血性卒中病例的三分之一。

矛盾性栓塞和来自胸主动脉的栓塞,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内容物是其他类型脑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主要原因。

本文是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ASE)关于心源性栓塞的第一套指南。

方法本指南来源于大量的文献综述,包括来自ASE、其他国家和国际医学学会的其它相关指南。

那些指南主要提供专家共识,因为在很多指南中的随机试验数据不足。

本指南通过对那些指南进行整理,将所有论题的推荐都整理成相同的格式。

有三个层次的建议:1、推荐使用超声心动图,2、使用超声心动图可能有用,3、不推荐使用超声心动图。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33期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为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心脏病尤其是心房颤动最为重要。

本文探讨rt-PA 静脉溶栓对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的效果,以我院近2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患者80例,在溶栓时间窗内(<4.5h)入院,分为心源性脑栓塞组与非心源性脑梗组各4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诊断,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诊断为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6~87岁;平均(69.5±7.4)岁;非心源性脑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8~83岁;平均(70.5±7.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采取rt-PA 静脉溶栓治疗,使用剂量为0.9mg/kg,10%rt-PA 1min内静脉推注,90%1h内泵入,1d后经CT头颅检查后,如无出血,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根据NIHSS 评分分级程度,(根据1、3、6、12原则)进行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剂量为0.1g/次,持续用药,余治疗基本等同,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每晚1次口服等治疗。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

②统计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如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③生活能力,采用生活能力(mRS)评分,采用5分制,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差。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张茂林【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致使脑动脉血管阻塞的心源性脑栓塞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急性30天病死率高达20%~30%。

因此,脑栓塞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重危疾病之一。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first killer",had became a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ardiogenic brain embolism, induced by atrial mural thrombosisshedding into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resulting incerebral artery blood vessel obstruction,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concerns of doctor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increases with age and the 30 daysmortality rate as high as 20%to 30%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Therefore,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rdiovascular internists and neurologists of common concern of severe disease.【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4【总页数】3页(P2579-2581)【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房颤;防治【作者】张茂林【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区西青医院,天津 30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心源性脑栓塞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脑的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

toast分型诊断标准

toast分型诊断标准

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诊断标准及其优缺点分析TOAST分型是一种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的方法,由美国学者Adams等于1993年提出,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这一类型的患者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临床表现:包括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跌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脑部CT或核磁共振提示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大于1.5cm。

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大于50%。

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

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心源性脑栓塞(CE)这一类型的患者由来源于心脏的栓子致病。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同LAA型。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临床表现:若患者于发病前有一根以上血管所支配区域的TIA或脑卒中,或存在系统性栓塞,则支持心源性栓塞型的诊断。

辅助检查:应可以确定至少有一种栓子是来源于心脏。

应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栓塞或血栓形成。

对于存在心源性栓塞中度危险因素,且无其他病因的患者,应定为"可能"心源性栓塞。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这一类型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无大脑皮质受累的表现。

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支持该型诊断。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临床表现: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3项标准之一即可确诊。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的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的进展

影响因素
年龄
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和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率升高。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源性脑栓塞,可能与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 率较高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 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03
CATALOGUE
血管成像技术
如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评估脑血 管病变程度和范围。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检测颅内血流Biblioteka 度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助于诊断和监测脑栓塞。
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和凝血状态。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
可发现心脏疾病和心房颤动等栓子来源,有助于诊断心源性 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房颤等高危因素 ,以及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症状。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偏瘫、失 语等。
评估认知功能
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认 知功能。
影像学诊断
头颅CT或MRI
可发现脑部栓塞病灶,明确栓塞部位和范围。
加强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和早期 干预研究,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 亡率。
潜在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开发新的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以降低心源性脑栓塞 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手术治疗
研究手术治疗在心源性脑栓塞中的应用,如心脏瓣膜 置换或修复手术等。
综合治疗
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提 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

脑血管科常用分级、评分 2022年10月 汪深川收集整理

脑血管科常用分级、评分 2022年10月 汪深川收集整理

脑血管科常用分级、评分目录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2)NIHSS评分 (2)mRS评分 (4)ABCD评分(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 (4)Hunt-Hess分级 (5)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级:WFNS-SAH分级 (5)改良Fisher分级 (5)SPETZLER动静脉畸形(AVM)分级: (6)TOAST分型 (6)脑灌注分期 (7)ASPECTS评分 (7)前循环ASEPECTS评分 (7)后循环ASPECTS评分 (8)rLMC评分 (8)侧支循环分级/评分 (9)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基于DSA,广泛应用) (9)ASITN/SIR改良评分 (9)CTA-CS(COLLATERALSCORE 脑血管侧支评分) (10)后循环侧支代偿相关评分 (10)BATMAN评分 (10)PC-CS评分 (10)ACGS-BAO分级 (10)mTICI分级与eTICI分级 (11)欧洲急性卒中协作中心(ECASS)-出血转化分型 (12)CHA2DS2-VASC评分(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评分) (12)HAS-BLEDS(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评分) (13)Essen评分(卒中复发风险评分) (13)KPS评分 (14)GOS 评分 (14)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睁眼反应4分:自然睁眼(spontaneous)3分:呼唤会睁眼(to speech)2分:有刺激或痛楚会睁眼(to pain)1分:对于刺激无反应(none)C分:肿到睁不开●语言反应5分:说话有条理(oriented)。

4分:可应答,但有答非所问的情形(confused)。

3分:可说出单字(inappropriate words)。

2分:可发出声音(unintelligible sounds)。

1分:无任何反应(none)。

T分:插管或气切无法正常发声●肢体运动(M, Motor response)6分:可依指令动作(obey commands)。

(完整版)TOAST分型

(完整版)TOAST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TOAST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病因不同,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1.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约占17.3%,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

血管造影或MRA显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

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患者如出现以下表现,对诊断LAA有重要价值,(1)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多为同一动脉供血区内的多次发作;(2)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或有小脑、脑干受损症状;(3)颈动脉听诊有杂音、脉搏减弱、两侧血压不对称等;(4)颅脑CT或MRI 检查可发现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或皮质下、脑干病灶直径>1.5 cm,可能为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5)彩色超声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发现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50%,或有闭塞;(6)应排除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

1.2心源性脑栓塞(CE)约占9.3%,这一类型是指包括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脑栓塞。

(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LAA相似;(2)病史中有多次及多个脑血管供应区的TIA或卒中以及其他部位栓塞;(3)有引起心源性栓子的原因,至少存在一种心源性疾病。

1.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约占30.9%,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3项标准之一即可确诊。

(1)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1.5 cm;(2)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1.5 cm的病灶。

TOAST分型标准

TOAST分型标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标准TOAST亚型分类标准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TOAST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病因不同,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1.1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

血管造影或MRA显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

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患者如出现以下表现,对诊断LAA有重要价值,(1)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为同一动脉供血区内的多次发作;(2)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或有小脑、脑干受损症状;(3)颈动脉听诊有杂音、脉搏减弱、两侧血压不对称等;(4)颅脑CT或MRI检查可发现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或皮质下、脑干病灶直径>1.5 cm,可能为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5)彩色超声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发现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50%,或有闭塞;(6)应排除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

1.2 心源性脑栓塞(CE)这一类型是指包括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脑栓塞。

(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LAA相似;(2)病史中有多次及多个脑血管供应区的TIA或卒中以及其他部位栓塞;(3)有引起心源性栓子的原因,至少存在一种心源性疾病。

1.3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3项标准之一即可确诊。

(1)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1.5 cm;(2)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1.5 cm的病灶。

1.4 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SOE临床上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免疫性、非免疫血管病、高凝状态、血液病、遗传性血管病以及吸毒等所致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丁苯酞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

丁苯酞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江选飞【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26)011【总页数】3页(P1022-1024)【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丁苯酞;疗效【作者】江选飞【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是多病因的高度异质性疾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临床严重性、病情演变都有差异[1]。

丁苯酞是国家Ⅰ类新药,对脑梗死疗效显著。

为比较丁苯酞对不同发病机制的脑梗死的疗效,我科收集心源性脑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各30例,现比较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61.60±12.71)岁,平均病程(18.79±9.34)h;高血压23例,糖尿病6例。

心源性脑栓塞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5~80岁,平均(60.24±17.71)岁,平均病程(16.82±10.01)h;高血压20例,糖尿病7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脑梗死诊断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年)中的诊断标准[2]。

(2)发病48h内入院就诊,家属未选择动静脉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未选择抗凝治疗,8分≤NIHSS评分[3]≤23分。

(3)依据改良TOAST分型[4],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AT)和心源性脑梗死(CE)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既往卒中病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2)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如肝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及肿瘤等。

(3)治疗中发生出血性转化。

两组患者均给予单抗(阿司匹林或波立维)抑制血小板聚集,立普妥稳定斑块及神经营养治疗,脑水肿明显患者使用脱水剂。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脑栓塞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三种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比较常见,其他非心源性脑栓塞如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癌栓塞、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和异物栓等均较少见。

脑栓塞在临床上主要指心源性脑栓塞。

近来研究表明,心源性脑栓塞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可能更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

[病因及发病机制]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心房、心室壁血栓及心脏瓣膜赘生物,少数来源于心房黏液瘤,也见于静脉栓子经未闭合的卵圆孔和缺损的房间隔迁移到脑动脉(称为反常栓塞)。

导致脑栓塞的病因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atrial firilation ,AF,简称房额)、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充血性心力衰竭、人工心脏瓣膜、扩张性心肌病及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左心房黏液瘤、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房扑动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心内膜纤维变性等。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心源性脑栓塞50%。

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耳。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房颤导致血流缓慢淤滞,在低剪切率和其他因素作用下激活凝血级联反应,最后形成红细胞-纤维蛋白血栓(红色血栓),导致脑栓塞。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约10% ~ 20%发生脑栓塞,栓子主要成分为红色血栓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白色血栓)。

狭窄的瓣膜表面不规则,逐渐出现粘连、钙化等心脏瓣膜病变,均可以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常合并房颤,导致心房和心室扩大,这些因素均显著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脑栓塞约占心源性脑栓塞的10%。

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左心室心肌梗死形成的附壁血栓,心尖部尤为多见;少数来源于左心房。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依据TOAST 分型可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亚型,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约占30%,不仅如此,在大约占30% 至40% 的隐源性卒中病例中,有高达60% 的病例可能在之后明确为心源性栓塞。

近期,来自美国的学者Sacchetti 教授发表在Semin Neurol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源性脑栓塞的综述,详细总结了此类卒中的评估、诊治策略,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定义依据TOAST 分型标准,心源性栓塞是指源于心脏的血栓所致的动脉栓塞。

心源性栓塞存在三种发生机制:血流稳态异常或心脏结构损害所致左心腔的局部血栓形成,心脏瓣膜病或静脉系统至动脉系统的反常栓塞。

临床表现栓塞性卒中的临床特点包括突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常为皮层受累),在起病时即达疾病高峰。

通常,最初的严重功能缺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有所改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血栓的自发溶解及栓塞血管再通。

怀疑心源性栓塞者的诊断评估•脑实质影像学•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的患者均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

最初的头CT 可能发现慢性皮层梗塞灶,可能提示既往的栓塞事件。

MRI 在检测急性脑缺血中优于CT。

DWI 常可发现一个至数个边界清楚的皮层梗塞灶,且位于不同的血管供血区。

若梗塞灶均位于同一血管供血区,需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至动脉栓塞或低灌注。

尽管大多数心源性栓塞累及皮层,但也可以出现皮层下、丘脑及脑干卒中,临床医师需从临床表现、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中区分腔隙性梗塞及心源性栓塞。

对于同时发生的多发性脑梗塞,尤其是年轻患者或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其他不常见的病因如夹层、血管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等。

•心脏评估:(1)重视肌钙蛋白的检测•依据AHA/ASA 指南,所有怀疑卒中或TIA 者均应行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

入院时肌钙蛋白的升高可在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出现。

一项观察研究发现,入院时肌钙蛋白升高水平可作为致死率的预测因子。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施治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施治

心源性脑栓塞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施治[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施治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是指心脏内的脱落栓子阻塞脑供血动脉,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

CCE具有起病急骤,脑梗死面积较大,神经功能损害较重,治疗棘手,预后较差的特点。

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中脏腑多见。

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的突发偏瘫(60%~80%),或偏侧麻木;失语(30%~50%);短暂性意识障碍(20%~30%),一般为意识清楚;多数在安静状态下起病(50%~70%)。

2诊断标准突然起病,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症在数秒或数分钟迅速达到高峰;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病证据,少或无大动脉病变证据,并且经查体、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MRA等证实;CT或MRI显示梗死灶>1.5cm,为多发性,大多数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少数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排除动脉源性脑栓塞。

应进行颈部超声、MRA或DSA及DCT检查。

CT显示不清的脑部病灶必须行MRI检查,梗死面积的计算多用CT的ASPECT评分法。

3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分时段辨证论治3.1急性期(发病后2周内) CCE急性期病情危重,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其特征为由中经络迅速演变成中脏腑,生存者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

此期二时段内科治疗及分时段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CCE的预后至关重要。

3.1.1第一时段治疗(发病后48h内) 此时段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尽快明确诊断,抢时间溶栓或急救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3.1.1.1溶栓治疗(发病后3 h内) CCE一般不选择溶栓治疗。

但近些年来CCE的溶栓治疗展示出光明前景。

一项研究对72例发病3 h内大脑中动脉分布区CCE患者,静脉推注tPA0.9 mg/kg,6h时血管再通率为66%,高于对照组15%(P<0001)。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浅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深部偏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对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的浅析。

一、临床特点1.发病机制心源性脑栓塞是由于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存在病理性变化,使得心脏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栓子,随着血流到达脑部的时候,栓子会阻塞脑血管,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部细胞的死亡或损伤。

2.临床表现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与脑部缺血缺氧的程度、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初次发作的病人症状相对较轻,反复发作的病人则症状相对较重。

病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觉障碍:例如触感减退、痛觉异常、温度感觉减退等;(2)语言障碍:例如失语、言语困难、理解能力下降等;(3)运动障碍:例如肢体无力、运动不能、常常跌倒等;(4)认知障碍:例如记忆力下降、思维速度减慢、判断力减退等。

此外,还有定位明确的表现,例如面瘫、眼球偏斜等。

二、抗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极为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作用于血小板,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

2.肌肉注射抗凝药物3.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心脏的病变,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生。

4.其他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控制好病情。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治疗起来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进行抗栓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增加生活质量,降低病情的复发率。

同时,病人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预防和康复工作。

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性脑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瞿小锋; 李沛城; 范伟健; 邓小文; 李波; 刘一之【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8【总页数】5页(P721-725)【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心源性栓塞; 非心源性栓塞; 机械取栓【作者】瞿小锋; 李沛城; 范伟健; 邓小文; 李波; 刘一之【作者单位】215006 江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显示机械取栓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并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1-6],已成为一线血管腔内治疗措施。

根据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nte Stroke Treatment,TOAST)研究组病因分型[7],可分为心源性(CE)和非心源性(NCE)。

有研究表明静脉溶栓会增加CE 急性脑卒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8-9]。

目前关于CE 急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比较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CE 和NCE 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 年3 月至2018 年5 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8 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CE 组患者10 例[女8 例,男2 例,平均年龄(66.30±13.21)岁,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88±3.40)分],NCE 组18 例[女5 例,男13 例,平均年龄(61.28±12.58)岁,治疗前NIHSS 评分为(12.57±4.05)分]。

患者入组标准:①年龄≥18岁;②前循环发病6 h 内,术前均行头颅CT 灌注(CTP)成像检查明确有缺血半暗带;③NIHSS 评分>6 分;④动脉造影证实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⑤发病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2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