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南历史

广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现,出土鉴定的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生产生活用具等证明,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公元前三世纪境内九个句町部族组成句町国,西汉元鼎六年置牂牁郡,在广南、富宁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三国蜀汉至东晋随属兴古郡;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西部邕州为僚子部,自立200余年;宋为特磨道;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慰司,明朝洪武十五年设广南府;清代仍然设广南府;民国2年废府改为广南县,隶蒙自道,民国10年废道改为云南省直隶厅,民国31年隶文山专区,1958年4月l 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亩县随属至今。

广南境域古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侬人、山僚、沙人等少数民族。宋仁宗五年,宋朝将领枢密副使狄青和杨文广率部征讨“南天国”仁惠皇帝侬智高,大批宋朝军队尾侬智高进入特磨道(即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公元1055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国后,大部宋军在此地领命从俗,逐步变为封建领主,宗支繁衍。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二十二卫,三衔十八所,广南为二十二卫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这些戍守边疆之兵及家属子女就地屯田,就这样逐渐落籍下来。

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荒垦田,兴修水利,戍边卫民。洪武十六年,沐英到南宁征招了大批工匠到云南,分配到二十二卫,调集江西、浙江、湖南、河南等四个都司兵到云南各地守边置屯。汉族军民屯田戍边,对开发广南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朝后期,军屯制度渐废,诸多军户落籍云南州县为民,明清时代,朝廷在广南实行土司和流官并存制,朝廷官员的到任,加强了对广南的开发和治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明显加快。

清宣统三年之前,广南商贾往来较多,市场繁荣,人丁兴旺。随着改土归流的变革更是吸引了很多籍少地无地或生产、生活无着的汉族移民源源而来,或殖垦,或用工,或做小买卖。内地汉族不断涌入广南,传入先进的文化、技术和铁农具、工具,促进了农业、商业、手工业、文化教育的发展。

民国期间,广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边纵部队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广南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广南属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沙戏、古乐演奏演唱、舞蹈、民歌等。

壮族唱沙戏:沙戏统称为壮剧,属中国六大剧种之一。唱沙戏主要流传于壮民族沙支系中。沙戏自称“相依”,他称沙戏。广南沙戏有北路和东路之分,清代从外部传入,形成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一般情况下,沙戏只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于广场上垒土台或用石条、木板搭起临时戏台演唱,有的戏班也有固定专用的房屋戏台,演唱时间一般都为三、五、七、九天,各戏班根据情况而定,各取所需。传统的表演程式是:“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侧身出场,台中亮相,先礼后唱,拜揖入场”。北路音乐为“依阿妮”、“乖哥来”曲调,委婉抒情;东路以“哎依呀”为主,搀杂“乖嗨咧”或广西“西隆调”等曲调。沙戏唱词多为五字、七字句,参杂少量的十字句,演唱时均用民族语。唱沙戏期间,熙来人往,热闹非常,气氛热烈隆重,能够产生出“锣鼓一敲戏台开,勒少勒冒(姑娘伙子)得得来”的效果,吸引本民族和其他民族观众成千上万人观看演唱,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把观看表演视为一种吉祥,接受美好的祝福。

句町古乐:句町古乐属地主民族音乐与中原洞经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韵古朴、动听,是广南地方民族音乐的一块“瑰宝”,被有关媒介誉为“化石”音乐。句町古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表现手法和演唱风格上,与中国古代《诗经》雅乐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曲调旋律古朴,节奏、节拍变化自由,句式不太规则,音程跨度较大,乐曲短小,富于叙述性歌唱。长期以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凡遇民间重大节庆或红白喜事,都要组织演唱,载歌载舞为乐。演唱的主要曲调有《拆桂令》、《老挂调》、《仙家乐》、《清河颂》等几十个调子。

民族舞蹈:广南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不同的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大体上分为祭祀性、自娱性两种。祭祀性舞蹈主要表现对原始神灵的信仰、万物崇拜、道德训示、祭奠始祖、丧葬祭祀等;自娱性舞蹈表现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战争、狩猎、吉庆、婚娶等众多方面。各民族的舞蹈汇集起来,壮族有拢牙歪(牛头舞)、拢马哈(纸马舞)、拢阿曰(手由舞);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纵弦子)、铜鼓舞等。这些舞蹈得到长时期的保存流传,倍受各民族的喜爱,凡遇节庆或有客人到来,可以不分时间,不讲地点和条件,翩翩起舞,达到召之急来,来之能跳,使用权人沉浸在赏心、欢快、愉悦的氛围中。

民歌对唱:从历史以来,广南就素有歌的山、歌的海之称。各民族都喜欢唱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曲种有壮族侬支系的“伙楞”、沙支系的“温瑞”、“果奋”和汉族民歌。

唱民歌和开展民歌对唱是广南农村各民族中最普遍的文娱活动内容,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无论生产劳动、赶街路上、传统节日期间,娶亲嫁女等任何场合下都可以唱,可以独唱、合唱、对唱。特别是对唱,有时通宵达旦,甚至几天几夜不停歌声。这种以歌代言,借歌传情的民歌演唱,类容丰富多彩。民歌的内容有古歌、情歌、酒歌、生产劳动歌等,触景生情,见子打子,脱口而出。如汉族男女未婚青年的情歌调:

男唱:上一坡来下一坡,有脚踩着蜜蜂窝;蜜蜂出来煽翅膀,哥请小妹唱山歌。

女唱:一路唱歌一路来,一路买花一路栽;好花一年开一次,哪有一年四季开。

各民族对歌择偶,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结为连理,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彼彼皆是。

“三月三(),赶花街”是壮家多年流传下来的最热闹、喜庆的传统习俗之一,花街节是壮族姑娘小伙的情人节。

花街节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旧历三月初三,主要盛行于那伦、者兔和珠琳等3个壮族侬人聚集的壮乡。据说这是过去人们为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起的习俗。

每当节日临近,姑娘们便忙碌起来:飞针走线绣花鞋垫、做黑帮白色毛边的布鞋、织布做衣准备送给心上人,而小伙则忙着购买漂亮的头帕、绣花线、银手镯、项链等传情的信物,过节那天还要杀只大公鸡带着鸡腿到花街上与心上人共享;而长辈们则要为自己的女儿蒸花糯饭,染红鸡蛋等食品,让女儿带到花街上送给意中人。

节日当天,姑娘小伙们一大清早便起床梳洗打扮,换上节日的盛装,打着花伞,带上准备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呼朋引伴,兴高采烈地从十里八村赶往花街集市。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到达街场后,便成群结伙,纵情对歌,直唱到夕阳西下,互相中意的情人便成双成对,或坐在大树下,或逗留在小溪旁,或漫步在田间小道上,窃窃私语,互吐爱意……待月上树梢,街场上又沸腾成情歌的海洋。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今天广南的花街节,已经成了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个内容。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举行。

在2006年第六届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文山州荣获“2006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花车巡游暨广场民族歌舞展演”二等奖,并选送3名选手参选云南旅游形象大使,获得较好成绩。旅游节期间,作为分会场的丘北、广南举办了三月三、花街节、花山节等节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