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杜威的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

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

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综上,杜威的“做中学”更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既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也重视间接经验的作用。
杜威和陶行知思想的对比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思想经常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进行了如下梳理。
一、背景介绍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先生。1917年回国后,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搞了几年,毫无收效。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在中国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在现实面前,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即社会”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从而不得不另寻出路。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重视教育而忽视系统的教育,而杜威强调二者要相互契合。
(3)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
杜威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倡导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综上,陶行知的思想主张以生活为中心,而杜威则认为生活只是教育的一个过程。
(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简化缩小为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强调拆去学校的围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鸟笼里面造森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即学校”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宇宙和大自然中去,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二)不同点:1、地位不同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

论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对比及二者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陶行知先生在外国求学阶段师从杜威先生,但回国后在老师的思想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自成了一套更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思想,我国在地理教育中应用到了陶行知思想,因此二者的思想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

标签:杜威;陶行知;思想;教育;应用杜威的思想总结起来可以用无个字概括,那就是教育即生活。

在杜威的思想中提出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是要经过社会的实践来验证的,老师教育学生是要传递给孩子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课本上的知识点都应该是在社会生活中总结获得的最后也是要为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学校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在学校中孩子的生活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学习的过程就是适应社会的过程,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是不被认可的。

但杜威还是坚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直到现在被广泛借鉴。

陶行知的思想更加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思想的中心是生活即教育。

主要思想理论是社会是最好的教育课堂,我们所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学习的,教育是应该伴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来适应生活需要。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变化的生活就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如何去做才是教和学的最终目的。

二者的教育理念相同却又不同,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杜威与陶行知在思想上的相同之处1.1、终身教育。

人使要不断学习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教育不是在一个人走出学校的那一刻就停止的,在这个观点上面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类都是有求知的欲望的,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类就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是一生的事业,是终身制。

1.2、实用性。

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都是围绕着生活和教育的各种关系而提出的,在教育必须具有实用性方面二者的观点又一次一致。

陶行知还认为教育是能够拯救中国脱离苦海的武器,它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良好的教育能够改变人的思想,改变社会的状态,为整个国家带来希望。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
的区 别 。
足 有 机 联 系 的 ” ,他 的 “ 步 教 育 ” 是 以教 育 哲 学 为 进
陶 行 知 先 牛 曾 经 郑 重 声 明 , 他 的 牛 活 教 育 是 真 基 础 的教 育 。 的,而杜威 的牛 活教育是 假 的。冈为 ,陶先 牛曾说 , 我 们 可 以从 以 卜五 个 方 面 来 分 析 陶 行 知 与杜 威 真 假 牛 活教 育 理 论 的根 本 区 别 。
为 卡 体 的 , 以实 践 为 基 础 的 ,唯 物 的 ; 而 杜 威 先 牛 的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则 足 以个 人 牛 活 为 主 体 的 , 以经 验 为 萆
础的,唯心的。
陶 行 知 牛 活 教 育 理 论 的核 心 是 牛 活 即 教 育 , 从 其
哲 学 思 想 看 ,属 于 唯 物 实 践 论 , 就 是 承 认 客 观 世 界 先 f 人 (丰 体 ) 而 独 立 存 在 。 现 实 世 界 是 人 创 造 的 产
二O一一年 第 四期
( 第4 ) 总4 期
重 庆 陶研 文 史
Go.l N.No1 40 24 e e a. .4 nr1
陶行 知 与 杜 威 教 育 思 想 的 比较
陈 莉
陶 行 知 与 杜 威 都 是 牛 活 与 教 育 的关 系 上 去 研 究 l
教 育 现 象 的 , 都 倡 导 牛 活 教 育 ,而 且 陶 行 知 曾就 学 于
的 生 活 起 源 论 中 的 牛 活 , 足 指 “凡 人 生 一 切 所 需 皆 属 之 ” , 它 不 只 是 指 为 了 满 足 人 的 生 存 需 要 的 “衣 食 丰 义 ”和 谋 求 职 业 的 “生 利 书 义 ”的 牛 活 ,它 包 括 物 质 牛 活 和 精 神 牛 活 ,也 包 括 个 人 牛 活 和 社 会 牛 活 。 由 于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摘要:陶行知和杜威都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二者分别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陶行知是在批判近代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弊端、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本文就以这两个观点为切入点对二者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陶行知杜威教育生活作者简介:李树阳(1979-),男,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李树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1-0174-02陶行知和杜威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二者主要的教育思想都着重强调“教育”与“生活”之关系。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陶行知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这样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将从此论点出发来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其人及教育思想内涵(一)陶行知生平简介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战士,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

他以一个人民教育家的博大胸怀,提出了“教育为公”的教育理念,把“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教学做合一”,促进生活和教育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伟大的教育思想。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陶行知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旗手①。

他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对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改革中,陶行知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当这一思想与力图改造中国民众之生活这样的目标相结合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3.联系与区别都批评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实质是秉承老师杜威的思想,但在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中却结出了两个不同的果实。

杜威由“教育即生活”而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若干改造主张,如课程生活化、学校社会化、做中学、教师指导下的儿童中心等等。

陶行知旨在于关注改造大众生活的教育,同时,他又是根据自己对杜威的理解来阐发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兼与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通过与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异同与互补之处。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生活思想同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通过对比研究这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理念的理解,也能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阐述,包括其核心理念、主要特征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接着,将对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进行类似的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比较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分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揭示生活教育与教育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积极吸收并发展西方现代教育理念。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作为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与生活应当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主张教育应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际交往,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

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生活的全部领域,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实用。

同时,陶行知也强调“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不应只是封闭的教室,而应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

学生应在社会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比较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与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两位教育家均在其理论中强调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本文将分别概述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期深化对教育本质和生活理念的理解,同时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杜威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来丰富经验、锻炼能力的过程。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则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文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杜威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思想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将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坚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和教科书,而应该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过程应模拟并反映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真实含义。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他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活 所 自营 , 活 所 必 需 的 教 育 。 ” 生
其 一 , 教 学 做 合 一 ” 的思 想 “ 形 成 有 一 个 过 程 ,并 非 简 单 地 将 杜威 的思 想 中 国化 。1 1年 , 行 99 陶 知在《 教学合一 》 文中便提 出了 一 相 关 观 点 。12 年 , 在 南 开 大 学 95 他 讲 演时 , 是 以“ 学 合一” 题 , 还 教 为 当 时 南 开 大 学 校 长 张 伯 岭 先 生 提 议 将 题 目改 为 “ 做 合 一 ” 这 使 学 , 他 大 受 启 发 , 渐 形 成 “ 学 做 合 逐 教 ” 思 想 。到 12 年 , 便 在 《 的 96 他 中 国 师 范 教 育 建 设 论 》 , 统 地 阐 中 系 述 了 这 一 思 想 。他 指 出 这 一 思 想
行 知 在 晓 庄 师 范 的 教 育 实 践 中 逐 渐摸 索 出来 的一 种教 育理 论 , 主 要 m “ 活 即 教 育 ” “ 会 即 学 生 、社 校”“ 学做合一 ” 部分组成 。 、教 等 从 理 论 来 源 上 看 ,陶 行 知 的 生 活 教 育 离 不 开 杜 威 的 教 育 思 想 。陶行 知 曾是 杜 威 的学 生 , 其 受 影 响 是 很 自然 的 事 情 ,但 他 并 非 照 搬 杜 威 的 观 点 ,而 是 结 合 中 国 当 时 的 实 际 ,根 据 自己 的办 学 经 验 , 出 自己 的教 育 主 张 。在 杜 威 提 的 教 育 理 论 中 , 教 育 即 生 活 ” “ 、 “ 校 即 社 会 ” “ 做 中学 ” 是 重 学 、从 要 组 成 部 分 。 杜 威 教 育 的着 眼 点
学 教 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圄 张 迪 平 王颡 玮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和杜威是两位教育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针对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别展示他们的主要观点和对教育的贡献。

首先,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场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

他强调学习要贴近实际,注重学生的观察、感知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杜威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他提倡的“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思考。

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强调学习和生活的整合,他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差异,并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成长。

他们都强调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

陶⾏知“教学做合⼀”与杜威“从做中学”理念的不同点1、教育思想的强调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体现社会⽣活的学校教育,⽽陶⾏知强调的是社会⽣活教育。

杜威在课程教材上强调在学校直接进⾏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等经验性课程,将社会活动直接搬⼊学校作为学习课程,忽视了社会⽣活的多变性。

⽽陶⾏知扩⼤了⽣活范围,他将整个⽣活作为教育场所,提出“⽣活即教育”,提倡学⽣在⽣活中学,从活动中总结经验,学习知识。

教学做合⼀强调教与学、教与做的关系。

他认为做是教的中⼼,教和学密不可分,让学⽣在⽣活中边做边学,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

从做中学强调做与学的关系。

杜威认为做是学的源泉,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2、哲学性质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主义的性质。

“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们的⽣物本能活动,是与⽣俱来的。

杜威将“做”看成⼀种基于⽣物本能要求、抛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中的“做”却不是这样。

陶⾏知认为“做”是在劳⼒上劳⼼。

动⼿的同时⽤脑,强调思维对实践的能动的、⾰命的反作⽤,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和杜威否定“⾏动”是思想母亲、把“做”仅仅视为⽣物学基础上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

可见,陶先⽣“教学做合⼀”的“做”既是“教”和“学”的出发点,⼜是“教”和“学”的归宿,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3、师⽣关系杜威强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为中⼼”,主张解放⼉童的思维,以⼉童为中⼼组织教学,发挥⼉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尊重学⽣的意愿。

⽽陶⾏知的“教学合⼀”的教改思想,强调的是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学习,协助学⽣。

4、理论优点陶⾏知“教学做合⼀”的教育思想是在杜威“从教中学”的启发下,结合中国实际及实践经验,提出的⽣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思想是对 “从做中学”的实⽤主义教育理论的扬弃。

“从做中学”否定了意识对实践、⾏动能动的反作⽤,把⼈类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所进⾏的实践与低等⽣物有机体对环境的本能适应相提并论。

传承与创造-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

传承与创造-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

传承与创造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美国教育家杜威是从10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 院任教的。

11年9月,我国近 代教育家陶行知从伊利诺伊大学 转学到该校学习,选听了杜威开 设的一门“学校与社会”课程,受 其影响颇深,他也自称为杜威的 “受业弟子”。

后来,包括陶行知在 内的一些杜威的学生促成了杜威 11年开始的访华讲学活动,期 间陶行知主要担任了杜威在南 京、上海等地讲学时的翻译。

陶行知早期的教育思想确实受过杜威的影响,但他在传承 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汲 取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 践进行了改造,最后形成和发展 了他自己具有特色的生活教育 理论。

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奠基 人、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曾在 《陶行知与杜威》中说:“陶行知 是杜威的学生。

但他正视中国的 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重新理解教育与学校对于教育与学校问题,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自称把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跟头。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明确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在杜威看来,“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他这里所说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的发展以及发展的各个阶段。

儿童的本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与生倶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在的东西。

教育应该从儿童生长的需要出发,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生长得以进行。

针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病,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缩小成一种雏形的状态,使其自身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约翰·杜威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进一步分析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学校与社会
对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

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

杜威从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其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陶行知对杜威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

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1)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

(2)改造社会的中心。

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

他认为: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

②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生活
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

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

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

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

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

③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三、教育与学生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要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任其自然可能的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

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1)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2)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
思维。

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

他认为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③重视近期发展和终生发展。

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1)从儿童为中心到“六大解放”。

(2)从思维到创造。

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

四、教育与知识
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

主要表现:(1)倡导“从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2)确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五、教师与学生
“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对教师与学生这问题。

杜威的观点有这三点:(1)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2)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3)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问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教师必须做到:①树立“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②学会“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做民众之公仆;③教师与学生共创造,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三点结论:(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而影响深刻的西方教育思想。

我们通过分析,初步可以发现杜威以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根据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批判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会生活等许多积极的主张,探索了西方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杜威的对教育的许多论述,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

因此,我们有目的地学习杜威教育思想,对推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十分裨益的。

(2)陶行知先生为了探索中国人民教育事业,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在全面学习把握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

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发展和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它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现实性。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理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

(3)不管是学习杜威教育思想,还是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不能孤立静止地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

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现状出发,把历史的杜威和陶行知当代化,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和方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把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中那些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源凸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