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1 2-6《鸿门宴》 精品教案.doc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衰败和楚汉争霸的形势。
2.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张良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主要人物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对刘邦、项羽、张良等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归纳人物特点。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人物分析的能力。
2. 检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理解。
第三章:情节理解教学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情节发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包括宴会的前因、经过和结果。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情节。
2.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情节理解的能力。
2. 检查学生对重要事件和转折点的认识。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所处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所处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礼仪、宴会习俗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鸿门宴》所处的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
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文言文《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鸿门宴》全文;(2)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4)领悟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生动性;(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鸿门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中,体会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背诵;(2)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分析;(3)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3)文中蕴含的历史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2)教师简介:鸿门宴是战国时期楚汉争霸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在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发生了许多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鸿门宴》就是记录这次宴会的一篇文言文。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资料;(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为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通过讲解,让学生领悟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鸿门宴》精品教案
《鸿门宴》精品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构建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分析其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深入地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锤炼思维的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等了解人物性格,加深对人性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难点】(1)由表及里洞察人物性格。
(2)揣摩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1)抓重点字词和人物言行举止,揣摩人物内心和性格。
(2)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谈谈项羽。
关于这个话题,得从项伯说起。
一、项伯:我们先梳理项伯的所中所为。
行为1:项羽要攻打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行为2:张良欲告沛公,项伯没有阻止。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行为3:与沛公“约为婚姻”。
行为4:许诺会替沛公解释,殷勤叮嘱“旦日不可不早来谢项王”。
行为5:从“义”出发,建言项羽对刘邦“不如因善遇之”。
行为6:项庄舞剑,公然“常以身翼蔽沛公”。
大家有没有觉得项伯的行为比较反常:项羽接到密报,一怒之下要攻打沛公。
项伯不辞劳苦,连夜快马赶到刘邦军中,私见军师张良,还泄露军事机密。
项伯这个时候的身份是楚左尹,掌军事,深受项羽信重。
大战在即,他这样做不仅辜负了项羽的信任,更丧失了起码该有的立场。
有的同学会说,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曾救过项伯,项伯这是知恩图报。
知恩图报当然值得赞扬,但是项伯的方式值得商榷,难道报恩就只能这样?项伯接下来的行为更加令人迷惑,似乎完全脱离了此行的初衷。
张良欲告沛公,项伯没有阻止。
他应该想到,张良这一去,沛公也就知道了项羽将要攻打刘邦的消息。
他是不是该阻止一下呢?张良出来,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我们要抓住“即入”这个细节,马上进去,项伯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
接着沛公三言两语,项伯与沛公“约为婚姻”。
项伯的这个行为是解开他一系列迷惑行为的关键。
他夜见张良是“欲呼张良与俱去”,他认为张良跟着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也就是说刘邦会战败而亡。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3. 课文的内涵解读和文化价值的阐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进行批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总结课文的主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进行讲解和答疑,重点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内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编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人物分析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鸿门宴的场景和人物心理。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信、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鸿门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3. 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4. 角色扮演法:模拟鸿门宴场景,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5.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鸿门宴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小论文。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鸿门宴》的历史氛围。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便于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设计好相关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制作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鸿门宴》的艺术特色;(3)了解古代宴会的礼仪和风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事件叙述来分析人物性格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2. 人物形象分析和事件解读;3. 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 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阐述;3. 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特点;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特点、重点词语和句式;5. 审美鉴赏:欣赏《鸿门宴》的艺术特色;6. 创新思维: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鸿门宴场景;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鸿门宴》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5.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鸿门宴》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特点、重点词语和句式;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特点;3. 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鸿门宴场景,增强体验感;4. 审美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鸿门宴》的艺术特色;5. 创新思维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颖的观点。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3、理解“鸿门宴”这场斗争中所体现的楚汉相争的矛盾冲突,认识楚汉相争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鸿门宴”上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和微妙心态。
(2)探讨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场宴会堪称惊心动魄,它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这场宴会就是“鸿门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鸿门宴》,看看在这场宴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项羽(1)找出文中描写项羽的语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例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以下是一份关于《鸿门宴》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
2.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要语句。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难点: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重要语句,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生词短语。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1. 导入-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史记》和司马迁,引导他们思考《史记》的重要性。
2.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创作和《史记》的内容和价值。
3. 词汇学习- 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要语句,确保学生理解其含义。
4. 阅读理解-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深入探讨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5. 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以及他们对鸿门宴事件的看法。
6. 角色扮演-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7.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8.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鸿门宴》中某个人物的看法。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鸿门宴》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和重要语句。
同时,学生也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了解了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培养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能力。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故事背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
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包括秦朝的覆灭和楚汉争霸的形势。
2. 介绍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刘邦、项羽、张良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角色。
第二章: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故事梗概。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概述《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包括刘邦赴宴、宴会上的紧张气氛、刘邦的脱险等。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悬念,如刘邦与项羽的权力争夺、张良的智谋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鸿门宴》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关键情节。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和理解。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刘邦、项羽、张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刘邦与项羽的权力争夺、张良的智谋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或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看法。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所处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如宴会的重要性和礼仪。
2. 探讨《鸿门宴》中的文化元素,如宴会上的座次、菜肴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和分析《鸿门宴》中的文化元素。
第五章:课堂讨论与总结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鸿门宴》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鸿门宴》的主题和寓意。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
2.分析并领悟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
三、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有关《鸿门宴》的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鸿门宴》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宴会的经过及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
三、课堂讨论(1)刘邦为何能成功逃脱鸿门宴?(2)项羽为何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3)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体现了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刘邦逃脱后的事情发展。
2.分析课文第五段,让学生理解刘邦、项羽的结局。
二、课堂讨论(1)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课文的叙述手法有何特点?(3)从《鸿门宴》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有关《鸿门宴》的其他资料,如诗词、故事、评论等,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以了解更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鸿门宴》的影视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哪些细节最令你们印象深刻?”2.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项羽,他的哪些行为反映了他的性格?”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项羽的傲慢、自负,以及他的优柔寡断。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能力;(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 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分析;3. 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一些难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 对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深入分析;3. 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掌握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图片、地图、背景资料等;(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知识;(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电影《鸿门宴》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中的精彩瞬间。
(2) 提问:鸿门宴是谁策划的?有何历史意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3) 教师总结: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斗争的关键战役,标志着楚汉争霸的开始。
今天我们将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深入了解这场宴会的来龙去脉。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2)感受古代士人的忠诚、智勇等优秀品质;(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3)运用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2)对文中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深入剖析;(3)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式的含义;(2)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 查阅资料,了解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6鸿门宴教案
6、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2、过程与方法: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四)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3、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垓下歌》,大屏幕显示项羽歌唱片断及歌词;或背景用项羽垓下悲歌的图片,旁边显示歌词,抽生读,生齐读:师: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文学常识:《史记》,司马迁背景知识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1、课文疏通: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军()霸上(2)王()关中(3)说()项羽(4)成五采()(5)此其志不在小()师:重点句子翻译:(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2-6《鸿门宴》 精品教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是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①古今歧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
”“固”,本来。
②通假:“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第三段:1、齐读第三段2、先疏通第三段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然后组织学习、讨论。
三、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投影多媒体展示)1.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2、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3.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四、学生练习:完成“同步测试”一至二大题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齐读第三段2、学生复述第三段故事内容二、学习第四段: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
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三、小结:1、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
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
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2、学生说说感想四、课堂练习:(随机)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自学,或根据学生反馈有针对性讲析。
第四课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
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