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e4c1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f.png)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海洋的形成与特点介绍海洋的形成过程讲解海洋的盐度、温度、颜色等基本特点1.2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如渔业、石油、天然气等阐述海洋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1.3 海洋环境问题讲解海洋污染、海洋酸化、海洋过度开发等问题探讨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方法第二章:世界主要海洋2.1 太平洋介绍太平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太平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2.2 大西洋介绍大西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大西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2.3 印度洋介绍印度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印度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2.4 北冰洋介绍北冰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北冰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第三章:地球上的陆地3.1 陆地的形成与特点介绍陆地的形成过程讲解陆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基本特点3.2 陆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介绍陆地资源的种类,如矿产、森林、水资源等阐述陆地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3.3 陆地环境问题讲解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探讨解决陆地环境问题的方法第四章:世界主要陆地4.1 亚洲介绍亚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2 非洲介绍非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非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3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4 南美洲介绍南美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南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第五章:陆地与海洋的关系5.1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讲解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介绍海岸线的变化、潮汐、洋流等现象5.2 陆地与海洋的生态环境关系阐述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介绍海洋生物对陆地生态系统的作用5.3 陆地与海洋资源的关系讲解陆地与海洋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探讨陆地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方法第六章:大洲与岛屿6.1 大洲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大洲的定义介绍世界上的七大洲及其分布特点6.2 岛屿的形成与分类讲解岛屿的形成原因介绍世界上的重要岛屿及其特色6.3 半岛的特点与分布阐述半岛的定义及其地理特点介绍世界上的重要半岛及其地理位置第七章:地形与地貌7.1 地形的分类与特征讲解陆地地形的分类及其特征介绍常见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等7.2 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解释地貌的概念介绍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7.3 主要地貌类型的实例分析分析世界著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第八章:气候与气候带8.1 气候的形成与分类讲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介绍气候的分类及其特征8.2 气候带的特点与分布阐述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带的划分及其特征介绍世界各气候带的地理位置和代表性地区8.3 主要气候类型的实例分析分析世界著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第九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9.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类解释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组成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9.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阐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意义介绍世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及其特点9.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实践讲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介绍国际和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案例第十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0.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介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实例10.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应用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可持续发展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和实践10.3 地理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解决地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析我国在解决地理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第十一章: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11.1 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分布介绍自然资源的种类,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讲解世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不均衡性11.2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阐述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技术分析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1.3 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介绍自然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探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策略和措施第十二章:人口、资源与环境12.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介绍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12.2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阐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12.3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讲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探讨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第十三章:城市地理与城市化13.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讲解城市形成的条件及其发展阶段介绍世界著名城市的特色与发展历程13.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阐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13.3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城市拥挤、环境污染等讲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实践第十四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14.1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类型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讲解世界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4.2 世界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世界农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介绍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业生产过剩等14.3 农业发展的策略与实践讲解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第十五章: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15.1 区域发展的概念与类型解释区域发展的定义及其分类介绍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框架15.2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阐述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性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15.3 区域发展的策略与实践讲解区域发展的战略与政策措施探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世界主要海洋、地球上的陆地、陆地与海洋的关系、大洲与岛屿、地形与地貌、气候与气候带、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地理与城市化、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0dfd41f12d2af90342e646.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 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ca612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a.png)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特点;(2)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掌握地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加深对陆地和海洋的认识;(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1)陆地的分布:大陆和岛屿;(2)海洋的分布:大洲和大洋。
2.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1)陆地的面积和比例;(2)海洋的面积和比例。
3. 陆地和海洋的利用(1)陆地的利用:农业、工业、城市等;(2)海洋的利用:渔业、航运、海底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3)陆地和海洋的利用。
2. 教学难点:(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2)陆地和海洋的利用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2. 比较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分析其差异;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利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陆地和海洋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2. 教学新课:(1)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2)介绍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让学生掌握相关数据;(3)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利用,举例说明各种利用方式。
3. 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填写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和比例;(2)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图。
4. 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陆地和海洋的利用方法;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
陆地和海洋(教案)
![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bc3f3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c.png)
陆地和海洋(教案)第⼆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洲和⼤洋(第1课时)⼀、教学⽬标(⼀)知识⽬标1、利⽤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积、⽐例。
2、运⽤地图识别⼤洲、⼤陆、半岛、岛屿、⼤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洲和四⼤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能⼒⽬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洲、四⼤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图等教学,培养学⽣的想像能⼒和迁移能⼒,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德育⽬标通过认识⼈类探索地球⾯貌的历程,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表⾯海陆⾯积、⽐例。
2、七⼤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洋的分布及与各⼤洲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1、⼤陆与⼤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洲和四⼤洋空间概念的建⽴。
四、教学⽅法以读图、训练为主进⾏教学。
五、教具准备1、地球仪、投影仪。
2、⾃制有关投影⽚、⼤陆轮廓图卡。
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地球?⽔球——海陆分布⼤势,七⼤洲和四⼤洋的名称第2课时七⼤洲和四⼤洋的分布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位乘宇宙飞船进⼊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句话——其实我们⼈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应改叫“⽔球”。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洲和⼤洋[讲授新课]⼀、地球?⽔球?1.提出问题让学⽣阅读课本P27图2.3,加⼊到宇航员和⼩朋友的讨论之中。
⼀半学⽣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另⼀半学⽣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球”更准确。
2.学⽣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展开辩论,让学⽣说出证明各⾃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的辩论给予评价⿎励后,印证说明双⽅的观点。
(1)出⽰地球仪,问答:蓝⾊表⽰什么?(海洋)地球仪上⼤部分是蓝⾊说明什么?(海洋⾯积⼤于陆地的⾯积)(2)投影展⽰“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160°E)⼤部分是什么颜⾊?(蓝⾊)说明了什么?(海洋⾯积⼤于陆地⾯积)(3)投影展⽰“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道)哪个半球的陆地⾯积⼤?(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积⼤还是海洋⾯积⼤?(海洋⾯积⼤)(4)投影展⽰“⽔、陆半球图”,先说明⽔半球的中⼼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b96f5b47360cba1aa811dab5.png)
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 陆地上,而且不会飞, 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
4、阅读世界大洲和大洋图,完成要求:
( 24 分 )
-5- / 6
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
(1)写出图中各大洲的名称: ①
③
④
⑤
⑥
(2)写出图中各大洋的名称: ⑧
⑨
⑩
-6- / 6
(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
球 D. 北半球 13. 七大洲中全部都在北半球的大洲有
(
) A. 亚洲
B. 南美
洲
C. 欧洲
D.非洲
14. 下列海峡,既是两大洋又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
(
)
A. 台湾海峡
B. 白令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直布罗陀海峡
15. 世界各大洲中, 四周被大洋所环绕的是 (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27. 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28.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6. 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7. 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的大洲是
(
) A. 南极洲
B. 非洲
C. 欧
洲 D. 南美洲
(word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
![(word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1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149949f524ccbff12184f9.png)
陆地和海洋总课章节〔课题〕名称第二章复习学时2-118时知识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技能称过程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三维目标方法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情感态度与价值物主义科学观点。
观工程内容解决措施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教学重点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教学难点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生设计学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活动意图札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陆地和海洋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A是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1B是半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C是岛屿,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D是大洋E是海峡F是海湾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积极结合性,地图让他思考们自自主己在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学习课本北半球;中,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在老印度洋:大局部在南半球;师的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引导2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0面图〕下复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习旧其海峡。
知。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二、地形1、五种地形特征: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陡峻;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8624c6a216147916112889.png)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知识网络基本概念1.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是面积最大的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3.大洲:大陆与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4.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5.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海陆分布状况1.海陆所占比例: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2.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3.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4.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5.大洲基本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
6.大陆的轮廓多呈三角形七大洲概况名称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位置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面积亚洲:4400万km2;非洲:3000万km2;北美洲:2400万km2;南美洲:1800万km2;南极洲:1400万km2;欧洲:1000万km2;大洋洲:900万km2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赫、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四大洋名称面积太平洋(18000万km2;)、大西洋(9000万km2;)、印度洋(7500万km2;)、北冰洋(1300万km2;)分布特征1.太平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主体位于西半球;2.大西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呈“S”形; 3.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4.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终年冰雪覆盖海陆的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主要观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陆地,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板块构造学说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大致化分为六大板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d3b66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b.png)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读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2.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界线(山脉、河流、海峡);3.通过读图及课件动画,讲解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二)能力目标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整体感性认识,了解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情况及大小;2.通过对各大洲、大洋分界线的解析,让学生掌握有关大洲、大洋间山脉、河流、海峡等分界物;3.通过对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的讲解,是学生掌握世界大陆、海洋形成的历史过程,并对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理性认识。
(三)情感目标1.联系当前南海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2.由我国在世界上所处地理位置及海域分布,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各自分界线。
2.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
(五)教学难点1.七大洲、四大洋各自分界线的掌握。
2.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的讲解3.用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六)课时安排分2课时讲授。
二、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一)七大洲、四大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结合地球仪进行讲解,板书内容为:1.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这里要特别强调,没有北极洲)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课件内容设计:1.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2.讲到每个大洲和大洋时,把它的地理位置闪烁一下,现实面积大小(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板书内容为:1.七大洲各自的分界线(一一讲解)2.四大洋各自的分界线(一一讲解)课件内容设计:世界大洲、大洋分界线图示,把山脉、河流、海峡等界限闪烁一下,一一讲解(三)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板书内容为:1.板块学说的发现及发展过程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3.板块学说发现的历史意义课件内容设计:用动画把板块运动的历史过程用动画展示三、教学反思(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要在最基本的知识教学上下功夫,首先让学生对世界大洲、大洋分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从为什么会是这样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进而引出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解释世界大洲大洋为什么会是这样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c6db925901020207409cb3.png)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自主探究】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2.学生归纳: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2)找一找: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2.学生读图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
(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结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学习活动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自主探究】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大陆漂移说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ede384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1.png)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C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叙述错误的是( C )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
B.地球2亿年前只有一块大陆和大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点名称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过程,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对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难度。
2、猜想和假设: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3、搜寻证据: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大陆轮廓拼合;古地层的相连性;动物的相似性。
4、验证假设,形成理论:(出示图片)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科学精神。在科学上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习也应如此。人只要用心,只要又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再难的事也可以做成。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要学习魏格纳这种善于发现,勇于求索的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和生活中。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6c0eeb03d8ce2f016623cb.png)
?陆地和海洋?一章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解析新的课程标准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数据 ,说出地球外表海陆所占比例 ,同时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
说出世界上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5.在活动建议中 ,课程标准建议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使用自选材料或者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等学说 ,同时 ,在板块构造学说方面 ,要表达一定的科普性以及科学史教育。
从以上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所要求设计的活动可以得知 ,本章的重点内容应该是:1.运用地图和数据 ,说出地球外表海陆所占比例。
2.能够正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4.掌握世界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5.知道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6.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7.能够列举海陆变迁的实际例子。
8.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9.理解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证据10.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
11.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根底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开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开展,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年龄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 ,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气氛。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9927f8453610661fd9f497.png)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用具
小地球仪、多媒体设备、七大洲和四大洋动画。
教学过程
一、地球?水球?
1、地球表面陆地占 %,海洋占 %,概括地说,
地球上。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但是北极周围确是一片;海洋主要分布在,而北极周围确是一块。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A: B: C: D:
E: F: G:
大洋的名称:I : H:
J : K:
2、图中①亚非分界线;②南北美洲分界线;亚、欧分界线是;北美洲和亚洲分界线是。
3、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的大洲是、最大的大洋是、最大的岛屿是;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
纬度最高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教学反思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新版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2019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93de007e21af45b207a838.png)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说学说及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内容
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七大洲的位置及界限
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并说出海陆变迁的事例
说出全 球六大板块分别 是什么?并说出板块运动的基本内容
呈现课件
课件呈现问题,指导学生按照课件 问题进行复习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复习,然后组内互考
陆地和海洋
课题
第二章复习案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第1课时
复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第二章的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
大洲、大洋的位置及大洲界限;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板块构造学说内 容
难点
掌握大洲的地理界限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
知
识
梳
理
海陆的分布
知识运用
课件呈现知识测试
对学生进行抽查 提问及全体提问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对课件ຫໍສະໝຸດ 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问 题
对于学生出现疑问的问题要耐心讲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按照课件问题进行复习,并注意巡视、督促学生进行背诵,教师进行提问, 并给予小组加分
利用课件呈现的问题
进行阅读教材,并
小组内进行相互讨
论,解决问题。
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
复习,并小组进行互
考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
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
行答题,务 必做到融
会贯通
本节课的内 容是一个难点,教师一定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切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d6f60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0.png)
《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2)能够解释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3)能够区分大陆和岛屿、半岛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通过实例说明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3)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大陆、岛屿、半岛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1)大陆漂移假说;(2)板块构造学说;(3)海陆变迁的实例。
2.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1)地球上的海洋;(2)大陆和岛屿;(3)半岛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2)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2)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区分。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海陆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特点;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2)提问:你们知道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1)讲解大陆漂移假说;(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3)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分布:(1)介绍地球上的海洋;(2)介绍大陆和岛屿;(3)介绍半岛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陆地和海洋形成原因、海陆分布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大陆、岛屿、半岛概念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球海陆分布图,并简要阐述陆地和海洋的形成原因。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编版)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4dce2649649b6649d747bb.png)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复习过程: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
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
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
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6ad32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a.png)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第一章:陆地的形成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陆地的形成过程。
掌握陆地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陆地的形成过程:岩石圈、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
陆地的特点:地形、气候、植被等。
我国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讲解:讲解陆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陆地的特点和地形区的特征。
第二章:海洋的形成与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
掌握海洋的特点,包括水文、气候、生物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海洋区的特征。
2.2 教学内容:海洋的形成过程:地球形成、水的循环、海平面的变化等。
海洋的特点:水文、气候、生物等。
我国主要海洋区: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的特点。
讲解:讲解海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海洋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的特点和海洋区的特征。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文、气候、生态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3.2 教学内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水文、气候、生态等。
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讲解: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文、气候、生态等。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1deb15c5da50e2524d7f52.png)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探索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步懂得假设论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复习重难点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2、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名词、地名较多,再现“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课前情境创设。
出示地球运动的图片,直接出示课题。
陆地和海洋。
2复习目标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能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回顾交流知识点(学生在课本上和学案上找知识点,进行交流)4重难点再现A、海陆的变迁用成语沧海桑田的动画引入海陆的变迁和分布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例子,你知道一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出示图片曹妃甸围海造田做资料的补充。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成就了今天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出示图片,地球的海陆分布。
学生复习海陆分布的比例。
B地球上水陆面积比例71%海洋 29%的陆地若把地球分成任意两个相等的半球,是不是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出示半求海陆分布图学生看图的出结论,任何半球中水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大C大洲和大洋岛屿、半岛、陆地等概念,后学生完成填图。
大洲的名称及分布位置、面积形状。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e3ef02b7360b4c2e3f6436.png)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时复习过程: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
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
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
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知道下面这些名词的意思吗?
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洋
2、七大洲和四大洋
这幅图是这一章重点要掌握的图,给大家1分钟时间迅速记住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和纬度位置。大家要注意图上五条特殊的纬线。
检测一下你们的快速记忆能力。你能说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吗?(学生齐答)
再来看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比较图。我们只需记住它们面积大小排序就可以了。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是怎样的?(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最后是大洋洲。我们简单记住这样两句话: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家齐读一遍。(学生读)四大洋面积大小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简单记住太大印北。给大家一点时间自由背诵它们的面积大小排序。
6)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南极洲、北冰洋)
7)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3、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亚洲与北美洲、北美洲与南美洲)
三、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3种: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我们来看下列实例:喜马拉雅山的化石证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海底古河道证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香港国际机场是经过人们“填海造陆”造成的,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海陆变迁。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
梳理提炼: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大内容,重点是要求大家把屏幕上列出的四幅图记住、理解。只要我们掌握了这四幅图,那么毕业会考的3道题6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拿到。
通过刚才的读图学习,我们来看看下列问题。请大家讨论和找答案。(学生活动,个别回答)
1)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2)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南美洲、非洲)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亚洲、太平洋)
4)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大洋洲、北冰洋)
5)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判断地中海、红海的变化。
2)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
(地喜:是亚Βιβλιοθήκη 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环太: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大家齐读。(学生齐读)(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课堂练习。(近年来毕业考试的相关试题和练习册基础题)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案)
教学过程
备注
我总结了一下近三年毕业会考对陆地和海洋的考查情况。近三年来有关这章的内容每年都来3道题,而且是读图题。所以对这一章的复习,我们应把重点落实到地图上。这章的复习目标主要有大屏幕上的这四点。我们先来看看这四点的考纲说明。请大家快速阅读考纲,明确考点。
我们来看第一点,
一、海陆分布
这是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图上蓝色表示什么(海洋)?白色呢?(云),其它颜色则表示陆地。通过照片我们知道海陆分布不均,陆地占29%,海洋占71%,大致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再看大屏幕的北半球和南半球,分析海陆的分布特点。
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
2、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1)请按照字母顺序说出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学生齐答)
2)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是____板块。(太平洋板块)
再来看看板块运动带来的变化。
1)世界两条著名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它们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处于板块的交界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的形成是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互相碰撞挤压形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是因为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
3、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漂移,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大陆漂移的证据主要有3点:轮廓吻合(有些板块之间的凸凹形状相吻合)、生物相似、地层相似。
四、板块运动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给大家1分钟记住这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好,我们来小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