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的基本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行为1.1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反应和活动。
人类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行为表现等。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传统行为和现代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等。
1.2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上)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则强调个体的心理过程、动机和经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理论则关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3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下)在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中,还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机制形成的;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的思维、知觉和信念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潜意识、心理冲突和童年经历对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4 人类行为的特征人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自主性:人类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2. 多样性:人类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可塑性:人类行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适应等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 目的性:人类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5. 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章社会环境2.1 社会环境的定义及分类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三、突触及突触传递 •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神经元相互联系而构 成的,从而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对人类 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细胞质相 连,仅互相接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 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 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 整合的关键。
• 每个突触包含三个部分。突触前部分, 突触间隙及突触后部分。突触前部分 指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形成的突 触小体,其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 触小泡内储存有神经递质
• 二、中枢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脊柱中,脑 位于颅腔内。 • (一)脊髓 •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在脊管内,上接 延髓,下端终止于细长的终丝。从横切面看,脊髓中 间是呈“H”型的灰质,灰质外面是白质。灰质的主要 成分是神经元的胞体,白质的主要成分是聚集的神经 纤维束。
• 五、第一作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是巴甫洛夫在晚年提出 的,他将客观环境中所有的刺激分成两种 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进一步认为存在 着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 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 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 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 作第二信号系统。
舌回
海马回钩 海马旁回 齿状回 海马沟
底面的沟和回
嗅球 海马回钩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内外侧回
侧副沟
海马
在齿状回的外侧,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隆起。
海马结构 : 海马 + 齿状回
海马
侧脑室
齿 状 回
海马旁回
海马旁回
齿状回
海马
边缘叶
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海动的基本过程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 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跟有机体的 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抑制 过程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 弱相联系。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听课记录: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社会行为》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识别动物社会中的组织、通讯和分工等特征,并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社会行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尊重生命、关注生态平衡的价值观。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展示一组不同动物群体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如蜜蜂采蜜、狼群狩猎、鸟群迁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行为背后的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2.1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或视频,被丰富多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开始思考并讨论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似之处。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后续介绍社会行为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3.1 概念讲解:教师明确社会行为的概念,即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群体生存和繁衍的行为。
3.2 案例分析:选取蜜蜂、蚂蚁、狼群等典型的社会性动物作为案例,详细讲解它们的社会结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等特点。
3.3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室中饲养的蚂蚁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讨论并总结蚂蚁的社会行为特征。
3.4 角色扮演:为了加深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蚂蚁中的不同角色(如工蚁、兵蚁、蚁后等),模拟它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学生活动:4.1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4.2 在案例分析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
4.3 在观察讨论环节,学生分组合作,仔细观察并记录蚂蚁的社会行为特征,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4.4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模拟不同角色的行为,更深入地理解了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1. 精神层次理论
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 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
情感等)
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 •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所有的口误都是潜 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3.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它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性器期 生殖期
“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 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 肛门期 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 忠诚等。 潜伏期
口欲期
性驱力
发展 生理 性本能满足的主要方式 阶段 部位 口欲器 嘴 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性本 (0-1) 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 肛门期 肛门 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最主 (1-3) 要的满足方式 性器期 性器 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即恋父 (3-6) 官 情结、恋母情结。 潜伏期 无 (6-12) 两性器 (12岁 后) 被转移
婴儿前期 信赖VS不信 学习相信别人 满足自己生理 (0-1岁) 赖 上的需要 婴儿后期 自主行动VS 学习独立行动 (1-3岁) 羞怯怀疑 学前期 自动自发VS 试着做一些并 非自己力所能 (3-6岁) 退缩愧疚 及的事情,以 获得主动感。
母亲或照 婴儿哭闹时, 父母是否应及 顾者
时出现?
父母
父母对儿童态度 是应该溺爱包办? 还是严厉责罚?
2018122019弗洛伊德阿德勒所有的动机都归因于性和攻击人主要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重视无意识对人性采取悲观态度认为人很少有没有选择权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看重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渺小无能被本能所支强调人性自主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1220201820经典案例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任务1
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1说明:第一次任务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小组讨论报告家庭环境可以理解成为家庭氛围,其具体分析指的是对家庭软、硬环境的分析。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主要指分析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
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
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
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说,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存在以下二个缺点:一是父母关系不和。
父母双方经常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
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
二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的研究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问题: 小鼠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迷宫,吃到食物吗? 假设: 小鼠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迷宫,吃到食物。 制定计划 : 实验材料:动物、迷宫、食物
实验步骤:饥饿小鼠、放食物、放小鼠、观察记录
小鼠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迷宫,吃到食物。 结论:
P52 4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 、 相信你能找出视频中的学习行为举例
2.下列现象和典故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D ) A.望梅止渴 B.老马识途 C.杯弓蛇影 D.雄鸡报晓
3.下列几种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D ) A.鲸会游泳 B.小猪吮奶 C.蜜蜂采蜜 D.鹦鹉学舌
4.连线 A.蜘蛛织网 B.母鸡抱窝 C.乌贼放墨 D.大雁南飞 E.蚂蚁搬家
a.迁徙行为 b.取食行为 c.社会行为 d.繁殖行为 e.防御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特征 进化趋势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形成的新行为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
的
渐形成的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 境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 例也越大
1.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D ) A.家兔的心脏不停地跳动 B.蝗虫用气管呼吸 C.狗的唾液腺分泌唾液 D.蝉的鸣叫
C.蜘蛛结网捕虫
D.幼猩猩用蘸水的树枝吃洞中白蚁
4.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C )
A.蚯蚓
B.青蛙
C.黑猩猩D.蝗虫 Nhomakorabea 使动物适应环 境,得以生存 和繁殖
遗传因素和 环境因素共 同作用
更好地适应环 境的变化
【资料分析】
八上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讨论题: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 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答: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 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如初生的袋鼠发育很 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 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 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 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
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 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
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狼孩 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
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 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 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 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缸中饲养,每天喂食时,坚持用小木棒轻轻敲打距离食物近 处鱼缸外侧十分钟,认真观察记录金鱼的行为变化。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
六、表达与交流
课外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学习行为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动
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可使其更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充 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是
是 是 是
不是
不是
不是
一、先天性行为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 质所决定的行为。
二、学习行为
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 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行为。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识到这两种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2.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行为复杂性的科学认识。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产生和变化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责任感,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及其区别。
•识别并分析动物行为中的先天性成分和学习成分。
三、教学难点•准确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动物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理解学习行为对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形成机制。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物行为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等)。
•实验或观察材料(如宠物、昆虫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观察与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活动,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分类。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认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动物行为的视频(如小鸟筑巢、小狗学坐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行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会的?”引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话题。
•揭示课题: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先天性行为:教师讲解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即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举例说明,如蜘蛛结网、蜜蜂采蜜等。
•学习行为:接着讲解学习行为的概念,即动物在后天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6第二章第六节人本主义理论 PPT课件
四、人本主义理论的贡献
•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 会生活的关系。
•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 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 之分;
•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 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 他将需要分为两大类、5个层次。
自我 实现的需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 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求
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六节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的理论 主讲:刘松 副教授
一、人本主义简介
•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的美国。
•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 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笫三思潮。
•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 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 咨询员要进入到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去 感受并理解当事人,既感人之所感,又 知人之所感,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 痛苦,并将自己的这些感受有效地表达 出来
(5)真诚一致(congruence)
• 在治疗关系中,咨询员本人是一个表里一致的人。 咨询员越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越是不戴专业 面具或个人面具,来访者就越有可能发生建设性的 改变和成长。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
这类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 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 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 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 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第二章 人类的传播行为
编辑版pppt
14
3、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 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 的诞生。
4、因特网 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最早的计算机网 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
编辑版pppt
15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传播 的两个基本要素。多媒 体技术的显著特点:
人类传播的演变是传播媒介的复合过程,而不 是简单地从一种媒介系统过渡到另一媒介系统。各 种媒介是互为补充、迭加累积的过程。
编辑版pppt
18
第二节 人类的传播活动
一、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 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体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 的活动,即人的自我信息传递。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 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 话。
编辑版pppt
27
(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 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
人际传播的目的: (1) 获得信息。 (2)人际传播可以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 播的一个基本功能。
编辑版pppt
28
(4)满足情感沟通需求,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 精神和心理需求。
编辑版pppt
42
②非正式渠道
相对于组织内的正式渠道而言,组织内传播的非 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 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组织成员 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
编辑版pppt
43
(2)组织外传播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 环境联系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 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 实际包含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制度
B.关于社会制度演变 凡勃伦在其著作中把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与生物进化相类似。 社会结构的演进是一种制度的自然选择过程。社会进步是 适者生存的思想习惯和个人被迫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结果。 制度必须随着变化了的情况而变化,这些制度的不断发展 是社会的发展。在变化的过程中,文化总是落后的。在旧 的现有的制度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有闲阶级不能适应变化了 的环境,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会阻止制度变革。
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
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 大化。(人们往往在财富与非财富之间进行 权衡,寻找均衡点,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 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
举例: “扑火勇士” 毛永固用炸药胁迫火灾肇事方为其提供补偿
事件:青年农民毛永固因扑火导致“双手基本残废,丧 失了劳动能力,当地政府授予他“扑火勇士”荣誉称号。 但按当地民政厅规定,农民不被列为抚恤对象。毛永固 悲愤交加,铤而走险,用炸药胁迫火灾肇事方为其提供 补偿,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制度评论:非财富价值和偏好(见义勇为)付出的代 价越小(比如他负伤后可以得到较多的抚恤金),这 种非财富价值(见义勇为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在他 的决策中就越重要。
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强理性,即预 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 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有限理性。新古 典经济学强调的是收益最大化,即第一层次的。而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是中等理性,即有限理性。
人不能对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环境复杂,参与者众多,信息不完全,不确 定性因素多,行业太多,分工太细。 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够,信息太多和太少一样不理想。 如到书店买书,考试划范围等,信息太多反而累人, 关键是要有用的信息,增大信息搜寻成本。 “信息悖论”:信息搜寻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因为 在搜寻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价值。
2健康教育学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20120915)
③坚持性,不同于固执性。
④自制力。 作用: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也涉及意志活动。
潘建平文档
2016/5/12
26
二、环境因素
人类的行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自然环境(naturalenvironment)指与人类生活和行为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类生活于 其中的一定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等。 自然环境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社会行为
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个体的社会性行为是人与
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2016/5/12
潘建平文档
5
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行为发展自身的特征,人类生命周期 中 , 行为发展分为4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内,主要依靠
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来发展行为,是人的社
会化最基本的准备时期,很容易被训练,从而
32
5.社会思想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
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理性化产物, 表现为观点、信念等。 社会思想意识与社会成员的健康相关行为的作 用机制:通过认知过程作用于个体的意识倾向,进而 影响需要、动机和行为。
6.社会道德对行为的影响
:
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和调节人们的 社会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系由风俗习惯演化而来。
17
五﹑人的行为发展与“人生三阶段”
(一)行为的发展
• 在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实践向行为主体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行为发展 的内因与动力。
(二)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平衡性
• 连续性意味着在每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其行为是发展变化的:旧的行 为反应被打破与新的行为反应建立,现在的行为是过去行为的延续, 而将来的行为又必然是现在行为的延续。 • 不平衡性意味着在人的行为的不间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特点,一 些阶段行为发展速度较快、某个阶段对某些行为的发展特别重要等。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实用文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人类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理论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等问题。
授课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教学重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教学难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
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西格蒙?弗洛伊德的个人介绍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里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1)无意识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无意识的动机有时可以通过对梦和口误的分析被发现;弗洛伊德将无意识部分称为(Id),它由利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两个相互对立的驱动力组成。
利比多代表着生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吃饭、呼吸、性以及其他身体需要的满足;塞纳托斯代表着死亡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纵火、自虐、攻击、谋杀等破坏性的东西。
无意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的伟大成就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
(2)人格结构本我——类似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它指本能的冲动。
本我的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如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即时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份抑制刺激—“鸵鸟政策”—人格分裂 (如在无法面对事情的时候,人总是采取 小孩子的方式宣泄,即哭泣)
4、社群行为
A、社群行为中的支配行为: 其特性是: (1)惧异原则(the tenophobia principle) (2)强权领导下的“和平共处” (3)权利欲 (4)社会惯性(social inertia) (5)分区次序—大群包括小群
B、为什么要研究社群行为
“失去社会交往往往意味着走向死亡”。 社会隔离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举例: 猴子的实验。
5、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1)概念: 即牺牲个体以保存集体的行为。 “为人民服务” (2)分类 A、无条件的利他行为—抚幼行为中突出 B、有条件的利他行为—“滴水之恩,涌泉主要是建立子女的亲情感,健全人格。
(二)社会性 行为
1、攻击( aggression)和自我防御行为 (self-defense behavior) (1)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的分类 不同物种之间的防御与竞争行为 A、按范围分 物种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
B、按性 质分
2、先天性定型行为的特点: (1)这些行为的出现必须由特殊的环境信 号(刺激)所触发。如吞咽行为由食物触 发,刚出生的婴儿啼哭由助产师触发。 (2)这些行为一经触发,中间不能停顿。 (3)第一次出现就已具备完整的行为动作。 (4)在类似环境条件下,会出现相同形式 的行为。
3、先天性定型行为的几种形式:
对领土的保卫和征服 对统治地位的维护与争夺 性对象的争夺 结束拘禁或争取自由的行为 对食物对象的攻击 对进攻者的反击 加强社会法规的道义性 和惩罚性 行为
(2)表现形式
A、仪式化格斗
B、威胁和显示行为 C、顺从和妥协行为
2、自救行为
3、探究与追求刺激的行为—能动性
(1)分类 A、恐慌探究
(二)社会性 行为
主要 包括 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 自救行为 探索与追求刺激的行为—能动性 社群行为 利他行为
(一)生物性 行为
1、摄食和觅食行为 (1)概念: 是动物必不可少的,最具本能特色的一 种基本行为,即通过一些方式从环境中获得 养分以保证体内新陈代谢,实现个体生存的 行为。 越高级的动物,摄食和觅食行为越复杂
B、安全探究
(2)如何追求刺激 A、通过制造一些不必要的行为或动作来 增强刺激 B、通过对寻常刺激作出超常反应增大刺 激 C、通过发明新的活动来增加刺激
D、通过对低于正常的刺激作出正常反应
来增强刺激 E、通过人为的强化选择来增加刺激:如 红色的嘴唇、高跟鞋等。
(3)不当后果
(2)人的摄食和觅食行为的特点 A、复杂性—但正因为这种复杂性,创 造了很多新事物,新行为。 B、能动性 C、社会性:如为了消磨时间,举办各 种有关“吃”的比赛;又比如为了锻炼咀 嚼肌,嚼口香糖。 D、合作和分享性(包括合作觅食、分 享和交换食物)
(3)人的摄食和觅食行为的不良影响
A、合作和分享食物存在食物竞争,从而 导致过度的攻击行为或纷争。 如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现象。 B、过度(不节制)的摄食和觅食行为会 导致很多疾病,如消化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
(4)推理(reasoning) 又称为见识学习(insight learning), 指通过推理和判断,从问题的各个部分出 发理解整体,在过去类似经验的基础是解 决新的问题,而不再需要进行尝试。 只有高等动物,如人类、猩猩。
二、按行为的属性分类
(一)生物性 行为 摄食和觅食行为 主要 包括 性行为 抚幼行为
b.本能行为的出现不仅取决于体内的生理 状况,也受外界刺激影响。如筑巢行为既 是动物生来就具备的行为,也受风力、季 节等影响。 c.同种动物的所有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完成 所有的本能行为。 B、本能行为包括: a.个体生存本能:如婴儿的吸吮行为。 b.种族保存本能:表现在繁殖和抚育下一 代方面,如性行为。 c.自我防御本能,表现为对外来威胁的天 生反应能力,如攻击行为,自救行为。
(3)性对象的选择
A、选择的条件——如外貌、学历等。 B、性对象选择的意义 a.避免衰弱后代的产生,如近亲不能结婚 b.固偶(一夫一妻)有利于父母更好的教育子女,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疾病,如同性恋中发现爱 滋病。 d.不同于寻常的性对象选择——同性恋
谢谢
(1)趋性: 是动物对刺激产生的一种最简单的定 向适应行为,表现为直接趋向或回避刺激 源,如光、热、化学物质等。 如:捕虾用光照射。
(2)“无条件”反射(reflex)
是机体在外界刺激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 统作出的反应,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方式。 (3)本能(instinct): A、 特点:a、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是先天的,但在一定阶段,体内遗传基因激活 后才会出现。 如中医认为:男子二八,女子二七天葵至,方 能有子。
(2)模仿学习(mimicking) 主要是个体在幼年时期的一种学习方式, 特点是要有年长者或有教养者的行为作为 行为模型。 (3)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 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两类。
A、经典条件反射,又叫联合 学习(associate learning)
第二章 人类的基本行为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人类行为的 内容有所不同,比如按行为的起源 (发生)分类,分为先天性定型行为、 后天性习得行为和有时期限制的学习 行为;按行为的属性分类,又分为生 物性行为及社会性行为,但各种分类 法中有所交叉。
一、按行为的起源(发生)分类
(一)先天性的定型行为 1、概念: 定型行为(fixed-action-behavior): 是指生来就有的,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由遗传基因控制的行为。
概念: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即当个体受到某一刺激时,产生自然的 (无条件的)反应,然后用第二种刺激 (条件刺激)和第一种刺激结合同时出现, 这样通过多次结合后,仅用第二种刺激也 能引起原来只能由第一种刺激才能诱发的 反应。
B、操作条件反射
又叫尝试-错误学习(trial-and-error learning),指个体开始时自发地作出各种操 作动作,后来被其结果(如得到食物或解除 痛苦)所强化,最后形成特殊的操作性条件 反射。
2、性行为
(1)概念 是带有明显本能色彩的行为,不仅是 人类种族延续的基本手段、婚姻和家庭的 组成基础、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人类痛苦和许多社会问题的罪魁 祸首。
(2)性行为的功能(D.Morris总结了十大功能) 保证种族的延续(即性的生殖功能) 满足性欲 结偶功能 固偶功能 探索功能 娱性功能 消烦解闷功能 镇定功能 商业功能 显位功能
(4)性行为与性吸引 视觉吸引 听觉吸引
嗅觉吸引 触觉吸引
3、抚幼行为
(1)概念: 指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及教育,由母亲担任的 情况较多见,所以又称“母爱行为” (2)抚幼行为的方式 A、提供安全保障 B、供食 C、筑巢建窝 D、教化
(3)抚幼行为的意义
(二)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 (learning with time limit)
指由遗传机制决定,可以而且只能在 动物个体发育的一定时限内习得的行为。 如人类启智期在1~3岁,如果这个期间 脱离社会,以后再回到人类社会就很难学 习社会文化了。
(三)后天性的习得行为
1、概念: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学习建立起 来的新行为。 2、获得的方式: (1)习惯(habituation) 是一种简单的学习行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 进行某种动作的倾向,也表现为对于重复的从 不跟随惩罚或奖励的刺激,个体不作出反应的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