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原则
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已日益受到重视。妊娠期、哺乳期如何选择药物,已成为临床药师关注的问题。妊娠期用药要特别注意的是,药物能够通过胎盘,因此,妊娠期用药等同于母婴同时治疗。由于胎儿处于生长发肓期,其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如果用药不当,对胎儿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包括致死、致畸、胎儿脏器损伤或功能障碍。哺乳期妇女服用的药物通过乳腺转运到乳汁中,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及疗程的长短都直接关系到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一、妊娠期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
在整个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胎儿组成一个生物学和药动学整体。因此,妊娠期妇女用药后,药物不仅存在于母体,也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产生影响。
(一)妊娠母体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的吸收药物口服时,生物利用度与其吸收相关。妊娠期间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退,肠蠕动减慢、减弱,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吸收峰值后推且峰值常偏低。另外,早孕时有些呕吐频繁的孕妇其口服药物的效果更受影响。
妊娠期心输出量和潮气量增加,导致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增加,这些变化可促进肺吸收,因此吸入给药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2. 药物的分布妊娠期孕妇血容量约增加35%~50%,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液稀释,心排出量增加,体液总量平均增加8000m1,故妊娠期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血药浓度要低于非妊娠期。
妊娠期白蛋白减少。妊娠期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源性皮质激素和胎盘激素所占据,导致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下降,游离型药物比例增加,使孕妇用药效力增高。体外试验表明妊娠期药物游离型增加的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哌替啶,地塞米松,普萘洛尔,水杨酸等。
3. 药物的代谢妊娠期肝微粒体酶活性有较大的变化。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使胆汁郁积,药物从肝清除速度减慢;妊娠期苯妥英钠等药物羟化过程加快,可能与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孕酮的影响有关。
4. 药物的排泄孕妇随心搏出量和肾血流量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50%,肌酐清除率也相应增加,从肾排出的过程加快,尤其某些主要从尿中排出的药物,如注射用硫酸镁、地高辛等。但晚期和妊高症患者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影响,又使由肾排出的药物作用延缓,药物排泄减慢减少,反使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若孕妇采取侧卧位,可促进药物经肾排泄。
(二)胎盘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胎盘功能极为复杂。它不但有代谢和内分泌功能,且具有生物膜特性,故相当多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药物在胎盘的转运部位是血管合体膜(vasculo-syncytical membrane,VSM),膜的厚度与药物的转运呈负相关,与绒毛膜表面积呈正相关。妊娠晚期时VSM厚度仅为早期妊娠的10%左右。与子宫壁绒毛膜紧密附着的还有一层羊膜,胎盘和羊膜对药物转运起着重要作用。
1. 胎盘的药物转运
(1)被动转运是胎盘最主要的转运方式。物质分子被动地从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此过程不消耗能量。如O2、CO2、琥珀胆碱等的转运。
(2)主动转运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如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及钙、铁等在胎儿血中浓度均高于母血,通过此形式经胎盘转运。
(3)胞饮作用母体血浆中大分子物质被合体细胞吞裹入细胞内,直接进入胎儿血中。蛋白质类、病毒及抗体等经此种方式转运。
(4)膜孔转运在胎盘上有一些小的膜孔,直径约1μm,只限分子量小于100的物质通过。
2. 影响药物通过胎盘的因素
(1)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高的药物易经胎盘扩散进入胎儿血循环。如安替比林,硫喷妥钠。
(2)药物分子的大小小分子量如250~500药物比大分子量的扩散速度快,易通过胎盘。
(3)药物的离解程度离子化程度低的经胎盘渗透较快。
(4)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力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力与通过胎盘的药量成反比。
(5)胎盘血流量胎盘血流量对药物经胎盘的转运有明显影响,如孕妇患感染性疾病,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症等,使胎盘的渗透及转运发生变化,使正常情况下不易通过胎盘屏障的药物变得容易通过。另外,子宫收缩、孕妇的不当体位、脐带受压、麻醉等因素都可改变血流量,使胎盘药物转运速度减慢。
3. 胎盘对药物的代谢
胎盘除转运功能外,还有合成代谢活性。某些药物通过胎盘活性增加;而有些药物通过胎盘则活性降低。如泼尼松可经过胎盘转化为失活的1-酮衍生物,而地塞米松则不经生物转化直接进入胎儿体内。故治疗孕妇疾病使用泼尼松,而治疗胎儿疾病则用地塞米松。
(三)胎儿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胎儿各器官及功能处于发育阶段,故药物在胎儿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成人有很大差别。
1. 药物的吸收胎盘转运是药物在胎儿体内的主要吸收方式,经胎盘转运进入脐静脉的药物,有的在进入胎儿全身循环前须经肝脏代谢,通过肝脏时亦存在首过效应。也有少量药物经羊膜转运于羊水中。由于羊水中蛋白含量仅为母体的1/10~1/20,游离型药物比例增大,可经皮肤吸收或胎儿吞饮吸收(妊娠第12周后)。药物从胎儿尿中排出后,有可能因胎儿吞饮羊水而重新进入胎儿体内,形成药物的羊水肠道循环。
2. 药物的分布血循环量对胎儿体内药物分布影响大,肝、脑等器官血流量大,药物浓度较高。约有60%~80%脐静脉血流经肝脏,故肝脏药物浓度高,形成胎儿的肝脏首关效应;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药物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3. 药物的代谢胎儿肝脏代谢能力较弱,药物半衰期长于母体,胎儿体内原型药较多,而代谢产物较少。对一些药物(如水杨酸盐和巴比妥等)的解毒能力差,易达到中毒浓度。
4. 药物的排泄胎儿的药物排泄方式与出生后明显不同。药物一旦进入肠道,即以胎粪的形式保留在原处直到出生。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但胎儿的肾小球滤过率低,肾脏排泄药物功能差。妊娠晚期时,胎儿肾脏结构和功能虽基本成熟,但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或代谢物进入羊水后,又被重吸收回胎儿血液,并经胎盘转运到母体,故胎盘是胎儿体内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代谢后极性大,不易通过胎盘转运到母体中,代谢物易在胎儿体内积蓄,如沙利度胺的代谢物可大量蓄积于胎儿体内致胎儿产生畸形。
二、药物对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影响
(一)囊胚期(胚胎发生期):受精后前2周(0~14天),此阶段胚胎的所有细胞尚未进行分化,细胞的功能活力相等,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的表现,其结果为:若受到致畸药物的损伤,则胚胎死亡而流产,随月经排出而不被觉察;若未受损或受损后由正常细胞补偿,则妊娠继续,不会产生畸形,即所谓的“全或无”现象。
(二)胚胎期(器官形成期):受精后第3周至第8周(14~56天),器官分化期,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性腺及外阴相继发育,若受到致畸药物的损伤,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称为致畸高度敏感期。
(三)胎儿期:受精后第9周至足月(57天~足月),多数器官已分化完成,对致畸药物相对有了抵抗力,一般不引起畸胎。但可致形态学上异常,如生理功能缺陷或发育迟缓。如脑、眼、性腺等在妊娠期间持续发育的器官若受损伤,可出现发育不全或病变等,故用药仍需谨慎。
三、妊娠期妇女合理用药原则
(一)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因为没有一种药物对胎儿的发育是绝对安全的。(二)对已婚、准备怀孕的妇女用药都要慎重,因得知妊娠往往在停经后40天左右,此时已是受精后3周多(妊娠5-6周)。
(三)若病情甚轻容许推迟治疗者,则尽量推迟到妊娠中、晚期再治疗。
(四)新药、老药同样有效时,应选用老药。新药多未经药物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的充分验证,故对新药的使用更须谨慎。尽量采用一些对于药物代谢有清楚说明的药物。
(五)只有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多于对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有些药物虽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但可治疗危及孕妇健康或生命的疾病,则应充分权衡利弊后使用,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量,及时停药,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