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临床价值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非结合胆红素(UCB)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非结合胆红素(UCB)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对病情的评估意义发表时间:2017-08-23T15:00:12.5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作者:郭海彬[导读] 应用血清白蛋白和非结合胆红素两项。
(射洪县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四川射洪 629200)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非结合胆红素(UCB)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对病情的评估意义,以期能为快速有效的检测新生儿黄疸寻找一种有效方法。
方珐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37例轻、中、重度新生儿黄疸患儿各37例分别设为A、B、C三个观察组,同时在选37例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作对照组。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四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两项指标进行检测。
比较检测结果及阳性人数。
结果四组研究对象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水平,顺序为C组>B组>A组>对照组。
各组间差异显著,(P<0.5)。
结论应用血清白蛋白和非结合胆红素两项。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erum albumin (ALB)and 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valuation,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apid and effective detection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in our hospital 37 cases of light. In severe neonatal jaundice in 37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A,B,C three groups,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37 cases of healthy newborns born in the same period. Using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serum albumin of four groups of subjects,non node two indicators combined bilirubin check Measured. Compared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positive number. The results of the four groups of serum albumin,unconjugated bilirubin level,the order of C group,B group,A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 < 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erum albumin and unconjugated bilirubin in two.[keyword] neonatal jaundice;serum albumin;unconjugated bilirubin新生儿黄疸疾病具体指的是,新生儿在出生 28 天以内出现的黄疸疾病,在临床上将该疾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1]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逐步进展为胆红素脑病,对患儿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给予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临床意义。
ICGR15测定对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优势

ICGR15测定对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优势ICGR15是指胆红素结合能力指数(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15),是一种临床上常用来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指标。
ICGR15测定对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非侵入性:ICGR15测定是通过静脉注射胆绿素类似物(Indocyanine Green,ICG)来评估肝脏功能,与传统的肝穿刺活检相比,无需穿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的风险。
2. 准确性高:ICGR15能够准确反映肝细胞摄取和排泄胆绿素的功能。
ICG在体内主要由肝脏摄取和排泄,在血液循环中的保留时间与肝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ICGR15测定可以根据血液中ICG的浓度和排泄速度来计算出ICG的消失速率,从而评估肝脏的排泄功能。
3. 评估肝脏整体功能:ICGR15不仅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摄取功能,还可以反映肝细胞对胆绿素的排泄能力。
这意味着通过ICGR15测定,可以全面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包括肝细胞的摄取和排泄功能。
4. 简便易行:ICGR15测定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只需要将ICG注射入静脉,然后通过血液中ICG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肝脏功能。
该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施快捷的特点,适用于临床各个环节。
5. 重要的临床价值:ICGR15测定对于手术前后肝功能评估、肝病患者分期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ICGR15测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手术风险、预测肝脏功能恢复的时间,并指导术后的治疗和管理。
ICGR15测定对肝脏储备功能评估具有非侵入性、准确性高、评估肝脏整体功能、简便易行和重要的临床价值等优势。
在临床实践中,ICGR15测定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评估肝脏功能的方法,帮助医生决策和制定治疗方案。
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胆红素是一种经典的高分子物质,在全身各个部位均有分布。
它拥有色素特性,是生物体中重要的结构构成成分,在生物体的色素代谢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非结合胆红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是胆红素的形式之一,在肝细胞中,胆红素被转变成非结合胆红素,从而完成胆红素的生物合成。
非结合胆红素在生物体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主要起到抵御氧化过程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保护肝脏,预防肝病的发生。
它也可以抑制胆汁的分泌,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帮助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非结合胆红素还可以与膳食中的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在血液中的吸收,以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
研究显示,非结合胆红素的含量与营养状况和生活方式有关。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或缺乏水果和蔬菜,可以导致体内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肝功能的正常运作。
此外,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暴露于大气污染,辐射,药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都会影响体内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从而引起肝功能紊乱。
同时,非结合胆红素在临床检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风湿性关节炎、肝病和某些毒素中毒等疾病,都可以通过测定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来确定诊断结果。
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提示肝脏功能受损。
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习惯,可以有效地帮助提高体内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
尽量远离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多吃含有非结合胆红素的食物,如肝脏、鱼、蛋类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肝脏功能,保护肝脏免受损害。
总之,非结合胆红素是肝功能运转的关键因素,它对保护肝脏具有重要作用,也在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与营养状况和生活方式有关,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改善饮食结构,远离有害物质,并定期检测体内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都是值得大家重视的。
肝功能检验指标

肝功能检验指标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正常范围:小于11.1微摩/升(<0.65毫克/分升)。
检查介绍:总胆红素是由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正常范围:小于6.0微摩/升(<0.35毫克/分升)。
检查介绍: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加,为阻塞性黄疽;总胆红素和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
化验检查>>类别列表>> 总胆红素(TBIL或STB)正常范围:3.4~17.1μmol/L。
检查介绍: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
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疽、急性黄色肝萎缩。
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特别说明:一般来说小于34μ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疽;34~170pmol/L为轻度黄疽;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340μmol/L为高度黄疸。
我科中肝功项目检测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11
三、血清蛋白
1.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 方法:双缩脲比色法。它是目前首选推荐的蛋白 质定量方法。原理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肤键在碱 性条件下与二价铜离子作用生成蓝紫色的化合 物,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 白质含量成正比,经与同样处理的蛋白标准液 比较。可求得蛋白质含量。 我们科采用的方法:双缩脲反应-终点法
5Hale Waihona Puke 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血清与重氮试剂混合后,在规定时间内测 定的胆红素相当于直接胆红素的量,总胆 红素减去直接胆红素的值即为间接胆红素。 化学钒酸法也可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 胆红素。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样本和试剂 用量少,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但目前还 不能准确测定结合胆红素。 我们科采用的方法:钒酸氧化法
参考值: ALT <40U/L,AST<45U/L, AST/ALT=1.15 左右.
8
临床意义: 1、AL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人体内各器官 含量多少排列顺序是肝脏、肾脏、心脏、骨骼 肌等。 ALT是急性病毒性肝炎最敏感的指标。
AST也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人体内各器官 含量多少排列顺序是心脏、肝脏、骨骼肌、肾 脏等。AST主要用于诊断AMI,在肝脏疾病中, 只是肝炎患者的观察指标。
14
临床意义: 白蛋白浓度增高,除严重脱水,血浆浓 缩而使白蛋白增高外,尚未发现单纯白 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白蛋白浓度降低,同总蛋白浓度降低。
15
3.球蛋白的计算 方法:球蛋白的含量是通过血清总蛋白 铡定值减去血清清蛋白测值计算出的。 临床意义:临床上球蛋白增高多见于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和肿瘤。球蛋白浓度降低 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 道疾病等。
18
临床意义: ALP的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绝经期、新 生儿、儿童、青少年骨骼生长期。临床 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和肝胆系统疾病 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疽的鉴 别诊断。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检测对肝外阻塞性 黄疽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疽,原发与继 发性肝癌具有鉴别意义。
胆红素分类、检测办法及直接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区别和应用

胆红素分类、检测办法及直接胆红素与结合
胆红素区别和应用
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δ胆红素等等。
检测胆红素方法包括湿化学法,干化学法、其他。
比较常用是重氮反应法和干化学法。
直接胆红素:在检测中可以与重氮磺胺酸直接反应的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需要加入加速剂(苯丙酸钠、甲醇、安息香酸钠)等破坏其氢键再与重氮磺胺酸反应的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是指胆红素经肝脏极性转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水溶性胆红素(Bc)。
Bc又分为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mBc)和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dBc)。
非结合胆红素(Bu):是以白蛋白为载体的脂溶性游离胆红素。
δ胆红素(DELB):δ胆红素是一种与白蛋白以酰胺键共价结合不可分解的胆红素,具有良好稳定性,半衰期在17-23天。
直接胆红素可以溶于水的胆红素,但少量游离胆红素也可以参加直接反应,少量游离胆红素的氢键被破坏也会参加重氮反应。
重氮反应中: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Bc)+大部分δ胆红素(DELB)+少量非结合胆红素(Bu)
结合胆红素(Bc)=mBc+dBc
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比值检测及临床意义

结果展示与解读
结果展示
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
结果解读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之间的 关系,探讨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例如,高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或胆汁 淤积等问题,而高结合胆红素水平则可能与溶血性疾病 或肝细胞损伤有关。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 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有力支持。
血液透析过程
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 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 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 净化的血液回输。
血液透析对患者胆红素的影响机制
血液透析对胆红素的清除
血液透析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包括胆红素。在透析过程中,胆红素 通过透析膜与透析液中的成分进行交换,从而降低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
该比值能够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对于评估患 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二
探讨该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 临床意义
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比值,可以及时发 现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出现的肝功能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血液透析患者现状
血液透析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的上升,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 增加。
调整透析方案
根据该比值的动态变化,医生可及时调整 透析方案,如增加透析频率、调整透析液 成分等,以提高透析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 质量。
指导临床治疗策略调整
个体化治疗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比值可为血液透析 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针对不同患者 的具体情况,医生可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如调整药物剂量、选择更合适的透析方式 等。
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这两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其实,它们在我们身体里可大有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两位“角色”在身体里的故事,绝对不是你想象中的枯燥无味,来吧,走进这个有趣的小世界!1. 胆红素的基本知识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胆红素到底是什么。
它是红血球分解时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听起来有点像是个艺术家的名字,实际上却是咱们身体里重要的生物标志。
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红血球“退休”后,肝脏会将其转化为胆红素。
没错,这可是一场身体内部的“盛大庆典”,庆祝着红血球的功勋。
1.1 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接下来,有两个小伙伴要登场了: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的“成品”,可以被身体轻松利用,像是刚出炉的面包,香气扑鼻,大家争着来吃。
而非结合胆红素呢,则是一个未成熟的阶段,它不容易被排出体外,像个不爱洗澡的小孩,闹得满身都是脏兮兮的。
1.2 它们的作用那么,这两位小家伙究竟在我们身体里干嘛呢?结合胆红素帮助排出多余的胆汁,而非结合胆红素则在肝脏里被处理,最终也要转化成结合胆红素,才有机会出门见人。
其实,它们就像是一对默契的搭档,一起在身体的舞台上表演。
2. 胆红素的检测与健康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胆红素呢?因为它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我们的健康状态。
医生常常通过血液检测来查看胆红素的含量,像是在给你做个“健康快检”。
如果非结合胆红素太高,那可能意味着身体里有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像是肝脏小朋友在发脾气。
2.1 生活中的胆红素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会影响胆红素的水平,比如说,吃太多油腻食物可能让胆红素水平飙升。
就像你喝了太多可乐后,肚子里就开始闹腾,身体也不例外,要保持饮食的平衡,才能让这两位“角色”和谐共处。
2.2 如何保持健康当然,想要保持健康,除了饮食,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多运动不仅能提升身体的代谢,还有助于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转。
说到底,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胆红素只是其中一个小齿轮,但它却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辅导:非结合胆红素和胆素原的肝肠循环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辅导:⾮结合胆红素和胆素原的肝肠循环 问题:对尿胆原和尿胆红素不是很理解,能否解释⼀下两者的来源?诊断学仅述“⽣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请解释⼀下⽣成⽅式的不同? 解析:总结为以下两点。
1、尿胆红素:指经尿排出的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合成,经胆汁排泄。
2、尿胆原:指经胆素原的肝肠循环重吸收⼊⾎的胆素原经肾排出后称为尿胆素原。
在空⽓中被氧化,成为尿胆素。
胆红素的代谢 循环中裂解的红细胞释放出⾮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有脂溶性(注:故⼜称为酯性胆红素),不溶于⽔,在循环中附着在⽩蛋⽩上,以胆红素-⽩蛋⽩复合物形式随⾎流到肝。
在循环中不能经肾⼩球滤过,故尿中是不会出现⾮结合胆红素的。
到达肝脏的⾮结合胆红素通过⾎窦内⽪细胞的窗孔进⼊⾎窦内⽪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窦间隙(Disse隙),后经OATP的介导和⾕胱肝肽的调节下进⼊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结合胆红素(注:此时的⾮结合胆红素和肝细胞中的两种蛋⽩结合,这样它就不能反流⼊⾎,从⽽使⾮结合蛋红素不断的向肝细胞内透⼊)通过丙酸羧基的酯化转变为单葡萄糖醛酸酯BMG和双葡萄糖醛酸酯BDG,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结合,故称为结合胆红素CB.介导该过程酯化的酶称为⼆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CG. CB在被运送到⽑细胆管⾯肝细胞膜上后经⽑细胆管多特异性有机阴离⼦转运蛋⽩(cMOAT)介导下逆150倍⾼浓度以主动耗能⽅式分泌⼊⽑细胆管腔,并随胆道系统⼊肠。
CB为⽔溶性,可经肾⼩球滤过⽽在尿中出现。
⾮结合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CB⼊肠后在肠上⽪细胞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的作⽤下被⽔解成⾮结合胆红素,⼀部分⾮结合胆红素经肠壁细胞吸收进⼊⾮结合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胆素原的肝肠循环 ⼀部分⾮结合胆红素在回肠未端及结肠被⼤肠杆菌HGU-3的作⽤下⽔解产⽣了胆素原。
10%-20%胆素原可被重新吸收⼊⾎,形成胆素原的肝肠循环。
被重吸收⼊⾎的胆素原经肾排出后,称为尿胆素原,尿胆素原在空⽓中被氧化,称为尿胆素。
电解质临床意义

一、电解质临床意义1、血活钾测定临床意义:(1)血活K+增高:血活K+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
血活K+高于7.5mmol/L 将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必须给予治疗。
K+增高见于:①输入过多,如静脉输入含K+溶液浓度过高、速度过快或输入大量库存血;② K+排泄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低醛固酮症;③细胞内K+移至细胞外液,如大面积烧伤、创伤、血管内溶血、酸中蠹等。
⑵血活K+降低:血活K+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
血活K+低于3.0mmol/L , 可出现心脏骤停。
K+降低见于:①K+摄入不足,如大手术后,不能进食乂未补钾;②K+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服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③钾的分布异常,如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细胞外液稀释,血钾降低;④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被利用或形成糖尿,伴细胞外钾大量进入细胞内,致血钾降低;⑤原因不明的低血K+性麻痹症。
2、血活钠测定临床意义:⑴血活Na+增高:见于①输入含Na+溶液过多;②肾排Na+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血管病或脑外伤等。
Na+增高常与脱水及其他代谢紊乱并存。
⑵血活Na+降低;见于: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和腹泻;②慢性肾炎并发尿蠹症或糖尿病酸中蠹尿钠排出过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钠经尿排出过多;④大量使用利尿剂时钠随尿排出,特别是长期限制钠摄入的心功能不全或肾病病人易出现低血钠;⑤大面积烧伤或出现大量肺泡渗出物,大量抽取胸水和(或)腹水。
当血活Na+浓度低于或等于115mmol/L时,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厌食、恶心、呕吐和头痈,当低于110mmol/L时,病人处于半昏迷和昏迷状态,极易发生抽搐,鼓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当血活Na+测定值低于133mmol/L时,应考虑引起低钠的原因,并加作其他辅助试验,如血活渗透压、钾浓度及尿液检查。
肝功能实验

2、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包括含量较 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 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 能与血浆粘度密切相关。清蛋白占总蛋白≥60% ,球蛋白占总蛋白≤40%,A/G(1. 5 ~ 2. 5) :1。
(五)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清蛋白 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由 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且清蛋白半衰期较 长,因此只有肝脏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和在一定病 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因此它常用于 检测慢性肝损伤,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
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
炎有特殊诊断价值。
2、增高:见于Hodgkin病(霍奇金病 )。
(八)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1、 除组织因子及vW因子(血管性假
血友病因子)外 ,其他凝血因子几乎都在 肝脏中合成,凝血因子半衰期比清蛋白短 得多,尤其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 、Ⅸ、Ⅹ),在肝功能受损的早期,清蛋 白检测完全正常,而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 因子却有显著降低,故在肝脏疾病早期可 用凝血因子检测作为过筛试验。
(2)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 不良。 (3)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 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4)消耗增加:如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 等。 (5)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静脉补充过 多晶体液。
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当血清总蛋白> 80g/L或球蛋白>35g/L,分别称为高蛋白血症或 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增高主要是因球蛋白增高
,其中又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
(1)慢性肝病:自免肝、慢活肝、慢性酒精性 肝病、肝硬化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总蛋白不 高)。 (2)M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血清白蛋白检测和非结合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血清白蛋白检测和非结合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王夫彦【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年(卷),期】2015(013)023【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血清白蛋白检测和非结合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这些患儿病情的轻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各20例患儿.对这60例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并对其血清白蛋白的浓度、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和总胆红素的浓度进行检测.然后,对比分析这三组患儿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浓度、非结合胆红素的平均浓度、总胆红素的平均浓度及非结合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比值.结果:重度组患儿非结合胆红素的平均浓度、总胆红素的平均浓度、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浓度及非结合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比值均明显高于轻度组患儿和中度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组患儿中,有13例患儿出现核黄疸的症状,有7例患儿未出现核黄疸的症状.重度组患儿中出现核黄疸症状的患儿其非结合胆红素的平均浓度、总胆红素的平均浓度、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浓度及非结合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的平均比值均明显高于本组患儿中未出现核黄疸症状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血清白蛋白检测和非结合胆红素检测,可为此病患儿进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促使其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总页数】2页(P172-173)【作者】王夫彦【作者单位】微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济宁 277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7【相关文献】1.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的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评价 [J], 牛会晓2.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J], 刘秋玲3.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的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评价 [J], 牛会晓;4.新生儿黄疸检测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的临床价值研究 [J], 伊慧珍;张倩;申英杰;尉进茜5.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的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J], 曹丽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红素 和 B 2微球 蛋 白水 平分 别 采 用 由上 海 丽 臣生 物 科技有 限 公 司 提 供 的 人 血 清 白蛋 白( A) L S HS E IA
儿 的诊 断 、 治疗方 法选 择及 预后判 断提供 快速 、 准确
的信 息 , 有重 要 的临床 意义 。我 们 选取 2 0 具 0 8年 1 月一 2 1 0 0年 1月 在 我 院进 行 治 疗 的 1 0例新 生儿 5
*与 巨 噬 细 胞 感 染 者 及其 他病 原体 感 染 者 比较 , < 0 0 , 显 著 性 差 异 P . 5有
3 讨 论
8 2微 球 蛋 白水 平 的检 测 在 新 生 儿 黄疸 中有 较 高 的
价值 , 值得 进一 步进行 相关 的研究 分 析 。
参考文献 :
[] 登 菊 . 行 早 期 干 预 防 治 新 生 儿 黄 疸 的 观 察 [] 基 层 医 学 论 1成 实 J.
Ch nJLa a i b Dign,H e,01 Vo 6, . J n 2 2, ll No 6
文 章 编 号 :0 7 4 8 ( 0 2 0 — 1 2 —0 1 0 — 2 7 2 1 ) 6 10 2
血 清 白蛋 白 、 结 合 胆 红素 检 测 在 非 新 生 儿 黄疸 中 的临床应 用价 值 研 究
素/ 白蛋 白、 总胆 红素 和 B 2微球 蛋 白水平 比较
明显高 于其他 病 因 引起 的黄 疸 , 溶 血 性 黄 疸 则 高 而 于阻塞性 黄疸 及其 他病 因引起 的黄 疸 , 比较 , 均 经 P
< 00 , . 5 有显 著性差 异 , 表 2 见 。
将 患儿 根 据 其 发 病 病 因进 行 血 清 非 结 合 胆 红 素 、 结合 胆红 素/ 非 白蛋 白 、 总胆 红 素和 2微球 蛋 白
非结合胆红素名词解释

非结合胆红素名词解释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Bilirubi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是血液中的一种黄素。
它的主要成分是胆红素(bilirubin),是由血液中死去红细胞所产生的同型视黄蛋白(homogentisic acid)和溶红素(globulins)中分解出来的一种有机物质。
一般来说,非结合胆红素是由肝脏从血液中解毒释放出来的,并以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时,就说明可能存在相关的疾病情况。
非结合胆红素的分泌和排出是由肝脏来控制的过程,但它也有几个辅助过程。
当红细胞死亡时,视网膜膜中的视黄蛋白会被酶分解,而当它们被装入溶血红细胞(RBCs)中时,它们会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结合胆红素会随着溶血红细胞的清除而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中,结合胆红素会被进一步氧化,形成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控制肝脏的毒素代谢,以保护肝脏免受毒素侵害,并起到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抗微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机体产生抗体,防止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非结合胆红素被认为是血液病变的重要生化指标,当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多时,就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疾病。
如果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增加,一般会导致皮肤发黄和肝功能受损,这一病症又被称为“黄疸”。
此外,非结合胆红素过高也可能指示着病毒感染、肝炎、肝硬化、胆管结石或阻塞。
另外,非结合胆红素的过低也可能引起相关的病变,一般来说,当肝脏出现病变或者出现肝损伤时,就会出现非结合胆红素低的情况,这就可能提示出肝脏存在的某些疾病。
从上述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非结合胆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检测血液中的病变,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肝脏是否有病变。
所以,一般来说,检测非结合胆红素是一种很重要的检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变,可以有效地避免病情的加重。
胆红素鉴别诊断表

胆红素鉴别诊断表【实用版】目录1.胆红素鉴别诊断表的概述2.胆红素的产生和分类3.胆红素鉴别诊断表的作用和应用4.胆红素鉴别诊断表的局限性正文一、胆红素鉴别诊断表的概述胆红素鉴别诊断表是一种用于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胆红素相关疾病诊断的工具。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在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当胆红素代谢异常时,可能导致黄疸等症状,影响患者的健康。
因此,对胆红素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二、胆红素的产生和分类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的分解,当红细胞寿命到期时,它们会被脾脏清除,随后在肝脏中分解为胆红素。
胆红素可分为两种类型: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是指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酸结合的胆红素,它可溶于水,并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非结合胆红素是指未与葡萄糖酸结合的胆红素,它不溶于水,可在血液中积累并导致黄疸。
三、胆红素鉴别诊断表的作用和应用胆红素鉴别诊断表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胆红素异常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诊断表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列出可能导致胆红素异常的各种原因,以及相应的鉴别要点。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胆红素鉴别诊断表的局限性尽管胆红素鉴别诊断表对辅助医生诊断胆红素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诊断表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无法涵盖所有可能导致胆红素异常的原因。
其次,诊断表的制定可能受到制定者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最后,诊断表只能提供参考意见,并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
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的直接测定在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

文 献标 识 码 :A
结 合胆 红素 和 非 结合 胆 红 素 的直 接 测 定 在 高胆 红 素 血 症 中 的应 用
刘玉 霞 , 朱晴晖 (卜海市 普陀 区人 民医 院检验科 ,上海 200060)
摘 要 :目的 评 价 结 合 胆红 素 (CBil)和 非 结 合 胆 红 素 (UBil)的直 接 测 定 在 胆 汁 瘀 积 性 黄 疸 (cIJ)、肝 细 胞 性 黄疸(HIJ)和新生 JL溶 肚黄 (NHJ)中的价值以及 6胆红素/总胆 红素 (8Bil/TBil)比值对 cJ患 者手术疗效判 断的意义 :方法 用 Vitros 250 十式牛化仪及凸己套干 片测 定 18例 cII患者和 20例 HIJ患者血 浆 TBil、CBil和 UBil,汁算 8Bil;1 3例 cJ患 者 在 行胆 总 管 切什 引流 术后 3 d、5 d、7 d复测 : 同法 测 定 22例 NHJ患 儿 血 浆 CBil和 UBil,计算新生 儿总胆红素 (NBil):结果 cJ组 CBil/TBil比值与 HIJ组 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0.000),而 UBil/TBil比值 、8Bil和 8Bil/TBil比值 2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241、0.067、0.090)。6例经 胆总管切 开引流术治疗后排泄 良好 的 CII患者的 TBil、CBil和 UBil 术后第 3 d起逐 渐下降 ,8Bil缓慢 下降 ,8Bil/TBil比 值 由 术前 的 0.16~0.44升 至 0.52~0.78:7例 治 疗 后 排 泄 不 良的 cIJ患 者 其 TBil、CBil和 UBil在 术 后 5 d~7 d 缓 慢减低 ,8Bil变 化甚微 ,8Bil/TBil存 0.20~0.46范 围内波动。NHJ患儿血浆 NBil、UBil及 UBil/NBil比值均 明 显增 高:结论 CBil LBit的育接测定 』支8Bil/TBil比值 对 cIJ、HIJ和 NHJ的诊断 和/或鉴别诊 断以及 cIJ患者 丁 术疗 效 的削 断均 有 很 好 的应 用 价 值
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
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一)转氨酶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
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
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
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
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
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
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
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结合胆红素是葡萄糖醛酸酯

结合胆红素是葡萄糖醛酸酯一、胆红素的概述胆红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黄色色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胆红素在人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抗氧化作用。
二、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结合胆红素是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发生酯化反应后形成的产物。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是胆红素在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结合胆红素的形成有助于降低胆红素在体内的毒性,使其能够安全地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三、结合胆红素的作用和意义结合胆红素在人体内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1.降低胆红素的毒性: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使得胆红素分子更稳定,降低了对细胞的毒性。
2.促进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滤过,随尿液排出体外,降低体内胆红素浓度。
3.反映肝脏功能:结合胆红素水平的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肝脏的解毒功能,对诊断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结合胆红素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结合胆红素在医学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肝病:如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导致肝脏解毒功能减退,使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
2.胆道阻塞:胆道阻塞会导致胆红素排泄不畅,使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3.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增多,导致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结合胆红素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上述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通过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动态观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总之,结合胆红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医学检测和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测定血清中各种不同胆红素组份的浓度,对于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利用HPLC已可以详细鉴定血清中各种胆红素组份及其分子形态。
目前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采用传统的重氮化合物方法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指标,并计算出间接胆红素指标。
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师也习惯于采用术语直接胆红素来表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而用术语间接胆红素来表示未结合胆红素。
然而,由于其测试方法学的局限性,直接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之间的对应只能是近似的。
此外,由于未结合胆红素是经由计算得出的,因而当参与计算的被测组份在测定中的任何变异与差错均可能导致间接胆红素计算结果的明显误差。
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VITROS 950和250临床化学分析系统采用干化学技术,可直接测定总胆红素(TIBL)、结合胆红素(Bc)、未结合胆红素(Bu)三种不同的胆红素组份,并与HPLC分离检定结果相匹配。
利用VITROS BuBc测试干片可以直接测定未结合胆红素(Bu),并且对样品的光降解和溶血等干扰因素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因而使其具有较好的分析特异性。
这种检测方法的改进为病人的诊断和监护提供了显著的便利。
目录一、胆红素的组分二、胆红素的传统检测方法以及VITROS干化学检测方法1、胆红素的传统检测方法2、胆红素的VITROS干化学检测方法三、胆红素的临床效果四、胆红素的临床应用实例1、对新生儿用BuBc检测的说明2、非结合胆红素(B u)升高3、结合胆红素(B c)升高4、δ-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意义5、为什么直接和总胆红素不会快速下降6、真实的结合胆红素优于直接胆红素一、胆红素的组分采用传统的重氮化合物方法测定胆红素,可以得到如下指标:➢总胆红素(T-BIL),测定➢直接胆红素(D-BIL),测定➢间接胆红素(I-BIL= T-BIL-D-BIL),计算以前,人们并不了解直接胆红素是结合型的,而间接胆红素是未结合型的。
这种区分纯粹是经验性的,并因其与疾病相关而具有临床价值。
如今我们对于血清胆红素组份及其各种存在形式都已非常了解。
利用高效液相层析(HPLC)可将胆红素分离成4个组份:➢Alpha峰,未结合胆红素;➢Beta峰,单一结合胆红素,通常与葡萄糖醛酸结合;➢Gamma峰,双重结合胆红素;➢Delta峰,与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
应用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VITROS 950和250临床化学分析系统可测定总胆红素(TIBL)、结合胆红素(Bc)、未结合胆红素(Bu)三种不同的胆红素组份,并可计算得出直接胆红素(D-BIL)、Delta胆红素(DELB)、新生儿胆红素(NBIL)等指标。
VITROS检测方法所测定的胆红素组份与经HPLC分离鉴定的胆红素分子类别相符合:➢总胆红素(TIBL),用TBIL干片测定,包括所有胆红素组份(对新生儿不推荐)➢结合胆红素(Bc),用BuBc干片测定,单-双葡萄糖醛酸酯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Bu),用BuBc干片测定,未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IL=TBIL-Bu),计算,结合胆红素和Delta胆红素➢Delta胆红素(DELB=TBIL-[Bu+Bc]),计算,白蛋白共价结合的胆红素➢新生儿胆红素(NBIL=Bu+Bc),计算,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不同的检测方法所测定的胆红素组份的分类对比见下表。
(请见下一页)表1 —胆红素检测方法与胆红素测定组份的对比二、胆红素的传统检测方法以及VITROS干化学检测方法1、胆红素的传统检测方法:目前大多数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的胆红素测定技术是基于Jendrassikz和Gróf 在1938年首次提出的重氮化合物方法。
该方法依据未结合胆红素在水溶液中的相对不溶性来判定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组成比例。
未结合胆红素不会与重氮化合物试剂反应,除非其中包含一种“加速剂”(在Jendrassikz-Gróf 方法中为咖啡因和安息香酸钠)以增加其溶解度。
结合胆红素具有较大的溶解性,可以“直接”与重氮化合物试剂反应而无需加速剂。
不含加速剂时,只有结合胆红素参与反应,故检测结果称为“直接胆红素”。
含有加速剂时,所有胆红素均参与反应,其结果为“总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通过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间的差值“间接”判定。
从严格意义上看,上述方法只在测量第一个近似值时是正确的,因为即使在没有加速剂时,未结合胆红素也确实参与了反应,尽管非常缓慢。
通过选择测定直接胆红素的反应条件可以使未结合胆红素对反应的参与率最小化,但在这些条件下,与结合胆红素的反应也无法完全进行。
经过如此交换,对于含有大量未结合胆红素的样品和基本上不含结合胆红素的样品(例如对新生儿而言),进行直接胆红素检测时就会报告含有少量的直接胆红素,而且大多数直接胆红素检测都会低估结合胆红素。
为了保证所有结合胆红素完全参与反应,同时避免未结合胆红素参与反应,在调整反应条件(时间、温度、pH、试剂浓度等)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努力。
这种理想状态至今尚未达到。
所以,基于溶解度将胆红素区分为直接与间接二个组份始终是一个近似值。
2、胆红素的VITROS干化学检测方法:HPLC法虽可精确地分析各种分子形态的胆红素组份,但不适用于对胆红素的日常检测。
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VITROS 350临床化学分析系统可分别测定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它们与HPLC所鉴定的分子类别相符合。
VITROS的胆红素检测方法由2个单独的测试干片组成。
VITROS TBIL测试干片采用重氮化合物法测定总胆红素。
VITROS BuBc测试干片则通过使用一种媒染剂(一种用于纺织和照相工业,使染料与织物、胶片等固体支持物相结合的物质)技术,同时测定未结合(Bu)与结合(Bc)胆红素。
当存在媒染剂时,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可见光光谱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在同一张测试干片上对二者进行测定。
采用VITROS胆红素检测方法时:(见表1)➢总胆红素(TBIL)包括全部HPLC组份;➢未结合胆红素(Bu)与HPLC的alpha峰相对应;➢结合胆红素(Bc)则对应于beta峰与gamma峰之和;➢TBIL与Bu+Bc之和的差值对应于HPLC的delta峰。
三、胆红素检测的临床效果血清胆红素各种不同组份的精确测定有助于对病人的诊断和病情监护。
采用VITROS技术与传统测定方法相比有两点不同之处。
首先,VITROS测试法所测定的胆红素组份与其分子形态严格对应,即与HPLC分离结果相一致。
其次,VITROS BuBc测试干片所测定的结合胆红素中不包括delta胆红素(与白蛋白共价结合),而采用重氮化合物方法所测定的总胆红素(VITROS TBIL)和直接胆红素中都包含了delta胆红素。
患梗阻性黄疸时,结合胆红素无法分泌到胆汁中,随后会重新进入血流。
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它便会缓慢地与白蛋白共价结合而形成delta胆红素。
这种非酶促过程类似于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形成糖基化血红蛋白的过程。
delta胆红素与白蛋白的半寿期相同,均为2-3周。
在成功治愈患有梗阻性黄疸的病人之后,可以预期结合胆红素水平会即刻并快速地降低。
但是由于其半衰期长,delta胆红素在清除梗阻后数周仍会保持上升。
由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在测定时包括了delta胆红素,其结果也会保持上升,因而会错误提示对病人需要进一步治疗。
然而,采用VITROS BuBc测试干片进行检测时,结合胆红素(Bc)水平快速降低,正确指示出病人正在康复。
采用能够测定不同存在形式胆红素组份的检测方法对于早期探查一些罕见却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尤其是胆道闭锁(胆石症),也很有价值。
一般情况下,这些疾病越快被确诊,就能越有效地得到治疗。
患胆道闭锁时,婴儿的胆道被逐渐破坏。
通常外科手术可部分恢复胆汁流通,但是多数情况下肝脏移植是唯一决定性的治愈手段。
传统上,当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在2-4周后仍未消退,或者大便变成灰色或白色(无胆汁)时,可怀疑患有胆道闭锁。
如果只采用总胆红素作为生理性黄疸的监测指标,就无法探查到结合胆红素少量却显著性的增加,而该指标可提供对胆道闭锁症的早期警告。
然而,如果对黄疸患儿进行VITROS BuBc 测试,在VITROS系统上做1次测定即可得到2项结果,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可以立即显现出来。
基于这个原因,一些医院的肠胃病医生在婴儿的初期胆红素测定上都倾向于使用VITROS BuBc测试方法,而不是总胆红素或“新生”胆红素测定。
传统胆红素检测技术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包括胆红素对光降解的敏感性,以及溶血带来的干扰。
光照使胆红素降解,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
在体内进行光线治疗时会发生光降解,在体外已采集的样品除非采取避光措施否则会更快速地降解。
尽管对这一复杂问题尚有许多方面需要了解,但与传统的总胆红素检测相比较而言,VITROS BuBc测试方法对于样品的光照降解和溶血干扰显示出较低的敏感性,因而对于正在接收光线治疗的病人和对已溶血或光降解的样品都可以更好地判定其胆红素水平。
四、胆红素的临床应用实例1、对新生儿用BuBc检测的说明:VITROS中用BuBc测试干片来测定新生儿胆红素。
报告结果为Bu,Bc,NBIL,这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完整的临床描述。
在胆红素测试中,方法学保持一致至关重要。
如果一开始就用BuBc来监测,那么就应一直使用BuBc监测病人。
注意不要忽略了婴儿的年龄(建议15天以内使用BUBC),或是不顾病人的年龄而转换成总胆红素。
VITROS TBIL测试干片不适用于新生儿标本。
当用TBIL干片测试时,会有±10%的偏差。
在美国犹他州的初级儿童医疗中心(Primary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tah Health Science Center in Salt Lake City)及其附属医疗机构—山间医护站(Intermountain Health Care),都鼓励医生采用VITROS BuBc测试方法进行日常胆红素测定。
并对他们努力推行的这种VITROS BuBc 测试有以下几点说明:➢未结合胆红素(Bu):可视为间接胆红素。
他们采用的正常值上限为:−出生时为3.4 mg/dL(58 mol/L)−2-3天时为15 mg/dL(257 mol/L)−7天时为7 mg/dL(120 mol/L)−1个月以上为1.1 mg/dL(19 mol/L)。
水平增高意味着胆红素合成量增加、胆红素结合失败、或二者均有发生。
➢结合胆红素(Bc):可视为直接胆红素,但需认识到直接胆红素不如Bc 特异并且包含了delta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