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榫卯结构.doc
100个常见榫卯连接方法图解大全
![100个常见榫卯连接方法图解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dd71fd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0.png)
100个常见榫卯连接⽅法图解⼤全对⽊⼯新⼿来说,刚开始打家具因为不懂得榫卯结构要怎么做,通常是简单的⽤钉⼦和⽊⼯胶⽔来进⾏连接,所以⽊叔就特地和⼤家分享100种榫卯的连接⽅法图⽚,让更多⽊⼯爱好者进⾏学习。
特别感谢作者@亚⽊从国外精⼼翻译整理。
(图⽚有点多,建议先收藏再学习!)榫卯连接:燕尾榫1燕尾榫半隐燕尾榫全隐燕尾榫全隐燕尾榫⼝袋榫⼝袋榫圆⽊销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 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肩榫接合蝴蝶⽊销拼板⽅形⽊销贯穿带接合 (1)⽅形⽊销贯穿带接合 (2)⽅形⽊销贯穿带接合 (3)⽅形⽊销贯穿带接合 (4)⽅形⽊销贯穿带接合 (5)⽅形⽊销贯穿带接合 (6)⽅形⽊销贯穿带接合 7)⽅形⽊销贯穿带接合 (8)⽅形⽊销暗带接合穿带拼榫饼⼲榫 (1)饼⼲榫 (2)饼⼲榫 (3)饼⼲榫 (4)饼⼲榫 (5)饼⼲榫 (6)饼⼲榫 (7)斜⾓拼接 (1)也可以使⽤⽊⼯胶,⽊⼯胶和⼀般的胶⽔不同,⽊头的表⾯也很特殊。
因为是⾃然材料,其植物细胞的粘合强度很好。
曾经有⼈做过实验,使⽤优质的⽊⼯胶所粘接两块断板,其强度甚⾄⼤于没有断之前的原板。
但这只是个别情况,⼀般情况下,都是原板更好。
斜⾓拼接 (2)斜⾓拼接 (3)斜边⽊销直⾓接合斜边⽊销直⾓接合榫槽边⾓接合 (1)榫槽边⾓接合 (2)榫槽边⾓接合 (3)榫槽边⾓接合 (4)榫槽边⾓接合 (5)榫槽边⾓接合 (6)榫槽边⾓接合 (7)⽊板直⾓拼接⽊板平拼⽊板直⾓拼接⽊板直⾓拼接⽊⽅平接 (1)⽊⽅平接 (2)⽊⽅平接 (3)⽊⽅平接 (4)⽊⽅平接 (5)⽊⽅平接 (6)⽊⽅平接 (7)⽊⽅平接 (8)⽊⽅平接 (9)⽊⽅平接 (10)⽊⽅平接 (11)⽊⽅平接 (12)⽊板榫槽直⾓接合 (1)⽊板榫槽直⾓接合 (2)⽊板榫槽直⾓接合 (3)⽊板榫槽直⾓接合 (4)⽊板榫槽直⾓接合 (5)⽊板榫槽直⾓接合 (6)⽊板榫槽平接 (1)⽊板榫槽平接 (2)⽊板榫槽平接 (3)⽊板榫槽平接(4)⽊板榫槽平接 (5)⽊板榫槽平接 (6)指接榫 (1)指接榫 (2)指接榫 (3)指接榫 (4)圆⽊销榫接 (1)圆⽊销榫接 (2)圆⽊销榫接 (3)圆⽊销榫接 (4)圆⽊销榫接 (5)圆⽊销榫接 (6)圆⽊销榫接 (7)圆⽊销榫接 (8)圆⽊销榫接 (9)后⾯是⼀些连接的⽅法的数据知识:。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https://img.taocdn.com/s3/m/39b94cd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3.png)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种榫卯结构(附图)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种榫卯结构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除部分民间家具外,⼤部分宫家具及城市⾼档家具均采⽤了南洋的硬质⽊料,外表经⽔磨汤蜡处理,⾮常华美。
⽽内部则处理成半榫、闷钉、抄⼿榫等形式,保存外观的纹理齐整、线条顺畅。
圈⼝穿销是⼀种⽐较少见的结构,做⼯⼗分讲究,明代黄花梨万历柜及圈椅上应⽤,可作鉴定断代的依据。
半榫破头楔破头楔⽤在半榫之内,易⼊难出。
破头楔⼀旦在半眼的卯⾥撑开后,榫头将很难再退出,是⼀种没有可逆性的独特⽽坚固的结构,最适宜⽤在像抽屉桌桌⾯下的矮⽼等悬垂⽽负重的部件上。
这种作法不常使⽤,因为它没法修复,被称为“绝户活”。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法──挤楔楔是⼀种-头宽厚,⼀头窄薄的三⾓型⽊⽚,将其打⼊榫卯之间,使⼆者结合严密,榫卯结合时,榫的尺⼨要⼩于眼,⼆者之间的缝隙则须由挤楔备严,以使之坚固。
挤楔兼有调整部件相关位置的作⽤。
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苏式家具通⾝⽆⼀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个关键部位⽤⼏枚⽵钉来固定。
这种⽵钉俗称“管门钉”,取⾃古代管城门的兵⼠“管门丁”之意。
如图中所⽰,搭脑与扶⼿上的四颗⽵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的作⽤“⾛马”源于古建术语“⾛马板”,是活动⾃由的意思。
⾛马销是栽销的⼀种,即在两顺材之间,⽤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都既紧密结合,⼜可拆卸⾃如,所以⼜名“仙⼈脱靴”。
是罗汉床围板、太师椅扶⼿上最常见的⽅便⽤销。
穿销穿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延长其⼀端,使其贯穿于⽛板的内铡,⼀般穿销通常有梯形的⾓度,边沿有燕尾形的榫⼝,可在增强部件强度的同时,管束其⼲缩湿涨的⽅向,使⼆⽊永远贴紧。
是在两顺向⽊材之间凿眼垂直栽上的薄⽅⽊⽚,以联结固定⼆者间的位置。
如在桌⾯⼼板之间,床⽛板与⼤边之间等等。
半粘⽛板⽤钉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处透榫,也不施胶。
只是在⼏个关键部位⽤三两枚钉来固定。
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533943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f.png)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类型,是指通过榫头和卯口的衔接来连接构件,达到固定和支撑的目的。
榫卯结构具有耐震性好、稳定性强、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古建筑和民居中。
榫卯结构按照连接方式可分为榫头卯口连接、卯口榫头连接和榫卯混合连接三种类型。
榫头卯口连接是指榫头嵌入卯口中,结构牢固,适用于承受拉力或压力的构件连接。
卯口榫头连接则是指卯口卡住榫头,适用于承受弯曲力或剪力的构件连接。
榫卯混合连接则是将榫头和卯口相互交错连接,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榫卯结构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悬挑榫卯、横榫卯和立柱榫卯三种类型。
悬挑榫卯是指榫头和卯口分别嵌入悬挑构件和支撑构件中,支撑构件可以是立柱、墙体等,适用于悬挑结构和屋檐支撑。
横榫卯是指榫头和卯口分别嵌入横向的构件中,适用于横向的大跨度支撑结构。
立柱榫卯则是指将立柱通过榫卯连接成一体,适用于承受大量垂直荷载的柱子。
榫卯结构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技术和审美理念,也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和设计思路。
- 1 -。
家具·榫卯结构
![家具·榫卯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ad1f07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b.png)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三、榫卯结构类型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槽口榫燕尾榫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扶手、脚踏、搭脑都需要用到这种结合法,因结合材料的粗细、形状不同,还有多种细分;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半榫榫眼不凿穿”、“通榫”等等;格角榫圈椅楔钉榫第三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桌粽角榫四、明榫与暗榫明榫是指制作好家具之后在表面能看到榫头,而暗榫是在家具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因为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所以也叫闷榫;明榫与暗榫所用的部位不同,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单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做榫舌,一个做榫窝;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同时做榫头和榫窝;两接头的榫头一左一右,榫窝亦一左一右,与榫头相反,这样两侧榫头就可以互相插进对方的槽口;还有一种闷榫结合方法,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块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直材角结合还有不用45度斜面的,它是把横材下面做出榫窝,直材上端做出榫头,将横材压在竖材上,这种做法俗称“挖烟袋锅”;不同时期明榫与暗榫的使用上也多有不同;明式家具中多使用明榫,包括凳、椅、桌、床、柜等;能用明榫的地方皆用明榫并配以破头楔,以达到坚固并维修方便的目的;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明榫与暗榫在家具使用及审美上,各有优点及长处;以暗榫相接,不破坏材料的光润感,而明榫能使家具具有自然天成的乡村田野风格;明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深而实,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而暗榫比明榫更加美观,可以尽显宫廷家具的高贵和与众不同;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五、家具榫卯结构的价值1. 比汉字更早的手工智慧榫卯的起源始自河姆渡时期,先祖们为了造木房,灵机一动而产生可拆卸的创意,因此,榫卯结构比起汉字发源更早;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但都各有妙处,适用不同的家具,基本形制有近百种,而派生极多;有一种叫做“霸王枨”的榫卯结构,专用它来衔接八仙桌的桌面和四条腿;正因为能把桌面的承重分摊给四足,有很大的撑托之劲,才得了“霸王”的名字,寓有举臂擎天之意;燕尾榫在中国古代家具中使用最普遍,如木锅盖、缸盖、房子的木梁相接等;它的形状就像飞燕的尾巴,外小里大;以椅子来说,靠背用的是半燕尾榫卯,上面大、下面小,由上往下插,椅靠背与扶手达到相扣紧;靠座面的榫是直榫,这样使靠背连着扶手,靠背就不会后移,也不会断;又如,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如圈椅的扶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边形的楔钉,能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而紧密地结合连成;2. 与家具同生共长因与木制家具是相同材质,榫卯就像是出自于家具身体里的一部分,所以与其有着同样的使用寿命;比之金属部件,木质榫卯具有极好的弹性,木制构件会通过榫卯传力,均衡地分配给家具其他部件,使得家具站立得稳如泰山;无论南热北冷,还是南湿北干,榫卯都能随机应变,它热胀冷缩的程度与家具的其他零部件相仿,能和整把椅子或整张梳妆台一起“发胖”或“缩水”,保证不会让木板豁开一个口子;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因为长寿至今的明清家具,即便拖着“老胳膊老腿”,大小关节——榫卯,却坚韧非凡;中国的居家用品历史上留存下无穷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榫卯无疑是其中最让人为之惊叹的手艺之一;榫卯的技艺无法完全依照书本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其比例、重量,而采取不同的榫卯方式,其中分毫,便全凭师傅的经验与判断,再代代相传; 3. 抗氧化、易运输、便于维修的品质榫卯结构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结实耐用;第一,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如果用铁钉组合,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而使家具散架;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无论什么样的家具,使用长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都需要维修维护;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拆卸更换就不如榫卯结构家具容易;由于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劈裂;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比使用铁钉优势更大,能够大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附录:现代家具榫卯结构图例。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1ee79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9.png)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喜欢木头的可以来群 9666090内容导读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现根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六类,为了让大家能直观了解榫卯,我们专门做了三维榫卯的模型,接下来将分别对各类榫卯做一大略的介绍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古建大木中的垂直构件主要是柱子。
柱子可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
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到柱顶石的柱子,如檐柱。
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
悬空柱即指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他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
这些垂直构件,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于是就产生了用于柱上的各种榫卯。
1.管脚榫顾名思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用于各种落地柱的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也用管脚榫。
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
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将管脚榫的长度定为柱径的3/10。
在实际施工中,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管脚榫的长短径寸,一般控制在柱径的3/10~2/10之间。
管脚榫截面或或圆,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即头部略小),榫的外端要倒楞,以便安装。
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管脚榫,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石亦不凿海眼。
2.套顶榫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需酌情而定。
套顶榫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二三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风荷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但由于套顶榫深埋地下,易于腐朽,所以,埋入地下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3.瓜柱柱脚半榫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亦用管脚榫。
榫卯结构的主要构架方式
![榫卯结构的主要构架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aac7bc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f.png)
榫卯结构的主要构架方式
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其主要构架方式有以下几种:
1.榫卯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指榫头榫尾相互咬合,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木屋建筑、木桥等木结构建筑中。
2.榫卯台基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指将榫头和榫尾统一进行榫卯设计,利用台基的高度使结构更加牢固。
这种结构方式常见于中国古建筑中的门楼、亭子、牌楼等建筑中。
3.榫卯古板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指将榫头和榫尾放置于同一平面上,通过细长的榫头和凸出的榫尾相互卡合,形成一个类似于拼图的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屏风、门窗等家居装饰中。
总之,榫卯结构是一种非常古老并且优秀的结构方式,其具有稳定、耐久、美观等优点,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榫结合常用方式
![榫结合常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1e4dd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9.png)
榫结合常用方式1. 什么是榫结?榫结是一种传统的木工技术,其目的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木材部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结构。
榫结使用榫头和榫眼来使木材部件彼此嵌合,并通过使用锤子或木榫工具确保连接紧密。
2. 榫结的原理榫结的原理是将一个或多个凸出的零件(榫头)与一个或多个凹入的零件(榫眼)精确嵌入,并通过木工胶水或其他固定材料在连接处增加粘合力。
这种结构创造了一个稳固的连接,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和压力。
3. 常见的榫结方式3.1 直榫直榫是最基础、最常见的榫结方式。
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榫眼和榫头。
榫眼是一个凹槽,用于容纳榫头的凸起部分。
榫头通常是一个突出的方形或圆形的物体。
直榫是用于连接两个木材件的一种简单且强大的方法,适用于很多家具和建筑项目。
3.2 斜榫斜榫也被称为斜撑榫。
它与直榫类似,但榫头和榫眼是在斜线上切割的。
这个切割角度可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和强度,适用于需要抗震或承受重压的结构。
3.3 榫榫榫榫榫榫是一种更复杂的榫结方式,它使用多个榫头和榫眼进行连接。
这种方式通常在需要更大承重能力和稳定性的项目中使用。
榫榫榫可以在家具、桥梁和其他结构中找到。
3.4 齿榫齿榫是一种以齿轮形状的凸榫头和凹榫眼为特征的连接方式。
它通常用于制作装饰性或具有艺术价值的家具,如抽屉和柜子。
齿榫的设计增加了连接的强度,并提供了独特的外观。
4. 榫结的优点和应用榫结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 强度和稳定性:榫结提供了强大的连接,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和压力。
它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家具和建筑结构。
- 隐藏连接:榫结可以隐藏在物体内部,使外观更加整洁和美观。
- 可拆卸性:榫结可以设计成可拆卸的,方便维修和更换。
榫结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家具制造:榫结是制作家具的一种常见方法,它提供了强大的连接和稳定性。
- 建筑结构:榫结可以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榫卯连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 艺术和手工艺品:榫结可以用于制作装饰性或艺术价值较高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
32种常见的古建梁类榫卯
![32种常见的古建梁类榫卯](https://img.taocdn.com/s3/m/0d038cc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6.png)
32种常见的古建梁类榫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后,对应木结构构件的种类,我们把榫卯也定为六大类,即柱类榫卯、梁类榫卯、枋类榫卯、檩类榫卯、板类榫卯和椽类榫卯。
常见梁类榫卯知识点1常见的梁类榫卯包括:(1)大进小出榫;(2)燕尾榫;(3)半榫;(4)透榫;(5)鼻子榫;(6)老(仔)角梁桁(檩)椀;(7)老角梁槽齿(闸口)榫;(8)老(仔)角梁等掌刻半榫;(9)老角梁后尾,三岔头头饰;(10)仔角梁后尾扣桁(檩)椀头饰;(11)仔角梁套兽榫;(12)仔角梁头大连檐口子;(13)仔角梁小连檐口子;(14)椽槽;(15)老角梁霸王拳头饰;(16)仔角梁出峰三岔头头饰;(17)角梁销子榫;(18)趴梁(阶梯)榫;(19)腰子榫;(20)销子榫;(21)馒头榫卯口(海眼);(22)瓜柱双直半榫卯口;(23)垫板卯口;(24)椽窝;(25)楞木卯口;(26)裹(滚)棱;(27)拔腮榫;(28)梁(檩)头十字卡腰榫卯;(29)实(平)肩;(30)抱肩;(31)担梁挂柱卯口;(32)角云(花梁头)头饰。
知识点2梁类榫卯使用部位图解(1)大进小出榫。
用于抱头梁、桃尖梁、插金角梁、递角梁与柱连接部位,见下图:梁(枋)大进小出榫示意梁(枋)类榫卯:大进小出榫(2)燕尾榫。
用于随梁与柱子、梁与梁相连接的部位,见下图:梁(枋)类榫卯:燕尾(大头)榫(一)注:A=1/4 ~ 3/10D;a=0.8A;① =1/4 ~ 3/10D;D 为柱径。
榫头尺寸:燕尾榫头上端头部宽为柱径的 1/4 ~ 3/10,上端根部按头部宽 1/10 各向两侧收“乍”,榫头长同榫头上端头部宽;枋子榫头下端除长同上端外,榫宽由上端榫两侧各按 1/10 向内收“溜”;榫头高同枋子高。
带袖肩燕尾榫其袖肩部分长按 1/8 柱径,宽按榫头上端头部宽,高同榫头高。
榫肩做法:两种,一种为撞肩做法,常用;另一种为回肩做法,不常用。
撞肩做法:设燕尾榫榫根至梁(枋)外皮的距离为 H,分为三份;一份随柱径做抱圆,另两份按正圆向枋子外皮做回肩(俗称:撞三回七、撞一回二,另有“三开一等肩”之说,与“撞三回七”类同)。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afb85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9.png)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是一种古老的木构建筑技术,它通过榫和卯的相互套合来固定木材,使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榫卯结构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以下是其中几种:
1. 贯穿式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方式采用长钉或螺栓将榫和卯穿透整个木材,从而固定木材。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大型木构建筑,如古代城门等。
2. 卯头榫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通过将卯头和榫头套在一起来固定木材。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家具、门窗等小型木制品。
3. 隐形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将榫和卯藏在木材内部,使它们不可见。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美观的木制品,如家具、雕刻等。
4. 翼榫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通过将榫头加上翼,通过与另一块木材的卯的搭配来固定木材。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需要承受横向力的木构建筑,如古代桥梁。
总之,榫卯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木构建筑技术,不同的结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和木制品,使它们更加牢固、美观和实用。
- 1 -。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方法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0847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6.png)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方法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连接方式,基于木材的特性,通过凿榫和制作榫头来实现构件的连接。
这种结构具有牢固、稳定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古代建筑中。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凿榫、制作榫头和榫卯的组装。
一、凿榫凿榫是榫卯结构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凿榫需要使用凿子和锤子等工具进行操作。
首先,确定要凿榫的位置和尺寸,然后用线锯或锯子将榫槽的边界切割出来。
接下来,用凿子逐渐凿除榫槽内的木材,直到达到所需的深度。
凿榫时需要注意力度掌握,以免过度凿除或凿得不够,影响结构的牢固性。
二、制作榫头制作榫头是榫卯结构制作的第二步。
榫头是用来插入榫槽中的部分,起到连接构件的作用。
制作榫头需要根据榫槽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首先,根据榫槽的形状,在连接构件的一端切割出榫头的形状。
然后,用刨子和锉刀等工具修整榫头的形状,使其与榫槽相匹配。
最后,检查榫头和榫槽的配合度,确保插入时能够紧密连接。
三、榫卯的组装榫卯的组装是榫卯结构制作的最后一步。
在进行榫卯的组装时,需要将榫头插入榫槽中,并利用锤子等工具将其连接紧密。
在组装时,可以使用木楔或木钉等辅助工具,将榫头固定在榫槽中,增加连接的稳定性。
组装完成后,检查榫卯的连接情况,确保牢固稳定。
总结: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制作方法包括凿榫、制作榫头和榫卯的组装。
凿榫是通过凿子逐渐凿除木材,制作出榫槽的过程。
制作榫头是根据榫槽形状和尺寸,在连接构件一端切割出榫头,并修整形状使其与榫槽相匹配。
榫卯的组装是将榫头插入榫槽中,利用锤子等工具将其连接紧密,并使用木楔或木钉固定。
榫卯结构制作需要注意准确度和稳定性,确保连接牢固稳定。
这种传统的连接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木构建筑的独特技艺,也为古代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完整word版)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完整word版)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f902a379ec3d5bbfc0a7482.png)
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太师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皇宫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常见的10种榫卯结构
![常见的10种榫卯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49cb3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d.png)
常见的十种榫卯结构包括:
1. 槽口榫:一种作为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的榫卯结构。
2. 企口榫: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的榫卯结构。
3. 燕尾榫:用于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的榫卯结构。
4. 穿带榫:一种用于面与面的接合的榫卯结构。
5. 扎榫:一种作为面与面的接合的榫卯结构。
6. 格肩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7. 双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8. 双夹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9. 勾挂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10. 托角榫:一种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
以上就是常见的十种榫卯结构,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常见的榫卯结构
![常见的榫卯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2b71a3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a.png)
常见的榫卯结构KB, 下载次数: 2032011-9-19 23:03 上传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说品天地:“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 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三、楔钉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说品天地: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四、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贴贴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到清中期以后,也还是抱肩榫,挂销省略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木分做,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抬桌子时往往会把牙条掰下来,真是每下愈况了;五、霸王枨前代工匠会这样设想,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与连接起来,这样不会有枨子碍腿而能将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上来;“霸王枨”正是为实现此种设想而创造出来的;霸王枨的上端托着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战国时已经在棺椁铜环上使用的“勾挂垫榫”,用到这里来真是再理想也没有了;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 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挂住了;下面的空隙再垫塞木楔,枨子就被关住,拔不出来了;想要拔出来了不难,只须将木楔取出,枨子打下来,榫头落回到原来入口处,自然就可以拔出来了;枨名“霸王”,寓有举手擎天之意,用来形容远远探出、孔武有力的枨子倒是颇为形象的;六、夹头榫夹头榫是案形结体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说品天地: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较常见的有五种:牙子牙头为一联,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是典型的“苏作”工;牙子牙头分作,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是一种很地道的作法;另外,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廷家具;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结牙头;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牙条来固定;也有合掌榫结构;还有银锭形榫结构;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个插兼榫的牙头,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腿;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为“偷手”作法;七、插肩榫插肩榫也是案形结体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它的腿足也顶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一,形成平齐的表面,故与夹头榫不同;插肩榫的牙条在受重下压时,可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也是和夹头榫有所不同的地方;八、走马销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成榫豆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本身做成榫头,它一般安在可装可卸的两件构件之间;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如要拆卸,还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垫塞木楔而已;九格肩榫结构大格肩虚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名词实肩:实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头的外侧做出45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十一格肩榫结构小格肩实肩:大格肩有实肩和虚肩之分,小格肩都是实肩;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十二丁字形结合结构:丁字形结合的例子特多,大自桌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先说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倘交圈的话,一圈椅的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裹半留榫,外半做肩;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势,故有“飘肩”之称;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又称之曰“蛤蟆肩”;十三暗榫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仅就直材角接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作榫头,一个作榫眼,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都作榫头,紧靠榫头处又凿出榫眼,使两个榫头可以互相插入对方的榫眼;由于榫头形成横竖交叉的形式,加强了榫头的预应能力,使整件器物更加牢固;名词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说品天地: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十四直材角结合结构单闷榫十五直材角结合结构双闷榫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一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二十七直材角结合结构挖烟袋锅:“挖烟袋锅”做法:明清家具工艺术语;北方木工:把做“套榫”的作法称之谓“挖烟袋锅”;说品天地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十八粽角榫结构: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此桌造型的特别之处在于桌面与腿采用的是双棕角榫结构, 这种形制的桌子具有典型的清式家具的特点;以下是棕角榫的手工制作图示量尺划线画线完毕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棕角榫三个结构制作完成棕角榫的安装棕角榫安装完毕走马销常用在两个可移动的部件之间进行固定,因榫头和榫眼结合后需要拍一下才可以起到销合作用故称之为“走马销”;走马销有两部分组成,榫头部分是上部小下部大,榫眼部分是上部大下部小,榫头先插入榫眼直通部分向榫眼大小部分移动,上下部正好结合牢固;明清家具中座面与扶手的连接中常用此种榫卯结构,如太师椅、宝座扶手靠背、罗汉床围子板等;榫头构造图榫眼构造图走马销示意图十九燕尾榫拼合二十厚板出半榫拍抹头二十二厚板出透榫通榫拍抹头二十四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厚板拍抹头翘头与抹头一木连做三·平板角结合厚板闷榫角接合二十五平板明榫角接合二十六平板一面明榫角接合平板勾挂接合四·横竖材丁字形接合二十七圆材丁字形接合横、竖材粗细相等二十八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不交圈二十九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交圈、榫卯用蛤蟆肩三十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小格肩三十一方材丁子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实肩三十二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一三十三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齐肩膀三十四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大进小出圆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方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椅子管脚枨赶枨前后低,两侧高椅子管脚枨赶枨步步高柜子底枨两枨互让各用大进小出榫。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ac7e3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c.png)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的一种连接方式,是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榫卯结构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具有结构稳定、易于拆卸和维修等优点。
以下是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1. 燕尾榫:燕尾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头,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眼,榫头插入榫眼,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燕尾榫可以有效地防止构件的移动和变形,是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2. 格角榫:格角榫是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直角,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斜角,直角插入斜角,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格角榫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是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3. 穿带榫:穿带榫是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头,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眼,榫头插入榫眼,同时在榫眼的两侧设置穿带,穿带穿过榫头,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穿带榫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可以防止木材的变形和开裂,是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4. 粽角榫:粽角榫是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直角,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斜角,直角插入斜角,同时在直角的两侧设置粽角,粽角插入另一个构件的内部,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粽角榫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可以增加结构的美观性,是古代建筑。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8aee25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3.png)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常用于搭建古建筑、寺庙、宫殿等建筑物。
它采用卯榫和榫卯相嵌的方法,将木材连接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结构。
根据结构的不同形式和用途,榫卯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有斗拱式、单榫卯式、对称式、不对称式、山形式等。
斗拱式榫卯结构是一种采用斗拱作为支撑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空间性能和承重能力。
单榫卯式榫卯结构则是一种采用单一的榫卯连接方式的建筑形式,适用于小型建筑、桥梁等。
对称式榫卯结构是指左右对称的建筑结构,适用于门楼、神殿等建筑物的搭建。
不对称式榫卯结构则是指左右不对称的建筑结构,适用于斜坡、天花板等建筑部位的连接。
山形式榫卯结构则是一种采用山形结构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
筑形式,适用于楼房、桥梁等建筑物的搭建。
总之,榫卯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技术。
- 1 -。
榫卯结构图解
![榫卯结构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2df1066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7b.png)
榫卯结构图解40“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虚谓之笋,以虚受盈谓之卯。
故俗有笋头卯眼之语。
”在上千年传承发展中,榫卯结构逐步完善,在建筑或家具中不仅发挥了富有弹性的“关节”作用,也提升了视觉美感。
至今,已形成数十种结构方式,并大致分为点、面和多构件接合3种类型。
通过图示详解,使大家对一些常见榫卯结构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即是“点对点”或“点对面”的结构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横竖材“丁”字接合、成角接合、交叉接合以及直材与弧形材料的延伸接合,如烟锅袋榫、楔钉榫、夹头燕尾榫、格肩榫等。
榫卯结构之一点的接合这种结构属于圆材弧形暗榫接合方式,多用于明式圈椅椅圈接头处,是明式圈椅中的经典结构。
此结构制作考究、材料牢固、外形美观,常在弧形料截面较小时使用。
部位图方形楔钉弧形圆材楔钉榫在清式红酸枝圈椅上的应用夹头燕尾榫在清式红酸枝南官帽椅上的应用这种榫虽然加工难度大,但接合更牢固,适合制作“活拆”家具。
此结构常用于圆腿类椅子的前腿和扶手接合处,也可以用于任意圆材角接合处。
楔钉榫夹头燕尾榫部位图枨子枨子燕尾榫被称为“万榫之母”,可细分为各种式样,如明燕尾榫、暗燕尾榫、半暗燕尾榫、斜接式燕尾榫等。
此处的燕尾榫指燕尾榫拼板,即是把板舌与榫槽都做成燕尾状,拼板时木板从一端推到另一端。
燕尾榫拼板适用于厚度超过1.5cm的木板,可用在环境比较潮湿的部位。
燕尾榫在明式花梨木下卷琴几上的应用42部位图板板分解图燕尾榫即是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榫卯结构之二面的接合明燕尾榫是燕尾榫的一种,这种榫卯结构制作相对简单,很多常用家具都能看到这种传统做法。
明燕尾榫也是平板直角接合最常用的方法,体现了榫卯之美,一直沿用至今。
该结构在柜子、抽屉等家具(部件)中最常见。
明燕尾榫在清式红酸枝几式电视柜上的应用部位图分解图板板明燕尾榫这种榫卯结构因为从外表看不到榫头,所以叫“暗燕尾榫”,又叫“闷榫”,是平板角接合中最讲究的一种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3aa2622b0717fd5360cdcd2.png)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一塺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有数以百计的木构件.这样多的木构件,除椽子.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凭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榫卯在我国建筑及装修家具等方面运用的极为广泛,而且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袓先在木结构榫卯的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到了唐宋时期,榫卯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纯熟和讲究.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对榫卯技术作了一定的记载.应该说这个时期,是木构榫卯技术发展的巅峰阶段(图3-1 宋式榫卯举例).明清建筑的榫卯,较之唐宋时期,在构造上大大的简化了,但仍保留了它固有的功能.从现存实物考察,明清时期的建筑历经几百年,因各种外力作用和自身荷载而被破坏者甚少.百年之后功能依旧,充分显示了木构榫卯的可靠性.木构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公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的关糸,而且在木构件所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的关糸.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六类,分别对各类榫卯作一大略的介绍: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二、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三、水平构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四、水平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五、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得榫卯六、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大木中的垂直构件主要是柱子.柱子可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指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摔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处于在什么部位,都需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于是就产生了用于柱上的各种榫卯.(一)管脚榫顾名思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用于各种落地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也用管脚榫.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处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将管脚榫的长度定为柱径的3/10.在实际施工中,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脚榫的长短尺寸,一般控制在柱径的3/10-2/10之间.管脚榫截面或方或圆,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即头部略小),榫的外端要倒楞,以便安装(图3-2).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管脚榫,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亦不凿海眼(图3-2(1)).(二)套顶榫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处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须酌情而定(图3-2).套顶榫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二三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风荷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固建筑物的稳定性.但由于套顶榫深埋地下,易于腐处理.(三)瓜柱柱脚半榫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亦用管脚榫.但这种管脚榫常采用一般的半榫作法.为增强稳定性,瓜柱又常与角背结合起来使用.这时,瓜柱根部的榫就必须做成双榫,以便同解背一起安装(图3-3).瓜柱柱脚半榫的长度,可根据瓜柱本身大小作适当调整,但一般可控制在6-8厘米.二、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在石建大木中,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相交的节为很多,最常见的有柱与梁、柱与枋、山柱与排山梁架、抱头梁、穿插枋及单,双步梁与金柱、中柱相交部位等.由于构件相交的部位与方式不同,榫卯的形状亦有很大区别.(一)馒头榫馒头榫是柱头与梁头垂直相交时所使用的榫子,与之相对应的是梁头底面的海眼.镘头榫用于各种直接与梁相交的柱头顶部,其长短径寸与管脚榫相同中.它的作用在于使柱与梁垂直结合,避免水平移位(图3-2(2)、(3)).梁底海眼要根据镘头榫的长短径寸凿作,海眼的四周要铲出八楞,以便安装(图3-4).(二)燕尾榫这种榫多用于拉扯联糸构件,如檐枋、额枋、随梁枋、金枋、脊枋等水平构件与柱头相交的部位.燕尾榫又称大头榫、银定榫.它的形状是端部宽、根部窄.与之相应的卯口则里面大、外面小,安上之后,构件不会出现拔榫现象,是一种很好的结构榫卯.在大木构件中,凡是需要拉结,并且可以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部位.都应使用燕尾榫,以增强大木构架的稳固性.燕尾榫的长度,<<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为柱径的1/4,在实际施工中,也有大于1/4柱径的,但最长不超过柱径的3/10.而且,榫子的长短(即卯口的深浅)与同一柱头上卯口的多少有直接关糸.如果一个柱头上仅有两个卯口,则口可稍深,以增强榫的结构功能;如有三个卯口,则口应稍浅,否则就会因剔凿部分过多而破坏柱头的整体性.燕尾榫根部窄、端部宽.呈大头状,这种做法称为”乍”.乍的大小,如榫长10厘米,每面乍1厘米(两面共乍2厘米)为度,不宜过大.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称为”溜”.放乍,是为使榫卯有拉结力;收溜,则是为了在下落式安装时,愈落愈紧,以增强节点的稳定性.”溜”的收分不宜过大,如燕尾榫上面宽为10厘米,下边每侧面收1厘米即可.在制作时一定要保证榫卯松紧适度,既要便于安装,又要使结构严紧(图3-4,图3-5).用于额枋、檐枋上的燕尾榫,又在带袖肩和不带袖肩两种做法,做袖肩,是为解决燕尾榫根部断面小、抗剪力性能差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做袖肩可以适当增大榫子根部的受剪面,增强榫卯的结构功能.袖肩长为柱径的1/8,宽与榫的大头相等(图3-5(1)).(三)箍头榫箍头榫是枋与柱在尽端或转角部相结合时采取的一种特殊结构榫卯.”箍头”一字,顾名思义,是”箍住柱头”的意思.它的做法,是将枋子由柱子中位置向外国出一柱径长,将枋与柱头相交的部位做出榫和套碗.柱皮以外部分做成箍头,箍头常为霸王拳或三岔头形状.一般带斗拱的宫殿式大木采用霸王拳作法(图3-6),而无斗栱的园林建筑或处于次要地位的配房则常成三岔头形式(图3-7).箍头的高低,薄厚均为枋子正身尺寸的8/10.箍头枋的应用,有一面和两面两种情况.一面使用箍头枋时,只需在柱头上沿面宽方向开单面卯口(图3-7).如面宽和进深方向都使用箍头枋时,则要在柱头上开十字卯口,两箍头枋在卯口内十字相交.相交时,要注意山面一根在上,檐面一根在下,叫做山面压檐面(图3-6).使用箍头枋,对于边柱或角柱既有很强的拉结力,又有箍锁保护柱头的作用.而且,箍头本身还是很好的装饰构件.所以,箍头枋在大木榫卯中,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运用榫卯结构技术非常成功和优秀的一例.(四)透榫透榫用于大木构件,常做成大进小出的形状(图3-8),所以又称大进小出榫.所谓大进小出,是指榫的穿入部分,高按梁或枋本身高.而穿出部分,则接穿部分减半.这样做,既美观又减小榫对柱子的伤害面.透榫穿出部分的净长,清<<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为由柱外皮向外出半柱或构件自身高的1/2.榫的厚度一般等于或略小于柱径的1/4,或等于枋(或梁)厚的1/3.透榫穿山部分,一般做成方头,也有时做成三岔头或麻叶头状(参见图3-5).这要按建筑物的性质、用途而定.一般宫殿式建筑多用方头,以示庄严;而游廊垂花门及园林建筑上则多加雕饰,以示纤美.透榫适用于需要拉结、但又无法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如穿插端、抱头梁与金柱相交部位等处.(五)半榫半榫的使用部位与透榫大致相同.但除特殊的需要以外.使用半榫是在无法使用透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最典型的要属排山梁架后尾与山柱相交处.在古建大木中,常使用山柱相交处.在古建大木中,常使用山柱或中柱这样的构件.这两种柱子,均位于建筑物进深中线上,将梁分为前后两段.由于两边的梁架都要与柱子相交,这时,就必须用半榫.一般的半榫做法与透榫的穿入部分相同,榫长至柱中.两端同时插入的半榫,则要分别做出等掌和压掌,以增加榫卯的接触面.方法是将柱径均分三份,将榫高均分为二份,如一端的榫上半部长占1/3柱径,下半部占2/3,则另一端的榫上半部占2/3,下半部占1/3(图3-9) 。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cdff86a856a561253d36f7e.png)
故宫是如何在多次地震中保存下来的?
3 榫卯的应用 家具 榫卯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4 常见的榫卯结构
楔钉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 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 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 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 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 都要用楔钉榫。
榫卯结构,看似简单的木质玩具,仅仅由几组木件构成的一个“结”,外观看是严丝合缝,动动
脑筋可拆解,装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木条中间有缺,缺缺相合。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榫精
榫
准放置才能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了。鲁班锁延伸,鲁班锁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
4 常见的榫卯结构
粽角榫
“粽角榫”因其外形仿佛像粽子角而得名。在江南民间 木工中也称作“三角齐尖”,多用于四面平家具中。
4 常见的榫卯结构
圆柱丁字结合榫
抄手榫
相传,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
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
玩 具
鲁
班
利用榫卯结构,将不同形状的木质零件组装起来,
立
形成一个中空的立方体。
方
笼
中
凹凸的榫卯结构啮合十分巧妙,打开木笼,取出
榫卯结构类型
![榫卯结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cd516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7.png)
榫卯结构类型有很多,如:
•面与面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点结构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构件组合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榫卯结构mqjjdcyjg-20110627-1.jpg(22.06 KB,下载次数: 203)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2011-9-19 23:03上传(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 1 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
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
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
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 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
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
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
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说品天地:“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
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
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
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
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
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
装板的木框趱成后 ,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 ,伸缩性不大 , 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
木板断面没有纹理, 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 ,色泽优美的纵切面。
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三)、楔钉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
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说品天地: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
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
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
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四)、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 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
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贴贴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
到清中期以后,也还是抱肩榫,挂销省略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木分做,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
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抬桌子时往往会把牙条掰下来,真是每下愈况了。
(五)、霸王枨前代工匠会这样设想,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与连接起来,这样不会有枨子碍腿而能将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上来。
“霸王枨”正是为实现此种设想而创造出来的。
霸王枨的上端托着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
战国时已经在棺椁铜环上使用的“勾挂垫榫”,用到这里来真是再理想也没有了。
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
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挂住了。
下面的空隙再垫塞木楔,枨子就被关住,拔不出来了。
想要拔出来了不难,只须将木楔取出,枨子打下来,榫头落回到原来入口处,自然就可以拔出来了。
枨名“霸王”,寓有举手擎天之意,用来形容远远探出、孔武有力的枨子倒是颇为形象的。
(六)、夹头榫夹头榫是案形结体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
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
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说品天地: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
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
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
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
较常见的有五种:牙子牙头为一联,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是典型的“苏作”工。
牙子牙头分作,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
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 度割角线,是一种很地道的作法。
另外,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廷家具。
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结牙头。
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牙条来固定;也有合掌榫结构;还有银锭形榫结构。
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个插兼榫的牙头,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腿;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为“偷手”作法。
(七)、插肩榫插肩榫也是案形结体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
它的腿足也顶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
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一,形成平齐的表面,故与夹头榫不同。
插肩榫的牙条在受重下压时,可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也是和夹头榫有所不同的地方。
(八)、走马销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成榫豆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本身做成榫头,它一般安在可装可卸的两件构件之间。
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
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
如要拆卸,还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
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垫塞木楔而已。
(九)格肩榫结构(大格肩虚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
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 。
名词【实肩】:实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头的外侧做出45 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
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
(十一)格肩榫结构(小格肩实肩):大格肩有实肩和虚肩之分,小格肩都是实肩;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
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
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
(十二)丁字形结合结构:丁字形结合的例子特多,大自桌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
先说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
如腿足粗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
倘交圈的话,一圈椅的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裹半留榫,外半做肩。
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势,故有“飘肩”之称。
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又称之曰“蛤蟆肩”。
(十三)暗榫(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仅就直材角接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
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作榫头,一个作榫眼,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都作榫头,紧靠榫头处又凿出榫眼,使两个榫头可以互相插入对方的榫眼。
由于榫头形成横竖交叉的形式,加强了榫头的预应能力,使整件器物更加牢固。
【名词】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
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
说品天地: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
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
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
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
(十四)直材角结合结构(单闷榫)(十五)直材角结合结构(双闷榫)(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一)(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二)(十七)直材角结合结构(挖烟袋锅):“挖烟袋锅”做法:明清家具工艺术语。
北方木工:把做“套榫”的作法称之谓“挖烟袋锅”。
说品天地【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十八)粽角榫结构: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 45 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
多用于框形的连接。
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此桌造型的特别之处在于桌面与腿采用的是双棕角榫结构,这种形制的桌子具有典型的清式家具的特点。
以下是棕角榫的手工制作图示量尺划线画线完毕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棕角榫三个结构制作完成棕角榫的安装棕角榫安装完毕走马销常用在两个可移动的部件之间进行固定,因榫头和榫眼结合后需要拍一下才可以起到销合作用故称之为“走马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