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在哪里?
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在哪里?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交流的加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研究两国的文化差异。
在众多领域中,食品文化作为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备受关注。
那么,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究竟在哪里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餐桌礼仪中国和日本在餐桌礼仪上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视餐桌礼仪为敬重生命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往往会要求进行正式而精细的礼仪。
例如,餐桌上的主位一般是长者或宾客的位置,就餐时要把筷子摆放在菜筐或筷子架上,勿直接插在饭中,以及吃饭时要注意不要发出嘈杂的声音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非常注意,但通常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例如,就餐前要先用毛巾擦手,要将筷子摆在特定的位置上,餐具的摆放也有一定顺序等。
二、食材选择由于文化和气候环境的不同,中国和日本的食材选择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常用的食材十分丰富,从肉类到蔬菜,从水产到干货,几乎可谓应有尽有。
在菜肴的制作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的协调,追求的是“鲜活、浓香、入味”的口感,而且烹饪技法也极为丰富。
而在日本,由于国土非常狭窄,许多出名的食材却因产地不同味道也有所不同。
日本餐以新鲜、简单、原汁原味的风味为主,以保留流水般鲜美的食材为特色。
三、文化价值观饮食文化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家庭和团体的凝聚力,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
在宴席上,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借助美味佳肴促进感情的交流。
而在日本,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了日本人追求平衡、和谐的心态和审美。
日本人强调视觉、嗅觉、味觉的一体化,非常注重食物的材料、颜色、形态以及装饰,以此来提高就餐的审美感受和价值。
以上是关于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方面的主要差异。
随着两国间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这些差异也会逐渐缩小,人们也将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作业:分析日本与中华料理差异的原因
分析日本与中华料理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料理以生、冷、淡、精、美观、量少为特点,强调原味、养生,并且在日本料理中海产品居多。
然而,中华料理则融合众多派系,口味多种多样,与日本料理有着天壤之别。
这要从多方面来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因素上来看,日本地处沿海地区,国土面积较为狭小,对于日本人来说,海产品资源较为丰富,这就使日本料理形成了以海产品居多的特色。
相反,中国则幅员辽阔,由南到北,由东到西,所处的地理环境都大不相同,南方人以甜食、清淡为主,而北方人则喜辣、以口味重为特色。
地域的不同造成了中华料理口味众多的特点。
从烹饪方法上来看,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在烹饪菜肴时讲究美味,而日本人则讲究“新、奇、鲜”,在烹饪菜肴时则讲究营养。
制作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做工精细,种类繁多;而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者把食物放入水肿煮食为多,并且日本人很注意用盐量,常用适量的醋、芥末、辣椒和香辛料等调料代替盐,这样不仅能够使菜的味道加浓,而且还能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摄盐量也不会过高,这就造成了日本料理生、冷、淡、原味的特点。
从待客方式及观念上来看,中国人喜欢“宁剩勿少”,这与中国人的好面子有关,而日本则主张恰到好处。
中国人在准备饭菜时,往往会在量上很注重,宁可剩下来,宁可剩下来,也不能够让客人不够吃,好像餐桌上的饭菜剩的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日本人则在准备饭菜时,则会注重量的恰到好处,即能够让客人吃得饱,又不会剩下饭菜,日本人有着很好的节约思想,不会铺张浪费,也不会显得主人的怠慢。
然而,日本人往往会根据料理的不同搭配不同的器皿,在制作料理时讲究与器皿的完美融合,使料理看上去异常精美,犹如艺术品一般。
因此,这就造成了日本料理量少、精的特点。
从思想观念上来看,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养生观念,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对与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饮食上注重健康养生、饮食均衡。
日本的饮食精细,均是鱼、肉、蔬菜、豆类、水果和米面,都用小蝶、小碗盛装,花样繁多。
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有哪些异同?
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有哪些异同?日本和中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因此两地的美食文化也自然各有千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美食的异同方面。
一、餐食结构日本及中国的餐食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都包括主菜、副菜和汤。
但是在细节方面,两者还是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在日本饮食中,米饭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中国的吃饭文化中,米饭不是必须的,面食和粥才是餐桌上的主食。
其次,在主菜的选择上,日本人更加钟爱海鲜类食材,如生鱼片、虾子等,而中国人则更喜欢用肉类、蔬菜做主菜。
此外,在汤的选择上,日本的味噌汤和清汤是家常汤品,而中国菜的汤类则更多样化。
二、调味方式日本和中国的调味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日本的味道偏清淡,而中国的菜肴则非常讲究酱料和调料的搭配。
在日本餐中,酱油、味噌和醋是常用的调味品,而中国的酱油、盐、糖、醋及酱料则是不可或缺的调料。
在日本料理中,还引入了芥末等辣味调料,而中国的菜却偏重麻辣、香辣等调味方式。
三、饮食文化日本餐厅在文化、氛围方面都很重视,日本人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体验精致的用餐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顾客在日本餐厅中不仅要品尝美食,更需要重视用餐礼仪及体验用餐留下的记忆。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更偏向于家庭用餐,重视讲究“菜肴与酒水搭配”的烹饪艺术,也会在饭局上聊天交友。
四、餐具形态日式餐具更加美观、简洁,富有日式的风味,色彩淡雅、样式规矩,如寿司杯、撮箸等。
中国传统餐具则颜色鲜艳,造型多样,如红色的精美瓷器、汤匙等;还有折纸扇子、茶壶、茶杯等,颜色、花样都比较丰富多彩。
五、食材区分日本对于食材单一的切分更多样化,如刺身的生鱼片、天妇罗等,而中国饮食文化在食材中更重视“五味”,将食材涵盖范围划分得更为明显,如鱼类分蒸、煮、油炸等不同烹调方式。
总体而言,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调味方式、餐食结构、饮食文化、餐具形态和食材区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有各自美食的独特魅力,相信通过本文,您也能对两国美食文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何不同?美食是连接人与文化、历史的重要纽带。
日本和中国历经千年文化变迁,其饮食文化在地理环境、民间传统、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深受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本文将从口味、文化渊源、餐饮方式三方面深入分析日本和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何不同。
一、口味1. 日本食品偏淡,追求原味日本人对食物的味道有极高的敏感度和审美标准,常常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健康与美味的完美结合。
因此,日式饮食中很少使用深油炸、重口味、重调味等方式处理菜肴。
比如,寿司、刺身等日本食品多以生食、微加工的方式呈现,又以清汤、味噌等清淡汤料为主。
2. 中国食品偏重咸甜酸辣中国美食以味道浓重、滋味多变为特点。
中国餐饮注重口感和滋味变化,重视烹饪技法和花样多样。
中国饮食中的咸、甜、酸、辣等品味都是配料的必备元素,调味过于重口味的人也不在少数。
同时,中国人也注重调味品的使用,如酱油、醋、料酒、胡椒粉等等。
二、文化渊源1. 日本美食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美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然地接受和融合了大量中华文化的元素。
从日本的饮食习惯到食品品种,都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创新。
如蛋糕、油条等在日本称为“中华点心”,超级市场的食品区也被称为“中国区”,足见中华文化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影响。
2. 中国美食文化综合性强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历史文化多样性,中国美食文化也呈现出了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色。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美食的调味、食材、烹饪方式各有千秋,不同地域的饮食传统和风味料理都具有代表性。
三、餐饮方式1. 日本美食注重“一口一口”的品味日本人在进餐方式中忌讳开怀大吃、太过狼吞虎咽,他们会细嚼慢咽,重视一口食物的口感、味道,以便全面地感受其香气和口感的变化。
而且,在日本地道的高级料理店内享用美食时,还可以欣赏器皿、花艺、烛光等营造的雅致氛围。
2. 中国美食注重“八大碗”的菜肴组合中国餐饮文化在用餐方式上强调亲情、友情和人情的交融,讲究“八大碗”的形式,即要有汤、要有面、要有冷盘等等,多道菜肴配以不同口味和颜色的菜,构成一个精美的整体。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的源流与异同的研究
饭,食物也是以小份为主,餐桌礼仪也十分讲究。此外,日本人也非常喜欢 喝清酒和茶。
在娱乐活动方面,中日两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国人都喜欢看电影、 听音乐和跳舞。然而,两国在某些娱乐活动上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在娱乐 活动中比较注重热闹和喧嚣的氛围,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雅致和宁静的氛围。
此外,日本人在业余时间也喜欢参加各种运动和爱好,如棒球、网球和摄影 等。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的源流与异 同的研究
01 引言
03 异同
目录
02 源流 04 实践
05 结论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总结
引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两国的饮食习惯 逐渐形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饮食疗法。饮食疗法作为一种绿色的保健方法,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本次演示将从中日两国饮食疗法的源流与异同进行研究,以期 为读者深入了解两国饮食文化提供参考。
二、食品风味
端午节期间,中日两国的食品风味各有特色。在中国,端午节最传统的食品 是粽子,象征着吉祥如意。南方的粽子以糯米为主,馅料丰富,可咸可甜。北方 的饺子则在端午节期间走俏,寓意着“疰夏”和“辟邪”。
而在日本,端午节期间则有食用“菖蒲饼”的传统。菖蒲饼是一种由糯米粉 制成的团子,内馅为豆沙或芝麻,形状类似菖蒲叶,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闷的 功效。此外,日本人在端午节也会吃荞麦面,以祈求健康长寿。
结论
中日两国饮食疗法各具特色,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两者都强调 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倡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在实践中,两国饮食疗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人们的健康贡献了丰富的经验 和智慧。
展望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饮食疗法将越来越 受到。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将继续深入发展,为推动全球的饮食健康事业 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中日两国饮食疗法进行 系统性的研究和
中日饮食习俗的差异与形成
中日饮食习俗的差异与形成作者:李娟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6期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互动交流,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深受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影响,因而两国之间的饮食习俗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对中日饮食习俗的差异与形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让人们了解两国之间饮食文化的差异,树立健康的饮食生活理念。
一、中日饮食习俗差异的主要体现1.饮食习俗中观念的差异。
中日两国间饮食习俗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器等方面。
自古以来,中国饮食就极为注重色香味俱全,其中味道更是灵魂所在,菜肴味道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道菜肴的成功与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众多烹饪名厨无不都是善调味者,他们在烹饪佳肴时会以味为先。
就如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描述到的一样:“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菜系,还有着代表民间的家常风味、代表朝廷的宫廷风味、代表佛庙的寺院风味,这些不同饮食风味形成了多方位、多品类的风味体系,能够让人们切身享受到不同的风味佳肴。
与中国饮食传统习俗以味道至上不同,日本饮食更加重视外观好看与否,也就是饮食菜品中的“形”与“器”的搭配设计。
与中国多样口味的菜肴不同,日本饮食的制作程序较为简单,菜肴味道较为清淡,会更加注重美食的摆放设计,极为讲究食材与器皿的搭配应用。
因此,日本料理看起来像是一种视觉艺术,融入了当地艺术审美色彩气息和美学修养。
另外,日本饮食不单单注重菜肴的美观性,还重视就餐环境和格局,他们会在周围摆放一些精致、小巧的物件,以此来营造出娴静、优雅的就餐氛围,这与日本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会将日常饮食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加以欣赏。
2.饮食习俗中命名的差异。
在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体系中,菜肴命名是重要組成部分,消费者在选择菜肴时会首先关注到菜肴名称,菜肴名称能够起到一定美化的菜肴作用,瞬间吸引到食客的注意力。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精品文档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具有某种地区性。
而这种地区性给源于饮食文化的独特的个性。
因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显然要受到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这个地区或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交互影响之下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在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典型地体现出来,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典型的饮食文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认识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途径,只有理解好这个前提,才能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中日饮食文化提供视角和方法。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也就典型地体现在二者在发展及形成的过程之中。
中日饮食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必须从以上方面来分析,才能够更加全面也更加的能够为我们认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提供裨益。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总体差异性分析(一)二者在传承性上具有差异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样态,中日饮食文化也就表现了一种文化发展的样态。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日饮食文化在传承性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的过程之中,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内涵,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较短,很多时候不具有典型的历史特征,在传承性上不具有悠久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从现在来看,它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其文化内核主要在其传承的过程之中没有改变。
比如说,中国饮食向来注重,饮食的礼节性,这一点无论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现代的中国,基本上都没有改变。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之中,就表现的比较明显和脆弱,日本的饮食文化很多时候都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和改变,日本的对外来饮食文化的态度对日本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很多时候在日本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外来的饮食文化无形之中就改变了日本饮食文化的结构特点以及文化特质,而这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来说是不可能也是不会改变的。
对于中日饮食文化的认识,从传承性上来进行,是比较好的认识角度,二者的差异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传承性的不同。
在食品文化方面,日本和中国有何异同?
在食品文化方面,日本和中国有何异同?作为东亚两大重要文化国家,中国和日本在许多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食品文化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日本和中国在食品文化方面的异同。
一、饮食文化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都非常丰富,但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1. 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饮食文化注重“和”的概念,即“相互”和“和谐”。
在日本,人们通常会选择寿司、拉面、烤鱼等传统的日本美食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
此外,日本的饮食文化也非常着重食材的新鲜和美观,形成了许多诸如刺身、茶道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2.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日本不同,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多样化”和“开放性”。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如川菜、湘菜、粤菜等。
中国菜肴的调味也非常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搭配不同的食材。
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非常地开放,允许人们自由地享受食物。
二、烹饪技术日本和中国在烹饪技术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1. 日本的烹饪技术日本的烹饪技术非常注重细节和创造性。
例如,日本料理中经常使用生鱼片,并在调味中注重原料的本身味道,希望食材的新鲜和自然味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日本人还非常重视色彩搭配和餐具的选择,想要做出优雅的日本料理,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
2. 中国的烹饪技术相比之下,中国的烹饪技术更加注重火候和调味,尤其是掌握烹调温度和时间。
同时,中国的厨师们注重刀功和造型,重视对食物的处理和装饰,例如京酱肉丝、宫保鸡丁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烹饪技术的独特魅力。
三、餐饮文化附属品除了食物和调味品以外,日本和中国还有着许多具有餐饮文化特色的创意附属品。
1. 日本的餐饮文化附属品在日本的餐饮文化中,创意附属品非常丰富,像寿司店会放置大广告牌、粗瓷碗以及墨黑色的漆器擦刀等,这些附属品都非常地独具特色和韵味。
2. 中国的餐饮文化附属品中国的餐饮文化附属品包括瓷器、扇子等等。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文化却有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食物、礼仪、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中日文化差异,并进行分析。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在日本,餐桌上的食物注重美感和色彩搭配,注重细致烹饪和精致的摆盘。
而在中国,餐桌上的食物更加注重味道和营养,比如中餐中经典的酱油、糖、醋和香料的使用。
从饮食习惯上来看,日本人更加崇尚素食,而中国人则更加偏爱荤食。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日本人有很多关于吃饭时如何使用筷子或者如何摆放餐具的规定,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吃食的速度和内容。
中日两国的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崇拜和尊敬,对长辈和上级有着非常严格的礼仪规范。
当人们相互见面时,必须鞠躬并使用敬语。
而在中国,人们比较注重亲切和随和,往往会较为直接地交流,不太注重礼节。
在商务场合,日本人会更加注重细节和谈判技巧,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关系的建立。
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日本人非常注重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
他们更加重视和谐、平等和努力工作,同时也有较高的道德要求。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独立和竞争。
他们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中日两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纪律和规则,不易表达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有着一定的保持距离。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人情味,注重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中国人更加习惯于在社交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比较开放和直接。
中日两国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物、礼仪、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了解和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引言: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饮食文化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两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餐桌礼仪非常重视,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要谦虚有礼,尊重长辈,注重分寸,面碗要对准嘴巴等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十分注重,包括使用筷子,鞠躬行礼,按照规定的顺序用餐等等。
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更注重用膳时的安静和专注,而中国人更强调餐桌上的热闹气氛。
二、食材的选择中日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米饭、面食、豆制品等是主食,而日本的主食是米饭以及各种面食。
此外,鱼类在日本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人喜欢生鱼片、寿司等生鱼食品。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煎、炒、烩等烹调方式来烹饪鱼类。
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也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南方气候较炎热,因此喜好清淡、凉菜为主,而日本气候相对较凉,因此喜好热食。
三、烹饪方式中日两国的烹饪方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炒、煮、烧、蒸、炖等等,每一种烹饪技法都能将食材烹煮出独特的味道。
而日本的烹饪方式更注重原汁原味,追求食材本身的鲜美。
日本料理的特点之一是烹饪时间短、调味少,希望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保持原材料的原味,使食物更加清新和原汁原味。
四、餐饮习惯中日两国的餐饮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餐饮习惯较为丰富,有早餐、午餐和晚餐,各个餐段都有特定的食物搭配和套餐。
日本人则非常讲究餐饮的节奏感,他们强调三餐均衡,早餐一般会吃米饭、鱼或者豆腐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结论:通过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餐饮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热热闹闹的餐桌氛围,喜欢使用多种烹饪方式展现食材的味道。
而日本饮食文化更注重用膳的安静和专注,强调食材本身的原味。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异同?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俗中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对于东亚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日本和中国,这两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也有许多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食材1.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国,处于海洋环境中,因此日本的饮食文化受海产品的影响较大。
海鲜及其它水产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餐桌上,生鱼片、海藻、蛤蜊、蟹等常见的海鲜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日本还注重采用新鲜、原生态的食材,如泰国酸枝、山葵、银杏、竹荚鱼等。
2.中国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且历史悠久的国度,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地域特色与文化风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各地区的不同气候、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饮食文化也具有各地区的不同应季食材。
中国是一个粮食大国,主食以米、面、粥为主,天然雪蛤、田螺、珍珠鸟、胎盘等特色食材也是中国独有的食材。
二、烹饪技法1.日本日本的饮食文化注重“看、闻、味、色、形、器”六大元素的呈现,这其中食物的形状、颜色都在烹饪技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同时,日本的餐具以及食物器皿也十分精巧,烹饪食物时可以根据器皿风格来调整食材摆设和制作技法,使得日式料理的烹饪技法非常讲究。
2.中国中国的烹饪技法悠久历史,细节十分讲究。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种:焖、炖、煮、炒、蒸。
中国的烹饪技法在制作过程中更注重“香、色、味、形”四个要素,不仅在制作技法上不断做出创新,也在尝味上不断探索,传承与发展。
三、餐食习惯1.日本日本餐食习惯尤其讲究吃相和礼仪,如使用筷子这种食用工具,专用于食用日本传统佳肴。
在家庭聚餐和正式场合上,更有日本式堂食的餐食习惯,这种餐食包括各具特色的膳、御膳、重、汁、炊合等,食材、器皿、摆放和摆设等方面都十分考究。
2.中国中国的餐食习惯注重多人同桌共享,热腾腾的餐品在大家的筷子中流动,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而且充满了亲情与友情。
《中国饮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对比分析报告(3100字)》
中国饮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对比分析报告摘要自古以来,中日饮食文化关系密切,日本文化发根于中国,饮食文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之后又受到大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日本的饮食文化开始发生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日本饮食文化,其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比如烹饪方法、食材、餐桌礼仪等。
本文主要对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分别介绍,明确二者的区别,从而以此作为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突破口,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中国日本饮食文化比较分析目录1 绪论 (1)2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1)2.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 (1)2.2中国饮食烹调特色 (1)2.3中国八大菜系 (2)3日本饮食文化概述 (2)3.1日本传统料理的发展史 (2)3.2日本传统料理的烹调特色 (2)3.3日本特色菜系 (3)4 结论 (3)1.绪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代东汉鉴真东渡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入日本以来,两国间一直有着长时期的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的友好基础植根于两国在人们对生活文化相互理解,特别是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饮食文化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再加上两国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宗教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饮食文化正在慢慢演变,目前已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有利于研究两国的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两国饮食文化形成的认识,提升两国民族文化精神,促进两国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
2.中国饮食文化概述2.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燧人氏”时期的“石烹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满汉全席”,中国饮食文化史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不断丰富。
我国饮食文化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现代五个阶段,形成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了近2000年。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区别?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区别?饮食文化是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
日本和中国两国,作为邻近的东亚国家,在饮食文化上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深入探讨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为读者展现两国饮食文化的奥秘。
一、日式和中式菜肴的制作方式日式料理通常强调生鱼片、片状牛肉和烤饭等薄切的烹饪方式,而中式菜肴则以炒、煮、蒸和煎等烹饪方式为主。
在材料选择上,两国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日本料理中茶碗蒸和寿司是主食,口味以清淡、鲜素为主。
而中式菜肴中米饭、面食是主食,口味则有麻辣、咸鲜、甜酸等不同口味。
在食材上,日本的海鲜、蔬菜、肉类都很注重新鲜,在烹饪过程中强调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而中国特色菜则使用各种调味料和佐料,以达到更为浓郁芳香的口感。
二、日本和中国餐桌礼仪的区别日本人讲究餐桌礼仪,强调优美、雅致,注重在餐桌上体现出素雅、美感、清新的风格。
日本餐桌上吃饭要用茶碗、筷子、小碟、小勺等特有的器皿,宴请贵客时,还会在主人面前摆放一个“太阳花布”,展现主人对于客人的尊重。
而中国人餐桌礼仪则是以除恶臭、坚硬之物,强调做客“有酒无菜”不丢人的传统现实。
在使用餐具时,也有很多注意事项,如筷子不能插在饭上、不吸像吸管一样的骨头、用餐时,不能大声说话、侃侃而谈、大声笑等等,这些规定构成了中国餐桌文化的一部分。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两国的饮食文化背后,都有着其文化背景的支撑。
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岛国特色,与鱼类的丰富有极大关系,受到了汉族、迪文化的影响,讲究意境和细节。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则承载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讲究食材的荤素搭配,以及不同地域的菜系。
四、饮食文化的交融随着两国之间经贸、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日式菜肴和中式烹饪之间也逐渐产生了一些交流与融合。
比如,日式寿司经过改良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寿司文化,又如四川火锅也被日本人爱上,甚至还出现了“日式火锅”的异化形式,这相互学习、交流创新的结果,也充分展现出了东亚饮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INTELLIGENCE人 文 论 坛213三、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操守建设的新途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最活跃、最重要的力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子曰:“在其位,谋其职。
”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就是失职,无疑也亵渎了职业操守。
可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操守建设尤为重要。
(一)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不断创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泛。
以前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内容,既枯燥又抽象,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体现时代的特色,每次课前调查听课对象的构成,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有哪些实际问题、思想上解不开的扣儿在什么地方,从而达到强调针对性、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地理解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逃脱照本宣科的教条化命运,这样才能更吸引人、更说服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增加自己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备一些最鲜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材,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或者是更小的方面,然后对某一问题深入、精辟、独到的见解,从小问题入手去讲大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产生共鸣。
(二)端正教学态度,积极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交流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加强建设,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时刻督促自己端正教学态度,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经验与心得,及时、随时随地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要与学校宣传、教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何不同?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何不同?
在东亚的大国中,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度。
不同
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得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诸多差异,下面就让我们详
细了解一下。
一、食材的选用
中日两国尽管都热爱海鲜和米饭,但是在食材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点。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豆腐、麻辣火锅、大闸蟹等菜肴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日本,寿司、天妇罗、乌冬面等菜式更加流行。
日本特别注
重面食和鱼类的料理,同时也有很多特殊的食材,如紫菜、罗勒、泡
菜等。
二、菜肴口味的差异
不同的食材也带来了不同的菜肴口味。
中日两国的饮食口味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辣味和麻辣味是很常见的。
如川菜、湖南菜,重口味也非常
盛行。
而在日本,淡口味和清口味的饮食习惯更普遍。
比如寿司、生
鱼片等菜肴,是以原味呈现出来的。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多不同点。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几个人一起共享一道菜,取菜方式也比较随意。
在日本,则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比如要用筷子将鱼骨清理干净,不要
在餐桌上发出打嗝等声音。
总之,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策略也造就
了不同的生活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也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中日饮食礼俗观念的差异
中日饮食礼俗观念的差异中日两国在饮食礼俗观念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上,还涉及到对食物的选择、烹饪方式、饮食文化以及对待餐饮的态度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饮食礼俗观念,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饮食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饮食传统。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讲究“色、香、味、形”四相俱全。
中国菜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烹饪技巧而闻名。
中国人喜欢吃米饭和面食,以及豆类、蔬菜等植物性食品。
相比之下,日本人更加偏爱海鲜和海产品,而且更加注重餐桌上的精致摆盘和简单清淡的口味。
其次,在餐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有着不同的习惯。
中国人餐桌礼仪讲究尊重长辈、尊敬客人,吃饭时不会发出太多声音,更加讲究的是品味食物的味道。
与之相比,日本餐桌礼仪更加注重礼节和细致的动作,例如,日本人会用筷子夹住食物,喝汤时会发出“啊呜”声以表示尊重,或者在饭后会说“美味しい”(意为美味)等。
此外,中日两国在对待饮食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普遍认为“吃是为了活着”,对食物的选择并不太过挑剔,只要吃饱就好。
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品质和食物的新鲜度,他们认为食物是一种享受,对待食物的态度更加细致和敬重。
最后,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生活的一部分,更加强调吃和生活的联系,讲究家庭聚餐和团圆的氛围。
日本人则更加注重餐桌文化和传统,他们有许多专门的传统节日和餐饮文化,例如,日本的樱花季节会举行樱花赏酒活动,秋天会举办赏月宴等。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在饮食礼俗观念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上,还涉及到对食物的选择、烹饪方式、饮食文化以及对待餐饮的态度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反映出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饮食文化和礼俗观念,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间的互相理解和友好交往。
试论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及原因
文化长廊试论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及原因常彦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古以来,在宗教、建筑、文字、文化习俗上相互影响,但中餐和日本料理却有很大的区别且中国餐馆和日本料理店发展状况也迥然不同。
本文主要介绍中日饮食文化中的显性区别,并从世界观、餐桌礼仪、自然环境、宗教思想、外来影响等方面探讨隐性的原因,旨在引起对中国餐桌礼仪的思考和改进,加深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的认识,促进中日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区别;原因作者简介:常彦利(1990.12-),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166-02我国对饮食的重要性概括的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因为“水载舟还是覆舟”,往往就决定于温饱问题是否解决。
而且《中国民俗史》和《中国风俗通史》两本权威巨著都把饮食放在第二章介绍,可见,饮食不仅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文化传承中亦举足轻重。
中国与日本虽同为亚洲东部国家,从日本派出第一位遣唐使开始,中日交流开始变得非常密切,日本的服装、建筑、语言文字都带有中国的影子,但日本的饮食文化却是地地道道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见证,和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地理环境、宗教思想、世界观、审美观等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用餐环境、烹饪方法、餐桌礼仪、饮食结构四个方面逐一论述。
一、用餐环境从两者用餐环境来看,中餐和日餐环境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一热一冷。
中国餐馆的一大特色就是热闹。
中国人做事讲究排场,餐桌上要热气腾腾,请客吃饭以热菜为主,一种菜盛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大家要热情的相互夹菜,四川地区特色的九斗碗就是如此。
客人要给主人敬酒,主人要不停地劝酒以此表示好客。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
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
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
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
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
“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
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
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
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
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
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吉牧(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江苏连云港 222006)[摘 要]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各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待客方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及见面时的问候语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形成原因;饮食习惯我曾经在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日本独资企业里工作过数年,有过许多日本同事和朋友。
与中国同事一样,我们之间也有你来我往。
遇到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也会设宴庆贺一番。
久而久之,便从餐桌上知晓了“日本料理”的一二三。
特别在总部进修期间,与日本员工朝夕相处,了解了许多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我发现中日饮食方面除了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以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现将拙见写出,以示比较。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
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
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
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
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
“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これは自分で作ったんですよ”(这是自家产的啊);“これはなかなか美味しいですよ”(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
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
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
日本人喜爱“あさっりした味”(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
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
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焼く”(烧、烤)、“揚げる”(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
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如:焖:ふたをしっかりしてとろ火で煮る;炖:食品をとろ火でゆっくり煮る;炸:油で揚げる;等等。
有的中国菜肴为了翻译起来简练,干脆采用音译。
如:“烤鸭”译为“コーヤーズ”、“麻婆豆腐”译为“マーポートーフ”、“炒饭”译为“チャーハン”等等。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
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
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ちょうどいい所で止める”(适可而止)。
只要说一声“もういいです”(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
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
中国人则习惯“酒に酔いさえすれば何よりいい”(一醉方休)。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
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
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此为差异之三。
四、在“あいさつ”(打招呼)方面有差异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吃了吗?”,一些日本人往往对此困惑不解:怎么?已经上午十来点了,人家还能不吃饭吗?而日本人见面时通常会说“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真好呀),对方~~~~~~~~~~~~~~~~~~~~~~~~~~~~~~~~~~~~~~~~~~~~~~~~~~~~~~~~~~~~~~~~~~~~~~~~~~~~~~~~~~~~~~~~~~~~~~~~~~~~~~~~~~~~~~~~~~~~~~~语音关系,桀、傑、滐、嵥,皆群母月韵。
(5)決(见月)、溃(匣物)(见匣旁纽,月物旁转)《景帝纪》:“…大水溃出。
”颜注:“旁决曰溃,上湧曰出。
”按:“決”,水从水道中流出,“溃”指水没有规律,不遵从道路的流,故二者同源。
“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人导之而行曰決,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決。
”水从水道中流出,既包括开凿壅塞,疏通水道,也包括表示大水冲破堤岸或溢出。
《尚书•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洛阳伽蓝纪•城北》:“(左末城)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決水种麦,不知用牛。
”《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朱熹注:“決,去其甕塞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犹防川,大決所犯,伤人必多。
”《淮南子•天文》:“贲星坠而勃海決。
”高诱注:“決,溢也。
”“潰”, 水漏出或水冲破堤岸,不遵从水道,没有规律。
《说文•水部》:“潰,漏也。
”段玉裁注:“漏,当作屚,屋穿下水也。
”水冲破堤防。
五代徐锴《说文繫传•水部》:“溃,決也。
”《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水经注•河水注五》:“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
”参考文献:[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陈建初.《释名》考论[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5]孙锡信.颜师古.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6]殷寄明.语源学概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汉语大字典编缉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Textual Research in Paronyms in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Abstract: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has many paranomastic glosses 。
This paper does textual reseach in some paronym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etymological relation。
Key words: Hanshu(汉书) Noted by Yan Shigu; paronym; textual reseach 作者简介:叶慧琼(1981-),湖南省株洲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方向200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9-18120浅析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季彦秦粉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1)[摘 要]文化的共通性的根据在于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差异,尤其是各民族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及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不同。
随着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世界文化出现大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文化;共通性;差异性;实践1.引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在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递、发展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介着人与外部世界、人与社会及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
这一活动过程及其成果。
存在于多维度的文化空间之中,并在单向度、历时性的文化时间中行进着,表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这种共通性和差异性只能在创造文化的活动——实践中去寻找。
2.文化的共通性、人类性当我们以人类为实践活动主体来考察文化时,文化就显示出共通性或人类性。
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线和色调。
我们可从各民族文化中,概括出人类某些共同的文化现象。
如,任何民族都要从事生产活动,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律规范,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追求;审美观念。
从人类文化进步的历程来看、人类文化可区分为五大类型。
即:(一)采集、渔猎文化;(二)畜牧文化;(三)农耕和养殖文化;(四)机器工业文化;(五)信息智能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分别处于这些类型之中。
而且,每个民族的文化进步,也是向着同一顺序发展的。
文化的共通性或人类性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体育运动、艺术(如音乐、舞蹈等)等方面。
体育运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越来越国际化,奥林匹克运动就充分显示,各民族愿意接受同一竞赛规则。
各民族在服装、饮食、日用品等生活方式上,也很容易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
就连语言这种最具民族性的东西,也越来越通用,像英语已在国际交流中常用,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但其可能性不应排除。
文化的共通性、人类性的根据,在于共同的人类实践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是以一定的主体和一定的客体这两极的存在为前提的。
实践活动主体——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不是那种纯粹自然形成的人,而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客体的外部~~~~~~~~~~~~~~~~~~~~~~~~~~~~~~~~~~~~~~~~~~~~~~~~~~~~~~~~~~~~~~~~~~~~~~~~~~~~~~~~~~~~~~~~~~~~~~~~~~~~~~~~~~~~~~~~~~~~~~~回答“本当にいいお天気ですね”(是呀,天气真好)。
我们中国人听了往往不以为然:真是明知故问,没话找话。
五、待客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
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即使谁说 “さあ、食事に行きましょう”(去吃饭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割勘”,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
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饭通常也只吃一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弁当”(盒饭)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