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魏建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合集下载

国内法经济学研究文献索引(1983-2008)

国内法经济学研究文献索引(1983-2008)
1. 国富著 :法经 济学 》 北京 : 6陈 《 , 经济科学 出版社 ,0 5年 1 月版。 20 1
l. 7 钱弘道著 :法律 的经 济分析》 北京 : 《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0 6 1 2 0 年 月版 。 1. 8 王小卫著 : 《 宪政 经济学—— 探索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上海 : , 立信会计 出版社 ,0 6年 3 版。 20 月
【] 7 魏建 . 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及其方向前瞻[. J学术月 刊,0 6 ( ) 】 20 ,7 . [】 8 魏建 , 黄立君 , 李振 宇. 法经济学 : 础 与比较 [ . 京 : 民出版社 ,0 4 基 M】 北 人 20 .
[] 9 徐传 , 廖红卫. 法经济学学科定位 [. J经济学动态 ,0 5 ( ) 】 2 0 ,4 . 【0 时显群. 1】 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在 中国[ . J 现代法学 ,0 2 ( ) 】 2 0 ,1 .
2. 3席涛著 : 美国管制 : 《 从命令—— 控制到成本— —收益分析》 北京 :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0 6年 7月 版。 20
2. 4 黄文平著 :经 济 、 《 法律与政府政 策—— 中国改革进程 中社会现象的考察》 j 京 : ,E 中国经济出版社 ,0 6 7 20 年 月版。 2. 5曲振涛 、 钧著 :法经济学教程》 北京 : 杨恺 《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0 6 9 2 0 年 月版 。 2. 6 冯玉军主编 : 中国法经 济学 应用研究》 北京 : 《 , 法律 出版社 ,0 6 1 月版 。 20 年 0 2. 7 贾敬华著 :不 完备合 同的经济分析》 北京 : 民出版社 ,0 6 1 月版 。 《 , 人 20 年 1 2. 8 柯华庆著 :合 同法基本 原则 的博弈分析》 北京 : 《 , 中国法制 出版社 ,0 6 1 月版 。 20 年 1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济学区别开来 。
10
3、博弈与系统均衡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的 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称对策论。社会 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独特的非合作博弈,是 一个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 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 积极选择其他战略,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 种均衡。换言之,均衡是缺乏改变激励的结果。
谢谢!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讲 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三、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 四、理性选择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1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目前这 一学派在西方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中有很大 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中“理性选 择理论”,它不仅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还试图解 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 会学家J.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G.贝克尔。科尔曼1990 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为这一学派的建立了较为 系统的理论体系。
12
3、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
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 理性选择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 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 因,因而避开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 一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 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往、在群体、制度中的行动时受到后者的制约的,并在 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这就避开了宿命论和 唯意志论的两个极端。

理性选择理论与政治经济学

理性选择理论与政治经济学

理性选择理论与政治经济学近年来,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理性选择理论起源于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分支,强调个体在作出决策时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这一理论的引入对理解社会和政治行为以及经济变动的原因和结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理性选择理论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的理性选择。

它认为个体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会权衡利益和成本,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在政治经济学中,个体的理性选择意味着他们会投票支持那些与自己意见相近的候选人或政策,以期实现个人或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选择的决策行为不仅限于选举领域,在其他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同样普遍存在。

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选民行为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该理论,选民会根据自己对候选人或政策的认知做出选择。

他们会评估候选人的议程和政策主张,确定哪一个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然后投票支持该候选人。

理性选择理论引入了新的因素,如选民信息和政治兴趣,来解释为什么选民支持某个特定的候选人。

这一理论也对选民对政策变化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在经济衰退时,选民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提供更多福利的政策。

除了选民行为,理性选择理论还在解释政治家行为和政治经济学的其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治家通常会选择在大众面前承诺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以获取选民的支持。

然而,理性选择理论也认为政治家并不总是真正履行他们的承诺,而是会优先考虑自身的政治利益。

这可能导致政策的竞争性下降,以及选民对政治体系的不满。

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还包括对政策结果的解释和预测。

政策制定者会考虑选民对特定政策的反应,以确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赢得选民的支持。

理性选择理论还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某些政策难以实施,因为政治家可能面临来自各种利益集团和压力团体的影响。

综上所述,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理解,帮助解释选民和政治家在政治和经济环境中的行为和选择。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 英国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
原则、以对痛苦与享乐进行计算为基础的改革英国立
法的宏大方2案021/。8/10
4
2.1 早期的法经济学思想
2.1.2 早期经济学家的法律思想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普通施 行的刑罚如死刑、切断肢体等,都可以从增加社会福 利的目的出发,考虑是否能够用罚款的方式来取代。
2.1 早期的法经济学思想
2.1.3 经济学家对法律及法学家对经济的逐渐冷落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 典经济学的产生及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确立,经济 学取代了政治经济学,资源配置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 心问题,社会制度问题被作为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一 个既定前提被搁置在一旁,淡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另一方面,法经济学的专业期刊也越来越多,“法经济学杂 志”和“法律研究杂志”依然是主导期刊。
2、法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1)作为主流学派的芝加哥法经济学的变化。
(2)法经济学的其他流派,已不再满足于对法经济学的批评, 而是在探索建立自己的分析体系。
(3)引入新的分析工具。
(4)加强实证20经21/8验/10分析。
• 从“学术研究”转变到“教学研究”
2021/8/10
18
习题
• 1.简述法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展历程。 • 2.谈谈你对国内法经济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的看法。
2021/8/10
19
阅读书目
• Heath Pearson, Origins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Economist s’ New Science of Law, 1830-193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

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

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第一节理性选择理论概述一、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1、经济学基础从经济学,尤其是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理性选择理论具有以下假设:(1)人们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受到目标的指引。

(2)人们具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

(3)人们在选择行动时,要对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理性计算:a.不同行动对应的偏好等级;b.每一个行动的成本;c.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

(4)突发性的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说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5)理性选择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又通过下列方面决定着个体后来的选择:a.个体间资源的分配;b.各种行动机会的分配;c.在一定状况下,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性质。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的发生是行动者期望从多种可能行动结果中所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追求的是价值或效益的最大化。

2、方法论基础在方法论上,理性选择理论坚持的是个人主义。

他们强调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

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另一种是个体方法论。

他主张采用个体方法论,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是侧重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或是对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

如对各个国家的自杀率与政治变迁进行的因素分析。

科尔曼主张的个体方法论是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他称之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这种个体方法论不同于心理学和某些行为科学的个体方法论,即不是仅仅依据个人动机和倾向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而是要考虑由个人到系统的多个层次,然后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层次。

因为社会系统水平的现象虽然与个人行动有关联,但是这种现象既非凭借个人意愿产生,也不能依据个人行动进行预测。

另外,理性行动理论虽然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

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经济选择行为的研究推向精致的量化阶段以后,经济 学的解 释能力却受到越来越明显的限制。人类的选择行为无所不至,以经济利益 为目标的 选择行为也一定会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人们开展经济选 择行为时, 绝不可能只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和支配。最早对 “经济人”假定进行批 判的是德国的 历史学派 (包括新历史学派),他们认为这个假定实际上把人说成 是唯利是图的, 而否认任何良好动机的存在。
第二节 理性选择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 的拓展
• 围绕人类利己行为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研究必然导致对理性的深 入思考。 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理性及行为选择的思考都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 内涵为基础展开的。
一、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发展
• 在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借助于边际分析方法和数理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家 逐渐构 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经济学大厦,全面论证了 “看不见的手” 原理。
(二)修正 “经济人理性”的多元道 路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学内部涌现了两股强大的潮流:一是以贝克 尔为代 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扩张,二是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 学的扩张。
二、社会学理性主义的发展
• 社会学自创立之始,便高举理性主义大旗,甚至从本质而言,社会学思想的产 发展本身就是人类思维理性化的结果,是人类自觉审视自身社会生活的产物。 会学内部,建构主义和功利主义旗帜鲜明地开创了理性行为分析的不同路径, 终发展出完全不同的理论范式,及至现当代社会学理论范式跨界交流全面深入 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它们对理性行为的理解。 生与 在社 并最 的大
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第一节 理性选择范式的源流
• 在人类理性主义思维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思想改变了人们认 识世界 的方式,人类从此在追问世界的问题上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不断前进。

第三章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描述

第三章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描述

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 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 ,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 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 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 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 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 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 病所支付的钱。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为价格接收者,所以 : MR=P·(dq/dq)=P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 曲线三条线重合。
完全竞争收益图
100
80
TR、MR、 60
AR
40
20
0 012345678
TR=10q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AR=MR=P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亏损 最小化原则)
E SMC P=AR=MR
5
q
完全竞争收益-成本-利润图
140 120
MR=P 100
STC
80 60
TR
40
20
TR、TC
0 -20
-40 -60
π
0 12 3 4 56 7 8
TR=10q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STC
非理性的我们…
2、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 ”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 赌一把”。
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投票结果是,只有 少数人情愿“花钱消灾”选择A,大部 分人愿意和命运抗一抗,选择B。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1998年中⼭⼤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期理性选择理论述评Ξ丘海雄 张应祥(中⼭⼤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州 510275)〔摘 要〕 本⽂介绍和分析了社会科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起源与争论,以及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在对传统理性选择理论作出批判的前提下,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取代完全理性;承认⼈的⾏为也有⾮理性的⼀⾯;关注制度⽂化对个⼈偏好和⽬的的影响作⽤,参考狭义理性选择的概念,界定理性选择理论在何种情境之下,可以解释何种⾏为,正确处理制度与个⼈⾏动选择之间的关系,为理性选择理论圈定⼀块合适的园地。

同时指出以家庭作为⾏动单位研究中国⼈的理性选择⾏动,可能是理性选择理论本⼟化的⼀条途径。

〔关键词〕 理性选择 有限理性 狭义理性⼀、理性选择理论的起源与争论在社会科学中,⼏乎所有的理论都隐含着对社会⾏动者是理性的还是⾮理性的预设。

亚历⼭⼤(Alexander,J.G.)指出,有关⼈的⾏为的理性和⾮与理性⼆分法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到底是⾃私(理性)的还是唯意志主义(⾮理性)的;⼈对待世界的态度到底是纯粹⼯具性(理性)的还是规范和道德(⾮理性)的;⼈到底是根据效⽤最⼤化⾏动(理性)还是被感情和⽆意识的欲望所⽀配(⾮理性)。

〔1〕不同学科或同⼀学科内的不同理论的分野主要源于对⾏为的不同假设。

格雷鲁维特(Granovetter,M.)认为经济学与社会学最⼤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们为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们为何不作出选择。

〔2〕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对⼈的⾏动持理性(经济⼈)的假设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亚当?斯密认为⼈的理性在于他在各项利益的⽐较中选择⾃我的最⼤利益,以最⼩的牺牲满⾜⾃⼰的最⼤需要。

个⼈利益最⼤化是通过交易实现的。

⼈们在追逐⾃我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会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3〕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理性⼈的假定。

他们对⼈的⾏为的假定包括以下⼏个⽅⾯的内容:个体的⾏动决定是合乎理性的(指为达到⽬的⽽选择的⼿段);个体可以获得⾜够充分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完全信息假定);以及个体根据所Ξ本⽂1997年10⽉28⽇收到811中 ⼭ ⼤ 学 学 报 1998年获得的各⽅⾯信息进⾏计算和分析,从⽽按最有利于⾃⾝利益的⽬标选择决策⽅案,以获得最⼤利润或效⽤(利润或效⽤最⼤化假定)。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全面的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主张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基于自身的偏好和利益进行理性的计算与权衡,从而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从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回顾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理性选择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成果。

本文还将对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包括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实证研究的困境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对话与碰撞等,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通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全面述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该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起源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并逐渐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理性行动者、偏好最大化、选择约束和结果预测四个核心要素。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行动者是理性的。

这意味着行动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并基于自身的偏好和利益来做出最优选择。

理性行动者具备完全的信息和计算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各种选择的可能后果。

理性选择理论强调行动者会追求偏好最大化。

这意味着行动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体系,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满足感的行动方案。

偏好体系可能是多元的,包括物质利益、社会地位、情感满足等多个方面。

再次,理性选择理论指出行动者的选择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这些约束可能来自于行动者的个人条件、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

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

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作者:孙杨来源:《卷宗》2011年第10期摘要:法律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的法律分析是法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

就法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言,经济的法律分析要比法律的经济分析更为重要。

本文就法律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的法律分析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法律的经济分析;经济法律分析理查德·波斯纳认为:法经济学的内涵就是对法律的经济分析。

而科斯则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其实只是法经济学中的一小部分。

法律系统在社会中的运行而对同在社会中的经济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1、对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在二十世纪30 年代,美国法学家批判兰代尔法学的教条主义思想,引发了法律的现实主义运动。

法律现实主义学者认为:由规则来决定案件的理论是愚弄人与法官的。

法律的现实主义研究重点在于对司法人员行为选择的研究与分析。

因此,法律的规则不是由法官进行判决的,也不是法官判决的基础。

法官的司法判决是由情绪、直觉及偏好等各种因素综合决定。

司法活动想要得以顺利的开展,法官首先要熟悉法律的历史、社会及经济的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这就说明:法学不单单是依靠对自身领域的研究与理解就可以掌握法律的本质。

对于法学研究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就需要结合各种学科。

其中,法学与经济学就像是纸币的正反面,具有天然的联系。

因此对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很多法学家开始研究经济学中的某些内容。

在法律出现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很多人开始质疑、批判传统的法学研究。

在1973年,波斯纳法官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提出了在法理学的基础上,探求法学与经济学的融合的主要途径。

这本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理论成果,并创建让人信服的理论范式。

美国是法经济学的起源地,在受到美国学术界严重影响的法经济学,处于翻译和介绍阶段的中国能看到和研究的绝大多数文献只是出于对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界定。

而且,这些文献基本上都被局限与波斯纳范式单项论的基础上。

因此,由于波斯纳的理论的倾向让很多人都忘记了法学与经济学的边界,忽视了另一半的重要性,即经济的法律分析。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引言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该理论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认为人们会在特定环境下作出最优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重点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其现实应用,同时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理论阐释理性选择理论源于经济学,其特点是强调人类行为的自利性和最优化。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选择时,会根据自身偏好和可用资源,对各种可能的结果进行权衡,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理性选择理论模型包括:期望效用理论、成本效益分析、博弈论等。

这些模型为我们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现实应用中,理性选择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如市场交易、政治投票、社会互助等。

它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行为动机以及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过程。

现状分析近年来,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并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例如,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社会科学的兴起,为理性选择理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证依据和微观基础。

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复杂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也为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然而,理性选择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该理论往往基于严格的假设条件,如完全信息、无摩擦市场等,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条件往往难以满足。

其次,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如情感、价值观和习惯等,显得力不从心。

最后,该理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适用性也受到质疑,因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启示与建议理性选择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时,应人们的目标、偏好和决策过程,并尽可能地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并尝试从其他学科和视角寻求补充和完善。

针对当前研究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放宽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条件,使其更具有现实性和解释力;其次,加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以拓展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范围;最后,情感、价值观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中的作用,为理性选择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作者:周长城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一改对经济学方法冷漠的态度,开始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颇为注意,并把它们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

[1]而今天,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是社会学界的新趋势。

最为著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her)的研究,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人假设,即寻找最大利益的理性代表之假设,解释人类的行为,坚信市场机制能够比其它人为组织更好地解决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则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的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理性选择理论的出现说明当今社会科学的研究呈跨学科态势。

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贡献应分别归功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门不同的学科。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最早始于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的《交换的社会行为》,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它理论重新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

霍曼斯的开山之作为学者们在以后的社会心理实证研究中提供了社会交换的理论基础,随后,布劳(Peter Blau)在其著作中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

[2]政治科学引进理性选择理论几乎与社会学同步,首先是阿诺(Kenneth J.Arrow)把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福利经济学,其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之中。

虽然此书发行于1915年,但是由于领域的限制,没有在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阿诺的学生唐斯(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涉及了政治系统,唐斯的著作反映了新古典经济学在政治科学中更广泛的应用。

布坎南和塔洛克的《赞同微积分》、奥尔森(Mancur Olson)的《集体行为的逻辑》相继问世,同时《公共选择》期刊出版,这些都说明学者们在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地使用了理性选择理论。

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

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
# "
别来讨论以上的各种情况, 以说明个体的理性和 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理性选择行为, 根源于 收益和风险的比较。在现实经济中, 个体在处理 每一项交易时, 风险和收益会促使他进行认真的 理性思考, 他要对市场的信息和环境的不确定性 进行调查和分析, 面临投资选择时, 他要了解市场 供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要考虑是否以契约、 合同 的形式与他人或机构缔结伙伴关系, 要从成本核 算的角度对交易价格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成交。 无疑, 这些过程是理性抉择, 存在于一切经济领 域, 可以理解为理性选择的一般行为规则。但是, 市场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干扰个体的理性选择, 当 个体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无法对风险和收益作 出清晰的判断时, 他就有可能放弃理性思考而在 感情机制的作用下作出选择。这里所说的感情机 制, 是外部环境诱导、 直觉判断、 历史经验、 从众心 理等的综合体。例如, 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 % 的选择时, 他会根据事件 & 与 % 的相似性, 以事 件 & 的选择方式来对 % 作出选择, 或者是根据以 往的经验而直接作出选择, 或者是依附他人的选 择而采取从众选择行为, 或者是按照社会舆论和 专家意见所导引的选择路径进行选择, 等等。显 然, 这种放弃理性思考而依据感情机制的选择行 为, 在金融市场中尤为显著。 那么, 我们在理论上如何概括个体的选择行 (’
% 下面, 我们分 现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的转化。
择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属性, 这种分析方法便显 得有点不恰当了。本文将根据人们在经济活动中 的实际选择行为, 分别对个体和群体的理性、 非理 性选择行为展开讨论。
二、 个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行为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涉及理 性选择和非理性选择的相关问题作出一些理论说 明。如上所述, 主流经济学对理性选择的理解, 包 含着行为偏好的一致性和追求效用最大化两层次 的内容, 这些内容 通 常 涵 盖 于 “ 经 济 人” 概念之 中。经济学强调效用最大化是理性实现的前提, 舍此则非 理 性; 也 就 是 说, 主流经济学的 “ 经济 人” 概念不仅反映个体的抽象性, 而且不包含选 择行为的非理性。与此不同, 构筑行为经济学理 论基础的心理学, 则一般倾向于将理性选择解释 为认知或理智过程, 而将非理性定义为靠感情机 制作出的选择, 至于人的效用最大化能否在选择 中实现, 则是不予深究的。因此, 当行为经济学把 心理学引入经济分析时, 他们能够将分析对象锁 定于个体的非理性选择。 经济学和心理学都认为理性选择取决于思考 过程。威廉・詹姆士曾将理性视为 “ 推理的特定 思考过程” ; 赫伯特・西蒙曾坚持认为应该将理 性广义地界定为对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

经济社会学教案和教学日历、大纲、讲义

经济社会学教案和教学日历、大纲、讲义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经济社会学教学日历和教学安排2015-2016年第一学期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马永方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英文名称:Economic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205j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开课学院:文法学院课程内容简介1、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范式。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对理性选择及经济生活、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交换行为及消费、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及文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论述。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教材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经济社会学》,主编周长城,2011.8主要参考书: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205j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学时总学分:3学分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显学,当今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系都为本科生开设了经济社会学课程。

本课程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学、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交换行为、消费行为、经济制度、企业及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文化·网络及经济等内容。

致力于法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魏建教授

致力于法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魏建教授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摘要:魏建,1969年7月生于山东博兴。

1988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律学系。

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1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3年8月从广发证券博士后工作站顺利出站。

2002年8月作为“引进人才”到山东大学工作,同年9月从助教破格晋升为教授。

魏建教授主要从事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本市场研究。

现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法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兼任“法经济学论坛”秘书长。

研究特点在于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点,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致力于理解在一定制度环境下的人类行为。

主要学术成果集中于法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国制度转轨过程中特殊制度及其变迁的研究、企业行为研究等方面。

其中,法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为山东大学在法经济学领域获得领先奠定了基础,是山东大学法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并因此获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主要著作有《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人民出版社,2004)、《管理层收购的成功之路》(人民出版社,2005)、《购并...。

理性选择理论的演变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理性选择理论的演变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理性选择理论的演变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徐兴祥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6)006
【摘要】作为法经济学理论基石的理性选择理论,其形成和演变在于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以及不断修正这一基本假设.博弈论承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突破了信息完全和市场充分的假设,将信息成本和对策成本纳入到了理性选择的影
响因素中,扩大了理性选择理论的适用范围.而行为法经济学从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这一崭新的角度,弥补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不足,揭开了法经济学的新一轮发展.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徐兴祥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9
【相关文献】
1.关于犯罪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一些探讨 [J], 赵明
2.实验经济学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挑战及贡献 [J], 黄锫
3.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汇 [J], 周长城
4.理性选择理论的价值观体系研究——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J], 崔绍忠
5.法律经济学逻辑起点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内涵、反证及其补充 [J], 黄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解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发展与论争

理解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发展与论争

Understanding Rational Choic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Debates
作者: 邢瑞磊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理性选择理论;简单理性;充分理性;价值合理性
摘要:理性选择理论以韦伯的“工具理性”和“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为起点,考察政治领域的各种政治行为,构成了现代政治科学的一个主流理论。

然而,由于过于追求理论的简洁性,理性选择理论忽视了诸如制度和文化等制约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而陷入到理论驱动而非问题驱动的问题之中。

实际上,在理性选择理论发展和争论的过程中,随着“理性”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充,现在的理性选择理论已经可以把文化和制度因素纳入其中,构成了一种以个体工具理性为基础,同时亦能考察个体“价值理性行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如今,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理性选择理论,不仅成为比较政治学的三大理论范式之一,还为学界推动人类行为与制度研究的整合性问题提供了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更对法与经济的 关系有深刻 的
理解, 他指出法律关 系不 过是 社会经 济关 系的 反映,
法律所集中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正是科学 认
识法律制度的首要前提。 美国制度学派的研究形成了法经济 学的第一 次浪
潮 ½ 。凡勃伦在 激 烈地 批 评边 际 主 义经 济 学的 基 础 上, 强 调 制 度 对 行 为 决 策 的 影 响 和 社 会 的 利 益 冲 突 ¾。康芒斯的 5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6 和 5 制度 经 济学6 对后来法经济学研究具有重 大影响。康芒 斯认 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决定一般经济秩序的合
之后, 卡拉布雷塞、阿尔钦的工作 展现了在传 统 法学领域 )) ) 侵权法、 产权 法进 行经 济分 析的 成果。 由此吸引大批经济学家 ( 如德姆塞茨) 和法学家 ( 如 波斯纳) 进入法经济学领域, 尤其是芝 加哥大学法 学 院的学者致力于法律的经济分析, 成 绩卓著, 声誉 鹊 起, 形成了法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70 年代之后 法 经济学迅速 发展, 成 为美 国法 学院的 主流 研究 领域, 同时法经济学也开始国际化。
º Rowley, Charles K . , Public Choice and the 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 In Nicholas Mercuro ( ed. ) , Law and Economics, Boston: K luwer A cademic Publishers, 1989, pp. 123 ) 173.
X 本文是在我的博士论文 / 当代 西方法经济学分 析范 式研究0 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此 特别感谢我 的 两位导师何炼成教授、黄少安教授 的精心指 导。当 然文责自负。
XX 魏建, 1969 年生, 经济学 博士, 山东大学经济 研究 中心教师, 现在广发证券公司理论 经济学博士后 流 动站工作。
自 80 年代 中期 以来, 法 经 济学 进入 了一 个相 对
# 102 #
平稳的持续发展阶段。一方面, 法经济 学的影响 日趋 扩大。从事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越 来越多, 美国 政府 也要求对政府法令进行成本收益分 析。法经济学 已经 成为当代西方法学研究中不可忽视 的重要派别; 另一 方面法经济学的内容也在发生重大 变化: 一是波 斯纳 等人为代表的主流法经济学在批评和 质疑下对 / 效率 主题0 做了一些调 整以 增强假 说的 现实 性和预 测力, 并且通过加强实证分析和运用新的分 析工具 ( 如 博弈 论的应用) 的方式提高理论解释力; 二 是逐渐形 成了 一些非主流学派, 如制度法经济学 派、奥地利法 经济 学派等,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对法经 济学的批评, 纷纷 探索建立自己的分析体系。但由于除新 古典经济 学以 外的经济学的成熟程度还不能为其对法 律进行分 析提 供足够的工具, 因此这些学派目前只是 提出了一 些基 本的观念, 离系统分析还有相当的距离。
分歧, 有的 侧重于研究法律政策制定过 程中经济学 的
作用, 有的侧重于研究与法律相关的 经济现象, 还 有
的于重学综
法侧与经济学的理论 与方法研究 双
方共同关注的 问题 ( 如对公 司治 理的研 究) 。大致 上
可以将上述分歧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是指对 社
会中法律现象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的研究, 不仅 从
½ 同上注。 ¾ 凡勃伦: 5企业论6 , 商务 印书馆, 1959 年; 5有 闲
阶级论6 , 商务印书馆, 1964 年。
# 1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1 期
理规则的构成要素, 他综合经济 学、法学、伦理学 以 及实用主义哲学形成了他的制度经济学。
法经济学的第一 次浪 潮在 20 世 纪三 四十 年代 很 快就衰落了。法经济学的真正 勃兴是 在 20 世纪 60 年 代以后, Mackaay 称之为法经济学的第二次浪潮。
#学术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X

建X X
一、前 言
法经济学 ¹ 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 美国兴 起的一 门
边缘学科。它是法学和经济学交叉的 产物, 特色就 是
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 对法经济学 最
普遍的界定为 / 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 法来检验法 和
法律制度的形 成、结 构、演 化和 影 响0 º 。但也 存 在
二、理性与理性选择理论
( 一) 理性 理性概念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 的概念, 是一 个从 核心逐渐向外扩展的概念体系。核心层 次的理性 是纯 粹的形式理性, 认为人是其目的的 理性最大化 者, 目 的外生于决策过程, 对实现手段的惟一 要求就是 它能
¹ 波斯纳: 5法律的经 济分析6 , 中国 大百科 全 书出版社, 1997 年。
究法律 体系下行 为人的 反应及 其对资 源配置 的影响。
这些研究又可以分为 / 实 证0 和 / 规范0 两部 分, 前
者是用经济学研究实际法律规则的效 果, 后者是用 经
济学选择最有效率的法律规则 » 。不论 是广义的理 解
还是狭义的理解, 二者共同的观念是: 对法律的理 解
不能仅局限于法律本身, 而应该看到法 律不过是社 会
比自我利益最大化更进一步的是将 追求目标限 定 在经济利 益 甚至 仅是 货 币化 收益 上 的财 富 最大 化 理 论, 它认为 行动的惟一目标就是最大化 行为人的经 济 利益。将追 求 目标 限定 为 货币 收 益或 转 化 为货 币 收 益, 虽可以避免人际之间效用比较的 困难, 能够更 为 准确地判断行为的行动选择, 但同时也 限定了理论 的 使用范围, 非市场制度由于缺乏可以通 约的计量单 位 使用这个假设就有困难 º 。
» Hovenkamp, Herbert, Law and Economics in the Unit ed States: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19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pp. 331 ) 352.
¼ Mackaay, Ejian, History of Law and Economics, Http: PPwww. Lawecon. lp. f indlaw . com, 1999.
1960 年科斯受 聘于 芝加 哥大 学 并担 任 1958 年 创 刊的 5法经济学杂志6 的编辑 。之 后在 / 经 济学帝 国 主义0 的大 背景下, 在科斯等人的努力 下, 法律的 经 济分析被一般化, 现代法经济学诞生。
在科斯之前的法经济学被波斯纳称 为 / 老法经 济 学0 ¹ , 这一时期 的分析 主要 集中在 垄断 等问 题的 研 究上, 还没有将其一般化。之后贝克尔 的工作使经 济 学分析工 具具 有了 普遍 适用 性。科 斯在 1937 年 发 表 了 5企业的 性质6 一文, 提 出了 / 交 易成 本0 概念。 1960 年科斯发表了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5 社会成本 问 题6 , 标志着现 代法 经济学 的诞 生。文中 的思 想被 归 纳为 / 科斯 定理0 。科 斯不仅 在理 论上揭 示出 对法 律 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而且展示了对 法律进行经 济 分析的方法, 即交易成 本方法。 5 社会 成本 问题6 一 文使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一般化在方法上成为现实。
º 主流法经济学主要是指由 波斯纳领 导的坚 持 / 效率 主题0 以新 古典 经济 学为 理论 观念 和 工具的法经济学, 因此又 称为新古 典法经 济 学。有时也被 称为 法经 济 学的 芝加 哥 学派, 但这可能不太准确, 因 为科斯、施 蒂格勒 和 波斯纳之间也有分歧。
使目的实现 达到 最 大的 程 度, 至 于如 何 实 现没 有 规 定。形式理性是外延最大的理性, 能包 含在逻辑上 符 合手段与目 的一 致 性的 所 有行 为, 是 其 他 理性 的 基 础。
法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进行的 最为深入 的领 域, 综观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 在当代的 发展 历程 , 可以 看 出这 实 际上 是一 个 理 性选 择 理论 的 应 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和反 思 的 过程, 是 经济 学 以 理 性选 择 为 依 托、深入到法律领域中, 对法律规则的 形成以及 既定 法律规则下 的 行为 反应 进 行分 析。 在这 个 分析 过 程 中, 既展现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学术 魅力, 又暴露 出了 它的局限。因此对法经济学在当代的发 展轨迹进 行评 述, 选择 / 理 性选择理论0 这个视 角, 不仅具有 相当 的学术高度, 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 法经济学 的学 术演变规律、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 准确的预测, 同时 也能够检验 / 经济学帝国主义0 的成败 得失, 为经 济 学的发展提供启示。
自我利益最大化理论更进一步, 将 追求的目标 限 定在 了 决 策 者 的 自 我 利 益 上 ¹ , 这 可 以 追 溯 到 亚 当# 斯密的 / 经济人0 假 设。自 我利 益 最大 化理 论 在 经济学理论中使用的时间最长, 也是最 易被理解的 理 性假设, 在 / 经济 学 帝 国主 义0 中 得 到了 最 好 的 体 现。
预期效用理论是更进一步的理性 判断, 是现代 经 济学广泛使用的理性假设。它依然认为 目的外生于 决 策过程, 强调行为 与目 的的 一致性。 但是, 它: ( 1) 将决策者的效用作为追求目标; ( 2) 行为选择限定 在 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上, 决策者 须比较不同 行 动方案产生的不同效 用水平; ( 3) 引入 了不确 定性, 要求决策者比较不同概率分布下不同可 选方案之间 的 预期效用; ( 4) 最 为重要 的是, 为 使比 较可以 进行, 要求效用函数具有通约 性 ( Commensurability ) 、可传 递 性 ( Tansitivity) 、占 优 性 ( Dominance ) 和 偏 好 不 依 赖 于选择程序的无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