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李海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1-0037-04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

蒋录全1,吴瑞明1,刘恒江2,李海刚1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中国上海200052;2.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上海200050)

摘要: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且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的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方法论原理指导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构建了一套涵盖12个因素、46个子因素和97项显性观测指标的五层测评体系。对指标权重、集群边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等的分析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操作是方便、可行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4.6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它在繁荣我国地方经济中已经形成规模性的重要力量。如何科学有效地测评产业集群竞争力以及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一直是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评述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是一个新领域,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衡量的过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与测评指标逐渐细化,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也日趋复杂。现有的研究基本趋于两个方向:

!解析集群的竞争优势,从规范角度来分析;"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收集产业集群各方面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定量演算分析。

!.!定性评价(规范性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评价主要集中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评价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质量水平,从而得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概况。波特最早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构建钻石模型,开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并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波特钻石模型的静态因素分析方法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1]。Feser(2001)则考虑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诸多动态影响因素,从生命周期(时间,Time)、地理(空间,Geography)和关联关系(Linkage)等三维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Mitra(2003)认为产业集群有11维属性:地理范围、密度、宽度、深度、活动、跨度、领导能力、发展阶段、技术、创新能力、产权结构等,综合这11个方面的能力表现,就可评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情况。定性评价的特点是主观性较强,所得的结果也比较模糊,一般难以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进行明确定论。

!."定量评价

基于定性研究成果,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都在尽力探索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Padmore and Gib-son(1998)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GEM(Groundings-Enterprises-Markets)模型,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但GEM模型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而企业之间的作用恰恰是集群获取技术创新、外部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品牌等竞争优势的关键,它也缺乏总得分的明细评价标准,难以评价和比较大量不同种类集群的竞争力。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上也得到一定的应用,该方法对统计资料依赖比较重,在传统产业统计资料支持下的投入产出法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1]。

我国有些学者秉承了国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一些方法,在定量研究上也作了不少探索。郑海天,盛军锋[5]通过对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构建了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集群竞争力,并进行了实证。虽然他们的工作略显不足,但在集群竞争力评价上做出了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

!.#定性评价

指标体系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评价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也可以应用此方法来评价其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结构变动性大、边界比较复杂等复杂特性,而需要科学理论和指标设计方法论来指导,以及综合运用规范性分析与定量演算工具,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解剖和系统分析,并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I.26,No.1

Jan.,2006

!收稿日期:2005-01-24;修回日期:2005-07-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371075、70571052)资助。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方法论原理根据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的原理,要了解一个系统,!明确该系统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组成成分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进行环境分析,明确该系统与所处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何等;#通过直接综合或统计综合的方式,把局部认识提升为整体认识。这就是系统科学中“分析—重构”方法论的基础。

基于此方法论内涵,笔者提出了适用于现状和趋势分析的指标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命名为: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其中,“影响主体”是指:被评价系统所处环境中能够对该系统状态发挥影响作用的行为者,“系统结构”是指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之所以先从影响主体分析入手,是为了可以首先通过情况调研,获得一个对被评价问题宏观、整体的概况了解,避免在研究初期就陷入系统微观结构的理论探讨,从而有利于由浅入深地把握系统特征。在实际操作中,这两方面工作也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并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

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确定影响系统状态的外部主体都有哪些。在涉及人类行为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可以将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结为信息的沟通,根据业务往来的单据判断是否发生信息交流,以及交流的程度,从而确定能够对当前系统状态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主体。"分析各主要外部主体都是通过何种方式对当前系统发挥影响作用的。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是明确各个外部主体在与被评价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各采取了哪些行动,这些行动的特点是什么,属于何种性质的活动等。通过对不同行为主体所采取的不同行动进行归类总结,便可得到各主要外部主体对当前系统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被评价系统进行结构分解。首先对被评价系统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把系统分解为不同组成部分,以便有针对性地简化系统分析。可以采用的手段包括:自顶向下层层分解,流程遍历分析等,主要侧重于针对被评价系统概念本身的分解,类似于目标管理中总目标的层层细分。$构造描述系统特征的分析框架。将外部主体对系统发挥影响的途径、方式作为第一维,将被评价系统的组成成分作为第二维,构造二维分析框架,并根据每一组可能的横纵向交叉组合,具体分析可以采用哪些显性的、可测量的指标进行描述,从而得到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集群竞争力系统分析与指标体系设计

".#产业集群竞争力系统分析

3.l.l影响主体确定

产业集群既是一个有组织结构性的生产系统,也是非正式的市场集聚体,其发展绩效受到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与制约,一些内在于集群的企业,还有一些与集群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关,也有的直接来源于政府的干预,然而,增强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还是通过市场渠道去有效竞争,行业协会与市场中介对于推进集群内市场信息流通和共享,激活集群市场竞争,发掘市场新机会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集群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其他外部作用力量,比如外部竞争对手、外部投资者、外部客户等都是通过这三种主体对集群发挥作用。

3.l.2产业集群竞争力分解

系统科学理论在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时,强调的是整体概念,即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组成元素(主要是企业)、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功能发挥等三个属性有关,组成元素的质量水平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基础(Chiies and Meyer,200l)。产业集群是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具备很强的结构能力。Jirg Meyer(2003)提出产业集群的系统竞争力(Systemic Competitive-ness)概念,并从四个层次来剖析集群的竞争力: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和兆观层次。微观层次竞争力表现在企业的提高效率、质量、灵活性、企业创新等方面;中观层次竞争力表现在集群的出口、基础设施、集群氛围、教育和技术能力、集体行动等;宏观层次的竞争力表现在当地政府政策与行为、法律环境、经济和文化水平等;兆观层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集群面对全球竞争的区域品牌、外部竞争等方面。由此可看,产业集群竞争力可以分为企业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有显性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之分,显性竞争力具体表现为集群企业的规模、效率、创新水平等;潜在能力是集群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的力量,分为可持续性和抗风险两个方面,二者具体可用集群企业的平均水平来衡量。结构竞争力则包括基础结构(集群组织的静态条件属性)和组织结构(集群组织的动态表现)(表l)。

3.l.3主体的作用方式及内容

3.l.3.l政府———公共投入、管理协调、政策引导。政府行为一般首先在于为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划拨土地、投入资金、建立基础设施、给予税收优惠等,稳定的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降低集群交易成本和赋予集群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政府参与集群管理,制定一些正式制度,以解决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最后,提供金融、生产、创新、教育和培训等服务,公共采购,鼓励融资体系,以引导企业行为有利于促进集群和良性竞争互动的环境,培育优势集群,加快区域发展。

3.l.3.2企业———生产经营、竞争合作、集体学习。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集群发展的质量基础,企业的扩张和新企业的出现是集群成长的基本形式。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联接及其之间基于信任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保持集群结构稳定的关键,企业家精神、“干中学”的默会知识学习和传播等企业集体行为又是提升集群技术能力的内在核心动力。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企业可激发集群的学习网络,从而保证企业之间的技术传导和共享、信息交流、联合RSD等,并形成集群创新系统。

3.l.3.3中介组织———沟通信息、制定标准、开拓市场。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与市场中介,它们的行为方式,包括协调管理、制定行业标准、促成企业的联合行动等,保障了企业的信任、邻近性、高技能劳动力的集中、技术扩散和溢出,是获取集体效率的关键,有利于减少集群的市场交易成本,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培育社会诚信体系,并进行统筹规划,将分散经营的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集群组织化程度。市场中介对于推进集群内市场信息的收集、编译、流通和共享,激活集

83经济地理2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