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三章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 自我提升
自我暴露
• 自我暴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
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 自我暴露应注意的问题:
对等原则 循序渐进 不可强求 分清场合、对象 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爱好与需求,有针对 性和准备性的暴露效果更佳。 存在性别差异
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对对方形成的 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 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们根据间隔段 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
十个好,百个好,一个不好全遮了。
光环效应
•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 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 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 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 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以偏概全)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
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的看法。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 法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卢钦斯“内向—外向实验”
卢钦斯“内向—外向实验”
设计了两段描写一个叫“Jim”的男孩一天的活动。
E(extroversion): Jim和同学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
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
I(introversion):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荫凉的一边,
表情这种符号在人类中具有相当高的认同感。
2、对人格的判断
认识他人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他人并顺利与 之交往。
中国传统的知人之道有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 考验和世态炎凉的考验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别人的人格。
三、自我知觉
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你是怎样认识自己的?
1、自我知觉的理论
a、米德(1934):在互动角色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由于信息纷繁,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要尽量“省 力”,所以一个人的“中心品质”往往决定他给别 人的印象。
1、寻找有意义的印象
品质特征+背景=意义
中心品质可能会因人而异,因角色而异,因文 化而异。
2、注重显著性信息
背景中的显著信息易受重视,负向效应(消极 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
在商店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等。
结果:
E—I:78%的人认为Jim友好热情。 I—E:18%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只E: 95%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只I: 3%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第二节 知觉他人和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二、知觉他人的内涵
三、自我知觉 四、社会知觉的偏差
2、自我知觉的内容
a、态度的自我知觉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的作用 图式”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 经验不同 , 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 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 图式 ” 结果 。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图式” 概念来解释这 一现象。 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是通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过过去经验形成的一套有组织、 过过去经验形成的一套有组织 、 有结构的理论和 经验模式。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 经验模式 。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它对新输入的 信息起解释作用, 信息起解释作用 , 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 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2-1P118)。 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2 118)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学会以图式和表象指代具体的对象,
用语词和数字去认识事物
发生认识论
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后,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后, 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 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就会认为一切都 不好。 不好。 人们初次相见,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喜欢不喜欢对方的 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 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 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 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 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 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人 们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作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 们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作肯定评价 。 这类现象叫 光 环效应。 环效应。 “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 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第4章社会动机 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 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理和社会⾏为的原因和⼒量。
传统的个体⼼理学把个体理解为⾃然⼈、⽣理的⼈,即使在谈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的⽣理需要⽅⾯来谈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为 需要是个体在⽣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种主观现象,⼀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的的⼼理活动。
动机必有⽬的,⽽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具有相同⽬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去达到不同⽬的。
动机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为,⽽⾏为的结果⼜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理,动机的产⽣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为。
但动机与⾏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为来追溯、窥察动机;⽽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的⾏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 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来确定: (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的⾃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类所特有的,在⼀定⽣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本主义⼼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我实现的需要。
⽣理需要是基础的⾃然动机,其它⼏种为社会动机,满⾜⾃我实现的需要是⼈类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般动机。
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为起着⽀配的作⽤;其它对个体⾏为不起⽀配作⽤的动机为⼀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主导动机。
四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2011.10
5、自我价值保护引发的偏差
1)证实偏差
人们既有的观念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2)后视偏差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 上更为精确。
2011.10
3)虚假一致偏差(投射)
人们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2、中心特性的作用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特性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 整个印象,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中心特性。
阿希(Asch,S.1946)实验:
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聪明、熟练、勤奋、冷淡、坚决、实干、谨慎 (热情:“慷慨大方”、“快活”、“幽默” 冷淡:“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利十 足”) 把“热情、冷淡”换成“文雅、粗鲁”,差别不明显。
2011.10
3、加权平均法则 •安德森(Anderson)认为,信息的成分首先是
主观上权衡,以便反映依情境而定的信息的主
观重要性。
2011.10
(三)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最先的信息对人
形成印象的强烈影响。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最后接受的信息
2011.10
J.M.Darley R.H.Fazio,1980指出这一效应的关键步骤:
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种期望 知觉者按照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 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这一行动 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做出反应 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一致。
2011.10
纠正:
知觉者对目标人物的期望进行“补偿”或反向形成
总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6.37
11.60 2.17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社会知觉是我们对他人行为、意图和性格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主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等领域的知识。
在本文中,将探讨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认知因素:1. 观察: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言等来获取信息。
观察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它提供了我们对他人的起点了解。
2. 首次印象:首次印象是指我们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形成的印象。
它受到外貌、言行举止、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并会对我们进一步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3. 期望: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假设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操作受到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二、情感因素:1. 情绪状态: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可能更倾向于对他人行为给予积极的解释。
2. 共情能力:共情是指我们能否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
共情能力对于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三、认知偏见:1. 一致性偏见: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寻找与我们已有认知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削弱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2.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我们错误地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他们个人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效应:1.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的预期和期望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
当我们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2. 群体刻板印象:群体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某一群体的普遍印象和对其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刻板化看法。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 自我确认偏见:我们往往更信任和接受与我们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信息。
个人观点和理解:社会知觉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建立对他人的认知框架。
心理学-社会知觉2
•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指人们人们 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它 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长相、表情、 姿态、身材、年龄、服装等方面的 印象。
•第一印象有“先入为 主”的作用,它不仅影 响到后来的印象,同时 也会影响到对该人采取 的态度及行动。
大量的动作——身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所做的动 作(触摸、摩擦、抓弄)——表明情绪的唤起, 动作的频率越大,唤起或紧张的水平越高。
较大幅度的动作,包括整个身体的移动,也能提供 信息。(“威胁”“欢迎”)
手势是一种揭示人内在情感的特殊通道,但同一手势在不同 文化中有不同含义,所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触摸——触摸传递出的信息受很多因素影响:触摸对象、触 摸性质(时间长短、部位、温柔或粗鲁)、情境(商业、 社会情境、医生办公室)
(3)觉察者与被觉察者的关系 熟悉程度(沟通程度) 情感卷入程度
--越熟悉,情感卷入度增加,对信息 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越低,使人们的 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3.2 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2)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3)晕轮效应(halo effect) (4)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
——丹尼尔·戈尔曼
•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与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二)光环效应(halo effect),也叫晕轮效应 • •(三)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对人或事 物进行归类,明确对我们的意义,使自己行为获 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 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 特性的过程。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第3章社会认知
二、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从知觉主体看 从知觉对象看 2.情境因素
三、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
1.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 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 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 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 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对某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 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如看到一个人举止热情大方,便容易得出其聪明、 慷慨、能力强的结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二、社会认知的内容 (一)对自我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的认识和评 价。 对自我的认知既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又带有一定的客 观性。 一方面,个体的知识经验、性格、意图等因素会影响 自我对自身的情绪、人格、动机、行为等综合社会属 性的感知和评价;另一方面,个体也经常从周围其他 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即他人经验)认识和审视自 我。 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
(八)自我中心偏差
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九)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 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开脱的倾向,被称为自我 服务偏差,也叫自我提升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偏差
认知启发: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 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 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 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 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童 梦 奇 缘
(三)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 较方式也不同。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加工整合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人 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 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 研究表明,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进入能 允许他按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的社会情境 (Snyder & Gangestad, 1982)。 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们形成准确的印 象 使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对待我们。
青春万岁
3 自己的内部标准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
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the ideal self):我们想成为的人 应该的自我(the ought self ):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 的人 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 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 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 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 义的特性。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心理学第二讲 社会知觉
第一印象的特征
表面性
片面性
类化(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的作用:是以后人际交往
的基础
2 印象形成的基本原则
;评价的一致性:在判断、评价一个人的时候, 人们趋向于把它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 评价的中心性: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一些基本 纬度)来评价一个人。
奥斯古德发现,围绕三个基本范畴:评价(好坏)、
(2)认知对象的客体因素 魅力:个体的魅力包括外表、行为反 应方式、内在的性格特点。美貌和友 好的态度都有利于增强魅力,形成认 知偏见。 印象整饰: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 各种印象的过程叫印象整饰。 人们常常试图通过“表演”,即强调 自己某些属性、隐瞒其它属性,控制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影响社会认 知。
夸张的面部表情
笑得更多、更开,过分悲伤等 说谎时的微笑和没有说谎时的微笑 肌肉组织的运动不同 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
(二)印象形成
1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 对方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来源:外表是被首先知觉的重要信息, 主要包括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 龄、服装等信息;其次是社会身份;最 后是内在因素,如才华、性格等 评价维度——好坏
腿的姿势: 4字搭腿坐姿——争辩或竞争性态度 站立时的别脚姿势——拘束,缺乏自信心
(4) 辅助语言 辅助语言中包含多种意义,尤其是情 感意义 音量、语调、节奏、停顿都带有一定 的信息 (5) 人际距离
*识别谎言 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非言语特征 音调升高 犹豫、更长的停顿 更多的言语错误 目光特征 更多的眨眼 与他人目光接触较低或较高 捂嘴 触摸鼻子 揉眼睛、低下头、转移视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4÷2=2源自A<B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第二节 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二、知觉他人的内涵 三、自我知觉 四、社会知觉的偏差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Burner,1974)提出。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 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 论。 侧重从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a)的概念探讨社会知觉 的过程。
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 情绪产生的变化。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
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1.平均法则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 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 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 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知觉。
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
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二)社会知觉的特征
首先,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选择某 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其次,人对于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身的关联程度不 同而有强有弱。
再次,个体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着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 而不同。
最后,社会知觉具有完形性。人倾向于勾勒被知觉者的特 性、形象等,使之规则化、完整化。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特征 A 特征 B
真诚 +3 理解 +3
(3)
(1)
热情 +3 自信 +1
(2)
(3)
聪慧 +2 多嘴 0
(4)
(3)
多嘴 -3 (3)
注:括号中为权重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A>B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一)寻找意义
中心品质理论 :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 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二)注重显著性信息
负向效果问题: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
(三)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刻板印象
(四)运用图式
图式(schema)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 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泰勒和克洛克()认为,社会图式主要包括三种: 个人图式 角色或群体图式 事件图式(脚本)
二、知觉他人的内涵
(一)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 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2.叠加法则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 肯定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 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 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 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3.加权平均法则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 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 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 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 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 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 第三节 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二)社会知觉的特征 (三)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二、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三)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 从知觉主体看 从知觉对象看 情境因素
二、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二、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
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 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1.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 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2.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
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3.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
一、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非社会性信息
社会性信息
物知觉(一般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
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群体)。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 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 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 的硬币圆形则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