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1)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案(20200722174313)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案(20200722174313)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中坡度、坡角的概念.2、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有关坡度的计算.难点: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思路.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如下图所示,斜坡AB 和斜坡A 1B 1哪一个倾斜程度比较大?显然,斜坡A 1B l 的倾斜程度比较大,说明∠A 1>∠A .从图形可以看出,1111B C BC AC AC,即tanA 1>tanA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二、新课1.坡度的概念,坡度与坡角的关系.如图,这是一张水库拦水坝的横断面的设计图,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i =AC BC,坡度通常用l :m 的形式,例如上图中的1:2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从三角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坡度与坡角的关系是i =tanB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2.习题讲解.1.如图,一段路基的横断面是梯形,高为4.2米,上底的宽是12.51米,路基的坡面与地面的倾角分别是32°和28°,求路基下底的宽.(精确到0.1米)分析:四边形ABCD是梯形,通常的辅助线是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引下底的垂线,这样,就把梯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从题目来看,下底AB=AE+EF+BF,EF=CD=12.51米.AE在直角三角形AED中求得,而BF可以在直角三角形BFC中求得,问题得到解决.2.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试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坡角.和坝底宽AD.(i =CE:ED,单位米,结果保留根号)三、练习课本第114页课内练习.四、小结会知道坡度、坡角的概念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与梯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懂得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五、作业课本117页习题7.6的1、2题.《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一些实例,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不断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情感与态度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难点: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晴朗的天气到游乐园玩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游乐园有大型的摩天轮、翻滚列车.我们在玩耍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数学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回答.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问题探究.“五一”节,小明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游乐场的大型摩天轮的半径为20m,旋转1周需要12min.小明从摩天轮底部的点A(与地面相距0.3m)处开始观光.2min后到达B,求此时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教师提出问題,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尝试解答.分析:求小明离地面髙度AD,关键是求出OC的髙度.在Rt△COB中,OB是20m,需求出∠BOA的度数.因为2min旋转了一周的16,即360°÷6=60°.根据∠BOA的余弦就可求得OC的长.教师出示题目,分析解题过程,明确要求的问题在图中的表示.学生写出解题过程,最后教师板书解题过程.2.拓展延伸.在上面的问题中,(1)摩天轮转动多长时间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将首次达到15.3m?(2)摩天轮转动一周,办明在离地面30.3m以上的空中有多长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就是在图中OC=20.3-15.3=5时,∠AOB的度数,然后再求时间.(2)仿(1)求出首次到达离地面30.3m的时间和第二次离地面30.3m的时间,二者相减就是离地面30.3m以上的空中时间.学生独立完成.3.巩固练习.教材第115页练习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回检査,指导,最后归纳.三、总结提高1.师生总结.本节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本明白的地方?师生一起回顾总结,重点总结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2.作业.教材第120页复习巩固第10题.《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案3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2、比较熟练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解直角三角形在测量方面的应用;难点:选用恰当的直角三角形,解题思路分析.教学设计我们曾经用自制的测角仪测出视线(眼睛与旗杆顶端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那么把这个角称为什么角呢?如图,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右图中的∠1就是仰角,∠2就是俯角.二、习题讲解1.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在离电线杆22.7米的C处,用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a=22°,求电线杆AB的高度.分析:因为AB=AE+BE,AE=CD=1.20米,所以只要求出BE的长度,问题就得到解决,在△BDE中,已知DE=CA=22.7米,∠BDE=22°,那么用哪个三角函数可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正切或余切都能解决这个问题.2.如图,A、B是两幢地平高度相等、隔岸相望的建筑物,B楼不能到达,由于建筑物密集,在A楼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为测量B楼的高度,只能充分利用A楼的空间,A楼的各层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楼,现仅有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角器(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测角器可以测量仰角、俯角或两视线的夹角).(1)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法,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需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图形.(2)用你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计算B楼高度的表达式.分析:如图,由于楼的各层都能到达,所以A楼的高度可以测量,我们不妨站在A楼的顶层测B楼的顶端的仰角,再测B楼的底端的俯角,这样在Rt△ABD中就可以求出BD的长度,因为AE=BD,而后Rt△ACE中求得CE的长度,这样CD的长度就可以求出.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测量出B楼的高度.三、练习课本第116页练习.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仰角、俯角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把它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转化而来的数学问题选用适当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五、作业课本117页习题7.6的3、4、5、6题.。

24.1锐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24.1锐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24.1锐角的三角函数——锐角的正切(第一课时)授课对象: 中学九年级班教学安排:一课时授课教师: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锐角的三角函数》是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第一节的内容。

锐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是以前面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的知识为基础的,本章内容是三角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学的必要知识准备。

2.教材处理本节教材共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正切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是正弦、余弦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应用;第三课时是综合应用。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以前的合作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锐角正切(tanA)、坡度、坡角的意义;2.学会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切值.过程与方法: 1. 经历锐角的正切的探求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初步体验探索、讨论、论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2.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锐角的正切、坡度、坡角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Rt△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其邻边比值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PPT)、几何画板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的自豪”短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呢?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回答测量高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直接测量法和相似法的弊端,从而导入新课——锐角的正切。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纪念碑高度的测量自然地导入今天的教学重点。

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德育教育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概念。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初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知识的初步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概念;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概念;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讲解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活实例,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5分钟)选取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生活中的实例,还有哪些领域会用到锐角三角函数?让学生了解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重难点。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函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各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抽象的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应用。

2.讲授法: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实例材料: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建筑工人测量高度、航海员测定方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函数。

利用课件展示各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其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3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3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以及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掌握程度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以及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演示: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直角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度比,验证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4.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未知角度的大小、计算物体的高度等。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苏科版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苏科版7.6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案例分析法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两种方法都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生通过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等技术工具。多媒体课件能够生动地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则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或数学软件进行操作和实践,亲身体验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然后,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其他同学和学习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指导。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回顾一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框架。然后,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接下来,我会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结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知识点。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尽量使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并注意字体的清晰度和大小。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1一、复习巩固:1、在△ABC中,∠C=90°,∠A=45°,则BC:AC:AB = 。

2、在△ABC中,∠C=90°。

(1)已知∠A=30°,BC=8cm, (2)已知∠A=60°,AC= cm,求:AB与AC的长; 求:AB与BC的长。

二、例题学习:问题1:“五一”节,小明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游乐场的大型摩天轮的半径为20m,旋转1周需要12min。

小明乘坐最底部的车厢(离地面约0.5m)开始1周的观光,2min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精确到0.1m)?拓展延伸:1、摩天轮启动多长时间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将首次到达10m?2、小明将有多长时间连续保持在离地面20m以上的空中?思考与探索1: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敌舰C,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

概念:仰角、俯角的定义如右图,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右图中的∠1就是仰角,∠2就是俯角。

问题2: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的高度,小明先站在地面上某点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30°,然后他向气球方向前进了50m,此时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45°。

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m ,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思考与探索(2):大海中某小岛的周围10km范围内有暗礁。

一艘海轮在该岛的南偏西55°方向的某处,由西向东行驶了20km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方向的另一处。

如果该海轮继续向东行驶,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三、板演练习1、如图,单摆的摆长AB为90cm,当它摆动到∠BAB'的位置时,∠BAB'=30°。

问这时摆球B'较最低点B升高了多少?2、飞机在一定高度上飞行,先测得正前方某小岛的俯角为30°,飞行10km后,测得该小岛的俯角为60°,求飞机的高度。

1.1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设计

1.1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设计

1.1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三角函数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后已对函数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但是三角函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函数有着较在区别,函数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函数值是关于角度的函数与所在三角形无关很难理解,课本把它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来进行定义及进行简单计算,可以降低难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及进行简单的计算应用,而其中三角函数的概念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习类型与任务分析(一)学习类型1、学习结果(1)三角函数的概念是数学概念(2)在直角三角形中函数值恰好等于边长之比是数学原理(3)利用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简单计算是数学技能,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思想方法。

(4)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应用是数学问题解决。

(5)通过让学生体验三角函数来源于生活;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计算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是数学认识策略。

2、学习形式锐角三角函数(1)是三角函数的起始课,属上位学习;三角函数的概念形成很抽象,宜通过实例、生活情境入手引入,让学生从实例中探究,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宜采用探究与合作相结合的启发式教与学。

(二)学生的起点能力1.函数概念,一些特殊简单函数及其性质的学习。

2.线段比例及相似三角形(图形)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会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增进学生的数学经验(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经历。

(2)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经历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的计算难点: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一)实例引入,问题提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每次新知识的学习都与生活问题的解决相关,下面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又一例:生活中有很多的“陡峭”与“平坦”的问题,如我们常见的各色梯子、商场里的电动扶梯、大城市里的过街天桥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讲这个坡太“陡”那个坡比较“平”,那么,我们又是用哪些量来衡量“陡”与“平”的呢?(幻灯片1)上图是我们把天桥改“平”的示意图,我们这次次改造过程中有哪些量保持不变,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变化有联系吗?(幻灯片2和3)如果进行上图的另两种改法呢?由此看来坡改“平”之中这些改变的量之间到底有何必然联系有待我们去探索。

28.1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8.1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章在已经研究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勾股定理、两个锐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讨论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三种锐角三角函数:锐角的的正弦、余弦、正切。

第一课时的是锐角的正弦。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但是正弦函数是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学生第一次遇见,思维上需要做个突破。

三、学习目标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了解锐角与锐角正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会根据锐角正弦的意义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边长求锐角正弦,以及已知正弦值和一边长求其它边长的问题.2.经历锐角正弦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3.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学习习惯.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弦的概念并能根据正弦的定义求锐角的正弦值。

难点:对正弦的定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的仰角为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为:在Rt△ABC中,∠C=90°,∠A=30°,BC=35 m,求A B.问题1:怎样求AB?问题2:如果要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 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出水口的高度为10 m,20 m,30 m,a m呢?这些问题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会非常简单,这节课我们学习正弦.(板书课题)把直角三角形某锐角和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作为两个变量,探索它们的变化关系.(二)自学指导在Rt△ABC中,∠C=90°,∠A的对边斜边与∠A有何对应关系?①∠A=30°时,∠A的对边斜边=12,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无关)当∠A=45°时,∠A的对边斜边=22,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无关)②任意画Rt△ABC和Rt△A′B′C′,使得∠C=∠C′=90°,∠A=∠A′=α,则BCAB与''''B CA B有什么关系?BC AB ='''' B C A B③证明:④归纳:∠A是任一个确定的锐角时,∠A的对边斜边的值固定(填“固定”或“不固定”), 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填“有关”或“无关”).⑤在Rt△ABC中,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即sin A=∠A的对边斜边=ac.⑥在Rt△ABC中,∠C=90°,∠A=60°,求sin A的值.(sin A=32)(三)例题讲解教材P63例1:①求sin A,就是求∠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②sin B,就是求∠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③据下图,求sin A和sin B的值.如图1,sin A=33434,sin B=53434;如图2,sin A=255,sin B=55.④如图,在Rt△ABC中,∠C=90°,sin A=513,AC=24 cm,求AB,BC的长.AB=26 cm,BC=10 cm.(四)当堂训练①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即sinA= .②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3、b=4,则sinB= .③在Rt△ABC中,∠C=90°,∠A=30°,则sinA=()()= .④在Rt△ABC中,∠C=90°,∠A=60°,则sinA=()()= .⑤在Rt△ABC中,∠C=90°,∠A=45°,则sinA=()()= .(五)课堂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状况、小组协作研讨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六、作业布置1.在Rt△ABC中,∠C=90°,若AC=2BC,则sinA的值是.2.在Rt△ABC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那么锐角A的正弦值.3.在Rt△ABC中,∠C=90°,BC=2,sinA=23,则求AC的长.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画图、动手操作获得相关的结论.正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正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在教学中应作为难点处理.。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内容】1.内容:正弦的概念2.内容解析:本章在前面已经研究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两个锐角之间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锐角三角函数建立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面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组成要素(边、角)之间的关系,并综合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度量问题。

【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研究与应用)、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人的观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探究意识为重点,以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思想。

2、设计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学情分析:本节的内容的学习涉及到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教师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出,然后让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是固定值这一事实;2、通过实例是学生理解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正确理解正弦符号的含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4、学会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重点】锐角的正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与其他对边及斜边比值的对应关系。

【教法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图: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m,1972年比萨地区发生地震,这座高54.5m的斜塔在大幅度摇摆后仍巍峨屹立,但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增至5.2m。

问题1用“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所称的角 (如图)”来描述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你能完成吗?师生活动:多媒体动画展示“垂直中心线”“塔身中心线”“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显示相关数据,并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意大利比萨斜塔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等。

这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也是中考的热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提高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公式的应用不够熟练,解题方法不够灵活。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提高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教学难点: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梳理: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

3.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

4.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利用坡度解决问题》教案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利用坡度解决问题》教案
2.突破重点难点,运用图示、案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角度与坡度的关系;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设计更多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
4.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沟通与分享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坡度的计算方法和锐角三角函数(正切函数)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坡度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坡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自行车道的坡度设计、斜坡的稳定性分析等。
(3)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坡度问题。
举例解释:
a.坡度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坡度不仅仅是数学概念,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坡度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b.角度与坡度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角度与坡度的关系,教师需强调正切函数求解的是角度的正切值,而坡度是角度正切值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可通过具体实例,如30度角的正切值为1/√3,对应的坡度为1:√3。
在讲授正切函数的应用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求解坡度时容易混淆角度与坡度的关系。针对这一情况,我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示,强调了正切函数求解的是角度的正切值,而坡度是角度正切值的具体表现。此外,我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亲身体验如何将锐角三角函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时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引导学生们更好地聚焦问题,我及时介入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回到正确的讨论方向。
b.正切函数的应用:强调正切函数在求解坡度中的关键作用,如已知斜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可以通过计算正切值得到坡度。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教案)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解三个函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表示方法。
举例: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对边为a,邻边为b,斜边为c时,正弦(sin)为a/c,余弦(cos)为b/c,正切(tan)为a/b。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互化关系。
2.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求解。
3.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教案):
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3.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高度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高度或距离的情况?”(如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在理解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时,普遍感到概念较为抽象。为此,我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测量物体高度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提炼和数学化处理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1.1.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并能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形的性质,对锐角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难点: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准备课件,内容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实例。

2.练习题:教师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实例,让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即本章内容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基础.与此同时,本章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可以开阔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主要内容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cosA、tanA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本章需要落实五个教学内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实际问题与解直角三角形.本章需要认识三个教学要点:基本点——对锐角三角函数的认识与应用;支撑点——相似和勾股定理;能力提升点——组合图形的转化求解,根据具体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课标对教材的总体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0,450,60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课标对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300,450,600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3)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微积分的思想有所感受.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2、教学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300,450,600角的三角函数值.三、教材的编写意图1、正确处理数学,社会,学生三者的关系,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关注社会进步的需求,更新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识,注重培养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遵循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函数、四边形、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知识,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各边、各角之间的关系和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以前的合作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会观察、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但在本章,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初学者不易理解,学生很难想到对于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和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实事,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五、教学建议在本章,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初学者不易理解,应注意,只有让学生正确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掌握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才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因此在教学中将采取以下策略:1、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教法,选取的例子要深入浅出,让教学内容一脉贯通.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因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因此,如何选取例子引入这个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应用时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减少单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感觉自然,熟悉和容易理解.2、重视学生记忆的环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定义、基本公式、性质等进行记忆,并检查和督促,因为这是整册书学习的基础,如果忽略了这一环节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将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记忆在解直角三角形这章中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运用,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另外,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3、注意数形结合,自然体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几何学习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如本章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教科书是利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引入的,结合几何图形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将数形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本质;再如,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先将这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时,离不开几何图形,这时往往需要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通过分析几何图形得到边、角等关系,再通过计算、推理等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形结合,在引入概念、化简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要尽量画图帮助分析,通过图形帮助找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本质的理解.4、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还要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和应用意义的题目,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解决问题的过程.。

1.1《锐角三角函数(1)》参考教案

1.1《锐角三角函数(1)》参考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1)》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符号,会用符号表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与边之比的关系,了解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实数,会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值;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探索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多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和正切三类函数的意义、符号、以及函数中以角为自变量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在一天阳光的照射下,影长发生了变化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实物影长变化这一自然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旗杆影长变化过程,可提高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导入主题: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1.从一个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为例,通过回忆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得到30度的对边与斜边比值固定,不随点的变化而变化;2.再从含45度角的直角三角形讨论45度的对边与斜边比值固定,不随点的位置而变化;3.任意角∠α是否同样存在对边与斜边比值固定这一结论?通过猜测、验证、归纳的手段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4.通过以上探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自变量取值范围和函数值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从而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回忆熟悉的定理,让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边比值存在关系,并大胆猜测直角三角形中任意角∠α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是否固定?通过叠放含有∠α的直角三角形,从而作出图形,易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得到比值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1)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的第三课时,是继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应用中的有关旋转问题和测量问题后的又一种类型的应用:即有关工程中的“坡度”问题。

三种类型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背景不同,其实解决问题所用的工具都相同,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因此本节课沿用前两节课的教学模式。

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

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考纲中的能级要求为C(掌握)。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障碍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坡度问题涉及梯形的有关性质和解题技巧,而学生对此遗忘严重,再次面对梯形的问题情境,会产生思维上的障碍。

另外坡度问题的计算较复杂,而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计算器使用不熟练,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没记牢,这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起到延缓的作用。

二、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有关“坡度”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3.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重点: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确立依据:坡度问题是很现实的实际问题,是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素材,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坡度问题的计算量较大,学生计算能力又很弱,所以很容易出错。

故将本节课重点设为: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2、难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确立依据:从认知规律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有关坡度问题的情境学生又不是很熟悉,而且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从而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故将本节课难点设为: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法设计
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个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通过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拓展,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意识,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具体思路如下:
⑴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坡度与坡角的关系,为后继解题排除知识的干
扰。

⑵探究: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先分析解决,
体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实际问题。

⑶拓展与延伸:对问题1进行变式、拓展,要求学生先画出示意图后再分析。

⑷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安排两道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解决。

⑸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课
2.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新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降低问题1的思维量;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现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审题、画图分析,教师师生点拨,逐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从而将梯形中的计算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在问题1教学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梯形、斜三角形的高时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

解直角三角形本质上是解边角关系,其他几何图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也可以通过作辅助线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通过让学生说思路、写过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3.教辅手段的使用
本节课主要运用讲学稿、小黑板、计算器等一些简易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施展空间。

4.导入和过渡设计
由于问题1的情境学生不是很熟悉,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要花费较多时间,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新课的信心。

因此本节课由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几个新概念,为后面对问题的探究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自然导入新课。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为学生思考作好铺垫。

问题1解决后,对问题1进行简单的变式训练,问题解决后,由学生总结有关坡度问题的解决策略。

接着是对问题1的拓广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体会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安排两道课堂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补标。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本课。

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课标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不高,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上有较大差异,为了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因此本节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层次学生问题,比如问题情境中的坡度问题、课堂练习1,问题1中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感到困难的计算,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选能力较强的学生上黑板书写解
题过程,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

适时地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带动每个同学参与学习。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交给他们,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

通过拓广与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应采用的方法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

我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动起来,大胆表述、质疑,让学生自主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经历观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等活动,达成对问题的更深理解。

(2)、分组讨论、交流,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协作互动的课堂氛围,达成对疑难问题的理解、解决。

(3)多给学生写的机会,在书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真实的学情反馈,本节课上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

特别是本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还不成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放手让给学生,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引导大家点评、发现问题。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

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

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设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各层次作业,作业要体现梯度、针对性。

1、课堂练习:课堂上完成,师生点评;
2、课后巩固:供学生课间完成;
3、课时作业:另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