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2af7fc24650e52ea551898f4.png)
正弦和余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如图,长米的梯子架在高为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长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若长米的梯子以倾斜角°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若长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为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请同学画一个含°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重合在一起,记作,并使直角边,,……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形中,∠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2360sin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扩展:当锐角为°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与“°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中,∠为直角,我们把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的正弦,记作,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的余弦,记作.若把∠的对边记作,邻边记作,斜边记作,则引导学生思考:当∠为锐角时,、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教材例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例求出图-所示的△中的、和、的值.学生练习中、、.让每个学生画含°、°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和°、°、°.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例求下列各式的值: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大概在什么范围内,°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的正、余弦值都在~之间,即<<,<<(∠为锐角).还发现△的两锐角∠、∠,=,=.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中组.预习下一课内容.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复习提问()、什么是∠的正弦、什么是∠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请同学们回忆°、°、°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导入新课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板书: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已知∠和∠都是锐角,()把(°)写成∠的正弦.()把(°)写成∠的余弦.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已知°,求°;()已知°′,求°′.()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比()则更深一步,因为()明确指出∠与∠互余,()、()让学生自己发现°与°的角,°′分°′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最好将题目变形:()已知°,则.()°′,则,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配合例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已知°′,求°′;()已知°′,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教材中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四)小结与扩展.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组、.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查“正弦和余弦表”,即由已知锐角求正弦、余弦值.(二)能力渗透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难点:当角度在°~°间变化时,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复习提问)°、°、°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各是多少?请学生口答.)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理解正弦和余弦表的设计方式.(二)整体感知我们已经求出了°、°、°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间每隔′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正弦和余弦表”简介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表中角精确到′,正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非“≈”,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表示..举例说明例查表求°′的正弦值.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例查表求°′的正弦值.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但′在′~′间而靠近′,比′多′,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加在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减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解:°′.角度增′值增°′.例查表求°′的值.如果例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理解.解:°′角度减′值减°′.在查表中,还应引导学生查得:°,°.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当角度从°增加到°时,正弦值从增加到;当角度从°减少到°时,正弦值从减到.可引导学生查得:°,°.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增加到°时,余弦值从减小到,当角度从°减小到°时,余弦值从增加到.(四)总结与扩展.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正弦和余弦表”的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四、布置作业预习教材中例、例、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板书设计正弦和余弦(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答:当角度在°~°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若°′,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则°′,°′..不查表,比较大小:()°°′;()°°′;()°°.学生在回答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二)整体感知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例已知=,求锐角.学生通过上节课已知锐角查其正弦值和余弦值的经验,完全能独立查得锐角,但教师应请同学讲解查的过程:从正弦表中找出,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左查得°,由同一数所在列向上查得′,即=°′,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查表得°′=,所以锐角=°′.例已知=,求锐角.分析:学生在表中找不到,这时部分学生可能束手无策,但有上节课查表的经验,少数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能会想出办法.这时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在探讨中寻求办法.这对解决本题会有好处,使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若条件许可,应在讨论后请一名学生讲解查表过程:在余弦表中查不到.但能找到同它最接近的数,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右查得°,由同一个数向下查得′,即=°′.但=,比小,这说明∠比°′要大,由所在行向右查得修正值对应的角度是′,所以∠=°′+′=°′.解:查表得°′=,所以:=°′.值减角度增′=°′,即锐角=°′.例已知=,求锐角.例与例相比较,只是出现余差(本例中的)与修正值不一致.教师只要讲清如何使用修正值(用最接近的值),以使误差最小即可,其余部分学生在例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解:=°′值增角度减′=°′∴锐角=°′为了对例题加以巩固,教师在此应设计练习题,教材.中、..已知下列正弦值或余弦值,求锐角或:(),,,;(),,,.此题是配合例题而设置的,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得到答案.()°′,°′,°′,°′;()°′,°′,°′,°′..查表求°与°,所得的值有什么关系?此题是让学生通过查表进一步印证关系式=(°),=,∴°=°,或°=(°°),°=(°°).(四)、总结、扩展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这也是本课难点,同学们要会依据正弦值和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角度变化范围°~°)查“正弦和余弦表”.四、布置作业教材复习题十四组、,要求学生只查正、余弦。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b5142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e.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仔细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态度、思维能力。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按照这四个方面来具体化。
二、教师合理分配时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分配。
对于每个知识点,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对于某些比较难的知识或技能,需要适当安排一些额外的时间。
此外,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分配授课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比例。
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修订版中提供了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游戏式学习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这些创新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合理安排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们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课堂布置和交互反馈。
要保证学生的座位分布合理,便于交流合作。
要注意课堂布置,尽可能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要适当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和合作,增强互动性。
五、鼓励开展课后辅导课后辅导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地区或学校的安排下,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安排课后辅导,对学生进行巩固和加强助学,实现个性化辅导。
以上就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的一些讲解。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dfbdf2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3.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章:平面图形1.1 直线和曲线(讲解直线和曲线的概念,区分它们的特点)- 安排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辨认直线和曲线1.2 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的种类- 三角形的元素(边、角、高、底)- 三角形的内外角和1.3 四边形(讲解四边形的概念,区分它们的特点)- 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区别- 安排练习题,巩固四边形的知识点第二章:数与式2.1 数的认识和比较(复习数的基本概念)- 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复习数的大小比较和填充不等式2.2 数的应用(运用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运用约分、加减乘除计算- 安排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2.3 代数式(介绍代数式的概念和性质)- 代数式的基本组成和运算法则- 多项式的展开和合并- 安排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代数式解决第三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3.1 三角形的面积(引入三角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掌握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安排练习题,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3.2 四边形的面积(介绍四边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安排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四边形面积计算第四章:图形的位置与方向4.1 图形的位置(介绍图形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 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表达- 学习用词语表达图形的位置关系4.2 方向和角度(复习方向和角度的概念)- 讲解角度的度量和表示方法- 安排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方向和角度第五章:时间和日历5.1 时间的表示(复习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时针和分针的运动与表达- 时间的读写和比较5.2 日历的使用(介绍日历的概念和基本用法)- 年、月、日的读写和计算- 安排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日历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计划,我们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内容。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教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e981346294dd88d1d26b1c.png)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
二、教材简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增强小数与整数、分数的联系二、改良应用题的编排,增强解题方式的教学3、增强进展空间观念4、适当增强简易方程五、增加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增强能力、良好思想道德和学习适应的培育三、教学要求一、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二、使学生熟悉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
3、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和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常利用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五、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六、使学生在掌握用算术方式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能够按照应用题的具体情形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
7、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八、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育学生查验的适应,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这一册中口算、笔算、解方程、应用题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定如下表:四、教学办法:(一)切实增强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的教学。
一、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处置好大体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进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缘和一个比较充分的试探空间。
培育学生肯于钻研、擅长试探、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不同,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0fe5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8.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教案目标:1.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教学时间:本教案为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所有章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分数的认识与比较2. 分数的加减法3. 分数的乘法4. 分数的除法5. 小数的认识与比较6. 小数的加减法7. 小数的乘法8. 小数的除法9. 平均数的认识与计算10.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展示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对每个章节的核心概念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3. 示例演练:通过示范和解题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巩固: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6. 提高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挑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练习册: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科书和练习册。
2.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实物和图片:用于引入新知识和示范演示的实物和图片。
4. 练习题和作业:提供一系列练习题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d9c0a66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0.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掌握小学数学第九册所涉及的各种数学概念和算法;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长1.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10课时)2. 一般单位和换算(8课时)3. 综合计算(10课时)4. 图形的认识与计算(8课时)5. 带数字的方程(8课时)6. 直角三角形(8课时)7. 二次根式(8课时)8. 理解角和旋转(10课时)9. 列数据表与解方程(8课时)10. 概率与统计(8课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2. 图形的认识与计算;3. 带数字的方程;4. 直角三角形;5. 二次根式。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探索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 合作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3. 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资源、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 游戏化教学方法:运用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2. 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等;3. 教学软件:数学练习软件、角度测量软件等;4. 游戏和竞赛道具:数学迷宫游戏、数学竞赛题等;5. 板书:整理概念和算法的框架,重点难点的解题步骤。
六、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1-5周):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第一周:整数的引入和概念;- 第二周:相反数和相加减法;- 第三周:整数的乘法;- 第四周:整数的除法;- 第五周:整数的综合运算。
2. 第二阶段(6-8周):一般单位和换算、综合计算- 第六周:一般单位和换算;- 第七周:多单位综合问题;- 第八周:整数的综合计算。
3. 第三阶段(9-12周):图形的认识与计算、带数字的方程- 第九周:图形的种类和性质;- 第十周:平行四边形和矩形;- 第十一周:带数字的方程;- 第十二周:方程的解法。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样本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7b537c5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b.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样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全部知识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和小数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1)加减法混合运算(2)乘除法混合运算(3)括号的使用2.第二单元:几何图形(1)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2)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3.第三单元:计量单位(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4)质量单位:克、千克、吨(5)时间单位:时、分、秒4.第四单元:分数(1)分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分数的加减法(3)分数的乘除法5.第五单元:小数(1)小数的意义及性质(2)小数的加减法(3)小数的乘除法(4)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三、教学安排1.教学时间:本册教材共需教学20周,每周5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探索。
3.教学评价:定期进行课堂测试、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资源1.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计量工具等。
3.学具:练习本、文具、计算器等。
五、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计算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的训练。
2.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5.注重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补充点1.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41706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9.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范文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略。
二、教材分析1、数和运算的教学。
2、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A平行线和垂线B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C多边形面积的计算D实际测量3、量和计量的教学4、教学思维专项训练的教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倍数和因数、素数和合数等概念。
2、认识分数的意义。
3、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
4、掌握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5、认识土地面积单位二、教学思考1、能结合具体情境,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三、解决问题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具有回顾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好奇,能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能够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四、教学措施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deb3a6964bcf84b8d57b54.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数学学科教学计划1 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1.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元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3个或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
【范文】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范文】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2f01f308a1284ac9504328.png)
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www.5ykj.com1 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1.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3.5元扩大10倍35角×3×310.5元105角缩小10倍105角就等于10.5元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e75a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6.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小学九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数学中的代数和函数概念;–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多样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数学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单元一:代数与函数1.1 代数运算•乘方运算•开方运算•高次方程的解法1.2 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单元二:正比例与反比例2.1 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正比例关系的特点与表示方法•反比例关系的特点与表示方法•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单元三:三角函数3.1 三角函数的概念•弧度制和角度制•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与计算•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2 三角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在周期中的应用•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单元四:统计与概率4.1 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4.2 统计分析与图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表格和图表的制作与分析4.3 概率与统计•事件和概率的概念•事件的概率计算•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教学活动1.针对代数与函数单元的教学活动:–利用实例和教具演示代数运算的特点与方法;–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图像和数据表格,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描述;–进行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解法方法。
2.针对正比例与反比例单元的教学活动:–利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组织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4415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f.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一、教材分析《小学数学第九册》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是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编写的。
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算法和数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学会进行简单的数操作,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顺序和数的读法;2.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3.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数的顺序和读法;2.数的比较和排序;3.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3.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应用的理解;2.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实践。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4.1 教学内容4.1.1 数的顺序和读法教师可以通过数的排列和阅读实例,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和读法。
例如,让学生将0至50以递增顺序排列,并读出相应的数。
4.1.2 数的比较和排序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和排序操作。
4.1.3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加减法运算。
4.2 教学方法4.2.1 演示法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将数的顺序和读法、数的比较和排序、加减法运算等内容进行简单易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2.2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小游戏等互动式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4.2.3 面向问题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例如,让学生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检测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测。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数的顺序和读法、数的比较和排序、加减法运算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数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9d568884254b35eefd34e9.png)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将课本第1页的“复习”中的表格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让两个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被乘数、乘数、积) 还可以叫什么?(因数)2.复习整数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
出示小黑板的复习题。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打开教科书,在书上自己独立做。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3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4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反过来比较:第3栏与第4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2、1栏与第4栏比较呢?说明:这个规律非常重要,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地掌握。
二、新课。
1.教学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例1的前半部分) 教师出示例1。
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该怎样列算式?(多让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列式写在黑板上。
)6.5×5表示什么意思?(5个6.5。
)用加法算是:6.5+6.5+6.5+6.5+6.5 还表示什么?(求6.5的5倍是多少。
)讲解:过去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乘以整数,今天我们列的乘法算式是小数乘以整数。
同学们想一想,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相同不相同?(相同)让两名学生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师板书: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教学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例1的后半部分)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那么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先复习一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两个学生说一说。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b4cca51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e.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第九册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主要面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这本教材包括单位一、单位二及综合练习三部分,涵盖了初中数学基本概念及一些初中常识,帮助学生渐进式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如下:一、课程安排第一部分:单位一本部分主要涵盖了初中数学基本概念,如整数、分数、小数等。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整数的概念及运算,包括加减乘除、负数的概念、相反数等。
2. 分数的概念及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分数与整数的换算、分数的化简等。
3. 小数的概念及运算,包括小数的读写、四则运算、小数和分数的换算等。
第二部分:单位二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初中一些常识,如代数式及其基本操作、线性方程等。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代数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包括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数、分配律等。
2. 线性方程的应用,包括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等。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本部分主要是把前面两部分的所学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全面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练习中的整数、分数、小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练习灵活运用这三者之间的转换;2. 综合练习中的曲线、面积、体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小学所学知识的应用;3. 综合练习中的等式、不等式、函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计算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按照本教材的课程安排,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方法,如整数、分数、小数、代数式、线性方程等。
2.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5.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语言和数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成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440e5e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8.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第九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小数的认识和应用- 认识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比较大小,排序和把小数改写为分数;- 进一步应用小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2. 百分数的认识和应用- 认识百分数的概念,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将小数和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或分数; - 进一步应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应用- 复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学习如何画并识别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进一步应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4. 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学习如何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形表示数据;- 进一步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教学方法:1. 知识导入: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和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概念、方法和技巧;3. 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 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5. 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1. 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2.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课堂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3. 提醒和规劝: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规劝,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e6e13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3.png)
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小学数学第九册则是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一本教材。
本篇文章就着眼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计划,为教学者提供一些可供启示的思路和方案。
一、课程概述小学数学第九册,主要内容涵盖分数、小数和计算、三角形和四边形、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制作与认识、数轴上的整数和数坐标等。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分数大小的意义,并能够进行分数的比较、四则运算、化简和化为带分数或小数。
2、学生通过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3、学生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定义,并能够根据题目特征,画出不同条件下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4、学生掌握图形的不同变换方式及其特征,并进行图形变换的实践操作。
5、学生在制作和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能通过图形的相似性和共性进行归纳总结。
6、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数轴上的整数和数坐标。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分数和小数(1)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方法: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意义,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数轴练习,掌握数轴上任意两个数的大小的比较。
(2)分数大小的四则运算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讲解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趣味练习来提高学生对分数大小的四则运算的掌握。
(3)分数的化简和约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组实际运算练习,发现分子分母相同的等分数的特征,进而巧妙地掌握分数化简和约分的操作技巧。
(4)分数的构成和转化教学方法:以多种比较直观的举例子方式,结合图形教具或数钩板等,让学生通过减少或增加分子和分母来构成不同的分数,并通过换算与比较来体会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5)小数大小和四则运算教学方法:采用实际问题联系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实际环境下来感受小数的大小和四则运算,增加知识吸收度,提高学习兴趣。
2、三角形和四边形(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定义教学方法:以能够体现定义特征的图形为主体,采用讲解、归纳和大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逐渐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1 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时左右)1、小数乘法(9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1 小数乘法第一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用加法计算:3+3+3=10元3元=3元角3元×3=9元角×3=1角9元+1角=10元用乘法计算:3×3=10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3计算?3×3表示什么?(3个3或3的3倍)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元看作3角3.元扩大10倍3角×3×310元10角缩小10倍10角就等于10元买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你们会算吗?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36036缩小100倍回顾对于072×,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专项练习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020102②把3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③判断13×2270(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l计算7×407×42×72×7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二、运用1、填空。
4.074×3×3×2×2131482、做一做书p32三、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题)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四、作业练习一1、2、3五、板书:小数乘整数13.元3角×3×310元10角例2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36036缩小到它的1/100六、后记:第二时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教学要求: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2、尝试计算师:上节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
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示范:12扩大到它的10倍12×08扩大到它的10倍×8096缩小到它的1/10096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
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60×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2×082呢?、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
(勾画做记号)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014×002678242603360000338②根据106×27=28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6×27=106×027=0106×27=106×027=三、应用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8624×42×018×2811616323 2 6 24 0 82 43 6 1 1 27 1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214×623、P8页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学习了什么知识?五、作业P87、9题。
P913题。
六、板书小数乘小数七、后记第三时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 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P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012×616×4×0260×0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04 01103 324×=12×=3、思考并回答。
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题:这节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板书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1、教学例: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①怎样列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1、做一做:32×2=08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六、板书七、后记第四时教学内容:积的近似值教学要求: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激发:1、口算。
12×0307×0021×0818×01-08213+07412×802×0404×04089×1011×0680×00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09 4307 18642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题:积的近似值)二、尝试: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